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神经系统疾病肠内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c3a5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2.png)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肠内营养护理实践与操作规范
肠内营养管道选择与放置技巧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管道,如鼻 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管等,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
放置肠内营养管道时,需遵循无 菌操作原则,确保管道放置位置
准确、稳定。
定期检查管道通畅性和位置,避 免管道堵塞、脱落等问题的发生
。
喂养液配制、保存及输注方法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对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 的神经重症患者,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3
肠内营养的实施方式
包括口服、鼻胃/肠管、胃造瘘等途径,应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实施方式。
专家共识制定背景及意义
制背景
神经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尚缺乏针对神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指南或专家共 识,导致临床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耐受能 力,配制个体化肠内营养喂养 液。
喂养液应严格遵循无菌配制原 则,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避 免污染和变质。
输注喂养液时,需控制输注速 度和温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引 起患者不适。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肠内营养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胃肠道反应、代谢并发症、感染等,需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 预防和处理措施。
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营养支持计划,营 养师提供个性化营养配方建议,护士负责 准备相关器材和药物。
实施过程
监测与调整
护士按照医嘱执行肠内营养护理措施,营 养师提供营养咨询和指导,医生定期查房 了解患者情况和营养支持效果。
医生、护士和营养师共同监测患者营养指标 和耐受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和护理 措施。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https://img.taocdn.com/s3/m/58829c2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f.png)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摘要为促进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改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状况,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国内神经外科、重症及营养领域的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文献,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治疗目标、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添加剂的使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治疗、营养管理流程和护理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 43 条推荐建议,旨在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学); 重症;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营养管理; 专家共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是指因为严重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重型颅脑创伤、脑肿瘤、颅内炎性病变等疾患需要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的患者。
除具有其他重症患者的代谢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殊性:(1)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2)代谢高、营养需求高;(3)部分患者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或进行机械通气;(4)多存在内分泌功能紊乱;(5)部分存在应激性胃肠道功能障碍;(6)多存在需要愈合的外科伤口问题;(7)常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以上均为营养不良高风险因素,继而使患者感染、脏器功能障碍、死亡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结局。
2016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曾牵头制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消化与营养专家共识(2016)》[1],随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理念的发展,2021年开始筹备并推进共识更新。
本共识是2016版共识的更新和扩展。
在制定本共识前,指南制定小组在原共识的基础上结合线上问卷调研的结果,并经专家讨论后,确定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清单,由秘书组按照PICO(patie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系统标准提出临床问题,涉及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治疗目标、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添加剂的使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治疗、营养管理流程和护理的多个方面。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0d0d58c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6.png)
四、腹胀
4.4肠内营养干预 4.4.1 采用缓慢加温鼻饲法可以有效控制鼻饲液的温度及注入量,可预防腹胀的发生。〔B级推荐〕 4.4.2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机械通气患者和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 支持时,推荐早期滋养型喂养,以减少腹胀的发生。〔A级推荐〕 4.4.3 当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期间出现腹胀时,应减慢输注递增速度,给予腹部按摩、肛管 排气等干预措施。〔A级推荐〕 4.4.4 其他预防胃肠道胀气的方法有向胃肠道提供额外的水分或补充纤维素。额外的水分可以通过使 用浓度较低的肠内营养制剂或通过鼻饲管间断给予温水等方式实现补给,纤维素可促进正常排便。 〔B级推荐〕
一、腹泻
1.5药物干预 1.5.1 建议使用酵母菌或益生菌来预防由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腹泻。〔B级推荐〕 1.5.2 通过实施肠内营养联合持续胰岛素泵入注射,可改善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的腹泻问 题。〔B级推荐〕
一、腹泻
1.6肠内营养安全输注 1.6.1 患者腹泻时,ICU护士应报告医师,并与医师共同做出是否需要停止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决策, 不能习惯性地停止肠内营养。如果肠内营养作为腹泻的原始原因,可以改变肠内营养输入速度、调整肠 内营养液配方或调整肠内营养液温度。〔A级推荐〕 1.6.2 推荐对于重症患者,应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匀速输送的方式进行营养制剂喂养。〔A级推荐〕 1.6.3 建议对重症患者以低剂量起始喂养〔41.8~83.7 kJ/h(10~20 kcal/h)或 2092 kJ/d(500 kcal/d)〕,5~7d逐渐达到目标喂养量;对于因喂养不耐受导致入住ICU7~10 d仍未达60%目标喂 养量者,建议补充肠外营养。〔A级推荐〕 1.6.4 对于重症患者,尤其喂养相关性腹泻者,实施肠内营养时推荐将营养液温度调节至接近体温 ;对 于老年腹泻患者,营养液的温度应维持于 38~42 ℃ 为宜。〔A 级推荐〕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1fd3f7d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8.png)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共识制定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tera1nutrition,EN)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EN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是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此,在多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采用De1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1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1]对滞留急诊>48h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1risk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NRS-2002≥3分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推荐意见2]对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tiona1riskincritica11yi11,NUTRIC)评分行营养风险评估。
NUTRIC评分≥6分或者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急性感染/应激/损伤后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https://img.taocdn.com/s3/m/8b52fc8f14791711cc7917dc.png)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在2013年肠外肠内营养中国老年患者专家共识基础上,组织我国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公共卫生、临床营养领域工作的学者以及临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总结了国内外老年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对共识进行全面更新并升级为指南。
一、营养支持团队营养支持团队(NST)组成中,老年医学专家发挥协助组建和管理的作用,营养(医)师、临床药师、物理康复师和护士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外科、口腔科、神经科、心理医学科等临床专科医师为管理团队提供技术保障。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NST的存在的确能提高营养支持的效价比,尤其在降低营养支持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NST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包括:(1)识别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2)制订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3)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4)监测及评价营养支持的效果。
推荐1:NST需要多学科人员构成,由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牵头,建立包括临床专科护士、营养师、药师等在内的NST(证据B,强推荐,97%)。
二、确定能量与蛋白质目标推荐2:老年住院患者的能量需求可通过间接测热法进行个体化测定(证据C,弱推荐,90%)。
一般老年患者可将20~30 kcal·kg-1·d-1作为能量供给的目标(证据B,弱推荐,96%)。
老年住院患者的蛋白质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设计,每日可达到1.0~1.5 g/kg蛋白质目标摄入量,乳清蛋白制剂更易消化利用(证据C,弱推荐,82%)。
推荐3:接受EN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应结合疾病状态及胃肠道耐受能力,选择适宜脂肪供能比的制剂(证据A,强推荐,99%)。
推荐接受PN治疗住院老年患者的脂肪供能可适当增加(一般不超过非蛋白质热卡的50%)(证据C,弱推荐,99%)。
推荐4:老年术后患者接受营养治疗时适当补充谷氨酰胺可减少感染并发症,同时应监测患者的肝肾脏功能并限制谷氨酰胺的剂量(≤0.5 g·kg-1·d-1)(证据B,弱推荐,97%)。
肠内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支持](https://img.taocdn.com/s3/m/276b464ae518964bcf847c95.png)
肠内营养支持一、肠内营养支持(entemlnutrition,EN)的重要意义消化道是维持机体营养的最符合生理的途径,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吸收与调节的重要场所,并能分泌免疫球蛋白(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及一些消化性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肠道作为全身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以及肠粘膜屏障在防止肠源性感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肠功能障碍对于全身脏器功能与疾病发展的影响的认识,使肠道结构与功能的维持日益受到重视。
经胃肠外途径并不能提供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长期的肠外营养会使肠粘膜血流量下降,小肠绒毛萎缩,细胞间连接与细胞结构发生改变且活性退化,从而使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减少,容易发生细菌与内毒素易位,使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在人类,当机体缺乏食物对肠道的刺激一周,即会使肠粘膜发生萎缩。
此外,还可引起胆汁构成的改变,胆汁中磷脂减少,而磷脂对VLDL的合成非常重要,亦对抗感染起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创伤病人行TPN支持后,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全身性感染(sepsis)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发生率均较EN明显增高。
近年来的研究使我们对肠内营养支持(EN)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与评价,其特有的优势在于:(1)EN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完整,减少内毒素释放与细菌易位,保持肠道固有菌丛正常生长,防止发生菌群失调;刺激SIgA以及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维护其机械、免疫与生物屏障。
(2)刺激某些消化性激素、酶,如胃泌素、胃动素、胆囊收缩素等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与胆囊收缩,增加内脏血流,减少淤胆及胆石的发生。
(3)营养支持效果优于PN,并发症少,且费用低。
尤其是当机体处于感染、创伤、烧伤、大出血等应激状态下,肠壁组织灌注下降,粘膜细胞缺血、坏死,粘膜萎缩变薄,通透性增高,加之肠蠕动减少等,使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更易发生内毒素与细菌易位,增加肠源性感染与MODS的发生率。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0fa90f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2.png)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方法不统一
目前关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研究结 果难以比较和汇总。未来需要制定统一的研究标准和规范,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可 比性。
临床试验难度高
由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难度较大。未来需要 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论。
高能量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通常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需要更高 的能量摄入。
蛋白质需求增加
蛋白质是维持身体功能和修复组织的基本物质,急诊危重症患者对 蛋白质的需求量通常增加。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需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需求也增加,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未来,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将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基因、生活 习惯、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 个性化营养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肠内营养剂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新型肠内营养 剂。这些营养剂将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低的 并发症风险,以及更方便的给药方式,为急诊危重 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肠外营养的优势 • 不受胃肠道功能限制,能够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更为直接和高效。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劣比较
01 02 03 04
肠外营养的劣势
• 可能导致肠道功能萎缩,增加感染风险。
• 长期使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和其他并发症。 因此,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48ab9fe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4.png)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神经重症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胃潴留、误吸、胃肠道不耐受等喂养问题,严重影响肠内营养有效、安全的实施。
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牵头,撰写了《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内容包括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评估、喂养方式的选择、营养液输注、并发症的识别与护理、停止管饲喂养指标5个方面,可为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临床护理实践和质量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一、肠内喂养护理评估1.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评估。
神经重症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其严重程度与肠内喂养关系密切,意识障碍程度越重,营养达标率越低。
因此,推荐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评估,若评估具有局限性,可使用全面无反应性量表进行意识障碍严重程度评估。
2.营养风险筛查。
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3分的患者需48h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3分的患者1周后再次筛查;病情危重无法准确获得实际BMI的患者,推荐使用重症营养风险评分(不含白介素-6)进行筛查,≥5分的患者为存在营养风险,需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3.营养状态评估。
体重减轻、食欲减退、肌肉状况评估可作为营养不良的评价指标,推荐护士定期测量患者身高、体重、BMI,使用皮脂厚度计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4.吞咽功能评估。
对意识清楚(无气管插管)伴神经性球麻痹症状的患者,推荐使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评定,先给予3ml水试饮,以免因评估造成患者误吸、呛咳,若无呛咳,再饮用30ml水进行吞咽障碍评估。
洼田饮水试验1~2级的患者可经口进食,3级以上患者管饲喂养,可疑2级或3级患者推荐使用食物容积-黏度测试,进一步确定经口进食最适合的食物容积和黏稠度。
5.急性胃肠损伤。
早期管饲喂养可预防胃黏膜病变引起的出血,护士需密切观察肠内喂养的耐受性。
推荐使用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胃肠功能评估。
当存在急性胃肠损伤或急性胃肠损伤分级为I级的患者,首日使用肠内营养,推荐输注速度为25ml/h;II级患者推荐输注速度为15ml/h且每12h评估1次耐受性;Ⅲ级患者推荐输注速度为10ml/h;IV级患者暂不考虑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肠内营养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94872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a.png)
• 神经外科昏迷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的制订,将促进我国神经外科医师正确选 择昏迷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神经外 科危重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 。
当前您正浏览第25页,共26页。
内容总结
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当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时,可以考虑 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 尽可能在伤后1周内获得充足的热卡,其肠内营养支持可在24~72 h开始。胃肠道 功能正常患者首选整蛋白标准配方,有条件时选用含有膳食纤维的整蛋白标准配 方
当前您正浏览第9页,共26页。
3.肠内营养输注管道选择
• 背景与证据:最常用的管饲途径是鼻饲管, 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主 要用于短期患者(<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 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经鼻胃管 (nasogastric tube,NGT)管饲简便易行, 符合生理状态,不需常规X线片确认,其缺 点是有反流和误吸的危险。
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证实伤后2472h开始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危重患者的预后由于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可能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常有呕吐和胃排空延迟等现象此时完全给予大分子聚合物肠内营养配方可能导致部分患者胃潴留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当前您正浏览第1页,共26页。
当前您正浏览第5页,共26页。
• 专家推荐:不能经口正常摄食的神经外科 危重昏迷患者,一旦胃肠道功能允许,应 该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当任何原 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时,可 以考虑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
当前您正浏览第6页,共26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证实,伤后 24~72 h开始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 善创伤性脑损伤危重患者的预后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15c37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7b.png)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患者(≥60岁)占重症医学科住院人数的比例已高达42%~52%。
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代偿及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发生重症疾病时,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及衰弱。
营养不良对老年患者转归的影响更加突出,包括感染和压疮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和恢复期延长、病死率增高。
因此,针对老年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整体治疗策略中的关键环节。
现有国内外营养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范围一般是成人或者非重症患者,而对于老年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则尚未予以明确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策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牵头,制定了《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我国重症医学、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及临床营养领域的专家,对近年来国内外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进行总结,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工作组由17名老年重症医学专家组成,每2~3名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完成相关专题文献的查找和阅读、专家意见的收集,以及共识条目初稿的书写。
2020年11月起,经过3轮的共识会议集中讨论,初步形成了30条基本条目,所有参会专家再针对每个共识条目进行讨论。
参考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过程符合GRADE系统的推荐原则,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组织所有专家对共识条目进行审阅,最终形成了19条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对于老年重症患者,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进食吞咽能力评估和胃肠道功能评估。
2015年《中国老年人群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群营养风险整体较高,48.4%的老年人群营养状况不佳,而老年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在对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治疗前,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2017年发表在Nutrients 上的一篇Meta分析总结了文献及研究中常用的老年患者营养筛查的相关指标和量表,发现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是当前最常用的评估量表。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https://img.taocdn.com/s3/m/8b52fc8f14791711cc7917dc.png)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在2013年肠外肠内营养中国老年患者专家共识基础上,组织我国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公共卫生、临床营养领域工作的学者以及临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总结了国内外老年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对共识进行全面更新并升级为指南。
一、营养支持团队营养支持团队(NST)组成中,老年医学专家发挥协助组建和管理的作用,营养(医)师、临床药师、物理康复师和护士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外科、口腔科、神经科、心理医学科等临床专科医师为管理团队提供技术保障。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NST的存在的确能提高营养支持的效价比,尤其在降低营养支持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NST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包括:(1)识别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2)制订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3)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4)监测及评价营养支持的效果。
推荐1:NST需要多学科人员构成,由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牵头,建立包括临床专科护士、营养师、药师等在内的NST(证据B,强推荐,97%)。
二、确定能量与蛋白质目标推荐2:老年住院患者的能量需求可通过间接测热法进行个体化测定(证据C,弱推荐,90%)。
一般老年患者可将20~30 kcal·kg-1·d-1作为能量供给的目标(证据B,弱推荐,96%)。
老年住院患者的蛋白质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设计,每日可达到1.0~1.5 g/kg蛋白质目标摄入量,乳清蛋白制剂更易消化利用(证据C,弱推荐,82%)。
推荐3:接受EN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应结合疾病状态及胃肠道耐受能力,选择适宜脂肪供能比的制剂(证据A,强推荐,99%)。
推荐接受PN治疗住院老年患者的脂肪供能可适当增加(一般不超过非蛋白质热卡的50%)(证据C,弱推荐,99%)。
推荐4:老年术后患者接受营养治疗时适当补充谷氨酰胺可减少感染并发症,同时应监测患者的肝肾脏功能并限制谷氨酰胺的剂量(≤0.5 g·kg-1·d-1)(证据B,弱推荐,97%)。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763872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4.png)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3例。
对照组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腹胀、腹泻、胃潴留等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
结果: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后,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腹胀、腹泻、胃潴留等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可有效预防并减少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疾病恢复。
【关键词】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神经外科;危重症;肠内营养不耐受神经外科多收治颅脑损伤、脑出血等疾病患者,患者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即便幸存,也多出现语言、吞咽、运动、认知等多种功能障碍,伴有意识障碍者可部分或全部失去主动摄食的能力。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多存在高能量代谢、高血糖、高分解代谢、低蛋白血症等明显的代谢变化,对营养的要求更高,如所提供的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量,则可能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1],影响预后。
早期、足量、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感染的发生,纠正代谢反应、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因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避免肠粘膜萎缩并维持肠粘膜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预防因长时间禁食导致的胃肠功能下降和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
然而部分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可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肠内营养不耐受表现,不仅影响肠内营养的执行,严重者还可因此导致返流误吸,造成肺部感染[2]。
本文将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应用于神经外科患者中,有效预防并减少了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
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肠内营养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903a7a5acfa1c7aa00cce1.png)
去戋t等 努 ( ) 3
较 ÷卟菅 曩 具 蛰 一
著每 在
隹 赘 方 面
专 京推 荐 : : 囊 口正 常 撮 良 的 { 盔 铃 誓 危 重 一置 圭
I{I l 7 ( I  ̄ I [ 1 (1 8 5 . 01 1 01 】 : 0 3 6 ) Il J / 1 _ _ 0 ) s 0 0 2 0 1O
l n I 可出现 崞性 气 饿综 ≥征, i .' o N) j 表 专 雩 动域 传,j j祜镬匀 : . 文 苎薹芝缩. 喧 内
显 , 宣 弓导致 多毒苛 絮量 , 包括 木 、 解 暖 、 斌 平 俺 电 鹜
专 家推 荐 : 期肠 内营养 有 助 于 改善 危 重病 患 早 者 的临床预后 。在 生命 体 征稳 定 的情 况 下 , 神经 外 科 昏迷 患者尽 可能在 伤 唔 1周 内获 得充足 的热 卡 ,
昏述 惠者 撮 文少.
昏迷患者 , 一旦 胃肠 道功 能允许 , 应该优先考 虑给 予
肠 内营养 治疗 。 当任何厚 因导致 胃肠道 不能使用或
应用 不足 时 , 以考虑 肠外营养 , 可 或联合 应用肠 内营
养:
丘: 囊≮丘导致扎 笨啦量 琶增 如 伴令 辱代 增 加 ,
々 危重昏迷患 考 中的 立 越 来越 受至 重 疆 , 内 j 杨
营专剖 ∞ 砷之复 多 勺 何 『 乏化使 这 些 荆戍
勺j j寺销 凌 自 : f疋 0临r 、 司 1 营 养 支 持 途 径 的选 择
胀、 腹泻 、 秘等 并发症 的发 生 率增 加。 而早期使用 便 预 消化肠 内营养 配方制 剂可 明显减 轻 患者 的 胃肠道 负担 , 能保证 完整而足 量 的营养 支持 , 能有效促 且 还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99714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f.png)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2022年,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的25位专家从9家医院共同制定了《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评估和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提高重症病人的预后。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营养胃肠黏膜,增强神经内分泌功能,保留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
然而,由于不同病种或病程病人胃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仍充满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针对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如何评估、实施肠内营养,讨论并提出了18项临床最关注的问题。
首先,每位专家成员选择1~2个条目,综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经验给出相关建议,形成共识初稿。
然后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将共识初稿发给25位专家,专家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征综合评分。
最后,统计分析25位专家的评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共识。
在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概念与评估方面,专家们给出了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幽门括约肌紧张、肠蠕动减弱、肠道充血、肠道水肿和肠壁水肿等。
根据胃肠功能障碍的程度,专家们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轻度减弱或肠道水肿,中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明显减弱或肠道水肿,重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完全停止或出现肠梗阻。
胃肠功能包括消化吸收、黏膜屏障、内分泌和免疫等功能。
消化功能主要由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组成。
在危重病人中,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常见的主要障碍。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率高达60%,其临床表现包括胃食管反流、肠鸣音消失或改变、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胃排空延迟、肠内喂养不耐受、肠梗阻等,其中胃排空延迟与肠内喂养不耐受是最具代表性的临床表现。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280bb3628ea81c758f578e2.png)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全文)近些年,国内外硏究者对IBS的临床实践和硏究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概念o2016年罗马IV标准颁布后,我国学者进行了许多硏究,也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因此,在2015年中国IBS专家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本专家组组织国内专家对IBS共识意见进行了更新。
本专家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首先成立共识意见工作小组,在检索Medline. Embase. 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起草共识意见条目,先后进行4轮线上讨论和1轮线下讨论,最后邀请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线下讨论与投票,达成包括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共29条共识意见。
共识意见推荐级别分为6个等级:(A + )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 )完全不同意。
投票程序规定,同意推荐(A+、A、A-)比例>80%的条目方可通过,<80%的条目将被删除。
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硏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硏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 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共识意见1 : 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尙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推荐级别:A + , 52% ; A, 39% ; A- r 9%证据等级:中等庾量以往腹痛和腹部不适是IBS诊断标准中的主要症状,但不同文化或相同文化背景下的患者对腹部不适的理解和体验均存在较大差异,某些语言甚至没有"不适"一词,故罗马IV标准中的IBS症状仅包括腹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