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doc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1.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等。
1.2 通过讲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古代学术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
1.3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强调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二章:格物致知与科学研究2.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体现,如实验方法、观察分析和推理验证等。
2.2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解决科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2.3 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3.1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如诚实守信、公正无私、谦虚谨慎等。
3.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
3.3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第四章:格物致知与人文素养4.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在人文学科中的重要性,如文学、历史、哲学等。
4.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4.3 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人文思考,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五章: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5.1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如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
5.2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5.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
第六章:格物致知与批判性思维6.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作用,如质疑、探究、推理等。
6.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有效批判。
6.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七章:格物致知与自主学习7.1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如自觉、自律、自省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1.1 引言:介绍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讲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包括对事物的深入探究、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等。
1.3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1.4 案例分享:介绍几位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物及其成就。
1.5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章:探究方法与格物致知2.1 介绍常用的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2 讲解探究方法在格物致知过程中的应用。
2.3 分析不同探究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2.4 案例分享:举例说明探究方法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2.5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简单的探究计划。
第三章:严谨治学与格物致知3.1 讲解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如勤奋、细心、耐心等。
3.2 分析严谨治学在格物致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3.3 介绍一些严谨治学的工具和方法,如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
3.4 案例分享:通过实例展示严谨治学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3.5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追求真理与格物致知4.1 讲解真理的概念和特点,如客观性、普遍性等。
4.2 分析追求真理在格物致知过程中的意义。
4.3 介绍辩证法和批判性思维在追求真理中的应用。
4.4 案例分享:通过实例说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4.5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第五章: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5.1 讲解格物致知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如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
5.2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如政策分析、社会研究等。
5.3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应用,如文学创作、历史研究等。
5.4 案例分享:通过实例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成果。
5.5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格物致知精神在个人未来发展中的应用。
第六章: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策略6.1 分析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格物致知精神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让学生掌握“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格物致知”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讲解“格物致知”一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2 相关知识介绍古代儒家思想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
介绍现代社会中科学家们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研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引出“格物致知”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实例展示“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格物致知”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意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格物致知”概念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应用的掌握。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或实践报告,让学生深入研究“格物致知”在个人或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以及现代社会中关于“格物致知”的研究论文。
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提供更多关于“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应用的实例。
5.3 视频资源播放相关讲座或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实践。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6.2 角色扮演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展示他们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精神来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1.1 引入:讲解“格物致知”一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1.2 讲解:阐述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质,即探究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精神。
1.3 案例分析: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章:格物致知的方法与技巧2.1 引入:讲解格物致知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辩证等。
2.2 讲解:详细介绍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格物致知的方法。
第三章: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引入:讲解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2 讲解:举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具体应用。
3.3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家们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精神取得重大成果。
3.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第四章: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4.1 引入:讲解格物致知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2 讲解:阐述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融入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4.3 实例分享:分享一些成功人士运用格物致知精神取得成就的故事。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格物致知精神在生活中的实践。
第五章: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5.1 引入:讲解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5.2 讲解:阐述格物致知精神对提高思维品质、解决问题能力的积极作用。
5.3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格物致知精神的纪录片或演讲,激发学生的兴趣。
5.4 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如何培养和弘扬格物致知精神。
第六章:格物致知与创新思维6.1 引入: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如何激发创新思维。
6.2 讲解: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对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深入探究来激发创新想法。
6.3 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创新实践,如改进日常用品、解决问题等。
6.4 分享与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进行班级内的讨论和反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
(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
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明代名臣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选段。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心学文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讲述了应有格物和目的论的含义,后三个部分阐述了致知和知行并进的关系。
通读全文,发现本文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实践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阳明的思想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目标:1.通过对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2.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下面的图片,大约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批判性思维: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
让学生对中国书法的审美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出示文章,并引导学生做“读前思考”活动,鼓励学生在读之前先花两分钟时间,列出自己想到的问题或者思考点。
读完全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述练习。
让每个学生口述自己的理解,以此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思维拓展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两个与“格物致知”相关的成语及其含义。
2.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出“知识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实践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这个思想的核心表述。
通过对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巩固固有内容使用“语文小故事”环节,向学生介绍一些心学家,理解心学家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小故事的传递,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可以自己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格物致知’一段经历”的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4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4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设计示例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3)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①简答“格物致知”。
明确: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
②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略)(5)课后作业(略)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篇二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彷徨páng huáng2、解释下列词语。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2)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8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8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8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白水县城关一中卢玲设计思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本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读书人的头脑”。
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文化的一部分”。
结尾提出了对一代人的希望。
故我采用三步曲教授此文:第一步圈点法。
让学生自渎完成重点内容的筛选和观点的提炼,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实验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第二步讨论法。
对本文论证方法的学习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每组自行指定发言人进行交流,此举是让学生学会辨别道理和事例论据,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此环节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第三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积累的“实验”故事,使认知更深刻,使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的重要性,把实验精神贯穿到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求知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求知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八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八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优质8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优质8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学习议论文的阅读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3、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努力做一个具有实践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教学难点: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文并释题。
二、作者简介。
重点谈其成就和身份,引发阅读兴趣。
三、思路探究。
1、学生默读,进入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归纳文章的思路,点拨明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四、重点探究——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从课文结尾处的结论入手,引导学生探究。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和结尾两方面意义相联系的语句或段落。
3、交流探究结果,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指导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发表创见。
讨论:作为一个中国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2)一、学习目标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习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三、重点难点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了解作者。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4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篇1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
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
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
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PPT【教学方法】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
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
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
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论证: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精选9篇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
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
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
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
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
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
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
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
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
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格物致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它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漫长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今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应有的格物致知精神。
而该精神实际上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完美诠释:通过启发学生发现世界与自我的不同之处,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奥妙,最终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思考、创新和贡献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2、探究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和应用价值;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4、培养学生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热爱学习、勇于探究和创新。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0分钟)(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认为格物致知是什么?(2)老师解释格物致知的概念和涵义,引导学生了解该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2、知识介绍环节(20分钟)(1)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格物致知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完成格物致知的笔记,形成框架式的思维导图。
3、应用拓展环节(30分钟)(1)老师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研究格物致知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篇关于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价值的小论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和分享。
4、教材拓展环节(20分钟)(1)老师引领学生开展课堂调研,总结和梳理现代教育的格物致知教学模式和运用案例。
(2)学生集思广益,完成教学模式和案例的统计表格,以便后续复习和应用。
5、课堂检测环节(20分钟)(1)老师通过赛马赛的形式、抢答、表演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
(2)根据学生的表现,老师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深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同时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四、教学形式和要求1、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课堂调研、赛马赛、抢答、表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
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
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
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
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