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是如何被废除的
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废约运动

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废约运动自1842年英国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起,到抗战时期止,列强用武力和欺骗的手段与中国签订上千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使列强获取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协定关税权和海关行政权、租界、租借地、驻兵权、沿海和内河航行权、投资设厂权、片面最惠国条款、文化侵略等等特权。
这些帝国主义特权互相补充,互为呼应,织成了一张严密的铁网。
尽管不平等条约是对国际法的粗暴践踏,但列强却依靠武力为后盾,使中国陷入了不平等条约的泥潭。
最初中国由于长期闭关锁国,不懂不平等条约的严重侵略性质,只是直观地对损兵折将、割地赔款、强开商埠痛心疾首,因此反侵略斗争的矛头并未明确指向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大,中国各界人士逐渐加深了对世界现状的了解。
尽管不能从帝国主义本质上认识不平等条约的侵略性质,但对不平等条约违背国际法的性质却逐渐有所了解,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也渐有切身体会。
尤其是日本废除外国特权的事实,对中国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由此开始了修改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
随着条约而来的负面影响的加深,中国历届政府企图通过外交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
尤其是想修订关税税则,以增加财政收入。
1902年,清政府向列强提出使关税税则确实值百抽五和修改治外法权的要求。
1917年,北洋政府与列强进行了增收关税的谈判。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提出了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条件,并围绕二十一条所引起的山东问题同日本进行了激烈的外交斗争。
在 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又一次提出了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提案。
列强表示尊重中国主权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在适当时期召开关税会议使中国关税税则到切实值百抽五和增收二五附加税;在适当时候组成一个委员会凋查中国司法状况,看中国是否适宜取消治外法权。
英国应交还威海卫租借地,法国承认交还广州湾,日本也允许有条件的交还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只是停留在国际法意义的水平上,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而没有出现系统的有组织的反帝废约运动,也未能真正触动不平等条约体系。
辛亥革命失败的成功原因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成功原因失败原因辛亥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1,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原因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为了支付对外巨额赔款等,清政府加重税赋,致使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清政府推行的立宪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2,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一,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1894年11月,孙中山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
政府”。
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二,武装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为什么是失败的(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2)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未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一)

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一)
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
简介
•近代史背景
•不平等条约的起因
不平等条约的种类
1.《南京条约》
•签订时间:1842年
•内容:开埠、赔款、割地
2.《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1895年
•内容:割台湾、赔款
3.《马关条约》
•签订时间:1895年
•内容:割台湾、赔款
4.《辛丑和约》
•签订时间:1901年
•内容:赔款、割地
5.《北京议定书》
•签订时间:1901年
•内容:赔款、割地
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领土割让
•赔款导致经济困境
•侵犯主权,剥夺民族尊严
•开放不平等条款,损害中国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的反抗与废除
•清政府内部改革与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与共和国成立
•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
政府努力争取不平等条约废除
•参与国际会议
•签订《联合国宪章》
结语
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从反抗与废除的过程中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与抗争精神。
我们要继续努力,捍卫国家利益,争取民族尊严的进一步彰显。
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学习体会

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学习体会通过对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学习,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新中国,我国过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艰辛历程,才能成为现在的决决大国,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没有经历风雨也就没有彩虹,没有曾经那个多磨多难的沧桑的中国,也就没有现在的这个繁华安定的新中国,然而华夏民族是怎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呢?又是怎么成为一个被压迫的民族的呢?又是如何从满目疮痍中走出来的呢?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了,不平等条约逐渐被废除。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
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
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中国何时第一次废除不平等条约

大众对五四运动与北洋政府的印象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
五四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
巴黎和会上外交遇挫折北洋政府被万民指为“幕后卖国贼”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
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北洋政府。
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面对列强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拒绝签约不是最终结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
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北洋政府借一战有利外交形势收回德租界由于《辛丑条约》签订,德国在中国的天津、汉口、青岛等地开辟租界、租借地。
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及时间内容影

2014 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及时间内容影响第一阶段(1840年—1860年)这一阶段既是中国由君主专制社会走向半殖民社会的开端,也是列强在中国建立殖民体系的形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南京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形成。
《南京条约》又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
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三国在中国取得了如下权利:1. 取得自由对外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2. 取得协定关税的权利。
3. 取得取得在华传教、租地建房的权利。
4. 取得领事裁判权。
5. 取得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
这些不平等权利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无论是今后的租界、内河巡航、高额赔款都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发展与补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场小刀会起义令英国人取得了控制中国海关的绝佳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4年,英法为扩大在华权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条约:•中英、中法、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中英、中美、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这次战争带来的新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欧美各国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条约特权:1. 胃口大开的领土要求。
2. 扩大对外贸易窗口的要求。
3. 内河航运权。
4. 鸦片贸易合法权。
5. 内地自由行动权。
6. 劳工出国权。
第二阶段(1860年—1919年)漫画中,世界强权正在分割中国这块大饼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帝国进行了一场洋务运动的变革;在1860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清政府“内外祥和”,称之为“同治中兴”。
但是,好景不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76年因马嘉理案签订烟台条约。
1883年,法国为侵略越南而挑起战争。
在这场被称为中法战争的战争中,清军于马尾海战大败后在陆地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时清政府却主张趁胜求和。
1901年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901年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901年辛丑条约是清朝与八国联军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 清朝政府承认八国联军的胜利,同意支付巨额赔款,包括军费、战争损失和外交费用等。
2. 清朝政府同意开放更多港口和商埠,允许八国联军在中国多个城市设立租界,并将租界划归八国联军的管辖。
3. 清朝政府同意允许外国驻军进驻北京,并在颐和园等地修建公馆。
4. 清朝政府同意废除一些有利于中国的条约,如《天津条约》。
5. 清朝政府同意对外国人实行更多的商务和领事特权,包括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行走和居住。
6. 清朝政府同意改革中国的海关并将其管理权交由外国人,以确保对外贸易的平稳进行。
7. 清朝政府同意对外国人实行更加开放的关税政策,以促进对外贸易。
总体来说,辛丑条约是一项极为不平等的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使中国陷入更加困境的半殖民地状态。
中国所有不平等条约废除的历史

中国所有不平等条约废除的历史二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英中三国成为生死与共,并肩作战的战友。
罗斯福曾致电蒋介石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
”中国艰苦持久抗战,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钦佩。
中国的大国地位也得到反法西斯盟国的公认。
但是,美英等国在清朝末年强加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仍未废除,这就大大妨碍了中国与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合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更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首先签字的四国之一,只有尽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适应中国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符合联合国家进行战争的目标。
为此,国民政府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九四二年三月派出外交部长宋子文到美国,向美国政府转达中国政府希望立即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迫切要求,并争取和洽谈美援。
九月二日,国民政府派魏道明替换胡适为驻美大使,魏立即衔命由重庆飞赴华盛顿,以促成尽快签订新约。
在随后中美谈判中,国民政府都提出了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的要求,努力争取尽早废除不平等条约。
一九四二年十月九日,在两大阵营激烈交战之际,美英两国政府同时分别通知中国驻美、驻英大使,表示愿意立即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它有关特权。
中美、中英经过三个月的谈判,就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改订新约问题,达成协议。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由魏道明和赫尔代表两国在华盛顿签字;同日,“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由宋子文、薛穆、黎吉生,代表两国在陪都重庆签字,上述两约通常简称“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
中美、中英新约强调∶中美、中英是平等的主权国家,缔约双方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并愿共同致力促进人类平等关系的发展。
中美新约共有八条,主要内容有∶(一)废除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关闭在华美国法院及领事法庭。
美国公民在中国,按国际法受中国政府管辖。
(二)废除“辛丑条约”,终止其给美国的特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 名词解析

1. 《辛丑条约》是 1901 年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因为 1901 年正好是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1894 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1895年 4月 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病死,由他 6 岁的儿子载淳即位。
遗命肃顺等 8 人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
载淳的母亲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和留在北京的奕訢勾结起来,并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于11月12日在北京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下令将肃顺斩首,并否认咸丰遗诏;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 1862 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实际上慈禧篡夺了最高统治权。
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
4.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 19 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中国通史维新与革命观后感500字

中国通史维新与革命观后感500字清朝末年发生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对于中国近代史而言,鄙人认为没有比这次政治改革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了。
以后的八国联军进北京,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甚至辛亥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光绪帝引用康有为等人主张,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新政推行了仅仅103天就被废除了。
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
.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
..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
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的反对。
最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出面训政;重新总揽朝政。
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幽禁,变法的内容基本全部废除。
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主动的和平改进的机会。
以后不可避免的用革命运动这种破坏力极大的暴力运动来改进。
而作为被动的被推翻和主动的接受改良结果是不一样的。
血祭了百日维新,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
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
假如戊戌变法成功的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写。
清朝甚至可以真正中兴,最起码能够延长国运多年。
正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失去了上层改革的机会,引起了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
内忧外患交集,这才使清朝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值得深思的。
八年级上册四大条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四大条约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四大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和《箱民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的现代史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这四个条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是中国和英国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也是中国被迫“开国”的开始。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三个口岸,赔偿英国军费200万银元。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失去了对自己领土的控制权,中国也因此开始了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历程。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项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支付赔偿款4500万两白银,并将北京的外国使馆设为“租界”。
此外,中国政府还需要向八国联军发出公开检讨书。
这项条约标志着中国成为了列强的被殖民地。
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于1895年签订,终止了中日甲午战争。
根据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榆林、连江四个地区给日本,赔偿6亿两白银。
此外,日本还可以在中国的上海、汉口、宁波、福州、广州、厦门等城市设立“租界”,拥有办法院和租界警察。
这个条约导致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箱民条约箱民条约于1900年签订,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的一项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同意在华洋务运动结束后开始废除不合理的征收工资的规定,并支付赔偿金额4500万两白银(与辛丑条约金额相同)。
条约还规定八国联军驻扎在中国大量地区,直到赔偿结束。
总结通过阅读这四条约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对中国的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标志着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遭受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和侵略行为。
这也导致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下降,以及中国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这些条约的历史教训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防止类似的历史事件再次发生。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 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概述内图片来源:台湾政治大学数据库 )
背景
背景
时局图 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取得“租借”海港和筑路、开矿等重要投 资特权,并且划分“势力范围”, 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 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
后续事件
条约履行
条约废除
条约履行
载沣使德期间合影 《辛丑条约》的中方义务,涉及遣使道歉、惩处官员、暂停科举、支付赔款、修改条约、 改革外交等各方面。
载沣使德道歉,是清廷第一次遣亲王出使外国。载沣在条约签订前即根据议和大纲等文件而启程, 并因出 使中的表现得到中外舆论的较高评价。 那桐使日,则见其《东使日记》。
为此,李鸿章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但也开始为谈判做内外准备,包括要求清廷镇压义和团以及与列 强周旋等等。 同时,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了拘捕李鸿章的打算。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俄 军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 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
如何理解清末新政

如何理解清末新政一、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童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马芸芸[摘要]抗战时废约外交并非完美无缺,了无遗憾,它甚至还带有弱国外交的烙印,但综观整个废约交涉的得失,我们仍不妨说,其成就斐然。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长期不懈顽强御侮的历史报偿,而且是世界人民共同反抗暴政的意志在国家关系层面上的必然反映。
它不仅属于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它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属于全人类为民主和平而奋斗的人们。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废约外交[中图分类号)K2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6)03—0066—0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摆脱在旧的国际体系中的屈辱地位。
中国抗战时期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外交,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之一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而凝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本文试就中国与美、英、法三大国的废约交涉问题略陈管见,以祈正于方家。
一、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
1941年12月,中荚英联合军事会议由蒋介石主持在重庆举行…。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两天后,根据阿卡迪亚会议(Arulia)决议,中国战区正式成立,蒋任总司令心】。
同时,美英加大x,J-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在此情势下,重庆国民政府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废约外交,抓住了战争给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提供的这一历史机遇。
中国自1842年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始,即步入条约体系时代,中华民族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将争取国际社会援华抗日作为外交重点,废约问题退居次要地位;并且,由于日本侵略矛头首先指向美英等西方大国利益集中的东部沿海各省和长江流域,故继续保留美英的治外法权和租界,有助于增加美英与日本的矛盾。
因此,国民政府并不急于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
《辛丑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是什么时候停止的?

《辛丑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是什么时候停止的?本文导读:《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八国联军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偿还,加上利息,本息和共计9.8亿两。
不仅如此,各国还加上了外国教会、传教士等在中国的损失2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辛丑条约》的总赔款为10亿两白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并成立了民国政府,但清政府的赔款并没有结束。
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国外势力的干预下,加上国内不稳定,袁世凯同意了“各关关税已全部交由总税务司管理,以备拨付外债赔款”这一荒唐的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都想拉中国参战,就提出“缓付5年赔款,并免去了之后的利息”这一条件。
1917年,中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对德宣战,之后中国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一战结束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由于战败,都被迫放弃了1917年以后的《辛丑条约》赔款。
之后国内局势一直稳定,1925年,段祺瑞为了得到国外势力的支持,就与法、比、意签订协定,同意继续赔款,并用美金支付。
当时,新成立的苏联政府为了获得中国的承认,就积极对华示好。
经过谈判,1924年5月31日双方正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联放弃了俄国在《辛丑条约》中的战争赔款,并提倡中国将该笔款项用于教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仍以保持海关的“完整”为借口,坚持照旧支付日本赔款,这令国人非常之愤怒。
在各界人士的大规模抗议下,国民政府才考虑放弃对日本的赔付。
而直到1938年底才真正宣布停止对日本战争赔款的支付。
二战中,考虑到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为了让中国坚持抗战,在1943年,英美两国与中国签订了合约,废除两国在中国的特权,并正式停止了《辛丑条约》的赔款。
也就是说,清政府所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真正停止支付的时间是1943年,实际支付的赔款额约5.8亿两之多。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
大二《中国教育史》-晚晴科举制改革与废除

二、改革与废除历程
1、洋务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对晚清教育改革发挥了举足轻
重的影响。张之洞等在《妥议科举新章程折》中提出改革科举的主张:“第 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 …二场以时务策 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 …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 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 … ”这一改革建议、措施为礼部所采纳。光绪二 十四年六月礼部颁布的《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疏》,就是根据张之洞等人 的建议拟出的改革科举的章程。这是科举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对晚清的 整个科举改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重的影响。张之洞等在《妥议科举新章程折》中提出改革科举的主张:“第 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 …二场以时务策 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 …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 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 … ”这一改革建议、措施为礼部所采纳。光绪二 十四年六月礼部颁布的《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疏》,就是根据张之洞等人 的建议拟出的改革科举的章程。这是科举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对晚清的 整个科举改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维新派在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变法诏令中的在文教方面就提到了
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即为废八股改试策论。但是好景不长,光绪 的改革很快就被慈禧太后所废除。这阶段进行的只是改革。也可算作 废科举的初级阶段,摸索、初探。康有为《公车上书》中指出 这些改革科举的举措,从考试内容上已经完全摒弃了《四书》、《经》 限定的范围,初步具备了现代科学的内容。文科科举虽然还要求考 《四书》、《五经》,但考试内容也大大拓宽,增加了国内外历史等。 尤其是取消了八股文体的格法限制,作答内容也不再限定在《四书集 注》等书内,甚至取中名额也不再限定,及格即取。
:45-49. [3]刘绍春.晚清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J].社会科学辑刊,2001(05):
《辛丑条约》中的9.8亿两白银赔款,中国到底赔了多少?

《⾟丑条约》中的9.8亿两⽩银赔款,中国到底赔了多少?晚清历史,就是⼀个割地赔款的历史,⽽在这些丧权辱国的条款中,《⾟丑条约》的赔款⾦额最多,⾼达9.8亿两⽩银。
那么,中国到底赔了多少呢?(慈禧)⾟丑条约的签订,与⼀个⼥⼈有关,就是她的⽆知和任性,让中国不仅仅割让⼟地,还要⼤量赔款。
这个⼥⼈就是慈禧。
⼤清朝⼀直闭关锁国,统治者认为中国地⼤物博,不需要和西⽅国家打交道,就在这种观念中,⼤清国国⼒落后,在甲午战争中,苦⼼多年培养起来的北洋海军⼀败涂地,此后列强纷纷侵略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明智的君主,会逐⼀对付列强,然⽽慈禧却不然,⼀⼝⽓向11个国家宣战。
原本,这些国家之间也是⽭盾重重,在看到慈禧同时宣战后,拧成了⼀股绳,抱团侵占中国。
慈禧之所以敢⼀⼝⽓宣战,主要是听信了下⾯⼈的汇报,说义和团⼑枪不⼊,可以赶⾛洋⼈。
但是,在双⽅交战后,义和团根本敌不过⼋国联军的洋枪⼤炮。
慈禧不得不西逃到西安,最终以签订《⾟丑条约》结束了这场闹剧。
(⾟丑条约)在⾟丑条约中,中国赔偿11个国家的战争赔款⾼达9.8亿两⽩银。
那么,9.8亿⽩银对清朝意外着什么呢?根据资料记载,当时清朝政府⼀年的财政收⼊才8000万两⽩银。
如果国民⼀分钱不花,也要12年才能还清。
根据换算,这些钱放在今⽇,也要有2500亿⼈民币。
国家要正常运转,不可能拿出所有的钱进⾏战争赔款,所以清政府采取的是按揭贷款,⼀点点还。
这个条约是1901年签订,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的这些年⾥,战争赔款正常进⾏。
中华民国为了得到列强的⽀持,也不得不接受清朝的债务关系,只好也进⾏赔款。
最先停⽌赔款的两个国家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1917年,第⼀次世界⼤战爆发,中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停⽌了对德和奥匈帝国⽀付庚⼦赔款。
“⼀战”胜利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对德奥的庚⼦赔款彻底废除。
也是在1917年,俄国爆发了⼗⽉⾰命,沙俄变成了⽆产阶级领导的苏联,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停⽌⽀付俄国赔款。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慈禧在签订《辛丑条约》后发表的感言,意思是说:用中国的物力、财力,来取得侵略者的欢心,一副为了大清国的平安统治而卖国的嘴脸。
革命家陈天华曾经说清朝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陈天华像)《辛丑条约》的签订后清朝变成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了。
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辛丑条约》不是一个孤立的条约,清朝发生急剧变化开始于《马关条约》后,帝国租借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辛丑条约》时达到顶峰。
《辛丑条约》签订的背景。
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却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后党的反对,百日维新失败,光绪被慈禧囚禁。
慈禧想着废掉光绪皇帝,另外立慈溪弟弟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的儿子爱新觉罗.溥儁为帝。
(爱新觉罗.溥儁像,这是代替光绪皇帝的)西方列强大都是君主立宪制,对慈禧擅自废立皇帝有看法,不想自己的国家产生连锁反应,一致表示反对。
慈禧自然心里不舒服,加之各国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于是用义和拳运动以及朝廷主战派攻击各国在华使领馆和教堂等洋人聚集的地方。
八个主要国家组成联军,进攻中国,并占领了北京,1901年双方议和签订了《辛丑条约》。
(绑缚刑场的义和团人员照)《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清朝派遣爱新觉罗.奕劻、李鸿章、联芳等参加议和条约谈判,列强十一国派全权大臣参与,于1901年9月7日签订条约,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丑年,因此被称为《辛丑条约》。
这一条约没有割让土地款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一、赔款。
这次赔款共计456311995两白银,涉及14个国家(不是签订条约的十一国)。
分39年还完,年息4厘,共计9.8亿两白银。
如下图:平均每个中国人人均一两多白银,清朝政府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
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海关一直把持在外国人手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全面回归。
二、侵华国家的特权。
侵华列强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并且派驻军队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大清国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为什么日后列强纷纷放弃赔款?

辛丑条约,大清国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为什么日后列强纷纷放弃赔款?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又一次饱受列强的欺凌,人民的负担一次又一次加重。
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攻破了北京城。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跑,令李鸿章与入侵的11国代表谈判。
然而李鸿章根本没有发言权,他的任务只是签订最后的协议。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按照每个国民赔一两,共计4.5亿两白银。
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你想想看啊!这么多的白银啊!多么的庞大的数目啊!这个数目对于当时的清政府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开支。
怎么还呢?最后清政府只能是向又向列强们借钱来还,算了一下连本带息一共要还9.8亿两的白银。
并且还要在39年内还清。
然而清政府很快就灭亡,这么多银子最后究竟是怎么还的?其实这些银子很大部分都没还,清政府仅仅陪了几年时间,各个列强就陆续放弃大清国赔款。
于是清朝在还了几年以后列强就放弃了向清政府索要赔款。
因为要来的钱好像都被借回去了,他们也意识到清政府是还不起了。
再者就是各方人士的努力以及列强们的斟酌,最终良心的放弃了,并且还要把以前的退给清政府。
不过退回的这些钱只能用于教育方面的。
停止支付德国奥匈帝国赔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美国劝说中国加入协约国,用来压制德国在远东利益,最终中国加入协约国,向德国宣战,宣战之后,中国便停止向德国支付赔款。
奥匈帝国瓦解之后,奥地利匈牙利便也放弃了庚子赔款。
停止对俄国的庚子赔款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政府解除了内外国债,为了与中国交好,也停止了庚子赔款,从此,对俄国的庚子赔款也进行了终止。
美、英、法、比、意退还庚子赔款美国是率先退还庚子赔款,在谈判时,梁诚在谈判桌上和美国人纠结使用白银还是黄金支付,对方无意间说了一句赔款太多了。
后来改变方略,希望美国减少赔款,随后几年间梁诚游说于美国各界,最终,美国总统要求国会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中国派遣留学生去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丑条约是如何被废除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签订过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那就是辛丑条约。
在后来,又怎样废除了这个条约?是谁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就和一起来看看辛丑条约是如何被废除的。
在1901年,那时候是各大列强准备来瓜分中国的时候,这也是造成了中国的危机特别严重,由于当时的闭关锁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落后太多,这时候人们才真正的觉醒过来,才明白了救国才是最主要的目标。
1898年的时候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失败,1900年在此爆发了农民为主体的反帝国的运动,义和团的出现使当时的各国列强感到恐慌。
他们八个国家联合起来准备入侵中国的土地。
在当年八月开始从北京进行入侵,清朝的皇后慈禧带着皇帝逃往西安,这时候清朝被迫只能向帝国求和。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清朝开始压制义和团的反帝国行动,甚至开始反过来攻打义和团,这也导致了义和团的灭亡速度更加加快,之后义和团被清朝加上八国联军的剿灭失败之后,列强发现中国境内已经没什么威胁他们的力量,于是继续开始实行压榨政策,压榨中国的土地和巨额的赔款,这时候清朝由于自身的军事力量几乎没有,再加上八个国家迫使的压力中国无奈只能签署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签订的,由于清朝军事力量的薄弱,再加上八个国家的施压还把义和团给剿灭了,清朝无力反击只能签
署。
辛丑条约是在清朝时期慈禧受到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和八国列强签订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在不停的倒退。
辛丑条约的废除方式1、战时外交
在最艰难的时期,蒋介石依然表现出坚忍的不服输的意志。
1939年9月,他在日记中写道:“国际情势虽甚险恶,如我择善谨慎运用,余深信必能使我国家从此复兴也。
”因而,对于外交的过问,蒋介石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审慎。
而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大权也开始迅速地集中到蒋介石的手中。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改组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以国民党总裁为委员长。
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蒋介石的权力空前强大。
1941年底,由于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常驻美国,蒋介石便兼理起外交部长职务,正式成为中国外交的最高决策者。
大权在握的蒋介石,也施行了一些极具个人色彩的外交方式。
他往往打破常规、不问手续,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职业外交方式。
他曾在日记中批评中国的职业外交官说:“中国外交人才,怯懦无骨气,无责任心,惟私利是图,徐谟之胆小如鼠,尤为可鄙。
”他说:“中国从前的外交人员,尤其甲午以来的外交人员,就是抱着这自居卑下,甚至枉屈自全的心理,以为外交无法转变国家的形势,所以自前清以来,
一切事业,都无进步,而以外交落后为尤甚。
因为外交人员怀了这种错误的心理,所以行动就缺乏勇气,处事就没有刚毅精神,不能发扬国家的威信,达成政府的使命。
”在他看来,大多数职业外交官“总还脱不了旧官僚与政客的习气,生活不能紧张,心理不能改革,办事松懈因循,不切实际”,很难适应战时外交的特殊情况。
因而,在蒋介石处理对外关系时,他更乐于使用非正规的外交途径,常常倚重一些“外围人物”。
在对美关系上蒋介石可以倚重宋美龄、宋子文和商震,对英有杭立武和王世杰,对苏有孙科和杨杰,对德有李石曾和蒋百里——如此庞大的非职业外交人员群体,使蒋介石在选择外交途径时游刃有余。
且围绕在蒋介石身边的外国顾问——如拉铁摩尔,也使他获取外交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诸如居里、威尔基等穿梭于重庆、华盛顿之间的外国特使,更使得蒋介石有能力绕过常规外交渠道,从容地施展他的“人身外交”。
以蒋介石“人身外交”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战时“元首外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自有现代外交以来根深蒂固的过分依赖职业外交官的传统。
蒋介石所派出的私人代表与外交特使,又多为孔、宋两家人员,他们利用自身巨大的活动能量,反而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外交成果。
2、废约交涉
战时外交,除了在军事、经济上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外,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在政治上争取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
1940年11月,日本与汪伪政权签订条约,“撤销其在中华民国所有的治外法权,并交换其租界”。
日本放弃在华特权,实际上是一种策略,在政治上迎合整个民众一直以来的废约梦想,争取更多民意,以瓦解已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
因而,为了提升重庆国民政府的地位,并挽救其日益受到挑战的威望,蒋介石也将废除各国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1941年7月,蒋介石在和他的美国政治顾问拉铁摩尔长谈时说:“中国进行了足足四年的抗日战争,到头来却发觉自己依旧处境孤立……步入抗战的第五年,却没有一个盟国。
”与此同时,日本却利用这种状况大肆宣扬说,白人依旧把中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加以对待,中国尽管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却仍然没有得到民主国家的平等对待,因此应该另谋出路。
蒋介石说:“如果这一现象不加以制止,将会削弱中国的抗战力量”。
随即,他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两个建议:建议之一是,由罗斯福倡议英国和苏联与中国结成同盟。
建议之二是,中国参加英美澳和荷属东印度召开的太平洋联防会议。
“这两个建议中的任何一个付诸实施,都将保证中国与其他民主国家处于平等地位,并消除歧视中国人的感觉。
”
然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蒋介石做出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但英苏忙于欧战、无暇顾及远东,美国也极力避免过早地与日本发生冲突,所以对蒋的建议反应冷淡。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不宣而战。
太平
洋战争爆发,蒋介石命运的转机也随之来临。
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中国政府便向日德意三国宣战,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这样,中国与日本、意大利及其轴心国同盟的西班牙所签署《辛丑条约》的相关条款至此废止,而德国从《辛丑条约》中所获得一切权益也早在一战后就被中国收回。
不止如此,由于世界政治格局的迅速变化,中国与其他《辛丑条约》签约国的废约交涉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1942年1月1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二十四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一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从此,中国与英美正式成为反法西斯的盟国关系。
从法理上,这些不平等条约依然将中国在盟国中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就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
从现实需要讲,中国战场牵制着百万日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士气。
于是,国民政府将全面废除不平等条约提到了议事日程。
1942年10月,蒋介石在接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维尔基时说:“中国今日尚未能取得国际上平等之地位,故深盼美国民众能了解中国,欲其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平等,应先使其本身获得平等地位始。
”
3、《辛丑条约》的终结
1943年1月11日,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条约第二条,规定大致如下:美国认为1901年9月7日之议定书,应行
取消。
并同意该议定书及其附件所给予美国政府之一切权利应予终止,美国愿协助中国与其他有关各国成立协定,将北平使馆之行政与管理,连同使馆界之官有资产及官有义务,移交中国。
同一天,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英驻华大使薛穆也在重庆签订《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
条约第三条内容与中美条约第二条规定大致相同。
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的《辛丑条约》正式废止。
中国与英美交涉的成功,对其他的国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3年10月20日,中比条约第二条,1945年5月29日,中荷条约第三条;1946年2月28日,中法条约第三条,均做出同样规定,废除《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原签字国,共十一国。
除上述英美比荷法,五国外,其余如德、奥、俄、日、意大利、西班牙六国,因宣战或改定新约,也已取消。
至于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虽非辛丑条约签字国,因有使馆界等关系、于1945年4月5日、1943年11月10日、1946年5月20日、1947年4月1日,先后以条约或换文放弃。
至此,《辛丑条约》强加于中国的约束基本得以清空,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在中国获得的权益只剩下使馆界一些房屋的产权而已。
当时,在美国商洽军援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向美国提出了废约的问题。
10月9日,美国政府通知宋子文及中国驻美使节魏道明:美政府准备立即与中国政府就废约问题进行谈判。
同日,英国政府亦发
表类似声明。
双十节后,中国与美、英就废约问题正式展开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