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仰社会经济
突然之间想写一些有关信仰的想法,说起信仰人么一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佛教、道教、伊斯兰、天主、等等的一系列宗教。但其实信仰本身是一个很广义的词汇。在这里之所以提及信仰,是因为我想在这里尽可能的描述一下我看到的信仰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关系及影响。那么要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描述的话,我们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三者的定义。
在这里我主要是想强调信仰这一方面的事物,所以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信仰,而要弄清楚什么是信仰就有必要给信仰这个词汇下个定义。那么信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所相信的某些事物。(这里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的可做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人或者个体都是具有信仰的。只是信仰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那么在弄清楚什么是信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信仰的作用及重要性。
信仰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
在这里举个例子:驴拉磨通常会在驴的头顶吊着一根萝卜,然后驴就会一直的围绕磨打转。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驴在这里是一个个体,那么我们要让驴运动起来拉磨,那么我们就要给驴一个诱惑,让驴相信眼前的萝卜它是能吃到的,那么驴才会老老实实的拉着磨打转,另外在你每次让驴拉完磨之后,给够一定量的萝卜给驴吃。久而久之驴就会养成习惯主动的、自发的去拉磨,甚至不需要有一根萝卜在前面吊着,因为它相信拉磨一段时间后它就能得到更多的萝卜。而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让驴主动的去拉磨。换一句抽象一点的说法来说,就是个体自发、自主的干活或者生产的积极性就是主观能动性。那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信仰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这个例子里“相信自己可以吃到萝卜”就是驴的信仰,而因为这一信仰关系到驴的生理欲望,所以这一信仰很好的调动了驴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信仰之一。
信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个体方面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个体在满足了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拥有了最基本的信仰还是不够的。(即是和驴一样为了吃而产生的信仰--最简单的信仰)所谓保暖思淫欲,在个体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动物类的个体会开始对繁殖产生欲望,那么产生欲望就会产生诱惑就会有所行动和表示,不过从现有的状况来看,生物圈内的所有动物对这种本能的信仰所调动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无穷的。(放至灵长类动物身上就是对爱情的追求的积极性也可以理解为对性行为的积极性。)然而这强大的主观能动性随之带来的就是个体间差异的竞争。然而同种类个体间差异的竞争很明显会在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增加一种衡量优越性的信仰。(放到人类中即是成功的标准的信仰--相信把某事做到某种程度就是成功。)到了有了衡量优越性的信仰之后,就基本上是一个完善的一个信仰体系了,基本上地球上的个体都有着怎么套信仰体系(在这里我们将这套体系称之为“基本信仰体系”)。再往下更复杂的信仰,就随着个体间对世界的认知的加深,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复杂的信仰体系。(如:科学体系、神教论体系等。)然而根据上面的情况总结起来看,个体的各种活动及运动都是需要信仰来支撑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信仰调动了世界的运转。(这句话适用范围仅用于生物圈中有机体范围内。)另外假使某个个体缺失信仰的话,这一个体则较容易心理崩溃,较为脆弱容易轻生。由此可以看出信仰对于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了解了信仰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社会与经济是什么概念及信仰在其中的体现和作用。所谓社会简单的来说就是大量的个体间意识的交流形成的群体意识。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及个体意识间交流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知道个体间的信仰体系是有这一个共同的“基本信仰体系”的,在此基础上随着个体时间上、空间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仰体系。正因为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仰体系,所以尽管群体意识是经过个体意识间的交流产生的,但它们二者仅存在部分交集而不是并集。所以群体意识中认为有价值的信仰,并不会完美的反馈回个体的信仰体系中。(即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映射到个体时会存在不同的差异---非主流、杀马特、神经病。)
虽然群体意识反馈到个体会存在着异类,但总的来说还是会产生群体认同的“公约”。而此时的“公约”就是群体意识的一种信仰。(具体的思想体现在:对集体有利的事物,就会对大多数个体有利。)在有了群体等级的信仰之后,个体间的协同作用就较为明显了。从而加速了群体对世界的认知,进而形成更加复杂的信仰体系。(马克思思想、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等--科学信仰。)这些复杂的信仰体系现在还在不断的完善及加深。而这些由群体意识产生的复杂信仰体系,对社会的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信仰来做支撑的。(只是这一信仰相对于个体来说复杂很多。)而社会层次的信仰对于个体来说除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外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约束及引导的作用。(即帮助个体迅速找到自身定位,更容易实现其人生价值。)
而所谓经济就是某一群体生产力水平(即主观能动性--人们愿不愿意参加工作和生产。)的一种衡量体系。(也就是说经济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衡量体系,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上经济形成之处的时期来做分析。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推到上古时期,人类社会刚刚成形的时候说起。在这个时期拥有健硕的身躯,熟练的捕猎技巧,强大的捕食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换句话来说在上古时期个体的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这一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核心。(只要你能给我带来吃的你就是我的老大。)那么一旦成为群体的核心,也就意味着这个个体拥有了权力,能享受更多的资源。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可以理解为群体中所有个体的捕食能力。
我们再把时间轴往后移动一下到人类开始物质富足进而产生交易行为并逐渐盛行从而形成市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为了方便交易,通常群体会选一种公认的、有价值的事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货币会随之诞生。那么要知道在物质富足的情况下人类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物质需求,而因为个体间信仰上的差异,那么不同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需求。那么这时候货币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就是说货币完美的统一了不同的个体的需求。货币出现以后的经济还是和群体中所有个体的生产力相关,只是货币很好的把过剩的生产价值给保留起来了。并且这个时候的经济对于人类来说已经变的较为直观了,这时期的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发行的总货币量,直观的了解到这时期的经济的好坏。在这里有一点有必要强调一下货币虽然能把过剩的生产价值保留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所保留的生产价值会逐渐的贬值(一直产能过剩的话),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经济泡沫。因为当货币保留的价值与时下的生产力不匹配的话,就会让货币所保留的价值得不到兑现。那么为了让某种货币继续流通的话,就不可避免的要让这一货币贬值。那么不想让其贬值的话,就要调动其群体生产力的积极性,生产出对应的价值。那么说起生产力的积极性,就是要调动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而调动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涉及到社会的信仰问题。
那么说到社会信仰调动社会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人类就有必要重新塑造一种信仰来调动人类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即是让群体相信某种货币拥有足够的潜力,在将来会很有价值。那么人类就会为了获得这种货币,而去从事生产价值以兑换这一货币。然而货币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其流通性,所以群体意识上认为这一货币有价值,那么这一货币就被赋予了价值。因此货币对于经济来说除了可以直观的表现出某一时期经济的好坏。还能被当成是一种信仰,从而调动经济的增长。
从宏观角度来说就是人类为了能够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而从事生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产能总有过剩的时候,那么为了保留住生产过剩的事物的价值,人类就推行了货币。但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货币所保留的价值超出时代的生产力时,就会使得货币所保留的价值得不到兑现,而兑现不了的货币为了保证其最重要的特性流通性,则就必不可免的要进行贬值。而为了不出现贬值的现象又要调动起社会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又要创造一种不存在的信仰来调动生产力。因此在这里人类就不得不面对一个解不开的循环。对于这个循环人类既需要它又厌恶它。因为人类需要它保证繁荣,又厌恶它没有止境(总会出现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