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引见了物质的溶解性,曾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反的条件下溶解状况不相反。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准确地权衡比拟不同物质的溶解才干。
经过不同物质在相反温度下,溶解度的比拟,让先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经过比拟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艺
〔1〕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依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进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拟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才干和剖析才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进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饱和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重难点: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的饱和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在不同温度下,固体和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了解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程度。
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掌握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探讨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生活实践,应用溶解度知识: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达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液状态)。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溶液组成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含义。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溶解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4.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八、教学难点:1. 溶解度单位的换算。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测量技巧。
3. 演示实验: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设计(20200206163307)
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⑴、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⑵、了解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
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一的溶解性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生活经历的体验,了解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能够采用几种方法使他们相互转换。
⑵、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⑶、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⑵、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叙述】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一杯水如果加的糖多了,会怎么样呢?(剩余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一种物质不可能无限制地溶解在另一种物质当中,必然有一定的限度,那么我们怎么区分它溶解的多少呢?【板书课题】“溶解度”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活动一:初步了解饱和溶液【观察实验】观察教材中的实验图,物质的溶解是否有一定的限度?【演示实验】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清水和白糖及三个杯子,分别向三个杯子倒入同样多的水(大约10mL),先在每个杯子里放一勺糖,第二次在第二个杯子和第三个杯子里再加入一勺糖,第三次在第三个杯子里加一勺糖。
你发现了什么?(第三个杯子里的白糖有剩余)第一个杯子和第二个杯子里还能不能加糖?【师生总结】通过引导,使学生初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活动二:固体的溶解度【交流讨论】既然每种物质不可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溶剂中,那么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物质的质量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可以参考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引导】⑴、温度的影响:通过教材中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同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逐步增多。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溶解度教案设计设计
第三章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表达】1. 明确物质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
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3. 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 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5. 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6. 交点表示此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教学重点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教学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影响固体物质之溶解性的因素,如何比较两物的溶解性大小? 【板书】3.2“溶解度”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活动一:固体的溶解度【交流讨论】既然每种物质不可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溶剂中,那么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物质的质量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教师引导】温度的影响:通过教材中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同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逐步增多。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教案
课题 2溶解度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察看、剖析实验现象,并能概括出相应的看法。
(2)学习经过实验解决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两方在必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变的辩证唯心主义思想。
(2)建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的看法。
教课要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看法。
教课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看法。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看法。
教课方法实验、对照,概括,练习、联系实质。
教具准备教师器具;投影仪。
学生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发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构成?[ 学生活动][ 引入 ] 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可否无穷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讲话]1 .能2.不可以[ 过渡 ] 下边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商讨这个问题。
[ 投影 ] 活动与研究1 .取装有20mL 水的烧杯操作加入 5g 化,拌再加5g“氧化,拌再加5mL水,拌象│2.用硝酸取代化操作象加入 5g 硝酸,拌再加“硝酸,拌⋯⋯加再加硝酸,拌冷却[学生活,教巡][相互沟通 ]( 由一同学描绘象、,其余各提出异)[]1 .在必定条件下,化不可以无穷溶解,当不可以溶解,加入水,又能溶解。
2.在必定条件下,硝酸也不可以无穷制溶解,当不可以溶解,高升温度,又能溶解。
[提 ] 上述活的“必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1.必定温度2.必定量的溶[追 ] 假如不指明两个条件。
可否某物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学生、回答 ]不可以。
因我能够改温度。
改溶的量,使溶无穷制地溶化。
[引 ] 我把必定条件下不可以溶解溶的溶液叫和溶液,相反。
能溶解溶的溶液叫不和溶液。
[思虑 ] 大家依据才的剖析,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的科学看法。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
用溶解对比的方法二、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2、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3、教学策略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4、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老师准备:学生实验用品并分组到桌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激光笔、视频音频材料教师实验用品药品:氯化钠,硝酸钾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量筒,天枰一、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1.2 教学内容:1.2.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1.2.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用“S”表示,单位为“g”。
1.2.3 溶解度的四要素:温度、溶剂量、溶质质量、饱和状态。
1.3 教学方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导学生回顾固液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能否无限溶解在溶剂中?1.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第二章:溶解度的曲线2.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2 教学内容:2.2.1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2.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步骤:2.4.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的关系。
2.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2.4.3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让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4.4 实例分析: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第三章:溶解度的计算3.1 教学目标: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3.2.1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S = (m溶质/ m溶剂) ×100%3.2.2 溶解度的计算步骤:确定实验条件,称量实验数据,计算溶解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溶化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法,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含义三、教学难点结晶的方法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五、教学过程环节(溶化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化度的含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化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化度数据,了解溶化度变化规律。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化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探究溶化度曲线三、教学难点溶化度概念的认识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环节解析:加水和升高温度只能使其变得更加不饱和,而搅拌只能加速溶化,不能增加溶质的量,参加硝酸钾固体可以使其变饱和。
6.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参加氯化铵晶体,以下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推断溶液是否饱和。
答案:C。
解析:肯定温度下,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可以继续溶化一局部氯化铵固体,到达饱和以后不能够继续溶化氯化铵固体,所以溶质质量先增加,后不变,C图符合。
7.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到达饱和状态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参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KCl晶体析出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参加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考查目的:推断溶液是否饱和。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认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了解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且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化学课内实验设计与掌握;通过实验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认识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掌握化学课内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活动,能够分类,区分和测定物质的溶液;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感性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导入:制定学习目标,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过程:1、溶解度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a、设备设置及实验原料准备:设计好实验步骤和管路,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与药品。
b、实验操作:(请根据教材上实验操作板书,具体实验操作由教师完成)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具体内容老师可以用各种方式,比如口述,视频,PPT等方式呈现给学生。
3、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a、教师通过图像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溶解度比较高的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铜、糖等。
b、让学生观察图像,对比后记录下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度的异同。
4、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a、教师通过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例子,如用盐水漱口、吃糖果等来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让学生自行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并且能够解释其原理。
(三)小结归纳: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有趣及应用,及生活中重要性,并且给予较为直观的指导与归纳。
(四)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工程思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课题2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解度的概念
3.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学情分析
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小组讨论,交流资料。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
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动手练习
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
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课堂小结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固体的溶解度
3.气体的溶解度
学生总结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1、课本41页5、6、7题
2、课题3
课后记:本节课内容上理论性较强,但有与实践结合紧密。概念的理解和突破要借助于实验观察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
二、溶解度
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分组讨论,共同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
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分组讨论,
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
2
教学手段
(专业教室)
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回答
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
【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分组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