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知识要点
2007—2008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知识点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4.早期的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6.《资政新篇》内容7.洋务运动的内容与指导思想8.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9.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11.近代中国的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1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5.八七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6.中央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的胜利17.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8.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9.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与进步文化工作的开展20.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2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2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24.七届二中全会决议25.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6.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27.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28.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2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面临的考验和问题3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示:以上30个问题是A、B两套考卷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
单选(10个) 10%多选(10个) 10%名词解释(4个) 20%简答(4个) 24%论述(2个) 26%材料分析 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一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一)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特征或表现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1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2.以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特征○2分工简单,男耕女织3、封建社会社会资金的畸形流向○3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4、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5、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6、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1、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2、地理大发现更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3、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货币财富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4、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多选]①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多选、简答]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多选]①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多选、简答]②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主体、内容不同。
前者要求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求解决生产力问题。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秦统一六国,即公元221年,结束的时间则是1911年,即溥仪退位的时候。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一,经济方面:1、在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则拥有很少或没有土地。
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地租。
而地主又通过政治权力或暴力兼并土地,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要地位。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封建政府还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在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剥削压迫农民。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生活及其贫苦和落后。
在社会内部缺乏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社会发展迟滞。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
“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
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而“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
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自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知识点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弱(参见课本第6-7页)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了解即可)经济特征: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C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的生产结构2、政治特征: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参见课本第9-10页)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是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由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参见课本第14-15页)(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
因为只有只有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解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本国的剥削和压迫,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四、早期的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参见课本第40-43页)1、早期思想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即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具体而言A主张变法: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C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2、历史事件: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参见课本第17-25页)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2、历史事件: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辛丑条约》支付赔款达4.5亿两白银;英国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达40余年;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将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要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5.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6-7页)二、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
2.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与英国签订),割占香港岛。
4.《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
(9-10页)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2.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3.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体现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1.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造成了大量的主权和领土以及无数生命财产的损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界占主导地位的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厂手工厂,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三、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了解: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P12—13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了解p16-17)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扶植、收买代理人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名族独立的斗争1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才彻底推翻了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过度到现代史。
我认为封建社会衰落是必然的,每种社会制度在历史的考验下总会暴露出各种弊端,就如奴隶制度一样封建社会的弊端也在清末暴露无遗。
追根究底,一个社会的制度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必将走向灭亡。
在此,我把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经济方面从经济基础上看,封建社会生产力始终是落后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占绝大部分土地,而广大农民则拥有很少或没有土地。
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地租。
而地主又通过政治权力或暴力兼并土地。
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结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要地位。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封建政府还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
在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剥削压迫农民。
而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生活及其贫苦和落后。
在社会内部缺乏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社会发展迟滞。
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雇佣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
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
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封建王朝通过土地制度、赋税和劳役等手段,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体系。
然而,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封建制度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的土地被分割成小块,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整理和农业技术的改进。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使得社会流动性几乎为零,阻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政治体制与统治方式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王朝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系,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封建王朝还采取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保证了政府的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然而,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选拔过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和社会经验,导致官僚主义的产生。
三、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念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家族和社会的稳定。
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忠诚和礼仪等价值观念,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儒家思想对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有一定的限制,强调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忽视了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社会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界占主导地位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甲午战争对中国乃至东亚格局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
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3.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两大战场是指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执行的是不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执行的是动员全民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 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 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 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 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 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 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 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 抵抗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 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 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 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 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 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 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 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 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到了鸦片战争 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君
夫
权
父
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中 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 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衰落的历史演变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衰落的历史演变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衰落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封建制度的出现和衰落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始,到封建社会的衰落过程逐步阐述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始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朝时期,此时周王朝已将中国大部分国家和部落统一于其旗下。
在此期间,中国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形成,即由中央政府掌控全国的政治和军事,而地方政府掌控各自管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管理。
同时,夏、商、周等前后不同的朝代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同阶段,这期间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思想、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
二、封建社会的初期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初期,乡村生活是唯一能够保证人们生存的途径。
贵族霸权主宰人们的生活,特权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普通百姓只能居于小村庄中。
在这个时期,封建礼教逐渐成型,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
封建礼教强调的是主从关系和家庭观念,它注重权利的特定化,规定了或限制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能力、特许性。
三、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唐朝到宋朝的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中国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都处于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政治方面,朝廷实行了政治共议,使得各个地方的政府能够获取外部资源和支持,大大促进了当时的政治发展。
在文化方面,文人墨客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在教育方面,大量的学府和书院的出现,促进了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出现在明朝,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的问题。
大规模的战乱和文化毁坏,让社会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动荡之中。
而农民的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差悬殊,导致了农民的革命意识日益高涨。
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在这个时期也突飞猛进,导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崩溃,这为封建社会的衰落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二)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 在清朝国势日衰之际,西方 资本主义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东 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至18世纪,英、美、法等国 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 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 以其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
煌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 5 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 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攻占巴士底狱
•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 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 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社会结构 文化结构
第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断代 从 秦 加王 秦 始 强朝 朝 皇 皇统 开 画 权治 始 像 。者 , 不历
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封建的中央集权君 主专制制度。
经济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由兴盛到灭亡
中国封建社会由兴盛到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辛亥革命才彻底推翻了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逐步过渡到现代化。
中国封建社会因何能够持续两千多年,又为何在明清时期迅速走向衰落,这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在此我阐释一下我的观点,古代封建体制下的中国历经两千年,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却是常有的事。
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不变的规律:衰则乱,乱则起,起则易,易则改,改则盛,盛而又衰[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江山代有‘异性’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归结为:秦汉为开始,魏晋为探索,隋唐为繁荣,宋元为深化,明清为巅峰,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继而又走向衰落。
那么封建社会下朝代更替,人亡政息的现象又由何而来。
攻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是不争的事实,攻靠的是胆气、勇气,守靠的是智慧、能力。
盛世在一个朝代中往往只能出现一两次,很大的原因是既有胆识又有智慧的君主不可长得。
老一辈打下江山,他们在贫苦的环境中生活过,能够体恤民生,一般会实行休养生息的积极政策。
他们的子孙都是在皇宫长大的,与民众的距离也越拉越大。
这些皇子皇孙们已经由农民阶级通过起义掌握政权而转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阶级的转化使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伤痛,转而开始对他们原来的同胞进行剥削和压迫[2]。
所以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完全可以表述成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剥削压迫的轻——重——轻的无休止的循环,也从根本上形成了一种不可能发生改变的朝代更替的怪圈。
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朝代的频繁的更替提供了大的社会背景,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而不是像西方国家一样快速走进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从经济基础来看,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始终是落后的,虽然隋唐时期社会封建经济繁荣发展,但还是处在小农经济的形势下,也未能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
很明显,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新的生产方式始终具有很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
上篇综述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1.“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二、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并且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半殖半封社会的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四、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五、两大主要矛盾及其关系1.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关系:两者相互交织和交替。
如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呈现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呈现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呈现二者勾结一道。
六、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任务: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将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官僚贵族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或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经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
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家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作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德治,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明教化。
儒家还与佛家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着法家的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
他们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极端镇压,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另一方面也使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
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之治等,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前期。
当时的君主吸取历史的教训,能居安思危,政治较为清明,轻徭役,励精图治。
但是随着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直至迫使农民不得不为生存而举行起义。
这些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腐朽。
黑暗的统治秩序,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败的周期律。
17世纪到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期。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
16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着向外扩张。
14世纪到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延安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者的手工作坊主,控制家庭手工业的包买商等。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梦寐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
而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
发现,更为欧洲开拓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大前提,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的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变成了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此创造了条件。
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西方资本主义掠夺美国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财富,掠卖非洲黑人充当奴隶,欧洲国家实行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和贸易保护制度以积累财富,等等。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