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论文]
![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851acc5fbfc77da269b172.png)
浅谈语文课堂中提问的艺术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把握最佳时机提问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
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
例如我在讲授鲁迅小说《药》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文内容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⑴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⑷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⑸有人认为小说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
《药》这篇小说华老栓写的最多,他是否就是主人公。
你同意吗?为什么?⑹《药》的坟场一节中,写到华大妈看到的夏瑜的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圆的坟顶。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称:“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那么,“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适时地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很便于师生互动讨论,既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课堂气氛积极热烈。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回答,可以使学生对《药》的内容、结构、主题,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
传统教学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注重求同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地提高教学效率。
作好层层铺垫 . 巧妙抛 出话题
教 师 在提 问时, 要让 学生 对所 学 材料 感 兴趣 , 则再 否 好 的技巧也是 无益 的。 秀 的提 问者总是能在 吸引住 对方, 优 调动 起大 家的注意力 时抛 出问题 。 位特 级教师在 上 《 一 中国
5 6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咔
提 问是课 堂教 学组织 的一 学是教 师组 织、 引导、 与和 参
大 程度 上靠设疑 教师的课堂提 问将制约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把握时机 . 设置矛盾 , 激发学生的求知做
学 生 对每 篇课 文 的学 习, 是一 开 始就 感 兴趣 的 , 不 为
侧面 “ 切 ’ 也会产 生不 同的效 果。 , 同时, 教师 要善 于从看 似无疑 之处 寻找疑 点, 从有疑 之处 强化 疑点 , 对那 些看似 平 常 的地方, 设计 一些 问题 , 引导学生细细回昧其 精妙所在 。
迂回设 问. 化难 为易
迂 回设 问就是 不按 习惯 思维 从 正面 设 问, 从 问题 的 而
什么不 直说 ? 有 的学 生会 说 “ 别人 知道 ”“ ” 怕 当时不方 便 说” 在这个时候 , , 就可 以提 出关 键 的一问: 文章 这样 写小 “
姑 娘 , 现 了她 怎 样 的性格 特 点呢?”很 明显 , 表 因为有 了前 面第一处 的 “ 回设 问” 学生 比较容 易理 解 小姑 娘在此 处 迂 ,
“ 机警 、 乐观 ”的性 格特 点。 以说 , 所 这种 要 拐个 弯才 能 找 到答案 的问法 , 不仅 能激起 学生思维 的浪花 , 有时甚至 产生
“ 石击 破 水底 天 ”的教 学效 果 。 投 因此 ,因势 利 导、 富于技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2 1 年 1月 8日 02
3学 习基 本原理有利 于“ . 原理 和态度 的迁 移 ” 。布鲁纳认 为 , 教学 , 是不 完备 的教 学 , 它不利 于学生对所 学知识 的真正 理解和 “ 这种 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 育过程 的核心—— 用基本的和一般 的 掌握 , 使学 生的知识 水平永远停 留在一个初 级 阶段 , 以提 高 ; 难 反 观念来不断扩大 和加深知识 。” 曹才翰 教授也认为 ,如果学生认 之 , “ 如果单 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 , 而忽略表层 知识的教学 , 就会 知结构 中具有较 高抽 象 、 概括水平 的观念 , 对于新学 习是有 利的” 使教学流 于形式 , 成为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 学生也难 以领略到深 “ 只有 概括的 、 固的和清晰 的知识才能 实现迁移 。” 国心理学 层知识的真谛 。因此 , 巩 美 数学 思想 、 方法的教学应 与整个表层知识 的 家贾德通过实验 证明 ,学 习迁移 的发生 应有一个先决条 件 , “ 就是 讲授融为一体 , 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 的深层 知识 , 提高数学 能力 , 学生需先掌握原 理 , 形成类 比 , 才能迁移 到具 体的类似学 习中 。” 形成 良好 的数学素质。 学生学 习数学 思想 、 方法 有利于实 现学 习迁移 , 别是原 理 和态 特 三 、 学 思 想 方 法 的 教 学 模 式 数 度 的迁移 , 从而 可以较快 地提 高学 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
学生对表层知识 的掌握 。学 生掌握 了一定 量的数学表 教材 的学习 , 在掌 握和理解 了一定 的表 层知识后 , 才能进 一步地 学过程中 , 层 知 识 , 学 生 能 够 接 受 相 关 深 层 知 识 的前 提 ;4 “ 悟 ” 指 在 是 ( )领 是 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学生对 掌握 的有关 表层知识 的认识 深化 , 即对蕴 于 深层 知识蕴 含于表层 知识之 中 , 是数 学 的精 髓 , 它支 撑和统 教师 引导 下 , 方法有所悟 , 有所体会 ;5 数 学思想 、 () 方法教学 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 其中的数学思想 、 是循环往复 、 旋上升的过程 , 螺 往往是几种数 学思想 、 方法交织在 关 的深层知识 , 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 识的同时 , 领悟到深数学表层知识 与深层知识具 有相辅相成 的关 系 , 这就决定 了 他们在教学 中的辩证统 一性 。基于上述认识 , 我们 给出数学思想 方法教学 的一个教 学模式 : 操作一掌握一 领悟 。 对此模式作如下说 明 :1数 学思想 、 () 方法教学要 求教师要较 好地掌握有关 的深层知识 , 以保证在教 学过程 中有 明确的教学 目 的 ;2 “ ( )操作” 是指表层 知识教学 , 即基本 知识 与技 能的教学 。“ 操 作” 数学 思想 、 是 方法教学 的基础 ;3 “ ( ) 掌握 ” 指在表层 知识教 是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用于复习课 , 有利于新 旧知识 的衔接 。例 如 ,在初 中阶段教授鲁 迅的 《 藤野先生 》 时, 可联 系学生学过 的《 从 百草 园到 三味 书屋》 和《 阿长 与 ( 山海经 ) 》 来 提问 , 而在 高中阶段教授《 祝福》 时, 可联系初 中的课 文《 故 乡》 的环 境描写——《 祝福》 是用 环 境描写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 《 故乡》 则
、
课 堂提 问在 教 学 中的 重 要 作 用
带出孑 L 乙己没有人格地位 , 也没有尊严。
3 . 运 用 矛盾 提 问 法 。这 个 方 法 在 中
1 . 它 是 催 化 剂 。 艺术 的 提 问是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趣 , 促 使 学 生 主动 学 习 、 快 乐 学 习 的催 化剂 。学 问学 问 ,要 学 就 要 问 , 只 有 问 才 能认 真地 学 , 将 迫 切 想 知 道 的问 题提 出来 , 问 题 提 得好 能起 催 化 作 用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 问艺术
口 南 宁 市 第二 十 四 中 吴 映 红
【 关 键词 】 中学语 文 课 堂教 学
问艺 术
提
二、 课 堂提 问的 五 种 方 法 1 . 以 故 引 新 。这 种 方 法 是 从 学 生 已 有 的知 识 基 础 出 发 , 提 出新 的 问 题 , 往 往
2 . 它 是 导 火 线 。 艺 术 的提 问 是 点 燃
学语文教学 中经常使用。 如《 孔 乙已》 一文
向思维 , 尽量 避免答案 的单 一性 , 而应 提 倡答案 的多样化 , 然后求 同存 异( 某些 问
题 答 案 较 明 确 的 例外 ) 。 课
发 现新 的 问题 , 引 发更 深 入 的探 讨 。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文 却 能 使 学 生 学得 饶 有 趣 味 , 键 在 于教 者 如 何 结 合 教 材 实 际 , 关
抓 住 突破 口 , 它 转 化 成 学 生感 兴趣 的 问题 。 把
二 、 直 问为 “ 变 曲提 ”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分 析 。
不 同 的 角 度启 发学 生 ,可 以使 学 生 掌 握 解 决 同一 问 题 的多 种 解 答 方 法 , 拓 宽 思 维 的 空 间 , 能 培 养 发 散 思 维 能 力 。例 如 对 一 既 又 篇课 文 的段 落 划 分 , 时是 不 只一 种 划 分 的 . 么 就 可 以 引 导 学 有 那 生思 考 ; 如 按 其 它 标 准 , 该 如 何 划 分 呢 ? 生 通 过 这些 训 练 , 假 又 学
就会 明确 原 来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有 时 不 是 单 一 的 。他 们 在 以后 的
学 习生 活 中 , 自然 会 举 一 反 三 , 活 变 通 。 灵
课 堂 的提 问如 果 只 是 一 味 地 直 来 直 去 . 发 性 就 不 强 , 而 启 久 久之 . 生 对 这 样 的 提 问会 感 到 索 然 无 味 ,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妨 碍 学 并 了思 维 的发 展 。 如 我 们 把 “ 问 ” 成 “ 提 ” 就 能 迫 使学 生开 假 直 换 曲 . 动 脑 筋 。 《 橘 灯 》 文 中写 道 : 低声 问 :你 家 还 有 什 么 人 ? 如 小 一 我 “ ”
、o . No . 厂 1 2
轰抖爱暴启 }
LI BERAL ARTS FANS
F b u r 2 0 e ray 0 9
论初 中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的提 问艺术
张 俊
也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昆 虫( 、 蝇 、 蚁 、 蚕 苍 蚂 蜜蜂 九 动 等 ) 家禽( 、 、 , 鸡 鸭 鹅等 ) 家 , 观察动物的外形 ,熟悉
生 物 畜 ( 狗 、 、 等 ) 以及 猫 猪 牛 , 动物的生活习性和 生长 级 规 律
、
鱼、 鸟等其他动物
我想只要坚持 不懈地抓好写作基本功 的训练 ,写作教学便会
5驳 问 .
即提 问要有周 密的计划 , 先提什 么, 提什 么, 后 都应该计划好 , 名教育家孔子教学 , 就主张学生驳 问。他认为学生 只有通过 “ 由浅人深 , 问” 由易到难 , 形成教学 的思维链 ,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 如果 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他 提倡 “ 而好学 , 耻下问 ” 敏 不 。爱 因斯坦 乱七八糟地 瞎问一通 , 予教学是毫无益处 的。 因此要 注意问题排列 说 :提 出一个 问题往往 比解决 一个 问题更重要 。” “ 陶行 知说 : 发 的合 理顺序 , “ 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 , 学生的认识顺序 。
七 景 血
实施 训练 年级 类别
观察
、
写作 内容
训练 目的
花 草树木 、 雨雷 电、 雾 . 风 云 1 培养观察能力
级
2培 养准确描 写景 物的 物 霜 雪 、 山水 土 石 、 日月 星 辰 、
.
晨 昏昼夜等
能力。注意时令 、 角度 、
意境
教 室、 学楼 、 园、 教 校 卧室 、1 八 建 家庭 培养观察能力 年 筑 小 区、 场 、 宇、 2 广 庙 城 掌握说 明事物 的空 间 级 物 市地标 建 筑、 革命 纪念 馆 所 、 士陵园( 烈 纪念碑 ) 等 顺序
要使学 生保 持对 课外 阅读 的兴趣 ,这需要 一个长期 的过 程。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 注意力不集 中, 因此 必须加强指导。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

考 , 与课 堂活动 , 参 提高教学效 率的重要 环节。教学中, 师的提问必须恰 当运用 教 语言 , 以解决问题 为 目标 , 通过对 问题的 讨论、 迅速答问, l 弓 发创造性。因此 , 提问 作为解疑析难的教学手段 ,必须体现教 师 在语 言文 字运 用上 的教 学 技巧 和 方 法 ,其本身便是一种运用语言 的课 堂艺
的机会 ,允许学生在不打乱课 堂正常教 学秩序的前提下随时提 问 ,与教 师适度 辩论 ,甚至可围绕某一疑难 问题进行短
关的, 力避 与课本后 的练 习、 参考书上 的
思考题重复。 这就是 适度新颖的原则。 瑞
士心理 学家皮亚杰在 《 力起源 > 智 一书 中
说过 :可以看到 ,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 “ 悉 的东 西 , 因为 司空见惯 了; 他也不注意 太 不熟悉 的东西 , 因为和他 的 ‘ 图式 ’ 中 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 围绕教材 、 紧扣教材进行提 问, 是教
、
以教 师 为 主 导— — 课 堂提 问 的
教 师 “ 导 论” 主
以教师为主导, 巧妙激活学生思维 ,
有 效 创 设 课 堂 情 景 , 以达 到 引 人入 胜 的
课堂效果 , 即课 堂提问的教师 “ 主导论” 。
提 问是 激 发 学 生 兴 趣 ,启 发 学 生 深入 思
太浅了 , 不能 激发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 就 因此教 师提 出的问题 ,设计的练 习思考 题, 不能 照本宣科 , 而应有所 创新 , 有所
音、 异读 到字 的形体 、 笔顺 笔 画, 的构 词 成、 含意 , 句子 的构 造及 其表达效 果 , 句 段 间衔 接照应 , 者思路 、 图、 作 意 感情倾 向、 语言风格等 都可 提问。但 要有选择、 有难点和重点。问题过 难或过易 , 就失去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伟 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过 : 问 “ 题是接生婆 ,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 :发 明千千 “ 万, 起点是一 问。 禽兽不如人 , 过在不会
问 。 者 问得 巧 , 者 问得 笨 。 力 胜 天 智 愚 人 工, 只在每事问。 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 ”
说 。“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聪 明而有的人 不聪 明呢?” 的学生说 :有人生来就 有 “
聪明。教师说 :不 , ” “ 一个人除非生理上 有 毛病 ,不 然 都可 以变 得很 聪 明 的 , 关 键是会不会使用四件宝。 你们知道哪 四 件宝吗?在学生回答后 , ” 教师就用谜语 形式让 学生猜 出耳 、 、 心 四个 谜 目 口、
课 堂 连 线
X OUSI I J OH I XE D ・i S A HA A  ̄
论 谮 寞 课 堂 教 学 申 提 问 的 慧
浙 江省 青 田县 实验 小 学 东 山分校 33 C 陈桂 丽 2 90
苏霍 姆林 斯基曾说 :你将在 自己 “ 整个教育生涯 中当一名教育者 ,而教 育 , 果 没有 美 , 有 艺术 , 是 不 可思 如 没 那 议的。” 因此 , 教育要讲究艺术 , 提问亦
送 总 理》 中又这 么一 句话 :一位 满 头银 “
人 ? 们应 该 向老 人 学 习什 么? 学生在 我 ” 积极 热烈的气氛中思考讨论 , 对重点和
度、 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在学生接受 新知的过程 中, 提问能真正问到学生们 的“ 心坎 ” , 上 使他们体会到“ 暗花明 柳 又一村 ” 的情境。现在我就从 以下几个 方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 中提问的艺术 。
一
的迫害。然后设计以下系列问题帮助学 生 解疑 :鲁迅 生 活在什 么年 代 ? 当时 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六安中学/卢向东[摘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它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师问生答,生生问答,以及教师的评价等。
在以上的这几个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要遵循: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
对于学生的提问更应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处理好以上提问诸环节的问题,才能达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
达到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以求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师、学生、师生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
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问的作用、范围、类型、方法及其内部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
从许多文章中我们看到的观点大多只是着眼于研究教师的如何问,认为学生的任务只是作答,这些观点可以说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徐越化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提问法的表述是:“提问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
”1这个提法很具有代表性。
而韦志成先生在《语文课堂改革中的十大关系》一文明确地提出:“要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让教师回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质疑,且可以发表不同观点与看法。
”②这个观点相比前面的观点可以说是一个大很大的进步与飞跃,但我认为还是不太全面的。
我认为: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它的形式应该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相互问答。
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减少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即克服学生“思维缺席现象”,使学生的思想更加集中。
且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某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备数理化的确定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思想将更加明显。
语文学科中许多问题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展开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学生自我设疑与解疑,这即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所以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
单单有教师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说话权威,教学步骤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走);而光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呈一盘散沙的无序局面)。
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相互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方针,避免出现“牵牛式”与“放羊式”的不良课堂教学现象。
要想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客观而委婉,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导问,激发其提问题的欲望;学生要积极的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思维缺席”。
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1、普遍性与代表性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
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
我们看《语文教学通讯》中有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
④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
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
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
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
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
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那些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底。
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
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
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再次,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列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
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五幅画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词语非常优美,历来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教师可以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可按这样的思路设计提问: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图”这一段,反复对比品位;接着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去描绘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课后体会。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
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
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3、计划性与灵活性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
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4、和谐性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相信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
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⑤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再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2、蚕食鲸吞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