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1]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课程要求

《统计学原理》课程要求
到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进入近代
统计学时期,形成了数理统计学派和社
会统计学派
2、近代统计学
*社会统计学派: 创始人: 克尼斯(G A KNIES,1821-1898)。 主要代表从物: 恩格尔(C L ENGEL,1821-1896) 梅尔(G V MAYR, 1841-1925)。
2、近代统计学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 阿道夫· 凯 特 勒 ( A· QUETELET, 1796-1874) (比利时)是该学派奠基人。 代表作:《社会物理学》(1869)。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2、近代统计学 (十八世纪中末----十九世纪中末)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统计
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
2、近代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派。 奠基人(比利时人阿道夫· 凯特勒 A·QUETELET,1796-1874) 代表作:《社会物理学》 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他认为统 计学应该是既研究社会现象又研究自然 现象,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他努力 初步完成了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结合.
2、近代统计学
*描述统计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 *推断统计的新阶段。本世纪前半叶, 主要成就:
(四)统计的职能和作用
2、作用 (1)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有力武器。 (2) 统计是制定计划和政策,实行宏观 调控的基础; (3) 统计是监督计划和政策执行的手段; (4) 统计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5) 统计是经济管理、宣传教育的手段
四、统计学的性质和学科体系
(一)统计学的性质
1、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2、统计学具有独立的统计学学科体系和 研究方法,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 3、统计学不属于数学范畴,也不属于经 济学。现代统计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独立 的方法论科学 。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90532004课程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statistics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统计学原理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解统计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动态数列分析等基础知识。

2.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指数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在真实案例中独立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常用软件。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为了从统计学的整体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应用技术和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注意思想方法的解释和学生基础情况的把握,处理好抽象与具体,收集与整理、描述与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从技术与应用出发,在教学中采用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的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要求学生取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JX0832.学分:3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544.课程类别:专业课5.考试/考查:考试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2、教学任务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中应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

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

着重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统计思想,让学生掌握统计研究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结算实务》等科目的辅助学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教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54.2.教材:建议教材:《统计学基础》,于兆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议参考教材:(1)《基础统计》,杨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2)《统计学基础》,肖战峰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名称:统计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在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目标: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模型等;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介绍统计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整理方法等;2. 描述统计:介绍描述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3. 推断统计:介绍推断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回归分析等;4. 统计模型:介绍统计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5.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2.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程资源与支持1. 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包括PPT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2.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统计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渠道;3. 提供教学辅导:定期组织答疑解惑、讨论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和支持。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前言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现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应使学生理解统计原理,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量化分析的素养和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2.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目的要求]1.掌握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2.初步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理解数据搜集、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3.掌握次数分布表与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内容]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第二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目的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离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内容]1.绝对数与相对数2.集中趋势的描述3.离散程度的描述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推断统计的基础知识2.掌握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教学内容]1.概率基础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四章、时间数列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速度分析方法;2. 了解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分析以及循环变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时间数列分析基础2.长期趋势分析3.季节变动分析4.循环波动与不规则波动分析第五章、指数[目的要求]1.理解指数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掌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指数的性质与分类2.加权指数3.指数体系4.几种常用的重要指数第六章、参数估计[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分析的重要概念2.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参数估计量的评价标准3.介绍几种重要的区间估计[教学内容]1.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2.参数估计基本方法3.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估计4.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目的要求]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参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3.掌握常用的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4.理解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经济管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贯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虑统计工作的具体特点以及当前企业对统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需求,尽量提升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为此,在教学时应当力求概念讲解准确、知识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俗易懂。

除了系统全面地讲授常用的统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外,还要增加Excel、SPSS等比较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的基本应用,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应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二)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熟悉统计、统计学及基本名词;2.掌握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及调查方案的设计;3.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3.掌握统计数据描述的各种指标及其计算方法;4.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及相关指标的计算;5.熟悉统计推断、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6.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算法,并会进行因素分析;7.熟悉相关与回归分析;8.熟悉统计综合分析;9.会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与绘图分析。

(三)教学层次及适应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自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学习本门课程。

(四)学分与学时建议《统计学》按4学分,每周4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实验0学时。

各部分的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学习情境一认识统计【目的要求】1.熟悉统计的含义及统计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统计学的分类3.熟悉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对统计工作过程有初步认识4.掌握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5.掌握总体和样本的关系【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学概述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二、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三、统计学的分类四、统计的活动过程单元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二、标志与指标三、变量和变量值学习情境二统计资料的搜集【目的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搜集对统计分析的意义2.掌握并运用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的方式3.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4.熟悉根据特定的研究任务,设计调查方案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和方法【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数据的来源一、统计资料的间接来源二、直接来源单元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确定调查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与期限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学习情境三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目的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2.掌握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种类及分组原则3.掌握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4.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绘制过程5.了解频数分布表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作用6.熟悉常用的统计分布类型7.掌握使用Excel或SPSS绘制直方图、折线图及茎叶图8.掌握常用的统计图、表编制的一般原则9.掌握使用Excel或SPSS绘制不同的统计图【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分组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概论二、统计分组的相关理论三、对导入案例的解析单元二频数分布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二、频数分布的描述三、常用统计分布类型四、绘图实例单元三统计图及统计表一、统计表二、统计图学习情境四综合指标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总量指标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与种类;2.掌握总量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方法;3.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特征与种类;4.掌握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方法;5.熟悉并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统计学原理大纲

统计学原理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2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时:48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和相关分析法等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统计知识;明确统计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掌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等;2.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3.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4.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课程与课时分配四、课程主要内容1.总论●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统计工作过程和方法●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报表和各种专门调查的含义、特点和适用情况●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的作用、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统计表的构成及分类;统计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3.综合指标●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相对指标的概念、分类、特点、计算方法、适用情况和应用原则●平均指标的意义,平均指标的种类、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和测定方法4.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概念,特点,种类●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区分方法,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时间数列的几种动态对比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的动态平均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分析方法5.统计指数●统计指数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用和分类●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指数数列的含义6.抽样推断●抽样调查的相关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抽样推断的方法7.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种类●相关图表●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判定方法●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五、主要参考书1.《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祁新娥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统计学原理》,谢启南韩兆洲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统计学原理》,黄良文陈仁恩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3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总学时: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 - 浙江大学数学系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 - 浙江大学数学系

统计学原理简介课程号:06121490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Statistics周学时:3-0 学分:3预修要求:内容简介:《统计学原理》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

取得统计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必要环节,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选用教材:《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吴可杰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工作主要环节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则、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6学时,共8周。

主要内容:第一章总论 5学时1.1统计的产生与发展1.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1.3 统计研究的方法1.4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 3学时2.1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分类2.2 统计调查方案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 5学时3.1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3.2 统计分组3.3 分配数列3.4 统计汇总3.5 统计表与统计图第四章综合指标 8学时4.1 总量指标4.2 相对指标4.3 平均指标4.4 变异指标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 8学时5.1 动态数列概述5.2 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5.3 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5.4 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5.5 动态数列的预测第六章指数分析 8学时6.1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6.2 总指数的综合指数形式6.3 总指数的平均数指数形式6.4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第七章抽样调查与推断 7学时7.1 抽样调查概述7.2 抽样误差的概念及计算7.3 抽样估计的方法7.4 样本容量的确定7.5 抽样的组织形式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7学时8.1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任务8.2 直线相关系数8.3 等级相关系数8.4 回归分析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吴可杰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通识课程【适用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总学时】64(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0学时,实训6学时)【总学分】3学分《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统计学原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使学生熟练使用Excel进行各种统计计算,并对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一种通用语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套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等。

描述统计部分主要介绍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方法,如图表展示技术、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等。

推断统计部分包括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实际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要求1.本课程在讲解时需要结合使用Excel软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演示,实现教学和学习的计算机化。

2.强调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应用,避免概念化教学。

3.避免手工计算,强调与统计软件的结合。

4.避免要求学生记忆公式,要求以理解为主。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本课程共包括9章内容。

各章节的目录如下:第1章数据与统计学............................................................... ()1.1 统计学及其应用............................................................................ ()1.1.1 什么是统计学 ..................................................................... ()1.1.2 统计学的应用 ..................................................................... ()1.2 数据及其来源 ............................................................................... ()1.2.1 变量与数据......................................................................... ()1.2.2 数据的来源......................................................................... ()1.3 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第2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 ()2.1 用图表展示类别数据 .................................................................... ()2.1.1 生成频数分布表 ................................................................. ()2.1.2 类别数据的图示 ................................................................. ()2.2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 ()2.2.1 生成频数分布表 ...................................................................... ()2.2.2 定量数据的图示 ...................................................................... ()2.3 合理使用图表 .................................................................................... ()第3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3.1 水平的描述........................................................................................ ()3.1.1 平均数..................................................................................... ()3.1.2 中位数和分位数 ...................................................................... ()3.1.3 用哪个值代表一组数据的位置?............................................. ()3.2 差异的描述........................................................................................ ()3.2.1 极差和四分位差 ...................................................................... ()3.2.2 方差和标准差 .......................................................................... ()3.2.3 比较几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变异系数...................................... ()3.3 分布形状的描述................................................................................. ()第4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1 什么是概率................................................................................... ()4.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4.2.1 随机变量及其概括性度量................................................... ()4.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4.2.3 由正态分布导出的几个统计分布........................................ ()4.3 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4.3.1 统计量及其分布 ................................................................. ()4.3.2 样本均值的分布 ................................................................. ()4.3.3 样本比例的分布 ................................................................. ()4.3.4 统计量的标准误差.............................................................. ()第5章参数估计...................................................................... ()5.1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 ()5.1.1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5.1.2 评价估计量的标准.............................................................. ()5.2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 ()5.2.1 大样本时总体均值的估计..................................................... ()5.2.2 小样本时总体均值的估计..................................................... ()5.2 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 ()5.3 样本量的确定 ............................................................................... ()5.4.1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的确定............................................ ()5.4.2 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量的确定............................................ ()第6章假设检验...................................................................... ()6.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 ()6.1.1 怎样提出假设? ................................................................. ()6.1.2 怎样做出决策? ................................................................. ()6.1.3 怎样表述决策结果? .......................................................... ()6.2 总体均值的检验............................................................................ ()6.2.1 大样本时总体均值的检验................................................... ()6.2.1 小样本时总体均值的检验................................................... ()6.3 总体比例的检验............................................................................ ()第7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 ()7.1 变量间关系的度量............................................................................. ()7.1.1 变量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7.1.2 用散点图描述相关关系............................................................ ()7.1.3 用相关系数度量关系强度........................................................ ()7.2 一元线性回归 .................................................................................... ()7.2.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7.2.2 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 ()7.2.3 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 ............................................................... ()7.2.4 显著性检验.............................................................................. ()7.3 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8章时间序列分析.................................................................... ()8.1 时间序列的成分和预测方法 .............................................................. ()8.1.1 时间序列的成分 ...................................................................... ()8.1.2 预测方法的选择与评估............................................................ ()8.2 平稳序列的预测................................................................................. ()8.2.1 移动平均预测 .......................................................................... ()8.2.2 指数平滑预测 .......................................................................... ()8.3 趋势预测............................................................................................ ()8.3.1 线性趋势预测 .......................................................................... ()8.3.2 非线性趋势预测 ...................................................................... ()8.4 多成分序列的预测............................................................................. ()第9章指数 ........................................................................... ()9.1 指数的含义与分类........................................................................ ()9.2 加权指数的编制............................................................................ ()9.2.1 加权综合指数 ..................................................................... ()9.2.2 加权平均指数 ..................................................................... ()9.3 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 ()9.3.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3.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9.3.3 股票价格指数 ..................................................................... ()二、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比例本课程共4学分,共约68学时。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21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行。

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二、统计与统计学1、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统计学的特点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1、基本任务2、统计工作过程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二、标志与指标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2、指标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2、变量及其分类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五、流量与存量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应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明确获得准确、完整、系统、及时的统计资料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意义。

11-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11-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理论、实训课程适用专业:现代物流课程适用层次:高技一、说明1、课程作用和目标(1)课程作用:《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与经济类各专业联系密切,拓展今后就业面。

(2)课程学习目标和要求:一方面加强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学习、研究及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奠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重点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培养利用数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旨在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

应该特别重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

(2)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多举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好本课程的积极性。

(3)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本门课程的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动中。

因此,教师在组织本门课程教学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并不断用新知识丰富教学,教好教活本门课程。

(4)在实施教学时,可有计划地多做练习,指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由于经济类各学科内容联系较密切,在讲授本门课程时,教师应注意同其他学科内容的衔接,按照教学方案规定的进度,合理地调整同其他相关学科重复的内容。

三、考核方式:考查1、考试形式:形式(三次小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3:72、考查内容:(1)统计概述及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2)统计综合指标的计算,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3)抽样技术中调查的方法、抽样误差的计算、参数估计的确定;统计指数的计算,时间数列的分析。

3、成绩评价办法:以三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总评成绩。

4、考试时间:100分钟5、试卷结构:(1)试题的分值:卷面分值为100分.(2)题目难易比例:容易题(20%)一般题(70%)难题(10%)四、课程参考资料1、教材:《统计学原理》,韩兆洲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第7版2、参考书:《统计基础知识》,娄庆松、曹少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教研组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系: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务处: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主管校长审批:_______________。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44101课程学分:4学分课程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践课0学时)开设学期数:1学期适用专业:会计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3.设计思路本课程共十部分,包括:统计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统计指数、时间数列、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授课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作好准备。

2.具体目标(1)知识●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及作业过程;●理解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质;●掌握统计数据采集(野外采集、室内采集)的方法及流程;●了解统计数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2)能力●能熟练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能用常用的科学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动规律;●能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及处理。

(3)素质●注意培养严谨求实、勤奋动手实践的学风;●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统计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原理》课程标准

《统计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会计是一个专业,也是一个职业,会计工作主要跟数据打交道,更加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专业技能,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的科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其中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会计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统计知识有助于会计专业学生掌握数据的背景和相互间的关系,统计方法和思想是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技能之一。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会计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统计分析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观念、现实的手段和方法,考虑市场变化的特点,对市场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从而客观而现实地设计市场的变化。

它要以《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营与管理类理论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经管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经营管理技能工作项目设置的基础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数字信息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搜集对企业的重要性。

数据处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而人们的生活与经济也息息相关。

统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要求,因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

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001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001

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统计学原理是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经济现象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三、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学时和学分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2、学分:5学分(二)教材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组成的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统计学原理(附微课视频 第3版)》——大纲

《统计学原理(附微课视频 第3版)》——大纲

《统计学原理》(第3版),刘泽,人民邮电出版社
《统计学原理》(第3版)教材编写大纲
一、大刚说明
【课程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到数据分析各阶段的统计方法,为我们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认识工具和思维工具。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量化分析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根据特定任务去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利用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技术与整理技术,掌握数据描述、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结果解释,掌握用Excel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操作技术。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理论教学应多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用侧重于基本原理
的讲解和分析结果的解释,而不是公式的推导、记忆和复杂的手工计算;第三,怎样用Excel等软件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应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程应突出的特色。

二、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照教学大纲的学时安排,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54学时。

《统计学原理》详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如表1-1所示。

表1-1 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2018年7月22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代码:学时:40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等课程
考核方式::笔试(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平时小测验和到课考勤等)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营销策划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观念、现实的手段和方法,考虑市场变化的特点,对市场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从而客观而现实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数字信息和营销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搜集对企业的重要性。

数据处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而人们的生活与经济也息息相关。

统计学是营销与策划的主要课程之一,因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确定的。

3.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
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调查市场、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2、熟悉把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

能够利用统计基础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熟练地利用数据的结论进行简单的预测。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统计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指标体系。

3、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素质目标…
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