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教案:第2课 梅 岭 三 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小结:
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
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表现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 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字:“应有涯”对反动统治的诅咒,同时又是
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 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 包围解除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 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 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 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 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 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分组自主学习:第二、第三章
品读温馨提示:
☺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精神?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赏析诗歌第一节: 断头今日意如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 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 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 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 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 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 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的激情和豪情。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通过学习本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重点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了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中的词语和意象,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阅读理解、讨论、朗读和背诵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梅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讨论诗中的词语和意象,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3.背景介绍: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4.诗歌鉴赏:让学生讨论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5.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
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分析三首诗歌内在的关联,体会诗歌的意蕴内涵。
4.学习课文中想象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透过意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的深沉的情感,通过想象法来感受反动派必将被打倒,革命必将胜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师生共品、朗读展示等评价手段检验目标一、二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个人展示及师生共同点评的方式,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检验目标三、四的达成度。
【教学方法设计】1.诵读教学法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教学指导,努力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探疑解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环节:一、疫情传语,暖场启航:同学们: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什么?多媒体出示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师:生与死的抉择,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当今就有这样一批人,在病毒面前他们逆流而上,向死而生,为了守护更多的人,为了让神州大地绽放最美的春光,他们无怨无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生命捍卫着人民的健康,在此,我想向所有冲在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今天我们有向死而生的逆行者,过去我们更有不畏生死的革命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元帅所写的《梅岭三章》【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的设置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课堂在思考中启航,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无疑是最佳途径。
】二、前置检查,词语领航:过渡:在学习诗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字词预习情况。
1.词语领航多媒体出示:阎罗捷报血雨腥风取义成仁当纸钱丛莽旌旗即为家烽烟挑生读,适当点评。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课的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诗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梅岭的美丽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3.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4.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优美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6.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诗文的主题,展示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可以采用关键词的形式,将诗文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案:第2课梅 岭 三 章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今后——未来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
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小序——时代背景”)二、精读课文——分析诗歌(一)分析第一章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pdf)新人教版
答案:我设计的梅岭宣传活动是制作一份海报。海报的主题是“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海报的背景是梅岭的山水画面,中间用大字写着“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在海报的底部,我写了一段文字:“梅岭,一座美丽的山城,它见证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梅岭,感受它的美丽和革命精神吧!”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以及梅岭战役的故事。他们还将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
2. 语文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和讨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将得到提升。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将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梅岭三章》,了解了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和梅岭战役的故事。
- 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排比,并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 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 文化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梅岭三章》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联系起来。
5. 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对学习梅岭相关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他们将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动力。
6. 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学生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撰写报告,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2 梅岭三章 教案
2 梅岭三章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课课前预习卡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直白简练。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预设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
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人教版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教案
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手法:用典与比喻。 “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梅岭三章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陈毅,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陈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四川人。是十大元帅之一。 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奇,起一 个啥作用?
“创业艰苦百战多”追忆自个儿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 自个儿面临死境、尚未完全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 说即使自个儿就义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 灵,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 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 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小序理解
1936年冬季,梅山被敌人包围。(伏,埋伏、藏匿)我身 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 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存在衣服 最里面。(旋,不大会儿)不大会儿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 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体现出真正领略一位 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乐观精神、浩然正气和崇高理 想。
(3)“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啥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 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用; 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 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 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 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 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 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 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 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 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梅岭三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3.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板书)。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板书)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三章,三首。
《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我们读《梅岭三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冲天的浩然之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激荡心中的革命豪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是从一位无产阶级英雄的情感的心河中流出来的。
要做革命诗,首先必须做革命人。
请允许我用两句诗表达我的这种认识:绝唱三章留梅岭,诗人本色是英雄。
二、听读品文(一)整体感知,引读小序1.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梅岭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文的美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增强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三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
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梅岭三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将军的诗歌创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理解。其次,学生可能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和将军的生活经历不够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对于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入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培养。
答案:
- 结构上,《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每首诗都有清晰的结构,从开头、发展到结尾。
- 语言上,《梅岭三章》使用生动的语言和意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 情感上,《梅岭三章》表达了将军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题目:请结合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分析《梅岭三章》中的将军形象。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梅岭三章》的诗意和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①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②,得诗三首留衣底③。
旋围解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⑤?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⑥招旧部⑦,旌旗⑧十万斩阎罗⑨。
〔二〕南国烽烟⑩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⑪。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⑫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梅岭,即大庾(vi)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陈毅(1901-1972),宇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车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②〔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
③〔衣底〕衣服最里面。
④〔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
这段小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所以写到解围的情况。
旋,不久、随即。
⑤〔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⑥〔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⑦〔旧部〕过去的部下。
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⑧〔旌旗〕旗帜的总称。
这里借指军士。
⑨〔间罗〕即间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⑩〔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人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这里指1927 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⑪〔捷报飞来当纸钱〕意思是,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纸钱,也叫“冥币”,民间烧给死者的纸做的假钱。
⑫〔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诵读涵咏,革命精神——《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所用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统编版)目次: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第3次印刷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理念语文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情境导入】
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今后——未来
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
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二、精读课文——分析诗歌
(一)分析第一章
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有似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夏日绝句》诗,学生读。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旌旗”借代部队;“阎罗”指代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
“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二)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即使自己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看到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
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语调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切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三)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
“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
引用《论语》和《孟子》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相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
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则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则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则褒贬不分;用“伐”,则用力太过;用“打”,则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
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则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则无形象感;用“交”,则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①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②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③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诗歌背后的故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陈毅因腿部受伤,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
他们历尽艰险,辗转到达赣南梅岭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蒋介石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南方游击队发动猖狂进攻。
由于叛徒出卖,梅岭被困,陈毅负伤又加患病,
被围困于丛莽间达20天之久,生死关头,他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
后来,包围解除,他又补写了诗前的小序。
五、本课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