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计算教学doc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摘要:看似繁华的时代背后,传统文化正悄悄流逝,受到了国学拥护者的关注。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承载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让祖国的灿烂文化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寻根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086-011 引言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笔者常常有这样一种思索: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延续至今还剩下些什么?让国人引以自豪的时代为何离我们越来越远,在这个看似繁华的时代,为何我们只能沉湎过去的骄傲,为何再难找到孔子、李白、鲁迅这些大家的身影,我们民族的文化断层现象究竟还要延续多久?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不能只是沉湎于过去,更要找出原因,让我们的灿烂文明重新崛起。
2 文化现状,步履蹒跚随着十九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始,中国的灿烂文明被践踏在列强的铁蹄之下。
此时,国人开始迷惑了,我们这个拥有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的文化还能够拯救我们的国家吗?众多爱国志士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西方的学术理论也被大量的引进中国,中国人对于自己信奉了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陷入了反思之中,而西方的学术却蓬勃的发展起来。
“五四”运动,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的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遭受严重的打击。
我们的五千年文化正在被我们自己摧残,反观我们周边有开设华文课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台湾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小学阶段就比较重视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承传。
再观我们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对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开设华文班,他们对中文却也开始了“从娃娃抓起”,他们同样对孩子灌输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知识,把中国古代的一些诗、散文翻译过去,对他们进行初级的启发式的教育。
可是再看看我们的国家呢,一些孩子写不出一篇通顺的作文,每到星期天,我们的父母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疯狂英语”,放着本国的优秀文化不学,却忙着去“崇洋”,漠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中“把根留住”

后面的某 些金属从其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 。 因而, 笔者得 出的规律是具有一定 程度的科学性 的。 就整个 中学阶段而言, 类似 的例子 比比皆是 : 强氧 化性 的 c l 可 以置换 出弱氧化性 的 B r 2 、 I 、 s 等 单质; 复分 解反应一般 总是从 由较强的 电解质生成较弱 的电 解质 ( 如“ 强酸” 通常可以制备 “ 弱酸”) …… 教学 感 悟: 教学应 力图从普 遍 的现象 提 炼出认 识 事物 的一般方法 , 进而上升到方 法论 的高度, 这将对学 生今后 的学 习带来 积极影 响, 其 教育意义是不 言而 喻
课 改前 沿
教学中 “ 把 根 留住 "
钱 胜
4 0 0 0 1 5 ) f 重庆 市教 育科 学研 究 院 ,重庆
摘要: 化学 教 学及学 生学 习困难 的主 要原 因是 化学 知识 点 分散 、 零乱。 文章 以作 者 的教学 实践 为 基础 , 通 过 实际 的教学 案例 , 说 明只要 在教学 中引 导学 生找 准教 学 的生长 点 , 对 零 散的 知识 进 行归 纳 、 整 合, 总 结 规律 、 把握 规 律 , 抓住 典 型, 重 视 原理 , 关 注共 性 ,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作者:张学林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7期记得看见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素养如何,看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一个民族的素养如何,就看这个民族的语文素养如何。
诚哉斯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就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并把它置于四条基本理念之首,这是不同寻常的。
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
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
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
新中国的缔造人之一毛泽东主席毕生笃志好学,博览群书。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就曾说读书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多读”;许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言文字研究者都认为:不管学习何种母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
所以,读,大量地读,多种形式的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可现在学生的读却并不令人乐观,有必要老调重弹。
当前中学读的现状及原因课堂上书声琅琅如明日黄花,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材里要求诵读的内容越来越少(古诗例外);教师的范读如昨夜的星辰般寥落;口袋书、快餐书风靡一时,占据了可怜的阅读时间;阅读经典已是一种奢侈。
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或缺乏自学的积极性,根本不读课外书。
二是教师自身功底不厚以致不敢范读或人的惰性使然得过且过。
三是应试教学的升学率窒息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频繁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学生,剥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想读也不能;一些家长、老师、领导反对学生读课外书,怕影响课内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竞争。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记“歇台子”听课有感前些日子,当听说自己要到歇台子听课,心中倍感欣喜,一拿到门票,看到有“孙双金”、“薛法根”等熟悉的名字,内心中更是充满了期待。
要知道,这些名字,我只是在杂志上看到过,而从未真正聆听过他们的上课。
带着满腔的热情,带着久有的期盼,3月26日,我终于见识了大师的风采。
这次学习,让我的心中不断地涌动一个字眼“根”,语言教学怎样才能守住语文的根呢?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如下体会:一、教材钻研有深度这次一共聆听了8位老师的8节课,无论是名师经典课堂,还是课外文阅读;无论是古诗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名师们对教材的钻研是那样深。
(一)生字教学体现文化内涵曾获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竞赛特等奖的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一课,对生字的教学,她融入了汉字文化。
“看”字是一个会意字,教师一边做着遮眼张望的动作,一边描述乌鸦左边看看,右边看看,尔后写出“看”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向学生讲述“看”字的形成与演变的文化,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正是不同形式的多次强化,学生对“看”字就铭记在心了。
(二)挖掘能力培养点有深度薛法根老师在交流时说: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特别重要。
他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也真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或许,我们普通的老师执教《哪吒闹海》会将目标定位为感悟哪吒声张正义、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而这一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是不难实现的,只是用词上需要老师的引导罢了。
薛老师不是这样做的,他将这堂课划分为四个板块:练习朗读,概述课文,练习讲述,练习转述。
他没有引导学生概括人物的特征,而是在梳理完故事后,将重点放在后两个板块。
“练习讲述”中,薛老师就抓住“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一句,引导学生将一句话讲成几句话,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具体生动。
其间,教师设计了一组填空,抽了十多名学生来补充叙述,力求说法不一,这一环节,让我看到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追求新奇的欲望和能力。
把“根”留住——由一道错题引发的思考

— —
由一 道 错 题 引 发 的 思 考
浙江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20) 唐彩彩 3 00 . 1
直 面 问题 : 的 教 学 方 式 帮 助 学 生 理解 平 均 分 的 意义 ,获 得平 均 分
的方法 , 求得平均分的结果 , 引进除法算 式。而对平均 分的要 领——把 “ 什么东西平均分” 平均分成几份” “ 却 研 究得不多 , 这恰恰是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关键。低年 级 教师 为什 么没有 对这 两个关键 问题 引起 足够 的重
“ 什 么东 西平 均 分 、 分 成 几份 ” 把 平均 。在 指导 学 生 进行 每 一次 平 均 分 的 过 程 中 ,不 断 引 导 学 生体 会平 均 分 时 必须 搞 清 楚 这 两 个 关 键 问 题 。 在 一 次 又 一次 的 操 作 实 践中 , 师要及 时引导学生把 “ 作经验 ”生活经验 ” 教 操 “ 与 “ 学 问题 ” 行 沟 通 , 过 梳 理 、 比 , 发 学 生 从 数 进 通 对 启 生 活 经验 逐 步 上 升 到 用 数 学 的 思 想 方 法 来 认 识 问题 、
题 ” 状 加 以 分 析 , 时 进 行 必 要 的 梳 理 与整 合 。 学 现 及 使
四、 对照平均分的结果。 养成 自我反思的习惯
的是“ 平均每份有多少” 。在此基础 上, 教师紧接着提 出
一
解决策略 :
如何找准教学 的“ 本”使我们能 以“ 均分” 根 , 平 教 学 为 契 机 ,帮 助学 生理 解 除 法 的 意 义 、数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 会 分 析 问 题 的 方法 , 握 策 略 及 提 高 学 生 解 决 问 学 掌 题 的 能力 呢 ? 我认 为 可 从 以下 三 个 方面 做 尝试
数学教学要把数学的根留住

数学教学要把数学的根留住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精僻的见解,能和各位一起交流探讨,是我学习提高的一个良机。
教育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们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
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咱们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
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思想不存在优与劣,只要是您的,就是最好的。
我想先抛出几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目的?……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那数学教育中不变的东西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数学的根!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把数学的根留住!什么是数学的根?怎样才能把数学的根留住?我想:数学的根就是要姓“数”,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是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东西;只有把数学的根留住,数学教学才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把数学的根留住,就是数学课要上得象数学课,就是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充分地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把数学的根留住,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数学本质,孕育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师生数学素养。
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的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之间历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是在操作和运用过程中根据其特征和倾向性,分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一般说来,数学思想带有理论特征,如符号化思想,集合对应思想,转化思想等。
而数学方法则具有实践倾向,如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等。
因此数学思想具有抽象性,数学方法具有操作性。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
[语文课]语文课“把根留住”
![[语文课]语文课“把根留住”](https://img.taocdn.com/s3/m/7f0e45d70740be1e650e9ae1.png)
语文课“把根留住”摘要: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语言;文字;品味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
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品味语言的特色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
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二、比较字词,品味语言的准确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如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中的一段“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把数学的“根”留 住

两次试讲后的反思: 一、“教材“究竟是教还是用。
教材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它总体上遵循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教师教学和学习最重要的载体,作为数学课程重要 的实施者的学生,不能停留在机械地接受教材,被动地适应教材。教材 并不等同于学材,它作为一种文本,提供的是素材,知识在教材中的存 在方式是静态的、封闭的,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活动 的过程。时代总是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教材不可避免会滞后于时 代发展。新课改的教材观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授课教师在 第二次试讲时,把复习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加进去了,还把原来课本上 的例题(应用公式求面积),改为求学校平行四边形操场的面积,激发 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且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有些老 师不同意, 但我认为改得好。 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作者:江西省上高县敖阳小学
陈益香
师:给它铺上草坪,求应铺多少草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面积) 电脑配合把它分成面积是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用数方 格的方法求面积。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 生:把凸出来的部分剪开再移到凹进去的地方,刚好拼成一个长方 形,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求它的面积了 。(板书长方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强调这种转化思想以及转化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电脑出示我校教学楼后的平行四边形大操场,要求它的面积用
行,学生的行为终其本质还是在教师的授意下进行的,教师要求学生讨 论,剪拼去发现规律,把过程与方法当成了一种知识在向学生讲授,限 制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经过讨论分析,大家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对怎样改进 也基本上统一了观点。 ①复习时必须为新授作好辅垫,学生没有一点剪拼经历、也不知道 一点转化思想,如何进行后面的学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有图形转化 的尝试。②、学习目标要通俗具体,而且学习目标只须老师口述既可。 ③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必须让他知道操作的目的、怎样进行操作、操作 中应注意什么。千万不能告诉了操作方法步骤后再让他们去依葫芦画 瓢,那就没什么价值了。④面积公式的推导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而不是老师一问一答的强迫学生跟着走。 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第二次试讲的简 要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并导入新课 电脑演示我校的校园图,再出示教学楼前的一块多边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根”留住——浅议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计算的教学这一块内容提倡情境的创设,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加强估算等等。
由于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没能很好悟这些新理念实质的教师,就进入了计算教学的一个误区:只注重表层的情意创设,片面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估算教学流于形式,为估算而估算。
从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失去了数学的教育本质。
本文将从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有现实意义、有数学价值,二、提倡算法多样化,要适时的引导优化,三、估算教学要教给一定的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计算教学该如何留住数学的“根”。
关键词: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估算《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计算的教学这一块内容提倡实际情境的创设,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由于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没能很好悟这些新理念实质的教师,就进入了计算教学的一个误区:只注重表层的情意创设,不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追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不求方法的优化,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无视估算方法的引导,无视估算、口算的联系及估算的目的,凡此种种的课例,枚不胜举。
我认为计算教学这块内容不管在哪种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我都必须把计算教学中数学的“根”留住,都应从数学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这几年课改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有现实意义,有数学价值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材完全打破了以往计算教学(独立成章,先学加减法,再学乘、除法,都是比较单纯的学习和练习,很少人事的交流)的格局,把以往的应用题打散,和计算教学相结合,利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应用题以及计算的教学,并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
这样的教材编排十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有了情境,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课堂变得有趣了,计算式题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体现出了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情境中,学生会积极的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
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计算教学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
因此采用情境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们所热衷的,在如今的计算教学的数学课堂中很少不见情境的,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
如:有的老师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课堂上出现了许多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人为编造的谎言式情境;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因素,影响了新知的学习。
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境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以分数为例,当学生认识了分数并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就可以利用分数这一内容的内在关系直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学习约分,通分等等。
如果说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可见创设一定的情境,那么学习约分、通分就不必再在情境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了。
因为约分、通分其实就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新知生长点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分子分母比较大的分数的繁琐性。
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出示几个非常繁琐的分数,让学生产生化简的要求,主动地去探求化简的方法。
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奇感,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不竭源泉不是外部的情境创设,而是其内部的诱因和情感状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收获——再探究——再收获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之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的处理问题。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情境只是所要学习知识的良好载体,它并不是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本身,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目标是为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数学服务。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曲解了它。
例如:在上学期的校听课周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创设的情景:花园里,有人在赏花,有一个老人在搬花。
有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
问题: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位老师创设这情景的目的是想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红花、黄花(紫花)一共有多少盆?”“或黄花(紫花)比红花多几盆?”的问题,然后导入课题,解决新知。
想法很好呀,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生动、漂亮的情境提了许多与这节课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红花这么多,紫花那么少?”“什么花最好看?”“为什么红花与黄花合起来与紫花一样多呢?”“为什么老人要搬花?”……无奈,老师只好用“同学们提了那么多我也来提一个,好吗?”来切入正题。
无独有偶,前几天又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9+几”的计算课,也遇到类似情况。
情景:姐姐生日到了,她和妹妹一起去公园玩,出示2张她们在公园游玩的照片,一张姐姐乘高架车的照片,旁注9岁,另一张是妹妹划船的照片,旁注5岁。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显然,老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提出“姐姐与妹妹一共有几岁?“姐姐比妹妹大几岁?”得出“9+5”“9-5”这两个算式,而学生偏偏不领情,提了一大堆毫不相关的问题,后来老师就干脆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改成了“你能提一个加法问题吗?”结果学生总算满足了老师的心愿。
凡此种种屡见不鲜,为什么学生会毫无目的的发散开去,迟迟切入不了正题呢?是老师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大的缘故吗?不,问题在于他所创设的数学情景的教学价值不大。
我认为如果要让学生提出两数和与差的问题。
情景中必须蕴含强烈的“和”与“差”的数学思想。
试问就凭两张照片这个教学情景,学生怎能挖掘出这样两个数学问题呢?年龄的和与差在这个情景中有意义吗?求两个人的年龄和又有什么数学价值呢?学生提不出是很正常的现象。
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旦离开了现实意义,失去了生活价值,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反而更糟。
那么怎样的数学情境是有价值的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呼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景。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把4个饼、2饼个、1个饼分别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很自然切入正题,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也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果老师呈现给学生的数学情景,学生只是停留在情境的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今天的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数学情景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牢牢把住“根”——最好的情境也是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服务的。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要适时的引导优化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就用什么方法计算”一度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一句时髦话语。
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最后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束,课标提倡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亮点。
这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承载着“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神圣使命,其优点显而易见,但当人们对算法多样化趋之若鹜,纷纷效仿时,我们有理由对这种热现象进行冷思考。
因为在许多的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我们目睹了一些教师为了算法的多样化无原则放任低层次思维的算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等,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
如有一位教师在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列出算式24-8,然后经过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教师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展示(还分别用动画式课件进行演示):(1)24-1-1-1-1-1-1-1-1=16(2)24-4=20 10+6=16(3)24-10=14 14+2=16(4)14-8=6 10+6=16(5)10-8=2 14+2=16(6)24-14=10 10+6=16(7)24-5=19 19-3=16......最后,教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
试分析以上7种做法,第一种算法显然是低层次思维的算法,是大多数学生所不愿意用的,(6)、(7)两种算法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是大多数学生所不能想得到的,(2)、(3)、(4)、(5)是学生同一思维水平的不同思维方式的真实反映,面对如此三类不在同一思维层次上的算法。
我们能视而不见,你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解决吗?不进行优化吗?如果是这样的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它无疑不能落实新课标所赋于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使命,还失去了计算教学的数学本质功能。
因此,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比较,在质疑辨论中促进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
鼓励每一位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算法并不等于他们可以满足于现状,而拒绝学习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教师应创设小组和全班交流的时机,通过对不同算法的特点对比进行优化,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寻找最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更多层次上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概括的理解,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从而提高思维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数学思维。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有效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
追求算法多样化,我们必须牢牢把住算法多样化的“根”——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估算要教给一定的方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有其充分的理由,因为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此外,估算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
估算有如此之功效,是教师们所必须重视并予以落实的任务,而且教材在所有的计算教学中都编排了估算,于是在许多的计算教学的课堂中频频出现“请你先来估计一下”的话语,接下去便是学生们七嘴巴舌的瞎猜。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11-20数的认识”中随手抓了一把小棒让小朋友猜,先是小朋友乱猜,然后教师告诉答案。
没有参照数,没有验证,这样的估计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呢?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中让学生估计物品的价格,教师只作“对”与“不对”的评价,猜到了有奖,这样的估价又能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呢?教材上编排的估算内容往往上成传统的求近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