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基本原则
科学伦理与人文关怀
科学伦理与人文关怀科学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和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和矛盾问题也不少。
为了避免人类对于科学发展的误解和滥用,我们需要加强对科学伦理和人文关怀的探讨和研究。
一、科学伦理科学研究在不断地探索,发现并创新,如果没有一个伦理框架的约束,就不能保证科学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危害。
1.1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伦理要求之一。
其中,包括了无私奉献、精诚团结、坚持不懈、严谨科学、勇于探索等几个方面。
其中,无私奉献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因为只有真正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够让科学工作者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中,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1.2 文献引用在科学研究中,文献引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要素之一。
引用文献可以将知识和信息加以整合, 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重复研究,确保研究的公正性、正确性以及可比性。
1.3 实验伦理在科学研究中,实验伦理也很重要,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保护研究对象的自尊和自由,尊重人类的生命和尊严,不损害实验对象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尊重实验对象的合法权益等等。
这些原则的遵循,不仅决定了该研究是否合法,同时也能表现出一个研究者的风范、品德和责任心。
1.4 学术诚信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个研究者的学术诚信直接关乎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真实性,也会直接决定其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发表成果的正当性。
而且,科学研究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某位研究者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可能影响到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和权威。
二、人文关怀科学伦理保证了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而人文关怀则致力于让科学研究更加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人类。
人文关怀包括了多元文化、社会责任、尊重生命、崇尚美德等方面。
2.1 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人文关怀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科学研究中,文化实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文化渊源广泛、内涵深厚。
多元文化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背景和文化特征,以此能更加贴近现实,并给予合适的评价和创新。
什么叫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什么叫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问题和规律。
它旨在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人文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历史、人类行为等。
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旨在深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并通过这种理解来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决策。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与发展,探索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道德价值的传承;3.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个性和行为等方面,以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4. 文化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5.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方法、制度和实践,以推动教育的卓越和社会进步;6. 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规律,为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常使用的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描述和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例如对社会事件的详细观察和参与,通过深入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定量研究则通过统计和数值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例如问卷调查、实验和模型分析。
此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 可证伪性原则:科学研究应基于可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从而使得研究结果能够被验证和证伪;2. 独立性原则:研究应独立于主观的个人意见和偏见,以确保研究结果客观可靠;3. 逻辑性原则:研究应基于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推理,保证结论的合理性和可信度;4. 类比原则:研究可以借鉴和对比不同时间和地区类似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在咱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聊到伦理原则,那可是个大事情。
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远离生活,像个高高在上的仙人,其实不然,伦理原则就像是那看不见的胶水,把我们研究的每个角落都粘在一起。
研究可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可得像是火锅里的配菜,互相滋补,才能碰撞出美味的火花。
尊重参与者的权利和尊严,真的是个关键点。
想象一下,如果你参加个调查,结果却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心里得多么不爽。
人家不愿意说的,咱可不能强迫,让人感觉被利用了,这就跟吃火锅时抢别人的菜一样,让人反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大爷大妈还是学生小哥,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绝对是研究者的本分。
再说了,知情同意这事儿,真是不能马虎。
你想啊,如果你是个被调查的人,明明不知道研究目的,结果被问个遍,心里肯定会想:“我这不是被拿来当实验品了吗?”所以,研究者得把研究的来龙去脉告诉参与者,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自愿参与。
就像咱们去餐馆吃饭,服务员得告诉你这道菜的成分,你才能放心下嘴。
然后就是公正性,公平对待每一个参与者,这可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金科玉律。
无论年龄、性别、民族,大家都是平等的。
就像打麻将,谁都不能偷摸,也不能夹带私货。
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研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对待。
研究的结果才会真实可信,才不会被人唾弃。
数据的保密性也是不得不提的。
有的人觉得“数据就像货币”,越多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泄露。
在收集数据的时候,研究者得像守护国宝一样,严严实实地保护好每位参与者的个人信息。
这可不是小事,若是把这些信息随便放出来,那后果可真不堪设想。
就像说你把银行卡密码告诉别人,结果一不小心,被人给洗劫一空,那心里滋味,简直没法说。
咱们再聊聊诚信。
研究的结果可得是实事求是,千万别抄袭、造假。
就像学生做作业一样,抄袭可不是光荣的事。
研究者得诚实地对待每一份数据,每一个结果,不能因为想获得好评就随便改动数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门涉及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原则对于保证研究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深入性和精细化原则、抽象性和理论化原则、批判性和创新性原则、历史和比较研究原则、量化与质性研究结合原则以及道德与责任原则。
1.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见,以客观、准确的态度进行研究。
研究者需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地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从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排除个人价值观和主观判断的干扰,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不仅需要关注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也要关注其次要方面以及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多种因素,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研究结果。
3.深入性和精细化原则深入性和精细化原则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深入剖析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对其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研究。
要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注意细节,挖掘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情况,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4.抽象性和理论化原则抽象性和理论化原则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通过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将研究对象共性的特征和规律提取出来,形成较为精炼的概念、范畴、理论等。
这种原则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5.批判性和创新性原则批判性和创新性原则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需要在研究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研究对象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挖掘新的意义和价值。
学术道德与学术的要求的要求规范继续教育答案详解全
15.数据的保存与共享的基本规范对科研人员的要求是什么?(简答1.应当保存所有试验或调查数据的记录。
2.应适当整理、保存所获得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备份、归档,防止数据的损毁、灭失或被篡改。
3.了解并遵守所在机构关于实验数据和材料所有权的规定,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将实验记录本或其他材料带离实验室。
4、遵守各学科领域关于科学数据保存期限的规定,一般科学实验记录应当至少保存5-7年,但有些学科有特殊的规定;一些关键记录须永久保存。
1.科学精神气质中的公有性原则要求科学家公开科研成果,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2.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评估包括伤害、隐私、保密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3.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中,单项匿名式评价,有利于专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维护学术评价的独立性。
4.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5.处理科技共同体内部伦理问题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性6.动物实验中有很多不无争议和值得讨论的问题,有痛苦和损害7.中文引文注释的必要内容中,网络文献应标注访问时间8.在研究工作中应投入必要的资源,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金和设备9.一个合乎科学规范的人类受试必须遵循的实验规则:实验要有对照组、要使用安慰剂组、使用双盲实验法进行实验、对照组的划分要采取随机法10.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正和准确11.人与社会是可以分割的,即存在脱离社会的人错误12.在近代方法论思想史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已经达成一致错误13.书评写作要坚持客观、理性的原则正确14.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弘扬科学精神等15.避免对研究参与者造成伤害与不合理的痛苦包括哪些答:1.避免或减少对参与者的伤害2.对个人资料的保护3.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1.在过去的一个实际中,科学从小科学和学院科学变为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2.学术评价的标准,包括分类评价、注重质量与合理量化、保护学术自由3.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4.属于一稿多投形式的是完全相同型投稿、肢解型投稿、组合型投稿5.参与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会承受心理风险6.对于在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或科研成果,研究者未经人同意不得泄露7.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8.工程师的责任提示,工程实践中大量存在不负责的行为,其原因有私利、自欺、无知9.美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立法有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非类人灵长类动物的人道主义护理、治疗和运输标准,动物福利法10.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替代、约减、精炼的方法减少动物痛苦11.根据教育部2011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学术教育和研究分为15个一级学科错误p312.在近代方法论思想史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已经达成一致错误13.在选题阶段,通常要遵循四个方面的规范正确14.科研不端行为查处后,被处理人的相关申诉途径有行政复议15.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所涉及的基本伦理理论主要有哪些主要有效益论、义务论、社会契约论、自然权利论、神圣命令论、责任伦理等1.科学精神气质中的公有性原则要求科学家公开科研成果,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首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方法上相辅相成,如同两翼齐飞。
自然科学强调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等客观的科学方法,通过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来揭示真理。
而人文科学则注重人的主体性和直观经验,以人的主观感受和观察来研究人类行为、历史、文化等主观领域。
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使其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问题域上互为补充。
自然科学主要关注客观规律,如物理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等。
而人文科学更关注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如哲学研究人类思维和价值观、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等。
这两个学科在研究领域上相互扩展,为人类问题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答。
第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实践应用上相互影响。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文科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同时,人文科学的研究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例如,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为自然科学家提供了许多启示,有助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
此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文科学的进步,都会对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而人文科学的研究则影响到人们的文化观念、道德价值等。
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思想体系。
总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者在方法、问题域、实践应用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相互补充和影响,形成了人类知识的多样性和广度。
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人文科学研究 公理化 -回复
人文科学研究公理化-回复什么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公理化?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公理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它旨在为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套基本的原则和假设,以指导研究者的思考和实践。
公理化的过程包括确定基本概念、建立公理、推导定理和检验假设等步骤,以确保人文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1. 确定基本概念:在进行公理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基本概念。
这些基本概念是研究领域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概念,它们构成了研究领域的基石。
例如,在哲学领域的公理化中,基本概念可以包括存在、真理、自由等。
2. 建立公理:在确定基本概念之后,接下来需要建立公理。
公理是一系列被认为是不需要证明的前提假设或原理,它们提供了研究领域的基本框架。
建立公理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思考和讨论,以确保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3. 推导定理:在建立了公理之后,研究者可以根据公理进行推导定理。
定理是通过逻辑推理从公理中得出的结论或命题。
在推导定理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逻辑和推理的方法,以确保推导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 检验假设:公理和定理的建立是基于研究者的初步假设和观察。
因此,在进行公理化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对其假设进行检验。
这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来完成。
通过检验假设,研究者可以对公理化的结论进行修正和完善。
人文科学研究的公理化方法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验证,因为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社会、文化等抽象而复杂的现象。
因此,公理化更多地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构建,以提供理性和系统性的“道路图”和思考工具,而非直接观察和证明。
公理化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有助于建立共同的理论框架和共识,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积累。
其次,公理化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减少主观性和偏见的影响。
此外,公理化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种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思考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文科学领域的复杂现象。
然而,人文科学的复杂性也给公理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人文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文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要(一)课程性质“人文科学概论”属于教育部新设立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学术专业性质属于哲学。
(二)教学目的它提供区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原理,包括人文科学的现代性起源、人文科学的对象与方法观等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对传统文史哲诸人文学科提供统一原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提供知识发生学与价值观背景,同时还对作为社会思潮的人文精神与个体人生观提供现代学理。
因此,本课程属于跨专业的知识整合型与素质教育课程。
可作为基础理论课在大学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三)教学内容课时:60学时(四)教材与参考书:尤西林著《人文科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版。
讨论题:见教材。
二、正文绪论一、教学目标与要点概略了解本课程的问题域: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性质、学习意义、学习方法。
二、课题及关键概念1.“人文科学”(The Human Sciences)、“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人文主义”(Humanism)三概念。
2.“人文科学”观念与现代性:论域的现代性问题背景、人文科学的现代意义。
3.人文科学概论的原理性。
4.人文科学概论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人文科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教学目标与要点了解人文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问题背景。
重点是:1.“现代性”理论(难点是“现代性”对于“现代化”既支持又批判的对立统一关系)。
2.自然科学的知识范型地位及人文科学的回应。
3.人文科学的“科学”涵义分析。
二、课题及关键概念1.古罗马“七艺”与先秦“六艺”的古典人文学科特性。
2.近代科学的起源及其文化观念前提。
3.以自然科学为范型的近现代科学—知识观。
4.“科学”—“科学精神”—“唯科学主义”。
5.唯科学主义与现代危机的代表形态。
6.“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7.人文主义现代思潮的代表形态。
8.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现代性阐释。
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
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人文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历史、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等。
而要理解和掌握人文科学,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人文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概念入手,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
一、人文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人文科学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复杂、主观,并且往往涉及到人的情感、信仰和意义等方面。
因此,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对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历史是人文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文化、制度和思想的发展与传承。
2. 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结构、变化和运用规律的学科。
通过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对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
3. 哲学:哲学是探讨人生意义、存在方式和价值观的学科。
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道德、伦理、认识论等方面,通过哲学的思辨,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4. 文学与艺术:文学和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艺术风格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二、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关键的概念:1.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思想、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和艺术形式等综合体。
它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也是人们共同认同和沟通的重要基础。
2. 规范: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对行为的要求和规定。
它可以是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形式。
规范在人类社会中起着引导和约束作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人文科学: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2、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史学、文艺学、伦理学、美学等。
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3、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它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4、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与总结,并且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6、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7、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8、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9.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与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与动态结构。
人文科学研究与价值认知
人文科学研究与价值认知第一章:人文科学概述人文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包括哲学、语言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分支领域。
作为一种研究人类本质、文化、社会、心理等问题的学科,人文科学在人类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
这是因为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除了遵循自然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思想、感情、意识等复杂的内在状态。
因此,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必须考虑到哲学、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的问题,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第二章:人文科学的价值人文科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1.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文科学的研究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人文科学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培养人文素质人文科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
通过人文科学的学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3. 激发人的思想和创造力人文科学研究是解决人类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文科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开拓人类智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章:价值认知的重要性价值认知是指对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它涉及到价值观、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价值认知的形成对于人类的思想、行为和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建立都有重要的影响。
价值认知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人们必须在比较、评价和判断中获取对事物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引导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和谐。
第四章:人文科学研究与价值认知的关联人文科学研究探究的是人类文化、人性、传承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类的认知息息相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摘要:一、引言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与意义三、研究原则与方法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历史性原则4.比较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案例分析五、结论正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引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探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与意义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关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揭示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原则与方法1.客观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力求真实地揭示社会现象。
2.系统性原则:将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环境中进行分析,从多维度、多层次探讨问题,揭示其内在联系。
3.历史性原则:关注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和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4.比较性原则:将研究对象与其他类似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共性与个性,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指导社会实践。
四、案例分析以我国改革开放为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们运用客观性原则,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遵循系统性原则,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坚持历史性原则,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通过比较性原则,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与国外类似经验的异同;秉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结论总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关于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
关于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
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
人文学科作为一门涵盖人类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学科,其设计理
念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关于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是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将人文学科的精神融入到社会发展和创新中。
首先,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
对人类文化、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对人类智慧和美的敏感性,从而提升个体的人文修养和情感素质。
其次,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文学科并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可以培养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最后,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与社会发展和创新相结合。
人文学科并不是
与科技、经济等领域相隔离的学科,而是应该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人文学科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文关怀和伦理约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创意和思维启迪,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和价值引领。
综上所述,人文学科的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同
时与社会发展和创新相结合,为构建人文关怀、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价值引领的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这也是人文学科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人文科学概论
简答:什么是人文科学?它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通过知识积累与传播、理论、思想与智慧。
作为一个大的学科类型,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学科构成的,其主体是文学、史学、哲学这三大学科,同时还包括由文史哲这三大基本学所衍生而成的其他一些分支学科,如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科。
第一章人文科学的学科本质与学科特征论述题:为什么说人文科学是科学世界的终极承载?人文科学对于现代人类科学与知识体系的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可以为科学本身提供某种终极意义和目标方面的支持,使科学由技术层面进入到精神层面、价值层面,使科学和技术真正成为一种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力量。
科学和技术只有与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与自由相联系时才会有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科学和技术当成一种工具和手段,但是这个工具和手段应该用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如何认识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要求的呢?这就需要从科学的目的层面和价值意义层面上来对人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活动作出界定和规范,作出科学之终极意义与目的的解答,而这正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对话沟通的开始。
自然科学和技术既可被人用于善的目的,也可被人用于可恶的目的,它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可能,则取决于人对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引导。
要使科学成为一种善的事业,一种服务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必须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对科学加以理解把握。
事实上,保证科学的进步与成果有益于人类而不是相反,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个进程来说,人文科学的发展之所以十分的重要,是因为只有人文科学的健康发展,只有以人文科学的理想与精神来赋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人类文化和价值上的意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才能成为一项合理的合于人性的事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才能成为推进人类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积极力量。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基本遵循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基本遵循孙建群1㊀田晓明2,3∗(1.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江苏苏州215006;3.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心理学系,江苏苏州215009)摘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最为关键的是进行科学㊁合理的制度设计㊂在工程技术管理范式成为科研管理的主导和主流的当下,进行宏观上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变革实在非常艰难,在这一过程尚未展开或者尚难展开的前提下,坚定变革的方向,进行相对微观的对策设计及对策运行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应该遵循 差异性原则 ,精准把握科学理性;遵循 历史性原则 ,消解马太负效应;遵循 开放性原则 ,优化管理层级结构;遵循 多元性原则 ,有效实施分类管理;遵循 人本化原则 ,充分彰显人文关怀;遵循 特殊性原则 ,有效修正管理偏差㊂据此可使整个评价系统运作富有弹性与契合度,最大限度地促生学术机体组织正反馈建设性进化,使研究者拥有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㊂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基本原则作者简介:孙建群(1988 ㊀),女,江苏南通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㊁管理心理学;田晓明(1964 ㊀),男,江苏如皋人,苏州科技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 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管理心理学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㊂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 大学文科科研管理的历史反思与现实超越 (项目编号:18GLA001)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 2018年度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㊂中图分类号:C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19)06-0023-09收稿日期:2019-05-22 DOI:10.19563/ki.sdzs.2019.06.004㊀㊀对现代大学而言,无论是对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评价,还是其学术组织或学术共同体的绩效考核,都是大学有效实施学术管理不可或缺的且无法替代的关键环节㊂从一定意义上讲, 考核 与 评价 环节决定了大学学术管理是否有效甚至成败㊂然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文学者独特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考核与评价十分复杂和敏感㊂这种复杂性和敏感性不仅来源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㊁技术科学㊁工程科学之间的学科差异,也体现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以及各具体学科㊁专业之间的差异㊂不同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其研究对象㊁研究方法㊁研究评价等都有所不同,试图运用同一模式或标准来衡量性质不同的事物,不仅于学理不通,而且会限制研究者的学术空间,乃至形成误导性评价㊂如何在学理性与操作性之间㊃32㊃∗通讯作者:田晓明,Email:tianxm@㊂寻找最佳契合点,这是现代大学学术管理者无法回避的难题,也是考量其管理智慧和能力的重要指标㊂笔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进行科学㊁合理的制度设计㊂然而,在工程技术管理模式成为科研管理的主导和主流的当下,进行宏观上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变革实在非常艰难㊂但是,在这一过程尚未展开或者尚难展开的前提下,坚定变革的方向和决心,顺应或者对接变革的内在逻辑,进行相对微观层面的对策设计及对策运行是必须的,也是可能㊁可行的㊂对策设计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增加政策工具运作的弹性与契合度,最大限度地促生学术机体组织正反馈建设性进化,让建设性适应者与建设性坚守者成为建设性学术创造者,使维持性坚守者拥有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㊂①在笔者看来,这些属于一种改良或改善性质的㊁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必须基于以下原则展开㊂㊀㊀一㊁遵循差异性原则,精准把握科学理性㊀㊀尽管时代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生活已经空前丰富和高度发达,但我们不能否认,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古代的思想精英们(如米利都学派㊁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欧洲中世纪的笛卡尔㊁达㊃芬奇等)那种集 科学精神 与 人文理想 于一体且高度和谐统一的 景观 已经成为人们远逝的记忆了㊂ 科学知识 作为一种整体的认识,在泛滥的 科学主义 和 工具理性 冲击下也受到严重忽略㊂然而,无论自然科学发展多么迅猛和发达,即便成为时代的主宰,也没有谁可以否认人文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抑或这就是人文精神的魅力所在㊂诚然,我们必须正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随着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其在研究对象㊁方法㊁规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形成了迥异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研究的独特规定性 [1]34㊂只有理性认识㊁准确把握和妥善对待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大学学术管理者㊂笔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可以从存在论㊁认识论和发展论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和审视㊂这里仅以存在论意义上的差异为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目的的差异㊂ 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人对自然改造和获取资料的最大化㊂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其功能在于创造人类生存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在于改善人类活动的社会㊂ [1]38二是研究路径性质的差异,即 可重复性 与 不可重复性 的差异㊂自然科学研究是可以被他人重复的,这种可重复性 意味着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感性㊁体验㊁幻想㊁直觉和价值批判等失去了地位㊂自然科学研究强调价值中立,必须悬置人的信仰㊁价值㊁文化等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常常阻碍了可重复性㊂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其研究是不可重复的,情感体验㊁个人价值理性批评㊁内心法则等都是研究者必须的素质要求㊂ [1]37三是研究价值实现形式的差异㊂ 人文科学则通过教育和实践转化为人的品德㊁素养㊁人格和价值观念等,社会科学通过一定的领导机制转化为制度㊁规范㊁策略等,而自然科学则通过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㊂ [1]38四是研究评价方法的差异㊂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评鉴往往采用通用的㊁国际性的标准; 人文科学研究的评判则是多元性的㊁多样化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甚至迥异的判断;社会科学的评判则是政治性的㊁地方性的和历史性的,评判的尺度较为灵活㊂ [1]38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性㊁实验性㊁统一性㊁一致性㊁简单性和必然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解释性㊁论证性㊁描述性㊁综合性㊁整体性㊁独特性㊁复杂性㊁创造性之间的诸多差异,分析和综合两者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别;也可以从各自发展机制㊁实效性㊁可操作性㊁协作性以及与社会经济㊃42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6①在现行的科学研究评价激励体制中,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研究主体而言,如果进行一种象限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方式:1.积极适应型 建设性适应:勤奋地适应体制,积极调动精力㊁体力㊁智力,通过满足上向的政绩要求,在功利优先中实现自身的学术诉求,名利双收,是当下学术成功者的主流;2.积极坚守型 建设性坚守:勤奋执着地坚守学术的逻辑㊁思想的逻辑和研究的逻辑,积极寻找机会呈现学术,但奉行宁缺忌滥,愿赌服输,大多成为在场的边缘人;3.消极适应型 破坏性适应:在损毁学术规则㊁生产学术垃圾中赢得生存并获取名利,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是反规则恶性竞争中的逆向淘汰机制中的获胜者,在促生学术研究机体退化的过程中自身消失;4.消极坚守型 维持性坚守:这种类型的人,按照自己的学术积累与学术兴趣,自娱自乐式进行研究,面临环境筛选的压力,而边缘化生存㊂参见田晓明‘反思与超越: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37页㊂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和探讨两者在发展论意义上的差异㊂我们认为,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差异性的总体表述,雅思贝尔斯的概括十分精辟,他说: 在科学技术上,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进步,但在有些哲学思想上,后面的人未必真正超过了前人㊂我们当下所致力于解决的一些问题,有些仍然是历史上的先贤所提出的㊂ [1]39尽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分享了人类知识的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亦是非常明显㊂忽视了这种相互联系㊁相互补充是偏颇的,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是极其不利的㊂[1]40学者钱理群认为: 过度强化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㊂ [2]那么,在自然科学强势发展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又如何 与时俱进 而不至于沦为自然科学的附属物呢?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树立合理的自然科学意识,同时反思自然科学研究能否植入到自身研究中,它是否要经过一个人文社会化的改造过程㊂ 不应该以自我与他者的不同而拒绝自然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㊂ 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研究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两者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㊂ 科盲式 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是我们致力追求的人文社会科学㊂ [1]4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㊂看不到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或基于自身既有的和有限的知识积累而怀疑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或自我意识到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主观上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㊁无视甚至否定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将会给科研管理工作过程和成效带来障碍和损失㊂二㊁遵循历史性原则,消解马太负效应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㊂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能撇开甚至背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这一历史背景不仅指研究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还有学者及其学术研究活动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且两者不可或缺㊂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制度设计必须遵循 历史性原则 ㊂怀特海就曾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一方面只有把研究对象置于具体时代背景中,我们才能理解人文社会科学某一理论的本质㊂另一方面,唯有沿着历史的时间维度,以历史发展的历程为参照,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真相 [3]43㊂在经典的自然科学视野中,时间只是一个不变的外部参数㊂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历史性特征,与时代背景及其发展过程息息相关㊂因而, 历史 这一因素无疑也是判断㊁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重要参数之一㊂就研究对象而言,无论是研究者本身,还是对该研究活动的评判者,都必须尊重对象所处的历史背景,不能用当下的要求作为评判的标准,更不能以研究对象的所谓 尊卑 来衡量和判断研究水平的高低㊂当人们试图探析人类社会某一阶段的历史,研究者既可以选择帝王将相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了解和洞悉当时历史条件下执政者治国理政之思想;也可以将研究目光锁定某一特殊人群或个体,甚至可以研究处于社会最底层者,透过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群的日常生活来考察㊁分析当时社会的本质㊂事实上,陈寅恪先生并没有因为研究柳如是降低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声望;相反,其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则更彰显出他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功力㊂我们强调尊重研究对象的时代历史背景,就是指通过研究对象来剖析和洞察当时社会状况,或以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㊁审视研究对象㊂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历史性原则 的本义㊂就研究者而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多或少但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研究者㊂如何尽可能地消解甚至消除这种影响,使学术研究活动回归纯粹和本真,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历史性原则 所坚持的主张㊂固然,人文社会科学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旨在启迪当下,为我所用㊂但这并不意味着用当下的标准诠释既往,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汲取营养㊁把握规律,以规正当下㊂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更需要这种高度的自觉㊂就研究过程而言,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㊂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对这一时间概念的更精准理解应当是 时期 ㊂换言之,自然科学研究的 时间 概念,只是一个不变的外在参数,除了以时间消耗的长短来标识不同研究者在知识积累㊁研究能力㊁勤奋程度以及机遇等方面的差异,其他并没有更多的含义,而且研究结论的验证(证伪或㊃52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基本遵循证实)都是可重复的㊂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不仅包含了与自然科学研究对时间概念的同样理解,而且还富有相当的社会历史意义㊂比如,不同的研究者因为所处社会背景的不同,其研究结论可能不同;同一研究者因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可能不同;等等㊂因此, 时间 作为一种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而成为 时期 ㊂以上是基于学术研究活动开展本身的历史性理解和分析㊂如果从研究管理角度来审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 历史性原则 则表现为 尊重历史㊁立足当下㊁展望未来 ㊂毋庸置疑,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务实㊁高效的学术管理者都必须在承认和面对既成现实的前提下,平缓㊁柔性㊁过渡性地解决历史积压下来的诸多问题㊂具体到管理制度的设计方面,就是要力主层级设计与层级管理的扁平化,缩小层级梯度,扩大层级宽度㊂这样的政策设计,将有助于弱化或消解正向尤其是负向的马太效应之消极影响㊂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制化的今天和当下,中国学术研究场域中各种悖谬现象的普遍存在,且具有蔓延之势,其中马太效应显然是强大的推动和放大力量,尤其是学术研究的奖励与激励历来不乏马太效应的作用㊂正向马太效应是对建设性成就认可与激励㊂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个体㊁群体㊁组织或者区域,在优胜劣汰的进化性竞争中产生了初期的㊁优先的竞争优势,而后随着这种优势的不断积累,进而赢得更多的成功和发展机会㊂这种类型的马太效应,是对竞争早熟者和优先者成就的一种制度性强化与倾斜,但亦可能产生负效:造成资源(奖励㊁经费㊁话语权等)高度垄断,使得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边际效用递减,造成资源浪费;抑制学术研究场域的有效竞争,创新活力下降㊂在学术研究整体良性竞争机制健全的条件下,当正向马太效应负效发生时,会内在产生一种部分消解负效的补偿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基于两种力量的运作:一是资源竞争及相应的人才流动㊂马太效应一旦在某个机构或组织中发生,垄断的存在便导致资源的相对稀缺,使得竞争更为剧烈,比较受益降低,部分人才将流向比较受益较高的机构㊂为保持自身的活力,发生马太效应的单元,必将应对弱化马太效应之负效㊂二是马太效应获利者学术产出率将降低,一定程度上会自动抑制马太效应㊂一般而言,学术生产力的高低受学术生命周期的硬性约束㊂马太效应本身决定了马太效应受益者的学术产出率与其马太效应的指数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协同性:当成名学者自身创造力衰退时,他的优势累积必将面临着其他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的挑战以及学术场域内共同体对于公平与公正的强烈诉求,从而限制了马太效应的无限扩展㊂负向马太效应是对破坏性结果的认可与激发㊂与正向马太效应不同,负向马太效应原初产生的环境就是反规则的恶性竞争,它是劣胜优汰后果的累积性放大,这种累积性放大的负效,无法通过学术机体本身发展必然产生的补偿机制得到消解㊂因为其本身运作的过程,就是遏制机体进化,这无疑是机体的 毒瘤 ,它不仅蚕食尚存的机体进化力量,同时还会扼杀尚处于萌芽状态的进化力量,寄居于机体并瓦解和损毁机体,使机体退化和变性㊂在学术研究场域内,无论是正向的马太效应,还是负向的马太效应,基于 历史性原则 进行扁平化层级设计与层级管理,都可以在实际的学术研究管理中,一定程度上消解马太效应负效,且能够在宏观整体环境难以迅速转变的背景下,为学术研究机体中尚存的或者处于萌芽状态的建设性进化力量,提供相对宽松的空间和积聚力量的土壤,进而推动学术共同体整体学术信心的恢复和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的重建㊂无疑,基于 历史性原则 进行扁平化层级设计与层级管理,能够有效地发挥化解群体矛盾㊁提供激励机制的功能㊂㊀㊀三㊁遵循开放性原则,优化管理层级结构㊀㊀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开放性原则 是指基于现实中对自然分层和人工分层的实际存在的理解与把握㊂按照系统科学的一般观点,复杂的㊁开放的机体一定是一种逐级进化的层级结构,层级结构是进化速度最快㊁成功概率最高的结构,其层级间信息循环量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㊂ 在具有给定的体积和复杂性的各种可能存在的系统中,通过其演化过程可能出现的是由分系统构成的分层等级系统㊂自然选择的机制产生出分层等级系统的速度将比产生同样体积的非分层系统的速度迅速得多,因为分层结构的各部分本身就是稳定的系统㊂ [4]97对于自上而下的㊁外在生成的㊁上层控制下层的㊁封闭性的层级控制而言,上层一旦失控,系统整体必然彻底松懈,所㊃62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6有的建构将会沦为无序;但对于自下而上的㊁内在生成的㊁开放性的层级结构而言,整体结构的存在依赖于低层结构对高层结构的支撑以及高层结构对低层结构的调控,高层结构即便失控甚至瓦解,低层结构依旧会保持自身的单体稳定性,使得既往的进化建构得以保留,新的进化还可延续和推进㊂我们可以借助于系统论观念来审视和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管理体系㊂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管理建制化的当下,无论是科研激励机制还是科研约束机制, 行政主导 是其主要特点㊂而 行政主导 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管理体系,无疑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㊁外在控制的㊁封闭性的系统㊂由于其外在性特征,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必然无法与自下而上系统的活动单元所具有的针对性功能相对应,使得行政主导权㊁经济杠杆力等外在力量可以绕开各种预设的制约门槛,致使分层计划被严重扭曲,结果使分层计划所具有的化解社会群体矛盾㊁提供激励机制的功能消解甚至完全丧失,并且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的使用处于严重低效率状态㊂时下学术界所呈现的各种悖谬现象,就是各类行政性力量的大量渗透导致整体计划处于低效失灵状态,导致各种分层激励计划的社会认可度急剧下降,从而制定计划的合法性也面临整体性危机㊂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诺贝尔奖假如采取个人或组织申报制,而不是采取推荐㊁审核制,结果将会怎样?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不是来自上向的政绩指令和要求以及来自下向对政绩要求的追求和满足,如何会造成各种各样的 豆腐渣 工程与 冗余 学术?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行政力量的作用与功能,而是强调行政职能的核心不是行使权力,而是服务㊁调控与导向,是通过服务㊁调控和导向提高组织的运作效能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努力追求的应当是,让分层主要成为一种荣誉与承认的机制㊁一种进化的机制,而不是利益与资源的占有机制和机体退化机制;即便是为提高效率进行有必要的人工分层,也必须遵从自然分层的形成机理㊂溯其缘由,正是由于曾经全面沿袭苏联科研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管理几乎完全被建制化了,工程技术管理范式成为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及其管理在内的整个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的常态㊂尽管从学理上讲,工程技术管理范式与计划经济㊁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但是从目标实现㊁成本控制㊁资源配置和整体最优等方面来审视,却可以看到某种契合㊂换言之,尽管工程技术管理范式并非必然对应着计划经济体制,但是,这种范式的确能够在操作层面上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上而下控制㊁整体最优的设计目标;尽管工程技术管理范式也不必然对应着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种范式却能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市场经济所要达到的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设计目标㊂论述至此,人们似乎可以对工程技术管理范式的效用深信不疑㊂确实,工程技术管理范式曾经拥有过令人称叹的辉煌历史,人们也不必怀疑其历史功绩㊂然而,当时代进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并存共行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又不难看到令人尴尬的场景:工程技术管理范式一旦游走在宏观层面的计划经济制度设计与微观层面的市场经济行为运作之间,则会产生整体有效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整体宏观功能的大幅退化㊂究其缘由,自上而下的㊁外在控制的㊁封闭性的模式与自下而上的㊁内在生成的㊁开放式的模式之间的冲突,使得工程技术管理范式的本质优势丧失,工程技术管理范式便被把玩在上下利益冲突与利益合谋的各种欲望之间,而成为丧失内容的形式㊂我们知道, 规则靠内容抑制着欲望,一旦规则被掏空内容,规则与欲望的鸿沟很容易被形式连接起来,似乎只要拥有了形式,任何欲望都可以实现 [1]134㊂事实上,工程技术管理范式本身无所谓优劣,无论是导致组织进化与退化,还是引领建造和破坏,这与工程技术管理范式本身并无关联,问题的关键在于,工程技术管理范式与何种体制运作系统对接以及对接是否流畅㊂基于历史面向未来,在激励约束机制的整体思维和政策设计上应当奉行自下而上原则㊂具体而言,在学术评价方面应该 自下而上 ,变行政主导的专家评价为学术主导的同行评价,变量化一般性考核制度为重质的学术代表作考核制度;在学术奖励方面也应该 自下而上 ,变申报奖励为推荐奖励;独立建立青年研究者激励机制;在心理和研究规范以及技术起点上培育与鼓励原创性㊂总之,无论是行政管理制度㊁经济刺激制度还是绩效考核制度,都应该将促进学术工作更好发展作为终极目标㊂[5]㊃72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基本遵循。
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
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
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
一方面,学术界常探讨“破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强调对人文学科的评价不能完全机械地照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有所不同,其评价标准也需要灵活和多元化。
另一方面,人文学科的评价也需要注重技能发展。
在人文学科中,发展技能至关重要,如专门技能、分析技能、决策技能和调查研究技能等。
这些技能不仅可以被转用于其他学科,而且能使学生在终生学习中受益。
此外,尽管不唯论文,但学界仍认可发表论文是衡量学者学术贡献的一种方式。
例如,汤森路透开发的数据库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 (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被视为衡量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标准之一。
综上所述,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和灵活的,需要综合考虑学术贡献、技能发展以及学术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人文科学研究 公理化 -回复
人文科学研究公理化-回复人文科学研究的公理化意味着将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原则等纳入一个逻辑系统之中,并建立起一系列公理作为研究的基础。
这种公理化的研究方法可以为人文科学研究提供更加严谨和有效的指导,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普遍适用性。
本文将以人文科学研究公理化为主题,探讨其意义、方法和应用,逐步回答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公理化?人文科学研究的公理化是指将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原则等纳入特定的逻辑系统之中,并建立起一系列公理作为研究的基础。
这些公理被视为不可证明的前提,其作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定律或原理。
二、为什么需要人文科学研究的公理化?1. 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公理化使得人文科学研究可以遵循一套严密的逻辑和规律,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和可信。
2. 推动学科发展:公理化能够促进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建设,推动人文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
3. 提升学术质量:公理化可以帮助人文科学研究者建立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三、如何进行人文科学研究的公理化?1. 确定研究对象:首先需要确定人文科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和对象。
例如,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都可作为研究对象。
2. 建立基本假设: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现有研究成果,建立一系列基本假设,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这些基本假设反映了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观点和原则。
3. 推导公理:基于基本假设,通过逻辑推导和分析,提出一系列公理。
公理应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统一性,反映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和本质特征。
4. 形成理论体系:将公理与其他相关理论进行整合和融合,逐步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应包括概念定义、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5. 检验和修正:通过实际研究和实践应用,检验公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根据新的研究结果和发现,对公理和理论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人文科学研究公理化的应用案例1. 哲学领域:通过建立公理化的哲学体系,如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康德哲学体系等,揭示了哲学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体系,推动了哲学领域的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 赖金良 内容提要 人文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
“人”的概念规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其合理性问题尚有待进一步反思和审察。
基于宗教神学立场的上帝创造之“人”,近代以来已逐渐退出科学思考的领域,基于自然科学立场的自然生命之“人”,总体上看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不是太大,而基于哲学理性神话的抽象概念之“人”,迄今仍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依凭的重要基石。
必须走出关于人的自然本性或先验本质的理性神话,重视人的非终极性问题及其意蕴。
人不是已经完成或给定的“常量”,而是处在生成或形成过程中的“变量”。
人类生活世界的二重化根源于人本身的二重化,即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的双重规定及其动态关联。
把动态内涵纳入“人”的概念规定,克服“人”的静态概念的缺陷,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概念基础 “人”的概念作者赖金良,1955年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杭州 310028)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的概念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人性论基础或人学基础。
借用休谟的话来说,一门学科,不管它从表面上看离开人性问题有多远,最后都要落脚到人性问题上,关于人或人性问题的研究,是其他学科据以确立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①康德在列举了人类理性所面临的四大基本问题之后,也曾经认为,认识论问题、伦理学问题、宗教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取决于对“人是什么”的问题作何种解答。
②当然,所谓“人学”或关于人的学说并非铁板一块,思想史上历来就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人学,以彼此不同的人学理论作为基础,往往会形成彼此不同甚至于相互对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正如大家所熟悉的那样,“人”的概念是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人”的不同理解和规定,往往决定着各种人学理论之间的差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的合理性,依赖于其人学基础的合理性,而人学基础(人学理论)的合理性,又依赖于其核心内容即“人”的概念规定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科学基本原则
1.
人类是个人的组合,我们愿意探索、挑战、怀疑和质疑每一领域的思想。
对于每一声明或者断言,我们必须在做出调查之后才能决定自己是否同意。
如果一套信条不能说服我们,我们拒绝对此表示遵循。
我们对自己的决定和信念表示负责。
这种自由探索的精神激发着新知识和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新态度的产生。
一失去这种精神,我们将陷于无知,从而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
2.
理智是决定的基础,因为没有理智的行为无助于实现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
我们发现,理智受到抛弃时,就无从分辨不同意见。
我们承认,任意的信仰、权威、神谕、宗教经验和各种另类意识状态也能给予人信念,但我们发现,把理智与意识和积累的知识相结合,可以为我们的认识和抉择提供最佳指导。
3.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基于意识所能感觉到和头脑所能理解到的一切。
任何有道理的事物必须能够被人理解,否则就不能成为我们决定和行动的基础。
据说在人的感觉之外有着先验性的感知或者直觉,但它们不能具体地被我们把握住,因此对我们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人们往往通过“顿悟”和抛弃理智来接受这些先验性或者宗教性的“知识”,但我们不接受这种途径,因为这种带有极强任意性的“顿悟”没有任何事实基础。
进一步说,没有任何合理的办法去检测那些先验性或者宗教性的“知识”,或者去理解那些不可被理解之物。
因此,我们坚定地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被人理解和证实的东西才属于“知识”的范畴。
4.
虽然我们遵循知识的严格定义,但并不试图否定知识可以来自各种源泉。
直觉、情感、预感、猜疑和灵感往往也是新途径、新方法、新发现和新信息的良好来源,我们也不贬低来源于宗教经验和其它另类意识状态或者感情的思维,但我们认为事实是决定这些思维是否能够成为知识的唯一途径。
5.
人类的知识并不完善,我们承认人类意识和理智在检验知识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由此而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相应的科学结论并不代表着终极真理。
我们对于道德选择和社会政策的态度也是如此。
知识具有不完善性和非终极性,它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下受到持续修正。
许多人也许认为,上述立场并不坚固,不足以成为某种哲学的基础。
然而,由于它诚实地面对世界,我们认为它是最坚固的基础。
有些人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建筑在某些超现实或者先验性的“现实”上,试图借此来获取更大程度的安全感,但这种努力只会造成对世界的幻觉,而当这些幻觉成为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基础时,错误随之而生。
人文主义者希望避免这些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生活,勇于承担这种诚实途径所伴随的艰苦工作。
为了建立对世界的理解,为了解决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种种问题,我们放弃简单化的思维体系所提供的种种便利,选择了艰苦的探索。
6.
我们坚持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生活中,不相信所谓的灵魂不死。
我们的伦理观念、目标和追求只与我们所处和所感知的现实世界有关,现实世界也决定了我们价值观的范畴。
如果我们不采取这种态度,即如果把价值观放入一个超出现实的期望性范畴里,我们就会丧失真正的追求,或者将人类的需求和与此大不相同的非人类需求联系起来。
我们决不放弃现实世界里合乎伦理的美好生活,除非有事实证据表明:在其它地方存在着一种可以令我们转移注意力的“另一种生活”,而这“另一种生活”与现世有着某种联系和共同点。
7.
我们的伦理和理想基于人的需求,而非所谓的神或者先验性实体或力量的需求。
我们以行为对人的影响来判定其价值,而人包括本人、家庭、社会和世界。
即使发现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而我们必须对这种力量做出反应时,我们也以它与人类的关系来决定自己该做出何种反应。
我们之所以持这种态度,是因为任何哲学和宗教都是人为创造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目光的偏性。
人类目光使我们在了解世界时,总局限于人的方法中,把动力局限于人的欲望和追求。
8.
我们的伦理处于一种现实的范围内,而非理想的范围内。
虽然伦理本身是一种理想,但理想只能作为生活的指导。
这就是我们反对将道理体系绝对化,而无视世界的非理想化。
我们反对将理想化的道德价值强加给世界。
我们承认,冲突与道德困境经常产生,而且不可能用简单的办法来加
以解决。
我们需要努力搜集和思考所能够得到的信息,审时度势,权衡各种途径的利弊,才能够做出合乎道义的决定。
力图在生活中提倡美好,或者知道那些选择是美好的,并非易事,因此当我们宣称以人文主义为伦理基础时,我们就表示愿意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承担起有道义的生活所必需的艰苦思考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