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12天子六军--晋国的军事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12天子六军--晋国的军事实力
鲁国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五月,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晋国不敢应战,秦穆公在"函谷封尸"之后撤军。第二年秋,为了报复秦国,晋襄公亲自领军攻打秦国,占领新城、邧(yuán)等地。
从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到公元前623年新城之战,秦国、晋国之间的这场拉锯战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年,由于国力的差距,秦国败多胜少,战争的主动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晋国手中,通过战争晋国逐步夺回了晋惠公时期割让给秦国的河西之地,把秦国东进的最后一丝门缝也关上了。晋国在西线战场上教训秦国的同时,还在南方跟不甘失败的楚国交锋,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压制秦国、楚国两个大国,这就是霸主的实力。然而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22年),晋国元帅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下军将栾枝、下军佐胥臣先后去世,一年之内丧失了四位上卿,晋国国内的政局顿时不稳了,无法再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于是秦国、晋国之间的相爱相杀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文章将会重点介绍晋国的内部权力斗争,而晋国的权力结构跟军队组织方式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先提前介绍一下晋国的军制。根据《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六军,也称"六师",比如《诗经》中的"王有六师"。所谓"周六
师"指的是军队数量: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共三万七千五百人,周天子直辖的军队共有六军,称为"王师",这个词也成为了后来所有的中原王朝对于军队的称呼,"六军"、"三军"等词语则逐渐用来指代所有的军队。
根据周礼,天子有六军,大国有三军,小国则只有一军,晋国的军队数量发展史大致是:
公元前679年:"曲沃代翼"时,晋国只有一军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第一次扩军,晋国有了上、下二军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再次扩军,晋国置上、中、下三军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又设立"三行",晋国兵力达到顶峰,因为不敢违背周礼中"天子六军"的规定,所以起名为"三军"、"三行"
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废除"三行",重新组建新上军、新下军
公元前622年,晋襄公裁军,晋国的军制从此固定为上、中、下三军
三军各设将、佐一人,三军中,中军地位最高,下军地位最低,三军的最高统帅为中军将,又称元帅,各军将领的排名如下:
1 中军将(元帅)
2 中军佐
3 上军将
4 上军佐
5 下军将
6 下军佐
以上这些人合称为"六卿"或"六正",这就是晋国著名的"三军六卿"制,自晋文公制定三军六卿制度后,春秋时期晋国所有的著名人物几乎都是担任"六卿"中的职位,晋国后期的大贵族比如韩、赵、魏更是世世代代的担任"六卿"。再多说一句题外话,晋国的第一任元帅是郤谷,第二任就是前文中出场过的先轸了。
在晋文公时期,晋国的军、政是分离的,军队的最高职位是元帅,政府的最高职位称为"执政",不太正规的叫法是"执政卿",比如晋文公时期元帅是先轸,执政则是狐偃。搞出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原因嘛大家自然是心照不宣。
在连续失去了四位上卿之后,晋襄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尽快稳定国内的政局,在如何安排六卿的人选上,晋襄公接连犯下了一系列错误,这也成为了晋国霸业衰落的开始。关于晋襄公的错误请期待下一篇--世卿世禄。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