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

“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

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

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

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

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

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会不生病。

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

女人一定要圆融,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顺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钱币,从钱币的形状上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钱道”。

用钱之道在外要圆融,内要方正。

人的内心要方正,不可以歪着、斜着,这就是钱道。

古代人在制作钱
币这么一个小问题上,都要守“外圆内方”之道,可见中国文化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注意人性的规范。

1953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双螺旋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人类始祖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非常相似。

这是个世界之谜。

下面主要分帛画和画像砖两大类来解析伏羲女娲交尾图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一、帛画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

吐鲁番遗画。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

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

女子
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

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

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

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

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阿斯塔娜古墓里的伏羲女娲像
新疆吐鲁番市博物馆陈列着一幅古老而又奇特的人物画像:伏羲与女娲交尾像。

画的上半部是两人的上半身。

左边是女娲,高绾的发髻,细长的眉毛,端庄的脸上点缀着胭脂,眼中的神情显露出娴静;她左手搭住伏羲的左肩,右手执规高举头上,广袖裸至肘部,显出臂和手的丰润。

右边是伏羲,头上绾着方巾,外面插着一支形似满弓、尾如麦穗的簪子,面与女娲相对,两道长眉中间点着一记朱砂,圆圆的脸庞上漾着祥和的韵味,平添了一种神的超然;他右手揽住女娲的右肩,左手执矩举在头上,用食指与女娲对指着。

两人的脖子犹如蚕身,颀长的身躯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都穿着对襟镶边的花上衣,至腰际两体相连,合穿一件酷似现代流行的超短裙。

裙裾之下,也就是画的下半部,是两道粗硕丰满、相互盘绕、互缠三匝的蛇身。

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古代史》中论道,“中国自黄帝以上,伏羲、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

”那些古老的神话中,伏羲氏姓风,人头蛇身,在位110多年;女娲氏也姓风,同样蛇身人首,继承伏羲的制度当了女皇。

画像形象地再现了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神话,却让这两位相隔了一个多世纪的名人双臂相
拥、双身相交、双尾相绕,这是多么奇崛而又绮丽的想象呵。

神奇的神交合图,让后人窥见了先人们对性的崇拜和爱的遐想。

画面上没有人们常见的题跋和钤印,无从知道这般大气的作品出自于哪位方家的手笔。

看它的线条,是常见的国画的工笔描法。

看它的结构,写意与写实结合,实中有意,意中有实。

伏羲与女娲的体交是那么自然和神圣,表情是那么庄严和空灵,他们所处的空间又是那么的博大和永恒,两人双肩上载着太阳,双尾下含着月亮;身后左右,宇宙茫茫,星汉闪闪,太阳和月亮各有一圈卫星相拱,浩瀚的星河分由各组七星线相连,太阳像一只大火球,娇小的月亮却漫画似的有着眼睛和口鼻,正在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这一切,与其说是对神界的描摹,不如说是先人们生命崇拜和文化蕴涵的写照。

再看那画布,终于接触到了远古的信息。

这是一幅画在麻布上的墓画。

麻布的颜色虽已变成土灰色,但经纬依然分明,一边展示着当时的纺织技术,一边叙说着墓主的经济状况。

没有穿丝绢睡棺材,只能穿麻布衣服陪葬。

麻布图画说明他生前并不富裕。

然而,福兮祸所倚,贫贱不能“移”而留存至今天,恰恰是贫穷造就了不朽。

倘若进入棺椁,早就腐朽了,正是平躺在墓坑里,以空穴为棺,在吐鲁番干燥的沙土和干热的气候中迅速脱水,遗体和随葬品才能安度几千年,跨越时空来向我们诉说当时的故事。

追随华夏始祖神
展览卡片扼要简洁,注明该画出土于高昌古城郊的阿斯塔娜古墓地。

阿斯塔娜,维吾尔语是首都的意思。

高昌古城是历史上中央政权的州郡治所和地方割据的政权中心。

当高昌古城毁于14世纪成吉思汗西征的战火后,长期居住在那里的车师、匈奴、高车、突厥和九个大姓的汉族人不愿游走他乡,移居到高昌城北,聚成一个新村落,取名阿斯塔娜,生活于斯,归葬于斯。

卡片注出的年代,是中原的两晋时代,内地的文化习俗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高昌,画风与葬俗也传到了阿斯塔娜。

家人逝世后,头枕一种状如鸽子的鸡鸣枕,面部掩冥巾,眼盖瞑目布,身着棉麻或丝绢,安卧于沙土为冢的墓穴里。

逝者面对的戈壁土墓顶部,大都用木钉钉着一幅绢丝或麻布的伏羲与女娲的交合图像,祈望逝者追随华夏子孙的始祖神,融入宇宙苍穹,经历阴阳交合,走向希望的新生。

看来,这类伏羲女娲交合的图像,并非出自某个大家之手,而是各族居民中寻常画匠的通常之作,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葬礼的必需。

《左传》说伏羲制定了“嫁娶之礼”,于是画中的伏羲和女娲就手拿规和矩,向国人展示着对偶婚之礼。

墓室里设置这类装饰画,是源于楚国的中原地区的葬礼习俗。

上古二皇风流事,绘藏西域百姓冢,汉晋时期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可见一斑。

伏羲与女娲交尾的画像,能够在东土和西域的民间广为流传,可见秦时的焚书坑儒,焚不掉民间的文史传说;汉时的独尊儒术,罢不掉百工的奇技异术,黜不掉百姓的生命图腾;人类的文明建设和成果,终究会随着人们的生活产生、传承和发展,任何统治和禁锢都是阻挡不住的。

显现东方文化魅力
伏羲女娲像不但在吐鲁番博物馆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而且在大洋彼岸的博物馆里显示着东方文化的魅力。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幅伏羲女娲像,是1949年前从中国盗走的,1983年忽然轰动起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以《化生万物》为题,刊为试刊号的首页图,原因不仅是两个中国古皇交合的图画是一种旷世奇观,更是因为科学家发现的生物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形分子结构,竟然与伏羲女
娲交合的螺旋式体态非常相似。

报刊议论连篇,人们叹为观止,一时成为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某种秘不可测的玄怪话题。

直到现在,仍让我浮想联翩。

如果说,东方古代恋人梁山伯、祝英台殉情化蝶后的联体之态,东方古代小说梁山泊英雄中的“双头蛇”、“两头蝎”的起名之由,能在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中看到延绵的文脉,是因为中华地域人文的灵秀所致,那么,数千年后当代科学发现的DNA的分子结构图形,何以也进入了双螺旋形的几何家族呢?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相通,还是现实与历史的相似;是东西方生命哲学中存在着某种同一性的公理呢,抑或生命本体中存在着未为人知的某种联系……哦,中古时代平凡的民间画匠给今人留下了多么深奥的课题,风情万种的大千世界孕含着多少斯芬司克的怪谜和哥德巴赫的奇想啊。

唐伏羲女娲图-吐鲁番
二、汉画像石中的女娲
汉画像石中,神话题材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女娲的图像又是一个得到普遍表现的题材,全国所有汉画像石分布点都可以发现女娲的图像。

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史籍中,几乎每部都有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

不过,与先秦的史籍相比,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表现有
了一些变化,她很少以独立神的形象出现,而更多的是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而且在与伏羲、西王母的构图中,她在神系中的地位降低了。

这些变化,是汉画像石中女娲的特点。

1.汉画像石中女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神话系统中。

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始祖神,女娲造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化生人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

化生人类的神话产生得比较早,《楚辞?天问》中屈原问道:“女娲有体,熟制匠之?”《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抟土作人的神话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人类起源神话,文字记载较早的是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

《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义》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孕育人类的神话是女娲造人三种主要方式中产生时间较晚的一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古籍直到唐代才出现。

汉画像石反映的主要是女娲孕育人类的神话内容。

最早的汉画像石中女娲图像很少见。

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北主室北壁刻有伏羲女娲图像,女娲与伏羲作人面蛇身形。

同一地区发掘的新莽时期的南阳唐河电厂画像石墓,南壁西侧柱刻有伏羲女娲图像,与上一墓不同的是,这对人面蛇身神呈交尾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表明汉人已经明确地将伏羲引入了女娲造人的情节。

汉画像石中,人面蛇身和人面蛇身交尾都是女娲常见的图形。

东汉早期,女娲图像出现的次数增加,分布的范围也扩大至山东、江苏、陕西等地。

比如,江苏徐州铜山县东沿村出土的“永乐四年”(61)画像石祠.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形清晰可辨。

这时,女娲与西王母共同构图的图形也开始出现,山东长清孝堂山画像石祠,西壁山墙的上部刻有女娲与西王母等仙人结合的图像。

至此,女娲图像的基本图形都已经出现。

山东伏羲女娲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伏羲女娲伏羲女娲龙身像(汉代画像石)
东汉中晚期。

女娲图像普遍出现于各地画像石墓中,而且图像的表现也程式化了,即以人面蛇身的身形,或独自而立,或与伏羲相对,或与伏羲交尾,或进入西王母的长生世界。

相比较而言,山东的女娲图像最为丰富,所有画像石大墓或今人发掘比较完整的画像石墓,都有女娲的图像出现。

四川画像石棺上的女娲很有地方特征,因为石棺的葬具特点,女娲多与伏羲相对完成构图,而很少有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的与西王母的共同构图。

女娲图像普遍存在于汉画像石墓中,但她出现的位置却不尽相同,不过有规律性,常常是与构图的要素有关。

女娲如果是单独构图或只是与伏羲构图,那一般是出现于门柱上,河南、陕西的画像石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种情况在山东,女娲常常是出现在石阙上.石阙实际上也有门柱的功能。

女娲如果是与西王母共同构图,出现的地方多是室壁。

从墓室的分布看,室壁是一室最重要的位置。

当然,这样的位置表现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2.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构图情况
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基本图形是人面蛇身,这应当是汉人对女娲形象的基本认识。

汉赋名篇《鲁灵光殿赋》,是东汉赋家王延寿在看了西汉鲁恭王的灵光殿之后作的,他笔下的伏羲女娲是“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表明西汉景帝时,人们已将女娲作人面蛇身看,汉画
像石沿用这个看法。

在汉画像石中,人面蛇身的女娲一般以三类构图形式出现,一是单独出现,一是和伏羲共同出现,一是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形式出现。

伏羲女娲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
第一类是女娲单独出现的构图。

这种构图,原始意义可能更多一些。

安徽濉溪县古城出土的女娲像,兽面蛇身,头上还带有胜饰,是一种比较古朴的造型。

江苏沛县栖山出土的神庙图,图中有一排人,自左向右的第一人是人面蛇身,后面是马首人身、鸡首人身、鸟首人身和一个身高只有前面一半的佩带弓箭的人。

这样看,汉画像石中有动物痕迹的人物造型并不单一,人面蛇身似乎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将其区别的意识。

单一出现的伏羲也比较多。

山东临沂市白庄出土的斗棋上,画面上部为单独构图的伏羲,其尾部上刻有一个日轮图,内有三足鸟和九尾狐,旁边有羽人和玉兔捣药,画面下部是山形斗棋,奇妙的是其中有两个人面蛇身的神人交尾于柱下,而这正是伏羲女娲的常见造型。

一般说,单独构图的女娲或伏羲,他们的蛇尾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生育的认识,这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延续。

这种构图,有时会有一些相关的图案点缀其中,女娲点缀图案的图像比较少,伏羲相对多一些。

汉代已经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不及男性,这个背景应当对伏羲女娲单独构图有影响,所以伏羲的引申义要多一些。

第二类是女娲与伏羲共同构图的造型。

伏羲女娲下肢皆为蛇身,或相对而立,或蛇身缠绵相交。

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征集到的伏羲女娲画像石,两神人面蛇身,蛇尾大于人身而交缠在一起。

此图的下方还刻有两个小人,也是人面蛇身。

这样的造型,动物的痕迹很重,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十分明显。

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的画像石,伏羲女娲围绕一朵莲花做舞蹈状。

莲花在民间有多子的寓意,伏羲女娲围绕着它而舞蹈,生育的特征非常明显。

原始先民认为,生育是阴阳相合的结果。

四川合江张家沟二号墓出土的四号石棺后挡,伏羲女娲以对偶神的构图形式出现,女娲手中托着月,伏羲手中托着日,两神身体为基本完整的人形,两腿之外有蛇身,其尾相交,相交的蛇尾提示着日月合璧的含义,表示繁衍子孙的信仰。

当人们了解了一些生育知识后,就会及时地用艺术形式反映。

重庆璧山县广普乡蛮洞坡崖出土的一号石棺。

伏羲女娲也是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比较特别的是在其生殖器处各自接上一条蛇,两蛇相交.繁衍子孙愿望的表现直白而强烈。

中原地区也有表现非常直白的图像,河南南阳市区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伏羲女娲被赤身裸体的高禖神抱在一起。

高禖神是古代传说中主司婚姻的神灵,他抱起伏羲女娲的意义再明白不过。

因为伏羲女娲是生育神,是人类的始祖,所以他们还有一种手执规矩的图像,比如山东费县垛庄镇出土的画像石,伏羲执规女娲执矩。

这种构图的寓意是伏羲执规画圆以象征天,女娲执矩以象征地,应当是生育神的一种延伸。

伏羲女娲重庆璧山县蛮洞坡崖墓出土
第三类是女娲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构图。

这种构图直接参与了西王母信仰世界的构图,包含的信息增加了许多。

山东滕州市山亭区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画面有四层,自
下而上,第一层是冶铁作坊图.第二层是鸟兽图,第三层和第四层是西王母和宴饮图。

西王母端坐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中央,两侧是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他们的人面和上半身在第四层,相交的蛇尾在第三层,虽然三四层之间被一划线分割开,但西王母和伏羲女娲却处于三四两层之间,打破了世俗的一般空间概念。

这幅画带来的信息,就不仅仅是伏羲女娲自身的生殖繁衍内容,而且还包括西王母的彼岸世界,以及西王母信仰之下的此岸世界。

汉代、特别是东汉中后期,西王母信仰流行。

西王母信仰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这与生殖崇拜有所区别。

伏羲女娲还可和东王公共同构图。

山东邹城市高庄乡金斗山出土的伏羲女娲与东王公画像石,东王公拱手端坐,两侧为伏羲女娲,共同举着东王公头上的日轮,两尾交于东王公身下,再下面是三只鸟在啄鱼。

此图除了生殖繁衍情节之外,还有手举日轮、鸟啄鱼等情节。

汉画像石表现西王母,一般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全景图,西王母之外还要有其他情节,比如生育神伏羲女娲,不过生育的主题要服从于长生主题,画面的主要部分或突出部分是西王母,而伏羲女娲只能是配角。

如果单纯从造型角度评价女娲三种类型的图像.女娲单独出现和女娲与伏羲共同出现的图像显得更加生动一些。

山东昌乐县三冢子村出土画像石,女娲在图上方,手拿执矩,肩上生出翅膀,蛇尾中空。

她的身后是一位女性侍者,此女与女娲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

画面的下半部为衔环铺首,铺首兽面,獠牙钩环,与上部的女娲有一个柔和硬的对照,使整个画面平添几分生动。

山东临沂市独树头镇西张官庄出土的伏羲女娲像,画面边上点缀有垂帐纹,画面内伏羲女娲胸部相贴,大尾相交。

整个画面人体的曲线和蛇尾的曲线协调一致,体现出一种人体曲线特有的流动美,虽然是两位神话人物,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种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生动,在与西王母的构图中就比较少见了。

在汉画像石中,还有一对偶神与伏羲女娲很相似,这就是羲和常羲。

南阳唐河湖阳辛店的羲和常羲像,羲和手捧日轮,常羲手捧月轮,两神皆人面蛇身并两尾相交,这是羲和常羲的典型图像,与伏羲女娲的典型图像太相似了,所以学术界有“三羲混同”的说法。

不过,毕竟这两对神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伏羲女娲是生育神,而羲和常羲是日月神,所以学术界又有一种最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手举日月的就是羲和常羲,凡不举日月的就是伏羲女娲。

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
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拓片
3.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意义
汉画像石中,女娲人面蛇身的造型有着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

原始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来自于生育能力,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女娲的蛇身就有了这方面的联想和寄托。

在原始神话中,蛇的生育本领不仅与女娲的造型相联系,而且也被移植于造物的神话里,许多造物的大神与蛇都有关系。

在造物的神话人物中,烛龙就有着蛇的形态。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

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钟山之神,名曰烛神,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身长千里。

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

”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里的这两个神实为一神。

这个神人面蛇身,且“身长千里”,是个典型的蛇造型。

开天辟地的盘古,也是蛇的造型。

《广博物志》卷9引《五运历年记》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盘古是比较晚出的造物神,虽然有了龙的头,但蛇身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女娲作为生育神,还保留着蛇的身型,这一造型突出了她生育神的特征,却给她带来了神系地位的降低。

在已有高度文明的汉代,仍然保留着动物的身型,这对她的宗教地位是不利的。

比如蛇身型的烛龙,就有这样的不济命运。

袁珂先生认为:“论起烛龙的形貌和本领,实在是很有做造物主的资格了。

但因为他还明显地残留着动物的形体,未能像其他有名的天神那样地人化,所以虽然相貌奇伟,本领极大,到底没有人肯把他当作造物主看待,只好退居为一山的山神,也可算得是遭际不幸了。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女娲的情况。

与烛龙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在汉画像石里没有改变蛇的造型,这也说明汉人的一个态度,就是并没有把她作为最高神看待的想法。

另一个大神西王母,在先秦的古籍记载中,她对人类的贡献肯定没有女娲大,但是到了秦汉时期,她的长生之道被世人所崇
拜,从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帝国君主,到社会基层的官员、财主,都对她礼拜不已,她的形象也因此有了巨大改变。

《山海经?西山经》这样描写:“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完全是一个原始图腾的形象:虽然形状像人,却长着豹子尾巴,老虎般的牙齿,蓬蓬的头发,戴着首饰。

在汉画像石里,西王母则完全没有了这样的形象,而是一个相貌端庄、高高在上而神态安详的大神。

所以,女娲蛇身的造型,本身就已透露出她“遭际不幸”的信息。

汉代,女娲的地位比之于秦以前是降低了,但这样的变化是符合社会发展的。

人类早期受低下生产力的制约,人们思想中的许多概念是通过联想得到的,由蛇的卵生而联想到生育神,赋予她在生育上的种种想象,所以女娲有了人面蛇身的造型。

到了汉代,生育的压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已经大大缓解,对生育神的崇拜热情也随之降低,所以女娲的蛇身造型也就折射出她地位降低的原因。

影响女娲地位提高的因素还有一个,这就是她与伏羲的结合。

在秦汉以前的古籍中,女娲与伏羲没有什么联系,女娲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化生人类、制笙簧的等等贡献,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并没有伏羲的参与。

再看伏羲,《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记他的身世是:“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淮南子?时则训》记他的地位是:“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暤、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高诱注:“太暤,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伏羲作为东方之帝,是“五帝”之一,在这个排序中并没有与女娲有什么联系。

不过,“三皇”的排序中,许多说法中有一种是伏羲、神农和女娲,这个排序联系了伏羲女娲,但他们是并列的关系。

伏羲早期也有许多贡献,与当时的女娲一样也是他一人所为。

《周易?系辞传下》记:“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王充《潜夫论?五德志》记:“(伏羲)结绳为纲以渔。

”在伏羲和女娲他们各自单独工作时,他们的贡献都是巨大的.而且如其他大神一样,是很全面的。

但是,当伏羲和女娲结合在一起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就只与生育有关了,即使有一些其他的贡献,也是由生育信仰而引申得到的。

相对于女娲的其他生育传说,伏羲女娲结合孕育人类是最为流行的传说,她是以与伏羲共同、并且是列于第二位而获得这个知名度的,其地位自然不能与以往造人的女娲同日而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