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霸权主义的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战争史专家米利特和马斯洛斯金说“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是始终存在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军事因素充分参与了美国兴起、扩张和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历程。军事是美国文明的基因和扩张之剑,是美国国际地位、世界影响和对外战略的核心支柱,而经济、军事与扩张的循环,就是美国大战略的内在动力和运转机制。

1.杜鲁门肯尼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共同对手的消失,美苏这对战时盟友围绕战后世界格局的安排,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和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标志,冷战的大幕徐徐拉开

“杜鲁门主义”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以此提出的各项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可以说,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遏制战略之父:

乔治·凯南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之后十几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是著名的苏东专家。二战后,长期在苏联和欧洲地区从事外交工作。

《报告》1946年,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闻名于世的这篇电报,对前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苏联就是要从一切方面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唯心,同时尽可能的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提出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遏制政策,尽可能的限制苏联扩张势力范围,促成其内部的改变。

《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乔治·凯南再度化名X先生,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这篇文章,正式提出对前苏联实行“长期、耐心和坚定” 的遏制政策,从而全面完善了他的理论。

肯尼迪和平队

1961年,肯尼迪政府打着“人道主义援助”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向八个发展中国家派遣了和平队,其成员是以教师、医生、农业专家为主的志愿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受援国发展农业、教育等事业。和平队在短时期内不会给冷战和美国的外交带来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它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平队大大改变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和形象,排除了许多新兴国家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立下了功劳。

一战和二战扩展、强化了美国商业与军事的互动机制,并赋予其现代技术的内涵。美国学者库恩兹指出:美国在冷战中的经历表明,军事因素与经济因素不是相互排斥的。国防开支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同时数十万驻扎在海外的美军部队又奠定了美国经济外交的基础。

2.尼克松主义

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访华,接着是日本首先突破西方阵营的限制,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坚冰淬然瓦解,发生这个变化的背景是什么?就是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60年代末,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的核武器接近美国的水平;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不断壮大;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使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然而就当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的重心应在欧洲时,美国确在亚洲先后打响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将军事重心放在了亚洲,从而一方面造成军事重心与经济利益重心相分离的错误局面,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三重危机;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冷战和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3.“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里根是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上台的。放弃了前几任缓和和维持均势的战略,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

老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

①“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②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

4. 面向新世纪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摇摆不定,美国统治阶层陷入“遏制”还是“接触”中国的争论之中。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保证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与中国交往影响中国内外政策,改变中国;通过吸引中国参加国际体系,约束中国,使之按美国倡导的国际规则、规范从事。

5.小布什政府继续巩固和发展超级大国的独霸地位,并意欲实施对世界的主宰。( NMD -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

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

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

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

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

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

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6.奥巴马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走向

减少核武库与前任强化核威慑不同,国防部削减开支,拿导弹防御系统"开刀"但不放弃NMD

柔性姿态“软”力量的展现巧强力国力下降

奥巴马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小布什总统的全球战略观念。小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已经对其全球战略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大大减少了单边主义色彩,也不那么强调先发制人战略。但是,人们对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所作所为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难以分辨奥巴马的"变革"口号的真正对象。因此,当奥巴马真正入主白宫时,其所需要做的"变革"并非根本性的,而是技术性的;换句话说,保持全球战略调整的平衡性和实施的可持续性将是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的重要风格。

“失望派”掌握话语权

上述专栏文章的作者比尔·格茨是《华盛顿时报》的首席军事记者,也是“中国威胁论”的积极鼓吹者,其专栏“五角圈内”以披露华府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著称。格茨耸人听闻地声称,奥巴马第一任期前两年的对华政策一直存在互相对立的两派,双方斗争极为隐秘,极少为公众所知,只能从两派头面人物的只言片语方能知晓一二。奥巴马上任伊始,美国决策层认为,需要同中国在国家安全、外交、政治、经济和贸易等方方面面打交道,于是主张对华安抚、妥协的这一派逐渐得势。正因为这些人强调不要刺激中国,于是他们被一些对中国别有用心的人称为“磕头派”。据称其领衔人物是曾提出中美“战略再保证”概念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此外还有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贝德,及其副主任、中国问题专家麦艾文。

美国驻华大使馆也被指站在“磕头派”一边,认为美国各项政策都应避免激怒中国。格茨写道,“‘磕头派’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遭遇中国浇来的第一盆凉水,随后在伊核制裁、朝核谈判、人民币汇率以及其他经济贸易问题上,中美相互较量。2009年底,在奥巴马总统访华后,一些美国高级官员就得出结论:对华接触政策完全无用。而斯坦伯格提出中美“战略再保证”概念也受到冷落,并没有如2005年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利益攸关方”那样流传开来。“磕头派”在美国政府内失去对华政策主导权,由希拉里为首的对华“失望派”掌握了话语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