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科大动物性食品病理学检验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f1b14e9edd88d0d233d46a61.png)
验技 术 。因此 , 的实验 教学方 法 ( 传统 即所谓 “ 着走 ” 抱 的
教学 方法 ) 已不再适 用 , 要进行 适度改进 。 需 2 1 加强 实验课前 的预 习 . 要 求学生 以实验 小组 为单位
( 每实验班 分 为 6组 , 组 4— 每 5人 , 实行 组长 负责 制 ) 写 , 出实验预 习报告 , 中包括 实 验 目的 和意 义 、 验方 法 和 其 实
24 1
安 徽 农 学 通报 , n u A r SiB l 20 1 (3 A h i gi c. u1 08,4 2 ) . .
《 物 性食 品卫 生 学》 验教 学 改 革初 探 动 实
李 郁 魏建忠 王桂军 孙 裴
(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安徽合肥 203 30 6)
Sa i t n p a t ea d t i kn e e s e gh n d a d t eq ai f x e i n e c ig w si rv d b ee t gt ec n b l y i r ci n hn ig w r t n t e e n h u l y o p r i c r t e me t a h n a t mp o e y s lci h o — n
出问题和建议 。从而 避 免学 生进 入 实验 室 时脑 子一 片 空
白 , 中手忙脚 乱 , 于 应付 , 实验 忙 实验 课后 仍 然一 片浑 沌 ,
不 知所 以然 。
动手和思 维能力 , 动学 生学 习积极 性 的 今天 , 调 如何 面对
现实存在的实际困难, 搞好《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的实验
L u e a. ( nma s i c n c n l yc l g f n u g i l r l nv ri f 2 0 3 ) i t 1 Y A i l c n ea d t h oo ol eo h i r ut a U e s yHe i 3 0 6 e e g e A A c u i t e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e1d18ec80c22590102029dd9.png)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6312)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应用科学,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专业的专业课。
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较广,基本理论不强,基本技能较多;涉及动物性食品种类繁多,影响动物性食品卫生的因素复杂,必须在充分掌握大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进行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工作。
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循序渐进,一方面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专业是主要专业课,必须在掌握其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其任务是研究肉、蛋、乳、水产品及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变化规律和卫生监督检验,以保证消费者食用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对自学者要求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
目的是检测课程应考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各种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变化规律和卫生监督检验有关内容。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动物性食品污染与控制的基本原则;掌握各种动物性食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肉用畜禽屠宰加工的卫生与检验基本技能;能够利用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去从事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工作。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应用科学。
由于动物性食品种类繁多,繁殖饲养、收购宰杀周期长环节多,并有腌制、装罐、冷冻或电离辐射加工等形式,因此本课程与生物学、畜牧学、营养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食品加工工艺学、制冷学、工程学和管理科学等有一定联系;本课程所涉及的卫生检验问题又与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家畜寄生虫病学等有密切联系。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必须与相关课程融会贯通,共同促进。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知识:1、化学;2、有机化学;3、动物生物化学;4、兽医微生物学;5、兽医免疫学;6、兽医病理学。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改革探索
![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改革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e1e36e0998fcc22bcd10d43.png)
1 更 新 教 学 内容
随着 食 品工 业 化程 度 越来 越 高 , 物 性食 品理 动 化检验 的对 象 、 内容 和技术 也得 到迅速 扩展 、 更新 和
提高 , 而 对该课 程 的教学 内容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从 要
时 注意 把握好 传统 与创 新 、 论 与实践 、 旧知识 的 理 新
巩 固 和提高 。
为 此 , 定该 课程 性质为 专业 课 , 确 在第 六学 期 开
设 , 论课 时 4 理 O学 时 , 验 课 时 2 实 O学 时 , 计 6 总 O学
时, 比以往共 增加 1 O学 时 。在 实践 教学 中增加 了一 周 教学 实习 , 这样 教学 实习时 问较充裕 , 生可 以 自 学 己设 计 , 自己准备实 验 , 学生 的动手 能力得 到 了较 使
第 3 O卷 第 2期
2 0 1 0年 5 月
郑 州 牧 业 工 程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n l fZ e g h u Co lg fAn ma u b n r g n e i g o r a h n z o l e o i lH a d y En i e rn o e s
动 物性食 品理化 检 验 学作 为食 品 质 量 与安 全 、
动 物 检 疫 等 专 业 开 设 的 必 修 课 程 之 一 , 研 究 和 评 是
突 出实践 教 学 的 重 要 性 , 定 以化 学 分 析 、 器 分 确 仪 析 、 品化学 、 品营养 学 、 品卫生 学 、 物病理 学 食 食 食 动 和动 物毒 理学 等课 程 作 为 先修 课 ; 定 以 动物 性 食 确 品微 生物 检验 学 、 动物 中毒及毒 物分 析 、 医卫生 法 兽 规等课 程作 为后 续 课 , 样 一来 有 了较 为科 学 的 先 这 修课 、 后续 课 , 于学 生对 知识 的接受 和新 旧交替 。 便 1 2 完善 教学 大纲 教 学大纲 是根据 教学计 划 , . 以 纲 要形 式规 定课 程 教 学 内容 的文 件 , 括 这 门课 程 包 的教 学 目的 、 任务 、 学 内容的范 围 、 度和结 构 、 教 深 教 学进度 以及 教学 教法 上 的基 本要 求等 。一本 教材 因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作业答案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90d1dd4028915f804dc2cf.png)
单项选择题1、菌落总数的数值是指()。
a.整个样品的细菌总数b. 整个样品表面的细菌总数c. 1g(1mL)样品中的细菌总数d. 1g(1mL)样品中的活菌总数1. A. 1g(1mL)样品中的活菌总数2.3.4.2、通过肉、乳对食用者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引发肝癌的真菌毒素是()。
1.桔青霉素2.黄曲霉素3.黄绿青霉素4.展青霉素3、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7℃、24h能发酵乳糖、()、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1.产气不产酸2.产酸产气3.产酸不产气4、猪肉黄脂与黄疸的鉴别方法之一采用的试剂是()。
1.氢氧化钠-乙醚2.乙醇-氢氧化镁5、肉新鲜度检验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检验和()。
1.感官检查2.病理学检查6、菌落总数的数值是指()。
1.整个样品的细菌总数2.1g(1mL)样品中的活菌总数3.1g(1mL)样品中的细菌总数7、鲜蛋贮存时间越长,其比重则()。
1.越大2.无变化3.越小8、日本的“水俣病”是由于食用了严重污染()的鱼类而发生的。
1.镉2.甲基汞3.铅4.砷9、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1.37℃、44h2.37℃、24h3.20℃、44h10、乳的滴定酸度是以酚酞为指示液,用0.1000 mol/L()标准溶液滴定100 g牛乳试样至终点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经计算确定试样的酸度。
1.氢氧化钠2.盐酸3.氧化镁11、猪宰后检验中必须剖检的淋巴结是下颌淋巴结、肩前淋巴结或颈浅背侧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或乳房淋巴结、髂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和()。
1.支气管淋巴结2.腘淋巴结3.颈深后淋巴结12、猪屠宰后进行横膈膜肌脚采样检验,其目的是检查猪肉中有无()。
1.弓形虫2.肉孢子虫3.旋毛虫13、日本的“水俣病”是由于食用了严重污染__________的鱼类而发生的。
a. 镉b. 甲基汞c. 无机砷d. 铅1. E.2.3.甲基汞4.多项选择题14、鸡蛋新鲜度检验的方法可有__________等。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临床病理学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临床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3a7de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7.png)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临床病理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临床病理学是一门关于动物疾病诊断和病理学研究的学科。
在动物医学领域中,兽医临床病理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兽医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为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病理学的定义和意义兽医临床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基础学科,它通过对动物组织、器官和细胞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帮助兽医判断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因的可能性。
同时,兽医临床病理学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兽医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动物的器官组织和血液等生物材料。
病理学家通过对这些样本的镜下观察和实验室检测,可以获得有关病变特点、病理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更多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复发都非常重要。
二、兽医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兽医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它包括了病理样本的采集和处理、病理诊断和病理学报告的编写、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以及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等方面。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兽医临床病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病理样本的采集和处理:病理样本的采集是病理学研究的基础。
病理学家通常通过活体检查、尸检、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等方法获取样本,并对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固定、包埋和切片等。
2. 病理诊断和病理学报告的编写:病理学家通过对病理样本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疾病的类型、病变的程度和范围等,并将诊断结果和相关病理学数据编写成病理学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3. 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分析:病理学家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实验室检测,对病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和预后等信息。
4. 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病理学家还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并为新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三、兽医临床病理学的应用领域兽医临床病理学在动物健康管理和疾病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b0397727284b73f24250a6.png)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职教幼教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侯玉泽 李松彪 李道敏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基本规格、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等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
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致力于构建创新体系,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创造性高级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及人才基本规格(一)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应该面向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安全评价、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内从事食品及其原辅料的监督检验、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德育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热爱劳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
2.智育方面。
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的基础理论,接受二十一世纪食品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在食品行业领域内从事食品及其原辅料的监督检验、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体来说,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外的食品质量标准、贸易政策和卫生法规;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发展动态,掌握其评价程序和测控手段;具有调查研究、总结、宣传、推广经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业务工作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收集运用的基本方法,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41ac09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0.png)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动物医学专业中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动物疾病的病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从而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促进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
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主要包括病因学、病理学和诊断学三个方面。
病因学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病理学研究的是疾病的病理变化,即病理学家通过组织学技术、细胞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观察和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诊断学是根据病原学和病理学的研究结果,通过临床症状和检查等手段,对动物的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
在动物医学领域,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兽医病理学的诊断可以帮助兽医师快速准确地判断动物的疾病类型和发展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最后,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诊断对于动物的健康管理和人类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中,有许多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首先,病理解剖是兽医病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动物尸体进行解剖和组织取样,可以获取疾病的重要信息。
其次,病理组织学是兽医病理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主要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等方法,观察和分析组织的病理变化。
此外,还有免疫组化技术、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可以用于进一步的诊断和研究。
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的进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例如,数字病理学的应用使得病理切片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更加方便快捷;新型的诊断设备和技术的引入,使得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成为可能。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效率和诊断准确性,也推动了兽医学科的发展。
总之,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对于维护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教学大纲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af0819fdd88d0d233d46a22.png)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课程代码:0906013012总学时数:32学时其中讲课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总学分数:2学分课程性质:专业必选课授课对象:动物医学生物技术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国家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方面的法律法规。
培养学生利用检验学知识、技能对各种动物性食品进行检验,保证肉品卫生质量,保障食用者身体健康,防止畜禽疫病的传播,学习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生猪屠宰管理条理》等法规条例和各种动物性食品的卫生标准。
动物性产品及其制品的卫生质量关系到食用者的食用安全,又能造成疾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播,给人类及环境带来危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性食品需求增加的同时更关心动物性食品的质量。
一个国家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能力和水平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实力。
所以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在防止疫病传播、防止食物中毒、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出口动物性食品的信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1、重点掌握屠畜的宰前检验、屠宰加工过程的卫生监督及卫生检验、屠畜的宰后检验、屠宰畜禽常见疾病的鉴定与卫生处理、肉在保藏的变化和新鲜度检查、各类动物性食品的加工与卫生检验及卫生学处理,能安全有益地利用各种动物性食品及制品。
2、掌握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各种动物性食品的卫生标准,掌握公共卫生学知识,防止疫病尤其是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防止有害物质经动物性食品危及人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了解屠宰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布局的卫生要求,屠宰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概念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食品卫生工作的发展历史及法制化进程;掌握其任务、作用及发展前景。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复习资料(全)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3df200522e3f5727a5e962e7.png)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复习资料(全)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品支出总额的比重,实际上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在( D )以上生活为贫困。
A.50-59%B.45-50%C.20-40%D.59%以上。
2.屠宰加工企业的平面布局总的设计原则不包括( D )。
A.符合科学管理B.方便生产C.清洁卫生D.地势应高燥﹑平坦﹑有一坡度3.屠畜收购前的准备不包括( D)。
A.了解疫情B.物质准备C.人员分工D.严格检疫4.宰前检验的个体检查包括(D )。
A.静态的检查B.动态的检查C.饮食状态的检查D.看、听、摸、检5.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 D )。
A.胃、肠及相应淋巴结B.胰及相应淋巴结C.脾及相应淋巴结D.肾及相应淋巴结6.猪头部检验检验要点不包括(D )。
A.颌下淋巴B.咬肌C.鼻盘、唇、齿龈D.腹股沟浅淋巴结7.肌肉僵直的根本原因为肌肉中B )含量的多少。
A.糖酵解酶B. ATPC.糖原D.葡萄糖8.在集贸市场上对动物产品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是(B )。
A.验章,查证,感官检验,处理B.查证,验章,感官检验,处理C.查证,感官检验,验章,处理D.感官检验,查证,验章,处理9.腌腊制品的盐卤浓度为(B )。
A.15%饱和盐溶液B.25%饱和盐溶液C.35%饱和盐溶液D.45%饱和盐溶液10.罐头类食品的外销检验取样其取样基数不得少于(C )罐,采取的检样全部进行感官、理化检验及细菌学检验,化学检验不得少于取样数的1/10,且每批不得少于2罐。
A.3B.4C.5D.611.无论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第一位的是(A )。
A. 细菌性食物中毒B.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C.化学性食物中毒D.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E.真菌毒素12.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主要是由于(D )。
A.夏季食物易受污染B.进食熟肉类食品多C.人口流动性大D.气温较高,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E.生熟交叉污染13.在我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最常见的食品是( D )。
兽医病理解剖实验报告
![兽医病理解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0b96a4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d.png)
1. 通过病理解剖实验,了解动物病理变化的基本形态和发生规律。
2. 掌握病理解剖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提高对动物疾病诊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时间2019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动医楼病理实验室四、实验器材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镜、显微镜、解剖盘、解剖台、病理切片、病理图谱、病理教材等。
五、实验对象实验动物:一只患有肺炎的成年犬六、实验步骤1. 观察动物整体病变:观察动物的整体状态,包括体态、精神、呼吸、心率等。
2. 解剖部位:打开犬的胸腔,观察肺部病变;打开腹腔,观察消化系统病变。
3. 解剖肺部病变:(1)解剖肺脏:用解剖剪剪开肺表面,观察肺脏的形态、颜色、质地等。
(2)观察肺实质:用解剖刀剖开肺实质,观察肺泡、肺泡壁、支气管等结构。
(3)病理切片:取肺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显微镜下的病变。
4. 解剖消化系统病变:(1)解剖胃、小肠、大肠:观察消化器官的形态、颜色、质地等。
(2)病理切片:取胃、小肠、大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显微镜下的病变。
5. 综合分析:根据解剖观察和病理切片结果,分析病变原因、病理变化特点等。
1. 肺部病变:(1)解剖观察:肺脏表面有散在的暗红色斑点,质地较硬。
(2)病理切片: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有红细胞、白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2. 消化系统病变:(1)解剖观察:胃壁增厚,表面有白色斑点;小肠壁增厚,表面有白色斑点;大肠壁增厚,表面有白色斑点。
(2)病理切片:显微镜下可见胃、小肠、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八、实验讨论1. 肺部病变分析:根据解剖观察和病理切片结果,判断该犬患有肺炎。
肺炎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导致肺实质发生炎症反应。
2. 消化系统病变分析:根据解剖观察和病理切片结果,判断该犬患有消化系统炎症。
消化系统炎症可能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药物刺激、食物中毒等因素引起。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e9fbc8563b3567ec102d8abe.png)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1.官方兽医制度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兽医(官方兽医Official Veterinary),对涉及动物健康和人类安全的动物、动物产品、生物制品等进行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制度。
2.官方兽医,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
3.动物性食品:来源于动物本身的食品,供人类享用。
又称“动物源性食品”.4.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是通过摄取食物而使病原体及其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或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临床表现:食物中毒、食源性感染、食源性过敏、慢性损害5.化学性污染:各种化学物质在动物饲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分类:环境化学毒物、药物残留、食品添加剂及包装材料、天然毒素。
6.“垃圾猪”:有些饲养者为降低养猪成本,把猪赶到垃圾场进行放养。
这种垃圾猪体内有害成分尤其是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
7.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等过程中,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8.动物检疫监督:是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以及其他与动物检疫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防疫活动及动物、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制止、纠正和处理违法行为,促使其依法履行义务,保证动物防疫工作正常秩序的活动。
对象是管理相对人。
9.屠宰检验:指在屠宰场所对拟屠宰的畜禽等动物进行的检疫过程。
检疫对象既包括疫病,又包括环境污染、药物残留等多项内容,故又称“屠宰检验”。
10.宰前检疫(ante-mortem inspection):是屠宰加工前对屠畜实施的检验,也称宰前健康检验11.同步检疫:与屠宰操作相对应,对同一动物的头、蹄、内脏、胴体等统一编号进行检疫。
家畜病理诊断实验报告(3篇)
![家畜病理诊断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d0685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1.png)
第1篇实验名称:家畜病理诊断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兽医病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家畜病理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学习如何采集和分析病理标本。
3. 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技巧。
4. 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病理变化。
实验材料:- 家畜病理标本(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 病理切片机- 病理显微镜- 刀片、镊子、剪刀等解剖工具- 10%福尔马林溶液- 苏木素、伊红等染色剂- 相关病理学教材和图谱实验步骤:一、标本采集与固定1. 采集家畜的病理标本,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
2. 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以防止组织自溶。
二、病理切片制作1. 将固定后的组织块用刀片切成薄片。
2. 将切片放入水中漂洗,去除多余福尔马林。
3. 使用切片机将切片贴附到载玻片上。
4. 将载玻片放入烤箱中烤干。
三、病理切片染色1. 使用苏木素染色,使细胞核着色。
2. 使用伊红染色,使细胞质和细胞间质着色。
3. 使用盐酸酒精分化,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区分更加明显。
4. 使用自来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染料。
四、病理切片观察1. 使用病理显微镜观察切片。
2. 识别和描述常见的病理变化,如细胞坏死、纤维化、炎症、肿瘤等。
3. 结合病理学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解释。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肝脏切片观察1. 观察到肝细胞呈弥漫性脂肪变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2. 部分肝细胞发生坏死,细胞核固缩,细胞质空泡化。
3. 肝窦扩张,充血。
分析:肝脏切片显示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提示可能为肥胖或肝脏疾病。
二、肾脏切片观察1. 观察到肾小球波变,部分肾小球纤维化。
2. 肾小管扩张,充满蛋白尿。
分析:肾脏切片显示肾小球波变和肾小管扩张,提示可能为慢性肾炎。
三、心脏切片观察1. 观察到心肌纤维变性,部分心肌细胞坏死。
2. 心肌间质纤维化。
分析:心脏切片显示心肌纤维变性和坏死,提示可能为心肌病。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复习资料-好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复习资料-好](https://img.taocdn.com/s3/m/f9a0236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5.png)
( )26、动物检疫员实施具体检疫工作时,以下为不正确的操作。
A、按照检疫规程实施检疫 B、认真、规范的进行操作
C、可灵活地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检疫程序 D、对检疫结果负责
( )27、颌下淋巴结属于。
A、头部淋巴结 B、颈部淋巴结 C、胸部淋巴结 D、腰部淋巴结
( )28、沙门氏菌为。
( )37、下列能引起生物毒素性食物中毒的是。
A、肾上腺B、扇贝C、带鱼D、黄花鱼
( )38、由于硒和VE缺乏引起的一种营养性代谢障碍,导致患畜心肌和骨胳肌
发生变性和坏死,这种疾病称为。
A、黄疸肉 B、PSE C、红膘肉 D、白肌病肉
( )39、鲜奶掺水后密度会。
A、增加 B、变小 C、不变
( )40、囊尾蚴又名囊虫病,来自囊虫病猪的肉俗称。
A、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减少劳动轻度 B、便于准确刺刀放血、放血完整
C、减少因畜禽过度挣扎导致的糖原减少 D、以上都不是
( )10、鸭瘟的具有诊断意义临床特征是。
A、两翅下垂 B、四肢麻痹 C、头部肿胀 D、呼吸困难
( )11、肉自溶的原因。
A、宰后尸温放散不良 B、极限pH的形成
C、组织蛋白酶活性增强 D、肉的酸性发酵
( )34、菌落总数的数值是指。
A、整个样品的细菌数 B、整个样品表面的细菌数
C、10g样品中的细菌数 D、1g样品中的细菌数
( )35、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
A、胃肠及相应的淋巴结 B、胰脏及相应淋巴结
C、脾脏 D、肾脏及相应淋巴结
( )36、宰后发现猪囊虫肉时的处理方式是。
A、可以食用B、高温C、化制D、深埋
( )12、屠宰加工企业场址与居民区、医院、学校水源等公共场所的距离至少为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d9ec3a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8.png)
《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1.课程简介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现代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典型食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等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加工的工艺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紧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课程教学团队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方便了因材施教。
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的学科,是食品加工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课程发展的早期阶段:本课程以各种食品的生产工艺为主线,通过食品加工环节和过程展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课程小组成员从理论和实践实训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对课程内容进一步精选,整合和精简,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理论够用就行,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项目教学法,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整个教学内容分为8个项目。
同时,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基本原理及共性部分的讲授,通过代表性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教学内容。
完善了现有教材的配套相关教学资源。
3.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课程:对食品生产加工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熟练掌握食品加工及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产品创新及研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保藏等;支撑后续课程: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a066b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7.png)
《动物病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动物病理课程类别:专业根底课课程学时:72课程学分:4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动物病理》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根底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疾病概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水钠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黄疸、应激、炎症、肿瘤、器官病理和动物病理诊断技术的理论学问和根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等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本课程留意对学生职业意识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力量,增加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力量,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进展奠定根底。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把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经过和转归;把握疾病常见的根本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了解各系统器官常见的病理变化;把握动物尸体剖检的方法。
〔二〕力量目标序号工程任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学时任务一理的认动物病 1.把握动物病理的根本活动内容:“动物病理对现代畜内涵和争论方法;1动物病理绪知论牧业生产的意义”;活动方式:课堂争论;活动目标:1.提高2学生学习动物病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
任务二导思想学习指2.了解动物病理在动物医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动物病理的进展史,理解动物病理的学习指1.专业力量:能正确识别疾病常见的眼观病变和组织学病变;能正确观看与分析疾病状态下畜禽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能独立进展常见动物的尸体剖检,并能综合分析病变,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2.方法力量:观看和分析力量;辩证思维力量;横向和纵向比照力量;独立思考力量;3.社会力量:团结和协作力量;良好的沟通力量。
〔三〕素养目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持续学习力量;探究与创力量;吃苦耐劳、扎实肯干;创业精神。
三、参考学时本课程建议学时 108 学时。
四、课程学分本课程建议学分 6 学分。
0881《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秋季作业参考答案
![0881《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秋季作业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c9e8d0561252d380eb6edf.png)
0881 20202单项选择题1、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的鱼、虾和( ),其次为肉类、禽类和蛋类。
.贝类. 蔬菜类 .食用菌类2、当感官检查不能区别猪肉黄脂与黄疸时,应采用实验室检验测定胆红素,其方法包括氢氧化钠法和( )。
. 硝酸法.硫酸法3、凡患有重要人畜共患病或危害性大的传染病的畜禽尸体、宰后胴体和脏器,必须在严格的监督下用焚烧、深埋、湿化(通过湿化机)等方法予以( )处理。
.销毁. 化制. .高温4、食用动物性油脂酮化酸败的产物为( )。
.羟酸 . 酮和酮酸..醛酸.5、与屠畜宰后肌肉僵直形成直接相关的物质是()。
.肝糖原.肌糖原.果糖6、在猪的屠宰加工中应摘除的“三腺”是肾上腺、甲状腺和()。
.腮腺.肝淋巴结.病变淋巴结7、屠畜禽的群体检查与个体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用于()。
.畜禽的宰后检验.病畜禽的临床诊断.畜禽的宰前检验8、蛋黄指数又称蛋黄系数,是指蛋黄高度与蛋黄横径的比值。
因此,蛋越新鲜,蛋黄指数就()。
.越高.相同.越低9、传统方法加工的溏心皮蛋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成分是()。
.砷.铅.铬10、乳的滴定酸度是以()为指示液,用0.1000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100 g 牛乳试样至终点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经计算确定试样的酸度。
.甲基红.酚酞.溴甲酚绿11、挥发性盐基氮是指动物性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的()等碱性含氮物质。
.氨及胺类..酸及盐类.脂肪酸12、肉的自溶主要是由于肉在()作用下发生的蛋白质强烈分解的过程。
.糖原分解酶.氧化酶.组织蛋白酶13、肉新鲜度检验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检验和()。
.感官检查.病理学检查14、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37℃、44h.37℃、24h.20℃、44h15、保温试验是将罐头放置在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的温度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以检查罐头的杀菌效果和产品质量的一种检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动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扩张,流入血量增多,而此时静脉血液回流量正常,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动脉血含量增多,简称充血。
病理变化:温度升高、色泽鲜红、功能增强、体积稍肿大2.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简称瘀血病理变化:温度降低、色泽暗红、功能减退、体积肿大3.槟榔肝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槟榔肝: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因受到子张瘀血的窦状隙压迫而萎缩或消失,周边区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此时在肝组织切面上暗红色的淤血区和黄色的脂肪变性区互相交错,形成状似槟榔断面的斑纹4.出血的概念及类型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类型:①破裂性出血:心血管本身病变、局部组织病变侵蚀血管壁、血管的损伤及破裂;②渗出性出血: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疑血因子缺乏。
5.血栓形成概念、类型、形成的条件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集或凝固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类型:白色血栓(血栓头)常见于心脏混合血栓(血栓体)多见于静脉红色血栓(血栓尾)呈暗红色透明血栓(微血栓)常见于肺、脑、肾和皮肤的毛细血管形成的条件:a.心血管内膜的损伤b.血流状态的改变c.血液性质的改变(凝固性增高)6.栓塞的概念、类型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异常的非溶性物质,随血液的运行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
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非溶性物质类型:血栓性栓塞a.肺动脉栓塞b.体循环动脉栓塞脂肪性栓塞空气性栓塞组织性栓塞细菌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7.梗死的概念及类型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类型: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器官组织,如心、脾、肾)出血性梗死(多见于组织结构疏松,富有血管吻合枝的组织器官,如肺、肠、脾)8.出血性梗死的特点,多发器官特点:眼观呈暗红色,局部组织发生梗死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出血多发器官:见上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1.变性的概念、类型变性: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某种正常物质异常增多类型:a.细胞变性:细胞肿胀(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b.细胞间质变性:粘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2.颗粒变性:是一种最常见的轻微的细胞变性。
病理变化:器官体积增大、苍白混浊、He染色呈淡红色,常见于肝,肾,心水泡变性:指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出现发现不等的、含有微量蛋白浆液的水泡,使整个细胞呈蜂窝状结构。
病理变化:变性轻微时,肉眼不易辨认,较严重时,器官肿大,多发于皮肤和粘膜上皮脂肪变性:指细胞浆没出现较多脂滴的现象。
病理变化:轻度脂变时,眼观变化常不明显时只色泽较黄病变严重时体积肿大,松软易脆,切面上肝小叶结构模糊,有油腻感淀粉样变性: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小血管基底膜和细胞之间沉着的一种病例过程。
病理变化:常发生于脾,肝,肾和淋巴结等器官,早期病变眼观不易辨认,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H·E染色为均质无定形的淡红色3.槟榔肝:见上虎斑心: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正常心肌之间,外观上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4.水泡变性和脂肪变性的鉴别a.HE染色难区分b.苏丹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c.苏丹Ⅳ将脂肪染成橘红色d.苏丹黑B锇酸将脂肪染成黑色5.淀粉样物质的实质:细胞外糖蛋白6.坏死的概念,细胞坏死时核的变化坏死:指在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核变化:核浓缩、核破裂、核溶解7.坏死的类型a.凝固性坏死:贫血性梗死(常见于肾,心,脾)、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常见于白肌病)b.液化性坏死c.脂肪坏死d.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8.凝固性坏死中比较特殊的类型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常见的)眼观:坏死组织干燥松软,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均质无结构,镜检: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消失。
细胞成分彻底崩解,融合成均质红染的细颗粒状物质9.坏疽的概念、类型坏疽:指坏死组织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或继发感染腐败菌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类型:a.干性坏疽:常见于冻伤,以及猪丹毒,勾端螺旋体病毒b.湿性坏疽:常发生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肺,子宫等,亦发生于体表c.气性坏疽:由于深部创伤感染了厌气性细菌引起10.萎缩的概念,组织器官发生萎缩的顺序萎缩: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其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顺序:脂肪组织的萎缩最早,其次是肌肉,最后是中枢神经,心肌和肾上腺11.肥大的概念、类型,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的区别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类型:生理性肥大病理性肥大:真性肥大、假性肥大区别:真性肥大: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和数量增多,机能增强因代偿谋部分组织或器官机能的障碍而引起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机能降低组织或器官因间质增生而形成的肥大12.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细胞的过程13.机化:肉芽组织取代病理产物的过程14.再生:机体组织细胞死亡后,由邻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损伤的过程第三章、炎症1.炎症: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复杂反应2.炎症介质: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一类诱导或调控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列举:a.血管活性胺:组织胺、5-羟色胺b.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血栓子、脂霉素c.白细胞产物:溶酶体成分、活性氧代谢产物d.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淋巴因子e.其他炎症介质:血小板激活因子、一氧化氮、活性肽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4.白细胞渗出的过程①边移:当炎区组织血管扩张和血流缓慢时,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②粘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紧密粘附③游出: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炎区组织,白细胞变形并形成伪足,插入内皮细胞的联合处,游到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最后穿过基底膜到血管外。
④趋化: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区部位游走聚集5.炎症过程中渗出的白细胞的种类及特征、功能a.中性粒细胞:核呈肾形、杆形或分叶形。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
HE染色时,胞浆内含淡粉红色的细小中性颗粒。
具有较强的游走能力及吞噬能力。
主要吞噬细菌、细小的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较小的物质故又称小吞噬细胞。
多见于急性炎症的初期及化脓性炎症。
b.嗜酸性粒细胞:HE染色呈红色。
细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成熟细胞的核一般分为两叶,呈卵圆形。
具有一定的游走能力,吞噬能力较弱,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调整、限制速发型变态反应,同时对寄生虫有直接杀伤作用。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炎症、食盐中毒等。
c.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胞浆中含有嗜碱性异染的颗粒,核分叶不清楚,常呈S型或T型,胞浆丰富。
HE染色呈蓝紫色。
直接参与I型超敏反应。
d.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胞浆丰富,呈弱碱性,核呈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
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某些非化脓性炎症、病毒及寄生虫感染等。
e.淋巴细胞: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侧常有小缺痕,核染色致密,染色深,胞浆较少。
抗病毒、杀伤靶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协助浆细胞产生抗体。
主要见于慢性炎症、炎症恢复期、病毒性炎症和迟发性超敏反应。
f.浆细胞:细胞呈卵圆形,胞浆丰富,弱嗜碱性,细胞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颗粒粗大、致密,呈车轮状排列。
合成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主要见于慢性炎症6.炎症过程中的全身反应a.发热b.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活动增强d.实质器官的变化7.炎症的局部反应:a.红:局部充血b.肿:(1)充血(2)渗出(炎性水肿、炎细胞浸润)(3)组织细胞变性肿胀(4)组织细胞增生c.热:(1)动脉性充血(2)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痛:(1)代谢增强→H、K一刺激神经末梢(2)炎症介质刺激(3)局部肿胀、组织张力增大一压迫神经末梢e.功能障碍:(1)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2)渗出物压迫,阻塞(3)局部疼痛8.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增生性炎症9.渗出性炎症的种类及病理变化a.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主的炎症。
常发生于皮肤、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黏膜、浆膜和肺脏等处。
局部皮肤形成丘疹样结节或水泡,发炎部位肿胀,指压皮肤出现面团状凹陷,黏膜表面覆有大量混有黏液的浆液,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充满大量浆液。
b.纤维素性炎:以渗出液中含有大最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
心外膜发生纤维素性炎时,由于心脏不断地搏动,可使心外膜表面附着的纤维蛋白形成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鸡新城疫(鸡新城疫病毒)、猪癌(猪癌病毒、*有纽扣状肿)c.化脓性炎;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脉液形成的炎症。
脓性卡他:黏膜表面的化脓性炎。
积脓:浆膜发生化脓性炎时,大量脓性渗出物蓄积在浆膜胶内的现象。
脓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常发生在皮下、肌肉、肺、肝、肾、脑等器官。
中性粒细胞过多引起化脓。
d.出血性炎:炎灶内血管损伤恶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为主的一种炎症。
病因是毒性较强的病毒微生物。
镜检炎区内有大量红细胞,并见一定量的炎性细胞浸润。
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10.炎症的结局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迁延不愈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扩散、血道扩散第四章、败血症1.败血症: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并持续存在,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菌血症:循环血液中出现细菌的现象病毒血症:病毒颗粒存在于血液中的现象虫血症:寄生原虫侵入血液的病症毒血症:血液内有细菌毒素和其他毒性代谢产物蓄积而引起的全身中毒现象脓毒败血症: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全身化过程2.败血症的发病机理及原因引发败血症的病原主要是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经皮肤黏膜侵入机体后,一般先侵入门户造成局部感染性炎症。
依据机体的抵抗力、致病微生物的毒力以及治疗效果决定炎症的转归。
化脓性细菌侵入机体后,首先在局部引起化脓性炎症。
破坏局部组织屏障,细菌栓子可经过血液和淋巴转移至其他部位,形成全身组织器官广泛的转移性化脓灶,从而导致脓毒败血症。
3.败血症的全身性病理变化a.最急性型:在机体抵抗力特别弱、病原侵袭力和毒力特别强时,机体防御功能迅速瓦解,动物很快死亡b.急性型: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口鼻等天然孔流出黑红色不凝固的浓稠血液全身黏膜和浆膜出血:四肢、黏膜和浆膜下的结缔组织有浆液性出血或出血性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呈急性浆液性或出血性淋巴结炎变化脾脏肿大第五章、淋巴结病变的检验1.淋巴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淋巴系统由淋巴、淋巴管及淋巴器官构成结构:淋巴结表面覆盖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深入实质,构成小梁,作为淋巴结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