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计算教学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根”留住
——浅议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计算的教学这一块内容提倡情境的创设,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加强估算等等。由于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没能很好悟这些新理念实质的教师,就进入了计算教学的一个误区:只注重表层的情意创设,片面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估算教学流于形式,为估算而估算。从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失去了数学的教育本质。本文将从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有现实意义、有数学价值,二、提倡算法多样化,要适时的引导优化,三、估算教学要教给一定的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计算教学该如何留住数学的“根”。
关键词: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估算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计算的教学这一块内容提倡实际情境的创设,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由于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没能很好悟这些新理念实质的教师,就进入了计算教学的一个误区:只注重表层的情意创设,不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追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不求方法的优化,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无视估算方法的引导,无视估算、口算的联系及估算的目的,凡此种种的课例,枚不胜举。我认为计算教学这块内容不管在哪种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我都必须把计算教学中数学的“根”留住,都应从数学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这几年课改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有现实意义,有数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材完全打破了以往计算教学(独立成章,先学加减法,再学乘、除法,都是比较单纯的学习和练习,很少人事的交流)的格局,把以往的应用题打散,和计算教学相结合,利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应用题以及计算的教学,并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材编排十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有了情境,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课堂变得有趣了,计算式题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体现出了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情境中,学生会积极的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课堂变
得有吸引力了。因此采用情境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们所热衷的,在如今的计算教学的数学课堂中很少不见情境的,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如:有的老师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课堂上出现了许多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人为编造的谎言式情境;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因素,影响了新知的学习。
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境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以分数为例,当学生认识了分数并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就可以利用分数这一内容的内在关系直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学习约分,通分等等。如果说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可见创设一定的情境,那么学习约分、通分就不必再在情境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了。因为约分、通分其实就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新知生长点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分子分母比较大的分数的繁琐性。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出示几个非常繁琐的分数,让学生产生化简的要求,主动地去探求化简的方法。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奇感,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不竭源泉不是外部的情境创设,而是其内部的诱因和情感状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收获——再探究——再收获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之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的处理问题。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情境只是所要学习知识的良好载体,它并不是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本身,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目标是为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数学服务。然而,在实践中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曲解了它。例如:在上学期的校听课周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创设的情景:花园里,有人在赏花,有一个老人在搬花。有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问题: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位老师创设这情景的目的是想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红花、黄花(紫花)一共有多少盆?”“或黄花(紫花)比红花多几盆?”的问题,然后导入课题,解决新知。想法很好呀,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生动、漂亮的情境提了许多与这节课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红花这么多,紫花那么少?”“什么花最好看?”“为什么红花与黄花合起来与紫花一样多呢?”“为什么老
人要搬花?”……无奈,老师只好用“同学们提了那么多我也来提一个,好吗?”来切入正题。
无独有偶,前几天又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9+几”的计算课,也遇到类似情况。情景:姐姐生日到了,她和妹妹一起去公园玩,出示2张她们在公园游玩的照片,一张姐姐乘高架车的照片,旁注9岁,另一张是妹妹划船的照片,旁注5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
显然,老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提出“姐姐与妹妹一共有几岁?“姐姐比妹妹大几岁?”得出“9+5”“9-5”这两个算式,而学生偏偏不领情,提了一大堆毫不相关的问题,后来老师就干脆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改成了“你能提一个加法问题吗?”结果学生总算满足了老师的心愿。
凡此种种屡见不鲜,为什么学生会毫无目的的发散开去,迟迟切入不了正题呢?是老师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大的缘故吗?不,问题在于他所创设的数学情景的教学价值不大。我认为如果要让学生提出两数和与差的问题。情景中必须蕴含强烈的“和”与“差”的数学思想。试问就凭两张照片这个教学情景,学生怎能挖掘出这样两个数学问题呢?年龄的和与差在这个情景中有意义吗?求两个人的年龄和又有什么数学价值呢?学生提不出是很正常的现象。
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旦离开了现实意义,失去了生活价值,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反而更糟。那么怎样的数学情境是有价值的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呼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景。例如:有一位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把4个饼、2饼个、1个饼分别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很自然切入正题,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也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如果老师呈现给学生的数学情景,学生只是停留在情境的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今天的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数学情景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牢牢把住“根”——最好的情境也是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服务的。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要适时的引导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