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学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领悟其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谈谈对他的印象。

2.简要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讨论其成因。

3.请同学们谈谈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理解,你认为他代表了哪一类人?四、讨论小说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二、分析小说艺术特色1.请同学们从小说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三、深入解读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深入挖掘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作品细节中寻找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如何避免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在分析小说艺术特色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23年《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篇

2023年《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篇

2023年《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领悟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小说主题。

(3)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类人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精神。

(3)倡导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领悟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别里科夫这一类人的危害性。

(2)如何从小说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画出印象最深的人物和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迂腐、保守、怕事、自私等。

(2)探讨别里科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压抑、束缚、阻碍进步等。

4. 主题提炼:(1)从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认识到别里科夫这一类人的危害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一步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危害性。

2.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节中提炼出小说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完美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完美教案

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把握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意义三.教学实施(一)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一幅图片,向同学们讲述这幅图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夏季30°C 的高温下仍要穿十几条裤子,十几件衣服的人,他用厚重的衣裤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老人一直说冷,穿这么多衣服,但在30多度的高温下,老人却在流汗。

老人的病很奇怪,因为在医院查不出病因,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

原来老人以前并不怕冷,只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才出现这种状况,并且越来越严重。

医生说,他老伴的去世对老人的打击很大,于是心理上就觉得孤独,寒冷,由于一直给自己冷的心理暗示,于是身体也就觉得冷了。

所以老人怕冷是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对症下药才能消除疾病。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有相同病症的人,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来给别人找一下病根,治一下病。

现在我们就来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给主人公别里科夫治治病。

(二)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说,倘要论文,必须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综合日常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任务需要,设计一节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综合阐述,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文学鉴赏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认识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操和品格,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和对人生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1.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

2.对小说人物性格的深入解读。

3.对小说情节展开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导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信息和潜在主题。

2.案例分析法:通过学生分享、分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和评价小说情节,并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组合授课法:通过讲授、问答、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综合方式,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1.通过引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

如:“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没有自由的感觉?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要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的经历?”2.通过分享学生的经验和想法,引导他们从自身出发思考小说的主题。

Step 2. 学习1.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作品和出版历史。

2.依据小说节选,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如“适应与自由”、“人性的外表与内涵”等。

3.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如“丁巳”、“春夏”、“秋冬”等。

4.探讨小说情节展开的过程和演化趋势,如“主人公的自我追寻与文化、生活环境的关系”。

装在套子里的人试讲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试讲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认识小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主题进行探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的时代意义。

(2)认识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别里科夫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2)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作品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第一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课堂讨论(1)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

(2)讨论别里科夫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深入剖析(1)剖析别里科夫性格特点的深层原因。

(2)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别里科夫这一类型人物的时代意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主义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选取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分享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3. 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趣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小说人物的塑造自然离不开典型环境的烘托,所以别里科夫的形象离不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教学方法点评、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讨论归纳: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如象征、讽刺等手法。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掌握小说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生活中的“套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套子”现象,引发学生对“套子”的思考。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简要介绍契诃夫及其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1.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套子”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套子”的象征意义。

二、分析小说写作技巧1.让学生从课文找出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三、课堂讨论你如何看待别里科夫这个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套子”现象?如何消除?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套子”的象征意义。

二、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套子”现象,以及如何克服。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论文,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分析小说写作技巧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看到了哪些象征性的元素?它们代表了什么?”2.教师引导:“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讽刺的描写呢?”学生举例,教师引导讨论:“是的,比如别里科夫的言行举止,他总是用各种规则来限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2)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所代表的意义,了解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别里科夫这个角色的悲剧性,理解其在社会转型期的困境。

(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说“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2)理解别里科夫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文本中挖掘别里科夫的内心世界。

(2)如何评价别里科夫在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中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特点。

(2)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装在套子里的人”究竟是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特征。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深入剖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阐述其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2. 谈谈你对别里科夫与现实社会联系的认识。

3. 选取一个你认为有意思的细节,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

2. 学生对别里科夫所代表的社会现象的理解深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批判精神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3. 运用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

4.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别里科夫所处的社会环境。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公开课的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导学生关注该主题。

1.2 学生分享:让同学们谈谈他们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理解和看法。

1.3 案例展示: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该主题。

第二章:什么是“装在套子里的人”2.1 教师讲解:详细解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含义,包括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识别和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2.3 小组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三章:为什么会有“装在套子里的人”3.1 教师讲解:分析导致人们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原因,如社会压力、心理障碍等。

3.2 学生探究:让学生思考自己或身边人可能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原因。

3.3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共同探讨如何预防或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章:如何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4.1 教师讲解:介绍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方法和策略,如心理辅导、改变环境等。

4.2 学生实践: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如何运用所学方法和策略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

4.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反思5.1 教师讲解: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2 学生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己陷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困境。

第六章:打破套子自我认知与成长6.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来打破心理套子。

6.2 学生活动:让学生们进行自我反思,写下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想要改变的地方。

6.3 分享与讨论: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反思,讨论如何通过行动来促进个人成长。

7.1 教师讲解:讲解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技巧,如有效沟通、同理心等。

7.2 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中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2. 让学生分析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内外因,理解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

3. 引导学生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2. 理解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内外因。

2. 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受别里科夫的形象。

3. 课堂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内外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片段,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装在套子里的人》。

2. 相关背景资料: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

3. 参考文献:有关别里科夫人物分析的论文和文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契诃夫及课文,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3. 第5-6课时: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进行案例分析。

4. 第7-8课时: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批改: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4.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认识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课前阅读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

2. 准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摘要和相关问题。

3. 准备讨论问题的方法和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教师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描述故事的背景、角色和情节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阅读故事并进行分析:1. 教师将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以适当的语速和语调朗读给学生听。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意故事的细节和情节发展。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故事的结局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等。

3. 学生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对其观点进行评论。

拓展思考和创造力:1. 探究主题:让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主题和寓意。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故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来表达。

2.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可以是写故事的续篇、改编电影剧本或者设计相关的艺术品等。

评价和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和分析能力等。

2. 总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启示和对自己的影响。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一份与故事相关的作业,可以是写读后感、画画或者进行相关的研究等。

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思辩,培养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生的创作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精选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精选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点评、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渴望化蛹成蝶,摆脱束缚,去拥抱蓝天,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一个人却偏爱将自己装在套子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二、讲析第二部分——恋爱事件1、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

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神态语言心理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骑车事件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当面交锋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3、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

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

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3、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导语:合理对待,有必要则应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要学会辨认生活中的套子。

不好的一定要将其揭掉,然后在合理的套子的约束与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有序的社会。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欢迎阅读参考!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夸张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幽默的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复习巩固:情节结构。

二、进行新课: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分析:1.套中人有哪些“套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分类具体表现字词描写方法性格衣雨鞋、雨伞、棉大衣、黑眼镜、羊毛衫2“总”外貌行动孤僻住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睡觉蒙脑袋2“老”环境保守行伞套、表套、刀套、脸耳朵车篷、教古代汉语、歌颂过去“是”比喻词暗喻。

行动作茧自缚思只信政府告示、报纸文章、“别出乱子心理语言2.分析“他怕”“自怕”及其总根源。

心理形容词、动词性格原因风格他怕8“不敢”,2“怕”1战兢反动拉大旗作虎皮讽刺自怕2个“怕”1个“战战兢兢怯懦预示沙皇统治摇摇欲坠讽刺想吃肉,怕人说不吃斋,想用女仆怕别人说坏话,想恋爱怕不成其为正人君子,想结婚怕承担义务。

跌了跤,怕人笑。

总根源:沙皇的专制制度。

3.“婚变”一节运用了哪些情节,情节之间是何关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事件与套子的关系诱导语言性格开端结识拉出套子老处男老处女的自然人格扼杀发展漫画骑车揭去套子兵马俑拉着林妹妹的手,一起往前走。

兵马俑漫游未来世界。

套里套外,戴草帽亲嘴。

新;高潮争执滚楼拉人入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更无奈,大家都进套子来。

女进男出婚成;一外一里差点;席篾上下,一层皮维护结局死去钻进套子永远成了套中人,应有的归宿。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手法。

2. 难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现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背景等。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等。

3.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

4. 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现实。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分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其他小说,加深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小说情节、人物关系等。

3. 参考书籍:有关契诃夫的生平和作品研究的书籍。

4. 网络资源:有关契诃夫及其作品的音频、视频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背景,讲解情节、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讲解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主题思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2. 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四、教学难点:1. 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 将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现实主义文学的相关论文、评论。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契诃夫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 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讨论其对周围人物的影响。

2. 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1. 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2. 讨论作品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的社会意义。

第四课时: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课时:2. 教师评价学生心得体会,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人物的影响。

环节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环节三:讨论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环节四: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环节五: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

环节六: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八:教师评价学生心得体会,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广东中学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广东中学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广东中学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在高中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

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文章内容"套子"设置情境导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位特殊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装在套⼦⼦的⼦》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正确划分情节结构。

【过程与⼀法】别理科夫有哪些“套⼀” ,装在套⼀⼀的原因,分析别⼀科夫⼀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契诃夫⼀说幽默讽刺的写作⼀法,透视当时俄国社会现状。

(⼀)写作背景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产阶级⼀命的前夜,⼀⼀运动逐渐展开,沙皇政府⼀临着⼀益⼀涨的⼀命运动形势,极⼀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切新鲜事物。

这种⼀不但出现在官场,⼀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三)教学建议导⼀:学⼀通过预习,介绍契诃夫笔下经典⼀物或者⼀⼀最喜欢的⼀物。

引出课题。

整体感知:了解创作背景,通读全⼀,同桌讨论⼀说情节结构划分。

讨论思考两个问题:别⼀科夫有哪些套⼀?为什么要把⼀⼀装在套⼀⼀?互相交流⼀得。

精读课⼀:以⼀组为单位,交流认为最有趣的事件,其他学⼀划出别理科夫的神态、语⼀和⼀理等,归纳别⼀科夫⼀物形象。

巩固⼀结:再读课⼀,探究别⼀科夫之死的深刻原因,感受契诃夫语⼀⼀格。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2、情节结构第⼀部分(1—5)介绍别⼀科夫的外表、⼀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部分(6—37)别⼀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38—40)埋葬别⼀科夫,但⼀活中还有许多别⼀科夫。

契诃夫(1860-1904)是⼀九世纪俄国最后⼀位杰出的巨匠。

情趣隽永⼀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师,短篇⼀说巨匠,其作品⼀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物的平凡⼀活,采⼀诙谐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3、别⼀科夫的套⼀⼀着:⼀鞋、⼀伞、棉⼀⼀、⼀眼镜、⼀⼀衫⼀具:表套、⼀套、⼀篷⼀活习惯:卧室像箱⼀,床上挂着帐⼀,⼀上床就⼀被⼀蒙着脑袋职业:希腊⼀教师思想:凡是政府规定禁⼀什么,他⼀条件拥护;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同事,他就闷闷不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中学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在高中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

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文章内容"套子"设置情境导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位特殊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

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要求学生细读第一部分,讨论文中写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2.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

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也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3.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来,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

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

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

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4.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

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

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①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②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③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④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5.分析文章语言的特色。

①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描写套中人的外貌,就竭尽夸张之能事,特别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你看,简直是个神经病,荒唐、滑观可笑。

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写一个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使得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到楼下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够夸张的,够幽默的。

②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诞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

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③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幽默讽刺就掀起高潮。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6.如何理解最后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写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有别里科夫的存在。

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

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开拓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生活在别里克夫所生活的年代你想跟他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如何更好的处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