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为科学讲义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介绍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简介行为科学理论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行为科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系统地研究企业生产过程和行政组织管理。
前者以泰罗为代表,着重研究车间生产,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后者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着重探讨大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级别组织体系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弊端。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
梅奥因之建立了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前提也称为人际关系学。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会议上,首先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
1953年正式把这门综合性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对于行为科学,国外国内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国外有人认为它现在只不过是一种科学的虚构,还不是科学的真实。
在理论上是混乱的,概念上也是不统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国内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行为科学是一门现代科学,任何国家和阶级都可以研究它、应用它;第二种认为行为科学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是为维持资本主义秩序服务的,必须彻底否定;第三种认为,人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把人的行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设也是允许的,行为科学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当根据中国国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背景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管理工作实践。
20世纪30年代。
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

霍桑工厂是一家拥有25000名工人的生产电话机和电器设 备的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 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仍有强烈的不满 情绪,生产效率也很不理想。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在 192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包括各方面的专 家在内的研究小组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 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多种试验。 试验对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的创立(chuànglì)有很大 的作用,试验是在梅奥的主持下进行的。
人的行为动力系统 (1)理想动力系统。特点:强而稳定 (2)人群中个人(gèrén)价值系统。特点:随 情感和道义的变化而变化。 (3)个人(gèrén)需要系统。特点:弱而不稳 定、易变化。
精品PPT
束缚(shùfù)人积极性 的因素
(1)外在因素 ■规章制度不合理 ■干多干少一样 ■论资排辈(lùn zī pái bèi),熬年头 ■人际关系不协调 ■缺少发挥个人作用的条件和机会 ■生活条件不好等。
人有5种需要 A、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身体需要; B、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C、社交(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
友谊等需要; D、尊重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和外在的尊重。 E、自我实现需要:包括个人(gèrén)成长、发挥个人
(gèrén)潜能、实现个人(gèrén)理想的需要。
①成就需要:个体对成功后快乐(kuàilè)、 兴奋、满足的心里需要。
②成就需要是事业成功、兴旺的主要因素之 一。
③成就需要是可以习得的,即可以通过教育 来培养的――开办成就训练班。
精品PPT
精品PPT
• 试验的结论:工作条件、休息时间以至于工 资报酬等方面的改变,都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 的第一位的因素。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的态 度有所变化(biànhuà),因而产量增加。最重要 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同工人之间,以及工人相互 之间的社会关系。
现代管理理论简介第二讲行为科学与管理

“
代 表性 理 论 有 卢 因
。
行 为 科 学学 派特 别 强 调 和 重视 人 的 行
团体力 学 理 论
。
”
等
管理 中 的 领
认 为 只 有 从 人 的 行 为 的 本质 中 激 发 出
,
导方 式 问题 和 施 米特 的
代 表性理 论 有 美 国 坦 南鲍 姆
“
动力 括
:
才 能 提 高效 率
。
它 研 究的 内 容 包 行为 的 动 机
为
“
人 际 关 系理 论
”
。
的许 多 观 点 和 做 法 不 但 未被 当 代 的 管 理 学
,
行为 科 学的产 生 和 发 展 表人 物 有梅 奥 ( 1 8 8 。 一 伯格 (
2898一 1974 )
,
。
是 以 资本 主
。
家 所抛 弃 来
。
,
反 而 被 更 多 的 学 者研 究 应 用 起
,
义 社 会 矛盾 的 尖锐 化为 基 础 的
。
领 导 方 式 连 续 统 一体 理论
,
”
人 的 本 性 和 需要
、
,
特别
等
。
是 工作 过 程 中 的 人 际关 系 ( 包 括 领 导 者 和
员 工 的 关 系 ) 更受 重 视 因而
,
事 实表 明
行 为 科 学 并 不 能解 决 资本
。
早 期称 它
主义 的 基本 矛盾
但 有趣 的 是
:
行为科 学
( 2 )
安 全需 要
的需 要
;
。
;
( 3 ) 爱 , k 需要 l
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的理论核心是什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分析了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结合学校管理公共性的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使科学管理、人本管理、道德管理相结合,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实现学校目标和效能。
行为科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求管理者把员工作为一个人对待,把人视为是需要予以保护和开发的宝贵资源,而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也就是说“人群关系—行为科学”学派主张一种感性化的管理,而非理性化的管理。
[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管理者应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为目标来经营企业的资源,企业的价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量的折现所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免费使用”的资金,资金的每项来源都有其成本,只有当企业投入资金的回报超过资金的成本时,才能创造价值。
为了衡量一项计划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我们引入净现值(NPV)的概念,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可以用他来判断是否会给企业创造价值。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过:“现代企业无非两大职能----营销和创新”。
这两大职能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都是围绕着这在价值这一核心:营销是为企业的现在的现在创造价值的职能活动,而创新则是为保持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为未来创造价值的职能活动。
我们知道,当净现值为正时,企业预期会产生超过补偿股东资金成本的现金利润,而超额的利润必然会吸引大批的竞争者进入市场。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要阻止其他竞争者的进入,通过创新为他们设置较高的进入障碍。
而最有效的障碍是拥有核心的技术专利、极具价值的品牌和创建一个独特的分销渠道。
DELL公司的股票市值和销售额之所以超过比它规模大的Compaq公司,就是因为它造了网上销售的方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简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方式

简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方式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BSM)是一种把行为科学及其应用原理应用
到管理环境的理论。
它是集中在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理论,以实现组织的对应目标,研究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绩效以及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本组织结构。
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设立目标和重要性。
设立有效的目标和重要性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点。
目标是组织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反映了组织活动的方向。
其重要性在于通过目标的完成,可以有效地将组织和员工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驱动,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绩效。
第二,从行为和个性方面开展分析和研究。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从行为和个性方面分析和研究的观点,以便更好地改善员工的性格特点,促进他们的行为。
例如,有关员工生产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和考核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绩效,同时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三,利用技术灵活管理组织。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必须在管理者、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鼓励、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互动。
现代科学和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创建一个友好的管理环境,提供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组织人性化管理。
总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一种把科学及其应用原理应用到组织管理环境中的理论,主要包括设立有效目标和重要性,从行为和个性方面开展分析和研究,利用技术灵活管理组织等方面,可以帮助组织有效提高组织绩效及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在今
天组织人性化管理的背景下,可以有效辅助组织实现目标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对公平感的感受,建立 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避免员工 产生不公平感。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关注员 工之间的比较和攀比心理,采取措施防止员
工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
03
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角色理论
总结词
米德认为,个体通过扮演角色来理解社 会互动,角色是社会期望个体所表现出 的行为模式。
总结词
自我效能感
详细描述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 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信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对 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坚持性有重要影响。
总结词
情感和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班杜拉认为情感和认知过程在行为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强调了情感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过程在行为调节和 自我调节中的作用。
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提高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觉察和反 思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增强团队凝聚力。
原则
强调个体内在感受和认知,注重 非指导性、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 。
敏感性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观察反馈、小组讨论 等形式进行。
技巧
鼓励开放式问题、倾听与反馈、非指 导性引导等。
敏感性训练的应用与效果
应用
适用于组织内部培训、团队建设、领导力发展等领域。
效果
提高个体自我觉察和人际敏感度,改善组织氛围和绩效 ,促进个人和团队成长。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提升领导力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在激励员工、促进沟 通和建立信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升领导 力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途径。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人类行为研究,最初关注于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
《行为科学管理理》课件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同时 ,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将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需要管理者关注员工的心理和 情感需求。
可持续发展与行为科学管理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行为科学管理中的体现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企业应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在行为科学 管理中,应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员工培训与发展
根据员工的行为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升 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行为表现。
绩效管理
通过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员工的行为表 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薪酬福利设计
依据员工的行为表现和贡献,设计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激励员工发 挥更大的潜力,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关注员工的成 长和发展,通过愿景、激 励和关怀来激发员工的潜 力。
服务型领导
服务型领导强调以员工为 中心,关注员工的需要和 利益,通过提供支持和资 源来帮助员工实现目标。
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 的调整和改进,包括结构、流程、文化和技 术的变革。
提高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注重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沟通,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提高组 织绩效和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文化和凝聚力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员工之 间的凝聚力。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重视员工需求和福利
01
中国企业应借鉴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关注员工需求和福利,提
组织文化建设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研究的四个问题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研究的四个问题第一,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行为科学家在分析了各个时期管理者对人的不同态度和认识,提出了几种人性观。
3.1.1工具人假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马克雷格曾用X理论来描述这种人性假设。
A人天生就懒惰成性,他们总是尽量逃避工作。
B人是没有进取心的。
他们从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宁愿听从别人指挥。
C人是自私的,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去关心别人。
D人是保守的,他们害怕风险。
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安全。
E人是有感情的,往往缺乏理智、受别人煽动,就会感情冲动,干出蠢事来。
D人所以劳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温饱和享乐。
具有这种人性假设的管理者就把被管理者当成牛马一样来对待他们。
3.1.2经济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认为企业家办企业工人干活都是为了经济利益。
所以,人的行为都是受着经济利益驱动的。
只要有利可图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泰勒的科学管理实质上就是建立在经纪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3.1.3社会人假设梅奥是主张社会人假设的。
他对前两种人性观持批判态度。
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情谊、地位更为重要。
在现代的大生产的条件下,分工越分越细。
工作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
这种劳动从劳动量上可能比以前轻松一些。
但是工作又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因此,人只能从社会关系上寻找工作的意义。
工人的生产效率也只有随着上级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程度而改变。
3.1.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
他认为金钱、名誉、和社会地位都不是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的自身价值的体现。
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职业分工不同,只要他全身心的把自己的一切智慧、才能和精力都发挥出来就达到了自我实现。
麦克雷戈用Y理论来表述自我实现人的特点。
A人并非天生懒惰,而是追求工作。
B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不但愿意工作,而且主动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