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西方马克思主义”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文学的基本原理

文学的基本原理

文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文学的内涵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的深刻观
察和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思考。

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多彩,既有对人性的探索,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更有对人类情感的抒发。

因此,作为文学创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才能创作出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的作品。

其次,文学的外延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文学作品的外延包括了文学作品的题材、背景、人物、情节等方方面面。

文学创作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才能够有充分的素材和灵感来进行创作。

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学题材和风格,文学创作者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功底,才能够创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

再者,文学的形式是文学创作的外在表现。

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文学创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特点和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文学形式来进行创作,并且要在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求得更好的表现效果。

最后,文学的风格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标志。

文学作品的风格包括了语言风格、
叙述风格、思想风格等多个方面,每种风格都反映了文学创作者的个性和风貌。

文学创作者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磨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辨识度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文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文学的内涵、外延、形式、风格等多个方面。

作为文学创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素养,不断地进行思考、积累和实践,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类精神生活增添更多的光彩。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导论:关于浪漫主义)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导论:关于浪漫主义)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导论:关于浪漫主义)我们知晓“浪漫主义”的途径:有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有的是通过“文学原理”课;有的则是通过文学史(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外国等)的课程……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晓“浪漫主义”的,当我们将自己的经验沉淀为一种思考,通过思考我们会发现:浪漫主义既是一种文学的艺术原则与精神,也是历史的存在物。

作为历史存在物的浪漫主义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 、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中外人士有不同的解说:高尔基认为: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的本质在于它的“主观性”;一般文论教材则认为:浪漫主义的特质就是“理想性”;波特莱尔(《恶之花》的作者)认为:“浪漫主义既不是选择题材,也不是准确的真实,而是感受的方式。

”是创作主体“非常态”即不是按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按想象的逻辑感受对象的方式。

将以上论述综合,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或者说作为文学的艺术精神与原则的浪漫主义)就全面了。

这就是:情绪性主观性理想性想象性其中主观性是最主要的特征。

2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指19 世纪西欧的一股文学思潮。

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雨果。

我们今天要讲授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在中国20 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这是一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成就显赫、激动人心的文学思潮。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壮丽景观,因此,是应当重点研究的一股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

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文学类考研真题汇编(1998_2015)

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文学类考研真题汇编(1998_2015)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2015年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诗无达诂“的内涵及你对它的评价。

2.论语派“闲话风“散文与语丝派”语丝文体“的差异3.新时期以来,“实验话剧“的成就与缺陷4.《子夜》与其一系列(原题是引用了一个词来说的,类似一系列的意思,但是我想不起来了)作品的关系二,论述题1.从孟子“知言养气“,庄子”听之以气“和曹丕”文以气为主“为例说那个在中国文化体系里十分重要的”气“的文学化演变(是演变吧,反正类似的意思)2.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但国内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请结合他作品以及大家对他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文学评论写作德国,赫尔曼的一篇短篇,对不起,名字我忘了,内容大体是说流浪者心理的。

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一,简答题1,给出了《离骚》的前四句,让说出意思,然后说出用了什么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人间词话》说“东坡词旷,稼轩词豪“,你觉得对么?结合两人的词谈谈自己的理解3,清中期的诗歌流派有哪些,创作特征是什么4,《尤利西斯》运用神话结构的作用5,结合作品说明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性二,论述题1,杜甫诗歌的特征沉郁顿挫,结合诗作谈谈对这一风格的理解2,试论《三国演义》的文体特征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3,比较但丁《神曲》与艾略特《荒原》的宗教意识4,在比较文学视域内谈谈西方神话英雄原型的特征2014年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试论述刘勰“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理论意义。

2、简述韦勒克《文学原理》“外部研究”。

3、试分析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特点。

4、简述朦胧诗派文学资源。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分析我国古代文论的诗性。

2、简述我国现当代诗歌的散文化进程及反思。

三、小说评论(30分)岁月的故事2014年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完整版)文学常识大全

(完整版)文学常识大全

引言: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文字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观点传递给读者。

文学常识是指与文学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技巧等等。

本文将全面介绍文学常识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一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文学流派1.古代文学流派古代诗歌流派: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古体诗等。

古代散文流派:骈文、议论文、辞章等。

2.现代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主观表达、意识流等,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人类简史》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反叛传统结构,突破性创新,代表作品有《百年孤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

3.其他文学流派动漫文学:以漫画和动画为主要形式,包括少年漫画、少女漫画、成人漫画等。

网络文学:以网络为媒介传播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二、文学作品1.古代文学作品诗歌:《诗经》、杜甫的《绝句》等。

散文:《世说新语》、《论语》等。

2.现代文学作品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战争与和平》等。

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3.其他文学作品电影:《楚门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赎》等。

音乐:《命运交响曲》、《天空之城》等。

三、文学创作技巧1.人物塑造描写外貌、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等。

通过对话、行动等展示人物形象。

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

2.情节安排引人入胜的开头,吸引读者。

适当的冲突和转折,增加故事的张力。

合理的结尾,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3.环境描写描绘自然环境的气氛和细节。

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和展示人物性格。

创造独特的环境,增加作品的独特性。

4.语言运用选择准确、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

注意语言的音韵和节奏,提升作品的美感。

5.结构布局合理安排章节和段落,保持逻辑性和连贯性。

利用倒叙、回环等手法增加悬念。

突出重点,通过段落和章节的安排来强调。

四、文学思想与理论1.经典文学理论儒家文学理论:强调德、礼、忠、孝等传统道德观。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中国语言文学即我们一般所说的“中文”。

这个学科看似很普通,与我们工作、生活的关系也很密切,但由于它下属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非常多,每个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又很不一样,所以往往令很多研友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然而据跨考网咨询师反应,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也是报考咨询的一大热门,正因为如此,在报考之前,理清头绪、把握好中文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专业设置、分布情况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

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

当然,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划分,不同院系也是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可以说是“各自为政”。

这些“面目相似”的学科到底有什么特点和区别,下面跨考网高级辅导咨询专家将一一为考生加以介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简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

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理论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研究,探讨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应用语言学泛指语言学理论或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及学科而产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如语料库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教学语言学等,实用性更强。

对外汉语在某些高校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测试、文化语言学、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所学课程:汉语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语言变异研究、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学史、语言统计学、汉语方言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法专题研究、修辞专题研究、语体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 苏珊· 朗格;美学史上声名显赫的 女性美学家。她以“艺术是人类 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全新 的命题为核心,构筑了一种艺术 符号论的美学思想体系。
•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 哲学的开创人。 • 尼采提出要对理性进行重新审视, 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承认人是有理 性的,曾说过“唯有具备理性者, 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 部分的生物均谈不上这些。”但认 为理性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小部 分,主体部分是本能、欲望和意志。 并且认为,理性意识是人生俱有的 天赋中产生最晚,也最没有力量的 一环。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行 为善恶的标准,理性只不过是为了 功利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 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而已。 与之相关,主张对一切价值重估。 宣称:“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 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 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 血肉。”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 类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2.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三、当代性 • 1.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 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 提出的新问题。 • 2.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 3.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 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 主义的创始人。 •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认为人的 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人之有 理性,会分析问题,有知识,不过是 表面现象,本质上是盲目的意志。理 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的目 的不是其本身,而只是作为实现意志、 满足欲望的手段。人体构成,即是非 理性意志的产物。有头脑,是为了服 务于思想的意志;有嘴有腿,是服从 于吃、走之类生命意志。 其二就是认 为人的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旧的欲望 实现就会出现新的欲望。

文学基本原理

文学基本原理

文学基本原理
文学基本原理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法则和特点,它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基本原理包括情节、人物、语言、形式等方面。

首先,情节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情节是故事的骨架,它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要素。

情节的设置应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和吸引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其次,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人物形象需要具有可信性和鲜明性,他们的行为、言语和心理活动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物的塑造需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再次,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语言应该准确、生动、贴切,能够有效地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对话等方式来呈现,使读者产生一种美感和审美享受。

最后,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文学形式的选择要适合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综上所述,情节、人物、语言和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原理。

在创作和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关注和理解这些基本原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二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二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二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语言文学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希望能为读者对中国语言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古代汉语的研究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也是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汉语的研究主要包括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会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碑铭、对联等文本来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用法、语法结构、词义等内容,以揭示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 现代汉语的研究现代汉语是当代中国人民使用的语言,也是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汉语的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会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方法,了解现代汉语的使用情况、语音特点、词汇用法、语法结构等内容,以揭示现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

3. 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会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4.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主要包括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者会通过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文化背景等,以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社会反映。

在进行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二级学科的研究时,研究者通常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对语言和文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为具体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文本分析: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揭示文本中的语言规律、文学技巧、文化内涵等内容。

文学原理教程修订版pdf

文学原理教程修订版pdf

文学原理教程修订版一、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虚构性和情感性等特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的分类与流派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文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流派。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按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等;按地域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按风格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不同类型和流派的文学作品在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安排和组织构成了作品的整体框架。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音乐性等特点,通过语言的运用,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四、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方法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构思、素材收集、写作等多个环节。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叙述、描写、对话等,以实现作品主题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作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五、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它涉及到对作品的主题、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时代背景的探讨。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文学作品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文学作品是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需要了解作品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

七、文学作品读者接受与传播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家的创作,也在于读者的接受和传播。

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包括出版、发行、演出等,这些方式对于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哈尔滨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哈尔滨师范大学参考书目050101文艺学: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定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050103汉语言文字学: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③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④詹人凤《语言学概论》1995年版⑤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①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一版②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050105中国古代文学: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②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定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①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维之《欧美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①哲学原著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谈谈辩证法问题》《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②参考书自选020101政治经济学(003经法系002政教系):①王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①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②周作翰、梁亚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③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包括《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国家与革命》之第一、五节(见《列宁选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时的讲话(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030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①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②罗正楷《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③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④冯卓然等《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⑤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⑥栗守廉《中国革命史教程》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⑦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010108科学技术哲学:①孙慕天《自然辩证法新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020101政治经济学(004马列教研部):①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②卫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③孙健《新中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60104历史文献学:①谢玉杰《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②王力《古代汉语》(1-4册)中华书局③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中、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060106中国古代史:①张大可《中国历史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②《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4版③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中、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060108世界史:①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②《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4版③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④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1-04方向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③《课程论》参考书不指定05物理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程守珠等《普通物理》(1-3 册)高等教育出版社06化学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华南师大等五校合编《有机化学》(第三版)③北京师大等三校合编《无机化学》(第三版)④刘知新编《化学教学论》⑤王佐书编《中学化学教学论》07俄语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应云天《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③赵晓彬《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④金亚娜《俄罗斯国情》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⑤ 于永年《俄语教学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08体育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高等学校教材《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③高等学校教材《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9数学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华东师大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③张禾瑞、郝丙新《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④濮安山《中学数学教学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0语文教学论:①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④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⑤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40104比较教育学:①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黄济《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③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④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⑤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⑥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①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③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④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040203应用心理学:①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④郑日昌《心理测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①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黄济《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③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王凤秋《教育管理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⑤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⑥刘丽红《管理心理学》哈尔滨出版社050201英语语言文学:①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不考理论)②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③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④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⑤刘春芬《法国语言与文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⑥于长慧《俄语》(上、下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⑦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2、3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文的学科方向

中文的学科方向

中文的学科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方向的主要研究范围如下:1.汉语言文字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大方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包括汉语方言、汉语史、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音韵文字训诂、中古汉语词汇语法、汉语语音学、汉语发展史、汉语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

现代汉语侧重于研究现代普通话和方言,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联系紧密;古代汉语侧重研究古文字、古音韵、训诂、词汇等,与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古代文学关系密切,在广泛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字学、训诂学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相结合,对传统文献词义及古文字进行系统的训释研究。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分为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方向以普通语言学理论、普通语言学流派和以语言本体为对象开展的各个微观层面的研究为对象,旨在揭示语言内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揭示现代汉语在词义、句法、篇章上与其它语言类型的共性和差异;应用语言学则侧重于语言教学、语用学以及语言对比层面上的规律研究,旨在分析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机制。

本学科与汉语言文字学中的现代汉语方向关联系比较密切,且更着重于语言应用理论与语言现实的结合,着重于语言应用功能的开发与研究,关注语言在市场经济大形势中的信息作用,把语言研究置于信息科学之中,密切贴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语言研究更有效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3.文艺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

研究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文学观念、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风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等内容,厘清文学的本质、起源、审美特征、流派、思潮、风格、创作、欣赏、批评、体裁、语言等等文学基础理论问题;探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方法、文学发展规律和各种文体的特征,阐发中国文论的义理内涵和精神本源,发掘其对当代文艺理论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资料;研究西方传统文论、西方现代主义文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西方文论的发展、西方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西方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的关系和比较,关注西方文论的思潮和方法及对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影响。

文学原理—浅谈传统与现代的区别

文学原理—浅谈传统与现代的区别

浅谈传统与现代的争论
通常当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这两个词语的时候,都会认为这两者之间格格不入、互有矛盾。

传统和现代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就以生活上的例子来说,二者都各自为营,各有各的特点。

在我看来,这二者虽然有矛盾和争论,但是也有独特的优点和共同点,不能完全赞同和否定某一方。

以我身上的例子来说,我父母的爱情观就是希望我能找一个离家近,不要离他们太远的爱人一起生活,也类似于门当户对的那种观念。

但是以我现代的爱情观来说,爱情这种东西飘忽不定,世界那么大,我会和谁共度一生是个未知数,当我遇到一个真正喜欢却又离家远的爱人的时候,我就一定要放弃对方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遇到真正爱的,就勇敢地去爱,我不希望有太多的束缚。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传统的电影电视和现代的新媒体、短视频。

在传统的生活中,电影或者电视是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荧幕传播。

每到有电影放映时,或者谁家有电视看,不管有多远人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抢位置看节目,那时虽然辛苦,但是也很知足。

再到现在,现代新媒体短视频的迅速发展,很快将传统的媒体形式给打破。

现代的大众传媒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但是由于人们整体沉迷于手机,快乐与知足的感觉似乎也渐渐淡化了。

举了两个小小的例子具体分析了一下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我看来,不否定传统、不完全肯定现代。

传统和现代的观点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的结晶。

在讨论传统和现代的争
论时,我们应该投射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讨论,不能仅仅凭一己之见去完全否定对方或者肯定己方。

传统是现代的基础,现代是传统的发展,二者各自有利弊,不否定传统,不完全肯定现代。

从《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译介实践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

从《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译介实践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

第19卷第11期Vol.19ꎬɴ11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2019年11月Novemberꎬ2019㊀收稿日期:2018-01-13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专项课题 五四运动时期的美育思潮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SKWS-04)作者简介:孙化显(1987-)ꎬ男ꎬ辽宁朝阳人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文化理论㊁艺术理论与图像理论研究ꎮ从«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译介实践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兼论梅光迪的文论贡献孙化显(四川大学a.文学与新闻学院ꎬb.党委宣传部ꎬ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将英国学者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一书完整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梅光迪ꎬ他也是正式将这部著作内容引入中国现代高校文学教育的第一人ꎬ最初此书的主要内容作为梅光迪在南高师暑期学校里教授课程的讲义ꎬ后在其支持下由学生译出全文ꎮ汉译本«文学评论之原理»不仅保留了原著中20世纪前后西方文论建设的诸多成果ꎬ而且在具体译介过程中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例子置换ꎮ此书在译介㊁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应引起学界更为深入的关注ꎬ因为这不仅是考察梅光迪文论贡献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角度ꎬ同时也是理解当时中国文论教材建设主要特点及文论知识建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ꎮ关键词:梅光迪ꎻ 文学概论讲义 ꎻ温彻斯特ꎻ文学评论之原理中图分类号:I206.6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5365(2019)11-0034-12㊀㊀20世纪初ꎬ中国的文学观念发生很大变化ꎬ以往的研究较多从文学创作㊁理论观点㊁社团期刊等方面进行研究ꎬ近年来ꎬ从文学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ꎬ成为新的突破点ꎬ对文学教育和教材的关注日益增多ꎬ但总体来看ꎬ目前的研究较为宏观ꎬ缺乏对细节和个案的深究ꎮ以往的研究也较多重视新文化阵营的文学活动ꎬ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学理念的理解较为简单片面ꎬ没有充分意识到拥有深厚西学背景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对于推动文学观念转型同样具有重要贡献ꎮ因此本文以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的翻译实践为核心进行相关考察ꎬ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一部西方文学理论教材的翻译是如何参与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建构ꎬ如何体现现代人文教育理念ꎬ如何介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之争的ꎮ一㊁㊀从 文学概论讲义 到«文学评论之原理»从梅光迪的 文学概论讲义 ①到在其支持下译介的«文学评论之原理»有一个演进过程ꎬ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ꎬ对于温彻斯特的«文学评论之原理»都有不同侧重的介绍ꎬ但是几乎都没有对两者的内在关联及文化意义给予足够的重视ꎮ其实ꎬ从 文学概论讲义 到«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这一过程及其承载着的诸多特征ꎬ它们正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文论知识更新㊁文论教材建设等的一个缩影ꎮ(一)南高师的暑期学校与文学概论讲义20世纪20年代的南高师 东南大学②在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ꎬ它是今天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前身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ꎮ③虽然南高师 东南大学时期仅为12年ꎬ但是它对于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的影响却是长期而深刻的ꎬ其中南高师效仿美国暑期学校而组织运营的南高师暑期学校ꎬ不仅成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倡导者ꎬ而且整个的暑期学校运营都体现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与文化追求ꎮ南高师暑期学校第一期开课是在1920年ꎬ其学员构成极为丰富ꎬ从地域来看ꎬ全国各地都有学员前来报名学习ꎬ甚至还吸引了很多外国学生ꎻ从学员性质来看ꎬ各个阶层的与各种文化程度的学员都有ꎻ从教师构成来看ꎬ不仅有南高师内的教师ꎬ而且还有很多外校教师㊁专家ꎮ著名教育家㊁时任南高师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谈及暑期学校开展的目的ꎬ认为: 为教师思者ꎬ乘此机遇ꎬ增加新识ꎬ交换见闻ꎻ为学生者思ꎬ亦藉此长期补习旧课ꎬ或图上进 [1]ꎮ可见南高师暑期学校之兼容并蓄ꎬ因此南高师暑期学校很快受到当时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ꎬ很多高校纷纷效仿ꎮ南高师暑期学校规格很高㊁办学水平与质量也很高ꎬ堪称当时全国之冠ꎬ 南高师暑校的课程不但丰富ꎬ而且注意学科发展趋势ꎬ体现革新精神ꎮ如首届暑校正值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之时ꎬ暑校开设了许多新课ꎬ其中ꎬ 白话文法 一课ꎬ选修者竟达517人ꎬ堂堂爆满ꎮ [1]从课程来看ꎬ 时受聘教授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美国杜威博士的«实验教育哲学»㊁美国孟禄博士的«教育学»㊁法国杜里舒博士的«生机哲学»㊁美国吴卫博士的«昆虫学»㊁美国巴斯德斐尔德博士的«农业推广»㊁梁启超教授的«先秦政治思想史»㊁胡适博士的«实用主义»(胡另兼杜威的翻译)㊁张君劢博士的«政治学»(他另兼杜里舒翻译)㊁江亢虎博士的«劳动问题»㊁张东荪教授的«新闻学大意»ꎮ此外ꎬ曾琦博士㊁李璜博士和美国的推士博士也作为客座教授各有课程开设ꎮ [2]可见南高师课程之丰富ꎬ授课教师之高端ꎮ当时梅光迪(1920年任教南开大学ꎬ1921年任教东南大学)就任教于南高师的暑期学校ꎬ开设人文相关课程ꎬ他在第一期暑期学校讲授的课程是天演学说㊁文学概论和欧美文学趋势ꎮ值得关注的是ꎬ文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在当时中国尚属尝试ꎬ大约同时开设此课程的是北京大学ꎬ讲授者是周氏兄弟ꎬ其教材与文论思想多受日本文化影响ꎮ有学者称梅光迪在南高师暑期学校授课时使用的讲义乃 是中国现代第一本文学概论讲义 [3]ꎬ因为学界基本认定梅光迪及其弟子后来所译的«文学评论之原理»是中国现代第一本直接译自欧美的文学概论教材ꎬ而这本译著的雏形正应该追溯到当时南高师第一期暑期学校梅光迪所使用的 文学概论讲义 ꎮ53㊀11期㊀㊀孙化显:从«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译介实践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 兼论梅光迪的文论贡献从现存的 文学概论讲义 来看ꎬ整个讲义有1.9万余字ꎬ共15章ꎬ都由文言文写成ꎬ逻辑清晰㊁推理严密ꎬ讲义中涉及古今中外历史㊁文学㊁文化等多个领域ꎬ很多地方都是采取中外对比的方式进行解释ꎮ从具体章节设置看ꎬ明显袭用了西方教材的体例ꎬ这部讲义较多地参照了温彻斯特的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ꎮ(二)郑振铎与梅光迪对温彻斯特著作的关注在20世纪20年代ꎬ学习西方文论的路径转向了直接取法欧美原作ꎬ逐渐脱离日本的转述途径ꎬ这与留学欧美的留学生的数量与影响占据优势有关ꎮ在直接取法欧美文学观念的实践中ꎬ郑振铎与梅光迪较早引入温彻斯特著作ꎬ填补了很多空白ꎮ在20世纪20年代ꎬ中国翻译㊁介绍西方著作已经达到相当规模ꎬ国人的阅读需求也大量增加ꎮ不同学术阵营的杂志㊁期刊都会应读者要求定期刊登西洋书籍的介绍ꎬ其中文史哲的书籍数量较为可观ꎮ例如ꎬ«学衡»杂志的第六期上就有吴宓所做«西洋文学精要书目»一文ꎬ遴选西洋文学著作六十种介绍给中国读者ꎻ又如1923年1月10日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1号)刊有西谛(郑振铎)的«关于文学理论的重要书籍介绍»一文ꎬ以梗概的形式介绍了五十种西方文学理论著作ꎮ在郑振铎的这篇简介性质的文章中就有温彻斯特的SomePrinciplesofLiterar ̄yCriticism(郑振铎将书名翻译为«文学批评原理»ꎬ作者名字翻译为文齐斯德)一书ꎬ并在简介的结尾概括了温彻斯特这本著作的特点和影响 他以情绪为文学的最重要的特质ꎬ受他此论影响的人极多 ꎮ在这 极多 的受影响的人中应该也包括郑振铎自己ꎬ不仅郑振铎所说的 情绪 要素的影响巨大ꎬ而且温彻斯特的整个文学四要素说更是流传广泛ꎬ无疑ꎬ这个划分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郑振铎的批评理念ꎮ其实ꎬ早在1921年前后郑振铎就曾翻译过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的部分章节并发表ꎮ例如郑振铎译«文学的定义»一章载于«文学旬刊»第一期(1921年5月10日ꎬ第1-2版)上ꎮ在20世纪20年代温彻斯特在中国的确是很有名气ꎬ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研究者都知道这位美国学者及其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说ꎬ在1920年代那个新旧文学阵营论争的时期ꎬ温彻斯特的文学观念甚至会被不同学术阵营所接受ꎮ例如ꎬ作为新文学阵营的干将郑振铎受温彻斯特影响已成为不争之事实ꎬ同时期国立东南大学的刘伯明也对温彻斯特欣赏有佳ꎮ作为文化保守阵营的学者刘伯明也是特别赞同温彻斯特的文学四因素说ꎬ并特意撰文«文学之要素»发表于«学艺杂志»ꎬ其实就是对温彻斯特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 ̄cism一书中关于文学四要素的选译ꎬ刘伯明在此文最后也做了这样的说明ꎮ在很多20世纪30-40年代的文学概论教材上我们仍可见到温彻斯特的名字或其批评理论的影子ꎬ甚至在1996年台湾学者王常新在作«文学评论发凡»一书时还是会频繁提及温彻斯特的观点ꎮ足见温彻斯特理论在中国文学知识界的广泛持续影响ꎮ将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一书完整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梅光迪ꎬ也是正式将温彻斯特这部著作引入中国现代高校文学教育的第一人ꎮ因为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文学评论之原理») 应用于全国(美国)各种各样的学院与大学 [4]247ꎬ所以梅光迪很可能是在美留学期间接触到此书(1911年起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㊁芝加哥西北大学㊁哈佛大学时能够阅读㊁学习这部著作的可能性非常大)ꎬ1920年他回国后在东南大学暑期学校授课的时候ꎬ此书是作为讲义使用的ꎬ在当时使用的是英文原版ꎮ这种使用外文原著作为教材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并不罕见ꎬ这一方面是 留学生文化 使然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在本土缺乏可替代的同类资源ꎬ这也正是此书中译本诞生的动力之一ꎮ据梅光迪学生刘文翮回忆ꎬ梅氏当时非常青63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睐温彻斯特的这本著作ꎬ本想自己译出ꎬ却一直没能如愿ꎮ梅光迪对温彻斯特此著作的欣赏源于梅光迪文化保守观念与温彻斯特文化观念的相似性ꎮ梅光迪是留学欧美学生中具有文化保守观念的学者ꎬ早在美国他便与胡适就诗歌的语言问题进行书信辩论ꎬ在此时期奠定了其保守的文化观念ꎬ也将胡适 逼上了梁山 ꎮ归国后ꎬ梅光迪基于同东南大学学者的文化观念趋近ꎬ而与吴宓等形成以«学衡»杂志为核心的 学衡派 ꎮ 学衡派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观念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性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ꎮ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主张 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ꎬ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见«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ꎮ那么ꎬ怎样才能做到将两者协调起来发展文化呢? 学衡派 提出 文化选择 的原则ꎬ梅光迪强调这种选择的依据 当以适用于吾国为断 [5]ꎬ温彻斯特在其«文学评论之原理»中所持的道德根基与梅光迪的尊古传统有着一种内在契合ꎮ此外ꎬ梅光迪等文化保守主义学者认为当时社会生活道德因素的减少㊁文化领域激进肤浅的倾向明显与人们积极进行 形而下 的实用性物质生产关系密切ꎬ认为 重实用固有自己的长处ꎬ但短处在于利害得失ꎬ观察过明ꎬ人多计较ꎬ不免利己营私ꎬ而难以团结和缺少精深远大之思ꎮ 现在中国留学生多学工程实业ꎬ希慕富贵ꎬ不肯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ꎬ缺乏远见 [6]9-10ꎬ在文化上也不免急于求成㊁求名夺利ꎮ所以ꎬ要想恢复中华文化的经典性ꎬ回到伦常道德完满的理想文化氛围ꎬ必须有一部分人潜心进行 形而上 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化研究ꎮ而温彻斯特此著强调的探寻文学普遍之原理与普遍之价值正好是梅光迪所认为此时期 适用于吾国 的文化建设理论ꎮ所以ꎬ梅光迪出于自身的文化观念ꎬ努力对温彻斯特的«文学评论之原理»进行译介㊁传播也就在情理之中ꎮ(三)温彻斯特基本的文学观念温彻斯特对文学的本质探讨立足于 四要素 说ꎬ这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知识是一种全新的建构模式ꎬ理论本身具有经典性ꎮ温氏文学本质观立足于他所设定的文学的 四要素 ꎬ即 情感 想象 思想 形式 并以其为标准来阐释文学㊁进行批评ꎮ温氏论述的 情感 是一种较为广义的情感ꎬ从所涉的文学领域内来看ꎬ既包括读者之情㊁作者之情㊁作品中的人物之情ꎬ又包括感动读者之情ꎮ温氏的 情感 论已经蕴含了在其后出版的艾布拉姆斯TheMirrorandtheLamp:Roman ̄ticTheoryandthecriticalTradition(«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ꎬ1953年)中 视点论 的阐释内核ꎬ即将作家㊁作品㊁读者和世界看做有机整体ꎬ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解释源于不同的阐释视点ꎬ只是温氏的此论是从 情感 着眼ꎮ 想象 是温氏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ꎬ他认为情感源于想象ꎬ不同的主体想象会引起不同的情感ꎮ同时温氏这样定义想象ꎬ 想象是用来包括那些相似却不相同的心理作用 ꎬ从这个意义上温氏又强调了文学的心理层面的机制作用ꎮ温氏认为对不同事实的不同把握与表现正是文学中的 思想 不同之原因ꎬ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具有思想真理ꎬ即理智因素ꎮ最后ꎬ 情感 与 想象 都要通过一定的 形式 予以表达ꎮ需要强调的是ꎬ一方面温氏所论的 四要素 并不是彼此分离的ꎬ而应将它们彼此联系构成一个整体ꎻ另一方面在温氏看来这 四要素 必须有所节制ꎬ应该以合理㊁和谐的角度为标准与目的ꎮ温氏的 四要素 说蕴含了现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与阐释的全面性ꎮ艾布拉姆斯在自己所处时代(«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出版于1953年)仍这样述说ꎬ (在此之前ꎬ)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ꎮ就是说ꎬ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一个要素ꎬ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㊁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ꎬ生发出藉以批评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 [7]1ꎬ由此可见温氏 四要素 理论的前瞻性与丰富性ꎮ 四要素 说是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的突出特点ꎬ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中国ꎬ它73㊀11期㊀㊀孙化显:从«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译介实践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 兼论梅光迪的文论贡献直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由古代向现代转换的理论支撑 ꎬ同时 撰写文学理论㊁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著作ꎬ几乎都以 四要素 为中心ꎬ追问文学的定义㊁范畴㊁范围㊁理论框架等问题 [8]112ꎮ在梅光迪的支持下ꎬ刘文翮的同学景昌极㊁钱堃新(此二人均为梅光迪的学生)两人利用一个寒假将这本原名为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 ̄cism的书用文言译出ꎬ并由梅光迪进行了校对ꎮ这本文言译著于1922年«文哲学报»的第二期先刊载了第一章«定义与范围»ꎬ于第三期刊载了该书的«译序»«译例»以及刘文翮针对此译本的介绍性文章«介绍‹文学评论之原理›»ꎮ1922年10月该书的全译本已成ꎬ在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ꎬ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ꎬ1927年㊁1935年商务印书馆两次再版ꎬ1969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再版ꎬ2007年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此书的电子书ꎮ采用文言文翻译西方著作的做法ꎬ与梅光迪等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密切相关ꎬ也可以看作是针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而有意为之ꎮ在1923年8月20日文学研究会定期刊物之一的«文学»(原名«文学旬刊»)上ꎬ郑振铎撰文«何为诗?»其中引用温彻斯特someprin ̄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书中诗歌的定义ꎬ郑振铎这样翻译: 诗歌是那样的一种文学ꎬ他的主旨是在诉诸情绪ꎬ而且是用韵文写的 ④ꎬ这个定义的表述显然是白话文ꎬ而且与景㊁钱的文言译本的语言风格很不相同ꎬ可见不同阵营对待同一理论资源的不同态度ꎮ二㊁㊀从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到«文学评论之原理»景㊁钱的文言译本尽管没有使用当时已取得优势的白话文进行翻译ꎬ但这一文言译本的问世在客观上还是扩大了温彻斯特及其文学理论的传播范围ꎮ而且译者对原作的改译与增删又给本书增加了新的意义ꎬ使翻译环节同时也成为一个中西文化相互阐释的过程ꎬ体现出中国现代文论构建的过程性特征ꎮ(一)译本对原著改动情况景㊁钱的译本或许在翻译和理解上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⑤ꎬ但作为中国 第一本 直接从原文翻译过来的概论性质的西方文艺理论专著ꎬ该书避免了日本这个中间环节的影响ꎬ使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得以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ꎮ译者在翻译中用中国文学事实部分地来佐证原书理论ꎬ对译本章节的取舍增删ꎬ不仅客观上起到启发读者用新的眼光重新体验㊁审视中国文学传统ꎬ起到把本土传统文学经验纳入新的知识框架的作用ꎬ而且也体现了梅光迪等人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ꎬ有意与新文学阵营的文化观念形成对应ꎮ正如学者所说ꎬ 东西方交流在20世纪中国引起的最深刻变化ꎬ就是传统文论自身的当代延续以及人们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与塑造 [9]11ꎮ此外ꎬ译本保留了原著体系严密而引证丰赡㊁逻辑清晰而文风典雅的特点ꎬ客观上为汉语文学概论教材的书写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照ꎮ经过文言译本与英文原文的对比我们发现ꎬ景昌极㊁钱堃新的译本对原作的增删主要表现在替换整章与译著中作品举例的以中易西ꎮ译者将温彻斯特论说诗歌的第七章删去以吴宓的一篇«诗学总论»取而代之ꎮ对于这种处理方法ꎬ译者在译例中做了简短的解释与说明ꎬ 前六章为原书之主体ꎬ七八两章附之ꎬ而终之以结论ꎮ今观其前六章诚无可议ꎮ 散体小说 一章ꎬ亦赡碻无疵ꎮ惟诗论一章ꎬ定义则意少而辞多ꎬ韵律则不合国情ꎬ体别又病其简略ꎮ以为此章本非作意所在ꎮ而对于初学英诗者ꎬ似无所裨益ꎮ能解英诗者ꎬ又无庸借径于此ꎮ因决然删去ꎮ适吴雨僧(吴宓)为«学衡杂志»作«诗学总论»一篇ꎬ持议与温说大同小异ꎮ论韵律处尤言简意赅ꎮ诚针对时尚之作也ꎮ因丐诸先生而附之ꎬ俾读者无憾焉 [10]1ꎮ译者对于前六章及散体小说的内容基本认同ꎬ但是对于诗的论述分歧就很大ꎬ这种分歧的原因译者说得比较清楚ꎬ就是 韵律 与 国情 均不中意ꎬ83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前者是语言和形式方面的因素ꎬ后者是文化方面的因素ꎮ对于译著中作品举例的以中易西的问题ꎬ在译例中译者也有解释ꎬ 原书于重要处ꎬ辄征之以例ꎮ或举篇名ꎬ或引章句ꎬ所以显意旨正观念也ꎮ惟其所举者ꎬ自西人视之ꎬ实不啻老生常谈ꎮ自国人视之ꎬ乃讶为耳所未闻ꎮ恐译之不足达其意ꎬ而转失例证之用ꎬ因取诸本国文学以代之ꎮ其急切不能得者ꎬ则译以明畅之词ꎬ或竟以散文译诗句ꎬ以求达意ꎬ故不计也 [10]1-2ꎮ紧接着ꎬ译者又加了一个说明ꎬ说此种置换法 严复氏已为先河 [10]2ꎬ自己这样做也是和严复一样ꎬ 盖因国人於西方学术掌故ꎬ所知甚罕 非欲擅改原著ꎮ乃不得已耳 [10]2ꎮ据此我们可以看出ꎬ译本与原著在章节和内容上的不一致并非误译ꎬ而是译者有意为之ꎬ其目的不仅是为不熟悉西方文学的中国读者减少理解此书的难度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文化观念作为遴选㊁存留译文的潜在标准ꎬ强调译者自身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立场ꎮ尤须指出的是ꎬ这种译文经改译而形成的不一致能够得以操作实现ꎬ既源于中西文学的差异性ꎬ同时也意味着中西文学在某些角度的共通性ꎬ客观证明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别ꎬ其审美价值的与文学性规律的普遍性ꎬ所以中国的文学实例才可以用于佐证和说明西方的文学原理ꎮ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译本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C.T.Winchesterꎬ1899)与原文«文学评论之原理»(景昌极ꎬ钱堃新ꎬ1924年版)中例子替换的分布情况ꎬ见表1:表1㊀译本与原文例子替换情况Som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中被替换例子及所在页码«文学评论之原理»中替换后的例子及所在页码Preface译序译例ChapterFirst:DefinitionsAndLimitations1-33章节起止页码ꎬ下同(P18ꎬ被替换例子所在页码ꎬ下同)第一章:定义域范围1-16页ꎬ章节起止页码ꎬ下同(第10页ꎬ英文例子有替换的页码ꎬ下同)ChapterSecond:WhatIsLiterature?34-61(P43-44㊁P49㊁P53-54)第二章:何谓文学17-31页(第22㊁25㊁27-28页)ChapterThird:TheEmotionalElementInLiterature63-116(P65㊁P74㊁P86-87㊁P105-106㊁P112㊁P114)第三章:文学上之感情元素32-61页(第35㊁38㊁45㊁55㊁60㊁61页)ChapterFourth:TheImageination117-145(P127-128㊁P130㊁P134-139)第四章:想象62-81页(第69㊁70-71㊁73-78页)ChapterFifth:TheIntellectualElementInLiterature146-181(P152-153㊁P167)第五章:文学上之理智元素82-103页(第86-88ꎬ95页)ChapterSixth:TheFormalElementInLiterature182-225(P185-186㊁P210-222)第六章:文学上之形式元素104-124页(第106-107ꎬ119-123页)ChapterSeventh:Poetry(226-282)ChapterEighth:ProseFiction(283-310)第七章:散体小说125-146页(无)ChapterNinth:Summary(311-316)第八章:结论147-150页(无)Appendix:IllustrativeReferences(317-346)附录:诗学总论(无)Index(347-352)㊀注:章名后的页码为此章在文言译本中的页码范围ꎬ括号内的页码为译本中替换例子的页码㊀㊀我们可以看出ꎬ只有在章节上基本保持原著规格的前六章都出现了例子的替换ꎬ将这些被替换的例子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ꎬ其中ꎬ一部分例子替换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图仅仅用作证明93㊀11期㊀㊀孙化显:从«文学评论之原理»的译介实践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 兼论梅光迪的文论贡献理论观点ꎬ这一类基本也是同类艺术形式之间替换居多ꎬ例如ꎬ在第四章论述想象的时候ꎬ温彻斯特认为ꎬ 以此琐碎之情景动人想象者也ꎬ又有其情景之印象愈深者ꎬ则集中于少数之影像亦愈确而不耗于琐碎之描写者 [10]75ꎮ在这个观点处ꎬ译者将原文马修 阿诺德的诗歌«多佛海滩»(MatthewArnold spoemꎬDoverBeachꎬ见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英文版第134页)替换成韩愈的«南山诗»(见中译本第73-74页)ꎬ以海景置换成山景ꎬ从为了说明观点的角度来看还算贴切ꎮ另一部分例子的替换却有着更为浓重的修改意味ꎬ因为替换后的例子与原例子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ꎬ例如在第二章中为了说明:不可以用喜欢哪个艺术作品人数的多寡来评定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的观点时ꎬ温彻斯特举例«甜心醉人»(TheSweetbyandby)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Beethoven sNinthSymphony)(见英文原文第18页)ꎬ译者将其替换成小说«封神榜»和«红楼梦»(见中译本第10页)ꎮ显而易见ꎬ这种例子替换存在一定的创造性的改译ꎮ当然ꎬ有时候译者也会遇到无法在中国文学中寻得更为适合的替换例子ꎬ于是索性就删除相应部分的论述ꎮ(二)对例子替换典型例子分析虽然出现例子的替换问题ꎬ但是译者对温氏的批评理论还是比较忠实原意的ꎮ译者着重强调的是理论本身而非例子ꎬ用例子只是想证明一种理论ꎬ正如译者在中译本中另几处中诗易西诗后的注释中所说一样ꎬ 文中以陶文代莎士比亚诗ꎬ王诗代华蚔蛙诗ꎬ苏词代开次(济慈)诗ꎮ其旨在证明文学科学之异ꎬ与诗中之意无甚关系ꎬ故易之 [10]32ꎮ虽然译者将重点定位于理论本身而忽视例子的形式统一ꎬ但译者利用西方理论来筛选中国传统资源的这种潜意识行为ꎬ客观的结果是ꎬ模糊了中西方的文学差异性ꎬ取而代之的视角是中西方文学中那种共通的㊁共同的文学的普遍性原理ꎮ其实ꎬ探寻文学艺术的共通原理这也正是温彻斯特写作«文学评论之原理»的预期与设想所在ꎮ利用国人熟悉的例子替换原文的例子ꎬ(如译者所说)以达到让国人尽快熟知温彻斯特理论ꎬ没有外国文学常识的读者也可以根据文言译本以及相应的中国例子更快地了解理论ꎮ这种做法固然有效ꎬ但是ꎬ也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与损失:第一ꎬ原文例子本身构建的审美空间与例子本身取材用典的历史框架被完全置换ꎮ这就使得读者无法欣赏例子的本身魅力与价值ꎬ同时ꎬ对于中文例子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对接出现障碍ꎬ不得不借助中国文化传统的相应项进行再次对接ꎮ例如ꎬ在说明自然界的景色常随人的心境变化而变化ꎬ即心境改变赏景 其意象别 的时候ꎬ原文用了AntonytoEros和Perdita sflowergar ̄den而译本却用«桃花扇»之«余韵»和«红楼梦»之«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译本P78ꎬ原文P139)分别取代ꎮ第二ꎬ这个问题出现于全本文言译本之中ꎮ译者在用文言翻译温彻斯特的这本著作的时候ꎬ经常不自觉地套用中国传统文化㊁文学中的术语来与原文置换ꎬ对西方理论翻译时都在潜意识中与中国传统文化㊁文论作对比ꎬ所以用来说明理论的部分例子被替换也就不足为奇了ꎮ例如ꎬ论述道德于文章至关重要ꎬ但有时美术是 表现人生全部之要求非所以训人 ꎬ所以ꎬ允许作家描写那些不合道德之部分ꎮ有些作品道德上虽有缺憾ꎬ但也要肯定其艺术上的过人之处ꎮ但是ꎬ如果此类作品艺术上表现道德的沦落则不可取ꎮ举例子时ꎬ在译本中用王莽㊁曹操㊁吕雉㊁武瞾取代原文中的NapoleonꎬIagoꎬSatanꎬCleopatraꎬLadyMacbethꎬ用«金瓶梅»«水浒传»取代拜伦的DonJuan(唐 璜)㊁thepoetryofAlfreddeMusset(译本P60-61ꎬ原文P112-114)ꎮ这种译法鲜明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ꎬ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ꎬ我们体会一下例子替换所造成的影响ꎮ在温彻斯特举例论述说明 理想化物非伪饰也ꎬ取其04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

文学原理赵炎秋

文学原理赵炎秋

文学原理赵炎秋赵炎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对文学原理的研究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原理,为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赵炎秋的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他认为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核心。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组织,作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和情感。

因此,他主张我们应该从文本本身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上。

在他的研究中,赵炎秋提出了“文学化的语言”这一概念。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特殊的,它不同于日常用语和科学技术语言,具有诗意和象征性。

通过对语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主题。

他的研究方法注重对文本的细致分析,通过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读,揭示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

此外,赵炎秋还关注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和形式是作家对内容的有意识的组织和安排,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美学的追求,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他通过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不同文学形式的研究,揭示了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他指出,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需要根据作品的形式来理解和解读它们。

赵炎秋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批评的领域。

他认为,文学批评是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的过程,它是对作品的剖析和评判。

他主张批评应该立足于文本本身,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原则。

他强调,批评家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批评眼光,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赵炎秋的学术贡献不仅仅在于对文学原理的研究,他还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在教育界的影响力巨大,他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观点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总的来说,赵炎秋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78] 考试科目名称: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一)文学原理部分约75分,占50%(二)中国现代文学部分约75分,占50%4)题型结构a: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b: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文学原理考试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文学的内在构成及表现形式,文学创作的内在过程及各种创作方法,文学的鉴赏和批评方法,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规律以及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文学知识分析、评论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

3、能够把文学和艺术、思想、政治等联系起来,从各种文化视点考查文学,以及用文学的相关原理考查文化现象。

考试内容:一、文学本质论(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差异。

文学审美性的特点。

(二)文学的语言特征。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与绘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有何区别。

二、文学构成论(一)理解文学形象的形成和表现形式,掌握意象、典型、意境等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学文本的各个层次的构成。

把握语言、结构、意象、情节、题材与主题等各个要素的基本内涵。

三、文学创作论(一)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心理规律,艺术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文学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内涵及特点;文学风格和流派的有关论述。

四、文学接受论(一)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主要概念。

文学鉴赏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性质和特点、原则与方法、职能与作用。

五、文学生产论文学生产特点;文学消费的性质与特点;文学传播的意义与方式;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六、文学发展论文艺起源的各种学说;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全球与地方。

主要参考书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目标:1、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各历史分期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2、能够以文学史眼光历史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及其主要特征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科学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3、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论、研究资料,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做到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思路清晰,语言准确流畅。

考试内容: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重点介绍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文学观念、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评价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介绍文学社团和思想论争。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本质特征,胡适《尝试集》的意义,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的诗作,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及其《女神》的时代精神、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对新诗发展的贡献,湖畔四诗人的爱情小唱,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实践及其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徐志摩诗歌内容的复杂性及其飘逸、潇洒的诗歌风格,象征诗歌的出现及其意义,李金发诗歌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其诗歌形式的得失。

(三)鲁迅鲁迅生平与创作道路(童年生活影响、弃医从文、个性主义与进化论思想),《呐喊》《彷徨》创作的背景及其成功的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的根源和典型意义、悲、喜剧因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故事新编》的基本内容、“油滑”等艺术特色。

(四)“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冰心、庐隐的、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王鲁彦、彭家煌、废名等作家的小说创作。

(五)自我抒情小说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郁达夫小说的发展过程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零余者”形象的基本特征,创造社其他作家和浅草社作家(六)个性独异的散文美文运动,“五四”时期散文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鲁迅的“写心”之作《野草》、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周作人从叛徒到隐士的思想发展轨迹、散文的艺术风格,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七)现代戏剧的兴趣从文明戏到爱美剧,胡适的《终身大事》,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丁西林的喜剧。

二、第二阶段的文学(1927-1937)(一)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历史功绩及其缺失,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

(二)左翼小说“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由“革命小说”到“社会分析小说”,蒋先慈小说及其对革命小说的意义及缺失,柔石的《二月》及其《为奴隶的母亲》,茅盾早期文学活动、对文学理论的独特贡献及其小说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蚀》三部曲及其“时代女性”,《子夜》的创作背景、深广主题、人物形象尤其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艺术成就,《腐蚀》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传统的叛逆、莎菲形象系列及其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和贯串始终的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总体风格、人物体系及讽刺的基本手法,艾芜的《南行记》在左翼小说圈内另辟了浪漫主义抒情小说一支,叶紫独特的生活经历对其代表作《丰收》、《火》以及《星》,吴组缃小说以三十年代农村破产为母题的创作总倾向及其在艺术上将戏剧“三一律”引入小说及场面描写、人物心理刻划方面的特色,东北作家群的出现,萧红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及其创作特点。

(三)“京派”与“海派”小说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特色,海派小说的基本特点,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及其“湘西世界”和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萧乾的《篱下集》《梦之谷》等作品,芦焚的《谷》《里门拾记》等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和《果园城记》《离婚》等作品的现实主义转变,“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四)其他作家的小说巴金的复杂思想及其代表作《家》、《寒夜》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艺术成就和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老舍的生平、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其创作特性,李劼人“大河小说”的特点及其《死水微润》的成就。

(五)体裁多样的散文杂文、小品文的长足发展和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兴起及其成就,鲁迅杂文的意义及其思想和艺术,何其芳散文创作风格的变迁与得失及其《画梦录》的艺术独创性,丽尼的散文创作,以《论语》为核心的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林语堂小品文的思想和艺术,丰子恺散文的佛教色彩及其艺术追求,夏衍的《包身工》等报告文学作品。

(六)现代戏剧的丰收“普罗戏剧”的倡导与兴起以及现代话剧的丰收,曹禺的创作道路及其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所具有的的主题、人物性格、戏剧冲突和艺术成就,田汉的话剧从《名优之死》到《回春之曲》所发生的转变及其剧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夏衍、洪深、李健吾的话剧创作(七)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特点,后期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的出现,“汉园三诗人”的出现,臧克家对农民苦难的描写及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戴望舒诗歌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及其艺术特色,卞之琳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第三阶段的文学(1937-1949)(一)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抗战初期以武汉为中心的国统区文艺运动,国统区的文学运动,上海“孤岛时期”与沦陷区的文学活动,解放区的文学运动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二)新诗的嬗变与整合朗诵诗、街头诗及其诗歌流派的新发展,艾青的创作道路、历史地位、诗歌的主题、意象及艺术成就,七月诗派及其诗歌创作风貌,田间的诗歌创作,冯至的《昨日之歌》、叙事诗及其《十四行集》,《中国新诗》诗人群的出现意义、创作倾向及其艺术特色,穆旦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的《漳河水》等民歌体诗,袁水柏的政治讽刺诗。

(三)国统区小说抗战小说的蜂起,讽刺与暴露小说的繁荣,沙汀小说创作及其《在其香居荣馆里》、《淘金记》等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与不足,钱钟书的《围城》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路翎小说的现实批判倾向、流浪汉气质及主观战斗精神和艺术特色,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徐讦小说表现的“大众传奇”,无名氏的浪漫言情小说。

(四)解放区小说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崭新面貌及其意义,赵树理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及其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孙犁小说的主题倾向、抒情特色,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土改小说(五)现代戏剧的多元竞妍独幕剧“好一计鞭子”,“秧歌剧”的兴起与繁荣,历史剧创作的繁荣,郭沫若、阳翰笙、欧阳予倩等人的历史剧,丁西林的幽默喜剧,陈白尘的讽刺喜剧,解放区的戏剧运动,《白毛女》的思想和艺术。

(六)渐次衰歇的散文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报告文学的勃兴。

主要参考书凌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