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12天子六军--晋国的军事实力

合集下载

晋国六卿的人物风云录,无不显露出成王败寇的势利观念

晋国六卿的人物风云录,无不显露出成王败寇的势利观念

晋国六卿的人物风云录,无不显露出成王败寇的势利观念晋国六卿制度,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六卿人才辈出,上演了几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下面主要是介绍六卿相对有名在外的人物风云录!狐偃狐偃出于戎族,姬姓,狐氏,狐突次子,狐毛之弟,晋文公之舅,略有贪欲的政治家。

文公集团骨干成员,其父狐突为晋国大夫,狐偃与公子重耳交厚,重耳'有士五人',狐偃其一。

晋献公21年,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与夷吾皆在外将兵。

狐偃保重耳受蒲城,后与重耳谋,奔狄国,终伴重耳左右。

重耳居狄12年,又力主重耳奔齐以避难,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旅。

7年间,狐偃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兢兢业业为重耳出谋划策,艰难的推动着重耳的复国大业。

文公回国即位,委国政于狐偃,为执政大夫。

晋文公初设三军六卿,狐毛、狐偃将上军。

时晋国政治革新之措多出于狐偃。

其执政8年,使晋国国力得到了狂飙式的发展。

并为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战略规划,将晋国推向霸主的圣坛。

先轸姬姓,先氏,名轸,因采邑于原,又称原轸,先丹木之子。

晋国杰出的军事家,优秀的军事统帅。

前660年,晋献公见惑于骊姬,欲废太子申生,其父先丹木说申生避祸,申生不从,先丹木知其必亡,乃附公子重耳。

重耳'有士五人',先轸其一。

献公崩,晋乱,至惠公夷吾,先氏为公子重耳之内应。

(《史记》称先轸亦随重耳出亡)文公即位,委先轸以重任。

前633年,晋始作三军,以先轸佐下军。

一年后,中军将郤毂卒,先轸跃为中军元帅。

狐偃是文公称霸的战略制定者,那先轸就是文公称霸的战略执行者。

城濮之战,先轸巧妙的利用文公退避三舍之势,大败楚军,一战定霸。

【晋楚争霸】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晋楚争霸战争(邲之战)

【晋楚争霸】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晋楚争霸战争(邲之战)

【晋楚争霸】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晋楚争霸战争(邲之战)邲之战或称两棠之役(因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故此战又作两棠之役),即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的战争,楚庄王率军在郑地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晋军的重要作战。

1. 战争简介邲(bì)之战,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於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

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

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2. 战役经过2.1 战争双方:楚军主将:连尹襄老(楚庄王子)、公子谷臣(楚穆王子)、令尹优孟,兵力:300000左右晋军主将:荀林父(晋国宰相)、先克、士会,兵力:50000左右2.2 战役背景春秋中期,由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对楚的局面,因崤之战的发生而改变。

由于晋、秦关系恶化,相互攻战不息,秦联楚以抗晋,使晋丧失争霸的优势,楚则解除向中原推进的后顾之忧。

此时,晋国卿权日重,诸卿相争,内政纷乱,国力有所减弱。

而楚庄王即位后,在令尹孙叔敖辅佐下,发展生产,整顿政治,集中权力,改革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楚庄王雄心勃勃,问鼎中原,与晋展开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尤以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为争夺的焦点,由此孕育着晋、楚之间一场新的大战。

2.3 战役开始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三月,楚庄王因郑国时叛时服,亲率大军围攻郑都新郑(今属河南)。

至六月破城,迫郑归降于楚。

正当楚围郑之际,晋成公派主政之卿(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

晋军进至河水(黄河)边,闻郑已降楚,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以救郑不及为由,欲引军而还。

上军主将郤克亦认为,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楚争锋。

而中军副将先克则认为,面对强敌而退,将使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且刚愎自用,不待命而行,竟自率中军一部渡河。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1、齐桓公(1)成语典故——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释义——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晋文公(1)成语典故——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释义——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3 秦穆公(1)成语典故——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期的成语故事(一)楚国和晋国崛起楚国、晋国分别位于中原地区南北。

楚国在西周时已扩展至越章(大别山南、长江以北地区)及鄂(今湖北鄂城)。

春秋初期的楚国,实力不断增强,楚君熊通自尊为王(楚庄王)。

至成王时(公元前671—前626年),国都由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迁郢(今湖北荆州市),已占有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吞并了权、罗、卢、占、邓、申、息等小国。

当楚国北向中原扩展时,受到中原霸主齐桓公之遏制。

因双方均无必胜把握,遂订立召陵之盟,各自退兵。

楚北上受阻,遂转向东方,相继吞并了弦、黄、英等小国。

齐桓公死后,齐霸业衰落。

楚再度向中原扩展势力。

此时,宋襄公亦企图继齐称霸。

成语故事《冒天下之大不韪》楚国吞并息国的故事。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晋国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故事。

二骊姬乱晋和晋文公即位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晋献公对骊姬倍加宠爱,晋献公晚年,听信谗言,赐死太子申生,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申生的异母弟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亡。

献公死后,大夫里克杀奚齐。

荀息又立奚齐异母弟(骊姬之妹少姬之子)悼子为晋国国君。

不久,里克弑悼子。

而夷吾通过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担心里克迎立重耳,于是诛杀里克。

晋惠公死后,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

秦穆公对晋怀公不满,秦穆公帮助重耳入晋,栾枝、郤榖等人为内应,弑晋怀公。

重耳立,是为晋文公。

成语故事《一国三公》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写骊姬乱晋的故事。

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饱经磨难,历尽艰辛,继位后成为晋国一代雄主。

晋文公继位时已六十二岁,大器晚成,壮心未已。

继位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晋国政治,全力发展经济、扩充军备,使晋国迅速强盛起来。

成语故事《行将就木》晋文公在国外流亡的故事。

成语故事《贪天之功》晋文公即位后,按功行赏功臣的故事。

成语故事《相敬如宾》晋文公重用贤臣郤缺的故事。

三晋楚争霸战争晋楚争霸战争,是指在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的战争。

从晋国“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三家分晋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从晋国“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三家分晋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从晋国“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三家分晋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文|飞鱼说史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

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

——《国语·晋语》常言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这是因为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这阶段中原大地上百家争鸣,华夏文明就在百家学说的碰撞中,愈发走向了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地处中原核心,在捍卫华夏文明方面有着不可被忽视的作用,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能成为连横合纵争相拉拢的对象,其原因也在这里,此时暂不赘述。

武王伐纣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之后,由于都城镐京地理位置偏远,对中原的管辖鞭长莫及,开始大范围的分封诸侯国。

晋国的首任国君就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起初晋国的国号是唐(《史记》记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继位,改成了晋,自此处于华夏文明中心的晋国开始逐步崛起了。

到了晋献公时期,晋国开启了对小诸侯国的兼并之路(《韩非子》记载: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这为后来晋国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春秋有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但不管哪种说法,晋文公都是榜上有名。

那么为何又说晋文公重耳是晋国的掘墓人?原来是他创立的一项制度,为卿大夫篡权奠定了基础,这项制度就是“三军六卿制”。

本篇飞鱼就从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三家分晋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晋文公重耳的流亡之路。

重耳,是晋国的第22任国君,他的一生可谓是起伏不断,原本是贵族公子的他,却因为骊姬之乱被迫开始了长达19年的在外流亡岁月,而在重耳流亡的路上,却有一群人始终追随着他。

这群人并不是他身边的仆从,而是有着卓越之才的重臣,其中以狐偃、赵衰、贾佗、魏武子、先轸最为有名,他们又被称为晋文公身边的五贤士(《史记》记载:“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与春秋争霸有关的成语

与春秋争霸有关的成语

与春秋争霸有关的成语1.尊王攘夷:齐桓公当年采纳了管仲“尊王攘夷”的建议,奠定了首霸的地位。

而“尊王攘夷”就是说如果想要拥护周王的统治,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

2.退避三舍:晋文公在没有当上晋文公之前叫重耳,特别的落魄四处逃命乞讨,但当流落到楚国之后,楚庄王好吃好喝的招待了重耳,重耳承诺,他日如果我们短兵相见,我定对你退避三舍。

而这个诺言,在著名的城濮之战之中进行了兑现,但晋国打败了楚国。

3.秦晋之好:秦晋之好原本的意思是政治联姻,讲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的故事,话说当年秦穆公搞外交以身作则娶了晋献公的女儿,这是秦晋的第一次联姻通好,简称秦晋之好。

可没过多久,晋献公就挂了,晋惠公上位后晋国和秦国各种摩擦,还打了一架,这一架把晋惠公的把底盘献给秦国,秦国也把自己宗室的女儿嫁给了晋惠公的儿子,这是第二次通婚。

秦国的小女婿后来变成了晋怀公可是和秦国一直不太好,秦穆公就很生气,把五个女儿全都嫁给了晋怀公的大伯重耳,这就是第三次通婚。

4.卧薪尝胆:吴越春秋就是当年越王勾践将吴王阖闾给杀掉了,而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特别有胆识,将越王勾践进行了一顿胖揍,越王勾践一看形势不好赶紧求饶。

而当时夫差身边的大将军伍子胥说越王勾践是后患,不能留,但其他人却帮勾践说话,让勾践逃过了一死。

而其他人之所以帮勾践说话是因为勾践身边有一个公关美人,西施。

西施十六岁的年纪六十岁的心脏,没事就心塞,然后就用小拳拳捶胸口,那风韵次次击中夫差的命门。

于是这边的西施稳住夫差,那边的勾践远离舒适区,睡稻草,吃苦胆全面降低食宿标准。

这就是卧薪尝胆。

夫差赢了勾践后不可一世,老想着北上伐齐。

伍子胥耿直男就说了,人家齐国好歹是老牌大国,你这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裆啊。

夫差听到这话直接炸毛了,给他扔了一把属缕剑让他自刎,于是忠心的伍子胥就被赐死了。

而一直暗中观察不停恢复元气的勾践很快崛起,他趁夫差北上一举击败吴国,成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12晋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12晋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晋国君主世系简介晋国君主世系图晋国,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

晋是重要的封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

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曲沃)。

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绛。

因为两周之交内部出现过晋与曲沃的长期分裂,以及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使晋国有别于春秋其他国家,其国内没有公族。

晋灵公时,晋的卿大夫势力开始壮大,成公即位后,封异姓卿大夫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渐成为晋国政权的主导力量。

晋平公以后,六卿的实力凌驾于国君之上,形成了六卿执政。

晋定公时,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卿族的平衡被打破。

到晋出公时,魏氏、韩氏反戈一击联合赵氏灭掉最强大的知氏,晋国名存实亡。

终于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三家分晋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开始,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将此事作为开篇。

晋国君主1.唐叔虞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

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

周成王少年时对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唐叔于唐国,为“桐叶封弟”的典故。

前1106年,周成王时,唐人作乱,周公灭唐。

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燮继位后改其国号曰晋。

2.晋侯燮晋侯燮,姬姓,名燮,一作燮父,唐叔虞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二任君主。

晋侯燮在父亲唐叔虞去世后继位,在位期间改国号唐为晋。

晋侯燮去世后,其子晋武侯宁族继位。

晋侯燮和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

周康王分此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

春秋时的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3.晋武侯晋武侯,姬姓,名宁族,晋侯燮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三任君主。

晋武侯继承其父晋侯燮之位,武侯去世后,其子晋成侯服人继位。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

它讲的是晋国公子重耳在逃亡期间,为了避开与楚国的正面冲突,选择退避三舍,最终让晋国赢得了战争。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退让、回避,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2.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成语。

它讲的是楚庄王北伐晋国,晋军大败,楚庄王得知晋军内部不和,就派人与晋军谈判,试图达成和解。

但是,楚庄王并没有直接与晋军交涉,而是派使者到周王室去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

这个行为被视为不敬,因为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就意味着想要夺取天子的权力。

因此,“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3.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之恨,就每天卧在薪上,尝胆。

最后经过努力,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打败了吴国。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讲的是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但因为路不熟悉,迷路了。

这时,他们遇到了一匹老马,这匹老马凭借自己的记忆,把他们带出了迷路。

后来,“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处事不迷茫。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兴衰与命运晋国,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经历了辉煌的兴盛和衰落的命运,这不仅是晋国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一、建国与初兴晋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间。

主要由周武王的庶长子太子庚所建立,因此也称为“周晋”。

在周武王的统一中国后,晋国成为东部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晋国的初兴得益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晋国处于黄、渭两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而晋国的统治集团以贵族为主,亲近周室,享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这些因素都为晋国的初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霸业的确立在春秋时期,晋国经历了多次内外战争,但最终通过夏阳之战而确立了霸业,成为当时的霸主。

夏阳之战是晋国国君晋文公所率领的军队与楚国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晋国以智慧和勇气战胜了楚军,奠定了晋国的霸业地位。

从此以后,晋国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真正的霸主。

三、内部分裂与衰亡尽管在霸业确立后,晋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诸侯国,但内部分裂问题开始显现。

晋国内部的分裂主要源于贵族家族之间的势力争斗。

由于贵族家族之间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内外掣肘,导致晋国的统治集团分裂成为多个派系。

这使得晋国在对外战争中未能保持统一,逐渐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四、命运的转折晋国的兴衰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晋景公时期。

在这个时期,晋国陷入严重的内外困境,面临着日益衰落的命运。

晋景公执政期间,晋国内部的家族势力之争更加激烈。

晋国君主的权威逐渐削弱,无法有效地控制各个贵族家族。

同时,外部诸侯国也趁机削弱晋国的势力,使得晋国的统治遭到进一步的削弱。

五、灭亡与终结在晋景公后期,晋国陷入了颠沛流离的境地。

最终,晋国在战国时期的势力几乎被其他诸侯国所消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记忆。

晋国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的分裂和统治的混乱所致。

贵族家族的权势斗争,使得君主失去了有效的统治能力。

同时,晋国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晋国春秋霸主,称霸中原百年,先后灭亡20余国,征服40国

晋国春秋霸主,称霸中原百年,先后灭亡20余国,征服40国

晋国春秋霸主,称霸中原百年,先后灭亡20余国,征服40国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

晋襄公时期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

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

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1、唐叔虞,2、晋侯燮,3、晋武侯4、晋成侯,5、晋厉侯,6、晋靖侯7、晋僖侯,8、晋献侯,9、晋穆侯10、晋殇叔,11、晋文侯,12、晋昭侯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分裂为翼和曲沃晋侯(翼侯):1、晋孝侯,2、晋鄂侯,3、晋哀侯4、晋小子侯,5、晋侯缗曲沃伯:1、曲沃桓叔,2、曲沃庄伯,3、曲沃武公(晋武公)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号为晋武公1、晋武公,2、晋献公,3、晋君奚齐4、晋君卓子,5、晋惠公,6、晋怀公7、晋文公,8、晋襄公,9、晋灵公10、晋成公,11、晋景公,12、晋厉公13、晋悼公,14、晋平公,15、晋昭公16、晋顷公,17、晋定公,18、晋出公19、晋哀公,20、晋幽公三家分晋后:1、晋烈公,2、晋孝公,3、晋静公诸侯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姬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关于春秋五霸的成语

关于春秋五霸的成语

关于春秋五霸的成语一、与晋文公有关的成语:秦晋之好、退避三舍。

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

他们为了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又会相互联合,其中彼此通婚便是一种方式。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便是晋献公的女儿。

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做“秦晋之好”。

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楚国隆重的接待,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王在饮酒过程中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当上晋国的国君,该怎样报恩呢?”重耳:“大王什么都缺,美女、珍宝等。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愿与贵国友好,和平相处。

如果某一天晋楚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士兵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

”公元633年,晋楚交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

二、齐桓公有关的成语:尊王攘夷、老马识途。

尊王攘夷。

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为此成就了霸主伟业。

不久之后,活跃在周朝北方山戎部落出来攻打燕国,燕国实力弱小,损失很大。

这时燕国发出齐国的支援请求,齐桓公就领兵支援燕国。

老马识途。

齐军军事力量强大,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

山戎部队不断抵抗,还是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

这一路都是山丘,地形复杂。

齐桓王等人不熟悉地形,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派了几队士兵出去寻找出路都无果,同时军粮存货不足,饥饿难耐,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只能等死了。

此时,管仲苦思冥想,诺有所思地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经常出入这个地方,一定等带我们出去。

”不出所料,齐军在老马的带领下走出了迷境,很快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乐极生悲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

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

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

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

“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围魏救赵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

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

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

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晋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一带。

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相当强大,与其他诸侯国争霸,因此与晋国有关的成语也相对较多。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晋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1.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汉末年,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为了拯救东吴的危机,三次往草庐拜访抗晋的民间英雄,最终成功劝服他出山,共同对抗晋国。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尽力挖掘。

2. 比翼双飞(bǐ yì shuāng fēi):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晋书·和峤传》。

和峤是晋国的一位官员,他与妻子一起举荐,成为晋国的两位重要官员。

他们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努力为晋国作出贡献,被人们称为'比翼双飞',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夫妻间互相支持,共同奋斗。

3. 怀璧其罪(huái bì qí zuì):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中的《晋世家》,晋文公的妾妃魏姬在晋国灭亡之时将玉璧带走,躲藏起来。

后来晋国兴起,魏姬将玉璧归还,但却被晋文公怀疑其偷盗。

晋文公拿着玉璧质问魏姬,却发现自己的误会,因此形成了'怀璧其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无端猜疑,怀疑他
人的方式。

以上是与晋国有关的几个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体现了晋国历史的一些特点和风貌,还让我们了解到晋国时期人们对待人才和家庭的态度。

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春秋大事件之晋国六卿之争

春秋大事件之晋国六卿之争

春秋大事件之晋国六卿之争晋楚弭兵之后,中原的大部分诸侯国利用难得的停战时间休养生息,但是晋国却由于失去了楚国这个强大的外患之后,一步步走向衰弱,从而应证了孟子的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那么晋国是怎么在春秋晚期一步步走下坡路,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曾经的中原霸主面临内忧外患,从而永远失去了称霸中原的机会的?晋楚弭兵之后,之所以大多数诸侯国的矛盾从对外的矛盾转变为国内矛盾,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了大国的武力威胁,大家紧绷着那根弦终于可以松一松,也不必天天抱在一起一致对外了。

于是大家开始在国内斗来斗去,虽然也有郑国,齐国这种在良臣明君的治理下,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好好发展一下。

不过明白人应该看得出来,晋楚弭兵只不过是大家都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停下来喘口气,真正的和平哪是这么容易说来就来啊,所以都趁着这功夫赶快发展。

不过,还真有拿着弭兵当回事的,以为以后就没有外敌招惹他们了。

谁?晋国。

晋国本身就是大国,那个年代有可能威胁他的只有楚国。

但这个时候楚国也正忙活着窝里斗,十几年内国君被杀的就发生了两次。

更要命的是在楚国身后,吴国那把刀子可是越磨越快,这使得楚国短时间内还真威胁不到晋国。

当然楚国是怎么窝里斗的咱后面再提,总之楚国很忙乱,别国无威胁,加上弭兵会盟言犹在耳,又有虢之盟锦上添花。

晋平公战战兢兢的干了十几年国君,终于可以安心喝个酒,泡个妞,盖个房子,享受一下国君的感觉。

尽管国君已经开始不务正业,但是晋国还是有个晴天白玉柱,那就是当年幸存的赵氏孤儿,如今的中军主帅,也是促成晋楚弭兵的功勋大臣赵武。

在他执政晋国八年的时间内,晋国仍然保持了其特有的先进性,哪怕在弭兵之后还是被其他诸侯们供为中原第一强国。

对外赵武软硬兼施,该礼让的时候能弯腰,很好的处理了晋国跟周边国家以及楚国的外交关系,该强硬的时候也是毫不含糊,在他的任期内,晋国率先将步兵引入战争。

公元前541年,狄人部落入侵晋国。

晋国大将魏舒建议说:“狄人都是骑兵,机动灵活。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话题:晋国秦国教育学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周武王时代的太公姜子牙;辅佐成汤灭夏建商的伊尹;帮助周成王为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功勋的周公旦;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的齐桓公;使汉惠帝幸免废黜的绮里季才。

正是由于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百官才能得以各安其位、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今天我们继续向下学习。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颂词:晋楚更霸(jìn chǔ gēng bà),赵魏困横(zhào wèi kùn héng)。

假途灭虢(jiǎ tú miè guó),践土会盟(jiàn tǔ huì méng)。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

晋楚更霸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中的齐桓公。

雄才大略的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旁落。

于是,近两百年间,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出出的争霸大戏,最重要的主角是晋、楚两国。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认识五霸中的晋文公和楚庄王。

春秋早期,楚国渐渐强大。

随后,楚成王打败宋国,又征服了陈国、灭了夔国,颇有霸主的气势。

然而,因为楚成王仅以武力服人,所以中原诸国并不承认楚成王的霸主地位。

就在楚成王欲霸中原之际,中原地区的晋国日益强盛起来。

晋献公时,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建设,国力渐增。

然而,晋献公宠爱骊姬,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也避难于秦国。

重耳,即是晋文公。

晋献公死后,在外避难十九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时年62岁。

晋文公在位时,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更加强盛,出现了政治清平、百姓和乐的局面。

此时,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周襄王回国,提升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

与晋国有关的成语
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晋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成语和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成语:
1. “假道伐虢”:意为在借路的情况下进攻敌对国家,比喻假借某种名义而行侵略之事。

这是晋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发生在公元前 658 年,当时晋国大臣荀林父打算借路给虢国,从而进攻侵犯
晋国的卫国。

2. “退避三舍”:意为在冲突面前主动退让,避免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晋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君主——晋文公的故事。

在公元前 633 年,晋文公为了实现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从而成功地抵御了楚国的进攻。

3. “唇亡齿寒”:意为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这个成语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56 年,当时晋国和卫国发生战争,晋国将军荀林父率军救援卫国,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晋国的进攻。

4. “破釜沉舟”:意为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争之前,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军队退路被截,军队士气低落。

东吴将领周瑜利用地势,下令火烧曹军船舰,从而成功地抵御了曹军的进攻。

5. “辅车相依”:意为脸颊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55 年,当时晋国和郑国发生战
争,晋国将军里克率军救援郑国,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晋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怎样灭亡的,为什么说成也六卿,亡也六卿?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怎样灭亡的,为什么说成也六卿,亡也六卿?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怎样灭亡的,为什么说成也六卿,亡也六卿?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i,一统秦两汉。

这个王朝的时间表大家都知道。

尤其是春秋战国的厉害,好多人都非常的喜欢。

春秋时期的晋国,喜欢的人都知道是非常多的强大,可以说假如晋国不灭的话秦国是永远都不可能统一的。

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可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那么这个强大到极点的国家是怎么灭亡的呢?我们知道晋国最后的灭亡是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王忌于三晋的强盛,册封魏斯、韩虔、赵籍三人为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魏都安邑;赵都邯郸;韩都阳翟。

晋国名存实亡。

可以说是内乱惹的祸,要不然外人能灭了他的可能非常小。

而赵魏韩这三个是晋国六卿里面的。

可以这样说晋国是成也六卿,亡也六卿!周朝的时候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

一层一层的分封。

到春秋的时候这个几乎已经玩坏了。

我们都知道是诸侯不听周天子的了。

但是其实在诸侯的内部实行的也是分封制居多,诸侯的手下未必全部听诸侯的。

晋国也是这样的。

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晋殇叔短暂的篡位,又被晋穆侯的长子公子仇夺位,晋文侯在位35年。

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后,时曲沃附近有叛乱,晋昭侯就把叔父成师封到曲沃,这是比首都翼还要大的都市,麻烦来了:成师和他的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和晋侯争国君之位,斗争极其复杂的残忍。

总之,前679年,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成师的孙子晋武公称终于消灭了“仇”的子孙,晋国暂告安定,史称“曲沃代翼”。

当时,齐桓公小白已经开始了他的霸业。

前677年晋武公死,儿子晋献公诡诸即位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分封导致国家不稳定,老是内乱。

于是晋献公在位的时候是大四的诛杀宗室。

因为分封的大多数都是自己同姓的人。

等到了晋文公即位的时候,可以说晋国宗室的势力几乎没有什么了,影响是非常的小了。

重耳流亡十九年,身边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都是异氏,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对象。

春秋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历史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战乱的时间段,期间发生了许多的古诗,那么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有:1、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

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

”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2、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

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

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

”暴:晒;寒:冻。

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

3、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

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

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4、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采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

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

5、朝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6、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

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

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12天子六军--晋国的军事实力
鲁国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五月,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晋国不敢应战,秦穆公在"函谷封尸"之后撤军。

第二年秋,为了报复秦国,晋襄公亲自领军攻打秦国,占领新城、邧(yuán)等地。

从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到公元前623年新城之战,秦国、晋国之间的这场拉锯战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年,由于国力的差距,秦国败多胜少,战争的主动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晋国手中,通过战争晋国逐步夺回了晋惠公时期割让给秦国的河西之地,把秦国东进的最后一丝门缝也关上了。

晋国在西线战场上教训秦国的同时,还在南方跟不甘失败的楚国交锋,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压制秦国、楚国两个大国,这就是霸主的实力。

然而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22年),晋国元帅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下军将栾枝、下军佐胥臣先后去世,一年之内丧失了四位上卿,晋国国内的政局顿时不稳了,无法再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于是秦国、晋国之间的相爱相杀暂时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文章将会重点介绍晋国的内部权力斗争,而晋国的权力结构跟军队组织方式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先提前介绍一下晋国的军制。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 六军,也称"六师",比如《诗经》中的"王有六师"。

所谓"周六
师"指的是军队数量: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共三万七千五百人,周天子直辖的军队共有六军,称为"王师",这个词也成为了后来所有的中原王朝对于军队的称呼,"六军"、"三军"等词语则逐渐用来指代所有的军队。

根据周礼,天子有六军,大国有三军,小国则只有一军,晋国的军队数量发展史大致是:
公元前679年:"曲沃代翼"时,晋国只有一军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第一次扩军,晋国有了上、下二军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再次扩军,晋国置上、中、下三军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又设立"三行",晋国兵力达到顶峰,因为不敢违背周礼中"天子六军"的规定,所以起名为"三军"、"三行"
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废除"三行",重新组建新上军、新下军
公元前622年,晋襄公裁军,晋国的军制从此固定为上、中、下三军
三军各设将、佐一人,三军中,中军地位最高,下军地位最低,三军的最高统帅为中军将,又称元帅,各军将领的排名如下:
1 中军将(元帅)
2 中军佐
3 上军将
4 上军佐
5 下军将
6 下军佐
以上这些人合称为"六卿"或"六正",这就是晋国著名的"三军六卿"制,自晋文公制定三军六卿制度后,春秋时期晋国所有的著名人物几乎都是担任"六卿"中的职位,晋国后期的大贵族比如韩、赵、魏更是世世代代的担任"六卿"。

再多说一句题外话,晋国的第一任元帅是郤谷,第二任就是前文中出场过的先轸了。

在晋文公时期,晋国的军、政是分离的,军队的最高职位是元帅,政府的最高职位称为"执政",不太正规的叫法是"执政卿",比如晋文公时期元帅是先轸,执政则是狐偃。

搞出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原因嘛大家自然是心照不宣。

在连续失去了四位上卿之后,晋襄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尽快稳定国内的政局,在如何安排六卿的人选上,晋襄公接连犯下了一系列错误,这也成为了晋国霸业衰落的开始。

关于晋襄公的错误请期待下一篇--世卿世禄。

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