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真实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真实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0年,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在繁华地段购置了一块土地,计划开发高端住宅项目。

项目初期,开发公司凭借优质的地段和良好的市场预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然而,由于市场调控、项目成本上升以及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导致开发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2016年,开发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开发公司是否具备破产重整的资格?2. 开发公司的债权债务如何处理?3. 如何实现开发公司的债务清偿和资产保值?三、法院判决1. 破产重整资格认定:法院经审查认为,开发公司虽然负债累累,但具备一定的资产和盈利潜力,符合破产重整的条件。

因此,法院裁定开发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2. 债权债务处理:- 对于无担保债权,按照破产财产的比例进行清偿;- 对于有担保债权,优先受偿;- 对于未到期债权,待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再进行清偿。

3. 重整计划制定与执行:- 开发公司制定了重整计划,包括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经营战略调整等内容;- 重整计划经债权人会议通过后,法院裁定批准;- 开发公司在重整计划执行期间,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资产处置、债务清偿和经营管理。

四、案例分析1. 破产重整的意义:破产重整是法律赋予困境企业的一种挽救机制,旨在通过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恢复盈利能力,实现债务清偿和资产保值。

本案中,开发公司通过破产重整,不仅避免了破产清算带来的资源浪费,还实现了债务清偿和资产保值,保护了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2. 债权债务处理的法律依据:我国《企业破产法》对破产重整期间的债权债务处理有明确规定。

本案中,法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无担保债权、有担保债权和未到期债权进行了区分处理,保障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重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是破产重整的关键环节。

本案中,开发公司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重整计划,并在法院的监督下严格执行,最终实现了重整目标。

五、启示1. 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2. 债权人应关注债务人财务状况,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3. 法律部门应完善破产重整制度,为困境企业提供更多救助机会。

法律的经济分析案例(3篇)

法律的经济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运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1.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1)激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创新者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创新者可以自由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2)促进资源配置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创新者可以自由地转让、许可其知识产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提高产业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竞争力。

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1)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

(2)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大我国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侵权案件,维护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申请、维权、交易等服务。

3. 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据统计,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2)优化产业结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法律案例分析经济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经济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也逐渐拓展。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逐渐陷入困境。

2019年,XX公司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申请破产。

此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经济法领域的研究。

二、案件分析(一)破产原因分析1. 市场环境变化: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XX公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公司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资金链断裂。

2. 管理问题: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上升。

此外,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不足。

3. 债务问题:XX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负债累累。

债务压力成为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法视角下的分析1. 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企业破产的适用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XX公司符合破产条件,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2. 合同法:破产程序中,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XX公司破产时,其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如何处理,需要依据合同法进行判断。

3. 公司法:XX公司作为法人,其设立、变更、终止等行为均需遵守公司法的规定。

在破产程序中,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等责任人的责任问题,也需要依据公司法进行判断。

4. 劳动法:破产程序中,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职工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XX公司破产时,其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处理,需要依据劳动法进行判断。

(三)法律责任的承担1. 公司责任:XX公司作为债务人,应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

在破产程序中,公司财产将被依法清算,用于偿还债务。

2. 股东责任:XX公司股东在出资不足的情况下,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破产程序中,股东可能需要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

3. 董事、监事责任:XX公司董事、监事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失或违法行为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XX公司破产案是一起典型的经济法案例,涉及破产法、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经济法律关系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关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中约定,乙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10日内支付30万元预付款,剩余70万元货款在货物交付后30日内支付。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按约定支付了30万元预付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过程中,甲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时交付货物。

乙公司多次催促甲公司交付货物,但甲公司始终未能履行合同义务。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2. 甲公司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3. 乙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三、案例分析1. 甲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未能按时交付货物,已构成违约。

2. 甲公司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应承担以下违约责任:(1)继续履行合同,即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数量、质量、方式交付货物。

(2)赔偿损失,即甲公司应赔偿乙公司因其违约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因甲公司违约而遭受的损失包括预付款的利息损失、因未能及时获得货物而造成的经营损失等。

(3)支付违约金,即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本案中,合同中未约定违约金,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

因此,甲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3. 乙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经济法律的案例分析题(3篇)

经济法律的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也逐年增加。

然而,由于环保意识不强,甲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乙村位于甲公司附近,村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村民的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

乙村村民多次与甲公司协商解决污染问题,但甲公司始终不予理睬。

无奈之下,乙村村民将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甲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1. 甲公司是否构成环境侵权?2. 如果甲公司构成环境侵权,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三、案例分析(一)甲公司是否构成环境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甲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已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甲公司构成环境侵权。

(二)甲公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 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甲公司的污染行为给乙村村民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等造成了损失,甲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环境修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承担修复责任。

在本案中,甲公司应承担环境修复责任,包括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恢复受污染的环境。

3. 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本案中,甲公司排放污染物严重超标,应依法承担罚款责任。

4. 恢复原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侵权人应当恢复原状。

在本案中,甲公司应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受污染的环境原状。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相对稳定,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并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上升影响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XXX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防止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实际上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当时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XXX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XXX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失业问题是由失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动荡。

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往往失业率较大。

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从《卖疯了的iPhone4,背后的秘密!》谈商品效用的特点苹果品牌作为时尚电子系列产品的领航者,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其中,iPhone系列手机的更新换代在国内引发的消费热潮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从今年来看,iPhone4S在国内一经上市就成为了消费市场的领头军。

消费者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新款的iPhone手机,纷纷熬夜排队等候,甚至不惜花高昂的价格去收购、竞拍。

那么一款iPhone手机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能够如此吸引消费者?对此,有网友称:“在中国,拥有苹果产品,拥有iPhone手机,象征了一个人的身份。

大多数人在看到手上拿着一部iPhone手机的人,往往会露出一种羡慕的眼光,而大部分拥有iPhone手机的人就是为了享受这种眼光,让自己可以炫耀!“在这里,“炫耀”这个词间接揭示了一部iPhone手机的本质属性.往往,能够禁得起人们炫耀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

而在经济学中,我们把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定义为”效用“ .商品效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观性.主观性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种完全取决消费者本人的感觉。

也就是说,效用有很多不确定性,效用的度量也只对消费者个人的心理体验而言。

(2 ) 相对性。

相对性说明效用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消费者,商品的效用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一部iPhone手机的真正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它的使用价值上.换言之,虽然能够上网、发微信、刷微博、听歌、看电影、玩游戏的手机早已屡见不鲜,但是iPhone手机之所以能够在与其他手机品牌的竞争中崛起,是因为它的效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iPhone手机被赋予了高端、时尚、个性、奢侈等内涵。

这些内涵的追加不是单纯靠研发生产所能带来的,更多是体现在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

消费者认为iPhone手机能够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它的效用就在不知不觉中由一个通讯工具转变为满足消费者虚荣心的时尚奢侈品。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案例一:供需关系的影响某国市场上发生了一起稀缺资源的案例。

据报道,在该国某地区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导致了稀缺的土地资源。

由于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一次公开竞标来争夺该地区的一块土地用于房屋建设。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供需关系,供给不足会导致需求的增加,从而推高价格。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供给减少,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对该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竞标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开发商需要以竞价的方式来争取这块土地。

竞标结果显示,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出价激烈竞争,导致最终竞得土地的价格相对较高。

这表明供需关系在市场中起到了调节价格的作用。

这个案例展示了经济学原理中供需关系的重要性。

当资源稀缺时,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往往会上涨。

因此,了解供需关系对于市场参与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在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案例二:边际效益的应用某家电公司在市场上推出了一款新型空调产品。

为了评估这款产品的市场潜力,该公司进行了市场调研,并发现该产品在高温地区的需求较大。

然而,在这些地区竞争对手也存在,并且已经有类似产品在销售。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益概念,决策者需要比较额外一单位产品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以确定是否值得进行进一步投资。

在这个案例中,该公司考虑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推出新产品可能在一开始并不会带来很高的利润,但随着市场份额的增长,利润可能会逐渐增加。

基于边际效益的原理,该公司决定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并在高温地区进行重点宣传和销售。

他们相信,尽管一开始投入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回报,但在边际收益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公司可以在竞争对手中取得市场优势。

这个案例显示了经济学原理中边际效益的应用。

决策者在评估潜在投资时,应该考虑额外的收益和成本。

尽管初始投资可能不那么有利可图,但通过边际增长的效应,决策者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国际经济法经典案例分析12道

国际经济法经典案例分析12道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1.甲国和乙国都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

甲国A公司与乙国B公司签订了从B公司进口100吨白糖的合同。

合同选用了((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FOB术语,并约定付款方式为托收。

此后,A公司与承运人C公司签订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运输合同受《海牙规则》的约束),并向D保险公司投保了平安险.承运人的“希望"号轮按时抵达乙国装货,B公司提供了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在“希望”号轮驶向甲国目的港的途中,因遇台风使部分白糖受损。

B公司委托银行向A公司收取款项,A公司却以货物已经发生损失为由拒绝付款.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案中的保险公司是否应对该批白糖的损失进行赔偿?为什么?(2)本案中的承运人是否应对该批白糖的损失进行赔偿?为什么?(3)本案白糖损失的风险在哪一方当事人?答:(1)本案中的保险公司不应赔偿。

因为本案A公司投保的是平安险,本案货损是因为台风引起,台风属于自然灾害,本案台风引起的是货物的部分损失,而不是全损,平安险不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货主希望得到此种情况下的赔偿,应当投保水渍险,因为水渍险对自然灾害引起的部分损失是赔偿的。

(2)承运人也不赔。

因为本案货损是由于天灾引起的,依《海牙规则》的规定,承运人对于因此而引起的货物损失是可以免责的。

(3)由于本案选用了FOB术语,货物的风险是在装货港船舷转移的,因此途中的风险是由买方承担的,即风险由A公司承担。

2、美国A公司与我国B公司签订了购买一批月饼的合同,交货期为当年中秋前一星期,以便卖给在美国的华人过中秋节之用,但是,由于我国当年中秋节月饼市场火爆,B公司货源紧张,中秋节已过了一个星期还未交货。

而美国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中秋节已过,月饼难以销售。

A公司于是通知B公司宣告合同无效。

问:(1)A公司宣告无效是否有法律依据?(2)A、B两公司约定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哪一方败诉?如果败诉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应该怎样做?答:(1)A公司宣告合同无效的依据是B公司的行为构成根本违约。

微观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二十六个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

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

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

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

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

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

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

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

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

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

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

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案例分析: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经典经济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经典经济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上海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

该公司拥有一项名为“智能办公系统”的专利技术,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XX市XX区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成立于2007年,与原告在同一行业内竞争。

2010年,原告发现被告在其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专利技术高度相似的技术,涉嫌侵犯其商业秘密。

二、案件经过1. 原告调查取证:原告通过市场调查、技术分析等方式,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被告的产品中使用了与原告专利技术相同的技术。

2. 起诉被告:原告向XX市XX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

3. 被告答辩:被告在答辩中否认侵权,称其产品中的技术系自主研发,与原告的商业秘密无关。

4. 法院审理:XX市XX区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三、法院判决1. 事实认定: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的产品中确实使用了与原告专利技术高度相似的技术,且被告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技术的来源。

2. 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3. 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四、案例分析1.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本案中,原告通过法律手段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其保护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侵权行为的认定:在本案中,被告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技术的来源,法院据此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这表明,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侵权方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

3. 赔偿数额的确定:本案中,法院根据原告的实际损失和被告的侵权情节,判决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在确定赔偿数额时,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以实现公平、公正。

法律经济纠纷案例分析(3篇)

法律经济纠纷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某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乙方负责甲方开发的某住宅小区的建筑工程施工。

合同约定,工期为一年,工程总价款为人民币1亿元。

合同签订后,乙方按照约定进行了施工,但甲方因资金问题未能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

2019年,双方因工程进度款支付问题产生纠纷,乙方将甲方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方是否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2. 乙方是否完成了合同约定的工程量;3. 甲方未支付工程进度款是否构成违约;4. 双方应如何承担违约责任。

三、案例分析1. 甲方是否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约定,甲方应按照工程进度支付工程进度款。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甲方因资金问题未能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债务。

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已构成违约。

2. 乙方是否完成了合同约定的工程量在审理过程中,乙方提供了施工记录、工程验收报告等相关证据,证明其已按照合同约定完成了工程量。

甲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

因此,乙方已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量。

3. 甲方未支付工程进度款是否构成违约如前所述,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已构成违约。

4. 双方应如何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针对本案,甲方应承担以下违约责任:(1)继续履行合同,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2)赔偿乙方因甲方违约造成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停工损失、机械设备闲置损失等。

乙方应承担以下责任:(1)继续履行合同,完成剩余工程;(2)如因甲方违约导致乙方遭受损失,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已构成违约。

经济类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经济类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一批原材料,总价款为1000万元,支付方式为分期付款。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首期款项500万元,但随后因市场行情变化,甲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无法按时支付后续款项。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剩余款项及违约金。

二、案情分析1. 合同效力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合同合法有效。

2. 合同履行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剩余500万元款项。

然而,甲公司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障碍。

乙公司作为守约方,有权要求甲公司继续履行合同,支付剩余款项。

3. 违约责任甲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剩余款项,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乙公司有权要求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4. 诉讼请求乙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甲公司支付剩余款项500万元及违约金。

同时,乙公司还要求甲公司承担诉讼费用。

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合法有效,甲公司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甲公司支付乙公司剩余款项500万元及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1. 合同履行的重要性本案中,甲公司因市场行情变化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

这表明,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否则,一旦出现违约情况,企业将面临违约责任。

2. 违约责任的承担甲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剩余款项,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甲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支付乙公司违约金。

这体现了法律对于违约行为的惩罚性,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采取一系列违规操作。

这些违规操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偷税漏税、虚开发票、拖欠员工工资等。

本文将以该公司偷税漏税为例,分析其违规操作的原因、后果及法律依据。

二、案例经过1. 偷税漏税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降低税收负担,采取了一系列偷税漏税手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开发票:该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内容,开具大量虚开发票,以此减少实际销售收入的申报。

(2)隐瞒收入:该公司将部分销售收入转入关联公司,以此减少实际纳税所得。

(3)违规抵扣:该公司利用虚假凭证,违规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2. 后果由于该公司长期偷税漏税,导致其面临以下后果:(1)税务部门查处:当地税务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该公司的偷税漏税行为,对其进行了查处。

(2)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税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罚款,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3)声誉受损:该公司的违规操作被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操作原因(1)公司管理层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该公司管理层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税收风险。

(2)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惜采取违规操作。

(3)内部监管不力:该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违规操作得以滋生。

2. 后果分析(1)经济损失:该公司因偷税漏税被罚款,导致公司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2)声誉受损:该公司违规操作被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3)法律风险:该公司违规操作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经济案例法律分析报告(3篇)

经济案例法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一)案件概述本案涉及某市一家知名企业(以下简称“原告”)与另一家企业(以下简称“被告”)之间的经济纠纷。

原告因被告拖欠货款,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被告在答辩中提出抗辩,称原告提供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故拒绝支付货款。

案件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支付原告货款及相应利息。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被告是否应当支付原告货款;2. 原告提供的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3. 质量问题是否构成被告拒绝支付货款的理由。

二、法律分析(一)被告是否应当支付原告货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原告与被告签订了购销合同,约定被告支付货款。

被告未按约定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因此,被告应当支付原告货款。

(二)原告提供的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安全性能、使用寿命等基本要求。

”本案中,原告提供的货物是否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安全性能、使用寿命等基本要求,需结合案件事实进行判断。

1. 原告提供的货物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四条规定:“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

”本案中,原告提供的货物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若原告提供的货物不符合国家标准,则存在质量问题。

2. 原告提供的货物是否满足合同约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公平、等价、诚实信用的原则。

”本案中,原告与被告签订的购销合同对货物质量有明确约定。

若原告提供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则存在质量问题。

经审理,法院认为原告提供的货物符合国家标准,满足合同约定,不存在质量问题。

(三)质量问题是否构成被告拒绝支付货款的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经济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经济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股东为甲、乙、丙三人,分别持股40%、30%、30%。

公司成立初期,经营状况良好,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渐下滑。

2018年,甲、乙、丙三人因公司发展方向和分红等问题产生分歧,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并主张丙应按照其持股比例分配公司财产。

丙则认为,甲乙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且其要求不符合法律规定,拒绝退出公司。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丙是否应当退出公司?2. 公司财产的分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3. 甲乙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司章程?三、法律分析1. 丙是否应当退出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决定公司解散或者股东转让股权。

”本案中,公司章程并未规定股东退出公司的条件,且甲乙二人也未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相关决议。

因此,丙不应当退出公司。

2. 公司财产的分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公司解散时,应当依法清算,并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剩余财产。

”本案中,甲乙主张丙应按照其持股比例分配公司财产,符合法律规定。

3. 甲乙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司章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利润分配方案等事项。

”本案中,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但公司章程并未规定股东退出公司的条件,且甲乙未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相关决议,因此其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乙要求丙退出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不符合法律规定。

同时,公司财产的分配应按照股东出资比例进行。

因此,法院判决:1. 丙不应当退出公司;2. 公司财产应按照甲乙丙三人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公司股权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公司章程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东应当遵守公司章程的规定。

经济法律关系分析案例(3篇)

经济法律关系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该公司在2008年与XX市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市政府将位于XX市某区的100亩土地出让给XX公司用于房地产开发。

合同约定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50万元,总金额为5000万元。

合同还约定了土地使用年限、开发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

根据合同约定,XX公司在支付了首期土地出让金后,于2009年开始进行土地开发。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XX公司与市政府就土地使用权的续期问题产生了纠纷。

市政府认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土地使用权到期后需要重新申请续期,而XX公司并未提出续期申请。

因此,市政府要求XX公司停止开发,并办理土地使用权续期手续。

XX公司则认为,其与市政府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并未明确约定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的续期问题,且其已按照合同约定完成了土地开发工作。

因此,XX公司有权继续使用该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二、法律关系分析1. 合同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在本案中,XX公司与市政府之间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民事合同,其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公司作为土地使用权受让方,享有土地使用权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

(2)市政府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方,负有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土地使用权、办理相关手续的义务。

(3)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并承担违约责任。

2. 土地使用权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本案中,XX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应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具体分析如下:(1)XX公司享有土地使用权的使用权,即对该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权利。

(2)XX公司享有土地使用权的收益权,即通过房地产开发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1. 垄断市场下的价格歧视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垄断市场中价格歧视的策略和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弹性和支付意愿,垄断者可以巧妙地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的价格,从而提高市场利润。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公平和效率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来平衡利益。

2. 外部性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外部性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对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通过研究公共物品供给的外部性,我们可以理解市场机制在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方面的局限性,并探讨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3. 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之间的关联。

价格弹性是指市场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供需关系则说明了价格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产品和市场的价格弹性与供需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弹性。

4. 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

景气循环是指经济活动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而经济衰退是指经济活动下滑的阶段。

通过分析景气循环与经济衰退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了解经济波动的动态和应对策略。

5. 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市场失灵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来纠正。

通过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我们可以评估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

6. 竞争市场下的价格竞争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竞争市场下的价格竞争策略。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通过调整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和与竞争对手竞争。

通过研究不同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竞争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企业策略。

7. 垄断与垄断定价案例分析该案例分析了垄断市场和垄断定价策略。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主要供应商或卖家的情况。

通过研究垄断者的定价策略和市场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垄断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8.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案例分析本案例分析了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策略。

关于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关于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中,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出现违规销售、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违规销售事件为例,对经济法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情简介2018年,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在开发某住宅项目时,违规销售部分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房屋。

在销售过程中,开发商以“内部优惠”、“限时抢购”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

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开发商并未按照承诺交房,且房屋质量存在问题。

随后,消费者向相关部门投诉,要求开发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分析1. 违规销售行为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并在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后,按照规定办理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手续。

”第二十六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擅自预售商品房,确需预售的,应当依法取得预售许可证。

”在本案中,开发商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销售房屋,属于违规销售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的;(二)擅自预售商品房的;……”2.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

”在本案中,开发商未按照承诺交房,且房屋质量存在问题,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1、汽车行业行业并购和并行市场竞争:在汽车市场上,全球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寻求机会以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并利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同时减少产品研发、制造和分销等成本。

在这个背景下,汽车制造商已开始采取并购行业的战略,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并购是汽车制造商扩大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大大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缩短了其创新过程,增强了其市场和技术实力,同时也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可拓展的市场和经营能力。

2、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全球布局: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全球布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经济学案例,主要是指低成本航空公司占据全球航空市场的显著增加。

呈现出低成本、高服务的航空业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他们是如何利用较低的机票价格、更快的交付能力以及更高的服务水平,以求抢占全球航空市场,同时扩展其航空网络,实现他们的全球布局和经营目标。

3、暴露于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被暴露在全球化环境中,并面临着全球市场的重压。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的今天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包括技术和人员的短缺、跨国竞争对手的强大竞争力、跨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以及中国政府的保护主义等。

本案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以及在跨国市场中可能拓展的空间。

4、剥离模式下的垂直整合:垂直一体化是指一家公司拥有全部或分部分类的行业从产品研发、生产组装到销售服务等要环节,使得其产品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拥有统一的管理者,加上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以缩短周期,提升产品质量和把握市场机遇。

在剥离模式下,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改变利润模式,实现组织和市场的统一,同时又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本案件分析将以垂直一体化模式下企业背后的机理为视角,从宏观到微观分析垂直一体化带来的利弊,探讨企业在此模式下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5、共享经济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共享经济,指的是允许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共享资源的市场,它可以帮助经营者将成本最低化,从而提高竞争力和效率,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透明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案例分析经济案例分析1.关于宏观调控,行政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

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国家常常是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2003年以来,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采取多种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之所以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的结果,动用经济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加大行政手段的力度。

(3)行政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往往会收到“速效”的结果,特别是在解决发展趋势出现大的不稳定的时候,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可以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重大问题。

但由于行政手段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谨慎使用。

2.关于宏观调控: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阶段特性(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

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

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

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2)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宏观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的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3.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集中问题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现象严重,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煤电油运供求紧张。

(2)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投资盲目扩张和不讲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存在农业、交通、能源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包括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等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有令不行;增长方式粗放。

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的背后,一方面是投资规模的拉动,另一方面也是高投入、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

(3)要解决上述经济问题,必须采取一下对策:a.加强宏观调控。

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度膨胀,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求关系,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着手理顺电价机制。

同时,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增加煤炭产量,抓紧建设一批见效快的煤电油运项目。

b.在宏观调控中要特别主意结构的调整。

加强用地管理,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和服务业等的发展。

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

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在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高度重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d.从长远来说,要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要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用,严格限制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4.关于调整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1)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制约有效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造成的我国出口下降;也有国内生产过剩、缺乏投资热点、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等问题造成的投资不旺、消费不振。

当前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全面的需求不足,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实施综合性的对策。

(2)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扩大政府投资,同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放宽投资领域,积极启动和引导民间投资,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块增长。

(3)通过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等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公职人员的工资,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等措施,调整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政策,刺激消费需求。

5.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分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但是8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2)在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不可避免性。

但是如果差距过分扩大,而且得不到有效调节,就可能危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党和国家的主要政策: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财政和金融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6.“代内公平”原则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否存在矛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代内公平”即富者和穷者如何实现公平,用什么方法实现由一部分人先富转到共同富裕。

(1)效率,是指人们工作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

公平,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各种利益的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

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的宏观调控。

(2)效率与公平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a.从统一性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基础。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b.从对立性方面看,两者存在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一面。

收入差距较小,固然公平了,但对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收入差距过大,固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c.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握好“度”。

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发生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从现实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中体现出来,兼顾公平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为实现公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3)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

不解决生存问题,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发达国家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现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发展生产力和生态、人口、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大化地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这样,就可使社会的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7.关于农民增收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8.关于实施城镇化战略(1)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高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2)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3)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应做好规划、节约土地、引导乡镇企业走集中连片发展的道路。

9.关于社会保障问题存在问题:(1)保险基金入不敷出;(2)保险覆盖面低;(3)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竞争力下降;(4)缺乏完善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5)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且没有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10.关于下岗失业问题(1)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劳动力市场,允许劳动者根据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上岗,优胜劣汰,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下岗失业问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现象,加上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2)西方国家工人大量失业都发生在经济严重萧条、衰退时期,是各种危机因素长期积累、总体爆发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根本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目前的下岗失业问题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而主动采取的重大措施。

1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状态。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货币供应量应符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它们代表的价值或者说象征的社会劳动就会减少,即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总体水平就会持续普遍上涨。

(2)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a.“成本推动”,即经济在加速增长过程中,由于工资成本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消耗的增长超过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原因,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b.“需求拉动”,即货币供应量多了,但可买的东西没有相应的增加,需求超过供给,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c.“结构失调”,如农业歉收,进口商品价格冲击,也会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

(3)通货紧缩状态。

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增加。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使工薪阶层和债权人深受其害,同时会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分配秩序和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资源无法有效利用,造成大量闲置浪费现象,使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进而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

因而防止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