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电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室扑和室颤均为致死性心律失
常,表现为心跳骤停。
室扑、室颤、扭转性室速。
传导异常
房室传导阻滞(AVB) 一度AVB:房室传导延缓,无QRS波 脱漏。 ECG:# P-R间期延长,>0.20s,或>0.21s。
# P-R间期大于年龄、身材及心率等所限 制的最高限。 # 同一个人的心率不变时,P-R间期延长 大于0.04s。
窦性心律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 逸搏心律
心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V1导联QRS呈rSR’(M) 型或宽大有切迹的R型 *QRS波群时间≥0.12s, 为完全性; QRS波群时间<0.12s, 为不完全性。 继发性ST段改变
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双心室肥大
A.
正常ECG. B. 一侧心室肥大 C. 双心室肥大
心律失常
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统称
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异常:(1)窦房结发放激动的频率或节
律异常;(2)起源点改变:异位心搏或异位心律。
激动传导异常:(1)传导速度异常;
(2)传导途径异常;(3)意外传导。
室扑、室颤、扭转性室速。
扑动和颤动
心房扑动(AF):心房内大折返引起。
ECG:(1)P波消失,代之以扑动波(F波),为一 系列连续锯齿状的、大小形状规则的波形, 频率多为250-350次/分,等电位线消失。 (2)根据房室传导比例(F:R)不同,心室 率可以整齐或不齐。如F:R是固定的、同比 例的(2:1,3:1....), 则心室律是规则 的。如F:R不固定或不同比例, 则心室律不 齐。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1)PⅠ、Ⅱ、V4、V5、V6直立,PaVR倒臵;
(2)P波规律出现,P-P间期之差<0.16s (3)正常成人窦性频率60-100次/分。
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频率<60次/分 3.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频率>100次/分 4.窦性心律不齐 P-P间期之差> 0.16s 注:以上三条首先要满足窦性心律的第一条诊 断条件。
心房扑动
房扑,完全性房室阻滞,交界性逸搏 心律。
心房颤动:为心房内多个起源点或小折返引 起。
ECG:(1)P波消失,代之以颤动波(f波),为一 系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绝对不齐的基 线颤动波,等电位线消失,频率达350次/分 以上。
(2)心室律绝对不等,心室率快慢不一。
不纯性房扑:在心房扑动为主的节律中,
1.计算法:60/R-R(P-P)间格数X0.04
2.连续计算6秒内R波数,乘以10即可。多用
于房颤等无法用常规的方法计算时。
电轴的判断
1.目测法: Ⅰ、Ⅲ导联主波方向都向上,电轴不偏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左偏 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Ⅰ、Ⅲ导联主波都向下,电轴极度右偏 2.计算法:分别计算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代 数和后查表求值。
出现F波变化为f波的情况。
心房颤动
房颤,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加速性室 性逸搏心律
心室扑动:室内折返引起。
ECG: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的相对 规则的类正弦曲线,频率达成200-250次/分 以上。
4、心室颤动:心室内微折返引起。
ECG: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极 不匀齐的基线抖动波。
(三)QRS波群
代表全部心室肌的除极 过程。 时间:正常成人为0.06 秒~0.10秒。 形态在不同导联表现不 同。
QRS波群命名
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q
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r 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s S波后向上的波称为R’,r’ 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s’ 以此类推,电压大于5格时大写,小于5格时
右心室肥大
A.电压增高 V1导联R/S 比 > 1.0; V5 或 V6 导联R/S 比 ≤ 1.0; aVR导联R/q 或R/S 比 ≥1; RV1+SV5>1.5mV (1.2mV); RaVR>0.5mV; B. 电轴右偏 ≥ +900 (severe > +1100). C. V1-2. ST 段压低、 T 波倒置
二、心电图分析
心房、心室肥大
左心房肥大
II导联 P 波增宽,时间≥0.12 s ; P 波双峰 (二尖瓣型P ); 两峰间距 ≥ 0.04s; V1导联
P 波双向; Ptfv1 - 0.04 mm· s
左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
II导联
P 波 高尖 (肺型P );
肢体导联P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P波 代表左右心房的激动。 1.窦性P波在Ⅰ、Ⅱ、 aVF、V4-V6导联上均直 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2.时间< 0.11秒。 3.振幅在肢体导联上 <0.25mV,在胸导联直 立的P波<0.15mV。
(二)PR间期
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到 心室肌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时间: 0.12s~0.20s
2、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QRS波群形态:Ⅰ、V5、 V6导联的q波消失或极小, 呈宽大有切迹或顶部粗钝 的R波;V1、V2导联常呈 现QS或有一极小的r波; aVR导联多呈QS型 ST-T改变与主波方向相反 QRS波群时间≥0.12s,为 完全性; QRS波群时间<0.12s,为 不完全性。
分析步骤
1.测量基础心律各波的数值 (1)找出窦性P波,确定基本心律 (2)测量P波数值,包括形态、电压、时间 (3)测量P-R间期,注意时间的变化 (4)分析P波与QRS关系 (5)分析QRS波群,包括波形、时间、电压、观察 有无异常Q波、V1~V6导联R波是否递增 (6)S-T段是否有抬高或压低、延长或缩短 (7)T波形态、极性以及电压 (8)其他相关数据
急诊心电图
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心电图分析(一)
心电图分析(二)
心电图综合分析及测评
一、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心肌的生理特点
1.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 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有节律 的发动冲动。凡是具有自律性的 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点。(抢先占 领、超驱动阻抑)
2.兴奋性:心肌细胞对外来刺激 能产生反应的性能。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由房早或交界性早搏连续发生形成 的心动过速。
临床特征:
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心
率快而血液动力学改变小;反复发
作、预后良好。
ECG:(1)突然发生的连续、快速的异位
QRS波,形态正常。频率>140bpm,可达 250bpm。 (2)节律规则。 (3)因心率快不易发现P’波,统称为 PSVT。 如可看到P’波,直立,P’-R间期>0.12s,为 房性心动过速; 如P’波逆行, P’-R间期<0.12s,或R-P’间期 <0.20s,为交界性心动过速。
a、绝对不应期(QRS波起始☞ 易激期前)
b、相对不应期(易激期后到终 末) c、易激期【超长期】(T波顶峰 前0.02s~0.04s)
心肌的生理特点
3.传导性:心肌纤维的 激动能够引起临近纤维 激动的性能。 (1)传导顺序。 (2)传导性能不同, 心房、心室传导约需 0.06s,房室交界区传 导占时约0.1s。
2.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肌的早搏。 ECG:(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时 限常>0.12s。 (2)宽大QRS’前无相关的P波。 (3)早搏的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4)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异位心动过速
概念:提前的异位心搏连续发生3个或3个以
上所形成的快速异位心律。 分类:繁多,主要有: # 按异位点位臵分类:房性、室性、交界性心 动过速。 # 按异位心律的频率分类: (1)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140~150次/分以上。 (2)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120~130次/分,又 称加速性心房、交界性或室性自主节律。
窦性心律,一度房室阻滞
二度AVB:部分P波下传受阻。
(1) 二度Ⅰ型AVB(文氏型、莫氏Ⅰ 型): ECG:# P波规律出现, P-R间期逐渐延长,直 至P波受阻(QRS波脱漏); # 含有脱漏的长R-R间期小于最短R-R间 期的2倍; # 长间期后第一个P-R间期最短。 如此周而复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小写。
QRS波群命名
(四)ST-T
1. ST段代表了心室早期 (慢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任何导联压低<0.5mV。 抬高在V1~V3<0.3mV,其 他导联<0.1mV。 2. T波代表了心室晚期(快 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T波应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 1/10。
心率的计算方法
阵发性室上速
窦性心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短阵房速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ECG:(1)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提前的宽大畸 形QRS波,心室率常在140-200次/分;
(2)节律略有不齐; (3)可有干扰性房室分离、心室夺获、 心室融合波等。
心室融合波:在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中,偶有窦性P 波后继介于正常和异位之间的QRS波,其P-R间期常 >0.08s。 干扰性房室分离:P与QRS无关,P频率<QRS波频率 心室夺获:在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中偶有窦性P波下 传引起正常QRS波
2.心律失常分析 (1)确定节律起源部位 如: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 (2)分析节律发出程序 如:正常、心动过速、过缓、早搏、逸搏、扑动、 颤动 (3)分析节律传导程序 (4)分析节律点之间的关系(异位节律点对基础心律的 影响) (5)分析心电图一些伴随现象 如:差传、融合波、文氏现象 3.掌握心电生理知识对提高心电图诊断水平是必要的
(2) 二度Ⅱ型AVB(莫氏型、莫氏Ⅱ型): ECG:# P波规则出现, P-R间期固定延长 或正常, 周期性出现一次QRS波脱漏;
# 含脱漏的长R-R间期等于短窦性周
期的2倍。
窦性心律,二度二型房室阻滞,完全性右束支 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所有P波不
能下传,心房与心室由两个起搏点分别控 制。 ECG:(1) P波规则出现,QRS波规则出现,P与 QRS波无关;(房室分离、房室脱节) (2) P波频率>QRS波频率; (3) QRS波可以正常或宽大畸形: # 如QRS波正常, 频率40-60次/分, 为交界 性逸博心律。 # 如QRS波宽大畸形, 频率<40次/分, 为室 性逸博心律。
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 滞,短阵室速,室早。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致死性心律失常。 ECG:一系列心率极快的宽大畸形QRS波,每3-10个 心搏即围绕基线扭转极性一次。持续数秒或数十 秒可自行终止,常反复发作。也可转为室颤。 临床表现:引起反复发作的心源性晕厥,或猝死。 诱因:(1)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2)获得性长Q-T间期:低钾、低镁血症, 缓慢心率伴巨大T-U波,药物作用等。
长无P波的间隔)
② 长PP间期<2倍短PP间期
பைடு நூலகம்
Ⅱ°-Ⅱ型
① PP间期固定 ② 长PP间期=2倍短PP间期
期前收缩
1.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肌的早搏。
ECG:(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2)P’-R间期≥0.12s;
(3)P’后QRS波多正常,如伴有室内传导阻滞、室 内差异性传导、预激综合征等,QRS波可宽大畸形, P’后也可无QRS波,称未下传房早。 (4)代偿间期常不完全。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伴律不齐
5.窦性静止(窦性停搏)
(1)窦性心律 (2)较长时间内没有P波发生 (3)长P-P间歇与基本的窦性P-P间距之间无 整倍数关系 (4)窦性静止后常伴有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室性 逸搏
窦性停搏
窦房阻滞:
窦房阻滞
Ⅱ°-Ⅰ型
① 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次P波脱落(出现一较
波振幅≥0.25 mV。
II导联
双房肥大
P 波时间和振幅均增大。
左心室肥大
A. 电压增高 Rv5 或 Rv6 > 2.5 mV; SV1+RV5> 3.5mV(女) 4.0mV(男) RI > 1.5mV; RaVL > 1.2mV; RaVF > 2.0 mV; RI + SIII > 2.5 mV; B. 电轴左偏 C. V5-6 ST 段压低、 T 波倒置.
常,表现为心跳骤停。
室扑、室颤、扭转性室速。
传导异常
房室传导阻滞(AVB) 一度AVB:房室传导延缓,无QRS波 脱漏。 ECG:# P-R间期延长,>0.20s,或>0.21s。
# P-R间期大于年龄、身材及心率等所限 制的最高限。 # 同一个人的心率不变时,P-R间期延长 大于0.04s。
窦性心律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 逸搏心律
心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V1导联QRS呈rSR’(M) 型或宽大有切迹的R型 *QRS波群时间≥0.12s, 为完全性; QRS波群时间<0.12s, 为不完全性。 继发性ST段改变
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双心室肥大
A.
正常ECG. B. 一侧心室肥大 C. 双心室肥大
心律失常
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统称
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异常:(1)窦房结发放激动的频率或节
律异常;(2)起源点改变:异位心搏或异位心律。
激动传导异常:(1)传导速度异常;
(2)传导途径异常;(3)意外传导。
室扑、室颤、扭转性室速。
扑动和颤动
心房扑动(AF):心房内大折返引起。
ECG:(1)P波消失,代之以扑动波(F波),为一 系列连续锯齿状的、大小形状规则的波形, 频率多为250-350次/分,等电位线消失。 (2)根据房室传导比例(F:R)不同,心室 率可以整齐或不齐。如F:R是固定的、同比 例的(2:1,3:1....), 则心室律是规则 的。如F:R不固定或不同比例, 则心室律不 齐。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1)PⅠ、Ⅱ、V4、V5、V6直立,PaVR倒臵;
(2)P波规律出现,P-P间期之差<0.16s (3)正常成人窦性频率60-100次/分。
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频率<60次/分 3.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频率>100次/分 4.窦性心律不齐 P-P间期之差> 0.16s 注:以上三条首先要满足窦性心律的第一条诊 断条件。
心房扑动
房扑,完全性房室阻滞,交界性逸搏 心律。
心房颤动:为心房内多个起源点或小折返引 起。
ECG:(1)P波消失,代之以颤动波(f波),为一 系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绝对不齐的基 线颤动波,等电位线消失,频率达350次/分 以上。
(2)心室律绝对不等,心室率快慢不一。
不纯性房扑:在心房扑动为主的节律中,
1.计算法:60/R-R(P-P)间格数X0.04
2.连续计算6秒内R波数,乘以10即可。多用
于房颤等无法用常规的方法计算时。
电轴的判断
1.目测法: Ⅰ、Ⅲ导联主波方向都向上,电轴不偏 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电轴左偏 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Ⅰ、Ⅲ导联主波都向下,电轴极度右偏 2.计算法:分别计算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代 数和后查表求值。
出现F波变化为f波的情况。
心房颤动
房颤,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加速性室 性逸搏心律
心室扑动:室内折返引起。
ECG: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的相对 规则的类正弦曲线,频率达成200-250次/分 以上。
4、心室颤动:心室内微折返引起。
ECG: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极 不匀齐的基线抖动波。
(三)QRS波群
代表全部心室肌的除极 过程。 时间:正常成人为0.06 秒~0.10秒。 形态在不同导联表现不 同。
QRS波群命名
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q
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r 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s S波后向上的波称为R’,r’ 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s’ 以此类推,电压大于5格时大写,小于5格时
右心室肥大
A.电压增高 V1导联R/S 比 > 1.0; V5 或 V6 导联R/S 比 ≤ 1.0; aVR导联R/q 或R/S 比 ≥1; RV1+SV5>1.5mV (1.2mV); RaVR>0.5mV; B. 电轴右偏 ≥ +900 (severe > +1100). C. V1-2. ST 段压低、 T 波倒置
二、心电图分析
心房、心室肥大
左心房肥大
II导联 P 波增宽,时间≥0.12 s ; P 波双峰 (二尖瓣型P ); 两峰间距 ≥ 0.04s; V1导联
P 波双向; Ptfv1 - 0.04 mm· s
左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
II导联
P 波 高尖 (肺型P );
肢体导联P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P波 代表左右心房的激动。 1.窦性P波在Ⅰ、Ⅱ、 aVF、V4-V6导联上均直 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2.时间< 0.11秒。 3.振幅在肢体导联上 <0.25mV,在胸导联直 立的P波<0.15mV。
(二)PR间期
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到 心室肌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时间: 0.12s~0.20s
2、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QRS波群形态:Ⅰ、V5、 V6导联的q波消失或极小, 呈宽大有切迹或顶部粗钝 的R波;V1、V2导联常呈 现QS或有一极小的r波; aVR导联多呈QS型 ST-T改变与主波方向相反 QRS波群时间≥0.12s,为 完全性; QRS波群时间<0.12s,为 不完全性。
分析步骤
1.测量基础心律各波的数值 (1)找出窦性P波,确定基本心律 (2)测量P波数值,包括形态、电压、时间 (3)测量P-R间期,注意时间的变化 (4)分析P波与QRS关系 (5)分析QRS波群,包括波形、时间、电压、观察 有无异常Q波、V1~V6导联R波是否递增 (6)S-T段是否有抬高或压低、延长或缩短 (7)T波形态、极性以及电压 (8)其他相关数据
急诊心电图
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心电图分析(一)
心电图分析(二)
心电图综合分析及测评
一、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心肌的生理特点
1.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 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有节律 的发动冲动。凡是具有自律性的 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点。(抢先占 领、超驱动阻抑)
2.兴奋性:心肌细胞对外来刺激 能产生反应的性能。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由房早或交界性早搏连续发生形成 的心动过速。
临床特征:
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心
率快而血液动力学改变小;反复发
作、预后良好。
ECG:(1)突然发生的连续、快速的异位
QRS波,形态正常。频率>140bpm,可达 250bpm。 (2)节律规则。 (3)因心率快不易发现P’波,统称为 PSVT。 如可看到P’波,直立,P’-R间期>0.12s,为 房性心动过速; 如P’波逆行, P’-R间期<0.12s,或R-P’间期 <0.20s,为交界性心动过速。
a、绝对不应期(QRS波起始☞ 易激期前)
b、相对不应期(易激期后到终 末) c、易激期【超长期】(T波顶峰 前0.02s~0.04s)
心肌的生理特点
3.传导性:心肌纤维的 激动能够引起临近纤维 激动的性能。 (1)传导顺序。 (2)传导性能不同, 心房、心室传导约需 0.06s,房室交界区传 导占时约0.1s。
2.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肌的早搏。 ECG:(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时 限常>0.12s。 (2)宽大QRS’前无相关的P波。 (3)早搏的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4)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异位心动过速
概念:提前的异位心搏连续发生3个或3个以
上所形成的快速异位心律。 分类:繁多,主要有: # 按异位点位臵分类:房性、室性、交界性心 动过速。 # 按异位心律的频率分类: (1)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140~150次/分以上。 (2)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120~130次/分,又 称加速性心房、交界性或室性自主节律。
窦性心律,一度房室阻滞
二度AVB:部分P波下传受阻。
(1) 二度Ⅰ型AVB(文氏型、莫氏Ⅰ 型): ECG:# P波规律出现, P-R间期逐渐延长,直 至P波受阻(QRS波脱漏); # 含有脱漏的长R-R间期小于最短R-R间 期的2倍; # 长间期后第一个P-R间期最短。 如此周而复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小写。
QRS波群命名
(四)ST-T
1. ST段代表了心室早期 (慢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任何导联压低<0.5mV。 抬高在V1~V3<0.3mV,其 他导联<0.1mV。 2. T波代表了心室晚期(快 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T波应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 1/10。
心率的计算方法
阵发性室上速
窦性心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短阵房速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ECG:(1)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提前的宽大畸 形QRS波,心室率常在140-200次/分;
(2)节律略有不齐; (3)可有干扰性房室分离、心室夺获、 心室融合波等。
心室融合波:在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中,偶有窦性P 波后继介于正常和异位之间的QRS波,其P-R间期常 >0.08s。 干扰性房室分离:P与QRS无关,P频率<QRS波频率 心室夺获:在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中偶有窦性P波下 传引起正常QRS波
2.心律失常分析 (1)确定节律起源部位 如: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 (2)分析节律发出程序 如:正常、心动过速、过缓、早搏、逸搏、扑动、 颤动 (3)分析节律传导程序 (4)分析节律点之间的关系(异位节律点对基础心律的 影响) (5)分析心电图一些伴随现象 如:差传、融合波、文氏现象 3.掌握心电生理知识对提高心电图诊断水平是必要的
(2) 二度Ⅱ型AVB(莫氏型、莫氏Ⅱ型): ECG:# P波规则出现, P-R间期固定延长 或正常, 周期性出现一次QRS波脱漏;
# 含脱漏的长R-R间期等于短窦性周
期的2倍。
窦性心律,二度二型房室阻滞,完全性右束支 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所有P波不
能下传,心房与心室由两个起搏点分别控 制。 ECG:(1) P波规则出现,QRS波规则出现,P与 QRS波无关;(房室分离、房室脱节) (2) P波频率>QRS波频率; (3) QRS波可以正常或宽大畸形: # 如QRS波正常, 频率40-60次/分, 为交界 性逸博心律。 # 如QRS波宽大畸形, 频率<40次/分, 为室 性逸博心律。
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 滞,短阵室速,室早。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致死性心律失常。 ECG:一系列心率极快的宽大畸形QRS波,每3-10个 心搏即围绕基线扭转极性一次。持续数秒或数十 秒可自行终止,常反复发作。也可转为室颤。 临床表现:引起反复发作的心源性晕厥,或猝死。 诱因:(1)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2)获得性长Q-T间期:低钾、低镁血症, 缓慢心率伴巨大T-U波,药物作用等。
长无P波的间隔)
② 长PP间期<2倍短PP间期
பைடு நூலகம்
Ⅱ°-Ⅱ型
① PP间期固定 ② 长PP间期=2倍短PP间期
期前收缩
1.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肌的早搏。
ECG:(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2)P’-R间期≥0.12s;
(3)P’后QRS波多正常,如伴有室内传导阻滞、室 内差异性传导、预激综合征等,QRS波可宽大畸形, P’后也可无QRS波,称未下传房早。 (4)代偿间期常不完全。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伴律不齐
5.窦性静止(窦性停搏)
(1)窦性心律 (2)较长时间内没有P波发生 (3)长P-P间歇与基本的窦性P-P间距之间无 整倍数关系 (4)窦性静止后常伴有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室性 逸搏
窦性停搏
窦房阻滞:
窦房阻滞
Ⅱ°-Ⅰ型
① 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次P波脱落(出现一较
波振幅≥0.25 mV。
II导联
双房肥大
P 波时间和振幅均增大。
左心室肥大
A. 电压增高 Rv5 或 Rv6 > 2.5 mV; SV1+RV5> 3.5mV(女) 4.0mV(男) RI > 1.5mV; RaVL > 1.2mV; RaVF > 2.0 mV; RI + SIII > 2.5 mV; B. 电轴左偏 C. V5-6 ST 段压低、 T 波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