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经济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在某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情况良好,但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稳定物价,该国的中央银行决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
提高利率会使得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降低。
企业可能会减少扩张计划,推迟新的项目投资,这会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增长速度放缓。
对于个人而言,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的贷款成本上升,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减少。
随着投资和消费的减少,总需求下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再那么旺盛,物价上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但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货币政策在调节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
如果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力度不够,又无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二:经济衰退与财政政策另一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飙升。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并实施减税措施。
政府增加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减税政策则使得企业的负担减轻,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研发创新和雇佣员工。
企业的活力得到激发,生产和投资逐渐恢复,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如果长期无法扭转,可能会影响国家的财政健康和信用评级。
案例三:国际贸易与汇率政策某一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升值。
货币升值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
出口企业面临困境,订单减少,不得不裁员或降低成本。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数的作用。
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
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
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
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
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
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
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
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对于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各种案例分析中,以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公共经济学的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计划在市区新建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这一计划引发了市民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
一些人认为新建购物中心将带动当地商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提高市区的商业吸引力;而另一些人则担心新建购物中心会对周边小商业造成冲击,导致资源过度集中,甚至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市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决策。
公共经济学分析: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
在这一案例中,如果新建购物中心导致了周边小商业的倒闭和失业率的增加,就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因此,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政策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例如通过税收、补贴或者管制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我们可以从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或者付费使用的产品,而外部性是指生产或者消费活动对除市场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在这一案例中,购物中心的建设可能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外部性,比如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市区形象等;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外部性,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政府需要在规划和管理购物中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最后,我们可以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公共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在制定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实现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要紧方式和手段是什么?●是市场调节和谋划调节。
但谋划和市场只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要紧方式和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根基经济制度的实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根基原理分析国家开发改委?通知?的合理与否?●合理●价格机制是市场要是干机制中核心机制。
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价格的变动必定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落。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并同时构成结构平衡。
因此,要维持煤电的总量平衡。
要求:一是发扬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动实现。
二是发扬国家的宏瞧调控功能。
2.案例二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热烈竞争。
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缘故是什么?缘故:●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本原。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本原。
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
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本原。
●不存在“尽对的垄断〞。
开发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
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淌。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更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
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能够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瞧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标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要紧方式。
3.案例三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瞧点是否正确,并讲明理由。
●这种瞧点是错误的●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实质。
能够见得,劳动价值论的实质依在。
在科学技术日益开发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只是改变了劳动的形态。
(完整word版)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之市场失灵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一:1、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山西高层这样做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我们说,理想的市场是有效率的,而现实的市场是缺乏效率的,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方面加以干涉。
然而,政府的干预要适当,政府干预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介入,第一:在市场不能顾及的领域,即超越了市场限度,市场不能发挥作用,这时需要政府进入;第二:是由于市场发育和自身功能不完善或者缺乏某种功能而导致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失灵,这时也需要政府的干预,第三:是存在负面性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加以干预。
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就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不能侵犯市场的领地,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案例中所说山西省高层在顾及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仅仅是用行政命令对山西煤炭经济中的民间资本加以阻止,这样做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利益投资取向,甚至将会导致山西民营资本在将来的匮乏。
2、市场失灵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由,但政府干预应确定在什么样的规模和范围之内,却无法准确地作出回答。
这是因为一个社会对于政府作用的“需求”程度是有弹性的。
它不仅取决于市场一方的缺陷,而且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价值观(如对平等的渴求)、公众意识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选择。
这种政府职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其在现实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政府干预形式,并在理论上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般认为,政府干预应该适度,即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要包揽一切,不要去做本来应当由市场去做并且实践已经证明市场能够做好的事情。
具体的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市场机制的“拾遗补缺”。
按照这一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功能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就不要插手或介入,而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才需要政府干预。
其二,政府干预的目的应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场。
按照这一原则,政府干预的方式和力度就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
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
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
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
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
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
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
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
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
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
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
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
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
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
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
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
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
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
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
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
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
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
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
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
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往往使用案例来说明理论和分析经济现象。
本文将介绍两个宏观经济学案例,分别是2022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2022年全球金融危机2022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它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由于次贷市场的崩溃,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足。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大量的违约和贷款损失。
许多金融机构因此遭受巨大损失,一些甚至面临破产。
这种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冲击,股市暴跌,信贷市场冻结,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
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如救助金融机构、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
这个案例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如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以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2.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案例。
这个案例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
这个案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削减过剩产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在公共经济学领域,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有些案例是成功的范例,有些则是失败的教训。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公共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经济学案例,新加坡的住房政策。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家,但它却成功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住房条件非常糟糕,许多人生活在拥挤不堪的贫民窟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公共住房计划,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公共住房,为居民提供了负担得起的住房。
这一政策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共经济学的政策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失败的公共经济学案例,美国的次贷危机。
在21世纪初,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次贷危机。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放松了房屋贷款的审查标准,导致了大量的次贷发放。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大量次贷违约,引发了金融危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共经济学的政策如果没有严谨的监管和风险控制,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除了这些案例,还有许多其他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欧洲的移民政策等等。
这些案例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总的来说,公共经济学案例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制定和实施公共经济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宏观经济学——中国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国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的科学,关注于分析和操纵大规模变量,包括物价、总需求、就业、外汇汇率以及外部贸易风险。
在中国,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从而决定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套宏观经济学理论,以更好地管理国家的资源,畅通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得更好。
首先,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估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例如,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对过去几年的GDP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学分析,得出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趋势,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其次,宏观经济学可以有效地抑制经济波动。
在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得出特定时期的物价变动趋势,对价格敏感的商品进行有效的价格管制,抑制物价上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此外,宏观经济学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外部贸易风险。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学分析,更好地把握国际汇率的变动趋势,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以降低外部贸易风险,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
总之,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更有效地进行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下面介绍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公共经济学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政府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针对污染源较多的工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政策干预。
其中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的例子。
在过去,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对企业进行管理和干预。
政府发放了环境排污许可证,企业需要根据排放情况申请并缴纳相应的排污费用。
这个案例可以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往往不会考虑外部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
环境污染作为企业外部性的一种,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企业却不承担相应的成本。
因此,政府通过征收排污费来对企业进行干预,以此来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
排污费的征收使得企业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到环境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这个干预措施既可以从经济角度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从社会角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然而,征收排污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政府征收排污费的标准和金额如何确定,需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协商和平衡。
如果排污费过高,可能会导致企业无法承担,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但如果排污费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
其次,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
政府需要确保企业的排污报告和付款情况真实可信,并及时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
同时,政府还需要把征收的排污费用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以提高费用的使用效果。
综上所述,公共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征收排污费的案例就是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之一。
通过征收排污费,政府可以改变企业的行为,促使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但同时,政府也需要避免征收排污费过高或过低,以及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标。
政府经济学案例
<政府经济学>案例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建议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竞争失效(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4)公共产品(5)信息不对称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1)对效率的介入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①税收和转移支付②公共事业投资③特别征税(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③金融政策④紧急行政措施⑤道义上的劝告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的学科。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某国家的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采取一系列公共经济学手段,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二、财政政策的应用针对失业问题,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政府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减少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货币政策的应用为了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政府鼓励银行放宽信贷政策,希望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降低利率会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激发购买力,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此外,政府还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
四、产业政策的应用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包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案例评价通过对该国家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财政政策的应用对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有效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的应用则通过放宽信贷和降低利率刺激了消费和投资。
产业政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然而,应该也意识到公共经济学干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譬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滞后性,需要时间来显现。
同时,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引发资源配置不当、市场失灵等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六、结论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揭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点。
案例一: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但由于产权不明确,谁都可以随意使用,导致了过度开垦和资源浪费。
农民们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生冲突和纠纷,土地的产出效率也非常低下。
后来,政府对这片土地进行了产权界定,明确了归属权,并制定了相应的使用规则。
归属明确后,土地的所有者开始精心规划和管理土地,采用更科学的种植方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土地的产出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这个案例体现了产权制度对于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产权明晰可以为经济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和激励,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知识点:产权的定义、功能及重要性产权是指对财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产权具有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
激励功能体现在明确的产权能够激励产权所有者更积极地投入资源,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约束功能则是通过法律和规则限制产权所有者的行为,防止滥用权利和损害他人利益。
资源配置功能使得资源能够流向更能有效利用它们的产权主体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案例二: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假设一家服装制造企业,原本自己生产布料、加工服装并进行销售。
但随着业务的发展,企业发现自己生产布料的成本很高,而且质量不如专业的布料供应商。
于是,企业决定放弃自己生产布料,转而从市场上购买布料。
通过这一决策,企业减少了在布料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个案例反映了交易成本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当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成本高于从市场上购买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会选择缩小边界,将某些业务外包出去;反之,当内部生产的成本低于交易成本时,企业会选择扩大边界,自己生产。
知识点:交易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学科。
它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各种制度安排的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以下将为您呈现一些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例题,并梳理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案例分析例题案例一: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有一片公共的森林资源。
由于产权不明确,村民们都可以自由地进入森林砍柴、放牧和狩猎。
结果,森林资源遭到了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村民们的长期利益也受到了损害。
后来,当地政府实施了一项产权制度改革,将森林的产权明确界定给了一个特定的集体或个人,并制定了相应的使用规则和监管机制。
在新的产权制度下,所有者有了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采取了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措施,森林资源逐渐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为所有者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知识点:1、产权的定义和作用:产权是指对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权利。
明确的产权能够为经济主体提供激励,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护。
2、公共物品与产权界定:公共物品往往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容易导致“搭便车”行为和过度使用。
通过产权界定,可以将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案例二:交易成本与企业边界假设有一家制造企业,它需要采购原材料来生产产品。
如果企业自己去市场上寻找供应商、谈判价格、签订合同、监督合同执行等,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可能会选择纵向一体化,即自己生产原材料,或者与少数几个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同约定来规范交易行为。
这样可以减少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交易效率。
知识点:1、交易成本的概念和构成: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等。
2、企业的本质: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
案例十二:宏观调控:七年之旅
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宏观调控:七年之旅一、案例内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中国,使中国出口增长减缓,出口增幅下降,实际利用外资下滑,引发国内投资下降和消费需求减少并进而形成对整个经济的冲击。
在国内外双重紧缩性因素使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为避免经济增长陷入收缩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的经济措施:1998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并配套1000亿元银行贷款用以加强基础建设,主要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同时,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了一些大宗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以刺激出口扩大,并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及国内投资项目的先进设备进口,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1999年由于经济形势继续严峻,国家分两次增发国债共1100亿元用于各项固定资产投资,另发行期限为30年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以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调整部分税种税率,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鼓励出口,通过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国产设备投资部分抵免(40%)企业所得税以鼓励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征收个人存款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差距和鼓励消费,增加预算单位职工工资、提高下岗职工等低收入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等共增加支出540多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2000年共安排了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及科教事业发展,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对负债过重而产品尚有前景的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银行债权转为股权,降低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
2001年继续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500亿元支持西部开发的特种国债,通过提高预算部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2002年发行国债1500亿元,重点在于调整国债资金支出方向和结构,降低关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和金融保险营业税率等,提高社会保障程度,继续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大科教投入。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总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经济学的实践案例
经济学的实践案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生产与消费以及财富分配等经济现象的学科。
在实践中,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等。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经济学实践案例,展示经济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案例一: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市场是国际货币交易的场所,也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政府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可以对本国货币的汇率进行管理,以达到经济目标。
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曾多次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控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经济学家们运用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汇率体系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外汇市场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案例二:反垄断政策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生产者能够控制市场供应,从而强化市场地位,限制竞争。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国政府都设立了反垄断机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垄断行为。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等理论,分析市场中的垄断行为对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为制定反垄断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案例三: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是政府为了改善社会福祉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社会保障、福利经济学等理论,帮助政府理解社会福利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而优化政策设计。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评估不同福利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估算政府提供的福利项目的成本和效益,为政府制定社会福利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案例四:企业投资决策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预期收益和风险评估,决定投资于哪个项目的过程。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投资理论、资本预算等经济学方法,为企业提供投资建议和风险评估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适当的投资计划,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风险。
结语经济学的实践案例举不胜举,无论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是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企业管理中,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经济学实践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为实践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来展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案例背景:某国家在过去十年中经济增长持续稳定,但最近几年却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
政府和专家们对此表示担忧,希望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来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指标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该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经济的整体状况。
GDP增速放缓,过去十年中,该国家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7%以上,但最近几年却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增速甚至降至5%以下。
这表明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可能是由于投资、消费或出口等方面的问题所致。
通货膨胀率上升,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会影响国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
失业率上升,另外,失业率的上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失业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财政赤字扩大,最后,财政赤字的扩大也表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这可能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通过对上述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问题: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和财政赤字扩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鼓励企业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收入。
2. 控制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遏制价格上涨,保持物价稳定。
3. 促进就业,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就业政策、培训技能人才、鼓励创业等方式来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提高社会稳定性。
4. 控制财政赤字,政府应加强财政管理,控制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避免财政赤字过大对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竞争失效(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4)公共产品(5)信息不对称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1)对效率的介入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①税收和转移支付②公共事业投资③特别征税(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③金融政策④紧急行政措施⑤道义上的劝告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
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
所以,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
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
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措施。
分析: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
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执行。
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
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
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
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
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
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
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
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
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
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
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
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
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
每个家庭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
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
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果。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就指出了共有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案例5:一个养蜂人住在一个果园旁边,果园主人由于蜜蜂而受益,因为每箱蜜蜂大约能为一英亩果树授粉,然而果园主人并不为这一服务支付任何费用,因为蜜蜂并不需要做任何事就会到果园来,蜜蜂不足以使果园都授到粉,因此果园主人必须以每亩果树10元的成本,用人工来完成授粉。
养蜂人的边际成本MC=10+2Q,Q为蜂箱数目,每箱产生20元的蜂蜜。
问题:(1)养蜂人会持有多少箱蜜蜂?(2)经济上有效率的蜂箱数目。
(3)什么样的改变可以导致更有效率的运作?答案:(1)MC=MR,对养蜂人来说即10+2Q=20,Q=5。
(2)MC=MR,对整体来说即10+2Q=10+20,Q=10。
(3)方法一:果园主人向养蜂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要求养蜂人多养蜜蜂;方法二:果园主人兼并养蜂人自己养蜜蜂。
案例6: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
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据测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
2002年9月30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年1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
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340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问题:1.什么是外部性2.外部性的纠正措施有哪些?分析: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
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矫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为:(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①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
②规定采用新技术③规定排放标准(2)经济管制①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
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②排污产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2002年3月22日,一场特殊的官司在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长兴县泗安水库的养鱼户把安徽省广德县的有机合成化工厂推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因水库受污染而造成水产品死亡的损失。
2001年4月30日,长兴县泗安水库2000亩左右的水体遭受化学污染,鱼虾青蟹大面积死亡。
此前,1999年7月19日,泗安水库也曾有3000亩水体遭受同样类型污染。
根据长兴渔业部门调查,两次污染给长兴养殖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7万元。
问题:1.外部性的含义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
3.产权界定和污染治理。
分析:1.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
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化工厂的生产排污具有生产的负外部性。
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
①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
②规定采用新技术。
③规定排放标准。
1)排污标准是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
2)规定排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A、如何确定排污标准。
B、如何确定罚款。
(2)经济管制。
①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
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
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②排污产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