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教案:第2课 梅 岭 三 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小结:
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
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表现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 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字:“应有涯”对反动统治的诅咒,同时又是
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 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 包围解除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 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 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 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 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 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分组自主学习:第二、第三章
品读温馨提示:
☺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精神?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赏析诗歌第一节: 断头今日意如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 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 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 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 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 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 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的激情和豪情。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通过学习本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重点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了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中的词语和意象,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阅读理解、讨论、朗读和背诵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梅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讨论诗中的词语和意象,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3.背景介绍: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4.诗歌鉴赏:让学生讨论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5.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

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分析三首诗歌内在的关联,体会诗歌的意蕴内涵。

4.学习课文中想象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透过意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的深沉的情感,通过想象法来感受反动派必将被打倒,革命必将胜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师生共品、朗读展示等评价手段检验目标一、二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个人展示及师生共同点评的方式,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检验目标三、四的达成度。

【教学方法设计】1.诵读教学法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教学指导,努力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探疑解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环节:一、疫情传语,暖场启航:同学们: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什么?多媒体出示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师:生与死的抉择,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当今就有这样一批人,在病毒面前他们逆流而上,向死而生,为了守护更多的人,为了让神州大地绽放最美的春光,他们无怨无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生命捍卫着人民的健康,在此,我想向所有冲在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今天我们有向死而生的逆行者,过去我们更有不畏生死的革命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元帅所写的《梅岭三章》【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的设置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课堂在思考中启航,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无疑是最佳途径。

】二、前置检查,词语领航:过渡:在学习诗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字词预习情况。

1.词语领航多媒体出示:阎罗捷报血雨腥风取义成仁当纸钱丛莽旌旗即为家烽烟挑生读,适当点评。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课的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诗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梅岭的美丽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3.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4.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优美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6.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诗文的主题,展示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可以采用关键词的形式,将诗文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案:第2课梅 岭 三 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案:第2课梅 岭 三 章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今后——未来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

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小序——时代背景”)二、精读课文——分析诗歌(一)分析第一章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pdf)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pdf)新人教版
5. 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梅岭的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编写诗歌等,展示你对梅岭的理解和欣赏。
答案:我设计的梅岭宣传活动是制作一份海报。海报的主题是“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海报的背景是梅岭的山水画面,中间用大字写着“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在海报的底部,我写了一段文字:“梅岭,一座美丽的山城,它见证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梅岭,感受它的美丽和革命精神吧!”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以及梅岭战役的故事。他们还将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
2. 语文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和讨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将得到提升。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将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梅岭三章》,了解了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和梅岭战役的故事。
- 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排比,并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 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 文化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梅岭三章》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联系起来。
5. 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对学习梅岭相关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他们将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动力。
6. 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学生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撰写报告,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2 梅岭三章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2 梅岭三章 教案

2 梅岭三章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课课前预习卡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直白简练。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预设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

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情境导入】
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今后——未来
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

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二、精读课文——分析诗歌
(一)分析第一章
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有似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夏日绝句》诗,学生读。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旌旗”借代部队;“阎罗”指代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

“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二)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即使自己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看到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

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语调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切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三)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

“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

引用《论语》和《孟子》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相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

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则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则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则褒贬不分;用“伐”,则用力太过;用“打”,则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

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则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则无形象感;用“交”,则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①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②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③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诗歌背后的故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陈毅因腿部受伤,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

他们历尽艰险,辗转到达赣南梅岭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蒋介石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南方游击队发动猖狂进攻。

由于叛徒出卖,梅岭被困,陈毅负伤又加患病,
被围困于丛莽间达20天之久,生死关头,他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

后来,包围解除,他又补写了诗前的小序。

五、本课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