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是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址、工业建筑、工业设施等物质遗产和工业文献、语言、口述传说等非物质遗产。
这些遗产代表着人类创造和发展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科技和历史价值。
大多数工业遗产已经失去了作为工业设施的原有用途,因此需要进行保护与再利用。
本文将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工业遗产是人类发展历程的见证,是一种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遗产,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在利用的同时尊重其历史和原有功能。
这样,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启示,也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1.保护工业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研究工业遗产是人类创造和发展的历史见证,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历程中的科技、社会和文化变革,为今后的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资源。
同时,保护工业遗产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弘扬人类智慧和文化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2.保护工业遗产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表现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和能力的工业遗产,其本身也是隐藏的环境负担:环境污染、大量自然资源的开采及消耗等等.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采及消耗,降低大规模不必要浪费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构建一种更加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模式。
3.保护工业遗产是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丰富和补充伴随城市的发展,工业遗产也成为城市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可以有效地丰富城市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的文化繁荣和城市品位提升。
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可以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丰富的信息,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XX大学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教师: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内容摘要:德国鲁尔工业区曾走过“彻底清除与毁灭”、“毁灭之后再重建”、“回收再利用”到“综合性开发战略”的曲折过程,最后达到了区域复兴的效果,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
文章综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分析了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最后针对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熟有效的操作模式,以期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保护与再生;鲁尔工业区;蜕变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载着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昌盛,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发生了拆解和重组,许多曾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业遗存如今也因丧失实用功能面临着闲置、废弃、甚至消亡的窘境,“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渐渐凸显于人们的视野中。
一、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1. 工业遗产的概念2003 年7 月, 在俄国下塔吉尔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其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2. 工业遗产的价值工业遗产的主要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这五个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才能成为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工业遗产面临拆除或废弃的命运。
然而,这些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因此,采取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
首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应以尊重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前提。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代表着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在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尊重其原始设计和功能。
其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和文化,更应考虑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将废弃的工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此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还应注重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可以增加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共同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例如,组织公众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举办相关展览和讲座等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最后,政府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引导。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合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与再利用机制。
综上所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是一种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策略。
只有在尊重历史和文化价值、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希望本文能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得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得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得内河港口、铁路与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得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得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与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得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得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得资源生产与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得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得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得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得转变与科学技术发展得冲击,鲁尔区传统得采煤与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得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得转变与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得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得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得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得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得内容与模式鲁尔区得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得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得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得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得工业设施与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就是多方共同努力得结果。
德国最早得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就是对多特蒙德市得“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得保护。
此后得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得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得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工业场地与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得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得“宝瓶”水博物馆就是由废弃得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得(图2);埃森市得“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得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得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得“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建 - 英国工业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再生的借鉴
行了保护与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英国在逆工业化和区域衰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和利用工业遗产,将原本为工业化而建造的工业区及工业产品,转变为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要求的工业文化景观,这将对我国进行工业基地的改造利用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第一、二作者第三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150006 y_dragon@sina.com2008 06 16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1]。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和历史上重要的工业基地,留下了众多在规模、类型和技术等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业遗产,成为产业生活、技术、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
1.2 英国的工业遗产构成从18世纪中叶,英国在煤碳和钢铁资源优势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采掘及钢铁、机械、化工、纺织建筑、工厂、仓储建筑和行销工业产品的市场,同时也包括铁路、道路、桥梁、码头、航空港口及运河以及与工厂配套的办公、居住、宗教等附属建筑等。
无形的工业遗产包括史料、口传典故、技艺和技术等。
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英国十分注重传统工业技术、技艺的调查,保护和利用。
如18世纪英国以蒸汽机、纺织机、机床和火车为主导技术,特别是蒸汽机技术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这也是工业遗产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关键即工业技术。
1.3 英国的工业遗产价值 ①历史文化价值:工业遗产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工业遗产作为钢铁见证,承载着英国工业文明的辉煌,体现着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发展的历化,强调运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探讨,使工业文化遗产内部和外部的结构优化,文化的资源与环境合理配置,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得到改善,文化的系统功能得到有效实现。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现状和启示
过对国外工业遗产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出其 保护与再利用的多样性特点。
1) 区位优越。生产型场所曾位于城市的边缘, 靠近能源 和 材 料 的 来 源 地,而 经 过 城 市 化 运 动[4], 如今的工业遗产一般位于类似城市中心区或滨水区 的核心地带。
2 保护再利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保护工业遗产不是消极地保存过去,而是基于
全面、动态的视角,更积极地找寻发展的新契机,同 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通
* 2014 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406690012) 。 第一作者: 曾锐,女,1988 年出生,博士研究生。 电子信箱: Ereka2952@ hotmail. com 收稿日期: 2015 - 10 - 21
不同的地域有相异的历史文化与政治3保护再利用的实践类型工业遗产是活态的遗产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驱壳更应该以活态的方式保存它承载的文结合国外相关实践案例从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价值角度出发将国外工业遗产改造的类型分为博览建筑景观公园旅游场所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和综合改造开发区五个类型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现状和启示*
英国曼彻斯特的工业遗产改造在此方面被认为 是典型实践。它不止是简单地保存历史建筑、延长 建筑年限,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面对废弃建筑 的先前状态和规模,即使改造成博物馆,这些建筑和 周围环境在开放时间以外都将变得死气沉沉、缺乏 安全感、毫无吸引力。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居住功能, 为创建由居民控制、更安全的、可 24 h 居住的城市 区域提供了巨大潜力。同时也促使市民和商业投资 重返城市中心区,推动公共生活及场所归属感的构 建。曼彻斯特走在了城市中心和公寓式生活方式的 前沿,其城市中心人口从 1950 年的 1 000 人不到增 长至现在的超过 15 000 人[13]。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作者:周志杰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36期周志杰(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艺术系山东青岛 266106)摘要:对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倡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来促进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利用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44-01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英国最先发起地“工业考古远动”深入挖掘研究工业遗产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以旧建筑及其厂区景观环境的综合体为物质载体,以工业文明发展为文化精神载体,关注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的辩证回归。
一句话,我们以何种处理方式对待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类自已文明程度的高低。
1 时尚之源——纽约苏荷区LOFT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艺术、生活方式,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
LOFT生活方式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现在美国纽约苏荷区。
苏荷区是指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的三条街道,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工厂区,大量厂房和仓库闲置。
此处曾因拟建造快速路而准备拆除,幸亏居于此地的艺术家极力呼吁,才使得这一社区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保存下来。
现在SOHO一词不仅代表了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也演变成一种由最初租用这里的艺术家所引领的全新的职业模式——“Single Office Home Office”,即“独立办公、家庭办公”。
随着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的快速传播,许多地产开发商专门推出发源于SOHO的称之为LOFT的改造建筑。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纲要
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被遗弃或者改造,而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逐渐被忽视。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不仅能够传承历史记忆,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新的机遇。
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建筑和设施,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历史的缩影。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过去的社会和生活,传承历史文化。
2. 培育文化产业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可能性。
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中心等,可以激发地方经济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3. 推动城市发展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使得城市更具吸引力和活力。
再利用工业遗产也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和改善,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1. 工业遗产保护不足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工业遗产被拆除或者被遗弃,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重视。
2. 工业遗产再利用存在问题部分工业遗产在再利用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周、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导致再利用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浪费和破坏。
3. 社会对工业遗产的认知不足一些市民对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参与和支持。
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对策与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关政策,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
2. 完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包括评估、保护、修缮和管理等方面的措施,确保工业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3. 拓展再利用途径国家和地方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引导进行创新性的再利用项目,提升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功能。
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使得工业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等工业建筑逐渐成为被城市遗忘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老工业建筑却体现着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展现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曾经的辉煌,承载了产业职工的记忆和情感。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城市文化特点的重要载体。
随着国外一些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传入我国,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得到了国内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
但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保护与再利用体系不够健全,理论研究仍然不成熟,各种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有利有弊,更有人盲目利用国外成功经验套入中国的工业遗产。
石家庄市区拥有很多具有历史印记的工业遗产,但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因此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领域的研究大致起始于1990 年代中后期,在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国内外案例,开展了不少针对性的研究探讨,比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分类研究、改造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及改造方式和方法研究等。
并取得初步成果。
刘伯英在《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一书中提出了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区域、城市、地段三个更新层次,强调通过城市规划、产业规划、文化规划和社会规划,实现城市物质环境更新、经济更新、文化更新和社会更新的综合更新,最终实现整体的城市复兴。
并介绍了国际、欧洲、特别是英国和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情况,提出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内涵、研究方法、田野考察、价值认定、保护管理等内容,对工业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王建国在《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提出产业建筑价值评定及分析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对产业类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施策略、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效益等进行系统分类,并做出明确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的著名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手法;构建产业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背景: 2006年4月18日,中国文物局在无锡主持召开了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并通过了《无锡建议》,工业遗产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得到保护,从而使工业遗产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雅之堂。
因此中国从真正重视工业遗产至今只有短短8年,因此,中国对于如何如何保护工业遗产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修复技术上的不成熟,如思想上过于重视物质成分而忽视非物质成分。
这些是不利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本文想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研究中得到对于我国如何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
关键词:工业遗产、德国鲁尔工业区、保护、利用1、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根据《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1.1、国际工业遗产发展的历史进程工业遗产始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9世纪末,英国开始出现“工业考古学”学科。
此学科强调应该记录和保存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
人们萌发了应该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
但当时这门学科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对工业遗迹进行简单的调查和记录而已。
直到20世纪70年代,较为完整的保护工业遗产的理念才逐渐形成。
之后,虽然研究人员强调对工业遗迹进行记录、研究和保护,然而,工业考古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依然是物质面上的工业遗存体。
在后期,研究人员慢慢意识到仅仅是去调查工业实体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工业考古这项研究工作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工作应当更加关注以前被大家忽视的非物质成分. 于是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工业考古会议将会议名称修改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许多工业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废弃的命运。
因此,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首先,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是开展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前提。
工业遗产不仅是技术和制度的结晶,也承载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
例如,一座废弃的纺织厂可以通过保护和再利用,成为一个艺术展览馆,以呈现工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也让人们了解纺织工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因此,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还可以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
工业遗产的保护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管,人文环境的规划和管理等。
例如,在保护一个废弃的钢铁厂时,不仅需要修复厂房的建筑本身,还需要考虑如何展示钢铁制造的历史过程,如何规划周边景观等。
此外,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也是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
再次,合理的利用方式是保护工业遗产的关键。
过去,许多废弃的工业遗产往往被用作垃圾堆放场或者废弃物处理场。
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环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因此,将其转变为文化遗产景区或者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利用方式。
通过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途径,工业遗产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比如,利用一个废弃的矿井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博物馆,让参观者了解矿工的辛苦劳作,同时也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要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政府、学界、企业、文化界等各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保护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摘要】本文以北杜伊斯公园为例,着重探讨德国鲁尔区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方法,并总结归纳出德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求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一、背景解读—衰败与复兴德国的战后重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大型工业废弃地的复兴计划,赋之以现实的使用功能,并突出它们的景观美学体验和对生态的贡献。
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d)是这一社会潮流中的代表作。
它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在原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的遗迹上重建而展现出蓬勃生机。
20世纪60-80年代,随着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钢厂逐渐衰败,面对高污染的土壤、恶臭的河流、数目庞大的废旧厂房以及大量的失业工人,政府当局需要解决包括振兴经济、安排就业和住宅改造、修复生态环境等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杜伊斯堡市将该地规划为公园用地,十几年间,规划和设计大师们利用创意和专业技巧,在这片曾让人束手无策的废墟之上,创造出诸多不可思议的变革。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因此成为世界工业遗产集保护和再利用于一身的经典范例。
二、厂区遗址保护和再利用的对策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运用了多种层次和模式,将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后工业景观的重构与组织、空间布局结构的整合、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交通系统的梳理等相结合,营造具有工业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重功能的后工业景观公园。
与鲁尔区其他工业遗址改造不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并非“场景式的景观”而是着眼于彻底的与公众分享使用。
厂区中有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与工业设施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和再利用,但是它们没有被开发成收取门票的博物馆或展示厅,而是极有创造性的被改造为公共运动设施与儿童活动场地,常年免费面向人们开放。
西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化空间及交通节点,审慎地利用如运河、高架桥这些已列入 保护建筑名录的文化资本。此外在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铁路 终点站上,一幢建于1830年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图 5)被改造成一座小型科学博物馆重新开始运营,博物馆后 来扩建成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参观者。 卡斯菲尔德经历了一个引入注目的保护与再生过程,它 通过将工业文化与旅游文化叠加,将昔日江河日下的工业区 改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保持工业特色的全国性旅游目的地 (图6),游客数量从零增加到一年近200万人。这种文化的 叠加不仅传播了传统工业文明,激发了工业遗产地区的活力, 还对社会物质资源循环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个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开发的实践典范是20世纪90年 代末,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更新项目。改造前的美术馆 原是伦敦发电厂,位于伦敦市中心南岸的萨斯沃克区,1947 年由小斯科特爵士设计,设计非常注重与圣保罗主教堂相协 调,并将乡土特色的建筑与工业环境合二为—,被人们赞誉 为“工业主教堂”。
(1)以旅游文化为主导的开发型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起源于英国,并从工业化到 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 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 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将原有的工 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 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 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下塔吉尔宪 章》中也提到“工业遗产应该被研究,它们的历史 应该被传授,它们的含义和精神应该被探究并告知 公众”。 以旅游文化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鼓励将工 业遗产用于旅游业的发展,是将工业遗产视为一 种财富和文化资源,注重对原有工业遗产的尊重和 理解,有选择地保留能表现工业文化的工业遗产元 素,并关注抽象工业遗产概念,如工业发展过程, 工业历史的重大事件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设置,使 人们能够对过去的工业文化有所认识和理解,满足 并吸引有特殊兴趣的人们参与其中,从而使工业遗 产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英国的老工业城市伯明 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旅游业发展都是以工业文 化遗产的开发为基础的,其中曼彻斯特市卡斯菲尔 德地区是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案例。 卡斯菲尔德位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祥地,原以铁路和运河运输为主导产业。在面对经济功能已经丧失的情况下, 寻求适当的经济文化活动作为替代产业来实现地区的文化振兴。1974年曼彻斯特市议会在《城市结构规划》中,认 识到了旅游开发的潜力和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的必要性。1982年曼彻斯特《城市中心街区规划》提出了旅游业 和文化活动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影响。1994年发表了《地方发展纲要草案》。草案提议应以综合利用的方式实 现工业街区的保护与经济振兴。 卡斯菲尔德在1830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和第一个铁路客运站,并随着铁路的发展建立砖桥、铸铁桥和高 架桥以及运河体系,至今它们仍是卡斯非尔德城镇的重要景观卡斯菲尔德这样鲜明的工业历史和文化背景为旅游的 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财富和基础。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和整治重点建筑,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
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特别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20世纪遗产保护
现 代 性 与 后 现 代 主 义 (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sm) 《中国现代建筑史》一书的作者邹德侬 教授并不认为,日常所说的“后现代”就 是现代建筑的“接班人”,尽管它强占了 “后现代”这个看上去是现代建筑之后理 所当然出现的用语。
1)现代建筑运动是在西方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 下产生的“摩登建筑”或“新建筑”运动;以工 业化思想为基础的主张是它的主流,以非工业化 为基础的主张是它的支流。由于后者也是工业化 的产物,且为改进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作出贡献, 理应也是现代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2)现代建筑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全新内容;有 现代科技所产生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所支 持的全新建筑形式;有现代观念所启发的全新自 由设计思想和方法。
Frank Lloyd Wright
Kaufmann Housenk Lloyd Wright
Johnson Wax Building
Frank Lloyd Wright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Le Corbusier
Chapel „Notre-Dame-du-Haut‟
20世纪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PRESERVATION AND ADAPTIVE REUSE OF 20TH-CENTURY HERITAGE
•Modern Movement •Industrial Heritage •Expressionism •Art Nouveau •Art Deco •Eclecticism
20世纪遗产保护运动的特点,可以说从最初开 始就是一项国际性活动。在法国,80年代开始对 加尼埃(Tony Garnier)设计的屠宰场进行保护, 并且成立了20世纪建筑与城市遗产协会。现代建 筑大师勒· 柯布西埃设计的11幢建筑被列为一级保 护对象,其它14幢建筑列在附加名录上。1985年 在巴黎召开了ICOMOS 专家会议,研究有关现代 遗产的保护问题;1989年欧盟在维也纳召开了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振兴战略”国际研讨 会;1991年欧盟又发出了“保护20世纪遗产的劝 告”,主要内容为,以“遗产即历史的记忆”的 思想为指导,不限定其评定价值,尽可能多的将 其列入登录保护清单。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在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荷兰政府认识到工业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其保护和再利用。
荷兰出资大量资金来资助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与私营部门合作,为这一目标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
荷兰政府对工业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将它们纳入建筑保护领域,并设置了“荷兰历史工业遗产项目”(HIPH)。
该项目致力于保存荷兰工业文化遗产,并通过改善设施、推广活动以及创造新的价值,以支持荷兰工业文化的再利用。
此外,荷兰政府还建立了工业遗产学习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收集、保护和分享关于工业遗产的信息。
荷兰政府制定的目标是,要通过丰富、可持续的活动,保护和再利用荷兰所有的工业遗产,从而在荷兰保护其未来的文物和历史记忆的同时,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和质量。
在此过程中,荷兰政府试图确保所有参与者(从政府机构、学校到个人)都能以可持续的方式,通过其所涉及到的活动为荷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做出贡献。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作者:孟璠磊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2期孟璠磊摘要:荷兰不仅在当代建筑创作领域中走在世界前列,在城市更新特别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荷兰在实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涌现出诸多充满创造力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
本文介绍了荷兰工业遗产的基本内容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的整体情况,分析并提炼了其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若干思路和经验,以期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复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城市更新;荷兰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城市更新;荷兰1 荷兰工业遗产概况1.1 工业发展概述19 世纪中期以前,荷兰一直是欧洲的传统农业国家,农民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牛奶制品加工等产业自给自足[1]。
虽与英国隔海相望,但工业革命在荷兰传播得并不迅速,特别是传统手工业面对蒸汽机有着强烈的抵触和排斥情绪。
直到1870 年后,荷兰才开始逐步使用蒸汽机来代替传统机械,代表事件是哈勒姆(Haarlem)地区的填海造陆工程[2]——驱动排水的不再是传统的荷兰风车,而是来自英国康沃尔(Cornwall)钢铁公司的蒸汽机。
此后,荷兰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港口的物流运输业,阿姆斯特丹港和鹿特丹港逐渐成为荷兰乃至西欧最重要的物流枢纽。
与此同时,一些新型加工制造业也开始在荷兰境内涌现,诞生了一系列享誉世界的企业,如飞利浦(Philips)电器制造厂、喜力(Heineken)啤酒厂等。
1.2 考察与记录虽然英国的工业革命进入荷兰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荷兰开展工业遗产考察却紧随英国工业考古之后。
1970 年,荷兰开始着手本国工业遗产考察工作[3],工厂历史研究小组(WB: Werkgroep Bedrijfsgeschiedenies)主要负责工业史的研究,技术历史研究小组(WGT: Werkgroep Geschiedenis van de Techeniek)则主要负责工业技术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改造之前这里也曾是艺术家和工匠师的聚集地,伦 敦市政府把现代艺术和文化复兴作为推动此区更新发展的 策略。赫尔佐格和德默隆的改造设计没有对旧发电厂的历 史感产生破坏,相反把旧建筑浓厚的历史积淀、工业建筑 宏大的气势与艺术馆的优雅形象完美结合起来(图7)。激 活了工业遗产的长久活力,体现出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与经济价值的并存,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改造,将一个几乎 停用了20年的旧发电厂,再生为一个集休闲、游览观光与 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工业建筑本身体现出 的强调结构逻辑和技术理性的工艺美学,又极大地丰富了 建筑审美的内涵。实现了历史与当下、实用与理想的共融。 此外工业遗产基地本身是最大、最直接的展馆,与工 业生产有关的设备、工具和情景,都可以在展馆中焕发新 的生命力。伦敦皇家维多利亚码头(图8)正体现了这种 工业遗产景观特色。 (2)以生态艺术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 将深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大地艺术,并体现于工 业遗产场地的整治,其意图在于用艺术的方式来协调 生态学和工业之间的问题。借鉴大地艺术的思想,可 以利用各种工业废弃材料作为生态恢复的介质,塑造 丰富的景观空间,以减少对新材料的索取。这种方法 是追求工业美学的内在逻辑建构与生态结构自然演化 规律的融合 。 以生态艺术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是应用大地艺术 理论为指导,在工业遗产区长期的生态恢复的过程中, 以艺术的形式激活工业遗产的价值,强调了这些工业 结构设施的自然特性,即逐渐腐蚀而重归自然的性质, 使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性地进行再循环利用,将工业 场地转化为具有文化
氛围的城市开放空间,并形 成城市特色景观,既保留了 历史的记忆,又恢复了生态 环境,并且为地区更新与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成为 一种良性发展的动态生态系 统。 伦敦泰晤士河水闸公园 是以生态艺术为先导的开发 型模式的典范,原基地是一 个化学工厂,位于银镇湾内 泰晤士河北岸,占地9 hm2, 也曾做过防洪闸建设的施工 工地,后成为城市褐色废弃 地。伦敦泰晤士河水闸公园 是半个世纪以来泰晤士河畔 完成的第一个公园项目。 这 个项目主要是借鉴生态观念 和大地艺术的形式语言(图9)。以生态美学的有机结合为出发点,在接近方形的几何形用地上,将两条轴线呈对 角线方向立体相交穿过整个公园。其中一条是利用原有的低地设计的250 m长、28 m宽的条状下沉式广场和花园, 被称为“绿色船坞”,成为既具生态性又体现艺术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它唤起了人们对这个地区工业历史的回忆。 “绿色船坞”的起点是连接道路的一个城市喷泉广场。“船坞”的中段是“彩虹园”,色彩丰富的各种宿根花卉和 深绿色的修剪成波浪形的紫杉篱构成了非常精彩的视觉效果。两座桥从高处跨越“绿色船坞”,形成了整个公园的 视觉中心。该公园的建设充分改变了褐色土地区的形态,重新找回失落的城市生活,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它 确实已成为周围地区城市更新的一个促进因素。 由此可见,“艺术使现代文化和历史联系了起来,艺术使这此曾经无人问津的工业遗迹与人们拉近了距离”。 这些工业遗产诉说着场地上辉煌的工业历史,记载着一段灿烂的工业文明。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块工业遗产 场地的文脉得以延续。
“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办法之一是积极使用”。先导式的开发模式主要运用了文化生态学中 的叠加增值原理,也就是“文化生态在效能上是可以叠加的,这种叠加可能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的情况,也就是文化的效能具有叠加递增性和向度的多重性。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加、延续生 态节点的链接,使之形成叠加之态,就能够增加其效能”。工业遗产的先导式的开发模式并不是传 统的工业改造,而是强调将工业遗产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文化因子,将这种具有特色的工业传统基 因与其他产业因子叠加,来激活工业遗产的活力,使其传承以往辉煌的工业文化的同时,对社会物 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当工业文化与其他产业文化叠加时,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根据工业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 环境而定。必须尽可能使工业遗产所在地区的有利因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工业遗产地区具有区 位优势,可考虑居住商业的发展;若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可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等等。进行主导产业 选择时要具有较强的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效应,推动和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要求丰 富的旅游资源,而丰富旅游资源要求生态环境优化,还为开发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等等,这样就实 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能效的叠加与发展。
(1)以旅游文化为主导的开发型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起源于英国,并从工业化到 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 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 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将原有的工 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 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 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下塔吉尔宪 章》中也提到“工业遗产应该被研究,它们的历史 应该被传授,它们的含义和精神应该被探究并告知 公众”。 以旅游文化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鼓励将工 业遗产用于旅游业的发展,是将工业遗产视为一 种财富和文化资源,注重对原有工业遗产的尊重和 理解,有选择地保留能表现工业文化的工业遗产元 素,并关注抽象工业遗产概念,如工业发展过程, 工业历史的重大事件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设置,使 人们能够对过去的工业文化有所认识和理解,满足 并吸引有特殊兴趣的人们参与其中,从而使工业遗 产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英国的老工业城市伯明 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旅游业发展都是以工业文 化遗产的开发为基础的,其中曼彻斯特市卡斯菲尔 德地区是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案例。 卡斯菲尔德位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祥地,原以铁路和运河运输为主导产业。在面对经济功能已经丧失的情况下, 寻求适当的经济文化活动作为替代产业来实现地区的文化振兴。1974年曼彻斯特市议会在《城市结构规划》中,认 识到了旅游开发的潜力和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的必要性。1982年曼彻斯特《城市中心街区规划》提出了旅游业 和文化活动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影响。1994年发表了《地方发展纲要草案》。草案提议应以综合利用的方式实 现工业街区的保护与经济振兴。 卡斯菲尔德在1830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和第一个铁路客运站,并随着铁路的发展建立砖桥、铸铁桥和高 架桥以及运河体系,至今它们仍是卡斯非尔德城镇的重要景观卡斯菲尔德这样鲜明的工业历史和文化背景为旅游的 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财富和基础。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和整治重点建筑,强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经历了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经历城市衰 退和城市再生的国家。因此我们选择英国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模式作 为研究对象,这对我国的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融合式的保护型模式主要是指保护并不只是对工业遗产本身,因为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 种,它体现的不仅是工业发展史中的某个片段,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在保护 工业遗产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所凝聚的工业文化得到传承。此外,保护并不是为了过去而保护, 应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在和将来而尊重过去。因此保护并不是让工业遗产成为代表过去的一种纪念 物,而应该是让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极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再 生。这也体现在了《马丘比丘宪章》中“保护好恢复和重新利用现有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必须同 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护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使其具有生命力。” (1)静态封闭保护与动态开放保护相结合 静态封闭保护是将需要保护的工业遗产部分或完全封闭起来,保留在静止状态。动态开放保护是将 工业遗产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单位或场所。对于工业设备和工艺流程而言,保持原来的生产形式和顺 序,设备以陈列为主,工艺流程以演示为主。让群众在使用的过程中了解和体验其价值。开放保护 模式有利于体现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如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动力馆的工业设备和工艺流程 就是属动态保护模式。而静态封闭保护模式有利于工业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谢菲尔德工业博物馆 属此种保护模式 。
(2)整体保护与局部重点保护相协调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只强调建筑遗产,还要重视 工业遗产整体环境的保护。具体来说是对工业遗产的结 构、空间、环境等都应保持原貌,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 整体性。随着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逐渐重视,整体保 护有可能成为未来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向。局部重点 是在被确定为工业遗产的项目中,那些具有极高价值和 重要保留意义者,以单个工业遗产的价值作为核心,应 对其实施绝对保护。保护对于相互独立的工业遗产一般 采用该模式进行保护,这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在具体 保护中,以上这些模式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 保护对象的特征,保护的资源条件等来进行最佳的模式 组合选择。无论采用何种模式,保护的出发点是最大限 度地维护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以居住建设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 工业遗产地的利用不是单纯的保护或复制、再现工业遗产地,而应是赋予那些工业遗产以新意与活力。以居住 建设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是由于居住功能有助于创造一个活跃的中心,居民的日常生活对城市街区的活力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对城市中心的各种设施也形成了更大的内在需求。可以利用工业区的历史特征和区位优势开发居住功 能。在具体改造过程中,通过功能重组和空间优化更新的方法,在尊重历史的条件下,保护能够体现工业景观特色 的建筑、建筑群和区域,对不可再利用的构筑物、设施和设备,如水塔、铁路机车等,都可以作为景观要素保留下 来,并组织到新居住区景观系统中,创造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为人们普遍适用的居住、游憩的场地,有效提升居住环 境的品质。 2 0 世纪8 0 年代的沙德· 泰晤士( S h a dThames)是以居住建设为先导的开发型模式的成功案例。沙德·泰晤 士是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紧靠伦敦桥东的一个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港口关闭之后就一直废弃,其后新康科 迪亚码头的维多利亚式谷仓和巴特勒码头建筑群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工业建筑遗产。沙德·泰晤士街区构成了港区和 城市商业区之间象征性的空间文化节点,是伦敦仅有的保留了以维多利亚式风格为主体建筑的工业街区,其独特的 历史特征和区位优势实现了滨水仓库转化为居住功能的可能性。沙德·泰晤士街区的保护与再生设计在很大程度 上尊重了这一地区的城市文脉,新建筑有其自身的美学完整性,充分表现时代精神,新老建筑在愉快的和谐中并肩 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