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讲义)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教材对应章节为第八章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特点。

2. 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意义。

3.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引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b. 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c. 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讲解和演示。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非物质文化遗产》2. 内容:a. 定义、分类、特点b.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c. 保护意义与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b. 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c.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识。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体实施。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具体实施1. 邀请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剪纸、皮影戏、昆曲等,确保讲解和演示内容与课程紧密相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课件

的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
03
推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项目
举办或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和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国家、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教育传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 育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和 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 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发展策略
保护优先
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确保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创新发展
鼓励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非物质文 化遗产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跨界合作
剧。
川剧
03
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地的戏曲剧种,以高腔、胡琴、弹戏、灯
调等五种声腔组成。
传统手工艺技能
剪纸
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 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 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陶瓷制作
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 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
民俗活动与节庆文化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贴春联、放鞭炮、 舞龙舞狮、吃年夜饭等习俗。
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
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农历
中国传统的历法,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风水
一种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现象, 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特定 场合中,是动态的文化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开展研究与推广
通过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创新发展模式
培育人才队伍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06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
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
剪纸艺术的保护现状
阐述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艺人等各方面对剪纸艺术保护的重视和所做的努力。
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
描述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包括家庭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
01
02
03
侗族大歌的简介
介绍侗族大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侗族大歌的传承困境
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带来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xx年xx月xx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contents
目录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旅游产业链构建
通过开发非遗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等,可以构建完整的非遗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产业价值。通过开发非遗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开发
文化产业价值
非遗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源泉。通过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创意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12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缺乏,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
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 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 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 管理资金不足。观念滞后表现在:一是轻视或忽视民间文化在主流文化中 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认识和实践及法制 建设中,“文化遗产”被“文 物”所取代,“文物”保护被等同于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足够重视;三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一 种客观必然,主张任其自生自灭,无须保护;四是认为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无暇顾及,等经济高度发达后,再进行保护。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对有效开 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9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非遗保护模式
3、专利权保护方面。
与传统科技知识有关的中医药的发明,在我国多采用专利 权进行保护。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咨询中心的一份调查报 告显示,从我国专利法实施的1985至2000年期间,国家知 识产权局公开的专利中。涉及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共23954件, 其中发明专利17770件,占74.2%;实用新型5453件。占 22.8%;外观设计731件,占3.O%。其中的很多申请都被 授予了专利权。另外,我国《专利法》虽然明确规定对动物 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但是。生产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仍受到了专利法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传统 传神 传播
1
目录
壹· 非遗的概念和特点 贰· 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 叁· 我国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肆· 完善我国非遗保护的建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精选文档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精选文档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学科类别
按照《公约》和《办法》的规定,非物质文 化遗产分为五大类。按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工程国家中心对在调查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划分,为16类。 根据上面的16类,结合当下的学科划分,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到8个学术门类,12个一 级学科以及40个二级学科。
• 2.3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研究的学科边界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 1.1.3 现实困境的自我挣扎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可 能脱离其现实性而存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今的社 会体系,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使非物质 文化遗产脱离虚空的文化观照而获得活生生的现实感,这 也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本质。 • ★学界保持研究现实感的主要路径: 从现实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今的社会体系 进行观照。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 1.4非物பைடு நூலகம்文化遗产研究的典型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 累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研究要分为 两个方面:历史与现实。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呈现出和谐的二重性: 一方面:是人类历史的产物; 另一方面:又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在具有历 史感的同时,它还具备高度的当下性。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 1.3.1 历时/共时
我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了解它的 生成、发展,还要了解它在不同时代在社会结构 中的位置和作用,所以历时与共时研究互相依存, 不可偏废。从有效性上说,历时/共时的研究模 式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模式,其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都必须在这一研究的 基础上进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术等。

2.特点(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它依赖于人的口传心授、身体力行进行传承。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人的传承,传承人通过实践、传授、创新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3)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特点。

(4)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1)立法保护:我国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

(2)名录制度: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保护。

(3)传承人制度: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认定,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4)资金支持:我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宣传等工作。

2.传承方式(1)教育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承。

(2)实践传承: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实现传承。

(3)媒体传承: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教学大纲

201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普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分:2总学时:32理论授课学时:16实验实训学时:16参考教材: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先修课程: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策划与创意学考核方式:考查。

平时成绩由作业1、作业2、出勤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文化策划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要求通过学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价值和保护方法以及开发与传承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保护历史回顾学时数:4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以及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类系中各子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日本、韩国、美国和联合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的贡献和措施掌握: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3.本章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4.本章教学难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以及分类系中各子项之间的逻辑关系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回顾(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的几个阶段(二)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学时数:4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引言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致力于研究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出现,则是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对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即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

为此,我们将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定义和意义进行阐述,深入探讨其学科内涵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支撑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我们将在2.1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定义和意义进行阐述。

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和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如此重要,并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我们将在2.2部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内涵和特点。

这一部分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范畴进行界定,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形式和传承方式的探讨。

同时,将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将讨论为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所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这包括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努力。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希望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学制三年制获取证书无编制陈淑姣审核制定日期2014.9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

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70%和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的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06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现代化进程中的冲击与挑战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传统生 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使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威胁。
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人口 向城市迁移,使得一些依赖于 特定社区和环境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面临消亡。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趋势 ,使得一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受到冲击。
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社会和 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增 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
有重要作用。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及传承人制度
家族传承
通过家族内部代代相传, 保持技艺和文化的纯粹性 。
师徒传承
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 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
传承人制度
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给予 荣誉和支持,鼓励其发挥 带头作用。
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 ,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 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 见证,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
展历程和文化成果。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 的精髓,它体现了各民族的文 化特色和精神追求。
科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 科学知识和技艺,对于研究人 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 意义。
护与传承。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
博物馆展示
静态展示
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展示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技艺和传
承。
动态演示
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手段,还原 或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 或表演场景。
专题展览
针对不同主题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策划专题展览,深入挖掘其 文化内涵和价值。

研究路向与学科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之二

研究路向与学科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之二

文从 非物 质 文化遗 产的研 究对 象 、 角 、 径 、 式 等方 面 出发 , 视 路 模 在探 寻研 究路 向 的基 础 上 。 对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研 究学科 体 系的建 立进行 了初 步 的探 索。
[ 关键 词 ]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 究路 向 ; 研 学科 体 系 [ 中阔分类 号 ] 2 [ G14 文献标识 码 ] [ 章编 号] 6 1 5 6 20 )2—00 —0 A 文 17 —7 4 (0 6 0 01 6
成 为 引玉之 砖 , 由此 构 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研 究
的基 础 理 论 体 系。
组织第三十二次大会通过 《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 约》 以来 ,“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逐 渐 引起 了
学界 的 关 注 。 由 于语 境 差异 、现 实制 约 等 多 方
面原 因,我 国 学界 对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这 一 术 语
[ 收稿 日期】20 06—0 —2 1 0
[ 作者简介】牟延林 ( 5 一) 1 6 .男 ,山东龙 口人 ,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院长 .教授 ,重庆 文理学院非物 质文化遗产研 9
究 中心 主 任 ,国 家 社科 基 金项 目 “ 庚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对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作 用 研 究 ” 主 持 人 :刘 壮 (99一) 男 , 重 庆 秀 山 重 17 ,
的理 解 众说 纷 纭 。各有 侧 重 ,具 体 的研 究 策 略
也 大多停 留在 田 野调 查 、单 个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描述 等 方 面 ,还 没 有 形成 学科 意 识 ,更 没 有 进
行 学科 体 系的 自觉构 建 。从 2 0 0 4年 开始 ,我 们 得到 国 家社科 基 金 的 资 助 ,开 展 了对 “ 庆 非 重

非遗文化遗产介绍课件图文

非遗文化遗产介绍课件图文

非遗文化遗产介绍课件图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价值。

教学内容选自教材《中国文化》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详细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剪纸、皮影戏、昆曲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介绍;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对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点,以及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

教学重点:剪纸、皮影戏、昆曲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介绍,以及如何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非遗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非遗有初步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剪纸艺术家现场展示剪纸技艺,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皮影戏为例,讲解其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昆曲的艺术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2. 内容:定义、分类及特点代表性非遗项目:剪纸、皮影戏、昆曲非遗保护:政策措施、成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

(3)谈谈你对剪纸、皮影戏、昆曲等非遗项目的认识。

2. 答案:(1)略。

(2)略。

(3)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非遗展览、观看非遗演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体系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体系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发展而传承下来的,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认同,维系着民族存续和发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克服无所作为,即听凭珍贵遗产像生物物种一样自然消亡,也要防止过度开发,即片面地将文化遗产当作文化或旅游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头换面,随意包装,以迎合某种经济目的或商业目的,从而扭曲了文化遗产的本真和价值。

我国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传统文学、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中医药共十大类别,根据十大类别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普查、甄选、评审、归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巿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按照各自不同的对象制定保护规划,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主要是指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

它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歌谣、民间笑话、民间谚语、谜语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文学,一般具有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价值,通过群体或个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中广泛流传,并有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戏剧中国是戏曲大国,由于方言和曲乐的不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声腔和剧种,声腔如昆腔、高腔、梆子、皮黄、弦索,剧种如京剧、粤剧、晋剧、川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等数百种,无论在唱腔、表演、剧目方面,还是在历史、影响力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中,昆曲、藏戏、粵剧、京剧、皮影戏等已经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传统美术传统美术是民间各种视觉与造型艺术的总称,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一是绘画类,如年画、唐卡、衡水内画、纳西族东巴画等;二是雕塑类,如曲阳石雕、东阳木雕、岫岩玉雕、阜新玛瑠雕、乐清黄杨木雕、金石篆刻等;三是工艺类,如灯彩、剪纸、苏绣、缂丝、竹编、风筝、玩具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课件

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资源开发
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搜集与整理
全面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分 类整理,形成系统化的教育资源库。
筛选与评估
转化与利用
将筛选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 为适合教育教学的形式,如课程教材 、教学案例、实践活动等,实现资源 的有效利用。
根据教育需求和资源质量,对搜集到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筛选和评 估,确保资源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 秀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开发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推广实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课件评选与分享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 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 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 式。
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民族历史 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 和科学价值。
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 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现状
国际保护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保护措施
邀请获奖作者和其他优秀教师分享他 们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过程中 的心得体会,探讨如何更好地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互动交流
设置互动环节,鼓励教师们就非物质 文化遗产课件制作与运用中的问题进 行深入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共同提升课件制作水平与运用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周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6)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7)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策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是一门研究传统文化、民俗习俗、口述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的跨学科学科。

它主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促进,致力于探索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第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们创造的、承载着特定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性文化资料与现象。

这些资料与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口述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习俗、语言文字、传统知识与实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历史渊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2. 口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口述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承,通过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口头交流和实践传播。

3. 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种群体行为,依托于特定社群或团体的共同参与与实践,具有集体性特征。

4. 动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活跃文化现象。

第三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与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文化政策:各国和地区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 认定与登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与登记,以便明确界定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 研究与记录: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与记录工作,包括田野调查、学术研究和影像、音频、文字等多媒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 保护与传承计划:制定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计划,包括培训师傅、传统技艺传承人员,加强教育推广和社区参与。

第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2014-07-04查阅次数:173次发布人:admin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入手,结合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具体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的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所引用文献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基本了解了我国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体现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2011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渐渐深入人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篇名,搜索1999年至2011年(最后截止于2011年6月10日15点40分)以来的文献,共计1719篇。

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模式,利用的研究居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及分类的依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定义及分类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简称《公约》)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是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按上述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学科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有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有深度的认识,才能构建学科的自足 性和合理性,也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范畴,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学科研究关涉度高,完全可以在以往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组合、生成。所 以,我们的研究切入点,应当重在从已有的学科体系出发,将其研究范畴相重合的部分加以 清理,从而构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文化部组织编写的《民族民
-1-
间文化保护普查手册》的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如下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表 1: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对照表
序 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遗公约》分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的外延。 第四类是宫廷传统艺术,这一类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基发端于东南亚古代的上层社会—
—宫廷和王室之中,属于传统社会中精英阶层的文化,和长期流行于民间的那些口头非物质 文化有所区别。
总体上他们认为,东南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3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表演 特征,与当地的仪式和庆典有关。第二,具有明显的口头特征,与当地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有联系。第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直接或间接的承载了当地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是 民族文化传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58个二级学科。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 2: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学科门类一览表
中 学科门类
国 (4个)

物 自然科学
质 文 医药科学

遗 工程与技术

科学

及 学 科
人文与社会 科学
一级学科 (17个)
天文学 地球科学 中医与中药学 纺织科学技术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哲学
宗教
二级学科 (58个)
民族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世界民族 研究
体育科学
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
简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涉的共性学科。归纳起来为五个方面,即:史、地、艺、 文、俗。
(一)历史 1.综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哲学史、原始宗教、古代宗教、民族史学 2.分类:天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体育史 (二)地理 1.综合:地理学 2.分类: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地理学 (三)艺术 1.综合:美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2.分类: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舞蹈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民族体统体育 (四)语文 1.综合: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2.分类: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五)民俗 1.综合: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社会学方法、应用社会学 2.分类: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天文学史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中医学、民族医学、中药学 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建筑史、土木建筑结构、土木建筑施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美学 原始宗教、古代宗教、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中国少数民 族宗教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17
6.其它非物质文化遗 产
生产商贸习俗 人生礼俗 消费习俗 岁时节令 民间知识 民间信仰 民间美术
民间手工技艺
7.民俗
8.传统医药 9.传统美术 10.传统技艺
根据上面列表的分类,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化类型划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到4个学术门类,17个一级学科以及
民间舞蹈 戏曲 曲艺
3.传统舞蹈 4.传统戏剧 5.曲艺
7
民间杂技
6.传统体育、游艺与
8
3.传统体育和游艺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杂技
9 3.社会风俗、礼仪、
10 节庆
4.传统礼仪、节庆等
11
民俗
12
13 4.有关自然界和宇
14 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技艺、医药和
15 5.传统的手工艺技 历法
16 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视角
(一)东南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 第一类是口头传统。这一类是依赖口头传承和流传的民俗,在学术范畴上直接属于民间 文学的研究领域。它们以口头文学、口述历史的形式出现,具体内容可以划分到史诗、神话 传说、民间歌谣当中。 第二类是民间戏剧表演艺术。他们认为这一类在学术上也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但更 主要是以表演艺术的形式而存在。因大量运用道具、舞台、音乐等表演要素,是形式丰富多 彩的、综合各种民俗文化要素的表演艺术,而不像第一类的口头传统仅仅具有较为单一的口 头表现手段。 第三类是物质文化。该类型是某一种具体的器具或工具,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围绕着这种器具,存在着使用它的艺术、制作和加工的技艺,以及相关的表演、仪式,乃至 口头传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等。这些文化内容可以被视为该物质文化

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 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艺术学
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舞蹈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中 国少数民族艺术
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法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部门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 社会学方法、应用社会学、社会地理学、文化社会学、经济社 会学、社会人类学
(二)韩国对“无形文化财”的立法保护 在韩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民俗表演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民间艺人也作为 人间国宝受到精心呵护。从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的实施经验看,韩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原 初形态”是指曾被搜集到的、年代最久远的“那一个”。一经核实,这一形态便成为政府指定 的保护对象,被视为最初的版本。当这种最初形态被指定为“文化财”后,《文化财保护法》 的条例就不允许它在表演中再有任何变动。这为我们重新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 的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三)日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示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的概念,是指“演剧、音乐、工艺技术以及其他的无形文化的产出品, 对国家来说在历史上或是在艺术上具有较高价值的东西”(《文化财保护法》),具体的就是 指歌舞伎、能乐、文乐(木偶净琉璃戏)等,以及艺能(音乐技能)和陶艺、染织等工艺技术。 而且该法还规定,对被指定的无形文化财进行保存和实施记录整理,法律认定保护对象的正 式名称是“技能保持者”。 (四)日本对“民俗文化遗产”的分类 日本法律中所提的“民俗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和“无形民俗文化遗产” 两大类。“有形民俗文化遗产”的概念大体上可对译为我国的“民俗文物”或“民俗用品”; 而“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概念,则大体上可对译为汉语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 “无形民俗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有关衣食住行、生计、职业、信仰、年节岁时等方面的 风俗习惯、各种传统的民俗艺能(诸如民众在各种年节庆典或祭祀时所举行的表演与民俗活 动等)以及民俗技术等;而“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则主要是指应用于上述“无形民俗文化遗 产”概念所涉及的各种场景的衣物、器皿、民间生活的各种用具、物件和家屋等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
马迎胜 (2011年11月5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科学定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下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位: 1.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2.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3.现实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这三种定位都有其合理性,只因其所站角度有所不同,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其一: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其第一条“本公约的宗 旨”中,站在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世界视角,表述了订立公约的宗旨。一是强调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一个部分;二是强调了各相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赏,体现的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 普适性要求。 其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视角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包 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 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 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 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 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既是历史的一部分,又是现实社会中的 一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共时发展的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今的社 会体系,既是促进其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措施,又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视角。 综上所述,立足于当今世界和中国本土的现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综合考 虑文化、民族、现实等各种因素,应当在坚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确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研究的科学定位,构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学科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分类
1 2
1.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媒介的语言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 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3
中国非遗普查分类
民族语言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民间音乐
中国国家级非遗 代表性项目名录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