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鲁教版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讨论诗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悟人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意象:(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古原草”、“离别”等;(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诗中的自然美。
4. 讨论主题:(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总结诗中对友情的珍惜和人生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2. 学生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能力;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2.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译文和注释;3. 与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的背景、意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4. 想象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的画面。
七、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2. 准备诗的译文和注释,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3.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创作背景;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篇一:古体诗的欣赏与创作导语: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给人以深远的感受。
本篇教案以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通过细致解读古体诗的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属于自己的古体诗作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和发展背景;2.通过细致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领略古体诗的韵律美和深远意境;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古体诗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赋得古原草送别》;2.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古体诗的定义和特点,领悟古体诗的韵律美和表现手法。
Step 2 欣赏诗歌请学生集中注意,通过多媒体播放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感受其诗意和意境。
Step 3 课文解读1.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韵律和表现手法进行解读,包括押韵、对仗和用典等。
2.分析诗歌中通过描写古原草生长和消亡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Step 4 文本鉴赏1.组织学生共同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解读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
Step 5 创作实践1.提供若干素材,如古代景物的描写、感人的离别场面等,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古体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表达的连贯性。
Step 6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和指导,以提升创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其他杜甫的古体诗作品,进一步体验古体诗的魅力。
2.通过分析杜甫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深入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体诗的特点和创作方法,通过欣赏和创作,更好地领略其中的韵律美和意境。
六、作业布置作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赏析,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自己的古体诗作品。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古体诗,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古原草的生命力,培养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敬畏之情。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悟离别的不舍之情。
(3)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感受诗歌语言的简练与意境的深远,分析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草原的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草原,你们能想到哪些与草有关的诗句?3、引出课题《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作者简介1、介绍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诗歌风格。
2、强调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每一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3、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诗句:(1)“离离”:形容青草茂盛的样子。
(2)“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无法烧尽野草,来年春天,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
2.熟悉赋体文学形式,掌握赋的特点,能够理解和分析赋的意义和价值。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赋体文学的特点以及白居易的作品风格。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和审美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知识点,并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课题:《赋得古原草送别》。
2.课文理解首先,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并放映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家的背景。
然后,教师朗读课文,并分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描述的古原草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慨和抒发。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的“草”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b. 诗中写到的“孤舟”象征了什么?c. 诗人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4.整理思路引导学生整理讨论的结果,并进行梳理和总结。
在黑板上进行思维导图或文字总结,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赋体文学特点以及白居易作品的意义。
5.写作练习教师给出让学生仿写《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情感,写一篇赋体文章。
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6.作品分享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评价和欣赏。
四、教学延伸1.赋体文学的展示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赋体文学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一文学形式,并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古诗赏析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和解读。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自然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走进大自然,观察并感受自然景观。
鼓励学生用诗歌或赋体文学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赋体文学形式,能够分析和欣赏《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维及《送别》的背景。
2. 学生自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理解诗歌大意。
3. 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原上草”、“离别”等。
2. 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如“野火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 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的寓意和哲理。
第三章:诗歌背诵与默写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诗歌背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学生默写诗歌,巩固记忆。
教学过程:1.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培养语感。
2.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3. 学生默写诗歌,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创作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特点。
2.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特点。
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给予指导。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相互交流评价。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作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手法。
2. 布置作业: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选择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教案标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并掌握古文诗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原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好奇和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草原吗?为什么?导入课文:1. 向学生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牧。
2. 分享诗歌的主题和内容:这首诗是杜牧在离开草原时写的,表达了他对草原的眷恋和送别之情。
阅读理解:1. 分发《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学生静读诗歌。
2. 学生阅读完毕后,进行诗歌理解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感情和表达方式。
词汇学习:1. 教授学生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思,如古原、离别、归去来兮等。
2. 引导学生将这些词汇运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句式分析:1. 分析诗歌中的典型句式结构,如“归去来兮”、“草色烟光残照里”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式的含义和表达手法,提高学生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草原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总结回顾: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欣赏。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与草原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和分享。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文诗歌,扩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以上是一份针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古文诗的背景、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案中包含了多个教学步骤,涵盖了课文导入、阅读理解、词汇学习、句式分析、创作活动等环节,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教案导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作品,作者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短暂而美丽的草原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与对离别的感伤。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和背景;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情感;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课文材料。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壮丽的草原图片,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引入诗歌欣赏的话题。
步骤二: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白居易和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步骤三:课文赏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注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四: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借景抒情等。
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艺术手法。
步骤五:情感交流与写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写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作品,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生活或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或将其分享给同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巩固与拓展1. 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其他白居易的作品,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认识;2.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朗读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语文课堂教案之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合作学习,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采用角色扮演,体会诗歌中的离别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
(2)领略友谊的可贵和离别的哀愁。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文。
3. 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背景。
(2)简介作者白居易。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体会离别之情。
(2)进行角色表演,分享表演心得。
5.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冥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7.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8. 板书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拓展阅读:1. 《离骚》——屈原2.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 《别董大》——高适八、课后作业:1. 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珍惜。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珍惜眼前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文情感的把握和传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诗文深层情感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文。
3. 解析法: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4. 创意写作: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文。
5. 应用: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传达。
7.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创意写作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文的理解、观点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导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初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以叙事手法表达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本教案以探究诗意和鉴赏诗句为主线,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古代宋辽交界地带的冷寂与凄凉;2. 理解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3.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 领悟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3. 运用韵律和修辞手法创作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导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学有了解吗?有没有读过一些古诗词?”2. 学生回答问题。
二、分析诗歌(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播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朗诵视频。
2. 分析诗歌的背景,诗人写了哪个地方?3. 分析诗人的情感,对逝去岁月和故友的思念。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
三、鉴赏诗句(20分钟)1. 教师选择一些重要的诗句,放大展示。
2. 学生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4. 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四、创作诗歌(2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写诗的题目:“写一首送别诗。
”2. 学生师生合作,四人为一组,自由发挥,集思广益。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作,互相评价和修改。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发表学习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运用韵律创作诗歌,培养了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和互相评价,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人的离别之情,领悟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的共鸣,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离别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赋得古原草送别,使学生领悟作者凭借对自然景物的感悟,表达离别之情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理解诗歌中的隐喻与象征。
三、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导入导出的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它对人们的启示。
2. 导出: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展示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呈现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如满目山河、春水连绵、百花齐放等,并提问学生:你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大自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Step 2:课文学习(35分钟)1. 学生师生合读课文《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理解诗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探讨作者表达离别之情的手法。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蕴和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展示。
5. 教师点评并总结诗歌的内涵与意义。
Step 3:情感体验(20分钟)1. 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离别的感悟和情感。
2.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诵。
3. 师生共同欣赏和交流,通过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Step 4: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你从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请用一个句子总结你对这节课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内容:离别之情- 表达手法:隐喻与象征```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感悟大自然美丽的同时,领悟到离别之情的深刻。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意境;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1.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意境;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1.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代表作品;2.让学生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 课堂讲解1.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意境。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2.让学生分组,模仿《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4. 课后作业1.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2.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2.分析法:通过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模仿法:通过模仿《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讲、思考、提问和回答等;2.课后作业:包括学生的背诵和创作作品等;3.课堂练习:包括学生的朗读和模仿作品等。
七、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但是需要更加具体化,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多少个词汇、多少个句式和修辞手法等;2.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需要更加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3.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比较简单,需要更加全面化,例如可以采用评分表、学生自评等方式。
语文课堂教案之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和敬畏;(2)学会珍惜友情,感悟人生的无常;(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典故;2.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3. 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译文、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人生的无常,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练习: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0. 教学评价:学生评价诗歌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推荐其他描写离别主题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送别》,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意表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离别主题的诗歌,进行创意表达,可以是绘画、表演、音乐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赋得古原草送别鲁教版二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3.合作探究,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4.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诗歌翻译、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针对诗歌的某一节或某一句进行讨论,探讨其含义、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古诗的翻译,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二)讲授新知
1.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含义、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讲解“离离”形容草的茂盛,通过对比“一岁一枯荣”揭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针对生字词,如“赋、原、莽、离、臆”等,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会书写,讲解词语的用法,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等。
3.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离别情绪;(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2.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3.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创造;3. 诗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离别故事;(2)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2. 分析并总结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篇一:二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通过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和诗意,背诵古诗。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重难点分析:1、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小朋友们,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新长出的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钻出头来。
现在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3.写字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三、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诗。
画出朗读节奏。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1)离离原上草辽阔的大地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2)多媒体展示辽阔草原。
看到后你的感受怎样?(惊讶,舒服,心旷神怡。
)读出你的感受。
(3)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4)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
大家看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5)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说一说。
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和意境;2. 学习并掌握该诗的词意和词藻;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和意境;2. 教授该诗的词意和词藻。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 理解并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词意和词藻。
教学准备:1.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2. 诗歌解读和赏析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协商学生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
讲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给予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教授《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词意和词藻,如“萋萋”、“秋色”、“远”、“霜风客舍”等。
课堂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和意境。
2. 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见解。
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音频或视频,学生闭眼听诗。
2. 学生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的情感和感受。
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题,写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后阅读并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赋得古原草送别》,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上通过讲解、讨论和创作等形式,使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赋得古原草送别》文章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文章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历史悠久、语言华丽的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本文将给出一个针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章教案,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诗;2. 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4.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 备好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用具;2. 打印和分发《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给学生;3. 准备一个诗歌解析的PPT或教学课件;4. 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
2. 提问学生,询问是否有人见过或去过草原。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草原的印象。
第二步:背诵与解读1. 指导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教师可以朗读示范,并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语调。
2.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引用典故或形象描写。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
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课件展示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音韵美。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尝试从诗歌中寻找与大自然相关的意象,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联系。
第三步:交流与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问题,如“你觉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了哪些意象?”等等。
2. 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
第四步:个人反思与总结1. 每个学生都参与个人思考,写下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进行展示。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运用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感悟人生离别;(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记忆与背诵;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3. 诗人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书写;2. 意象分析法的运用;3. 诗人情感表达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生僻字、意象分析等内容;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白居易的生平介绍;3. 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准备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古原草送别”,提问学生对离别主题的看法。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学生默写诗文,教师检查并纠正错误。
3. 诗句解析(15分钟)(1)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友情之珍贵等;(3)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4. 小组讨论(10分钟)(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人的创作背景与诗中情感表达的关系;(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结合背景资料进行分析;5. 课堂小结(5分钟)(2)强调意象分析法在理解古诗中的重要性;(3)关注诗人情感表达,感悟人生离别。
六、作业布置1. 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2. 运用意象分析法,分析自己喜欢的古诗中的一句诗句,并结合背景资料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3. 写一篇关于离别主题的短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通过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和诗意,背诵古诗。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重难点分析:
1、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小朋友们,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新长出的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钻出头来。
现在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注意“枯”不能读成“gu”,不可写成“姑”。
"荣"不要读成yóng;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3.写字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三、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诗。
画出朗读节奏。
.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1)"离离原上草"辽阔的大地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2)多媒体展示辽阔草原。
看到后你的感受怎样?(惊讶,舒服,心旷神怡。
)读出你的感受。
(3)"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4)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
大家看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5)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
说一说。
它们无情摧残小草,枯萎衰败,春天一到,小草又恢复了生机。
5、师点拨:此时,你最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呢?(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啊!)
6、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读?
(体会到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喜爱。
第三句“野火烧不尽”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小草的顽强,“烧不尽”读重音;第四句“春风吹又生”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又生”读重音。
)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
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