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布朗族弹唱”为例
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策略研究——以施甸布朗族器乐文化为例
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策略研究——以施甸布朗
族器乐文化为例
阿文兴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独特的一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以施甸布朗族器乐文化为例,依据相关资料与实地调查内容,结合当地布朗族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将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按照音乐特征、演奏风格和文化寓意等方面分别从吹管乐、吹木叶乐、弹拨乐、口弦乐、陶土乐以及打击乐六大类进行分析研究,以对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献愚策.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阿文兴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施甸县布朗族为例 [J], 张艺
2.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施甸县布朗族为例 [J], 张艺;
3.云南施甸布朗族舞龙习俗的流变与传承研究 [J], 杨春立;金黄斌;白银龙
4.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布朗族弹唱”为例 [J],
黄彩文;子志月
5.布朗族服饰文化研究r——以施甸布朗族服饰为例 [J], 杨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它是布朗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同时也是布朗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等地。
布朗族弹唱起源于布朗族古老的歌唱传统,并通过口传和演唱的方式代代相传。
弹唱的形式包括独唱、对唱、四重唱等,歌曲的内容涵盖了布朗族的历史、风土人情、生活哲学等方面。
布朗族弹唱具有坚韧刚健的曲调和富有激情的唱腔,让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演唱时,歌手会运用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会随着歌曲情感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情绪,将布朗族人民对生活和家园之情的深深思考和热爱传达给观众。
布朗族弹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布朗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歌曲中反映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元素,向世人展示了布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布朗族弹唱也作为布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为布朗族人民树立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布朗族弹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传承人的减少和老龄化问题使得布朗族弹唱的传承面临困难。
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被冲淡,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所减弱。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媒体的影响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和经济支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演唱中来。
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将传统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
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将布朗族弹唱介绍给更多的人,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保留和发展,为我们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布朗族弹唱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地区。
布朗族弹唱作为传统文化形式之一,起源于古老的布朗族社会。
据传说,布朗族始祖布朗勐从布南之地南迁至今之中国境内后,生活十分艰难,曾吟唱《勐勒》来慰藉子孙后代。
这一传说被视为布朗族弹唱的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族弹唱逐渐成为布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得到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历史积淀,不断地融入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布朗族弹唱既有演唱、独唱、对唱、童声对答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有诸如拨乐、歌念、鼓击等多种歌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表演形式布朗族弹唱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口头传承的布朗族吟唱、“弹唱”;另一种是传统的“宴会弹唱”。
在布朗族社会传统中,吟唱是布朗族家族中男性的专属歌唱形式,由布朗族男子们在宴席或者其他的宴会场合进行吟唱,既能烘托气氛,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而宴会弹唱,则是由布朗族族人在婚丧嫁娶和其他重要的社交场合进行的音乐活动,通常由饻蒙等乐器伴奏。
在宴会弹唱中,布朗族男女不分,所有族人都可以进行弹唱表演。
布朗族弹唱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个人的独唱、对唱,也有男女混合的群体合唱。
其特点是音乐悠扬、情感真挚、表演自然。
在布朗族的传统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布朗族弹唱更是不可或缺的歌舞表演项目。
布朗族弹唱是以唱歌为主,伴以饻蒙、马尾琴、民族琴等布朗族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三、艺术特色1. 独特的音乐特色布朗族弹唱以其饱满的声音、婉转的旋律以及深沉悠长的情感而著称。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摘要】布朗族弹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和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当地影响以及保护与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布朗族社区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布朗族弹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上,更是对布朗族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未来,应该加强对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注重文化教育和传统价值的传承,促进该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布朗族弹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和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影响、保护与传承措施、价值、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代表。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等地。
弹唱是布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以双声部对唱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歌词充满哲理和情感。
布朗族弹唱传承久远,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布朗族弹唱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着布朗族人对生活、自然、爱情等多个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展现了布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布朗族弹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播的载体,对于维护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在当地的影响以及保护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布朗族弹唱的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布朗族弹唱的价值和未来发展展望,期望能够加深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认识,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布朗族弹唱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2. 正文2.1 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和历史布朗族弹唱起源于布朗族的古老传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布朗族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两省的一些山区。
布朗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弹唱是布朗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布朗族弹唱是一种以弹筝为主,辅以唱歌的音乐表演形式。
通常,布朗族的弹唱是由一名弹筝者和一名歌唱者组成的二重唱。
弹筝者使用刀形的竹筒弹拨弦乐器,弹奏出悠扬的旋律,并以细腻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演绎布朗族的传统歌曲。
歌唱者则用高亢激越的嗓音,扣人心弦地诠释布朗族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
二重唱的形式让布朗族弹唱拥有了多变的音乐和歌唱效果,形成了布朗族独特的音乐艺术。
布朗族弹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情感的演绎,成为了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朗族的婚礼、葬礼、节日等重要场合,弹唱常常被用作传统仪式和集体娱乐的一部分。
布朗族的弹唱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传统、家族史等,歌词深入民众,表现了布朗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布朗族弹唱的演唱形式常常强烈地表现出歌唱者的情感和音乐的冲击力,这与布朗族人民奔放自由的性格和生活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布朗族人民历史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岁月,弹唱成为了他们宣泄情感、寻找安慰和鼓舞力量的一种方式。
布朗族弹唱通过音乐和歌唱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布朗族的坚韧和乐观,也成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布朗族弹唱形式逐渐流失。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许多布朗族弹唱的传统乐器、曲谱和表演技法已经濒临失传,这对于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风险。
为了挽救和传承布朗族弹唱,中国政府开始将其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研究和保护措施,政府和相关机构努力确保布朗族弹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
兰台世界2012·7月中旬史凭证的作用。
(2)传承文化的作用。
具有历史凭证的作用的徽州历史文书作为社会生活时态的记录资料,对于它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切实地了解和还原徽州宗族历史的真实情况。
中华民族的子孙想要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与文明,必然要从那些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典籍中寻找依据。
同时,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档案,也同样会引发后人对它的好奇心。
这些都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事实,从而传承历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传播文化的作用。
档案是历史的传播,是文化的积淀。
它有效地将精神层面的实物转化为了具体的文字材料,从而更易于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
对于徽州历史文书档案的发现。
研究和编撰,大大提高了徽州宗族文化在众人面前的曝光率,使得宗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同时,徽州宗族文化的资料,也为有兴趣了解宗族文化的各国学者,提供了参考和深入学习的工具,促使徽州宗族文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四、启示徽州宗族文化的繁荣不是必然的,这与其保存完好、数量巨大、系统完整的历史文书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对它的了解,其中的一些规律是可以推广到其他文化领域被应用和学习的。
如果想让一种文化可以有更为广阔而持久的影响力,我们就需要将与其有关的档案资料收集保存完好,这样,对后人或者其他文化种族的学者了解和发展这种文化,将这种文化更为长久地传承和传播下去,提供依据和保障。
同时,如果我们想让一类档案更完好地保存下来,就需要我们创造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系完整的文化,并以档案作为其文化的一种现实载体。
这样,在子孙后代传承和保护其文化的过程中,便也会顺带保护与它相关的档案,并不断编研和发扬其中的内容,丰富档案的体系。
所以说,档案与文化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我们只有将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两个领域的发展,从而产生共同繁荣的效果。
参考文献[1]杨长虹.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浅析[J ].档案与建设,2011(8).[2]陈肖.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J ].山西档案,2006(2).[3]李松海.徽州文书档案中的商业文化[J ].山东档案,2008(4).[4]戴旸.古徽州居民档案意识浅析[J ].档案与建设,2010(2).■■■■■■■■■■■■■■■■■■■■■■■■■■■■■■■■■■■■■■■■■■■■■■■■□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子志月肖黎煜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布朗族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境地。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源自于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是布朗族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魅力。
布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地区,其音乐艺术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通过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布朗族弹唱来源于布朗族民间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它是一种以歌唱为主、伴以拨弦为辅的音乐形式。
布朗族人民通常在休闲、聚会、庆典等场合进行弹唱表演,用歌声和琵琶的音韵来传递情感、表达心情,是布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弹唱在布朗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特点。
布朗族弹唱的传统曲目丰富多彩,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布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民族情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布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关于布朗族弹唱的演奏形式,通常是由一位歌手和一位琵琶手组成,歌手用淳朴悦耳的嗓音演唱歌曲,而琵琶手则用柔和优美的音符伴奏,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韵味。
在布朗族传统弹唱中,通常都会以琵琶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而琵琶手在演奏时会运用丰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丰富,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和耳朵。
布朗族弹唱的演唱方式也非常独特,歌手唱歌时往往会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发声方式,使得歌声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深深地触动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
布朗族弹唱的音乐风格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融合了布朗族人民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展示了布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布朗族的音乐艺术中,弹唱被视为一种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载体,它不仅仅是音乐表演,更是对布朗族文化和历史的诠释和传承。
布朗族弹唱所传达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渊源,它承载了布朗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是布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布朗族人民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而闻名于世。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从事农耕劳动的表达自己心中感情的一种方式。
布朗族弹唱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曲调,以及独特的表演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布朗族弹唱的曲调独特,多以四声调高低起落的方式表达情感,旋律优美而悠扬。
布朗族人民通过弹唱,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的追求、对家乡的留恋等各种情感。
他们用声音表达心声,使得布朗族弹唱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地生活的情感。
布朗族弹唱的表演艺术也非常独特。
表演者一般是男性,他们用特殊的声音技巧和身体姿势以及手势表达曲调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
布朗族人民通过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将弹唱和表演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得布朗族弹唱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综合艺术表达。
布朗族弹唱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化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布朗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耕生活已经成为过去。
传统的布朗族弹唱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现代音乐的流行和传媒的普及也对布朗族弹唱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许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接触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对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组织演出、展览、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布朗族弹唱,提高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和认知度。
加强对布朗族弹唱传统表演艺术的研究和培训。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记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弹唱技巧和表演方式,并且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艺术家。
加强对布朗族弹唱表演者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加强对布朗族弹唱相关场所和设备的保护和维护。
“非遗”传承保护重在后继有人
中国商报/2012年/11月/23日/第A03版聚焦在保护传承“非遗”,尤其是拯救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上,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已十分紧迫。
近期不少地方采取了“非遗”进学校、到基层和举办培训班等办法,让年轻人受熏陶承传统,且收效显著,实践证明这是个良策。
“非遗”传承保护重在后继有人本报记者陈铭中华古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以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奇葩,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根基。
保护“非遗”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职责。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去年6月1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里程碑。
“非遗”的保护与继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培养年轻一代使之后继有人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非遗”保护,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非遗”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非遗”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的文化遗产正不断消失,一批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在疯狂的“经济开发”中不少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说:“中国‘非遗’的保护体系日趋完整,但濒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
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皇会,历史上曾由上千道老会组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活态传承的老会只剩下100余道。
其中20余道因缺乏会所、艺人年事已高,传续已乏人。
”至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488名,目前已去世100余位。
据统计,首批226人中60岁以上的已占91%,第二批551人中60岁以上的占71%,第三批711人中60岁以上的占78%。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浅谈。
历史渊源
布朗族弹唱起源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地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远古时代,布朗族在狩猎中发现了木头中发出的美妙声音,便开始用弦子弹唱,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艺术特点
布朗族弹唱曲调悠扬、节奏明快,兼具弦鼓合奏和歌唱表演。
其歌词通常是布朗族古老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等,其中蕴含了布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传说,布朗族弹唱曾是族人抗击外敌的武器,是维护民族团结和自尊心的最佳象征。
保护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布朗族弹唱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布朗族弹唱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一方面,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重振其艺术魅力和传承贡献。
此外,还组织专业人士对年轻一辈布朗族人进行传承培训,以确保其艺术传承能够得到延续。
综上所述,布朗族弹唱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弘扬这一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布朗族弹唱作为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和手指弹奏的传统音乐形式。
在布朗族的传统中,弹唱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氛围交融的表达形式,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布朗族社会中,弹唱更是被视为一种拜神的仪式,因此也受到了极高的尊敬和重视。
布朗族弹唱的曲调优美、歌词动人,传唱着布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
在传统的布朗族弹唱中,歌手用手指弹奏琴弦,辅以特有的节奏和音律,唱出了浓墨重彩的生活画卷,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民族的魅力与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布朗族弹唱还有一套独特的音乐符号体系,被称为“布朗音”,这一符号体系成为传承和保护布朗族弹唱的重要基础。
布朗族弹唱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布朗族人的努力和奉献。
布朗族人民将弹唱传统代代相传,不断挖掘和发展新的音乐作品,为弘扬布朗族文化不懈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布朗族弹唱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形成了更具有时代感和包容性的音乐形式,为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
政府加大对布朗族弹唱的保护力度,通过资金扶持、人才培养、传统剧目的推广等多种途径,使得布朗族弹唱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会和音乐节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布朗族弹唱,推动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然而布朗族弹唱却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为布朗族人民增添了信仰的力量和文学的魅力,更为世人展示了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和美丽。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一项重要代表,它是一种古老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音乐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布朗族弹唱进行浅谈。
布朗族是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思茅市、孟连县等地。
布朗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支,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族群。
布朗族弹唱起源于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是布朗族通过口传和演唱传承下来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布朗族的传统文化中,弹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传承历史和民俗文化,还能传递情感和智慧,是布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布朗族弹唱的音乐形式非常独特,它不仅有着流畅的旋律和近乎完美的和声,还通过吟唱和说唱等方式,传达出布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世界。
布朗族弹唱的曲目多种多样,有悲情的、欢快的、祭祀的、当代的等等,每个曲目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魅力和内涵。
例如,布朗族弹唱中的《牧歌》、《勇士之歌》等曲目被誉为经典之作,常常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演唱。
除了其音乐形式,布朗族弹唱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布朗族传统文化中,弹唱是家庭和社会重要的社交方式之一,以婚礼、葬礼、游猎、赛马、选秀等场合为主要演唱场景。
在布朗族弹唱的各种演唱环节中,穿插了酒令、方言、俏皮话等语言元素,反映了布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语言风情。
此外,布朗族弹唱还体现了布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表现出布朗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布朗族弹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音乐形式,它不仅能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还能丰富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多元性。
我们希望通过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布朗族文化,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国家文化自信。
布朗族弹唱——布朗族人的基因密码
布
— — 方朗布文 /唐 旭一
单Ⅱ
日日
在美丽富饶 的彩云 之南 ,居住 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优美的生 态环境 ,多样 性丰 富的生物 环境 ,与一 个个 少数 民族 相伴相 生 ,他 们互相 滋养 相互浸 润,生 长 出 属 于 自 己的 少 数 民族 文 化 和 习 俗 。 能 歌 善 舞 是 少 数 民 族 带 给 世 人 最 初 的 印 象 。布 朗族 , 是 生 活 在 云 南 众 多 少 数 民 族 中 的 一 个 。 凡 是 节 日 、 喜 庆 、婚 礼 都 会 在 当 地 特 有 的 歌 声 与 舞 蹈 中 进 行 。 他 们 把 这 种 称 为布 朗族 弹 唱 的 传 统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融 入 了 整 个 民 族 的 日常 生 活 当 中,是布 朗人对 情感 的抒发 、也是布 朗人 日常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一 种 交 流 方 式 , 它 如 同 布 朗 族 文 化 的 灵 魂 , 缠 绕在布 朗族人 生活 中的 点滴,是布 朗族人 的生 活智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属于广西布依族、瑶族和苗族地区布朗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布朗族弹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布朗族弹唱是以弹唱为主要手段的音乐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布朗族的民间祭祀活动中,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弹唱主要以竹筒琴和竹管笛为主要乐器,辅以板胡、三弦等乐器。
演唱者通过递进式的唱句和声承接,使用高音区域和低音区域,渲染出清晰、自然、感人的音乐效果。
演唱者在演唱时,会用一种叫做“撒唱”的技巧,即用响亮的声音将音符尽情地发挥出来,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氛围。
尽管布朗族弹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其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一是传承人口减少,其中许多年轻人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教育的传播而较少接触布朗族弹唱。
其二是传统演唱方式的逐渐失传,现代化的音乐制作方法对传统弹唱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许多传统的演唱技巧逐渐丧失。
其三是演唱传统曲目的挑战性,许多传统曲目需要演唱者具有较高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布朗族弹唱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借助于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
对于传承人口减少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加青年人民接触和了解布朗族弹唱的机会;对于传统演唱方式逐渐失传的问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技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演唱传统曲目的挑战性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排练,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总之,布朗族弹唱是中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其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不言自明。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为其传承与保护努力奋斗。
让布朗族弹唱的美妙声音在时代的洪流中世代传承,吐故纳新,中华文化的璀璨之花必将在一代代文化传承人的传承下,绽放出万紫千红的光彩。
对布朗弹唱保护和传承的几点意见
社科文化对布朗弹唱保护和传承的几点意见常蓉(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666100)摘 要:布朗族是云南省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集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于一体,古代“百濮”(孟高棉族群)或“濮人”的后裔,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我州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打洛、西定巴达等边境一线山区,那里森林茂密,资源丰富,风光独特;那里有浩翰的云海,古朴的村寨,成片的古茶树,还有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布朗弹唱,那动听的布朗四弦两音琴(玎)和那甜润委婉、起伏跌宕的歌唱,给人们留下了美妙的印象,已成为西双版纳布朗族的存身域外的“文化标签”。
关键词:布朗弹唱保护;传承;几点意见一、布朗弹唱的文化内涵通常外界关心布朗族音乐文化的人只知道有“布朗弹唱”,对布朗族音乐文化的整体状况了解甚少,按照西双版纳布朗族习惯沿用的自然分类法,布朗族音乐分为以“拽”“宰”“索”3种曲调为核心,同时兼存“宰蹦”“宰种”“同玛”等数十首不同民歌。
这些民歌都是具有一定数量同曲异义歌词的歌种亦称“调群”。
其中“索”调在早期专指一种传统歌曲,原是用于佛教节庆期间贺年及祭祀仪式活动中的一种风俗歌歌种,现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歌歌群。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布朗族传统社会及族群内外发生了较频繁的社会及文化交流,传统的老索被配上布朗四弦两音琴(玎)琴伴奏,逐渐发展演变出一个另立于“老索”之外、采用弹唱形式的“新索”歌群,“新索”欢快明朗,平稳舒缓,其中的山歌、情歌,旋律优美流畅,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关乎布朗族民歌中的“布朗族弹唱”一项,即主要指这类有布朗四弦两音琴(玎)伴奏的“新索”。
时值今日,布朗弹唱逐步受到外界的关注与评价,较大程度地刺激“新索”这种类型音乐的在布朗族内部的传播及发展。
而其他不带伴奏的以传统形式表演的许多布朗族传统民歌,如“拽”“宰”“森”“同玛”等,随着现代经济生活的冲击,老一辈歌手逐渐离世,其中只有一部分唱叙情歌内容的曲调还在民间存活,能演唱布朗族史诗与长诗的人却来越少了。
玉坎拉:布朗弹唱的坚守者
玉坎拉:布朗弹唱的坚守者杨一【期刊名称】《今日民族》【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3页(P32-34)【作者】杨一【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玉坎拉(左)玉坎拉是一名布朗族妇女,布朗弹唱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和她的“小花队”在云南小有名气。
但凡有布朗族的重要活动,常可以看到玉坎拉或“小花队”的身影,她们的表演收获掌声无数。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化。
其中,布朗弹唱,便是布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布朗弹唱,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了”玉坎拉的家,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委会曼夕下寨。
那是一个风景秀美,歌舞作伴的边境小寨。
从小,玉坎拉就浸淫在歌舞的海洋里成长。
玉坎拉生于1964年,母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歌者。
在玉坎拉的记忆里,每到农闲时节,家里总是坐满了前来听歌的村民。
玉坎拉说,她从7岁开始随母亲学艺,十分刻苦。
16岁时就初步掌握了布朗弹唱的“索、笙、拽、宰、团曼”5种基本曲调,并开始自己编歌演唱,还创新地将传统曲调和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
18岁时,就开始自己登台表演。
布朗弹唱作为布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以歌声表达自己文化和情感的形式,其唱腔圆润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独特的音调韵律,其韵律又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用不同的调式演唱。
玉坎拉介绍,演唱的内容除了本民族祖先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儿歌等,十分广泛。
若按本民族唱法分类,其唱法可分为“索、笙、甩、宰、摆、脱麻、赶养、摆总、软苏”等。
“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数千年来,布朗弹唱一直是布朗族人民通过口授心记来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
”玉坎拉说,这也是她执意要把这项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的原因。
“不能让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在我们手里丢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八卷第一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V01.28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3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布朗族弹唱”为例黄彩文子志月(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摘要:布朗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朗族弹唱”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在重大节庆或仪式活动中以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布朗族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布朗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传承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关键词:布朗族弹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图分类号:K892.36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13)ol一0063—07布朗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跨境民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年来,面对全球化和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自称“阿佤”或现代化的冲击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阿娃”,历史上有“蒲满”、“乌”、“翁布朗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拱”、“蒲人”、“朴子蛮”等诸多他称。
中这一方面带来了布朗族群众价值观念的深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刻变化,另一方面也给布朗族非物质文化称为布朗族。
史学界一般认为布朗族源自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古老的濮曼族群,与佤族和德昂族有着族此,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国家级属渊源关系,语言上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弹唱”保护情况族佤德昂语支。
现有人口约10万人,主要的考察,探讨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勐腊、护传承问题。
景洪,临沧市的双江、永德、镇康、云县、耿马,保山市的施甸、昌宁及普洱市的澜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征沧、墨江,红河州的金平县等地的山区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半山区,少数散居或杂居在坝区。
在长期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布朗要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族创造并承续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社会得文化,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以延续的文化命脉。
但是,今天已经广为基金项目:云南高校民族文化资源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开放基金项目《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以布朗族为例》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2—12—09作者简介:黄彩文(1970一),男,云南永胜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跨境民族文化和宗教人类学。
·63·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万方数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用词传、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或术语上曾经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变化,其于民族民间社会中,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中既有民俗(folklore)、非物质遗产(non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physical heritage)、民间创作(cultural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tradition and folklore)、口头遗产(oral her—想像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itage)、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ral and intan—性的生动展示。
因此,我们认为,非物质gible heritage)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民族性、活态性、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一类总称性术语,无形性、多元性、传承性以及不可再生性也有后来在“代表作”申报条例和申报书等特征。
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编写指南中解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特征,是科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种基本类型的“文化表达形式”(cultural重要前提。
expressive forms)和“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
¨1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二、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念”的提出,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曲折实践过程。
勐海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隶属西双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版纳州,东接景洪市,东北邻普洱市思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将“非区,西北靠澜沧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壤,国境线长146.556公里,是面向东南亚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的重要门户之一。
截止2008年底,勐海县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共有布朗族34506人,主要分布在布朗山、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之后,巴达、西定、勐满、勐岗、打洛等乡镇。
旧J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布朗族弹唱”是勐海县布朗族群众喜闻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见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每逢重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节庆或婚姻喜庆等场合进行演唱,有独唱、行办法》中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唱、合唱等方式,主要以本民族的特色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弹拨乐器四弦琴加以伴奏。
“布朗族弹唱”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唱腔圆润委婉,音调韵律独特优美,演唱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布朗族的迁徙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古和文化空间。
”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歌等,也有不少山歌、情歌和儿歌,由于产”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弹唱”一直成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为布朗族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技能等;另一类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为了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文化,西双版纳州和勐海县自1997年以来,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根据这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个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一)普查摸底,申报建立了非物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从1997年起,在云南省文化厅的部署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下,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相继在州、市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县)组织开展了民间美术艺人的调查和命空间。
名工作,接着又进行了美术、歌、舞、乐从国内外的相关定义和表述不难看出,艺人的调查和命名。
2003年,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文化厅《关于组织力量对全省民族民间传·64.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万方数据黄彩文-7-志月:布朗族非物质3之'f-C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统文化进行普查的通知》,西双版纳州下发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了《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实录;“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09年施方案》,要求各市(县)全面开展“民族8月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护名录。
现有国家级保护名录1项,即艺术之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民2008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族民间传统文化濒危保护项目”的普查工化遗产名录的“布朗族弹唱”。
作。
旧。
同时,为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民间(二)注重申报,命名认定了一批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5月至9月,布朗族文化传承人西双版纳州文化馆组织市(县)文化馆工勐海县十分重视对布朗族非物质文化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调查、申报、认定和保护工普查,首次在全州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了作。
截止2009年lO月,勐海县共有15名对傣族、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等民族布朗族被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以文字材料、人,其中岩瓦洛、玉喃坎、岩帕新、岩三音像、照片等,全面介绍各个名录的历史公、玉尖叫、玉苏坎、玉香坎、岩三扁、沿革、价值、传承保护和濒危状况。
共调岩扫永、岩宝(已故)等10人被命名为查傣族、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等村寨“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康朗垅、康朗温106个,走访民间艺人195人,形成调查名缅等2人被命名为“民族民间传统礼仪传录143个。
在各市(县)普查申报的基础承人”,岩喔香、岩列比等2人被命名为上,2005年10月至2010年4月,西双版纳“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人”,岩坎应被命州组织专家按照相关政策和程序,确定了名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勐海县打洛一批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和州镇曼山村委会曼芽村布朗族岩瓦洛、玉喃级传承人名录。
这些名录涉及民族民间音坎分别于2007年6月和于2009年8月被命乐、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美术、民族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民间传统工艺、民族民间曲艺、民族民间岩瓦洛又于2009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传统习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民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类别。
【4J2006年2月,西唱)代表J|生传承人,从而成为勐海县第一双版纳州文体局制订了《西双版纳傣族自位也是至今唯一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治州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布朗族。
法》,在州文化馆专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三)搭建平台,长期开展布朗族产档案室,分别对州、省和国家级保护项文化传承活动目、艺人建立了档案,做到了艺人档案有为长期开展“布朗族弹唱”及民族文文字、图片、音乐和相关资料。
一·化的传承活动,勐海县于2010年5月在打勐海县也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普洛镇曼山村委会曼芽村挂牌成立了第一个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为摸清“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传习所”,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家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瓦洛负责勐海县在2005年开展的全国民族民间传统开展“布朗族弹唱”传习活动,并招收徒文化普查工作中,组织专人对境内布朗族弟传承布朗族文化。
传习所的建立,为保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普查,护和传承布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调查走访500多人次,拍摄资料图片3000重要的场所和平台。
岩瓦洛介绍说:“自多张,拍摄录像资料700多分钟,录制原始2007年被命名为省级传承人以来,我已经声音150分钟,征集实物13件,完成了在寨子里招收了46名徒弟,其中男20人,152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