统计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

(二)课程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标准、模块、学时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

课程包括四个模块:认知统计、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的基本指标、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课程设置是从认知统计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会计专业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从事统计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统计基础》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基本理念统计学的课程目标体系追求基础和应用并重的理念。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中强调一致性,而在方法的具体应用方面则强调发散性,即在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利用统计方法能够切实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本课程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社会上对统计有一种偏见,认为作用相当有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经类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对统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体会到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统计方法的成功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相当必要。

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紧密结合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汲取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适当扩展知识面,不仅要讲明“是什么”、“怎么做”,更要讲清“为什么”,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基本概论和基本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统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其科学性是十分可信赖的,因此,打好基础,充分掌握这种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

课程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十分必要。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Statistics课程编号: 07014101适用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时数: 48 学分数: 3执笔者: 审核人:修订日期: 2010年6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统计学是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科学, 它既包括适用于各领域的一般性统计方法, 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也包括适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特殊统计方法, 如指数分析、产品质量的统计管理、国民经济统计等。

该门课程的特点是不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 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 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方式和统计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4)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第一章导论(4学时)了解统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工作方法和基本要求。

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

区分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主要内容: 统计与统计学、统计数据及其类型、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和变量)。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4学时)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调查数据质量, 掌握调查方案设计和问卷设计的方法并注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内容: 统计数据的来源、调查方案的内容和设计要求、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重点、难点: 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

《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理论课程简介

《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理论课程简介

目标1
目标3
4
重点:拟合优度检验;独立性检验;相关系数。
难点:卡方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思政元素:通过对“性别是否与逃课情况有关”
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对拟合优度检验
及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及原理在课堂上予以讲授。
课堂主要运用讲授法开展教学,辅以案例教学
难点:不同类型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
度量指标;样本均值的分布。
思政元素:通过研究中国问题,发现我国经济
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激发爱国热情、为建设
祖国努力奋斗。
教学方法与策略:线下教学。对于不同类型数
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度量指标的使用方法在
课堂上予以讲授。课堂主要运用讲授法开展教
学,结合实际案例,辅以提问法使学生掌握基
课堂:要求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后:完成课后习
目标1
目标3
目标1
估计的方法及原理在课堂上予以讲授。课堂主
要运用讲授法开展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辅以
提问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
假设检验
类别变量
的推断
方差分析
相关与回
归分析
题;
4
重点:显著性水平;假设检验的流程;两类错
误;假设检验的临界值判断与P值判断。
程中实事求是、严谨求真和严肃认真的科学
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
的基础。
8-2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
段获取新知识,进行自我
学习、自我消化知识、自
我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
能力。
8.获 取 知 识
的能力
4-2具备面向未来电商行
业的大数据思维意识。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44101课程学分:4学分课程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践课0学时)开设学期数:1学期适用专业:会计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3.设计思路本课程共十部分,包括:统计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统计指数、时间数列、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授课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作好准备。

2.具体目标(1)知识●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及作业过程;●理解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质;●掌握统计数据采集(野外采集、室内采集)的方法及流程;●了解统计数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2)能力●能熟练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能用常用的科学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动规律;●能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及处理。

(3)素质●注意培养严谨求实、勤奋动手实践的学风;●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名称:统计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在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目标: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模型等;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介绍统计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整理方法等;2. 描述统计:介绍描述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3. 推断统计:介绍推断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回归分析等;4. 统计模型:介绍统计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5.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2.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程资源与支持1. 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包括PPT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2.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统计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渠道;3. 提供教学辅导:定期组织答疑解惑、讨论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和支持。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3050503 课程承担学院商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一、适用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通过《统计学》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能读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

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有《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四、学习目标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

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

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2.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4.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五、课程设计建议采用如下格式描述:本课程以仿真企业为载体,按照工作流程设计了五个项目19个任务;根据岗位(群)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了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仿真企业实践工作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六、教学设计指对某一个具体学习情境的实施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按学习领域(或任务或工作项目等)顺序描述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与素质。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经济管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贯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虑统计工作的具体特点以及当前企业对统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需求,尽量提升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为此,在教学时应当力求概念讲解准确、知识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俗易懂。

除了系统全面地讲授常用的统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外,还要增加Excel、SPSS等比较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的基本应用,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应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二)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熟悉统计、统计学及基本名词;2.掌握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及调查方案的设计;3.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3.掌握统计数据描述的各种指标及其计算方法;4.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及相关指标的计算;5.熟悉统计推断、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6.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算法,并会进行因素分析;7.熟悉相关与回归分析;8.熟悉统计综合分析;9.会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与绘图分析。

(三)教学层次及适应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自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学习本门课程。

(四)学分与学时建议《统计学》按4学分,每周4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实验0学时。

各部分的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学习情境一认识统计【目的要求】1.熟悉统计的含义及统计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统计学的分类3.熟悉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对统计工作过程有初步认识4.掌握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5.掌握总体和样本的关系【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学概述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二、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三、统计学的分类四、统计的活动过程单元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二、标志与指标三、变量和变量值学习情境二统计资料的搜集【目的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搜集对统计分析的意义2.掌握并运用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的方式3.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4.熟悉根据特定的研究任务,设计调查方案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和方法【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数据的来源一、统计资料的间接来源二、直接来源单元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确定调查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与期限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学习情境三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目的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2.掌握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种类及分组原则3.掌握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4.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绘制过程5.了解频数分布表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作用6.熟悉常用的统计分布类型7.掌握使用Excel或SPSS绘制直方图、折线图及茎叶图8.掌握常用的统计图、表编制的一般原则9.掌握使用Excel或SPSS绘制不同的统计图【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分组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概论二、统计分组的相关理论三、对导入案例的解析单元二频数分布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二、频数分布的描述三、常用统计分布类型四、绘图实例单元三统计图及统计表一、统计表二、统计图学习情境四综合指标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总量指标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与种类;2.掌握总量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方法;3.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特征与种类;4.掌握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方法;5.熟悉并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4144005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16经济学转本1和2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统计学课程具体讲授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文哲类专业的学生选修课,属于学科基础课。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统计学知识也成为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它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数据库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与统计软件、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统计推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类别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等内容。

每周教学时间为3课时,以课堂讲授和课后练习为主。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通识课程【适用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总学时】64(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0学时,实训6学时)【总学分】3学分《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1.课程描述1.1 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统计学适应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专业学时标准:42学分标准:2实现理通过学习统计学的有关专业知识,使学生有了信息搜集与分析的基础,能够分析当前的市场环境,了解当前企业存在的信息时代,并能尝试着设计合理的数据信息环境;并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培养效率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严谨的求学态度;具有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和与企业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并能具有应用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创业能力。

2.1 知识目标●了解统计在经济生活中产生的作业。

●理解统计指标与指数的关系和意义。

●熟练掌握抽样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原理。

●掌握统计预测的一般方法。

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调查市场、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熟悉把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

●熟练地利用数据的结论进行简单的预测。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学能力。

2.3 素质目标1、教材应将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案例模仿、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2、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要将本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4、教材中项目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3 参考书目(1) 颜世廉、涂光华主编.新编统计学原理.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贾方忠主编.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 徐建邦主编.统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 杨坚向.统计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4 主讲教师要求担任本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熟练掌握营销管理理论知识,熟悉当前市场的环境和渠道发展现状,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营销岗位的工作流程来进行授课,同时应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组织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课程代码:H0101334课程名称:统计学标准学时:48课程类型:理论课《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规律和变动规律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

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

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

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

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

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能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

能举实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

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

能进行简单、小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

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

能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进行统计汇总。

能进行审核资料。

能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

能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

能编制统计表。

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

能用总量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能区别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能用各相对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能用各平均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能用标志变异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知道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2、能计算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

能计算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

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必要抽取数目的计算。

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点估计、区间估计。

能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

能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能计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能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能综合运用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能够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

能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测定季节变动。

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

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

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

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能够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

能够用积差法计算相关系数。

能够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现象间的相关程度。

能够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预测。

能撰写简单的分析报告。

能够用估计标准误去分析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

能熟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

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学习目标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授课课时:48三、学习内容第一章绪论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分科、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的作用、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样本与样本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直接调查、统计间接调查。

询问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其他内容。

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误差来源、误差控制。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整理及其类型、数据整理的原则和内容、数据的预处理。

统计数据分组的涵义、统计数据分组的类型、统计数据分组的原则和方法、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常用分类、统计数据分组的应用。

频数分布及其种类、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频数分布的编制、频数分布的类型。

统计表、统计图。

第四章规模和比率的度量统计绝对数及其分类、绝对数的统计方法、统计绝对数的应用。

统计相对数及其计量形式、几种主要的统计相对数、统计相对数的运用。

第五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集中趋势指标及其特点、集中趋势指标的作用、集中趋势指标的类型。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正确应用数值平均数的原则。

众数、中位数、分位数。

离中趋势指标的涵义、极差和分位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离中趋势指标的应用第七章抽样推断与检验抽样推断与抽样设计的概念、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几种基本的抽样方式、抽样优良性的一个准则、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参数的点估计、参数的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类型、相关分析的内容及特点、相关表及相关图、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的内容及类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确定、参数a、b的最小二乘估计、一元线性回归预测。

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列及其用途、时间序列的种类、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

发展水平、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

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长期趋势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测定。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

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

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评价考核建议1.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调查、整理和分析消化吸收统计理论和方法。

2.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根据考勤、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占70%,然后两个成绩相加就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教案编写建议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下,编写适合轻松掌握基本技能的教案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相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要一致。

2. 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案在内容上随时更新、补充和完善。

3. 必须要有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