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备课笔记
林木育种复习资料解析

绪论一、基本概念1.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木遗传改良:为达到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之目的,采取控制林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
它与林木育种学的涵义相近。
3.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
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一致的、人工选育、群体。
3.林木良种:多指通过人工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
而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二、林木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引种:种及品种层面的选择,引进外来树种与品种。
2.选种:种内变异的利用,包括种源选择和优树选择等。
3.育种:新变异的创造与利用,包括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以及基因工程等。
4.林木繁育:主要途径有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以及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等。
5.林木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此外,针对特殊性状开展抗逆性育种、木材材性育种,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反映现代育种新技术。
三、林木育种的特点(注重理解)1.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时间长,即育种周期长,同时,树体大,占地多,试验设计难度大。
2.树木属多年生植物,持续开花结实周期长,选育材料可长期繁殖利用,因而可开展后向选择(backward selection),提高选择效果。
3.多数树种分布地区广,变异丰富,自然界尚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优良基因型,引种、选种潜力大,见效快。
4.多数树种行异花授粉,自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要采用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方式。
5.不少树种能无性繁殖,可进行无性系选育,有性与无性选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林木育种方式。
6.多数树种生活周期长,栽培环境复杂多样,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系列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题:从树木育种特点进行分析某个树种?1、育种资源丰富。
2、育种周期长(1)早期预测根据树木幼年时期的某些标志,来判断成年时期某些性状表现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幼年――成年某些性状间的相关性来进行的(2)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林木育种学复习材料

林木育种学复习材料一、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林木育种学的定义:林木育种学是应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原理和技术,通过选择和配组优良的林木个体,培育出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新品种的科学。
2.林木育种学的目的和任务:培育出高产、重病抗性、抗逆性较强、木材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3.林木育种的原理:林木遗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
通过选择和配对性状良好的个体,逐代选择,可以逐渐固定期望性状。
二、林木育种的方法和步骤1.杂交育种:通过人工选择父本和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培育出具有更好性状的杂交后代。
杂交育种适用于一些表现型性状不明显的性状遗传。
2.选择育种:通过选择性状良好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选择,使性状稳定。
选择育种适用于一些表现型性状明显的性状遗传。
3.群体育种:利用群体遗传的原理,对林木的群体进行选择和繁殖,使性状在整个群体中得以改善。
三、林木遗传的基本原理1.林木的常染色体遗传:林木的常染色体遗传是指遗传信息通过常染色体的基因进行传递。
常染色体遗传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可以通过控制配对和选择优良个体进行选择。
2.林木的性染色体遗传:林木的性染色体遗传是指遗传信息通过性染色体的基因进行传递。
其中,雄性决定性系统和雌性决定性系统是最常见的性染色体遗传方式,具体是由哪一性别决定性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
四、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保护林木种质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实施保护区管理和加强法律保护等方式来保护林木种质资源。
2.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利用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育种是培育高产、优质林木品种的重要途径。
利用种质资源可以通过选择和配血等手段改良种质,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林木育种学的意义和应用1.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更适应环境、抗逆性更强的林木品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林木遗传育种知识点

林木遗传育种知识点林木遗传育种是指通过选择、繁殖和育种等方法,改良林木的性状,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质高产的目标。
在林木遗传育种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首先,林木的遗传基础是林木遗传育种的重要基础。
林木的遗传基础包括核心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资源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典型性状和适应性的种质,是林木遗传改良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则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是林木遗传育种的重要依据。
其次,林木的优质性状是进行遗传育种的重点。
林木的优质性状包括生长速度、木材质量、抗逆性等方面的性状。
通过对林木不同性状的评价和选择,可以选育出具有高产、耐病、耐逆等优质性状的林木新品种。
另外,林木遗传育种中的选择方法包括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和经典选择等。
遗传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林木进行遗传评价和选择,可以加快选择过程、提高选择效率。
经典选择是传统的选择方法,通过对林木性状的观察和评价,选择出优质个体进行育种。
此外,林木遗传育种还包括种子繁育和无性繁育两种方法。
种子繁育是通过交配和选育,获得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种子,进行人工播种或苗木移植,实现林木的遗传改良。
无性繁育则是通过嫁接、压条等方法,繁殖具有优质性状的林木个体,用于种植和繁殖。
总的来说,林木遗传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方法,对林木的遗传特性和优质性状进行评价、选择和改良,以获得高产优质的林木新品种的一项重要工作。
掌握林木遗传育种的知识点,可以为林木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国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林木遗传与育种复习笔记Word版

一、名词解释1.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子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是存在这种或那种差异,绝不会完全相同,这种有差异的现象就叫变异。
3.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4.联会:减数分裂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纵向间的配对。
5.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条染色单体。
6.非姐妹染色单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各自产生的染色单体之间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
7.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8.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9.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必需的内在因素。
10.表现型:指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简称表型。
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同源染色体: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12.非同源染色体:不属于同一对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不能互补配对。
13.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
14.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点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15.完全显性:F1只表现出亲本之一的性状。
16.不完全显性:F1表现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7.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
18.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19.完全连锁:若F2只有亲本表现型。
20.不完全连锁:若F2四种表现型中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重组类型少。
21.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数所占分数比,又称重组率。
22.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锁碱基构成一个功能单位,决定一种氨基酸,这三个碱基就叫三联体。
23.遗传密码:核苷酸序列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编码20种氨基酸和多肽链起始及终止的一套64个三联体密码子。
24.简(兼)并:两种或多种氨基酸三联体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25.转录:DNA的遗传信息被拷贝成RNA的遗传信息的过程。
26.移码突变:基因编码内缺失或增加的核苷酸数目不足是3的倍数而造成读框的移动。
02754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02754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绪论1.林木育种学的概念及根本任务?(见教材P1)答:林木育种学,或称林木改良:以遗传进化规律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科学。
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选育和繁殖林木优良品种。
2.(名词解释)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的需要、性状遗传稳定,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由人工选育出来的林木群体。
3.改良和丰富造林树种的主要途径包括:引种、选种和杂交育种。
4.育种的方法比较多,包括杂交育种、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以及辐射育种。
5.林木育种繁育的主要途径是采穗圃和种子园。
6.我国引种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在南方,桉树、湿地松、火炬松、欧美杨、木麻黄等;在北方,刺槐、日本落叶松等都已成为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
第一章林木育种资源1.林木育种资源——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
可分为3类:本地种质资源、外地育种资源、人工创育的育种资源。
2.育种资源的重要性(见教材P6)①农作物和果树栽培育种的历史证明,现有的品种都起源于野生植物。
品种的形成过程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
今天投入生产的树木品种虽不多,但都是直接或简介由自然资源培育出来的。
3.种内多层次的遗传变异①种内遗传变异可分为下列各个层次:地理种源变异、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变异、同一林分不同个体变异及个体内的变异。
在林木育种中利用这些变异的相应形式有:种源选择、林分选择和单株选择。
②凡是由同一个县(旗)范围内采集的繁殖材料,同属一个产地(种源)。
③地理分布范围广、栽培历史久的树种,变异会更大。
④芽变——林木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有时发生突变,由突变的芽萌发长出性状上与原有习性不同的枝条,叫芽变。
由变异的枝条通过无性繁殖,培养成完整的变异植株,再经过鉴定、选择可以培育成新品种。
芽变是单株内的变异。
4.林木育种资源①保存方式:就地保存、易地保存、保存种子和花粉。
②就地保存(保护)——指保护天然林分,或用保护林分的种苗就近营建新的林分。
林木遗传与育种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1.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子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是存在这种或那种差异,绝不会完全相同,这种有差异的现象就叫变异。
3.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4.联会:减数分裂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纵向间的配对。
5.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条染色单体。
6.非姐妹染色单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各自产生的染色单体之间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
7.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8.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9.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必需的内在因素。
10.表现型:指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简称表型。
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同源染色体: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12.非同源染色体:不属于同一对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不能互补配对。
13.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
14.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点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15.完全显性:F1只表现出亲本之一的性状。
16.不完全显性:F1表现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7.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
18.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19.完全连锁:若F2只有亲本表现型。
20.不完全连锁:若F2四种表现型中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重组类型少。
21.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数所占分数比,又称重组率。
22.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锁碱基构成一个功能单位,决定一种氨基酸,这三个碱基就叫三联体。
23.遗传密码:核苷酸序列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编码20种氨基酸和多肽链起始及终止的一套64个三联体密码子。
24.简(兼)并:两种或多种氨基酸三联体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25.转录:DNA的遗传信息被拷贝成RNA的遗传信息的过程。
26.移码突变:基因编码内缺失或增加的核苷酸数目不足是3的倍数而造成读框的移动。
林木种苗繁育知识点总结

林木种苗繁育知识点总结林木种苗繁育是指通过育苗、育苗、定植等技术措施,使优良经济树种获得丰产、高效和提高林木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
林木种苗繁育是森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林木种苗繁育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育种选择:根据地理位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优势树种的经济价值,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繁育。
在树种选择上,应该注重优良品种的选择,防止采用劣势品种,导致育苗效果不好。
2. 种子采集:选择健康、成熟的种子进行采集,保证所采集的种子具有良好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种子采集时,应该选择天气晴朗、干燥的时候进行采集,避免因为潮湿引起种子发霉。
3. 种子储藏:将采集的种子进行干燥和贮存,确保种子的营养成分不会因为长期储存而流失。
同时,储存种子的环境应该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霉变。
4. 种子处理:对于一些种子采集后需要进行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的树种,需要进行处理。
处理的方法包括浸种、低温贮藏、助发剂处理等。
5. 育苗基质:育苗的基质对于幼苗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采用的育苗基质包括沙土、腐殖土、松针、蛭石等,不同的树种对基质的要求也不同。
6. 播种,播种前要浸种处理。
浸种时间有长有短,有水浸种有土浸种,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进行选择。
7. 育苗管理:育苗时,要防治病虫害,及时进行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措施,保证幼苗健康生长。
8. 移苗,盆苗一般在吐芽期移栽,地苗一般在一年生或二年生移栽即可,迭移栽次数与地栽树种类型、地块类型、树种的生长特性、培育目标、技术条件等有关。
9. 促生作用:在育苗期间,通过切割、修剪、搭架等方法,促进幼苗茁壮生长。
10. 定植:对于幼苗已经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进行定植。
定植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和地块,保证幼苗的成活率。
11. 树种调查:在进行林木种苗繁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目标树种的调查和了解,掌握其生长习性、地理分布、适生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为育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林木育种学绪论1. 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和繁殖的理论与技术的学科。
目的:选育和繁殖林木优良品种2. 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选(林木选择育种)引(林木引种引种)育(杂交,新技术与分子育种)测(遗传交配设计与田间试验测定)繁(良种繁殖利用,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保(收集与保存基因资源)3. 品种(或优良品种=良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植物群体。
品种是经济上的概念,具有地域性、时效性。
当前林业生产中,往往把通过选育,性状有一定提高的繁殖材料泛指良种4.培育良种的意义: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投入;满足社会需求。
使用良种的意义:1)提高林产品的产量与品质 2)带动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 3)改善生产方式 4)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5.林木育种的发展趋势:1)育种目标多样化(木材性状改良,抗病虫育种)2)常规育种仍是主要途径3)种子园仍是良种繁育的重要途径4)无性系育种前景广阔,无性系造林受重视5)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6.林木育种根本任务:育种资源保存和种质资源创新,良种选育和繁殖。
一.林木遗传育种资源1.种质资源(遗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组合。
可以是个体、器官、花粉、细胞或染色体片断。
育种的实质是利用种质资源有利基因,经若干育种环节,实现基因重组,培育新品种。
种质资源又叫基因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2.基因资源类别:1)按地理分:本地,外地2)按资源来源分:野生,人工创育种质资源在育种工作中的意义:种质资源起着品种更新,满足多种需求的作用;种质资源具有改良栽培品种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不同群体(又称种群或居群)间,或同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林木遗传与育种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1.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子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是存在这种或那种差异,绝不会完全相同,这种有差异的现象就叫变异。
3.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4.联会:减数分裂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纵向间的配对。
5.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条染色单体。
6.非姐妹染色单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各自产生的染色单体之间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
7.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8.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9.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必需的内在因素。
10.表现型:指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简称表型。
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同源染色体: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12.非同源染色体:不属于同一对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不能互补配对。
13.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
14.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点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15.完全显性:F1只表现出亲本之一的性状。
16.不完全显性:F1表现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7.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
18.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19.完全连锁:若F2只有亲本表现型。
20.不完全连锁:若F2四种表现型中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重组类型少。
21.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数所占分数比,又称重组率。
22.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锁碱基构成一个功能单位,决定一种氨基酸,这三个碱基就叫三联体。
23.遗传密码:核苷酸序列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编码20种氨基酸和多肽链起始及终止的一套64个三联体密码子。
24.简(兼)并:两种或多种氨基酸三联体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25.转录:DNA的遗传信息被拷贝成RNA的遗传信息的过程。
26.移码突变:基因编码内缺失或增加的核苷酸数目不足是3的倍数而造成读框的移动。
林木育种学:第十二章 林木育种策略和多世代育种

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选引
林
木
林
选
木
择
引
育
种
种
育测 繁
保
杂
遗
基
交
传
良
因
、 新 技 术
设 计 与 田 间
种 繁 育
资 源 的 收
及
试
集
分
验
与
子 育
测 定
保 存
种
主要内容
一 育种的主要环节 二 育种策略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三 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四 育种策略的实例分析
➢ 其次,由于小群体是由大群体中选择出来的,所以在尚未组配和再选 择之前增加了一个选择周期,也就是增加了期望增益。
➢ 第三,两个群体的基因可双向交流,而且能通过调节交流材料的比率 ,控制共祖率。
三 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4 多世代育种的交配设计
(1)设计要达到的目的
➢ 评定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或特殊配合力,或其两种配合力。为可靠 地评定一般配合力,通常对每个亲本要用4-5个亲本交配;
三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 群体划分和育种群体的组织
(3)3种群体的关系及特点
三 育种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 群体划分和育种群体的组织
(4)育种群体的组织和管理
为控制共祖率和减少近交,育种群体的管理方式: ① 将一个育种群体划分成大小相等,组成较少的几个 或几十个亚系
➢ 在同一个亚系内可以自由交配,但在不同亚系间不能自由授粉; ➢ 由各个亚系中选择一个植株,组成的生产群体,在个体间不存在亲
➢ 轮回选择:根据子代测定结果,选择并用挑选出来的优良子代繁 殖材料营建新的世代种子园,或对新的种子园的无性系(或家系) 和植株作去劣疏伐。
《林木种苗繁育技术》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九节 红叶石楠 第十节 金叶女贞
主要参考文献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6
第六节 苗 圃管理的基 本要求
05
第五节 林 木种苗繁育 中应用的主 要设施
第二章 用材林种苗繁育
01
第一节 杉 木
02
第二节 杨 树
03
第三节 泡 桐
04
第四节 樟 树
06
第六节 池 杉
05
第五节 水 杉
第七节 鹅掌楸 第八节 香椿
第九节 柏木 第十节 毛竹
第三章 经济林种苗繁育
01
第一节 柑 橘
02
第二节 枇 杷
03
第三节 杨 梅
04
第四节 桃 树
06
第六节 梨 树
05
第五节 李 树
第七节 柿树 第八节 枣树
第九节 板栗 第十节 茶树
第四章 园林绿化种苗繁育
01
第一节 桂 花
02
第二节 梅 花
03
第三节 茶 花
04
第四节 紫 薇Βιβλιοθήκη 06第六节 栾 树05
第五节 杜 鹃
第七节 红叶李 第八节 红继木
本书共分4章,分别介绍了林木种苗繁育的基本知识,华中地区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园林绿化树种,还 介绍了各树种的形态特征、生长特征和种苗繁育的技术手法。
第一章 基础知识
01
第一节 苗 圃地的选择
02
第二节 苗 圃地的规划 与整理
03
第三节 林 木种子的采 收与贮藏
04
第四节 林 木种苗繁育 的基本方式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林木种苗繁育技 术》
思维导图PPT模板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林木育种学是研究如何通过选择、配种和培育来改良林木品种的学科。
它是林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对于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抗逆性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变异和遗传改良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改良林木的遗传特性。
林木育种学主要关注林木的生长速度、木材质量、抗病虫害性、抗逆性等性状,以满足人们对于木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二、林木育种学的方法1. 选择法:通过对大量林木个体进行观察和测定,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后代繁殖。
这种方法适用于性状明显的林木品种改良。
2. 配种法:通过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产生具有更好性状的后代。
这种方法适用于性状较为复杂的林木品种改良。
3. 杂交法:通过不同品种或亚种之间的交配,产生杂种,利用杂种的优势进行育种。
这种方法适用于提高林木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4. 培育法:通过人工选择和培养,利用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加速林木的育种进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提高林木的育种效率和遗传改良的准确性。
三、林木育种学的应用1. 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通过选择和育种,培育出生长速度较快的林木品种,以满足人们对于木材的需求。
这对于解决木材短缺问题和推动木材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林木的抗逆性:通过选择和育种,培育出抗病虫害、抗干旱、抗盐碱等性状优良的林木品种,以提高林木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提高林木的木材质量:通过选择和育种,培育出木材质量较好的林木品种,以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木材的需求。
这对于提高木材产业的附加值和推动木材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林木育种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林木育种学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林木育种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林⽊育种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林⽊育种学:⼜称林⽊改良,是应⽤林⽊遗传性原理,以⽣物统计学为⼯具,与森林⽣态学等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研究林⽊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基因资源:所研究的林⽊群体包括的全部基因或者他们的载体。
3.林⽊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部分,指在选育有利品种⼯作中直接利⽤的繁殖材料,是根据品种选育⽬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4.设施保存:利⽤机械设备保存植物的部分组织或器官,从⽽保存植物的种质资源。
5.遗传增益:当某些树⽊性状优于其周围的同种,同年龄的其他树⽊的性状,表现出经济性状的提⾼。
选择响应除以被选择群体的平均数。
6.精选树:通过遗传测定,证实是基因优良、配合⼒良好的优树。
7.种⼦区划:以种⼦经营为⽬的,将⼀定的地区范围划分成若⼲地域单位。
包括垂直区划,⽔平区划。
8.引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为引种9.乡⼟树种:每个树种都有⼀定的分布范围,当它在⾃然分布区内⽣长时,称为乡⼟树种10.外来树种:当栽种到⾃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11.双交:是指4个种先配成两个单交杂种,然后再对两个单交杂种进⾏杂交。
即:(A×B)×(C ×D)12.回交:由两个亲本产⽣杂种F1,再与其亲本之⼀进⾏杂交。
13.复式杂交:指⽤两个以上的品种经过两次以上的杂交。
14.家系:由同⼀植株产⽣的全部种⼦(⼦代)由单株树⽊上⽣产的⾃由授粉⼦代,或由双亲控制授粉产⽣的⼦代。
15.半同胞家系:同⼀个家系的种⼦,只有⼀个共同亲本;16.全同胞家系:由同⼀对⽗本和母本产⽣的⼦代;17.种源:通常是指从同⼀树种分布区范围内不同地点收集的种⼦或其它繁殖材料。
18.种源试验:同⼀树种的树⽊长期⽣长在⼀定的环境条件下⽣长、发育,会对特定的⽣态条件产⽣⼀定的遗传反应,把⾃然分布在各地理区的种源样本(种⼦或苗⽊)集中在⼀个或多个地点,对其⽣长、形态及⽣理特性等所进⾏的对⽐栽培试验,称为种源试验。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重点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资料南京林业大学徐立安教授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的意义每个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减数分裂的意义1. 染色体数目恒定,物种相对稳定性2.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后期I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精核(n)+卵细胞(n厂胚(2n)精核(n)+2极核(n厂胚乳(3n)直感现象花粉直感:胚乳中的染色体数是3n,2n来自母体的极核,n来自父本的精核。
3n胚乳性状的遗传规律不同于2n的其他组织。
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xenia)或花粉直感。
果实直感:种皮、果皮由母体发育而来生物生活周期一一遗传物质的变化三、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名词解释半保留复制:是指双链DNA勺复制方式,DNA复制时,两个子代DNA分别保留了一条亲代DNA链,各自与新合成的互补链形成双链分子。
冈崎片段:DNA M制合成随从链时首先合成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的传递规律,主要是DN2DNADN2RN2蛋白质,在病毒还可由RN¥DNA(反转录)及RNA> RNA( RNA M制或RNA专录)。
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核苷酸顺序,特定的氨基酸是由 1 个或1 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
DNA乍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间接证据1、DNA为一切具有染色体的生物所共有,各自的含量稳定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3、紫外线诱发性状的最有效波长为260nm;4、DNA含量在性细胞中为体细胞中的一半直接证据1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2 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以上两者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TMV勺感染和繁殖。
说明在不含DNA勺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RNA专录的不同点)1、原核生物的RNA勺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内2、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而除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真核生物一个mRN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3、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的RNA的合成;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I、分别催化不同种类RNA勺合成;4、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真核生物3中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勺转录。
林木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林木育种学知识点总结一、林木育种学概述林木育种学是指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林木种质资源的选择、杂交、选择和繁殖等一系列遗传改良手段,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林木的遗传资源、种子生理学、遗传育种方法等内容。
二、林木遗传资源1. 林木种子的来源:林木的种子一般来源于自然环境中,包括野生林、人工林等,也可以通过人工收集进行保存。
2. 林木的基因资源:林木的基因资源是指具有遗传变异的林木个体,包括野生种、品种、栽培种等。
3. 林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林木资源的采集主要通过野外调查、样地调查等方法,同时需要进行种子的保存、人工繁殖等工作来保护这些基因资源。
4. 林木的遗传多样性:林木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林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性,它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
三、林木的种子生理学1. 林木种子的特点:林木种子一般呈椭圆形,外表被有硬质种皮,内部含有营养物质和胚。
2. 林木种子的萌发机制:林木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萌发出新的植株,这是种子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3. 种子贮藏技术:为了保护和保存林木资源,需要对林木种子进行贮藏处理,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
四、林木的遗传育种方法1. 选择育种方法:选择育种是指通过对林木群体中的个体进行选择,挑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用于后代的育种。
2. 杂交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不同的林木品种或株系之间的杂交,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品种。
3. 基因工程育种方法:基因工程育种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林木的基因进行改造,培育出具有特定性状的新品种。
五、林木育种的应用1. 优良木材的培育:通过林木的育种工作,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木材性质的林木品种,满足人们对木材的各种需求。
2. 林木抗逆性育种:通过林木的育种工作,可以培育出对各种逆境环境具有较高抗性的林木品种,提高林木的生存能力。
3. 林木观赏品种的培育:通过林木的育种工作,可以培育出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林木品种,丰富人们的园林景观。
育种全部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1. 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植物群体2.品种的属性:人工选育;特异性;主要性状整齐一致;性状遗传稳定;经济性状优良;较好的适应性。
3.林木育种的实质:发现变异,选择变异,创造变异,利用变异。
4.林木育种的主要容:(一)选——林木选择育种(二)引——林木引种(三)育——杂交、新技术与分子育种(四)测——遗传交配设计与田间试验测定(五)繁——良种繁殖利用(良种繁育)(六)保——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第 2 章(1)林木育种资源1.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组合。
也称遗传资源。
2.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种子法种质资源:在自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能在一定环境作用下,通过世代演替传递给后代,并发育为具有各种性状特征生物的可遗传的物质资源的总称。
--国标。
3.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
多种多样的物种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遗传多样性通常是指物种不同群体(又称种群或居群)间,或同一个群体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表示物种基因的丰富程度以及基因的变异状况。
7.遗传物种生态多样性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的多样性也就显示了基因多样性,而物种构成生物群,进而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同样也离不开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
三个层次的多样性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
8.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的原则:⑴保存、保护、抢救兼顾的原则;⑵原地保存与异地保存相结合的原则;⑶按照生态地理系统实行分层的保存原则;⑷遵重树种遗传变异现状,因树种制宜的保存原则;⑸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保存原则;⑹保存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任务:选育和大量繁殖遗传品质得到不同程度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其最高目标是选育林木优良品种。
良种:林业生产实践中,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的统称。
林木品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征和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出来的林木群体。
主要途径:引种、选种、育种。
第二章基础知识一、物种与生物进化物种:是生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同一物种有明显的、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个体间能自由交配。
生物进化:拉马克提出,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在自然界,生物存在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向,生物对环境有巨大适应能力,环境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
种内多层次变异:(1)种源变异。
(2)同一种源不同林分变异。
(3)同一林分不同个体变异。
(4)个体内不同部分的变异。
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1.突变:是指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物质不是由于遗传分离和重组产生的改变,可以是体细胞突变,也可以是生殖细胞突变。
2.选择: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繁殖力不同使群体的基因频率变化。
3.迁移:指群体间基因流动,包括个体迁入和迁出。
4.遗传漂变:在小群体中,由于偶然因素而产生的基因频率变化,即某些等位基因没有被后代遗传而消失。
如果小群体的后代因环境改变而大量繁殖,原来被保留的个体称奠基者,奠基者产生的新群体不能完整代表其原来群体(的基因型),称奠基者效应。
5.交配系统:(1)理想群体与有效群体大小。
(2)瓶颈作用。
(3)近亲交配。
近交系数,自交为1/2 ,全同胞交配为1/4 ,半同胞交配为1/8 ,同祖后代间交配为1/16 。
三、遗传参数及估算1.遗传力:反应遗传变量占表型变量的比率。
P二G+E(表型值二基因型值+环境值)V P=V+V E (表型变异二基因型变量+环境变量)V P= V A +V NA +V E (V A加性变量,V N A非加性变量)H2= V G N P(广义遗传力)h2= V A/V P(狭义遗传力)2.配合力:(1)一般配合力(GCA)=亲本子代组合平均值- 子代总平均值用来反映加性基因的效应,此效应可以传递给子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育种学备课笔记绪论一.林木育种学的性质与内容性质:是一门应用科学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群体遗传结构与改良方法、研究林木优良品种(或类型)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的科学。
它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对林木群体的遗传组成、林木的遗传品质进行改良,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效能的目的。
内容:1.林木育种的遗传学基础理论重点介绍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的基础理论。
2.林木遗传改良的原理与方法种源选择、林分选择、优树选择、无性系选择、杂种利用、引种、抗性育种、无性系育种等等。
选择育种最基本。
(引、选、育)3.良种繁育技术划定种子区,选定采种林分,建立母树林,营建种子园和采穗圃、良种繁育基地4.遗传资源的收集、调查、发掘、保护、利用;建立基因资源库,建立自然保护区。
5.有关的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新方法遗传设计(遗传交配设计)、田间设计、统计方法、杂交技术;生物技术:微体繁殖技术(组织培养)、脱毒复壮:目前快速繁殖技术已用于很多苗木的商业化生产,其中多数是观赏植物,果树,林木,花卉,蔬菜等。
如兰花,百合,非洲菊,唐菖蒲,香石竹,马蒂莲,草莓,芦笋,香蕉,桉树,葡萄,无籽西瓜,等等。
在脱病毒方面,如油棕,苹果,甘蔗,葡萄,草莓,马铃薯,甘薯以及一些名贵花卉,都已程度不同地进入了中试,生产和推广应用阶段。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杨树 + 泡桐;杨树、榆树、檀香、柑桔、火炬松、油棕等等。
基因工程:很有希望走向商品化的是抗虫的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
经分子杂交和抗性筛选已获得4株转基因黑杨,它们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和尺蠖(Apocheimia cinerarius)具抗性。
目前已经分离和使用的抗虫基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苏云金杆菌的内毒素基因,对鳞翅目害虫有强烈杀伤作用;另一个抗虫基因是从豇豆中分离得到的一个能产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素的基因,对鞘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抗盐方面已在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上进行了探索。
二.林木育种学的特点与目标特点:1.树木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大、野生性强,多数为未经人工改良的原始材料,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潜力大。
应充分发掘利用和保存自然选择形成单倍体优良类型,重视多层次选择。
2.森林树种大多异花授粉,具有高度杂合性,近交衰退。
应维持这种杂合性的广泛遗传基础,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近亲繁殖,扩大群体规模。
传统:嫁接、扦插、压条等;新方法:微体繁殖(组培)。
3.林木遗传型及栽培环境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良种作用。
重视遗传型选择,且重视遗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重视适地、适树、适种源、适无性系的原则。
4.林木寿命长,育种周期长(包括性成熟和经济性状:挂果、用材等)。
要重视长短期的结合(短期效果及多世代改良的长期规划);重视性状的早期预测、早晚期相关研究;缩短育种周期措施。
5.林木育种采取间接证明法—后代测定法。
6.生产种子的必要性。
树木偶尔结实或根本不结实,育种工作者必需关心刺激开花和结实的实验工作。
目标:林木改良总的要求为产量高、品质好、抗性、适应性强。
1.速生性或早实性。
选育成林早、成材早、收益早的品种:用材林树种速生性;经济林树种早熟性。
2.丰产性。
①生长量指标:用材林树种—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必须显著超众;经济林树种(果实、榨油)—结果量、出籽率、出仁率、含油率等。
②形质指标:用材林树种—形率大、干形良好、树皮薄,出材率高;经济林树种—雌性强、雄/雌比例小、结果枝比率高、座果率高、结实性好。
3.株型或冠型(各树种要求不一)具有合理的树体结构,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合理分配和积存生物产量。
用材树种:浓密窄冠型,高冠比大(利于密植提高群体产量);经济树种:树冠开张、圆头形,结果面积大,枝条分布均匀、结果枝比率高(如油桐、油茶等)。
又如短枝型:木兰花品种“恨天高”;多分枝型:果树;垂枝型:垂柳、线柏;扭枝型:很多观赏植物。
4.稳产与抗性如桉树的抗寒性、抗风能力;山地栽培的乌桕的抗旱性耐瘠性,等等。
5.优良品质如杨树:纤维含量、纤维长度、木材容重、心材比值、色泽。
松树:高产脂。
6.特殊用途选择森林效能:木材、美化、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观赏。
(如法梧无果白皮类型;红枫)。
三.林业生产与林木育种(林木育种意义):林业生产发展趋势:开发森林资源,发展人工造林,实行集约林业经营。
1.通过人工林解决木材资源不足和木材供需矛盾。
2.人工造林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如环保(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减少噪音等)、能源、观赏。
3.集约栽培的实施,为林木遗传改良开辟广阔前景,必须良种良法。
林木改良意义:调整林木群体的遗传结构,提高林木群体遗传水平,改良树木本身遗传品质。
1.经遗传改良,提高遗传增益。
2.林木种子工作是扩大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影响到成活、成林、成材、、材质好坏等。
3.良种壮苗是林木栽培的物质基础。
4.良种造林投资少、收效大。
5.良种要有良法配套:基因型与环境型。
四.林木改良的程序与途径改良的程序:1.确定树种;2.选好种源;3.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母树林;4.建立初级种子园;5.建立第二代或更高世代种子园林木种子工作经营管理制度:1.从未经分级评定的林分或林木上采来的种子,遗传品质最差。
2.从优良林分采来的种子,遗传品质得到基本保证。
3.母树林生产的种子,遗传品质经过一定改良。
4.种子园生产的种子,遗传品质较高,增益较大。
5.建立林木种子质量管理的相应制度(此略,后详具体章节)。
从实际问题说起:如何解决悬铃木(法国梧桐)不飘花絮(春天空气污染);如何培育出冬天开花的菊花(寒菊);如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果(现状是水果种类集中,品种单一,存在品种品质问题);如何培育国产面包小麦(现大都为进口);如何使南方树种、植物引到北方栽植;如何产生无籽西瓜下一代;如何解决很多植物花叶病(病毒病);等等……第一章林木育种资源概述定义林木育种资源即森林种质资源(基因资源),是指即决定森林树种的“种性”(性状和特性),并能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小到一个基因,大到原种。
可解释为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育种资源类别①本地育种资源包含人工栽培的,自然生长的两类;可直接投入生产,潜力很大。
②外地育种资源指引进材料;经济性状较优良。
③人工创育资源指新品种和新类型;已综合了各种优良性状。
一.育种资源的重要性森林种质资源流失原因1.自然力因素如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火灾等。
2.生物因素如野兽、病(真菌、细菌)虫害等。
3.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开发森林、开垦草原等。
意义:1.是选育良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选、引、育工作都离不开种质资源。
2.防止遗传基础变窄维持森林树种的遗传异质性、多样性、和广泛的遗传变异基础。
好品种不等于好种质(因其优良性的不完全),同样,好种质不能直接作为好品种。
3.作为技术储备和物质储备,供今后利用。
4.抢救珍稀濒危树种资源已迫在眉睫。
5.发掘野生种、半野生种的多样性和特殊价值。
6.保持自然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林木育种资源工作概况(详教材,此简述几方面)1.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林木基因资源专家小组,其职责在于规划、协调有关林木基因资源的搜集、利用和保存工作。
(以下是各个国家采取的不同措施)2.营造“人工基因库”,专用于采种育苗,尤其重视收集抗性资源;3.严禁采伐;4.建立森林保护区,更新优良天然林分;5.建立优树收集区;6.利用自然保护区保存天然基因资源。
7.我国:国家重视,人大提案,林业部制定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截止1986年底,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33处;长白山、卧龙、鼎湖三处被列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通过种子园、种源试验林和优树收集圃收集育种资源。
三.我国丰富的林木育种资源(略)四.种内多层次的遗传变异变异层次地理(种源)变异;立地间变异;林分间变异;个体间变异;个体内变异。
变异原因1.地理变异:树种分布广,由于突变、自然选择、隔离等原因,分化并产生了种内不同的地理生态种群;这是树木性状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种内地理种群的变异有连续性变异与不连续性变异之分:环境明显割裂(如山脉海岛),气候土壤差异显著的分布区,可能形成不连续的地理生态种群;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可能造成树木种内的连续性变异,产生渐变群变异模式。
如马尾松的南方种源较北方种源,生产期长,生长量大,但抗性差。
2.立地间变异:这些变异在遗传上是不能固定的,仅仅是不同环境条件对林木生长和发育产生的效应。
如同一种源的林木,生长在贫瘠的沙荒地区,形成灌丛状,栽种在肥沃土地上时又能恢复为高大乔木。
3.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间变异:一般林分间变异是由小群体取样造成的,特别是由于人为干预:如通过择伐、间伐或其它营林活动,改变了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造成立地内林分间的遗传分化。
如有的林分林木干形通直,附近有的林分林木干形弯曲。
4.同一林分内不同个体间变异:受遗传强烈控制,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尤其是质量性状。
如干形、许多经济性状等。
5.个体内变异:由于株内位置效应造成,发生在某一性状上,不同部位表现不同。
如木材比重在不同部位有差异、如叶片同株树阳面叶与阴面叶有差异、同株树不同部位的枝条其扦插生根能力有差异。
表1—1 火炬松木材比重与耐寒性不同层次变异的分量(美国1984)不同层次变异的应用1.地理(种源)变异:因其变异显著,特别是与生产力和适应性有关的性状更是这样,进行树木改良计划时是首要考虑因素。
2.立地间变异:松类研究表明,立地差异在遗传变异分量中占的比例很小,有时也较明显;特别在研究自然群体取样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3.不同林分间变异:这些材料在生态习性方面可能具有相似习性,但在一些经济性状方面却很可能不相同。
要在同一种源范围内,进一步采集不同林分材料进行试验、观测,以期筛选出更能满足需要的繁殖材料。
4.不同个体间变异:因其遗传力高,且在生长量、经济性状、形态习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为林木改良提供了良好机会。
5.个体内变异:株内位置效应在繁殖利用或取样分析统计时必须注意。
五.林木育种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搜集1.搜集顺序:本地—外地—野生;2.搜集类型:种子、穗条、苗木、块茎、块根、鳞茎等;具有优良经济性状和适应能力、或具有潜在价值的类型。
3.搜集方法:①调查队直接搜集②交换收集③结合优树选择、地理种源试验的采样和优良林分建立等。
4.调查记载项目编号、种类、品种名称、征集地点、原产地、征集地点自然条件(海拔、纬度、温度、雨量、无霜期、地形、地势……)品种生物学特性、经济特征(分类学、适应性、抗性、产量、品质、适宜用途等)保存1.保存重点:稀、危、特、潜2.保存方式:①就地保存:保护同一树种的天然分布的不同生态型(抗逆、抗病虫害、速生)和经济性状优良类型;数千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