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十一五_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
能源消费者选择与资源有效配置
能源消费者选择与资源有效配置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政策推动,透过消费者选择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消费者需求结构与资源配置结构,从消费者行为模式、实施资源有效配置中的政府财政政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中的政府货币政策、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阐述了能源资源配置必须符合能源消费者选择的要求,其理论意义为节能和能源效率是能源供求矛盾。
实践意义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我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关键所在。
山西省重点关注能耗双控“目标”下的山西重点耗能行业用能权分配。
关键词:推动透过阐述意义关注一、引言能源资源配置必须符合能源消费者选择的要求,以低碳为导向,循序渐进地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由于煤炭开采带来地表植被破坏和地下水疏干,煤炭用于发电带来二氧化硫、烟尘等的排放,有人将煤炭称为“肮脏的能源” ;又由于煤炭的碳排放因子高,因而也是“高碳”能源。
如果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那么,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条件,即有利于实现消费者行为目标,这里所说的成为资源配置有效性检验标准之一的消费者行为目标,是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消费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则。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这种互动作用是通过市场供求矛盾运动表现的。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全部分析是建立在以消费者需要满足程度作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根本标准,这既是人们运用各种经济资源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用实际行动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承诺。
从我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能源情况出发,必须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上下功夫;煤炭的洗选、开采和利用必须改变粗放方式,走安全、高效、清洁的发展道路;尽可能降低煤炭消费的增长速度,使煤炭消费总量早日达到峰值。
“十一五”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
求该 省 区的能 源消耗 量 的 最小 化 。h 即 为该 省 区能 源 消
耗量 的非 径 向 D E A技术 效率 。
Mi n h P
A ≤
经典 D E A模型会 赋予 投入 ( 或产 出) 变量 完全 的 自由 度, 而 在分 配领域 使用 的 D E A方 法 , 通 常会 受到 某 一个 投 入( 或 产 出) 变量 总额保 持 不 变 的限制 。本 文 以“ 十一 五 ” 时期 各省 区 的能源 强度 约 束 指标 的最 优 分 配作 为 研究 目 标, 该 目标会 受 到 我 国 “ 十一 五 ” 时期 能 源 消 耗 总 量历 史 数 据 的不变性 的约束 。在 国 内生产 总值一 定 的前 提下 , 某 个省 区( D M U ) 的能源 消耗量 的增 加 意 味着 其 他 省 区能 源
消耗 量 的 减 少 , 即“ 零 和收 益 ” 思想 ( 即 Z e r o—S u m—
表示 ) , E p , 和P 0 P p 为第 P个省 区的能源消耗量 、 资本
存量 和人 口数量 , G D P p 和c O 。 为第 P 个 省 区 的 国内生产 总值 和碳 排放量 , 在 此 情况 下 , 由所有 投 入 一产 出 向量 构
成 的生产技 术集 可表示 为式 ( 1 ) 。 T={ ( E , K , P O P , G D P , C O 2 ) : E , K, P O P c a n p r o d u c e G D P, C O } ( 1 )
苗 壮等 : “ 十一五” 省级能源强度 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
第三 , 国 内外 学者 对能 源强度 约束 目标 实现 提 出政 策 和建 议 。何建坤 等 对 实现 “ 十一 五 ” 期 末 的能 源约 束 目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齐亚伟【摘要】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将能源与二氧化碳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解框架中,测算了2001~2009年我国备省市的环境效率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规模变动等4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无效率普遍存在,且在省际间的分布差异较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省际差异分别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地恶化.【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10页(P137-146)【关键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GML;指数【作者】齐亚伟【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
在盘点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时,我们发现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经济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诱发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大打折扣。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也不能得到遏制。
能源耗竭和二氧化碳排放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为此,节能减排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运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通过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为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能源耗竭、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中国能源“十一五”成就、“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现状(上)
第 4期 ( 总第 1 6 7期 ) 2 0 1 3 年 8月
煤 化 工
C o a l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No . 4 ( T o t a l N o . 1 6 7 )
Au g .2 01 3
中国能源“ 十一五" 成就、 “ 十二五’ ’ 发展规划及现状( 上)
主要参 考 资料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国民经 济和社 会 发展 第 十二 个 五 年规 划 纲要 》 , 2 0 1 1年 3月 1 6日 全 国人大 审核通 过 ; 《 能 源发展 “ 十二五 ” 规划 》 , 国发
【 2 0 1 3 】 2号 , 2 0 1 3年 1月 1日发布 ;5 — 9 5 9 8( 2 0 1 3 ) 一 0 4 — 0 0 0 1 — 0 4 中图分类 号 : T E 0 9 , T K 0 1 文献标 识码 : A
1 调 研 报 告 主 要 的数 据 来 源
该报 告 主要根 据 国务 院 、 国家 发改 委 、 工业 和信 息化部 、 国家能 源局近年来 发布 的相关政 策 、 法规 、 规 划, 以及 国家统计 局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海关总署 、 国内 外知名 咨询公 司发 布的数据 编辑 整理而成 。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 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 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 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 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 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 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附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
8
附表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
类别 经济发展质量
资源能源 节约利用
指标名称
单位
1 人均 GDP 2 城乡居民收入比例 3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5 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 6 国土开发强度 7 耕地保有量 8 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 9 用水总量 10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1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12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13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 14 GDP 能耗 15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1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7 能源消费总量 18 资源产出率 19 矿产资源三率(开采回采、选矿回收、综合利用)
万元 % % %
万公顷 亿元/平方公里
亿立方米 %
吨水 %
吨标准煤/万元 吨/万元 %
万吨标准煤 万元/吨 %
基本值
指标值 目标值
变化率 -
9
资源能源 节约利用
生态建设与 环境保护
生态文化培育
20 绿色矿山比例 2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2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2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24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25 林地保有量 26 森林覆盖率 27 森林蓄积量 28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 29 湿地保有量 30 禁止开发区域面积 31 水土流失面积 32 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33 自然岸线保有率 34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36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3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38 城镇(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39 城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 40 城镇(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1 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 42 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 43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44 二级及以上能效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2008年.第23卷.第2期王铮研究员1引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与壮大,伴随能源消耗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大量聚集,成为近几十年来全球温度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的元凶。
国际社会很早就对此给予高度重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拉开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序幕,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此后,能源!经济"环境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各国决策者关注的焦点。
国际上认为,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面对国际上要求中国减排呼声的高涨以及2012年《京都议定书》的到期、新一轮谈判的到来,中国面临很大的减排压力。
虽然我国已认识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能源强度降低20%,但2006年除北京外,其余省份都未能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
因此,了解各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及成因,对于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和区域对策,进而实现整体的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拟从省区尺度研究各地区碳排放情况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并试图给出针对性较强的减排措施。
2计算方法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温战略与决策研究Strategy&PolicyDicisionResearch(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王铮1,2朱永彬1关键词碳排放,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省级尺度*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经济#能源系统动态模拟分析与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研究(KZCX2-YW-325)的资助修改稿收到日期:2008年3月6日摘要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又以CO2气体的排放为主。
本文针对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在省级尺度上对中国1995—2006年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发现,碳排放较高的省份集中在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地区,如山西;以及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北、江苏等省。
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
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一、节能优先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实现节能优先的目标。
首先,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控制能源消费为了控制能源消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高耗能行业的监管,限制了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
其次,政府实行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通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政府加强了能源管理,通过加强能源计量、监测等手段,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政府还推广了节能产品,如高效节能空调、节能灯等,以减少能源消耗。
四、鼓励节能服务为了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政府鼓励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
这些机构可以为节能减排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能源审计、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推广等。
政府对这些机构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五、推广清洁能源为了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广清洁能源。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核能的研究和开发,以提高能源自给能力。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车辆等。
六、实施节能行动计划为了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节能行动计划。
这些计划包括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节能措施和目标,如建筑节能改造计划、交通运输节能计划等。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节能工作的考核和监督,以确保节能目标的实现。
七、加强节能管理为了加强节能管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建立能耗监测平台等手段,及时掌握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情况。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领域对相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权力,保证相关指标的实现。
体现政府的责任,带有政府对人民承诺的性质。
约束性指标 2
“十一五”规划主要安排有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8个约束性指标。
其中,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这三个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十一五”规划增加了4个约束性指标,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增长3.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约束性指标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是我国宏观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创举,也是中央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的重大部署。
约束性指标 3
(1)首先,要提高约束性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地位,约束性指标应该是考核的重点。
(2)其次,狠抓约束性指标的分解落实。
(3)第三,完善约束性指标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建立约束性指标统计、监测和发布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监督措施,
建立奖惩制度,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基于环境约束条件下的研究
能源强度是一种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指标 , 虽 然具有计算简便 的优点 , 但忽略 了能源、 资本、 劳动
力等投入要素间的相互替代作用 , 大了能源效率 夸
水平 。因此 , 近年来许多研究 开始采用基 于全要素
收稿 日期 :0 1 1 0 ; 复 日期 :0 1 2 9 2 1 —1 - 1 修 2 1 —1 —1
关 键 是运 用 技术 提 高 能 源使 用 效 率 , 而 就 可 以超 从
越极限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 本文通过测算
与分饵当前中国能源效率 , 考察能源效率所处 的状 态及增长 的源泉 , 为各省市制定有针对性 的节能减
排 政 策提 供 建议 。
数方法测算并分解 了全要素能源效率 , 为技术进 认 步是全国及省际能源效率提高 的主要源泉[ 。 4 ] 以上文献在测算能源效率时仅关注了期望产 出 G P 忽略了非期望产 出, D , 如二氧化碳等。《 哥本 哈 根协议》 的签订标志着各个 国家都有承担减排 和限 排温室气体的义务 , 中国正在提倡的低碳经济也要 求 中国在减少生产投入 、 增加 G P的同时 , D 减少二
中 图 分 类 号 : 14 5 F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3 1 (0 2 o —0 0 一O 1 0 - 16 2 1 )3 1 4 5
一
、
引 言
生 产 函 数 理 论 框 架 的 非 参 数 数 据 包 络 分 析 法 ( E 来评 判 能源 效率 水 平 。Hu和 Wa g选 用 能 D A) n 源 、 本、 资 劳动 力 、 作物 种植 面积作 为 投入 , 农 以地 区 GD P作 为 产 出 , 用 C R—DE 模 型 评 价 了 19 运 C A 95
中国省市节能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75)
中国省市节能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孙欣 金勇进一、引言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能耗降低20%左右。
对我国的节能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
目前多数研究聚集于能源效率研究,然而只对能源效率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节能效率动态变化,也就不能深入了解节能的全貌。
因此有必要对节能效率的评价进行研究。
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据此,本文将对我国各省市的节能效率进行测定,并对节能效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地探索研究。
此外,单位GDP 能耗是中国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是对中国各省市的这一指标(单位GDP 能耗)变动状态——节能效率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省市节能效率的变动分析 (一)节能效率的测度 ⒈绝对节能效率 ⑴ 报告期节能效率10I I -=φ (1)其中,φ是绝对节能效率(吨标准煤/万元);1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I 为基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上期能源效率减去当期能源效率,表明节能效率。
这是正向指标,从绝对量上反映能源效率的变化,数值越大,说明报告期节能效率越高。
⑵ 累计节能效率n I I I -=∆=∑0φ (2)式中,0I 为基期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n 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n 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年份数。
⒉节能相对效率节能相对效率是用绝对节能效率除以基期能源效率。
这与计算节能率指标方法不谋而合,所以直接采用节能率指标。
节能率是指报告期的单位GDP 能耗比相应的基期的单位GDP 能耗降低率。
它是反映能源节约程度的综合指标,也是衡量节能效率的指标,表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幅度。
根据统计时期的不同,节能率可分为报告期节能率和累计节能率,当要研究一个时期内能源平均内能源平均节该约程度时,可计算该时期内的平均节能率。
⑴报告期节能率报告期节能率的计算公式为:100100%1100%I II I ξ⎛⎫∆=⨯=-⨯ ⎪⎝⎭(3) 式中:ξ为报告期产值节能率(%);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节能量(吨标准煤/万元); 1I 为报告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I 为基期单位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
“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 2010年03月29日01:27 第一财经日报林伯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约束和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限制,中国也开始了低碳经济转型。
2009年11月,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政府将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
我们都看到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减碳指标上的激烈争吵,因为减排牵涉巨大的减排成本。
目前对如何完成政府提出的碳强度指标,各个省份应当也有很大的兴趣。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并尽可能最小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活动。
中国的GDP碳强度指标计算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对于以前的能源强度指标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因此,是一个能源质量(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问题。
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方式,导致不同的碳排放。
一些省份作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相对于其他省份,他们的产业结构以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工业为主;能源结构中往往又是煤炭占绝对主要的地位。
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对这些省份的经济转型可能提出很高的要求。
然而,低碳约束的问题在于高成本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减排指标上的分歧以及为解决谁来减排和减排多少而相互指责。
如果按照“十一五”能源强度指标的处理方式,“十二五”规划可能把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
能源强度指标说明一省的能源消费情况;与能源强度不一样,碳强度约束指标可以针对能源消费,也可以针对能源生产(约束能源结构)。
“十二五”规划中对碳强度约束指标的设定,比如说是针对能源消费还是针对能源生产,对各个省份具有非常不同的约束意义。
不同碳强度约束指标的设定和分配,他们将面临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不同的能源生产消费策略。
显示器能源效率2和1.5 [FDI对省际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显示器能源效率2和1.5 [FDI对省际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摘要随着国际社会对节能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强,能源效率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为吸引外资的大国,外资的进入无疑会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对能源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以20__~20__年各省区的工业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外资企业进入对工业能源效率所产生的影响。
进行计量检验后发现。
由于普遍整体的技术水平要高于国内企业,外资进入总体上会提高省区的工业能源效率;而由于企业性质不同,即港澳台企业相对于其他外资企业来说规模偏小、环保意识较差、生产和环境技术较差等,导致港澳台外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要小于其他外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这就提示我们,在大力鼓励外资进入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外资尤其是港澳台外资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另外与相关文献类似,我们发现研发、能源相对价格、产业结构、人均生活水平以及国有企业比重也会对能源效率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VDI;省际工业能源效率;港澳台外资;其他外资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__)06-0028-06 能源效率(能源强度的倒数)是能源经济学中备受瞩目的问题之一。
伴随着我国高速经济增长而出现的能源约束性,以及对“低碳经济”的再三强调也将能源效率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最前列。
“十一五”规划(20__)提出,到20__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而中国的工业部门是能源的消耗大户,20__年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70%,如果想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着手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势在必行。
因此研究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对制定相关的节能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关于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经验文献一般采用地区层面(省际)和产业层面的数据,所采用的实证方法主要包括计量回归和因素分解法。
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强度问题的经济学探讨
二、 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
我们首先分析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关系。 —般 来说 , 并不是说一个国家能源强度越低越好 , 因为能源强度与
资源是一个泛的概念, 哪一些 、 到底 哪一种资源对经济增 产业结构相关: 统计表明能源密集产业 占较小比防的国家相 比 J
长有多大的约束 , 学术界和实践中都还不能完全的加 以精确研 于能源密集产业 占较大 比例的国家 , 其能源强度较小 , 但是 问 究和界定 , 但是, 目前—般理论都认为 , 土地、 能源 、 水资源是对 题是如果没有能源密集产业, 经济系统就可能停 重 , 以, 行 所
经成为各国追求的 目标。经济增长在经济生活中居于核心地 构成一对矛盾 , 如何在保持均衡增长的条件下 , 确定对于较低 位, 而资源则是支撑经游 曾 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新经济增 的能源强度的经济增长率 ,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 长理论提出,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 区, 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 题。当前, 研究者们主要是从可持续增长和最优经济增长的角
我国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经历 了高速的经济增
能源问题 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 问题 , 对国民经济的 长, 有数据显示, 1 8 到 2 0 从 90 0 0年, DP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G
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 由此 国家能源政策也做出了适应经济 97 . %,同期我国也实施了一系列能源保护的政策措施 ,自从
一
些研究者在最新研究中寻求经济转型国家能源强度变
番的经济增长。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 从而 化的原 因, 结果发现对特定国家来说 , 能源价格和经济转型是
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 本文正是基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 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重要驱动力。 经济转型为能源的有效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_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_魏楚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魏 楚沈满洪* 内容提要 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要素价格信息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指标,以测度不同经济体在实现“产出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两个维度上的相对效率,并分解出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世界35个主要国家(地区)1998~200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
结果显示,在所有样本中,卢森堡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最高,印度尼西亚最低,中国的平均排名为第31位,其能源利用低效主要是由较低的规模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所致。
其所蕴含的政策含义在于:一方面需要通过优化投资质量和完善要素市场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另一方面,短期内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来改善要素配置效率,长期来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更符合中国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跨国比较 D E A一 前言巴厘岛会议终于为未来减缓全球变暖绘制了一幅大致但并不明确的路线图,尽管中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框架原则下并未被要求明确其减排量及日程,但作为希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中国而言,其面临的外部压力日趋增加,同时加上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不断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如何协调经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迫在眉睫的问题,“十一五”规划中关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以及其后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视作政府希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保持经济适度的增长,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压力和C O2排放无疑成为实施的主要手段。
但有趣的是,尽管大多数人直觉判断中国的能源效率很低,但也有一些证据与之相悖,①很多研究也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②并由此引发对中央设定的节能目 *①②魏楚: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10018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电子邮箱:x i a o c h u@z s t u.e d u.c n;沈满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310027。
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基于新疆数据的实证分析
应大力支持重工业部门的节能技术进步 , 同时更应大力发展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 关键词 :能源强度 ;指数分解模型;结构效应 ;强度效应 中图分类号 : 4 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 80 20 )3 0 1— 7 0 0 2 2 (0 90 — 0 4 0
一
能源强度作为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指标 , 但二 者呈 反 比关 系 ,即能 源 强度 越 低 能源 利 用 效率 愈 高 , 之亦然 。 反 改革开 放 以来 , 疆 能源 消费表现 出快速 膨胀 新 的特 征 , 17 年 的 992 吨标准 煤增 至 20 由 98 7. 7万 06
型, 18 - 20 对 95 0 5年新疆能源强度进行分解 , 寻求影响新疆能源强度变动 的主导效应。实证结果显示, 改革开放 以 来, 新疆能源利用率进入 了持续 改进历程 , 但在全 国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还应注意到 , 新疆 能源强度 效应 主要是
由工 业部 门能源 强度 改进 所 致 , 其 是 重工 业 部 门 能源 强度 的 改进 , 转 了能源 利 用 效 率提 升 的不 利 影 响 。 因此 , 尤 扭
第3 期
师 博, 秦放鸣 : 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
年 的 607万 吨标准 煤 , 4 年均 增幅达 67%。 .2 与此 同 时 , 疆能 源利 用效 率也 进入 了略 有起伏 的持 续改 新
收稿 日期 : 0 8 l — 8 2o 一 1 1
和 2 .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 , 84 o 能源产业理 应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 但长期 以来 , 较低 的
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
— —
基于新疆数据的实证分析
师 博. 秦放 鸣
“十一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20%目标约束下我国的能源需求及政策措施
锯j 宪 考 2 6 第7 期( 第23期) 钎 考 0 年 7 总 0 辫 0 7
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① 从 18 20 90— 00年, 中国取得 了令人瞩 目的经 济成就, 年均 G P增长速度超过了 9 , D % 而同期我 国的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只有 39 .%。工业化国家 的发展实践表明, 在工业化初期 , 能源消费的增长 速度要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18 — 02年, 91 20 工 业化 国家的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小于 1甚至 , 小于05发展 中国家只有中国能够取得能源弹性 .,
一
、
我 国 能源 强 度 的 变 化 趋 势 ( 9 0~ 18
产业产值所 占 比重 提高 , 不意 味着综 合能 源 并
强度 的上升 , 如果该部 门的能源强度较 低 , 则会
20 0 5年 )
能源强度是 能 源 消费 量 和 国 内生产 总 值
( D ) 比值 , 量 的是 一个 经 济 体 的 能 源 G P的 衡
英 国外 交与联 邦事务部 “ 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 展” 目资助。 项 ① 林艳君 、 冯春萍 : 浅析上 海市产 业结 构变 动对 能源 强度 的 影响》 载 于《中国能 源》 0 6年 第 2期, 4 《 , 20 第 3— Nhomakorabea4 6页。
5
维普资讯
相对于经济总量和 能源消费量而言 , 能源强度
在很 大程度上是一个外生变量 。也就是说 , 不
是经济总量和能源 消费量决定 了能源强度 , 而 是经济 总量 和 能 源 强度 决 定 了能 源 消 费量 。 尽管如此 , 短期的能源供给 下降或者需求上升 引起的能源价格上升 , 也会造成 能源消费者减 少能源消费或者进行能源替代 , 而促使能源 进 强度的下降 。
能源效率评估与管理的指标制定
能源效率评估与管理的指标制定我国正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能源管理的重要任务。
能源效率评估与管理的指标制定是实现能源节约与环保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源效率评估与管理的意义能源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关乎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对能源效率的评估和管理,可以更好地衡量和监测能源利用的效率,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
二、能源效率评估与管理的指标体系1. 能源消耗量指标能源消耗量是评估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指标之一。
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能源消耗量。
通过对能源消耗量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能源消耗的高峰时段和高峰区域,为优化能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2. 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能源利用效率是评估各个领域能源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和比较,可以找出各行业的能源利用瓶颈,并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和建议。
3. 能源技术水平指标能源技术水平是评估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各个领域的能源技术水平指标进行评估和比较,可以找出落后的技术环节,并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4. 能源管理绩效指标能源管理绩效是评估企业或单位能源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指标。
建立合理的能源管理体系,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各个企业或单位的能源管理绩效指标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发现管理不善的企业或单位,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三、能源效率评估与管理的实践案例近年来,我国在能源效率评估与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各地区和企业纷纷开始重视能源管理工作,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
1. 北京市某工业园区能源管理实践该工业园区通过对各个企业的能源消耗量、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技术水平进行评估和监测,发现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作者:吴家红段永瑞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0年第01期摘要: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評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
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
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全要素能源效率;超效率SBM模型;收敛性检验中图分类号: F 224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ystem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 evaluation indices based on DEA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6 is measured by using the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and considering undesired outpu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for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FEE trends in each region i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FEE of China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from 2007 to 201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regions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The eastern region has the highest energy efficiency,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ranks the last,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radi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convergence test that China′s t 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s diverging between 2007 and 2016, and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Key word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convergence test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摘要:“十一五”规划中不仅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并对主要耗能产品和耗能设备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
为确保“十一五”目标的实现,一场“节能减排”风暴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掀起。
将依据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
能源消费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三个指标对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标签:能源效率;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单位产品能耗1引言及文献综述1.1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的现状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
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
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
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
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1.2文献综述现阶段关于我国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各个因素的分析。
HangandTh(2007)分析了中国在1985年和2004年之间撤销能源价格管制引起的能源价格变化对总能源效率和煤、石油、电力这三类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在1995年之前各类能源的高价格会导致总能源效率的显著提高,但1995年之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已经弱于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Fan(2007)研究了1992年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对能源效率改进的影响。
认为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1993年之后的能源效率改进有着显著的影响。
Moore(2007)将能源部赞助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蒋金荷(2004)比较了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并分析了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λ h POP h ≤POP p h =1
H h =1
∑ λ h CO2 h = CO2 p
· 59·
·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3 年
H h =1
第5 期
∑ λ h GDP h ≥GDP p ( 3)
2010 年我国各省区能源消耗量迭代 测算的技术效率一览表 Tab. 1 China’ s 30 provinces iterativ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schedule
H
2
模
型
Fre, et al[12] 最初提出环境生产技术的目的, 是为了 更合理的对包含非期望产出的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效率评 价, 而 Zhou 和 Ang
[13 ]
以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 采用环境
生产技术, 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绩效加以验证。 DEA 方法作为系统工程方法, et 于 1978 年被 Charnes, al
行简述。 第一, 指数分解方法能从产出效应、 结构效应和效率 效应角度对能源强度的变化加以分析。Ang 振宇等
[2 ] [1 ]
将宏观能源
消费总量、 综合能源强度和 CO2 排放的变动加以分析, 高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我国生产用能源强
[3 ]
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断点分析, 邱寿丰 度对能源强度变化予以分解。
H h =1 H h =1 H
的研究, 提
出投入导向型的 ZSG 环境生产技术分配模型如下: E p ( 1 - h rp ) ≤E p ∑Eh
h≠p
∑λh Eh 1 + ∑ λ h K h ≤K p
, 林坦和宁俊飞
[23 ]
将 CO2 作为单一投入变量, 而以
[24 ]
人口数量、 能源消耗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进行 CO2 排放的额度分配; Hu 和 Fang 采用 ZSG - DEA 的产出导
[14 ]
Zhou, et al 首次提出,
[18 ]
[15 ]
对该方法在能源和环境经济
[16 ]
学的 应 用 进 行 小 结, 而 Gomes 和 Lins Zhou 和 Ang Sueyoshi, et al ,Zhou,et al
[19 ] [21 ]
, Wei, et al
[17 ] [20 ]
· 58·
: “十一五” 苗 壮等 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
第三, 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强度约束目标实现提出政策 和建议。何建坤等
[9 ]
向模型对台湾地区的券商的市场占有率进行效率评估; 孙 作人等
[25 ]
“十一五 ” 对实现 期末的能源约束目
[10 ]
“十二五 ” 采用投入导向模型对我国 的节能指标
摘要
“十一五” 截至 期末, 我国各省区基本完成能源强度下降 20% 的政府分配目标, 而实际上, 各省区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实际对
“零和收益” 应的技术效率相差甚远 。本文在提出基于 思想的环境生产技术( ZSG 环境生产技术) 的基础上, 采用非径向分配方式将 “十一五” 期间各省区的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按照整体效率最大化思路进行分配, 并与能源强度的实际下降幅度进行比较 。 实证分析 表明: 对能源强度约束指标的分配结果, 各省同时处于全部省区的共同 ZSG - DEA 前沿面上, 可以实现各省能源节约与经济发展 、 环 “公平” 导向, 而本文提出的 ZSG 环境生产技术分配机制更 境保护的整体帕累托最优; 中央政府提出的省级行政分配机制更注重的是 “效率” ; “十一五” “理 导向 期间各省区能源强度实际下降幅度对应的技术效率不同, 部分传统的高能耗省区降幅尚未达到 强调的是 , “十二五” 想水平” 将在 时期应对形势更为严峻的节能减排工作, 尽管实现能源强度约束指标的路径各不相同。 关键词 能源强度; ZSG - DEA; 环境生产技术; 十一五; 效率分配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 ( 2013 ) 05 - 0058 - 0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2104. 2013. 05. 009 中图分类号 F123. 3 文献标识码
“十一五 ” 截至 期末, 我国各省区先后基本实现了能 取得了节能工作 源强度下降 20% 的政府分配约束指标, 的阶段性进展。此外, 中央政府已明确到 2015 年末的全 国能源强度水平要比 2010 年末下降 16% 的宏观目标。不 如果予以“一刀 同省区的开展节能工作的现实条件不同, 切” 的能源强度约束指标, 必定导致部分地区的“轻而易 举” 与部分地区的“步履维艰 ” 的两极分化。 基于“十一 “理所应当 ” 五” 时期的历史数据, 对各省区所 实现的能源 “十一五” 强度约束指标予以计算和分配, 对于各省考核 时 “十二五” 期的节能减排绩效, 并为 甚至更远时期制定切实 可行的经济规划与产业政策, 具有实际的政策指导意义。
, ,
,Sueyoshi 和 Goto
等也使用 DEA 在能源和环境软科学领域
得出丰硕的成果。 经典 DEA 模型会赋予投入( 或产出) 变量完全的自由 度, 而在分配领域使用的 DEA 方法, 通常会受到某一个投 “十一五 ” 入( 或产出) 变量总额保持不变的限制。本文以 时期各省区的能源强度约束指标的最优分配作为研究目 该目标会受到我国“十一五 ” 时期能源消耗总量历史 标, 数据的不变性的约束。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前提下, 某 个省区( DMU) 的能源消耗量的增加意味着其他省区能源 消耗量 的 减 少, 即“零 和 收 益 ” 思 想 ( 即 Zero - Sum - Gains) 。体现“零和收益 ” 分配思想的 DEA 模型被称为 ZSG - DEA 方法。在 ZSG - DEA 方法中, 部分决策单元可 通过重新分配某一投入或产出变量, 直至所有决策单元都 达到技术效率值为 1 的理想境界, 即意味着全部决策单元 都位于一个新的前沿面( ZSG - DEA 前沿面) 上, 而该变量 总额始终保持不变。 Lins, et al[22] 首次在悉尼奥运会获奖国家的投入与奖 牌产出评价的研究中使用 ZSG - DEA 方法, 此后 Gomes 和 Lins
[1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λ h E h ≤h p * E p h =1
H h =1 H
∑ λ h K h ≤K p
∑ λ h POP h ≤POP p h =1
H h =1 H h =1
∑ λ h CO2 h = CO2 p ∑ λ h GDP h ≥GDP p ( 2)
[16 ]
h = 1, …, H λ h ≥0 , 在式( 2 ) 的基础上, 结合 Gomes 和 Lins Min h rp
。本文以 ZSG - DEA 方法与环
提出效率分配导向的 ZSG 环 境生产技术作为研究基础, 境生产技术, 先通过 ZSG - DEA 方法计算能源消耗量所对 应技术效率, 最终将能源消耗量进行效率分配( 而其他变 量保持不变) 。经过模型计算并分配后, 全部省区都处于 ZSG - DEA 前沿面上, 实现全部省区的能源、 经济与环境 的整体帕累托最优。 存在 H 个省区, 人口数量、 资本存量与能源消耗量为 K 和 E 表示) , 国内生产总值和 三种投入量( 分别以 POP、 碳排放量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变量( 以 GDP 和 CO2 Ep , K p 和 POP p 为第 p 个省区的能源消耗量、 表示) , 资本 GDP p 和 CO2 p 为第 p 个省区的国内生产 存量和人口数量, 总值和碳排放量, 在此情况下, 由所有投入 - 产出向量构 成的生产技术集 T 可表示为式( 1 ) 。 T = { ( E, K, POP, GDP, CO2 ) : E, K, POP can produce GDP, CO2 } ( 1) 结合非期望产出 CO2 的弱可处置性, 将式( 1 ) 转化为 DEA 模型, 即式( 2 ) 。 目标函数为 h p 最小化的涵义为, 追 求该省区的能源消耗量的最小化。 h p 即为该省区能源消 耗量的非径向 DEA 技术效率。 Min h p
[7 ] 和随机关系; Karl 和 Chen 探讨了政府支出的急剧膨胀 [8 ] 对能源强度的显著影响; Wu 指出省级经济结构的变化
1
文献综述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强度相关的学术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拟从能源强度的分解分 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和政策分析角度对相关研究成果进 析、
采用完全分解模
型, 从省级区域、 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角 第二, 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 分析。Fisher
[4 ]
认为价格效应会占到能源强度的下降的
54. 4% ; 冯泰文等[5] 研究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以及其他因 et al[6] 等讨论了能源消 素调节效应进行相关分析; Feng, 费结构、 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之间的长期均衡、 内在动力
·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3 年
第 23 卷
第5 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23
No. 5
2013
“ 十一五 ” 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
苗 壮 周 鹏 周德群 李向民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6 )
[26 ]
约束目标的前提下, 讨论了增加出口和降低能源强度的关 通过对 GDP 和能源统计数据的研究, 提出完 善能源强度指标统计体系的观点和措施。 综上所述,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不足: 现有的 研究局限于在掌握能源强度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影 以及对实现能源强度约束 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分解分析, 目标的路径的政策研究, 缺乏对能源强度约束指标分配的 系统性考虑和整体性把握。 要完成对“十一五 ” 期间我国 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的最优分配, 需要对能源 - 经济 - 环境的系统以及碳排放的宏观生产机理进行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