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岩石地层
广东省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的建议
P h
新 太 古
界 Ar 3
2 0 50
2 0 80
①
广西地质调查 院 . 2 1: 5万玉林 幅区域地质调查 报告 . 0 4 20
②③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 区域地 质调查大 队 . 5 1: 万信宜 幅、怀 乡幅区域 地质调查报告 . 9 5 1 9
④ ⑤ 周 国强等 . 两广 云开地区前震旦纪地层 .中国区域地质 . 9 6( 4 19 O ) ⑥ ⑦ 广东省地质矿产 局 .广东岩石地层 . 9 6 1 9
① 广东省佛 山地质局 .广东省地层断代岩相古地理图集与沉积层控矿产预测专题 研究 . 0 6 20
基 础地 质
表 2 广 东省元 古界 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及与邻 区对 比表
・4 9・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表
同位素年龄值 ( M
50 4
a )
建 议使用岩
石 地 层 单 位
桂北三
表原岩年龄_ ,信宜丁堡、金垌林汝斜长角闪岩 s 一 J 7 ] m d同位素测年值为 ( 2 ±8)×1 ④ 265 2 0 a ,信 宜银岩 眼球状片麻岩 U—P 年龄值 175 0 E b 3 ×1 a ,条 纹状 细粒 花 岗质 岩石 P —P b b同位 素年 龄值 为
( 6 i 7 × 1 。a~ ( 7 i 2 ) X 1 a 11 1 ) 0 98 8 0 ⑤。
江 地 区
闽 西
海 南
乐昌
峡 群
老虎组
坝 里 组
老堡组 黎家坡组
黄连组
石
碌
震 旦 系
60 3
陡 山 沱组 南 岩 组
上南华统 新 南华系
广东三水盆地始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广东三水盆地始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广东三水盆地始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是指该盆地的地球化学组分特性。
广东三水盆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东部,属于海岸盆地。
几乎完全源于低洼地区的浅海自然侵蚀,沿边坡环流及海洋侵蚀,所形成的边缘盆地。
始新世时期,盆地被泥岩、沉积碎屑及火山岩填充。
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本文分析了该盆地始新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始新世火山岩是广东三水盆地火山岩的一种。
通常由大量矿物组成,包括orthoclase、plagioclase、biotite、hornblende、pyroxene等。
该火山岩常具有一定的硅质、硫质和钙碱根矿物的质量。
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在其结构上分布不均。
此外,该岩石还含有U、Th、Rb、K等微量元素。
几乎所有的稀土元素具有钝性倾向,正电态REE、LREE含量大于负电态HREE或其他离子元素,这种钝性倾向在典型的近沿海火山围岩中可以显著观察到。
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发现,始新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组成介于安山岩和二长岩之间,该岩石含有少量的氧化铁和石英等矿物,并包含火山性伴生云母、磷钾矿等的少量角闪石组分。
该岩石的晶质成分包括辉石、磷钾石等。
考虑到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和构造,以及位于珠江三角洲边界处,始新世火山岩可能更有可能受到火山侵蚀形成。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广东三水盆地始新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钝性REE的质量倾向较大,具有安山岩和二长岩的混合特征,而且含有少量的氧化铁和石英等矿物,可能是受火山侵蚀形成。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地区火山岩基本特性,为进行更为深入的地质探明和勘查提供可靠的地质学依据。
粤中地区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
粤中地区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一、引言粤中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导致了该地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和演化。
本文将从粤中地区的地质特征入手,逐步探讨其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
二、地质背景粤中地区位于南岭断裂带南段,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
该地区为仙女山、雷公山、五鬼岭等构造的交汇区,其形成主要与中生代的陆壳运动有关。
三、岩浆岩的成因粤中地区广泛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包括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等。
岩浆岩的形成与地壳深部的岩石熔融和上升有关。
首先,地壳深部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岩浆岩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岭断裂带南段的活跃运动导致地壳的抬升和加热,会使地下岩石达到熔融点,并形成岩浆。
其次,岩浆通过地壳的裂隙和断层上升至地表,形成具有特定组成和结构的地层。
这些岩浆岩具有不同的岩石类型和特征,反映了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历史。
四、变质岩的成因粤中地区的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绿泥石岩等。
变质岩的形成与地壳的变形和高温高压作用有关。
首先,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形,导致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改变。
其次,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岩石内的矿物质会发生相变和晶格重组,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变质岩。
五、构造演化过程粤中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包括造山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首先,造山作用引起的构造变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岩石的变质。
随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使得岩浆岩形成和岩石熔融,进一步改变了地质成分和性质。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深部岩石经历了长时间的变质作用,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变质岩。
六、总结粤中地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和构造演化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壳的变形、熔融和变质作用共同作用,形成了粤中地区复杂多样的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
通过对这些岩石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构造的动态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质背景和资料。
广东省地质概况
广东省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广东省北依南岭,南濒南海,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
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线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主要有南岭山地、罗平山脉和莲花山脉,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
丘陵大部分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连接,或零星分布于沿海平原和台地之上。
广东省台地分布较广,粤中、粤西均有大片台地,以电白县以西,经雷州半岛到海南北部的面积最大,这些台地地面坦荡,但河流短小,较为干旱。
广东省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均有分布;三角洲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
广东省河流众多,水网发育,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岛屿,大陆海岸线长3368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共759个。
二、地层广东省内地层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其沉积建造类型复杂,岩石类型多样。
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发育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的兴梅地区。
由千枚岩、片岩或变质砂岩等组成。
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等。
震旦纪-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由一套板岩、千枚岩及浅变质砂岩等组成。
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由一套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
岩石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石炭纪地层是广东省铜多金属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世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
广东省地层
广东省地层广东省地层发育,类型繁杂。
中元古代地层是广东最老的地层单位,为一套变形变质作用较强的变质岩系;新元古代地层主要为浅变质类复理石建造,局部为浅变质火山岩系;早古生代地层为一套具类复理式细碎屑岩和泥质岩组成的浅变质岩系;晚古生代地层以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岩系为主,碳酸盐岩系为次;中生代地层为一套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陆源碎屑沉积岩系和火山喷发—沉积岩系,局部见有盆内碳酸盐,其中早侏罗世地层以碎屑岩为主,是中国侏罗纪三大海相地层分布区之一;新生代古近纪至新近纪地层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系,夹陆相灰色碎屑沉积岩系和陆相火山岩系;第四纪地层在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流域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在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为一套陆相、过渡相、海相碎屑交互沉积,局部夹火山碎屑。
按岩石地层划分原则,将粤港地层划分为10个(岩)群级、146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1个非正式地层单位(表1)。
第一节前寒武纪地层广东省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粤东北、粤西北、粤中、粤西均有出露。
广东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夏地块的一部分,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2004年将其划为华夏地层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2005年将其划为华南地层区东南地层分区。
根据《广东省岩石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等,将其划分为高州—翁源小区、连县小区、梅县小区(图2)。
一、前南华纪地层云开(岩)群(Pt2-3Y)是省内最老的地层单位,分布于粤西云开地区、粤中地区。
为一套变形变质作用较强的变质岩系,岩性主要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与石英云母片岩、石榴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硅质岩)、绢云千枚岩不等厚互层,夹阳起石透闪透辉石岩、阳起石绿帘石岩、变质基性火山岩、磁铁矿矽卡岩、条带状磁铁矿层、黄铁矿透镜体、磷矿层及白云质大理岩、(含锰质)大理岩、炭质石英绢云母千枚岩等。
沉积环境属较深水的浅海陆架环境环境。
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
与上覆南华纪地层呈断层接触。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概述前言东莞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2°39′50″,东经113°45′46″,总面积2465.44平方千米。
本文将对东莞市的地质概况进行介绍。
地质背景东莞市地处于华南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南稳定地块。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研究,东莞市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古地块的新构造覆盖层、基底基岩组成。
地质特征地形地貌东莞市地貌以丘陵为主,呈起伏状分布。
主要的地貌单位包括中山隆起带、东江隆起带、莞深洼地和中山鄱阳湖岛。
中山隆起带是东莞市的主体地貌单元,海拔较高,地势较为陡峭。
东江隆起带地势略低,呈弧形展布。
莞深洼地和中山鄱阳湖岛则是相对较低的地质地貌单元。
东莞市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古地块的新构造覆盖层和基底基岩组成。
新构造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纪孔雀石层、砾石层、黏土层等沉积物。
基底基岩则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和流纹岩等。
地质构造以断点、断层为主,形成了多个地下构造单元。
地质资源东莞市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和水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东莞市拥有石膏、煤矿、铁矿等资源。
其中,石膏资源较为丰富,可以用于建筑、制造建材等方面。
煤矿和铁矿资源虽然不是太丰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地热资源方面,东莞市地下存在丰富的地热能,可用于集中供热、温室农业等领域。
水资源方面,东莞市有较多的河流、湖泊和水库,可用于供水、农田灌溉等用途。
由于东莞市地处丘陵地带,地质灾害较为常见。
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往往会给东莞市的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威胁。
地质环境保护为了保护东莞市的地质环境,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结论东莞市地质概况复杂多样,丰富多样的地质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广东连阳地区上二叠统九陂组岩石组合特征
广东连阳地区上二叠统九陂组岩石组合特征摘要:上二叠统九陂组是广东地区重要的含煤地层且含有大量动、植物化石,其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
本文共实测阳山县小江镇凹头村剖面(PM202)和连州市九陂镇莲塘村剖面(PM206),进一步厘定了九陂组岩石地层特征,连阳地区九陂组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硅质泥岩、碳质泥岩等细粒碎屑岩,且含有少量灰岩透镜体或夹层,灰岩中并未发现䗴类或其它生物,沉积构造包括水平纹层、泥裂等,并包含多个自下至上粒度由粗变细的基本层序;本文发现九陂组与长兴组并非前人所提出的单一的整合接触关系,其顶部与长兴组实则为相变关系,九陂组在局部地区与三叠系四望嶂组直接接触,四望嶂组覆于九陂组、长兴组二者之上。
关键词:连阳地区;九陂组;岩石组合;地层接触关系0引言在连县、阳山(连阳)地区,南岭区测队称其为来坝口岩系,上世纪六十年代煤田普查勘探报告中称为龙潭组,广东区调队称其龙潭组上段。
徐光洪等称宜章组九陂段,而后林甲兴和冯少南重新厘定地层关系,九陂组被相对精确地限于区内梅田组之上、麻田组之下,主要岩性为泥、砂岩,且含大羽羊齿植物群,表现为一套沉积于海陆交互环境的含煤碎屑岩地层,定名九陂组,沿用至今[1]。
长兴期,连阳地区所在的华南板块均处在一次规模较大的海侵阶段,在此之前整体属于晚二叠世的广泛海退。
因此,研究区长兴阶地层碎屑岩的产生基本可判定为海侵晚期的结果[2]。
长兴期中,广东北部及东北部存在一次周期较短的海浸,使该区域内成为滨海潮坪环境,在此环境中存在大量䗴类、腕足类,以及头足类、珊瑚、瓣鳃类,并且生长有大量的植物,此时粤北、粤东北地区形成潮坪相硅泥质和钙质建造,且在连阳一带的滨岸沼泽环境中沉积形成含煤碎屑岩建造[3]。
1实测剖面概述研究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连阳地区,亦称“三连一阳”(连州、连山、连南、阳山)地区,本文主要以研究区内的阳山县小江镇凹头村剖面(PM202)和连州市九陂镇莲塘村剖面(PM206)两条剖面为研究对象,剖面位置如图1所示,基本位于连州市区和阳山县城连线地带之上。
广东大岗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广东大岗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广东大岗花岗岩呈东西向展布,属于南岭近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的一部分,岩性主要由细粒角闪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组成,与周边的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有较大差别。
对大岗细粒角闪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236.5±2.9Ma(MSWD=1.7,n=10),为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
其成岩作用可能与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拼合过程中的加厚地壳物质的熔融有关。
标签:广东大岗细粒角闪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Shrimp 锆石U-Pb定年0引言大岗花岗岩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禹区大岗镇,主体岩性为细粒角闪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岩体周边出露有早白垩世百足山组红层,岩体出露面积不大,岩性与周边的花岗岩体有较大差别。
前期小比例尺填图中未有將其区分出来,对于岩体的成岩时代及填图单位划分尚未确定。
本次通过详细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大岗岩体进行高精度SHRIMP 锆石U-Pb测年,并讨论其成岩作用及构造意义。
1地质背景与样品说明大岗花岗岩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褶皱系之粤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内,其西侧受控于北西向白坭沙湾断裂,北侧受控于北东向新会-市桥断裂,南侧受控于北东向东莞断裂,东侧受控于北北西向化龙-黄阁断裂,大岗岩体主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外接触带基岩岩性主要为下白垩统百足山组(K1b)复成分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等陆源碎屑岩(图1)。
据本次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岗花岗岩与百足山组(K1b)围岩接触界线清晰,接触关系为典型的沉积不整合(照片1)。
用于定年的样品(DG5)采自大岗花岗岩体东部,手标本呈灰白色,野外定名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显微镜下鉴定为细粒角闪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文中以镜下定名为准),岩石由角闪石、黑云母、石英、长石组成。
主要矿物含量:钾长石少,斜长石50%~55%,石英20%~25%,普通角闪石5~10%,黑云母5~10%,造岩矿物颗粒一般1~2.5mm(斜长石);岩石蚀变相对微弱,长石蚀变不甚明显,而角闪石、黑云母遭受不均匀绿泥石化。
广东红层的形成因素及分布规律特征
广东红层的形成因素及分布规律特征摘要:红层为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形成于古盆地和湖泊环境,主要形成于炎热、干燥的地质时期。
因受到一定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气候与时间等因素的作用,广东的红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第三纪的红色盆地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层结构构造特点,并对广东红层的形成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红层结构构造形成因素分布规律一、红层的结构和构造特点红层一般发育在内陆虢地和湖泊环境,所以其沉积特征在粒度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红层盆地边缘往往堆积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中心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与河、湖积细砂、粉沙岩或泥质岩。
这是因为形成红层的物质米源于占盆地或古湖盆周围的高地,所以边缘地带最先接受沉积,粒度较大,而粒度较小的物质可以被搬运到盆中。
但在垂直剖面上,盆地外围的洪积扇前缘粗碎屑堆积医,岩石粒级的变化很大,常常表现为互层状。
即砾岩、砂砾岩交互成层,夹砂岩;或砂砾岩、砂岩为主夹砾岩或夹薄层粉砂岩、泥质岩。
而接近湖盆中心的细碎屑堆积区,岩性的垂直变化一般较小。
相对说来,河流淡水沉积、泥砂胶结或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和砂砾岩比较坚硬;而盆地中心沉积的粉砂岩、泥质岩所含的可溶性物质较多,透水性较差、含水较多,因而比较软弱。
大部分的粗碎屑红层以厚层或巨厚层甚至块状构造为主;接近盆地中心的湖积相或河漫滩相细碎屑红层一般以薄层构造为主;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河床相和三角洲相堆积则较为复杂,比较稳定的较大河流在河床侧向摆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厚层或巨厚层砂质堆积,同时在边滩发育或河底砂波移动过程中,在沉积层内的细层或纹层形成斜层理;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在入湖三角洲推进过程中,在同一砂岩层内,发育斜层理或交错层理。
除了盆地中心常年积水的湖盆外,沉积表面常常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干扰,特别是暂时性流水的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造成了下一次沉积环境的差异。
这种陆地沉积环境的差异,以及各次沉积过程水量的大小和物源的不同,各次沉积的平而形态和垂向组合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广东省阳春市山坪银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广东省阳春市山坪银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广东省阳春市山坪银矿区是中国重要的银矿产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银资源和良好的地质条件。
本文将对该银矿区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矿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特征山坪银矿区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境内,地处大埔-连南断裂带的北缘,地处阳江-中山构造带的北缘。
该地区地属华南重力块内的学令岩系,主要岩性有板岩、砂岩、灰岩、变质岩等,其中板岩和砂岩的分布较广。
该地区地处江河盆地西部,属斜坡-台地地貌,呈东北朝西南的倾斜。
地震活动性强,地下岩体发育断裂构造,多次造成地形变化,形成了山川起伏、地势复杂的地貌。
该地区受狂暴气候影响,强烈的降雨导致地表水文活跃,产生了丰富的河沟和小溪,形成了良好的水系条件,为矿区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矿体特征山坪银矿区主要的矿体类型为破碎带型银矿。
矿体分布广泛,矿石质量好,矿化程度较高,矿物组合丰富,主要含有银、铜、铅、锌等有价金属矿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矿体赋存于板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矿化方式主要有蚀变矿化和热液矿化。
矿体的形态多样,有脉状、层状、状矿和块状等,具有较好的延伸性和连续性。
银矿石的富集程度主要受矿区内断裂构造的控制,断裂构造多次发生活动,形成了多个次级构造带,这些构造控制了矿体的产出方向和空间分布,为矿床富集提供了条件。
三、岩石特征山坪银矿区的岩石主要以板岩和变质岩为主。
板岩主要是硅质板岩,属于当地的基础地层,具有良好的密实性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变质岩主要为片岩和云母片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是热液矿化作用的重要宿主岩。
板岩和变质岩之间的接触带是矿体的富集带,其结构特征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了多个层次的构造带,为矿体的富集提供了多样的空间条件。
岩石构造保持着较好的完整性,对矿体的保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控矿因素1. 地质构造因素山坪银矿区地处大埔-连南断裂带北缘,地处阳江-中山构造带北缘,处于两大构造带的交汇部位。
广东省地质构造与岩土工程基本特征
全形褶皱
438 800
1 500
华力西 1 800
地台相盖层建造 由陆到海 由粗到细 由碎屑岩 碳酸 毗邻有长期缓慢震荡上 印支运动期 盐岩较薄的大海入侵沉积系 升的 闽粤台背斜 提 列 反映地壳活动趋向稳定 供陆源碎屑 之后由印支运动回返
3 000
4 300
3 700 3 277
加里东运动期
地槽相复理石建造 粗细递 变反复交替的砂泥质陆源碎 毗邻有长期迅速震荡上 屑厚大沉积系列 反映地壳 升的地盾大量提供陆源 活动剧烈 最后由加里东运 碎屑 动回返形成褶皱基底
2. Gua ngdong Bur eau of Geology a nd Minera l Investiga tion Gua ngzhou Gua ngdong 510080 C hina 3. Geological Constr uction Engineer ing Group Corpor ation of Guangdong Pr ovince Gua ngzhou Gua ngdong 510080 China)
程问题 可产生巨大的社会 经济效益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质构造 岩土工程 基本特征 工程实例
中图分类号 P 642 TU 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6)增 2–3337–10
GE OL OGICAL STRUC TURE AND BASIC GEOT ECHNIC AL CHARACTER ISTICS IN GUANGDONG PROVINC E
桂头组
门桥段)
滨 浅海相碎屑岩 碳酸 盐–碎屑岩建造 (下统仅分布于云浮)
志 上统
留 系 下
中统 下统
广东三水盆地新生代粗面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广东三水盆地新生代粗面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三水盆地位于南海北缘,是中国东部地区中距离南海最近的盆地之一。
相对于南海北缘的其他新生代火山岩喷发地区,三水盆地的火山活动喷发面积大,具有完整的中-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可靠的火山-沉积序列,且火山活动时间恰好处在南海开裂前的关键时段内。
尤其是喷发于华涌组中期的第X期,是盆地内火山活动规模和喷发强度最大的一期,且该期主要以粗面岩为主。
本文对三水盆地走马营、黎边山、驿岗、狮岭和西樵山的新生代粗面岩样品进行了矿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野外踏勘和相关地质资料,探讨了粗面岩的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
三水盆地新生代粗面岩新鲜面颜色为灰-灰绿-灰紫色,块状构造,粗面结构。
斑晶主要为碱性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含量较少。
粗面岩为中性火山岩,属钾玄岩系列,具有富碱、低钛、低铁和高铝的特征。
富集Th、U、Ta、Nb、Zr、Hf等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Ba、Sr、P、Eu和Ti元素,稀土元素总量含量较高,变化范围较大,为明显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具低压型粗面岩的特征。
三水盆地粗面岩主要可见于盆地西半部的中部黎边山一带和西樵山附近,本文首次厘定了三水盆地西樵山、走马营、黎边山、狮岭和驿岗粗面岩的喷发期次,盆地中西樵山粗面岩的喷发至少达到2期,狮岭、驿岗和黎边山粗面岩主要集中在48~52Ma喷发,走马营粗面岩的喷发至少达到3期,并将研究区内火山喷发时代推迟至晚渐新世即南海扩张发生之后,说明伴随南海扩张,三水盆地仍存在与南海扩张相伴生的火山活动。
同时确定了走马营最早喷发时间为古新世早期,从而进一步与研究区沉积序列相呼应,大体锁定了裂谷活动的起始时间。
三水盆地火山岩分析表明其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玄武岩-粗面岩/流纹岩)特征,且本文粗面岩是由幔源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产出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
研究区内粗面岩和同一起源的长白山天池、Saudi Arabia(沙特阿拉伯)、Kenya rift(肯尼亚裂谷)和Antarctica 的粗面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广东省大江地区泥盆系岩石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判别
20l H年 第 三期 基 础 地 质
一 W ESTERN RES0URCES
部鸳
根据 陔绀 陛 、 石组 合 及 其沉 积构 造 特 ,其 沉 积环 罗世 第 一 阶段 第 一 次侵 入 岩
境 属河 流 相沉 积 、
陔组 整体 上 一种 向上 变 细 的基 本层 序 构成 、 F部
1.1杨 溪组(D Y)
域地 质 调 查 ”_3]。本 文 主要 结合 2013年 2016年 开 展 的 “广
杨 溪 组 出露 面 积 0.9kmz。岩 性 为 灰 白色 复 成 分 砾 岩 、
东 1:5万 单水 口镇 、三 江 、台 山县 、斗 门镇 幅 区域地 质 调查 ” 复成 分 沙 砾 岩 、含 砾 岩 屑 石 英 杂 砂 岩 及 岩 屑 石英 杂 砂 岩 。
蚕郝鸳
基础地质2018年第三期
广东省大江地区泥 盆系岩 石地层特征 及沉积环境判别
许冠军 梁 武 杨伟彬 广 东省 地质 调查 院 广 州 510080 摘 要 :本 文结 合 广 东省 台山 市大 江镇 附近 泥盆 系实测地 层剖 面 ,对 该处 泥盆 系岩 石 地层特 征 进行 综合 分 析 ,将 该处 泥盆 系地层 划分 为早 泥盆世 杨 溪组 (D Y)、中泥盆世 老虎 头组 (D:1)及 晚泥 盆世春 湾组 fD ,且认 为杨 溪组 为 河流相 沉 积 ,老虎 头 组 为河流 相一 滨浅 海相 沉积 ,春 湾组 为三 角洲一 浅海相 ,三者 整合 接 触 ,反 映 由浅到
上覆 地 层 :老 虎 头 组 (D 1)灰 白 、黄 白 色块 层 状 石 英质 砾 岩
两侧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 。实测地层剖面显示(剖 面位置见 图
广东省岩石地层
广东省岩石地层广东省岩石地层罗罅组1、灰绿—棕红色变质粉砂岩夹灰绿色绢云母片岩2、棕灰色厚层砂岩3、棕灰色、棕红色变质粉砂岩4、浅棕色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5、浮土6、浅灰白色微带灰绿色阳起透闪辉岩7、灰绿色绢云母片岩,含微古植物8、灰绿色中—厚层片状变质粉砂岩夹片岩9、灰绿色变质粉砂岩10、灰绿色石英绢云母千枚岩11、灰绿、棕灰色绢云母片岩12、棕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粉—细砂岩13、灰、浅灰绿色板状石英绢云母千枚岩14、灰绿、棕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粉砂岩15、棕灰绿色厚层变质粉—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16、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砂岩17、棕灰、绿灰色板状石英绢云千枚岩18、棕红色厚层状含铁质粉—细砂岩19、灰绿、浅棕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20、灰绿色绢云母石英片岩21、灰绿色中—厚层状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22、浅灰绿色片理化中—薄层状变质砂岩23、灰绿色薄层绢云母板岩24、灰绿色绢云母石英片岩25、灰黑、黑绿色薄层板状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26、灰绿、黑绿色薄—中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7、棕黄色厚层石绿泥绢云千枚岩28、浅灰绿色片理化变质粉砂岩29、浅灰绿色条纹状绿泥石石英片岩30、暗绿色云母石英片岩31、浅灰、灰绿色绢云母石英岩夹片安斑岩32、暗棕、黑棕色云母石英片岩33、棕红色薄层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34、灰绿色云母石英片岩35、褐铁矿化砂岩36、暗绿色绿帘石岩及阳起石岩(其中掩盖154.65m,露头零星出露,未见顶)兰坑组38、棕、灰绿色厚层变质不等长石石英砂岩——————整合——————丰垌口组37、灰绿色石英绿泥石云母微片岩夹片粉状砂岩36、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35、黑绿含碳质千枚状页岩与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互层34、浮土33、棕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千枚岩32、黑色石英绢云千枚岩,含微古植物31、浅棕红色中—薄层片状长石石英砂岩30、灰绿色中—厚层片状长石石英砂岩夹千枚页岩29、灰绿色片状长石英砂石28、浮土27、棕红、棕黄色变质片粉状砂岩夹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26、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与棕红色粉状千枚岩互层25、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粉砂岩24、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23、棕红、棕黄色薄—中层千枚状粉砂岩与石英绢云千枚岩互层、黑色千枚岩中含微古植物等22、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砂岩夹黑色绢云千枚岩21、浮土20、暗棕绿色薄层石英绢云千枚岩夹黑色绢云千枚岩19、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粉砂岩与石英绢云千枚岩18、棕红色薄层状石英绢云千枚岩夹片状粉砂岩17、棕红、棕黄色含铁质石英绢云千枚岩16、灰绿、棕红色中—薄层片状粉砂岩15、棕灰绿色中—厚层状绢云千枚岩夹薄—中层片状粉砂岩14、灰绿、棕灰色薄层状石英绢云千枚岩13、棕红、棕黄色薄—厚层状片状粉砂岩夹薄层石英绢云千枚岩含微古植物等12、灰绿色薄层状石英绢云千枚岩11、灰绿色石英绢云千枚岩与棕红色中厚片状变质长石石英砂互层10、浅灰绿、银灰色千枚状粉砂岩夹多层暗绿色绢云母千枚岩9、暗绿、灰绿色中—薄层千枚状变质含砂质粉砂岩夹变长石石英砂岩8、棕黄绿、棕红色片状变质粉砂岩,层间夹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7、棕黄色薄层绢云千枚岩6、棕红色千枚状含铁质变质砂岩中夹薄层绢云母千枚岩5、绿色石英绢云千枚岩4棕黄色片状薄—中层变质粉砂岩3、浅灰绿色绢云千枚岩2、棕红色含铁质石英绢云千枚岩1、棕红、棕黄色绢云千枚岩兰坑组35、上部灰黑中层状含磷黑云母石英片岩,中部夹绿泥石条带磁铁矿层,下部夹灰黑色条带状含铁石英片岩(未见顶)34、棕黄灰色薄层状石英绢云母片岩33、紫红色中—薄层状绢云母泥质变质粉砂岩32、紫红、棕黄色条带状中—薄层状绢云母泥质变质粉砂岩31、紫红色中—薄层状含铁变质泥质粉砂岩夹黑色锰质薄层30、棕红色中—厚层状含铁变质细砂岩29、棕红色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底部夹灰黑褐色含锰石英片岩28、深棕红色中层状含铁绢云母石英片岩27、灰紫色、浅灰色石英绢云母片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26、浅棕、灰白色含磷绢云母石英片岩,顶部为厚6㎝砾状硅质磷块状岩25、棕灰白色、黄色中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4、浅棕灰色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3、浅灰白薄—中厚层状含鳞绢云母石英片岩22、黄白色中厚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1、棕红色绢云母石英片岩夹深灰色石英绢云母片岩20、紫红、灰白色中—薄层条带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9、浅灰、黄白、淡紫红色绢云母片岩18、深棕红色中—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7、深棕红色中—薄层状石英绢云母片岩16、暗紫灰色具条带状绢云母石英片岩夹深棕红色含铁石英片岩15、底部为深棕红色中层状变粒岩,向上变为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4、浅棕、紫红、黄白色花斑状薄层绢云母片岩13、底部为深棕红色含铁绢云母石英片岩,向上变为带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2、深棕红色含铁绢云母石英片岩夹棕黄色绢云母石英片岩11、紫红色薄层石英绢云母片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变粒岩10、浅灰、浅紫红色薄层条带状云母片岩9、掩盖8、紫红色中层状含铁云母石英片岩夹绢云母片岩条带及薄层7、浅灰、淡紫红色中层关石英云母片岩6、掩盖5、浅灰色中层状云母片岩4、紫红色薄层条带状石英云母片岩、浅棕灰色、黄色中层状含磷石英片岩平滑石云母片岩2、浅紫红色中层状云母片岩1白、淡紫红色薄层石英片岩(未见底)沙湾坪组28、浅灰绿色薄层状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与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互层(未见顶)27、浅灰绿色中—薄层状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26、浅灰绿色薄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25、覆盖,见云母石英、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转石24、浅灰、浅灰绿色薄—中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夹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23、覆盖,多见片状绿泥石白去母石油岩、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转石22、浅棕灰、灰绿色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夹薄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21、棕灰、浅灰绿色中—薄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20、灰绿色中—厚层状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19、覆盖,多见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18、浅棕黄色薄层—中层片状二云母石英夹灰绿色泥绢云龙千枚岩17、灰绿色薄—中层状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16、灰白、浅棕红色中—厚层状二云母石英岩15、灰绿色蚀变十字石英二云片岩,夹片状二云母石英岩14、灰绿色薄—中层状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13、灰绿色—厚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夹二云石英片岩12、灰绿色薄层石英二云片岩11、浅灰、银灰色薄层片状绿泥石的云母石英岩夹二云石英片岩10、灰绿色中—厚层状二云石英片岩夹薄层状石英二云片岩9、灰绿色薄层二云石英片岩8、灰绿色薄层二云石英片岩夹绿色薄层二云石英片岩7、覆盖,多见二云石英片岩转石6、浅灰绿、浅棕黄色薄—中层状二云母石英片岩5、覆盖4、灰绿色二云母石英夹石英二3、覆盖2、灰绿色中—厚层二云石英片岩1、灰绿色薄层状二云石英片岩与二云石英互层上覆地层:坝里组 7、灰白色云母石英夹薄层石英云母片岩—————整合————活道组6、灰、灰白色白云石大理岩5、灰白色云母石英片岩,顶部夹灰色石英云母片岩4、灰白色云母石英片岩与石英互岩2、灰白色石英片岩与石英云母片岩1、黄色砾岩夹砾岩,含量分别为了实现30%~35%及时雨15%,砾石以石英为主,次滚圆一次棱角状,砾径1~3㎝,最大25㎝—————平行不整合—————下伏地层:大绀片山黄色片理化变细—中粒石英砂岩上覆地云:虎山组黄绿色薄板硅质页岩,单层厚1~2㎝中部间夹薄层灰色硅质岩。
广东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
广东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
黎汉明
【期刊名称】《广东地质》
【年(卷),期】1995(010)001
【摘要】广东的白垩纪地层分布广泛,在陆地上出露93年,呈断陷盆地形式展布。
白垩系主要由红色碎屑岩组成,底部和中上部有火山岩,岩石地层划分以罗定,南雄,三水和兴宁等研究程度较高的盆地为基础,根据地层位置和宏观性组合特征,推荐使用20个单位名称。
【总页数】8页(P61-68)
【作者】黎汉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53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的建议 [J], 邱瑞山
2.广东肇庆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 [J], 张德维;林良桩
3.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 [J], 胡修棉;李娟;安慰;王建
刚
4.北京西山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 [J], 郑桂森;李安宁
5.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与火山岩系地层划分 [J], 刘明渭;张庆玉;宋万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大埔地区中侏罗世漳平组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广东大埔地区中侏罗世漳平组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大埔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在全国地层划分中隶属于华南地层区武夷地层分区梅县小区。
中侏罗世漳平组地层在大埔地区广泛出露。
通过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可将区内漳平组地层分为下、中、上三段,其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环境。
中侏罗世时期粤东北-闽西南地区存在一个内陆湖泊,深度中心呈北东走向展布。
标签:中侏罗世粤东漳平组大埔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层序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在华南陆缘,即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存在着的“粤东海盆”,在库拉板块向华南地块俯冲加剧的作用下,抬升为陆相环境,在中侏罗世时期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紫红色碎屑岩,呈北东走向展布于闽西南-粤东北一带。
福建区测队(1965年)以福建漳平城郊剖面将这套地层命名为漳平群;《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年)将其引入广东,称之为漳平组。
作者依托“广东1:5万明山嶂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为1212011220554),对区内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
结合明山嶂地区漳平组地层的野外露头及实测剖面等资料,本文着重探讨区内漳平组地层的岩性特征、岩相、演变过程。
1岩石地层特征漳平组在区内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呈北东向展布于明山嶂-银江一带,另外在高陂-恭州一带亦有大面积出露。
该组为一套内陆湖泊相的紫红色碎屑岩,总厚度>3112.4m。
通过岩性、接触关系、沉积环境与区域对比,可将大埔地区的漳平组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段。
1.1漳平组下段(J2za)该段累计厚度>1341m,底部以大套石英砂岩或较薄且不连续的底砾岩与桥源组呈整合接触(图1),以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杂砂岩夹层的出现为区分标志。
下段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灰色厚层状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杂砂岩。
岩层中发育正向粒序层理、平行层理等。
纵向上,岩石粒度自下往上呈现减小的趋势,紫红色泥岩、杂砂岩向上增多;区域横向上自西向东该段地层逐渐增厚,且砂岩比例逐渐增高。
广州及其临近地区地质全资料
火炉山:燕山期、斑状花岗岩、球形风化、卸荷裂隙等黄阁:白垩纪(与七星岗的为上白垩统红色砾岩层,大致相仿)红色砾岩层:砾多为花岗岩岩屑;海蚀作用,石漠化等下文仅作参考,非地质资料,非报告格式:黄阁镇大湾村与坑仔村之间的小虎山海蚀地貌让人称奇,当地老人正在讲解这里的地形。
“沧海变桑田”这一自然界奇观在可以亲眼验证啦!记者近日获悉,在南沙区黄阁镇发现了一种奇特地质地貌——海蚀遗迹,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一些礁岛不断被冲蚀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岩洞,怪石嶙峋,从而形成了目前国最大的海蚀遗迹群和最大的海蚀穴。
地质专家表示,这对研究以及珠三角的地壳形成、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文/记者进通讯员希日前,记者在黄阁镇的小虎山看到这样一个奇特景象,该山形如匍匐的小虎,山岩为红褐色,山上无树,少有荒草,最为称奇的是,山脚有无数大小不均的岩洞,有的如盆碟大小,有的深达数米,洞口光滑呈弧形,奇形怪状,一路走过,可看尽万物,有的像婴儿脸蛋,有的像一艘小船,有的像把利剑,看后让人啧啧称奇。
记者看到,洞壁非常粗糙,不同形状石头黏合在一起,挂在洞,稳如磐石。
据介绍,有些海蚀穴的石粒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
海蚀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据村民介绍,这些洞穴不但鬼斧神工,天然雕饰,而且还在当地留下了不少传说,更具有神秘色彩。
村民说,由于山脚这些洞穴又正好在风口上,一到秋冬,寒风刮来的时候,洞口风声如鬼哭狼嚎的声音,非常吓人,小孩啼哭调皮,只要以此来警告,必不敢出声。
记者在现场看到,黄阁镇目前大部分为平原陆地,离附近最近的海水还有数公里,为何在陆地也会出现这些海蚀洞穴呢?当地研究人员介绍,数万年前,南沙黄阁一带除了几个露出的小岛外,四周皆为汪洋大海。
后来,海陆不断变迁,约五千年前,境丘陵地四周都是大海,海浪不断冲击,逐渐形成溶洞,而保留至今,是当地沧海变成桑田的历史见证。
据介绍,黄阁镇海蚀地貌的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骝岗、二岗、三岗、乌洲山、小虎山、大虎山都有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岩石地层罗罅组1、灰绿—棕红色变质粉砂岩夹灰绿色绢云母片岩2、棕灰色厚层砂岩3、棕灰色、棕红色变质粉砂岩4、浅棕色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5、浮土6、浅灰白色微带灰绿色阳起透闪辉岩7、灰绿色绢云母片岩,含微古植物8、灰绿色中—厚层片状变质粉砂岩夹片岩9、灰绿色变质粉砂岩10、灰绿色石英绢云母千枚岩11、灰绿、棕灰色绢云母片岩12、棕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粉—细砂岩13、灰、浅灰绿色板状石英绢云母千枚岩14、灰绿、棕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粉砂岩15、棕灰绿色厚层变质粉—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16、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砂岩17、棕灰、绿灰色板状石英绢云千枚岩18、棕红色厚层状含铁质粉—细砂岩19、灰绿、浅棕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20、灰绿色绢云母石英片岩21、灰绿色中—厚层状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22、浅灰绿色片理化中—薄层状变质砂岩23、灰绿色薄层绢云母板岩24、灰绿色绢云母石英片岩25、灰黑、黑绿色薄层板状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26、灰绿、黑绿色薄—中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7、棕黄色厚层石绿泥绢云千枚岩28、浅灰绿色片理化变质粉砂岩29、浅灰绿色条纹状绿泥石石英片岩30、暗绿色云母石英片岩31、浅灰、灰绿色绢云母石英岩夹片安斑岩32、暗棕、黑棕色云母石英片岩33、棕红色薄层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34、灰绿色云母石英片岩35、褐铁矿化砂岩36、暗绿色绿帘石岩及阳起石岩(其中掩盖154.65m,露头零星出露,未见顶)兰坑组38、棕、灰绿色厚层变质不等长石石英砂岩——————整合——————丰垌口组37、灰绿色石英绿泥石云母微片岩夹片粉状砂岩36、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35、黑绿含碳质千枚状页岩与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互层34、浮土33、棕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千枚岩32、黑色石英绢云千枚岩,含微古植物31、浅棕红色中—薄层片状长石石英砂岩30、灰绿色中—厚层片状长石石英砂岩夹千枚页岩29、灰绿色片状长石英砂石28、浮土27、棕红、棕黄色变质片粉状砂岩夹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26、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与棕红色粉状千枚岩互层25、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粉砂岩24、灰黑色绢云母千枚岩23、棕红、棕黄色薄—中层千枚状粉砂岩与石英绢云千枚岩互层、黑色千枚岩中含微古植物等22、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砂岩夹黑色绢云千枚岩21、浮土20、暗棕绿色薄层石英绢云千枚岩夹黑色绢云千枚岩19、棕红、棕黄色千枚状粉砂岩与石英绢云千枚岩18、棕红色薄层状石英绢云千枚岩夹片状粉砂岩17、棕红、棕黄色含铁质石英绢云千枚岩16、灰绿、棕红色中—薄层片状粉砂岩15、棕灰绿色中—厚层状绢云千枚岩夹薄—中层片状粉砂岩14、灰绿、棕灰色薄层状石英绢云千枚岩13、棕红、棕黄色薄—厚层状片状粉砂岩夹薄层石英绢云千枚岩含微古植物等12、灰绿色薄层状石英绢云千枚岩11、灰绿色石英绢云千枚岩与棕红色中厚片状变质长石石英砂互层10、浅灰绿、银灰色千枚状粉砂岩夹多层暗绿色绢云母千枚岩9、暗绿、灰绿色中—薄层千枚状变质含砂质粉砂岩夹变长石石英砂岩8、棕黄绿、棕红色片状变质粉砂岩,层间夹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7、棕黄色薄层绢云千枚岩6、棕红色千枚状含铁质变质砂岩中夹薄层绢云母千枚岩5、绿色石英绢云千枚岩4棕黄色片状薄—中层变质粉砂岩3、浅灰绿色绢云千枚岩2、棕红色含铁质石英绢云千枚岩1、棕红、棕黄色绢云千枚岩兰坑组35、上部灰黑中层状含磷黑云母石英片岩,中部夹绿泥石条带磁铁矿层,下部夹灰黑色条带状含铁石英片岩(未见顶)34、棕黄灰色薄层状石英绢云母片岩33、紫红色中—薄层状绢云母泥质变质粉砂岩32、紫红、棕黄色条带状中—薄层状绢云母泥质变质粉砂岩31、紫红色中—薄层状含铁变质泥质粉砂岩夹黑色锰质薄层30、棕红色中—厚层状含铁变质细砂岩29、棕红色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底部夹灰黑褐色含锰石英片岩28、深棕红色中层状含铁绢云母石英片岩27、灰紫色、浅灰色石英绢云母片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26、浅棕、灰白色含磷绢云母石英片岩,顶部为厚6㎝砾状硅质磷块状岩25、棕灰白色、黄色中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4、浅棕灰色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3、浅灰白薄—中厚层状含鳞绢云母石英片岩22、黄白色中厚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21、棕红色绢云母石英片岩夹深灰色石英绢云母片岩20、紫红、灰白色中—薄层条带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9、浅灰、黄白、淡紫红色绢云母片岩18、深棕红色中—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7、深棕红色中—薄层状石英绢云母片岩16、暗紫灰色具条带状绢云母石英片岩夹深棕红色含铁石英片岩15、底部为深棕红色中层状变粒岩,向上变为薄层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4、浅棕、紫红、黄白色花斑状薄层绢云母片岩13、底部为深棕红色含铁绢云母石英片岩,向上变为带状绢云母石英片岩12、深棕红色含铁绢云母石英片岩夹棕黄色绢云母石英片岩11、紫红色薄层石英绢云母片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变粒岩10、浅灰、浅紫红色薄层条带状云母片岩9、掩盖8、紫红色中层状含铁云母石英片岩夹绢云母片岩条带及薄层7、浅灰、淡紫红色中层关石英云母片岩6、掩盖5、浅灰色中层状云母片岩4、紫红色薄层条带状石英云母片岩、浅棕灰色、黄色中层状含磷石英片岩平滑石云母片岩2、浅紫红色中层状云母片岩1白、淡紫红色薄层石英片岩(未见底)沙湾坪组28、浅灰绿色薄层状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与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互层(未见顶)27、浅灰绿色中—薄层状石英绿泥石绢云千枚岩26、浅灰绿色薄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25、覆盖,见云母石英、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转石24、浅灰、浅灰绿色薄—中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夹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23、覆盖,多见片状绿泥石白去母石油岩、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转石22、浅棕灰、灰绿色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夹薄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21、棕灰、浅灰绿色中—薄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20、灰绿色中—厚层状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19、覆盖,多见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18、浅棕黄色薄层—中层片状二云母石英夹灰绿色泥绢云龙千枚岩17、灰绿色薄—中层状石英绿泥绢云千枚岩16、灰白、浅棕红色中—厚层状二云母石英岩15、灰绿色蚀变十字石英二云片岩,夹片状二云母石英岩14、灰绿色薄—中层状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13、灰绿色—厚层片状绿泥石白云母石英岩夹二云石英片岩12、灰绿色薄层石英二云片岩11、浅灰、银灰色薄层片状绿泥石的云母石英岩夹二云石英片岩10、灰绿色中—厚层状二云石英片岩夹薄层状石英二云片岩9、灰绿色薄层二云石英片岩8、灰绿色薄层二云石英片岩夹绿色薄层二云石英片岩7、覆盖,多见二云石英片岩转石6、浅灰绿、浅棕黄色薄—中层状二云母石英片岩5、覆盖4、灰绿色二云母石英夹石英二3、覆盖2、灰绿色中—厚层二云石英片岩1、灰绿色薄层状二云石英片岩与二云石英互层上覆地层:坝里组 7、灰白色云母石英夹薄层石英云母片岩—————整合————活道组6、灰、灰白色白云石大理岩5、灰白色云母石英片岩,顶部夹灰色石英云母片岩4、灰白色云母石英片岩与石英互岩2、灰白色石英片岩与石英云母片岩1、黄色砾岩夹砾岩,含量分别为了实现30%~35%及时雨15%,砾石以石英为主,次滚圆一次棱角状,砾径1~3㎝,最大25㎝—————平行不整合—————下伏地层:大绀片山黄色片理化变细—中粒石英砂岩上覆地云:虎山组黄绿色薄板硅质页岩,单层厚1~2㎝中部间夹薄层灰色硅质岩。
含无铰纲腕足类及大量笔石等—————整合——————新厂组4、黄色风化为紫红色薄层状泥质页岩,含铁质小结核及黄铁矿及节肢类3、紫灰色薄层状泥质页岩2、灰绿色(风化面黄色或紫红色)块状细粒石英砂岩与薄层状泥质页岩互层1、灰绿、绿灰色,风化为黄绿、紫红色薄层状泥质页岩,底部夹灰色碳质页岩。
含笔石—————整合—————下伏地层:水石组灰色粉砂泥质页岩。
含海绵骨针及腕足类虎山组9、石英砂岩(未见顶)8、含铁石英角砾石岩,坚硬致密,主要成分为硅质、褐铁质、石英,风化后表面呈蜂窝状7、灰黑色、灰白色硅质岩,坚硬致密,层理清楚,单层厚0.07~0.1m6、硅质石英砂岩,坚硬致密,硅质成分较高5、灰黑色薄层状硅质页岩,含丰富的笔石,南于该层尚采有等化石4、褐红色细砂岩,含绢云母片较多3、灰黑色硅质页岩,坚硬致密,硅质成分高,含笔石化石———整合———下伏地层:新厂组紫灰色,薄层状页岩上覆地层:长坑水组 2、灰一灰黑色泥质硅质同,岩(单层厚34㎝),间夹0.5㎝的泥质页岩,局部有角砾状铁质砂岩———整合———1、黑色绢云母泥质页岩(风化后浅灰色、黄褐色、砖红色)。
含笔石。
———整合———下伏地层:水石组浅灰色及淡青色粉砂质页岩上覆地层:半坑组青灰、灰黑色厚层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含星点黄铁矿———整合———长坑水组6、黑色(风化后灰白色)条带状泥质硅质板岩夹薄层—叶片状硅质岩微细层理清晰,含丰富的笔石等(761队在相当该层中采到有如下的笔石等)5、黑、灰黑色(风化后灰白色)薄层微黄铁矿化碳泥质硅质板岩,微层理清晰,岩性坚硬。
含丰富的笔石等(761队在相当层中采有等笔石化石)。
4、黑、灰黑色(风化后灰白色及黄褐)石英粉砂质硅质板岩,岩性坚硬,层理清晰,层面平整光滑,见星点状铁矿———整合———下伏地层:下黄坑组灰黑、黑、青灰色(风化后灰—灰白色)条纹状石英粉岩砂岩、泥质绢云母板岩黄竹洞组13、石英砂岩夹板岩(未见底)12、紫红色中—厚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夹紫红色薄层状板岩11—9、灰黑色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夹少量紫红色薄层状板岩8、角砾状石英质砂砾岩7、灰黑色薄层状石英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与变质泥石英粉砂岩6、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5、石英砂岩质砾岩,砾岩为棱角状石英砂岩石4、灰褐色中厚层状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整合———古亭组3、杂色、灰色、灰褐色块状矽卡岩夹质中细粒石英岩———整合———半坑组2、灰白、灰黑色(风化黄棕、灰黄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整合———1、青灰、灰黑色薄层状粉砂质板岩(未见底)上覆地层:罗东组灰白色厚层状含白云质细晶灰岩———整合———罗洪组32、青灰色中层状钙质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夹白色泥灰岩透镜体31、黄白、黄灰色中层状变质砾岩(单层10~30㎝),砾石成分为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大小一般为4㎝×6㎝×8㎝,含量20%左右30、灰色薄层状钙质绢云母千枚岩夹黄白色中灰薄层状变质细粒长石石英岩及变质粉砂岩。
29、灰色厚层状变质砾岩和黄白中厚层状变质含砾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色薄层状石英绢云母千枚岩28、黄白色中厚层状变质含砂细粒砂岩与灰色薄层状含砾石英绢云母千枚岩27、灰白色中薄层状绢云母板岩26、黄白色中厚层状变质中细粒岩屑石英岩25、上部为灰色薄层状绢云母千枚,下部为灰色中薄层状变质泥质粉砂岩24、上部为灰色薄层状变质含砾泥质粉砂岩,中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砂砾岩23、上部为灰白薄层状含砾石英绢云母千枚岩,下部为灰白色中厚状变质泥质粉砂岩22、浮土21、灰白色中厚层状变质砾岩、砂砾岩夹灰色中薄层状泥质粉砂岩20、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细粒长石石英岩夹灰色中薄层状变质泥质粉砂岩和灰色中薄层状石英绢云母千枚岩19、灰白色厚层状变质中细粒屑砂岩,上部夹有灰白色中薄层状变质泥质粉砂岩~~~~~~不整合~~~~~~下伏地层:水石组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色绢云母千枚组的韵层罗东组34、灰白色厚层块状砂屑灰岩与灰白色块状白云质(化)细晶灰岩(未见顶)33、灰白色厚状白云质(化)细晶灰岩,含微古植物等————整合————下伏地层:罗洪组 32、青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夹白色泥灰岩透镜体上覆地层:兰瓮组黄色中厚层状变质砾细料石英砂岩夹薄层状变质粉砂岩————整合————13、上部为薄层状变质细粒石英岩,下部为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状变质细粒石英砂岩12、浮土11、浅紫色灰色薄层状变细粒石英岩(单层厚为了实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