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三单元13、14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精品教案新人教版1
14、故宫博物院目标定向: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育爱国情感。
2.把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需确信立足点(观看点)和准确利用方位语言4.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式。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入境生趣提起故宫,大伙儿都不陌生。
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生活和工作的地址,严禁老百姓进入,因此又叫紫禁城。
面对这组充满神秘感的建筑群,大伙儿想不想了解?同窗们,一提起北京,大伙儿就会想到什么?(长城、故宫、圆明园、天坛、颐和园等等)是的,北京是一座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的古城,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咱们走进红墙黄瓦的巍峨宫殿,去领略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度。
二、读:耸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蟠龙(pán)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上谕(yù)额枋(fāng)藻井(zǎo)垂脊(jǐ)玉玺(xǐ)书鎏(liú)金诏(zhào)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修缮(shàn)迥然不同(jiǒng)玲珑:精致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顺。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悦耳。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三. 赏:(一)介绍故宫概貌。
(二)别离介绍故宫中的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
(三)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宫全貌。
{一}归纳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1节:故宫的位置和历史沿革(总写)。
2节:故宫整体布局及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3节:午门及护城河{二} 三大殿概况4节:三大殿概况(总写)五、六、7、8节:分写太和殿五、外形六、内景7、位置八、用途九、分写中和殿:外形和用途。
四年级国学上册第十四课 至诚能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教学重点:诵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二、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2、引导学生一句句跟读。
三、学生齐读全文;〔多读几遍〕四、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两句的意思,感知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和脉络梳理;1、在词句的理解方面注意古今差异,进行古今转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课文内容,将“说一说〞模块纳入其中。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指人天生的、内在的清明的德性。
这实际上关系到了《大学》“性命〞的哲学观点,“明德〞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内在的德性是好的,“明明德〞解释为发扬内在的本性就好了。
2、全文只有三句话,但它的脉络并不好把握。
课文第一句话说的是大学的宗旨,第二句话说的是学习的心理过程,第三句话说的是方法上要确定重点。
〔1〕指出最后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
〔2〕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学习要确定重点,分清先后。
〔3〕“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句,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请学生尝试模仿这种结构来造句。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1、老师让学生明白“明明德〞“亲民〞“至善〞就是“三纲〞。
说的是古代大学教育活动的宗旨。
2、课文表现的是做事要分清本末先后的道理,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道理反思自己的实际情况。
国学第三单元13、14课教案
国学第三单元13、14课教案第一篇:国学第三单元13、14课教案第四单元泛爱众而亲仁《凡取与》《同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能读准“与、己、仆、俾、势”等字音。
2、通过老师的串讲,学生能简单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能够结合实际来谈谈如何按照这句话去做。
学生要知道如何对待他人的帮助和怨恨,明白如何能让人信服自己。
3、简单了解“请君入瓮”的故事,知道范仲淹,背诵《江上渔者》。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篇幅较短,语句也不难理解,但所讲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熟读成诵,并用现代眼光去看待这些内容。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设置情景:我们在班级打扫卫生的时候,大家都不喜欢倒垃圾,但是你却看到值日小组长偏让同学甲去倒垃圾。
如果这时,你是同学甲,你会怎么想呢?以此引出“己所不欲”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1)师范读《凡取与》部分的内容,师领读,生齐读,纠正字音。
(2)本课篇幅较短,老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挑选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进行指导范读,再由学生跟读,在此基础上给时间让生自由拼读,达到熟练拼读的程度。
(三)理解经典(显示PPT)(1)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①本句主要讲的是凡是接取东西,一定要清清楚楚,给人家东西要多,取东西要少。
结合导入时的情境,明白要把什么事情加到别人身上,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情自己都不乐意,就不要要求别人也去做。
②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应该多付出少索取。
讲述“请君入瓮”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③认识神奇汉字“分”。
(2)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①有恩要报答,有怨恨就要忘掉;别人的怨恨要少,报答人家恩德要多。
②结合生活讲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理所应当的,需要儿女长大以后去报答。
在生活中对待商店、饭店的服务人员要平等,要有理解之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成果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讨论,
(1)大家看到这张地图,对比秦朝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西域)
(2)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大家在课本上找找答案。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动脑筋: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3)班超经营西域
这里有两个成语故事,一个是投笔从戎,一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故事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生:班超
师:那么班超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的最后一目班超经营西域的这些小字部分。
时间:公元73年
目的: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意义: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五年级国学第14课《得道》教案
第14课:得道(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得道》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并背诵课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在老子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板书课题:得道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师范读全文《得道》。
2.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古今对译。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2.重点指导: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指导学生理解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这句话。
指名背诵。
3.再次齐读全文。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剩余的名句进行背诵。
5.全班赛背,师适当给予奖励。
第14课:得道(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14课中汉字家族,日积月累部分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火”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火”的应用。
2.学生举例汉字中带“火”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3.了解《希夷先生》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火”的字形演变。
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火”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得道》。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火”。
2.师述汉字“火”的结构及演变史。
“火”的甲骨文字形,像正在燃烧着的火焰。
本来的意思就是燃烧着的火焰。
3.大屏幕演示“火”从甲骨那文到隶书的演变,并让生用纸笔尝试写画古文字。
4.举出偏旁“火”的常用汉字。
如“炎、炬、灾、焚、黑、熙”。
重点理解“黑”、“熙”。
5.学生举例其他“火”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4 故宫博物院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重点研讨描述太和殿的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揣摩语言,理解作者描绘太和殿里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重难点1.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学情分析首先初中学生的空间概念不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虽然有前两篇文章做铺垫,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很关键。
其次是农村中学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
因此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的使用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呈现故宫相关图片)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如果你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
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二、听读课文,参观故宫1.从文中圈出行踪变化的词语、方位词语和主要的建筑物。
然后完成故宫示意图,说说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
2.请同学们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故宫博物院》,用“这是一座________的故宫”的句式说说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请从文中找出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话题研讨,读懂课文活动方式:话题研讨式。
教师出示话题,学生自由选做,每人完成一个话题的学习任务。
话题一:请从“内容要点”的角度概说课文内容。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材料二中的童谣的大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童谣的大意是性格如弓弦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
因为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第二步:自主学习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
____王莽____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1)、背景: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2)概况:西汉宗室__刘秀_____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___洛阳___。史称东汉。
2、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统治?
答:(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2)减轻刑罚(3)合并州县,裁减官员(4)惩处贪官污吏,(5)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什么叫光武中兴?
答: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材料一
皇帝
和第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少帝
年龄
10
1
13
11
2
14
寿命
27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下列关于东汉中后期政治局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②人民生活贫困③时局动荡不安
④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板书设计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建立者、时间、都城)
2、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故宫博物院》知识与能力:1、识记、积累本课字词。
2、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情况。
3、学习以空间为序的说明顺序。
4、理清课文结构。
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检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重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情况,理解文章说明顺序,理清课文结构。
难点:学习文中按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观书上彩图,初识故宫建筑群的庞大繁复,导入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1、识记、积累本课字词。
2、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3、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说明文了,相信大家也学到了不少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学习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的自学。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做的很好!三、指导学生先学(25分钟)1、识记、积累字词。
(1)、认真读课文,勾画读不准、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补充到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给每个字词注音,释义。
(3)、选其中的三至五个词口头说话。
2、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自由阅读课文,标记各处景点名称。
对照课后的故宫平面图,填写各部分名称。
(2)、对照故宫博物院平面图,口述参观路线。
(3)、思考:文章介绍故宫博物院,采用了什么顺序?3、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1)、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用简要的话概括各段内容。
在每段旁做批注。
(2)、依据每段段意给课文划分层次。
(3)、你划分的层次表明本文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四、验收自学成果(5分钟)后教:评价学生的学,做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五、课堂检测(10分钟)1、完成同步检测39-40页“基础知识”和“整体感知”2、对照路线图,逆向解说故宫: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自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如何导游?六、布置作业(1分钟)介绍“我们的学校”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新人教版
14 故宫博物院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学习正确运用方位名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3.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学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学习正确运用方位名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
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哪些精美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黄传惕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
(二)展示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学习正确运用方位名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3.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好像航船有了航向,接下来我们就依据我们的航向,开始我们学习之旅吧!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黄传惕(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主要作品《故宫博物院》、《天安门颂》、《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等2.跳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快速跳读课文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包括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完后查字典解决生字并标记在书上(注:跳读课文是指快速浏览扫描课文,或者省略跳跃阅读,原则是集中精力,迅速扫视,跳读的目的是快速锁定生字词)。
3.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记段落,勾画出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课后练习一的故宫平面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首先是抓住特征,那么作者抓住了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顺子并勾画出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故宫这一世界遗产的规模、布局等建筑特点。
2、学习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体会空间顺序在说明建筑物的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及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体现出来的封建皇权本质上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过程与方法课前自学,课中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后完成有针对性的校本作业。
【教学重点】1、详细解读太和殿部分,学习本文运用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群)的操作方法。
2、认识找准某个观察立足点并运用方位词对说明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皇权是如何具体体现在故宫建筑的各个方面的;2、体会本文有条不紊地组织说明内容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要点】1、激趣导入;2、通过提问或小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3、课件展示故宫风貌;4、理清作者的游踪,了解文本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理解“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以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5、结合课后练习一,弄清故宫建筑群是由哪些大小建筑组成的;结合篇幅比重,理解其说明详略安排与意图,突破第一个教学难点;6、结合课后练习二,师生解读(5—8)段介绍太和殿的部分,突出第一和第二教学重点,突破第一个难点。
7、运用恰当的方位词,口头介绍我们班的教室;8、完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校本作业。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请到过同安影视城的同学介绍影视城的大概风貌,可以从规模特点或建筑风格、建筑布局等方面来介绍。
二、借助提问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标音:2、具体说说文中交代作者游踪的语句:3、解决课后练习一。
三、借助问题,解师生共同解读课文。
(一)课文各段说什么?作者按什么思路组织材料的?作者参观故宫的路线图与课文的结构有什么内在联系?(二)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故宫建筑群特点的呢?希望通过语段的解读,深入了解故宫作为封建帝王工作生活的地方,它在建筑上有什么规格要求,希望达到统治者的什么意愿。
第三单元复习(14-15课)教案
课题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三) 总课时 授课时间课型复 习 课 主备人 刘素平 授课人教学 三维 目标 复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主流。
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重、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 案 学生活动及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二、自主复习:速读第三单元14--15课,梳理基础知识,并识记。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原因: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生活方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影响:生产迅速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表现在:①畜牧业发达②冶铸业发达③学会农耕。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1、汉初的“和亲”(被迫)原因:汉初国力有限 目的:希望能阻止匈奴南下掠夺效果:匈奴并没有停止南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2、西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时期)夺取:河套(宁夏)和河西走廊(甘肃)条件:经过休养生息政策,国力强盛,出现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作用: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西汉北部边境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三、昭君出塞☆时间:汉元帝(公元前1世纪中期) 联姻双方: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影响:边境较长时间安定,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第___单元第__课时授课人______时间_____签字_____14、故宫博物院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4)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们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
教与学重点(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与学方法教师以导游或解说员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概况,由学生就某些局部内容向大家介绍,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填写《故宫博物院平面图》对说明重点太和殿,采取综合处理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图片中是什么地方吗?没错,就是故宫。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
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哪些精美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黄传惕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吧。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蟠龙(pán)中轴线(zhï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奏极(zîn)额枋(fāng)藻井(zǎo)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2、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多数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对于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讨论具体的经济文化交流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细节的理解不够深入。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各小组能够就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成果表明,学生能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推荐阅读材料:《丝绸之路的故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影响》等。
-视频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遗址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等。
2.拓展要求: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拓展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可以结合拓展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报告的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流程
知识点梳理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谁,他的背景和重要性。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历。
-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2.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起点终点。
-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原因: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成果:开辟丝绸之路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
-定义:起点终点、贸易商品
-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
③丝绸之路沿途的经济文化交流
-城市地区:长安、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罗马等
-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金银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新人教版
14 故宫博物院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学习正确运用方位名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3.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学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学习正确运用方位名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
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哪些精美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黄传惕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
(二)展示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学习正确运用方位名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3.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好像航船有了航向,接下来我们就依据我们的航向,开始我们学习之旅吧!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黄传惕(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主要作品《故宫博物院》、《天安门颂》、《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等2.跳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快速跳读课文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包括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完后查字典解决生字并标记在书上(注:跳读课文是指快速浏览扫描课文,或者省略跳跃阅读,原则是集中精力,迅速扫视,跳读的目的是快速锁定生字词)。
3.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记段落,勾画出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课后练习一的故宫平面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首先是抓住特征,那么作者抓住了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顺子并勾画出来。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说课稿
设计理念映古今激趣导思绘神话——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探源篇:教材之根《精卫填海》是一篇选自《山海经》的古老神话故事,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寓意。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二、识生篇:学情织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喜欢听故事,对神话故事尤其感兴趣。
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古代神话故事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定标篇:目标航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我们期望学生能够以准确、流畅的语调朗读文言文《精卫填海》,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更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核心意义。
这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朗读技巧,还需具备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和感悟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构建生动的故事画面;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深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精卫填海这一古代神话故事,我们期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精卫那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和探索这些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故事。
第三单元复习(12-13课)教案
农具:☆①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犁壁;②发明新的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①南、北方的粮食分别以水稻和小麦为主;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①丝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3.两汉经济为何能得到很快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策开明;科技进步;人民勤劳。
三、组内交流:小组内把交流自主复习成果,讨论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合作探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 铁技术的提高。
(2)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
(3)西汉是怎样加强对新疆(西北地区)的管辖的?
五、检测提升:
(一)选择题
1.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相同统治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长安设立太学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D.统一度量衡
2.两汉的都城繁华,被人们称为“东西二京”,这里的“二京”是指()
(3)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其主要措施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泛爱众而亲仁
《凡取与》《同是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能读准“与、己、仆、俾、势”等字音。
2、通过老师的串讲,学生能简单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能够结合实际来谈谈如何按照这句话去做。
学生要知道如何对待他人的帮助和怨恨,明白如何能让人信服自己。
3、简单了解“请君入瓮”的故事,知道范仲淹,背诵《江上渔者》。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篇幅较短,语句也不难理解,但所讲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熟读成诵,并用现代眼光去看待这些内容。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设置情景:我们在班级打扫卫生的时候,大家都不喜欢倒垃圾,但是你却看到值日小组长偏让同学甲去倒垃圾。
如果这时,你是同学甲,你会怎么想呢?以此引出“己所不欲”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凡取与》部分的内容,师领读,生齐读,纠正字音。
(2)本课篇幅较短,老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挑选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进行指导范读,再由学生跟读,在此基础上给时间让生自由拼读,达到熟练拼读的程度。
(三)理解经典(显示PPT)
(1)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①本句主要讲的是凡是接取东西,一定要清清楚楚,给人家东西要多,取东西要少。
结合导入时的情境,明白要把什么事情加到别人身上,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情自己都不乐意,就不要要求别人也去做。
②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应该多付出少索取。
讲述“请君入瓮”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③认识神奇汉字“分”。
(2)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①有恩要报答,有怨恨就要忘掉;别人的怨恨要少,报答人家恩德要多。
②结合生活讲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理所应当的,需要儿女长大以后去报答。
在生活中对待商店、饭店的服务人员要平等,要有理解之心。
和人交往的时候要不能靠权势要以理服人。
③朗读感悟,背诵全文。
(四)诗歌赏读
①范读《蝉》
②简单介绍范仲淹,理解诗意,知道吃鲈鱼时,除了品味其味道鲜美以外,也要想到打鱼人的辛苦。
③熟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本课除了熟读课文,读准重点字音外,重点让学生知道“仁者”是道德品质非常高尚的人,知道亲近仁者的好处和不亲近的坏处都有哪些。
并背诵《竹石》,简单了解郑板桥其人。
(一)回顾学习
朗诵《凡取与》内容,复习回顾。
(二)朗读感悟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亲近仁者和远离仁者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结果。
在朗读中,师注意学生朗读的问题,为学生有针对性的范读,解决不懂的问题,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停顿。
再整体读,分读,诵读。
(三)理解经典
(1)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①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告诉学生同样是人,但类别不一样,往往是世俗的庸人多一些,仁者少一些。
真正的仁者,人们都敬畏他的直言不讳,心胸坦荡。
强调“仁者”就是在品德、才艺、学习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
适当举些历史伟人,如周恩来。
③讲述日积月累的故事。
教育我们不要说假话,不要为了谄媚别人就不分好坏地赞扬。
(2)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①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领悟亲近仁者的好处和不亲近仁者的坏处。
②告诉学生亲近仁者,道德水平每天都会提高,过错每天就会减少;不亲近仁者,害处就会增多,小人就会接近。
③认识神奇汉字“小”。
(3)师生共同回顾全文进行朗读比赛,师生、生生比赛读,在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诗歌赏读
①范读《竹石》,生跟读,自由朗读。
②简单介绍历史名人郑燮和他的“难得糊涂”,并简单讲解全诗,理解竹子坚韧的性格象征着仁者的品格。
③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读一读
学习读一读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四书,简单介绍句子的意思,力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