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1894~1905兴中会成立到同盟
会前夕)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着作,进行
革命宣传(效果不佳。

因中国资本主义因素还弱,资社会基础弱,维新思想深,许多人对清有幻想,宣传反应不大,直到《中国日报》创刊才改观)。

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主要精力组织武装起义,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只
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
地为改良派所占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00(1905~1911同盟会成立到辛亥
革命爆发)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孙中山
参与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

《中国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

《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1)宣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2)报道革命党人的活动。

3)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府官员的卖国罪行。

4)呼吁反帝救亡和对保皇势力展开论战。

初创与康梁友好,后攻击孙。

1902。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1】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1)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内容为记录皇帝、臣僚的一些活动。

他把这“数十幅书”称为“开元杂报”。

(2)从孙樵的书中可知:开元杂报,指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

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他的传播范围很小。

(3)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实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较为确凿、具体的证明了唐代的新闻媒介可能就是“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果真如此的话,人们可以称其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2】进奏院状名词解释:将朝廷的公文与有关情报通向地方当局(节度使、观察使)的就是“进奏院状”。

(对于这种“状”是否能算古代报纸,至今学术界有不同看法)【3】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1)名词解释: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据此发抄。

(2)年代: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期间有短期松动或取消。

(3)影响:在定本制度的严格管理下,邸报的权威性虽然提高了,时效性却下降了,内容的限制也多了;为小报的发展让出了空间。

【4】小报(1)名词解释: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2)年代: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宗。

(3)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从皇宫内廷。

中央政府部门,直到官府衙门,都有打听消息制作小报的,小道消息成了“新闻”;随着小报的迅速风行,泄密、失实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这给官方带来了不少麻烦;周麟之要求皇上查禁,宋代的各个皇帝都曾禁止,但始终禁而不绝;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是小报生存的主要因素。

【5】京报、报房(1)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

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

中国新闻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713—741 年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封建官报,在首都长安出现,史称“开元杂报”。

851年孙樵的《读开元杂报》876年“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报纸”。

981年宋朝当局对各进奏院的传报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999年宋朝当局对邸报的发行,实行定本制度。

1156年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周麟之在所写的《论禁小报》一文中,对小报的情况作了描述,并要求严厉查禁。

1188年正月十二日,皇帝发布诏令,查禁小报。

1236年赵升在其所著的《朝野类要》一书中,第一次把报纸和新闻这两个名词联系了起来。

1638年明朝开始出现使用活版印刷的邸报。

1726年小抄发行人何遇恩、邵南山因报道雍正在圆明园游园事失实,被处决。

1750年发生了一起地方官员伪造题奏和御批,通过提塘向各地传抄的重大事件。

1753年经过多方追查后,有关人员受到严惩。

卢鲁生因为在押期间病重,不待结案,提前凌迟处死。

刘时达和按家属缘坐例入罪的卢鲁生的两个儿子卢锡龄、卢锡荣均判斩刑。

1770年有署名“公慎堂”的民间报房在乾嘉两朝公开营业达30年以上。

这是目前知道的第一家有名号可考的民间报房。

第二章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刊。

月刊。

是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刊物。

由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主办。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停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主办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或《中国的蜜蜂》)在澳门创刊。

周刊。

创办人是葡萄牙人中的立宪派首领巴波沙少校。

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同时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报纸。

1823年12月停刊。

1823年7月,中文《特选撮要》月刊创刊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英籍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26年停刊。

1827年11月8日,英文《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是在华英文报纸的第一种。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956《人民日报》的改版P133-134-135
1958.5.1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他是中央电视塔的前身
1978.5.11《光明日报》刊发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1984《南方周末》创刊
1987新闻出版署成立
1996《广州日报》率先成立报业集团,《南方周末》由文化娱乐向时政类周报转型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
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

【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

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日报》(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政治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日报》的创刊,它的特点和政治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74年1月香港。

最早宣传资改良思。

“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

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

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

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

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

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

(1828~1897。

早期维新思想家。

江苏长洲人。

字紫,号仲,别号园老人。

秀才出身。

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

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香港,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

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

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

颂扬英国议会制度。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國新聞事業史(參考篇)一、填空1.中國最早的新聞檢查制度是宋代的定本制度2.中國最早的小報出現在北宋末年盛行於南宋3.中國最早的報紙開元雜報4.邸報在清朝的時候被稱為京報5.中國最早的近代報紙是《察世俗每月統紀傳》6.中國最早的政論報紙是王韜的迴圈日報7.“豎三民”是指《民呼日報》《民籲日報》《民立報》8.五四時期的三大著名評論是《每週評論》、《湘江評論》、《星期評論》9.民國時期的三大著名記者黃遠生邵飄萍徐寶璜10.大江報案的兩篇評論是《亡中國者和平也》和《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11.中國青年的兩個著名編輯惲代英,蕭楚女12.中共最早創辦的報刊是《共產黨》?13.中共最早創辦的日報是《熱血日報》14.紅軍長征中唯一堅持出版的報紙是《紅星報》15.最早進入陝北採訪的外國記者是斯諾16.抗日時期租界的新聞事業被稱為孤島事業二、名詞解釋1.實務文體:一種新型的報章問題。

維新運動前,報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種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結合的混合文體。

維新運動期間,維新派利用報刊極力宣導變法,議論時政,一種新文體應運而生。

由於這類政論文章多以“實務”為內容,且以梁啟超在《實務報》上所載文章為代表,故稱“實務文體”。

特徵是:縱筆所至,略無檢束;半文半白,語言務求平易暢達,是雜以俚語、俗語、外國語法;條理清晰,筆鋒常談感情2.報章文體:王韜的政論反帝愛國,昌言變法,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富於感情,後來被發展為一種新的報章文體,1874年創辦《迴圈日報》。

是近代報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

報章文體後發展於梁啟超,對當時的文壇和以後的維新派領導人影響較大,“實務文體”是一種新型的報章文體。

3.新青年: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

16開,每月一號,每6號為一卷。

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2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

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中国新闻事业史-历史事件时间表(第1-6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历史事件时间表(第1-6章)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这次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907年4月2日 《神州日报》-上海 吸取《苏报》教训,言辞委婉,
1909年5月15日 《民呼日报》-上海 1909年10月3日 《民吁日报》-上海 1910年10月11日 《民立报》-上海 以上三份报纸都是以“民”打头, 1911年8月29日 《大陆报》 1905年9月 《时事画报》-广州 武汉地区: 1911年1月3日 《大江报》-武汉 两大特色: 《大江报》的两篇主要评论:
1902年12月 1903年8月 1904年2月 1903年12月 1901年6月 1904年3月 1896年6月26日
《大陆》-上海 《国民日日报》-上海 《警钟日报》-上海 《中国白话报》-上海 《杭州白话报》 《安徽俗话报》-芜湖 苏报-上海 苏报的三个阶段:
胡璋阶段(1896-1900) 陈范阶段(1900-1902) 陈范、章士钊阶段(1902-1903) 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章太炎从容被捕,邹容自动投案 狄楚青 敢于大胆革新,贡献有: 1、创造了“时评”新报章文体 2、首创报纸专题周刊 3、首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圈点 4、首先将报纸分版,两面印刷, 英华 早期改良保皇,宣传君主立宪
《北华捷报》、《六合丛谈》 与《申报》竞争中失败 《万国公报》、《申报》 美查 1、满足中国读者需要,适合阅读 2、较为完备,各阶层都可阅读 3、重视经营,注意争取读者
1882年4月2日 1893年2月17日
《字林沪报》-上海 《新闻报》-上海
沪上《申报》、《字林沪报》、
字林洋行 丹福士 以经济新闻为主要内容、以工商界 重视经营与广告 发行量曾居全国前列 《新闻报》三报鼎立
如何办报-建议: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一)公营报刊系统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1、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2、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社长:金仲华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1]

中国新闻事业史[1]
(2)袁世凯上台后,排斥异己,新闻事业遭到了压制和扭曲,出现了"癸丑报灾"。
(3)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各报为了生存,都采取了轻言论、重新闻的发展策略,在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著名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等。
民国初年的自由新闻体制
1921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行的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宣传内容,读者:p115
苏报案:见真题
《大公报》君主立宪派于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四个阶段:p133
《报章文体》p104
简答
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
(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2)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3)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p47第二段前五行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1

中国新闻事业史1

中国新闻事业史1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完整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传目的。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7、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8、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宋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2014年新闻学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笔记,简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2014年新闻学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笔记,简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新闻传播学考研攻略《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

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它的基本精神有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12、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

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倒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

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

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

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真是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

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不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

中国新闻史的历史事件

中国新闻史的历史事件

中国新闻史的历史事件一、中国近代十大历史事件【近代】(1840~1949)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 1842年8月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 ... ,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

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

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

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

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

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

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

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发展---1928年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

“九一八”后,为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1、效法法西斯主义“国家之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和镇压。

2、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ie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将强化其自身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高领导权”作为新闻统治的核心。

还积极影响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的政策,将政治统制渗透于新闻业务活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和报道审查等各方面,从而消灭反动报纸及通讯社,取缔灰色新闻及毒素新闻,淘汰肤浅落伍桀骜不驯的新闻记者。

抗战初期新闻统治一度较前缓和,但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

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

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已国民党的意志为准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国家统一”的论调,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8年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等级制度。

A、宣传审查制度—目的为杜绝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新闻宣传内容。

开始实行的标志《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的颁布。

B、报刊登记制度—目的为取缔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报刊。

将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宣传报道扼杀在胞胎中。

30年代后,有关新闻出版统制的立法活动较前更为频繁。

A、制定与颁行《出版法》,将其施行的种种新闻出版统制手段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新史总结(1-3章)第一章古代露布 3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

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

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

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

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

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e4、
4、
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的发展。

上海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并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发展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中心。

报业上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作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地位上升的反映。

它的发展也是以商业性报纸为发展主流,以1872年《申报》的创报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历史新纪元。

《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19c60-70’s上海又出现了好多家英文报刊但同时因竞争十分激烈而不断有报纸被兼并。

上海最早创办中文报刊的仍然是外国传教士。

《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5、
《申报》改革---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

报纸业务上,a、重视报纸言论。

B、重视新闻真实性。

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发行文艺期刊、画报、丛书。

6、
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倾向:绝大多数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

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

但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

《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2、就近代报刊自身而言,它的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近代报刊与封建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独立的采写编撰权,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包评论,体现了民主主
义的理念。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捷径。

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创造有利条件
7、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1、林则徐、魏源;
2、洪仁轩;
3、王韬、郑观应。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纸
《沙架免度新录》《昭文新报》《汇报》《述报》ect。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1、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做编校,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后与友人集资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2、《循环日报》
8

第一次国人办报**---
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务报》后,各地爱国人士自办的报刊纷纷出现,打破外报在中国新
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因此,维新变法运动阶段的国人办报活动被称为第一次国人办报**。

其特点:
1、报刊数量大。

2、办报地区广。

3、报刊品种多。

其主流,则是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性报刊—维新派报纸有《实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ect。

1、办报人员:政治家参与办报,报刊主编往往是当地维新运动领导人,都奉康有为为领袖,形成由康指挥的宣传队伍。

2办报方式:总体思想“开民智9、
9、
《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其特点为:
一、“以通外情为要务”
二、“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祥”,且颇具地方特色。

三、创造了同封建顽固派斗争的特殊策略。

10

中国历史上新闻立法活动的第一次有益尝试,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
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第一步:也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步,即,冲破“言禁”“报禁”的藩篱,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

“公车上书”《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会被封禁,但改建为官报局。

创办《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这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也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起步的标志。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出现第一个办报**的情势下,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
a、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

B、对书记报纸实行免税。

C、新闻法(报律)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虽为时过短,且最后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