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科大动物性食品病理学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动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

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扩张,流入血量增多,而此时静脉血液回流量正常,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动脉血含量增多,简称充血。

病理变化:温度升高、色泽鲜红、功能增强、体积稍肿大

2.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简称瘀血

病理变化:温度降低、色泽暗红、功能减退、体积肿大

3.槟榔肝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槟榔肝: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因受到子张瘀血的窦状隙压迫而萎缩或消失,周边区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此时在肝组织切面上暗红色的淤血区和黄色的脂肪变性区互相交错,形成状似槟榔断面的斑纹

4.出血的概念及类型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

类型:①破裂性出血:心血管本身病变、局部组织病变侵蚀血管壁、血管的损伤及破裂;

②渗出性出血: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疑血因子缺乏。

5.血栓形成概念、类型、形成的条件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集或凝固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类型:白色血栓(血栓头)常见于心脏

混合血栓(血栓体)多见于静脉

红色血栓(血栓尾)呈暗红色

透明血栓(微血栓)常见于肺、脑、肾和皮肤的毛细血管

形成的条件:a.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b.血流状态的改变

c.血液性质的改变(凝固性增高)

6.栓塞的概念、类型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异常的非溶性物质,随血液的运行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

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非溶性物质

类型:血栓性栓塞a.肺动脉栓塞b.体循环动脉栓塞

脂肪性栓塞

空气性栓塞

组织性栓塞

细菌性栓塞

寄生虫性栓塞

7.梗死的概念及类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类型: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器官组织,如心、脾、肾)出血性梗死(多见于组织结构疏松,富有血管吻合枝的组织器官,如肺、肠、脾)8.出血性梗死的特点,多发器官

特点:眼观呈暗红色,局部组织发生梗死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出血

多发器官:见上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1.变性的概念、类型

变性: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某种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类型:a.细胞变性:细胞肿胀(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

b.细胞间质变性:粘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

2.颗粒变性:是一种最常见的轻微的细胞变性。病理变化:器官体积增大、苍白混浊、He染色呈淡红色,常见于肝,肾,心

水泡变性:指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出现发现不等的、含有微量蛋白浆液的水泡,使整个细胞呈蜂窝状结构。病理变化:变性轻微时,肉眼不易辨认,较严重时,器官肿大,多发于皮肤和粘膜上皮

脂肪变性:指细胞浆没出现较多脂滴的现象。病理变化:轻度脂变时,眼观变化常不明显时只色泽较黄病变严重时体积肿大,松软易脆,切面上肝小叶结构模糊,有油腻感

淀粉样变性: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小血管基底膜和细胞之间沉着的一种病例过程。病理变化:常发生于脾,肝,肾和淋巴结等器官,早期病变眼观不易辨认,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H·E染色为均质无定形的淡红色

3.槟榔肝:见上

虎斑心: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正常心肌之间,外观上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

4.水泡变性和脂肪变性的鉴别

a.HE染色难区分

b.苏丹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c.苏丹Ⅳ将脂肪染成橘红色

d.苏丹黑B锇酸将脂肪染成黑色

5.淀粉样物质的实质:细胞外糖蛋白

6.坏死的概念,细胞坏死时核的变化

坏死:指在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核变化:核浓缩、核破裂、核溶解

7.坏死的类型

a.凝固性坏死:贫血性梗死(常见于肾,心,脾)、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常见于白肌病)

b.液化性坏死

c.脂肪坏死

d.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8.凝固性坏死中比较特殊的类型

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常见的)

眼观:坏死组织干燥松软,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均质无结构,

镜检: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消失。细胞成分彻底崩解,融合成均质红染的细颗粒状物质9.坏疽的概念、类型

坏疽:指坏死组织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或继发感染腐败菌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

类型:a.干性坏疽:常见于冻伤,以及猪丹毒,勾端螺旋体病毒

b.湿性坏疽:常发生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肺,子宫等,亦发生于体表

c.气性坏疽:由于深部创伤感染了厌气性细菌引起

10.萎缩的概念,组织器官发生萎缩的顺序

萎缩: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其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顺序:脂肪组织的萎缩最早,其次是肌肉,最后是中枢神经,心肌和肾上腺

11.肥大的概念、类型,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的区别

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类型:生理性肥大

病理性肥大:真性肥大、假性肥大

区别:真性肥大: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和数量增多,机能增强

因代偿谋部分组织或器官机能的障碍而引起

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机能降低

组织或器官因间质增生而形成的肥大

12.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细胞的过程

13.机化:肉芽组织取代病理产物的过程

14.再生:机体组织细胞死亡后,由邻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损伤的过程

第三章、炎症

1.炎症: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复杂反应

2.炎症介质: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一类诱导或调控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

列举:a.血管活性胺:组织胺、5-羟色胺

b.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血栓子、脂霉素

c.白细胞产物:溶酶体成分、活性氧代谢产物

d.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淋巴因子

e.其他炎症介质:血小板激活因子、一氧化氮、活性肽

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

4.白细胞渗出的过程

①边移:当炎区组织血管扩张和血流缓慢时,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

②粘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紧密粘附

③游出: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炎区组织,白细胞变形并形成伪足,插入内皮细胞的联合处,游到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最后穿过基底膜到血管外。

④趋化: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区部位游走聚集

5.炎症过程中渗出的白细胞的种类及特征、功能

a.中性粒细胞:核呈肾形、杆形或分叶形。中性粒细胞呈圆形。HE染色时,胞浆内含淡粉红色的细小中性颗粒。具有较强的游走能力及吞噬能力。主要吞噬细菌、细小的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较小的物质故又称小吞噬细胞。多见于急性炎症的初期及化脓性炎症。

b.嗜酸性粒细胞:HE染色呈红色。细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成熟细胞的核一般分为两叶,呈卵圆形。具有一定的游走能力,吞噬能力较弱,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调整、限制速发型变态反应,同时对寄生虫有直接杀伤作用。常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炎症、食盐中毒等。

c.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胞浆中含有嗜碱性异染的颗粒,核分叶不清楚,常呈S型或T型,胞浆丰富。HE染色呈蓝紫色。直接参与I型超敏反应。

d.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胞浆丰富,呈弱碱性,核呈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某些非化脓性炎症、病毒及寄生虫感染等。

e.淋巴细胞: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侧常有小缺痕,核染色致密,染色深,胞浆较少。抗病毒、杀伤靶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协助浆细胞产生抗体。主要见于慢性炎症、炎症恢复期、病毒性炎症和迟发性超敏反应。

f.浆细胞:细胞呈卵圆形,胞浆丰富,弱嗜碱性,细胞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颗粒粗大、致密,呈车轮状排列。合成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反应。主要见于慢性炎症

6.炎症过程中的全身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