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合集下载

王菲《宽恕》歌词

王菲《宽恕》歌词

《宽恕》
如是我闻
仰慕比暗恋还苦
我走你的路
男儿泪女儿哭
我是你执迷的信徒你是我的坟墓
入死出生由你做主你给我保护
我还你祝福
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可你欠我幸福
拿什么来弥补
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
如是我闻
爱本是恨的来处
胡汉不归路
一个输一个苦
宁愿你恨得糊涂
中了爱的迷毒
一面满足一面残酷你给我保护
我还你祝福
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可你欠我幸福
拿什么来弥补
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
你给我保护
我还你祝福
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可你欠我幸福
拿什么来弥补
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爱比恨更难宽恕。

如是我闻_如是我闻的意思_成语词典

如是我闻_如是我闻的意思_成语词典
请确保付费时的浏览器及电脑和复制文章时所用的浏览器是一样的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拼音 rú shì wǒ wén简拼 Nhomakorabearsww
近义词
反义词
感情色 彩
褒义词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解 释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成语出 处
《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成语用 法
作宾语、分句;为佛经开卷语
例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第三十一章)
产生年 代
古代
常用程 度
生僻

如是我闻民国名人讲演摘录读后感

如是我闻民国名人讲演摘录读后感

如是我闻民国名人讲演摘录读后感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感到好奇的便是这个颇有文言气息的题目——如是我闻。

辛先生到底听到了些什么?又是要表达些什么?上网搜查了一下才知道,“如是我闻”其实是佛家用语,出自《如是我闻》。

原文是“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还没开始看这本书,我就已经被这一串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弄得是晕头转向,大叹不解。

又查找了不少有关“如是我闻”的注释与见解,却还是没能理解它的意思。

这使我不禁有一些气馁。

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却觉得或许这个题目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艰涩难懂。

如是我闻,其实所写的就是作者辛丰年先生对音乐的欣赏,对音乐的“见道”。

犹记得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要看一本书、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看这本书的前言部分。

这本《如是我闻》总共收录了三篇前言,一篇是这本书的制作组所做的关于“为何读书”与“怎样读书”的讨论。

由于这篇前言与本书无太大关系,故这里略去不讲。

后面的一篇“序”是由我国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xx吴祖强先生所作。

辛丰年先生并不是真正的音乐理论家。

在这里,一个真正的音乐家的评价便使得这本“门外汉”的音乐评论作品集变的格外拥有价值。

最后一篇前言是“作者的话”。

辛丰年先生在这篇前言中道出了写这三十篇短文的动机。

辛先生认为,无论是何种音乐都值得人们严肃地倾听、认真地欣赏。

虽然我们也许无法真正做到品鉴音乐,对每一部作品指指点点,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只要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严肃认真地去听,总是会有收获的。

《如是我闻》是一本辛丰年先生的作品集。

除去开篇序言外,这本书一共收录了辛丰年先生整整三十篇“听乐实感”。

辛先生一直强调,自己对于音乐“只是一知半解”,是个“门外汉”。

但是就如序言中吴祖强先生所说,“归根结底音乐主要也还是为给‘门外’人听的”。

真正对音乐有深切感受的往往还正是这些“门外汉”。

辛丰年先生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门外汉”,他的那些琐碎感受反倒是可以让人如醍醐灌顶,直想道一声“好”。

闵一得订如是我闻

闵一得订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无名氏授天水子录佩闵一得小艮氏重订曰" 如是" ,盖谓所授功诀也。

曰" 我" ,无名氏之自谓。

其曰" 闻" 者,盖明得自口授也。

授道而隐姓氏,品高而志谦也。

得取寂体而精味之,仙道人道,剖示昭然。

编中援引,屡标我祖泥丸李翁,疑编出自西川陈翁口授。

然则天水子,或即钦刘郭翁之隐号,藏有习坎精义欤! 况按编中载有" 我宗东华" ,又有" 斋心习坎诀说" ,而竟曰" 祖仿" ,则此编出陈翁门下无疑。

惜所订本决非天水手录,故多鱼鲁,乃为息心体订,是为我宗一家言也。

道光癸巳天中日后学闵一得谨跋于金盖之书隐楼金丹说金丹之道,全在静定其心。

若不静定,则神志错乱,难调真息。

其息不住,身中先天炁隐。

三才真炁,无朋不归,行无补益,将何以生药? 是以遇事制心,凡有所为,顺听自然。

事若未至,不生行念; 事若过去,释同冰化。

务令此心常若无事,则心静矣。

静则自定。

以此定心,独处静室,少坐片时,盘膝握固,塞兑垂帘,回光返照,内观其心,存其心若婴儿,端坐心舍——所谓" 端坐" 也者,不过寂静;" 存如婴" 者,不过内外混穆、无识无知之义; 所谓收心舍者,不过此中虚朗,况若舍然,只可觉不可见也。

倘若泥文执象,便堕幻妄,非真清静矣!如法内观,乃见其心,行造自然而然,方是其心真况。

况者,体也,体即道体。

泥凡氏曰:" 道本至虚,体本至无。

" 学知悟此,方可与言其心,而观诀得矣! 未得真况,只自无念,必觉鼻息若无,而息归心脐,斯造真况。

既适真况,方可与意归海——海乃元海。

归海念纯,胎息亦息,才可举念大阖辟。

乃是以我真神运我真气,何关何窍之不开哉? 而法惟以意后透。

斯时坤炉火发,两肾汤煎,心液下注,海阴化阳,腾腾上升,立破尾闾、夹脊双关,次于风府,而上朝昆仑矣。

如是我闻(精)

如是我闻(精)
《 心經 》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
鷲山中,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 爾時薄伽梵入觀照深妙品三昧。是時 復有聖觀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 波羅蜜多深妙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神力,白聖觀自
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 何修習?」
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
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 羅蜜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 蘊亦從自性空真實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異色,色
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以是諸法皆空而無相;不生, 不滅;無垢,亦無離垢;不增,不減。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 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 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 觸,無法。無眼界及無意界,乃至無意識 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是以無苦、集、滅、道。無 智,無得,亦無不得。
爾時薄伽梵從三昧起,告聖觀自在菩
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 蜜多,當如是學!一切如來,亦皆隨 喜。」
薄伽梵作說是語已,尊者舍利子、聖
觀自在菩薩及諸眷屬──人、天、阿修 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
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故無恐 怖,遠離顛倒,究竟大涅槃。
三時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應知: 般若波羅蜜多咒──大神咒,無上咒, 無等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得 菩提娑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 如是修習深妙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我闻》读后感

《如是我闻》读后感

《如是我闻》读后感《如是我闻》读后感——漫品《如是我闻》有感当我第一次收下这本书的时候,最感到恐惧好奇的便是这个颇有文言气息的题目——如是我闻。

辛大姐到底听到了些什么?又是要阐明些什么?上网搜查了一下才知道,“如是我闻”其实是佛家用语,出自《佛地经论》。

原文是“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云云事,我昔曾闻如是。

”还没开始看这两本书,我就已经被这一串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弄得是晕头转向,大叹不解。

又检索了不少有关“如是我闻”的注释与见解,却还是没能理解它的意思。

这使我不禁有一些胆怯。

然而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或许这个题目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艰涩难懂。

如是我闻,其实所写的就是写到作者辛丰年先生对音乐的欣赏,对音乐的“见道”。

犹记得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要看一本书、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看封信这本书的前言部分。

这本《如是我闻》总共收录了三篇前言,一篇是这本书的制作组所做的关于“为何读书”与“怎样读书”的讨论。

由于这篇前言与序言无太大关系,故这里略去不讲。

后面的一篇“序”是由我国作曲家、中国文联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祖强先生所作。

辛丰年老先生史学家并不是真正的音乐理论家。

在这里,儿童读物一个真正的音乐家的评价便使得这本“门外汉”的音乐这般评论作品集变的格外拥有价值。

最后一篇前言是“作者的话”。

辛丰年先生出该在这篇前言中道出了写这三十篇短文的动机。

辛先生认为,何种音乐都值得人们严肃地倾听、认真地欣赏。

虽然我们也许无法关键在于做到品鉴音乐,对每一部作品指指点点,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只要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严肃认真地去听,总是会有收获的。

《如是我闻》是一本辛丰年老先生的作品集。

除去开篇序言外,这本书一了辛丰年先生整整三十篇“听乐实感”。

辛先生一直强调,自己对于音乐“只是一知半解”,是个“门外汉”。

但是就如序言中吴祖强先生所指,“流行乐归根结底音乐主要也还是为给‘门外’人听的”。

真正对音乐有深切感受的往往还正是这些“门外汉”。

如是我闻 作文

如是我闻 作文

如是我闻作文
哎呀呀,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如是我闻”。

嘿嘿,我一开始还不太懂呢。

老师说,“如是我闻”就是好像是我听到的意思。

哎呀,原来是这样呀。

我就开始想象啦,要是我听到了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那该多有意思呀。

嘿呀,比如我听到了小鸟在唱歌,哈哈,那歌声可好听啦。

或者我听到了小猫咪在“喵喵”叫,哎呀,那声音可萌啦。

我还想呀,如果我能把听到的所有有趣的声音都记下来,那该多棒呀。

嘿嘿嘿。

然后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这些好玩的声音啦。

哎呀呀,想想都觉得好有趣呢。

这就是我对“如是我闻”的理解啦,哈哈!。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简单的说就是”我曾经是这样听佛说的”叙述者是阿难,为的是证明他所宣说的经典和教法是佛陀所说的原始内容,另外阿难是佛弟子里记忆第一的,佛陀35岁成道时,阿难刚出世。

20多岁时,阿难出家为僧后,被选为佛陀的侍者。

在他侍奉佛陀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教导行动,跟随佛陀的身后,到各地弘化,以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

阿难的记忆力很好,一经于耳,永不忘失。

佛陀在进入涅盘时,承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难,轻轻的问道:第一、佛陀涅盘后,以谁为师?第二、佛陀涅盘后,依什么安住?第三、佛陀涅盘后,恶人如何调伏?第四、佛陀涅盘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叫人起信?佛陀说:“阿难!你和大家好好记住,你们应依戒为师。

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份光明。

有十人就有十份光明。

有百人、千人、万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这时佛教就有无量无边的光明,照破消灭世间所有诸黑暗。

依四念处安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遇到恶人时,不与他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

结集经藏时,经的前面以…如是我闻‟为开始。

你们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处!”后来,在结集佛陀的经典时,阿难以其对佛陀的说法能记忆不忘,为众人所推崇。

最初的经典,如《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以及《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在第一次结集圣典大会,由阿难尊者背诵出来的。

在结集经典时,阿难为尊重佛的吩咐,经首用“如是我闻”四字。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祗树给孤独园。

」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

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

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

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

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

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

如是我闻的意思_如是我闻的成语解释

如是我闻的意思_如是我闻的成语解释

如是我闻
成语解释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

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成语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成语繁体如是我聞
成语简拼RSWW
成语注音ㄖㄨˊㄕˋㄨㄛˇㄨㄣ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如是我闻作宾语、分句;为佛经开卷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仲夏,37摄氏度。

车鸣、噪音,无处不在而又不浅余力地充斥着内心那根最为脆弱的神经。

炙热的日光毫无遮掩的照射在脸庞,不禁眯起了双眼。

此刻外界的事物无论以任何方式在眼前经过,通过视觉给大脑留下的影像只是一条细缝。

给面颊留下的却是一行分不清是汗还是泪的透明液体,瞬间滴落便而消散不见影踪,内心开始狭隘。

如是我闻。

在瞳孔历经无数次的放大与缩小察觉的却是人性到处龌磋的理所当然,即而道德与真理的底线便可随意抵触,看者所给于的回应却是淡然一笑、毫不在意。

使其更加肆意妄为。

原本清晰事物也变得模糊。

多数时候,总在媚俗与高尚之间模棱两可,进退一步便可得其万一。

却抛不开种种拉扯便而徘徊不前,仿佛性格升华遇到了瓶颈,难以突破,更提不得逾越。

闲暇之时,思些称不得回忆的过往。

把事物放于内心翻来复去的掂量,却还是做不到想要的心安理得。

思来想去,平生所做所欲,亏欠之人太多。

无意之中一言半语便可使人受伤,其非我所愿。

对亲切之人烦怒之后就愈想解释,即便其只是一时之气,印我心之亏疚无言而喻,错总归是错。

深夜,双目不愿闭合,深怕原本苍白的事物被潜意思所控制的梦境涂满杂乱的色彩。

而醒来之后却只能哎哎轻叹,承受太多大喜大悲的心理终归太过情绪化。

相对一直寻图安静的心性来讲,缺少应有的理智。

一段时间消沉过后重拾信心才发现早已跟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脱离了同流的轨道,格格不入。

不能被推往高雅的殿堂也不想跌入媚俗的深渊,无可奈何只好自称所谓浮夸,却被旁人责以故装清高。

也许别人眼中的自己跟自己眼中的别人如出一辙罢了。

如是我闻(节选)

如是我闻(节选)

-080-诗刊我们也老了到夜晚就犯困,等着和月亮告别不可以吗,祭奠一个逝者,然后想不起他的名姓竹林多么阴翳,或雨水季有竹林的人家,下雨天是不进林子的那是留给雨水的天地,整个林子,除了雨声,还是雨声我担心筑在树上的巢,其中也包括竹林长喙鸟一家雨后的林子一派阴翳,做鲜竹沥的人,冒着打湿衣服的危险,拖回一根毛竹木炭火,劈开后横着的竹木槽, 广口瓶——房屋内咳嗽不止的人这是七月间的事情七月黄梅天,水塘草盛,处处蛙鸣聒噪面具之诗唱罢,他们回后台休息刚才是一折《三英战吕布》,接下来要唱《白门楼》吕布有些不安,坐在一旁饮茶,一杯下去,接着又饮一杯刘备侧身而卧,用帻巾遮住半个脸庞关羽安然端坐,生怕弄乱颌下的长须胖子张翼德,在小睡当中,四面护背彩旗不再猎猎作响他们脸上的铅粉、胭脂、松烟埋在皱纹里,随着呼吸的变化,时而收缩,时而扩展为什么善良的人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外婆,外婆黑暗里,床前斜搭的蓝布大襟褂子,床下的黑布鞋小声地叫外婆,外婆就快要编完的鱼须笼,散落的苇条,发亮的柴刀小声地叫外婆,外婆院子里月光融融,月光浣洗的豆角、丝瓜、梅豆秧小声地叫外婆没有应声,轻轻打开年画剥落的院门木门温婉,不忍出声外婆,外婆,水塘涟涟地叫外婆,外婆,杜家湾幽幽地叫外婆没有应声,她早年缠过的小脚,放开了还是有些不稳,看上去,有些摇摆如是我闻(节选)旻 旻1秋千画出优雅的弧线,带走夕阳孩子隐入林中赤裸双脚,行走于墓地间,亡灵的领地植物疯长,浆果饱满-081-百家金黄猎豹在凯旋中复活2你对死亡一无所知,你眼中有疾驰的光。

樱桃和草汁爬上你的唇。

你有待成长,使黑暗撩起眼帘使光抵达时间的裂纹你同时饮下深渊3夜间逃离神祇布下的迷宫白天原路返回。

头戴洋甘菊花冠灵魂在香气中静谧生长你以植物的知足接纳一棵树内心的一百种变幻方式在默念中获得蔚蓝4肉身是贪恋尘世华美的旧衣裳善于恋物,善于日久生情“而你贩卖乖巧和笑靥取悦死神,不过为劫持他以求取消这无用的肉身”是的,你厌倦疼痛的肉身5雾霭升降,万物萌发群鸟的鸣叫声在山峦间起伏“要保持眼中的星辰,保持对温暖和光明的敏感。

梵志受斋缘品第三

梵志受斋缘品第三

梵志受斋缘品第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初夜,有二天来诣于佛所。

天人身光,照曜祇桓,皆如金色。

佛便随宜,演畅妙法。

心意开悟,俱得道迹,头面礼佛,还归天上。

阿难说,就像我所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一天初夜分,有两个天人到佛这里。

天人身体的光明照耀了祇桓精舍,都像黄金的色泽那样。

佛就随宜为他们演畅妙法。

他们听法后,都心开意解,证了圣果,然后头面礼佛,回到天上。

明日清朝,阿难白佛:昨夜二天来觐世尊,威相昞著,净光赫奕。

昔种何德,获斯妙果?第二天清早,阿难就启白佛:“昨晚两个天人来见世尊,威德相好非常显著,清净光明极为炫耀。

他们往昔种了什么福德获得这样的妙果?”佛告阿难:迦叶如来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婆罗门,受持八斋。

其一人者,求愿生天,其第二人,求作国王。

佛告诉阿难:话说迦叶佛涅槃以后,在他的法教快要衰灭的时期里,有两个婆罗门受持八关斋戒,其中一个人愿求生天,第二个人求作国王。

其第一人,还归其家,妇呼共食。

夫答妇言:向受佛斋,过中不食。

妇复语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使驱摈汝不与会同。

其中那个求愿生天的人回到了家里,他妻子招呼他一起吃饭。

他对妻子说:“刚才我已经受了佛的斋戒,过了中午不能吃的。

”他的媳妇又对他讲:“你是个梵志,有自己的戒法,你为什么去受异教的斋戒?现在如果你相违不和我吃饭,我就把这件事告诉给梵志,让他们驱摈你。

”闻此语已,深怀恐怖,便与其妇,非时而食。

听了这话后,这人心里生起很大的恐怖,他迫于压力,就跟他的媳妇非时饮食了。

二人随寿长短,各取命终。

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

愿生天者,由破斋故,乃生龙中。

当时两个人随着各自寿量的长短,相继过世了。

愿作国王的那个人,持斋圆满,就生在国王家。

而那个愿生天的人,由于他破斋戒的缘故,就生在龙当中。

时有一人,为王守园,日日奉送种种果蓏。

此人后时,于泉水中,得一异㮈,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为门监所见前却,当以与之。

太宰治《如是我闻》经典语录

太宰治《如是我闻》经典语录

太宰治《如是我闻》经典语录今晚偶然读起《如是我闻》(真香!),太宰治用一反他形象的犀利言辞、辛辣文风来反击甚至责骂那些批判他的作品的"大文豪'、"大前辈',万万没想到他会有这么可爱的一面,真是太好玩了。

太宰治《如是我闻》经典语录1、我们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就连温顺也弄不明白。

太宰治《如是我闻》2、一个浅薄的人,就应当老狡猾实露出自己浅薄的样子。

为什么非要将自己那浅薄的本质,偷换成其他的东西给别人看呢?太宰治《如是我闻》3、后辈敬畏前辈,同学敬重老师,儿子孝敬父母,这是你们成天教育我们的东西,并让我们无条件的信奉。

但是前辈对后辈呢,老师对同学呢,父母对孩子呢,你们却一句也没有教给我们。

太宰治《如是我闻》4、孤独,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太宰治《如是我闻》5、真正的正义是指那些孤苦伶仃,没有父母依靠,没有儿女赡养的人,随处都有容身之地的情形。

太宰治《如是我闻》6、做事考虑不周的人,既不会爱护自己,更不行能意识到自己有没有深深地伤到他人。

太宰治《如是我闻》7、攻击别人,甚是无聊。

要攻击就应当攻击他人的神,尤其是敌人的神。

太宰治《如是我闻》8、对于艺术,我认为艺术没有父母,没有儿女,甚至没有伴侣。

太宰治《如是我闻》9、你们缺乏爱的力量,就像你们没有苦恼的力量一样。

你们可能会爱抚他人,但肯定不会被爱。

太宰治《如是我闻》10、孤独是宝贵的心灵食粮。

但是另一方面,当孤独与家庭联系起来时,它却显得如此丑陋。

太宰治《如是我闻》11、人生的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我确信人生就是苦痛的代名词,诞生便是不幸的开端)。

争夺的空余,我们尽情享受美味的食物。

太宰治《如是我闻》12、相比出国留学,与愚蠢的女人同甘共苦才是人生。

虽然困难但是光荣。

太宰治《如是我闻》太宰治《如是我闻》简介:《如是我闻》是一部由太宰治所著书籍,北京理工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

辣,一反太宰治"弱气'文风,文章一经刊出即刻震动文坛。

如是我闻(组诗)

如是我闻(组诗)

人在都市黑夜经如是我闻:在黑夜中别慌,我与世界是很有缘分的,组织在选举,婚姻已完成,已经是第7天了。

黑夜的几个主题,有福了,留下永久的新闻,切开牛皮纸的档案,保存下来。

南无阿弥陀佛,哑巴在默默地念着,黑夜的差异只在于,这个黑夜的城市是瓷器按钮,与你久久对视,一不小心,就碎成粉尘。

紧急中,我打开远光,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还能在旅馆登记,填写表格。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现状,漆黑,但终于给予了我一张喝绿茶的桌子,可以在浴室里互相擦洗身子。

黑夜始终不够多,我无法知道自己要上交多少,才能靠近。

但在黑夜中,我还得坐办公室,灭火,写材料,阅读长长的新闻和文件,我一直不够少。

宝石经如是我闻:如是我闻(组诗)王学东诗歌原创·上旬刊一间珠宝店只留下了破碎的玻璃渣,但手掌继续伸出,需要戴上戒指,工资也需要涨倍才行。

关于宝石,其实是一个革命的故事,虽然已经六十年了,也还没有留下案发的记录,只能在文字中猜测红绿灯的规律。

满含色情与叛变的宝石,在策划中,宝石就已经成为了耻辱,只有酝酿的暧昧,流传下来。

此时,商业街上弥漫着的强对流天气,试图遮挡珠宝的光芒。

但成为会员很容易,也不会有暗杀,我在周末也一定会按时等你,不砸玻璃,只购买爱情。

面对宝石,我只希望能控制住手中的杯子,生怕一觉醒来,镜子中的我长满了胡子。

很痛。

很多蚊子。

也很容易失眠。

面对宝石,不能停车,不能去游泳,我始终看不清楚,这宝石是陷阱,还是生气。

成长经如是我闻:在深夜一开口,就想念着一只小狗,让霓虹灯打掉了眼睛。

你说你的,我要大喊,我需要麻醉,让雨水四散,鞭炮开花,我无法进入到成长的宏大主题。

我要与两个月说说结尾,向人类交代,提交银行卡的 检验报告。

我尽力配合剪刀,去拍广告,做信心的代言人,不停下来休息。

还是保密吧,留下一座桥开宴会,当诱饵,需要一遍一遍地偷窃对祖国 的赞歌,亲历良心的集体决议。

我接通电源,以便能在红地 毯上喝红酒,走正步,给花朵递张字条, 然后回家。

子曰与如是我闻的契合

子曰与如是我闻的契合

子曰与如是我闻的契合“子曰”的由来,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将孔子平日言论篆集成书,它就是四书中的【论语】。

该书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的主要文献。

书中凡是孔子所言,必以“子曰”设在语句的前面,以区别弟子们的言论。

“如是我闻”,是释迦牟尼佛对阿难提问的答语。

阿难向佛提了四个问题:1、佛灭后,以何为师?2、以何安住?3、恶性比丘如何调伏?4、经典集结如何令人起信?佛答:我涅槃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一切经典应安“如是我闻”的证信句子。

这就是“如是我闻”的由来。

释佛出生年代有种种异说,今依【众圣典记】说,是在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日诞生于拘利城外兰毗尼园内无忧树下。

父是印度中的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母叫摩耶。

佛出生后七日而母殁,由姨母摩珂波赭波提抚养。

佛姓乔答摩,名悉达多。

佛在八十高龄示大般涅槃,时在二月十五日,佛应世时,诸弟子得亲闻佛的说教,佛示寂后,由诸圣弟子集为法藏。

为佛言集结曾经四次。

弟四次结集是在佛灭后四百年间,有迦丽色迦王尽力尊佛,当时佛教部派崛起,各据己见,莫衷一是。

于是招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推协尊者及世友为上首,在迦濕婆罗城结集三藏,造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

此为印度佛教有文字记载之始。

什麽是“佛”?中国的学者释“佛”为思想家,也切当。

有人给“佛”下了另一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圆满境地的人格。

合二者的解释,佛就是具有完整人格的思想家。

在佛陀十四岁时,中国的孔子诞生。

西方“佛陀”和东方“圣人”这两颗思想文化巨星相继降凡历劫,他们所作事业基本相近,一是“普渡众生”, 一是“有教无类”。

两人的相似之处甚多,归纳如下:1、二人为同一个时代的人。

2、二人都有超凡的智慧,渊博的学问,卓越的能力,完整的人格。

3、二人都无著述遗世,而其言论则成为万古不灭之格言,民众之信理,修身处世之圭臬。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图书馆的荷花池旁。

轻车熟路的坐下来,像在老朋友的家里。

夏天已是尾声了,如湖边风烛残年的荷。

荷叶大多已枯了边,毫不在意的翻卷着,露出底下已显灰黄的颈。

侥幸苟活的几个莲蓬早已干枯,但还是保持着死时的姿态,倔强的昂着头。

一只白色水鹭立在上面静默着,忽然长叫一声又飞走了。

离岸最远的水面上,几朵残荷在小心的开着,还护着几个小小的花苞,在一大片灰绿枯黄的荷叶中纯洁的如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

岸边有几根羸弱的芦苇随风木然摆着,偶尔发出“哗哗”的响声,以证明它是以一个生命的姿态存在着。

身边的桃树枝上挂着一张陈旧的蜘蛛网,早已没了主人,在风中瑟瑟发抖。

已是下课的时间,对面图书馆前面的路上,车来车往,有三五个人在路边小广场聊天,但什么也听不见,倒觉得是在看一场无声电影。

太阳慢慢地沉下去,西边的天空上有一小片火红的云,从头顶上柳树枝的缝隙里看出去有一种凄凉的美。

远处公交车的喇叭声和建筑机器的轰鸣声渐渐淡成了背景,水鹭偶尔懒懒的叫一声,倒是草丛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喧嚣了起来,张扬着他们平淡满足的生活。

不早了,又该回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是我闻
车窗外的白杨舒展,绿叶如车轮辐辏,在空旷的背景下竟也有了些繁华的意思。

舒展的枝叶在演绎生命的轮回,如是我闻,生命的本质在于繁华还是枯寂,抑或只是生命本身的过程,轻轻一叹一问间,走过的路途似乎也成为探索答案的征程。

“如是我闻”当佛子向世尊阐述自己对于正法的见解和疑问时,虔诚的四个字便开始了一次智慧的碰撞与交锋。

正法并非只在世尊那里,人人皆有佛性,度过了那苦海,人人岂不都是如来,经得起如是我闻的叩问。

便如这隔壁白杨,枯荣反复,寒来暑往,所要展示的是什么呢,生命的不屈和坚韧么,它们毕竟只是对自然地顺从,当扎根于此之时,它们的命运便是尽力汲取养分,对抗风沙,繁衍后代。

这是生命的冲动和流逝的过程。

而人们赞美与移栽是利用和寻找感情的寄托,如此而已。

如是我闻,生命的本质的探寻不是我们所能承担的任务,物理的化学的和哲学的表述并非直接的表达,生命的本质从来不需要这么间接晦涩的形式进行探索和发现,人们从事这些探索,是对自身智力的锻炼和标榜自我高等的手段和方法。

他们不同植物,不同动物,感情的存在和生命意志的赋予使得他们对于生命中的无聊和痛苦体会艰深,克服这种不适状态的愿望更加急切,在自身寻找不到较好的角度也是对自身的认识更加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外物的状态抒发和比拟
自身情感的需求因此产生。

而外物,如白杨一般,被赋予的唯一意义可能只是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对于人们加之其上的感情意味既无法认同,也无法反对,它们是失语者,对于感情的暴虐与强加,是无知觉无意义的,反而因此,人们又赋予它并不迟疑的品格,或命名为坚守。

这正衬托出人们自我定位和自我安定感觉的缺失。

海德格尔现代人失家的困惑的哲学命题,对于家园的渴望和一种安定感的寻求即使在一棵白杨上也不放过。

个人意识的存在使得其生存更多追寻思想性的生活状态,栖息在思想的芦苇上,便是芦苇也作为人的灵性的栖息之地。

现代人对于自身的不自信和不确定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一个买两份报纸来相互对照以确保报纸内容无误的人的例子。

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多强调人自我意志的巨大力量,然而悲剧的原因在于,个人意志的独立性,很多时候是失控的,个人无法把握,在康德看来,这大概是理性的界限所在,只是,康德早于叔本华,其理性批判的范围是对元命题和确定性基础的探寻,而不理会个人意志的原因。

奥古斯丁认同个人意志的自由,因而人的原罪也是因为亚当使用个人意志选择恶,从而到来整个人类的原罪。

哲学家的探讨,对于意志和理性的阐发,精深细致。

然而,如是我闻,对外物的假借的理性意志的探讨,使得人对于自身的确定性的寻找更加困难。

甚至没有人能够认识自我,这是最大的智慧,更荒谬的是,人因为具有了智慧,因为有了认识自我的冲动,从而永远无法认识自我,他们永远无法认识认知自我的冲动之过程和这种认识冲
动本身的本质,这是个人摆脱不了的困境。

借助白杨的笔直与葱郁,人将各种品格赋予其中,大概是想减轻这种纠结往复,永远无法到达尽头的思考过程所带来的负担和不安。

甚至羡慕白杨的品性和不须思考纠结,从而彻底摆脱叔本华所标榜的人身的苦闷和痛苦的悲剧过程。

这是不幸的,白杨的无意识和人的有意识,决定了人总是一厢情愿。

事实上,人的一厢情愿是其悲剧的起源也是其终点。

即使在人与人之间,他人即地狱。

对于有意识的同类带给个人的痛苦体验更加无法获得谅解。

在交往的过程中,冲突和不安即使获得理解和宣泄,然而,个人对自身的不确定也决定了对他人更多的不确定。

他人不是外物,却并不比外物可爱,可以抒情,因为有意识,所以无法承载抒情的意识。

在有意识的个体中交融与矛盾斗争,人无法获得个人和他人的和解,甚至自身的和解尚且困难。

然而,所抒发的对外物的感慨,和对外物生命形式的探索,却仍是个人意识的自说自话,即使获得较多的认可,却有一个本体被讨论的对象失语的存在,这种讨论和结论的意义也只是个人的。

若加上化学或物理的解释,会客观的多,可是,这不是意识个体所要讨论和值得辩论的内容,个人的矛盾与孤独永远存在。

如是我闻,这戈壁白杨,那天边云朵,远处还有砂砾盐碱,对其本质的探讨和认识,是恒久而无法验证的样态,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如此。

无论失语的主题还是过于啰嗦的探索者,从来没有和解,和解的只是个人,只是讨论者,那主体存在和参与的意义,他自身并无意识。

窗外,白杨繁华,车轮辐辏,如是我闻,一切安详韵致,途中思考的印记只属于我一个人,与他人和这外物,无关。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辛波斯卡的诗意栖息“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扉页上轻轻的忧伤气氛蔓延开来。

是的,作为诗人,作为女诗人,辛波斯卡的一生是寂寞的,她喜欢并品味这种寂寞,即使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她的惶恐和别人不同。

“但是,我觉得接下来的句子——第三局、第六句、第十句......一直到最后一句——对我都一样的困难”,这种忧虑并非矫情,当代诗歌的解构运动,使得诗人对自己的身份的承认并不那么坦然,以情非得已作为幌子更能讨好大众的品味。

而诗人身份需要“某张盖有官印的纸”,官方的认同比诗人的作品更有说明力量,即使如布罗茨基这样伟大的诺贝尔桂冠诗人也会得到流放的处罚,因为“他未获官方授予当诗人的权利。


同布罗茨基一样,辛波斯卡大概是敢于并乐于承认自己诗人身份的同样值得尊敬的诗人。

另一位诗人,阿多尼斯偏爱长诗的完整与恢弘,辛波斯卡不同,她更乐意品味细微的寂寞,在波兰生活的漫长一生,她的诗作大多和日常多遇到的悸动有关系,这大概是她诗意寄居于尘埃之微小的理想。

在这微小的悸动中,并不缺乏深度,诗人更多是以自我的缺席来
品味平凡的孤独。

在《火车站》这首小诗中,她写道“我的缺席加入了人群,当它行走在通向存在的路上。

”她不愿意将自我在诗中成为主体,诗人奉献作品,本人应当隐没。

辛波斯卡的隐没十分精巧,正如这句小诗中所说,她将自己在诗作中的缺席作为存在的意义。

这不是逻辑严密的辩证,而是她自己为自己定义的存在。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写诗是荒谬的,因为自我世界的定义过于个人化,而且过于寂寞,而且寂寞也是她诗作产生的原因。

而不写诗的荒谬则更难以忍受,因为这种荒谬在于寂寞生活的缺少表达与自足。

在她的生活中,现实世界和梦中的世界含混差异充满凌乱而又联系紧密。

“现实世界不会逃走,这不同于梦。

.......梦中的影像,含混,充满歧义,总是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现实只意味着现实,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梦中,新近故去的死者,依然活着,依然那么健康,重获了年轻人的活力。

现实世界却将尸体摆在我们面前,现实世界如此残忍。

......我们无从逃离,每一次行动,它都如影随形,现实并不希望我们逃走,在我们逃离的旅途中,也没有任何车站。

”现实和梦境差异如此巨大,栖息于现实世界中,诗人的愿望不是逃离,而是寻找诗歌,甚至不需要标题的诗歌。

它们是在现实世界中被找到的,却投射在梦的世界。

投射的忧伤而平淡绝不浓烈。

她写“赫拉克利特的河中”那两条鱼,相互表白的两条鱼,拥有整个大海和天上的群星。

生存和死亡的游戏依然在进行,一条鱼仍然会捕食另一条鱼。

“哦,鱼中的佳人。

”诗意的大海和璀璨的群星不足
以作为两条鱼的聘礼,而生与死的追逐嬉戏更适合作为它们爱情的追求。

诗人的诗意栖息因此并非诗意的张狂,辛波斯卡从来是平凡而普通生活的诗人,对一条鱼的偏爱,对一朵花的感慨,在感慨之后,她仍要感慨,生活的残酷在诗意的绚烂之后,未减分毫。

大概,她写那两条鱼,是对爱侣的怀念,这个主题并不新鲜,她也无意写出新鲜的噱头。

她写一见钟情,定是对爱侣的回忆,即使一见钟情,也只是平淡于好久不见的一声问候罢了。

作为诗人,辛波斯卡是成功的,为数不多的诗作使她获得文学上的最高荣誉,而这并不能减少她的惶恐,在隐没自身之后,她更希望人们对她的评价是这样的。

“她写过诗,大地赐予她永恒的安息,的确,她的躯体,已不能参与任何文学派系。

一个朴素的坟墓?里面,唯有诗歌的正义、这首简短的哀歌、猫头鹰和牛蒡。

路人,取出你随身的计算器,用半分钟,测算一下辛波斯卡的命运。

”这是她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她仅仅是写过诗,现在安息在坟墓,生前栖息在诗意而残酷的现实世界,并不询问哪个更好,而只要她自己记得,“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大概是足够概括辛波斯卡的命运了......
注:本文所引用诗句皆出自辛波斯卡《我曾这样寂寞生活》一书,其中断句之方法按照标点符号进行句读,特此说明。

另,辛波斯卡为波兰女诗人,生于1923年,于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死于2012年,特做此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