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和基本框架 (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文稿演示
确保资源有效提供
1-1 九项管理原则
原则四:全员参与、全员考核
全员参与
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全员考核
明确全员职责 建立全员考核制度
企业各个职 能和层次的 全员—— 两化融合需 求提出者和 工作贯彻落 实者。
全员
观测落实具 体的两化融 合工作要求 。
企业要准确定位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发展战 略,并推动其与时俱进
企业当前及未来需要形成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要 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
将两化融合作为落实企业战略和保障战略有效 执行的重要途径
通过“策划-实施-测评-处置(PDCA)”的闭 环过程,确保两化融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和 协同性
1-1 九项管理原则
做
实现分解与综合、分工与协作 的有机结合,加强定性与定量
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系统集成手段实现对企 法 分析的交互应用,科学处理部
业两化融合的全面管理
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实现全局
系统分析企业两化融合的有效性,采取措施
优化的方法
实现全局优化
确保和不断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的总体成效
价
值
1-1 九项管理原则
原则三:领导的核心作用
两化融合是企业战略级任务 两化融合是典型的一把手工
程 两化融合涵盖业务和管理的
优化和变革 两化融合覆盖企业的所有职
能和层次 两化融合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要求越来越强
各级领 导
管理者 代表
最高管 理者
战略决策
主观能动性
关键:主动性 需求提出者 各职能和层次的主
管领导应是相关两 化融合工作主要负 责人 确保资源有效提供
值
实现两化融合螺旋式上升和良性发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和基本框架培训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支持政策——地方省市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政府与市场采信机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政府与市场采信机制
平台和实验室建设
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
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服务平台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应用成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应用成效
目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往哪走、做什么、怎么做
往哪走?战略循环(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
做什么?要素循环(数据—技术—业务能力—组织结构)
怎么做?管理循环(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
基本框架——可持续竞争优势
基本框架——领导作用
基本框架——策划
基本框架——支持
信息化和工业化管理体系 理论和基本框架
目录
一个定位 – 两化融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的主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
一个定位 – 两化融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的主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新形势 – “十三五”两化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录
工作组织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工作织体系——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
数字化转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摘要:
1.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重要性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推广
5.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工作推进会的情况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体系,正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升级。
这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了战略管理、组织结构、资源整合、技术创新、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明确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为企业的转型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内部的协同效率,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为了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推广,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比如,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工
作推进会就是其中之一。
这次会议由点亮智库、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旨在探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分享成功案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总的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
两化融合国标4合1word版
两化融合国标4合1word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与术语范围本标准确立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包括理论说明、导向与原则、框架与方法、持续改进、GB/T 23001-20XX与GB/T 23020-2013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并界定了有关术语。
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适用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可为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提供相关咨询、培训和审核服务的人员和机构,以及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提供帮助。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001-20XX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3.1 理论说明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交叉、渗透与融合,工业社会正在加速向信息社会演进,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组织应深刻认识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适宜的推进方法和工作机制,从而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加速转型变革,获取发展先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组织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了组织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
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引导组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挖掘资源配置潜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从而帮助组织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3.2 导向与原则3.2.1 导向按照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引导组织围绕其战略,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坚持数据为驱动、综合集成为突破口、流程化为切入点、服务化为方向,以打造新型能力为主线,稳定获取预期成效,持续提升总体效能效益。
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将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领域的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两个体系的协同发展和互相支撑。
1. 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这一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 工业化管理体系: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这一体系以工业生产为核心,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
战略管理方面,需要制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明确融合的方向和重点;组织管理方面,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增强融合的协同能力;过程管理方面,需要整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提高流程效率和质量;绩效管理方面,需要建立适应两化融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和奖励融合创新。
同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还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和高效利用,提升管理水平和决策效果。
总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领域实现双向融合的管理体系,通过协同发展和互相支撑,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两化融合发展及知识讲义
发展历程——省委实践
1、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评选; 2、省工业与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项目 申报; 3、省重点企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发展问 题诊断; 4、省首届优秀CIO(首席信息官)评选; 5、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6、“五星数字”企业、“双优”评选专家行; 7、常州市智慧企业培育工程和智慧企业评价指标 体系
案例-德国
目前,德国50%以上的工业生产和80%以上的 出口依靠着先进的信息系统。制造业中,大约 50%的增加值和新增就业机会及50%以上的出 口业务都与ICT 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德国对 信息技术及其在工业领域应用的研发投入很大, 仅西门子公司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就达50 亿欧元 。德国对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研发主要是 用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和汽车电子、自动化控 制、冶金电、交通电子、数控机床等方面。由于 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了德国传统产 业的全球竞争力
一、发展历程——行业政策
2011年4月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 、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 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明 确提出了八项下阶段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
发展历程——国家实践
1、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 年—2018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2013年8月23日) 2、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2011年11月9日 ) 3、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要求(试行)和选定贯标试 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和贯标 试点企业名单的通知 2014年5月4日)
“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及
知识讲座
企业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一、工作基础自2008年下半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地组织开展了两化融合相关理论、内涵和战略研究,在行业典型经验交流、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成果展、两化融合深度行系列活动、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等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大量企业调研,总结提炼了大批先进经验和成果。
发动了30余个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超过300名优秀专家,开展了面向35个行业、10个地方省市、4000余家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研究和测评实践工作,积累了大批企业两化融合一手数据和典型案例,摸清了我国两化融合总体发展现状以及各行业关键环节与重点,相关工作成果得到各参与单位的广泛认可,已经在企业实现大范围应用推广。
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初步形成了引导企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的核心理念、原则、要素和方法,进一步组织研制了首个两化融合领域的体系类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体系,整合了涵盖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等各领域的丰富专家资源。
二、构建思路(一)提出全面管理企业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有效控制成本、加强质量保证、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所应遵循的管理原则、要素和方法。
企业依据管理体系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主要用于引导企业统筹工业化要素和信息化要素,使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问题,有效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推动企业全面规范两化融合相关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加强两化融合工作的战略一致、过程可控和结果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高阻力低参与等问题,帮助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
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企业,不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规模,可通过形成分类实施指南和企业应用案例加强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和内涵PPT
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专题调研 钢铁、消费品、装备企业典型经验交流会 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特殊行业两化融合智能监管 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等 省市(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工作 工业云创新服务、智能制造试点等
13
两化融合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发现,两化融合确实是提高企业经济 效益的有效手段,只是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 是台阶式的,即两化融合只有达到综合集成阶段,企业 经济效益才会出现台阶式的飞跃。 这是典型的三个馒头式的悖论,吃到第三个馒头才 感到饱,但你不能说只有第三个馒头有用,你不可能只 吃那个第三个馒头就饱。
推动分级分类和自我对标 •能够明确各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等 级,提炼不同类型、不同水平阶段企业 的最佳实践,更科学有效地推动企业分 级分类和自我对标; •能够帮助各级政府、行业组织、科研 院所、企业等依据量化数据分析进行 科学决策,并加强工作成效跟踪和测 评,实现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 促进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
20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在评估规范的统一框架下,制定了流程、混合、离散(大批量、多品种中小批量、 复杂单件)、采掘、电力(发电、电网)8 套通用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 方法,并嵌入到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依托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开展了众多重点行业和各 省市等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覆盖企业50000余家。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互联网+与两化融合
互联网+这一口号是互联网企业提出来的。意指互联网 企业要发展,不能只搞互联网,而要与各行业相结合,融 合发展。 对工业企业来说,不能等互联网企业来加你,而要主 动加互联网。工业企业要加互联网,必须实现两化融合。 一个没有实现两化融合的企业是不可能加互联网的。这在 后面还有更深入的讨论。 11
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实施两化融合发展战略时建立的管理体系。
该管理体系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一、体系结构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1. 两化融合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 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通过优化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3. 流程管理: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优化企业运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绩效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卓越发展。
二、具体内容1. 组织架构:建立适应两化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和权限,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的深度融合。
2. 人力资源管理: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确保企业拥有适应两化融合发展的人才队伍。
包括招聘、培训、激励机制等管理措施。
3. 财务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通过财务数据评估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4. 供应链管理:构建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等各个环节,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协同。
5. 知识管理:建立知识库,收集、整理和分享企业内外部知识,提高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6. 质量管理:引入信息技术监测产品质量,建立全面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7. 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等手段,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
三、关键要素1. 领导力和组织文化:企业领导要具备战略眼光和技术素养,提供坚强的支持和推动力。
企业要树立开放、创新和学习的企业文化,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供土壤。
2. 技术支持: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架构和专业技术团队,为企业的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两化融合管理制度
两化融合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融合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两化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为了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两化融合管理制度进行探讨,旨在为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两化融合管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1. 概念两化融合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达到协同发展的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它包括了组织架构、流程规范、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两化融合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2. 意义两化融合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强化企业内部的沟通协作,推动信息流和物流的无缝对接;- 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保障,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
三、两化融合管理制度的构建1. 制度框架两化融合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完整的框架,包括整体规划、部门分工、运行机制等内容。
在制度框架中,应该明确两化融合的目标和路径,同时规定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2. 流程规范制定两化融合的流程规范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和发展目标,规范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业自动化的实施管理、设备维护保养等流程,以确保两化融合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
3. 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是两化融合管理制度中的重点内容。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系统权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以应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4. 技术标准制定在两化融合管理制度中,需要明确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包括信息系统的架构标准、通信网络的规范、工业设备的接口标准等,以保证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五、两化融合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制定两化融合管理制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全面推进实施和监督。
2023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2023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2023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定义和意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结合,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优势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通过对生产过程、供应链、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2023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特点1.全面融合:2023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将实现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全面融合。
不仅仅是制造业,包括服务业、农业等各个领域都将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2023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将更加智能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安全可靠:随着网络攻击事件的增多,2023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将更加注重信息安全。
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保护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4.开放协同:2023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将更加注重开放和协同。
通过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各方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效益。
三、2023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案例1.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维护,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2.数字农业:在农业领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管理。
例如,通过传感器和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两化融合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两化融合十年回顾与展望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长期战略部署,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十年来,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我国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不断深化,政策环境日臻完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在理论、方法和工具等方面不断创新与突破。
在两化融合引领下,信息技术与产业正全面融合渗透,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使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绩效产出等产生显著变化。
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然面临问题与瓶颈,通过全面深入回顾我国两化融合近十年的发展脉络,盘点我国两化融合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有助于社会各界厘清思路,形成共识,在新时代两化融合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的指引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一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背景与十年历程(一)发展背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在加速重构世界经济版图,全球经济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人类社会已进入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的变轨发展期。
国际社会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加强战略总体布局和理论方法创新。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均聚焦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智能化变革,引导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跃升,并不断加强对高端产业的再调整、再布局。
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抓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变轨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亟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能力,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转向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梯度发展格局不同,我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基础上开始推进信息化的,由此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00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和基本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 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 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 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 、要素、机制和方法等。
组织可依据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 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构 建适合自身的相应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与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力的打造均与两化融合密不可分,而企业只有获得优于竞 争对手的能力,才能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机率。
围绕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部署和推进两化融合 实现两化融合的闭环控制和良性循环
我国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以ISO9000为代表的管理体系认证 对于规范企业管理过程、促进产业 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ISO2700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 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 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 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提出采用 管理体系 的方法全面提升企
业的两化融合水平。 从关注局部向统筹全局转变 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
——行动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建设和推广行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背景
管理体系的理解
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有效地建立 、实施、保持和改进其内部管理 机制,系统、全面地提升组织管 理绩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简述
中图分类号:F424;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c)-0100-03
1 两化融合背景
近短短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工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历经机 械化、电气化、自动 化 3 次 工业革命,世 界由刀耕火 种的农 耕 时代 进 入了瞬息 万 变的信息化 时代。而当前,世 界范围内正掀起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智能化,即智能制造,实质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互相结合的产物。当前人类工业技术发 展成熟,而信息技术在近年也发展迅猛,互联网、物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化等技术层出不穷,工业化 和信息化两者之间已初步进行了融合发展,人类社会具备 了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资本。
然而,我国国情 现 状 决 定了我国的工业 发 展注 定 要走 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 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 历经3次完整的工业革命,在工业技术、工业基础上有足够 浑厚的积累,由工业化过渡到信息化自然而然,先完成工业 化 后进 行 信息化;而 我国工业 起 步 较 晚,基 础 相 对薄 弱, 大部 分工业 企 业的工业化 水平 较 为低下,尚处于工业自动 化中低阶段。我国想 要跟 上世 界 脚 步,实 现弯 道 超车,必 须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发展,齐头并进,并互相融合、 互相促进,加速工业转型变革,最终实现工业智能化目标, 实现国家战略。
理体系的历史背景、推进因由、主要作用,以及核心理念、 实现路径等内容。
概 念明确了在当代信息化 环 境下,企 业的可持 续发 展 需 深 刻 认识 两化 融 合发 展的 重 要性、必 要性以及 相 应的 发展理念,并按照适宜的推进方法,实际行动推进两化融 合,从而加速产业转型变革,获取发展先机。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生产模式、管理体系、发展方向等角度促进了企业的进步发展,使传统工业可实现企业转型,进而使社会整体迈向信息化时代。
我国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维持与改进提供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从企业管理角度加速产业升级,加快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一、对两化融合的理论分析(一)两化融合的整体概念两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简称,其覆盖范围、层次高度、应用深度的要求均较高,是覆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任务,通过将其覆盖至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可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从生产端与应用端进行综合改革,以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
(二)两化融合的提出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相邻历史进程的发展融合,是全球社会进步发展的整体大方向,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均在过去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后开始信息化的进程,整体呈现顺接呈递的架构。
可见两化融合的提出具有我国特色背景,由于时代问题开展工业化的进程较晚,在发达国家已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建设阶段。
两化融合理念强调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建设,以补足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工业化差距,同时信息化对企业的进步发展存在推动作用,在企业的生产端和管理端均能运用信息科技提升效率。
2011年4月我国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奠定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原则,自此两化融合已完全成为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改革方向[1]。
(三)两化融合的具体内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应协调一致,使其发展方向与规划应高度匹配,以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进步发展;将信息资源纳入工业资源体系中,改变生产端模式,节约传统生产资源;使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产生新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创建新的经济类型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并在技术层面应用信息技术,运用新式科技产生新的生产力模式,从生产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革;同时信息化模式有助于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革,解决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管理压力问题,创建高效的管理体系,以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为规范和指导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重要文件,对于确保企业两化融合的顺利推进和持续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目的和范围(一)目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以有效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范围本程序文件适用于企业内部涉及两化融合的所有部门和业务流程,包括但不限于研发、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等。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与职责(一)两化融合领导委员会由企业高层领导组成,负责制定两化融合的战略方针和目标,审批重大决策和项目。
(二)两化融合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制定和修订两化融合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监督执行情况,并进行绩效评估。
(三)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是两化融合的实施主体,负责按照两化融合的要求开展具体工作,并及时反馈问题和需求。
四、两化融合的策划与实施(一)现状评估对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技术应用水平、业务流程效率、数据管理能力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二)目标制定根据企业战略和现状评估结果,制定两化融合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明确具体的指标和时间节点。
(三)项目策划针对两化融合的目标,策划具体的项目和任务,确定项目的范围、预算、进度计划和责任人。
(四)实施过程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照计划推进。
五、数据管理与应用(一)数据采集明确数据采集的来源、方法和频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存储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
(三)数据分析与应用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核心: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①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②技术上逐步换代,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
中国跳跃式发展: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②技术上是快速换代,四世同堂。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①蒸汽机时代-小工业时代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②电力时代—大工业时代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③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三个阶段:①传统工业化(1949—19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②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③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
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中国:植入性发展,工业化尚未完成,正处于中后期,亟待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企业两化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实施有效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两化融合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探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和要点,帮助企业更好地推进两化融合,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一、两化融合的概念和意义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创造更高效、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模式。
两化融合不仅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品质的关键。
建立和实施一套完善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1.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1)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加快决策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降低成本。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物料消耗和库存量,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
(3)提升产品质量。
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能够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升产品质量。
(4)增强竞争力。
两化融合带来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的提升能够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标准化。
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文件,明确两化融合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
(2)信息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平台,把企业的信息资源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
(3)人才培养。
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引进,并建立专业的两化融合团队。
(4)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流程管理、绩效评价等。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2.1 阶段目标设定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阶段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
阶段目标的设定可以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方面进行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落实路径。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手册
讲义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手册第一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基础知识1。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1。
1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的异同一、相同或相似之处首先,不同的管理体系都是在各自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指导下的一种模式化的管理方法,针对的都是管理活动.目的是通过模式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确保与管理对象相关的各项过程和活动都处于可控并受控的状态下,从而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并确保通过管理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其次,由于zso}ooo族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实施和巨大影响,后续的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 I 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最近的GBl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基本都是遵循了PDCA循环、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性等管理思想和原则。
二、不同之处不同管理体系的最根本的差异是针对的对象不同。
质量管理体系管理的对象是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提供合格产品有影响的过程(其体系运行绩效可以用产品质量水平来反映):环境管理体系管理的对象是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控制其重要环境因素造成实际环境影响有关的过程(其体系运行绩效可以用环境影响水平来反映)。
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的对象是对组织在信息化环境下持续稳定地获取竞争优势有影响的能力建设过程(其体系运行绩效可以用能力提升水平来反映)。
注:如在CADICAEICAPPiPDMIVPD等技术部署和应用的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来打造并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同样也可以在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分析、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分析等信息化环境下提升环境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1.1。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可以借鉴的经验近二十年来,包括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内的各种管理体系己经在世界各地广为推行,获得了普遍接受.截至2013年底,仅在中国大陆,己颁发的上述三个管理体系的有效认证证书就己超过52万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OHSMS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15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
装备化基础薄弱
设备自动化、信息化平均水平低,设计、工艺、制 造、管理等知识经验沉淀不足,现代研发、生产、管理 的装备化还未实现。
流程管理缺位
流程管理的理念文化缺失,流程动态信息难以采集 ,流程的固化都较难实现,更勿论规范化和优化重组。
华为在组织中,旨在打造“数 字化作战平台+特种兵部队” 的作战模式。军政(对资源的 质量管理)和军令(对作战过 程的管理)。
研发方式:5G研发项目确定后 ,在全球几十个研发中心组织 研发队伍资源,项目完成后, 资源释放回资源池。
5G研发
宽带市场
自组织作战单元
赋能
北京 研发 中心
伦敦 研发 中心
硅谷 研发 中心
过去:雇佣下的执行者
现在:动态合伙制下的CEO
员
3工 创 客 化
利用互联网 进行创业创 新,从执行 者变CEO
12
中国制造业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青岛红领:以数据的自动流解决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仓储、采购
亿计版型数据
面料精准配送
what、who、when、 how、where、which
18个部位22个 指标
中国制造业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海尔:“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中心” 模式
Haier 过去:封闭的企业
企 业
1平 台 化
组
2织 微 型 化
过去:科层制的控制
现在:开放的生态圈
投资资源
平台主
一流研发资源
小微主
生态圈
板块商资源
创客
全球市场资源
现在:自冒出的小微公司
从大型管控 型组织裂变 为小微公司
两化融合提出背景
工业化时代
机
电
自
械
气
动
化
化
化
两化融合
覆盖全领域 主要发生在网络化阶段
聚焦 于制 造业
智能制造 随信
互 联
息化 进程 日益
网
信息化时代 成熟
+
数
网
智
字
络
能
化
化
化
两化融合提出背景
劳动
体制
力
机制
国家
技术
层面 资本
……
生产力
决 定
相 互 适 应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人才
管理
技术
企业
资本
组织可依据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 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构 建适合自身的相应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有效地建立 、实施、保持和改进其内部管理 机制,系统、全面地提升组织管 理绩效。
管理 体系
常见的管理体系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
所必需的、系统的管理模式,旨在 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满足 顾客规定的需求; 提出8项质量管理原则,以及4大 项、23个子项的管理要求; 以ISO9000为代表的管理体系认证 对于规范企业管理过程、促进产业 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 动 化
生大 产幅 过提 程高 自生 动产 控效 制率
信息化时代:信息知识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
数
网
字
络
化
化
物
理 世 界 转 化
数 据 信 息
为
数 据 信 息 动 态 实 时 传 输
与 共 享 , 实 现 信 息 知 识
大 范 围 在 线 协 同 应 用
智 能 化
信 息 知 识 处 理 自 决 策
充 分 发 挥 信 息 知 识 价 值
数字化定制版型 1500套/天
最优裁剪指令
298个关键工序 面料、尺寸、工艺
对用户需求——订单信息——产品开发——工艺规划——生产制造——使用维护过程中,人、 零部件及原材料、机器的每个加工动作和行为的自动、在线、实时、全面的记录
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成型、自动执行
13
中国制造业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为:建立美军那样的组织管理体系,让听见炮声的人决策
信息化发展机遇期
十八大明确指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两化融合的四个融合层面
要素融合
两化 融合
技术(产品)融合
管理(组织)融合
产业(发展阶段)融合
中国制造业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信息革命引发的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技术变革+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管 理
指
来导
源
和 推
于动
实 践
泰勒制 科学管理理论
工业化
信息化
工业社会 向信息社 会转型变 革,是融 汇全球成 果经验、 实现自主 创新发展 的战略机
遇期
两化融合提出背景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进 程
两化融合提出背景
工业化时代:物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
机 械 化
机 机械 械力 代代 替替 手自 工然
力
电 气 化
新 能 源实 转现 换大 与规 远模 距生 离产 传 输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提出背景 导向与原则 基本框架 实施重点 推广策略
两化融合提出背景
工业化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发展理念、 体制机制不
适应
文化差异 水土不服
•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全盘西化
信息化
• 抓住战略机遇期 ,亟须探索形成 符合中国发展特 色的理论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
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 面向大规模批量高效的生
产需求,重点解决效率问 题 强调专业化、标准化、协 作化基础上的劳动分工 美国成为制造业强国
丰田制 精益管理模式
经典管理理论
20世纪 面向大规模、低成本、
多样化的生产需求,重 点解决质量成本问题 强调精益管控、科学决 策、高效管理 日本成为制造业强国
时代呼唤新的
管理理念、方
法和体系
信息时代管理理论
信息时代 在解决效率、成本、质量
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 点面向大规模、个性化、 柔性化、动态化的生产和 服务需求 数据(信息、知识)成为 新驱动要素 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需 要形成适应信息网络时代 发展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
法,两化融合管理体 系提供了一个契机11
层面
装备
……
7
两化融合提出背景
经 济 发 展 瓶 颈
需求侧管理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出口
投资
消费
“三驾马车” 拉动经济增长
… 激活高级 生产要素
…
降低一般 性生产要
素依赖
提高经济(社会) ——> 信息经济(社会)
工业化发展中后期
作战资源池
能力 I T 资源 生态 平台 平台 平台 平台
1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
管理体系的理解
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 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 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序的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 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 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 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 、要素、机制和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