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探究-建构性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o学生能够掌握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o学生能够了解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o学生能够运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o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o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池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o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勇于尝试新事物。
二、教学内容4.重点内容:o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o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o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及其应用。
5.难点内容:o理解原电池内部电子转移和离子移动的过程。
o书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o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和电极反应。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原电池的应用实例,加深理解。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
-实验器材:铜片、锌片、稀硫酸、导线、电压表、烧杯等。
-多媒体资源:原电池工作原理动画、实验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指定小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和记录。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保持安静等,对违规行为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在课堂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新课标化学高二年级《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之一
4-4-1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的判断。
(2)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能力和方法目标(1)可按照学生实验内容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验证原电池的存在。
(2)通过锌、铜单独浸入酸溶液中的现象,到锌和铜接触后浸入酸溶液现象的比较,让学生自已研究气泡为什么会在铜片上产生等……,从中培养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本质的认识,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给学生介绍生活中电池,让学生体会到原电池的具体应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中处处可联系到生活。
从而达到爱化学的目的,培养爱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原电池原理。
难点是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1.埋在地下的铸铁输油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过程速率最慢的是()。
(A)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B)在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中(C)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D)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2.下列现象与电化腐蚀无关的是()。
(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D)银质奖牌在空气中久置后表面变暗3.有A、B、C、D、E五种金属,A的溴化物在常温下分解生成黑色的A,B的氧化物在空气中加热到熔融时不分解,B和C用导线相连,在稀硫酸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时,C上有气体产生,D放入C的硫酸盐溶液中得到C的稳定氢氧化物沉淀,用E作电极电解C的盐酸盐溶液时,阴极上放出氢气,阳极上放出氯气,则关于五种金属活动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能判断出B>C,D>C (B)可判断出D>C>B(C)可判断出E>C>A (D)可判断出D>B>C>A>E4.在实验室欲加速制取氢气,最好的方法是采用()。
(A)纯锌跟稀硫酸溶液(B)纯锌+稀盐酸(C)粗锌(含少量铜)跟稀硫酸溶液(D)粗锌(含少量铜)跟醋酸溶液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方法、电极反应类型。
3. 能够分析原电池的应用实例,理解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方法4.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类型5. 原电池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正负极判断方法、电极反应类型及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过程,电极反应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结合实际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原电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开展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机、遥控器等含有原电池的物品,引发学生对原电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掌握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3.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电池的工作过程。
4. 讲解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5. 讲解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类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电极反应,并能判断实际例子中的电极反应类型。
6. 分析原电池的应用实例: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原电池在各种设备中的应用,体会原电池的重要性。
7. 开展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原电池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原电池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知识点的掌握。
高中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
高中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3.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教学重点1.原电池原理。
2.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教学难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教学方法利用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
实验——思考——讨论——总结●教具准备1.铁、铜、锌、稀硫酸、电流计、导线、烧杯、试管、橘子、干电池、小灯泡、碳、CuSO4(aq)。
2.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我们已经知道,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溶于稀硫酸,而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不能溶于稀硫酸。
下面我们来观察两组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4—14)金属和酸的反应[师]我们知道,在烧杯中分别插入一根铁丝和铜丝后,铁丝上有气泡产生,而铜丝上没有;那是因为H+在铁丝上得到了电子而生成H2的缘故。
可是为什么把铁丝和铜丝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时,铜丝上则有气泡放出,而铁丝上恰恰没有了呢?[生]H+在铜丝上得到了电子。
[师]同学们的推测非常正确。
但我们必须清楚,H+在铜丝上得到的电子不是铜本身失去的,而是从铁丝上传过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就来揭穿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原电池[演示]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生]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
[演示实验4—15](分步演示)[师]请仔细观察并说出现象。
[学生甲]锌片和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可看到锌片逐渐溶解,且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
[学生乙]若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铜片上有了气泡,而锌片上则没有气泡,但锌仍在溶解。
[学生丙]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计,可看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师]很好。
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那么,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先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高中化学人教版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原电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化学方程式。
3. 了解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原电池的放电和充电过程。
3. 原电池的电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入原电池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
(1)原电池的构造:正极(阳极)、负极(阴极)和电解质。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传递离子。
(3)原电池的电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实验操作:
进行原电池的放电和充电实验,观察反应过程。
4. 拓展应用:
探讨原电池在电动车、手机等生活设备中的应用。
5. 总结强调:
总结原电池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强调正确使用和处理原电池。
四、课堂练习:
根据以下方程式,写出对应的电化学反应方程式:
1. Zn(s) + CuSO4(aq) → ZnSO4(aq) + Cu(s)
2. Al(s) + HCl(aq) → AlCl3(aq) + H2(g)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原电池的知识点。
2. 完成课堂练习,掌握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讲解了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电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操作和拓展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和重要性。
同时,课后作业和复习也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_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学案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化学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化学科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重要应用能力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利用追根寻源、资料在线等栏目开拓学生的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原电池【实验探究】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二:将锌片和铜片上端连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并串联一个电流计,浸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1、原电池的定义:负极: 正极:总反应: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2):(3):练习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A B C D E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组讨论】1、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
2、内电路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及电极反应。
三.原电池的应用(1)设计原电池。
思考题:如何设计一个原电池,其原电池反应为:Cu+2FeCl3= 2FeCl2 +CuCl2写出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式。
画出装置图。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2.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比乙活泼性强的是()A.甲和乙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盐酸溶液中,乙溶解,甲上有H2气放出;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比乙失去的电子多;C.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D.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3)比较反应速率例3.下列制氢气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纯锌和1mol/L 硫酸;B.纯锌和18 mol/L 硫酸;C.粗锌和1mol/L 硫酸;D.粗锌和1mol/L 硫酸的反应中加入几滴CuSO4溶液。
【当堂过关】1.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的是()A.①②③⑦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⑥⑦2.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下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装置都构成了原电池B.甲装置构成了原电池,乙装置没有构成原电池C.两烧杯中的锌片上都有大量气泡产生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3.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
2019-2020年高二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二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让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2)使学生初步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3)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确定方法的简单电极反应式的书写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现实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2)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1)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利用它的原理制成的多种电池在工家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我国首创的铝、空气、海水电池为能源的航标灯就是一项比较好的思想教育素材;(2)研究电池就能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电化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
因此,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1)虽然原电池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但由于长期受还原剂直接把电子转移给氧化剂的思维定势干扰,造成学生较难理解为什么氧化剂不直接从负极获得电子,而间接地从正极获得。
(2)由于锌片不纯,实验易造成(两极)均出现较多的气泡,给学生观察直观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原电池和后面学的电解池字面上相近,均为两极得失电子有关问题,学生易造成知识混淆,而不能正确突破难点。
(4)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遗忘或基础差易造成不能理解原电池中反应的优先原则。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五、实验准备:计算机、铁片、锌片、铜片、稀硫酸、电流计、带夹子的导线若干、烧杯、试管、酒精、橘子、小灯泡、碳棒、六、教学过程:1、引课------激发兴趣通过请你来当医生的小故事设疑,从而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
环节
情境问题设计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引
课
由生活中电热水器“镁失踪了”的实际问题,实物展示引入。
观看实物及图片
给学生以最直观感受,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原电池的原理
探究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模拟电热水器内部防腐蚀原理,并板书给出原电池的定义。
观察现象并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达到层层深入思考的目的。
依据探究实验一原理设计铜锌原电池,进行探究实验二。
通过探究实验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记录实验现象
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呈现主题,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原电池的原理
通过动画提出问题、分析原电池的原理及实质,并板书电极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
回答问题
通过动画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易接受。
回顾热水器易被腐蚀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原电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思考
交流讨论
确立优案解决问题
把一系列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选择,培养其思维能力,巩固知识,消除学习上的惰性,并使其体验学有所用的愉悦感。
课堂练习
展示识
小结
小结本节知识点
归纳整理
巩固知识
展望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前景
整理
再一次提升学生学习原电池的兴趣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作业
布置实际调查作业及课后作业
记录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习惯
思考并提出可行方案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依据所给材料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三,分层次讨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高中化学原电池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
(2).能量的转换。
(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
(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
通过对原电池原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能力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数据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4.教材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学生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探索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用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索,从而完成本节课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并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同时将物理学中测电流的方法应用于电极的测定,目的在于加强了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教案一: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2. 掌握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 了解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锌片、铜片;化学实验器材:容量瓶、浓硫酸、导线、灯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通过展示一节电池,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Step 2:讲解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展示和解释原电池的构造,即两个不同金属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2. 说明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即金属离子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
3. 解释电池内部的电流产生机理,即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导致电子的自发转移。
4. 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产生电流。
Step 3:进行实验1. 准备好锌片、铜片和浓硫酸,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浓硫酸中,接上导线。
2. 在电路中加入一个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Step 4:展示原电池的应用1. 介绍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闹钟、遥控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在这些应用中的工作原理。
Step 5:总结归纳1. 和学生一起总结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强调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Step 6:课堂练习教学延伸:1. 通过观察不同金属的自发氧化反应速率,引入电动势的概念。
2. 展示其他类型的电池,如干电池、锂电池等。
教案二:原电池的应用举例及实验探究教学目标:1. 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2. 了解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锌片、铜片;化学实验器材:容量瓶、浓硫酸、导线、灯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通过展示一节电池,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定义与组成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原电池的分类及特点4. 原电池的应用实例5. 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原电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机、遥控器等常见设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中使用的电源是什么。
2.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与组成:介绍原电池的概念,讲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3.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原电池放电过程。
4. 讲解原电池的分类及特点:介绍原电池的分类,讲解各类原电池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5. 讲解原电池的应用实例:以实际案例为例,展示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原电池应用实例,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3. 思考原电池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原电池与充电电池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原电池与充电电池的原理及应用,认识到两种电池的优缺点。
2. 探讨原电池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及工作原理。
2. 讨论:分组讨论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享各自的想法。
3. 问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解答。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原电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第一篇教案: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a. 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b.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c. 意识到原电池对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 教学重难点:a.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b. 原电池的应用。
3. 教学方法:a. 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b. 讲授法:介绍原电池的历史背景和应用。
4. 教学内容:a. 了解原电池的历史背景;b. 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c. 探究原电池的应用:如锌银电池、铅蓄电池等;d. 分析原电池的优缺点及其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展示一部手机,引出电池的作用和重要性;b. 讲授:介绍原电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构造;c. 实验:利用锌银电池实验,观察并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d. 讲授:介绍其他常见的原电池及其应用;e. 小结:总结原电池的优缺点及其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f. 拓展:让学生自主调研其他新型电池的应用。
6. 教学评估:a.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b. 问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问答,检测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程度;c.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原电池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7. 教学资源:a. 实验器材:锌片、银片、盐水、电线等;b.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实验视频。
8. 教学延伸:a. 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更多新型电池的应用;b. 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探索电池相关应用的新思路和发展方向。
第二篇教案: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a. 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b. 掌握原电池的应用领域及其优缺点;c.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2. 教学重难点:a.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b. 原电池的应用领域。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通过课件讲解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b.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原电池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引导】写出铜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并比较其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
总反应方程式为:Zn+2H + =Zn 2+ +H 2↑ 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不同点:电子转移途径不同【过渡】原电池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要有哪些条件呢?【板书】3.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实验习题】请用实验验证下列哪些装置构成原电池?并据此对比分析,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④、⑥、⑦构成原电池【学生讨论】(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和补充、修改,最后得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生甲:从①、②、③不构成原电池可知,构成原电池必须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作电极。
从⑧不构成原电池可知,要组成原电池还必须构成闭合回路学生乙:⑤不构成原电池,是因为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
学生丙:⑦也能构成原电池,说明构成原电池不一定要酸溶液,也可以是盐溶液,结合⑤可知,构成原电池电极材料必须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学生丁:从④可知,电极材料也可以是象石墨这样能导电的非金属。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练习】对于上述能组成原电池的装置,分析正负极和发生的电极反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正极材料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追问】假如把上述③装置的电极改为Cu 和Ag ,能组成原电池吗?【学生回答】不能,要构成原电池,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之间必须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练习】请同学结合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将氧化还原反应:Fe+Cu2+ =Cu+Fe2+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学生回答】负极:铁正极:铜电解质溶液:硫酸铜【学生补充】正极材料还可以是石墨或比铁不活泼的其他金属,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Cu 2+,除硫酸铜外,还可以是氯化铜、硝酸铜等。
高二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人教版原创 最新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3.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教学难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品铁丝、铜丝、锌片、钢片、稀硫酸、导线、烧杯、电流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前几节我们学习了有关金属的知识,了解了铁和铜的性质。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溶于稀硫酸,铜是不活泼金属,不溶于稀硫酸。
如果我们把铁和铜连接在一起,同时放到稀硫酸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做这个实验。
[学生实验]见教材图4-23。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讲述]把铁丝和铜丝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放入稀硫酸中,在金属丝中有电子流动,构成一个小电池,我们叫它原电池。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原电池[学生实验]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按下列要求做实验。
[设疑]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4.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学生讨论][板书]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讲述]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反应时,常伴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相互转化。
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伴有放热、发光等现象。
这说明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
那么,我们做的这个实验是化学能转变为哪种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种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原电池的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讲述]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观看计算机软件]模拟原电池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投影](学生填写下表)[引导思考]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如何选择呢?[讨论][学生精读]课本第103页,第7行至第12行[投影][讲述]下面我们再做几个实验共同探讨一下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原理。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高二全册)一课的教学设计丹凤中学A5-2子课题组佘建平一、教学策略本章教材的前几节介绍的都是有关金属的知识,分别介绍了铁和铜的性质。
铁和铜在一些酸的溶液中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但是如果把它们连接在一起放入酸的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节教材以这个实验为引子,引出原电池这一课题。
本节教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教材地位:前面曾介绍过电解法冶炼金属,用电解法冶炼金属,实际上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而原电池则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利用原电池原理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方面都在广泛的用途。
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体现了学以治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训练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
2、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实验事实入手来介绍铜一—锌原电池的化学原理,然后简单介绍几种化学电池,再以原电池原理来探讨金属腐蚀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来寻找金属防护的方法。
这样,由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同时通过一系列对照实验,增强说服力,更具直观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3、教学中应注意:(1)要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探索原电池反应的化学原理。
(2)[实验4—14]应边做边讲,由学生观察叙述出铁丝、铜丝分别放入酸中时的现象,以及铁丝和铜丝上端接触到一起放入酸中时的现象,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质疑,引入新课。
(3)[实验4—15]应按教材介绍的步骤逐步进行,在实验过程中,随时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A、把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稀硫酸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B. 提出问题:“把上端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现象将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联系实验4—14预测现象,然后演示。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原电池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能量转换、化学反应、电学等众多知识点,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结合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对《原电池》这一节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一节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2、掌握原电池的类型和特点,了解常见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3、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实验,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4、理解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将这一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演示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
具体内容包括:1、原电池的定义和作用;2、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氧化剂、还原剂、电解质溶液、电极等;3、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和能量转换方式。
2、原电池的类型和特点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实物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原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干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等不同类型原电池的特点;2、不同类型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和能量转换方式。
3、原电池实验设计和现象解释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实验,并观察、解释实验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原电池实验的设计方法;2、原电池实验的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3、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原电池反应机理的推导。
4、原电池的应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原电池在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2、原电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和构成要素。
2、实物展示: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原电池,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原电池的特点和反应原理。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探究-建构性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建构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者皮亚杰(J.Piaget)认为,有效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把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体系中去的一个建构活动。
本文以《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为例,利用化学学科中实验的优势,进行了探究-建构性教学模式的初步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整合。
由于原电池原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方面应用甚广,学生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原电池原理的探索研究,来完备学生的知识体系。
为了充分体现“探究-建构”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适当的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用品和仪器自主设计原电池装置。
对于原电池理论的微观解释,力求遵守直观和感性的教学原则,采用计算机模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直观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创设,激活问题意识。
介绍化学电池的发明史:
化学史上的不少发现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只有那些具有科学素养的研究者善于捕捉实验中的意外现象,通过进一步研究,才能发现新的物质或规律。
十八世纪末,意大利生物学家做青蛙手术时,当金属手术刀触及蛙腿时,发现蛙腿会抽搐。
著名科学家伏特抓住这一现象,深入研究,在1800年3月20日宣布他的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化学电池——伏特电池(锌片和银片交替叠起来,中间隔以吸有盐水的皮革)。
1836年,化学家丹尼尔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用电池(锌片、铜片、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并用于早期的铁路信号灯。
结论:从某一个角度看,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设计成电池装置。
实验1:若将铁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实验2:若用导线将铁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再插入稀硫酸中,发生的现象会有什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么不同? 实验3:若在导线中间插入一个电流表,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吗?
2、学生自主探究
感受上述情节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完成上述实验:
设疑1、用导线将铁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再插入稀硫酸中,为何铜片上有气泡? 设疑2、既然铜片上产生的是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提出假设一:铜若失去电子,应该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启发学生思考:铜若失去电子的话,就会生成铜离子,进入溶液中,使溶液呈现蓝色,而实验后的溶液仍无色,同时铜片反应前后称量质量未减少,而铁片减少,从而确定氢离子得到的电子是从铁片上得来的。
设疑3、铁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上?沿导线还是从溶液中,怎样证明? 提出假设二:电子若从溶液中传递,就应该在溶液中有连续的气泡产生,但实际上是在铜片的表面产生,电子若沿导线传递,必然会产生电流可用电流计测定。
由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电路中由电流,H +
从铜片得到的电子是由铁片上传递过来的。
即当用导线将铁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再插入稀硫酸后,两金属上发生的变化是: 铁:Fe -2e=Fe 2+(氧化反应) 铜:2H ++2e =H 2↑(发生还原反应) 结果是将Fe 和H +
间直接转移电子,通过导线和铜片间接转移,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板书】1、原电池-一种化学能转化电能的装置
消耗化学物质 形成电流
电子定向移动
发生化学反应 出现电子转移
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概括出什么是原电池,培养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的能力。
3.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再次设疑:原电池中电子又是如何运动的?并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原电池反应,使学生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感知从表象到内在联系的过程。
【板书】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氧化反应
学生认清原电池原理的本质后,教师再次设疑: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小组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和仪器】锌片、铜片、铝片、铁片、镁条、石墨、稀硫酸、硫酸锌溶液、酒精、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导线若干、电流计、大塑杯。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拟订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电流计指针偏向、两极发生的现象,根据收集的证据尝试解释。
在学生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相互交流,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启发。
通过改变电极和电解质溶液,有些学生设计出以下实验:
序号
电极 溶液 其他 现象 A
Cu 、Zn H 2SO 4 导线、电流计 有电流产生 B
Cu 、Zn ZnSO 4 导线、电流计 无电流产生 C
Zn 、Zn H 2SO 4 导线、电流计 无电流产生 D
Zn 、C H 2SO 4 导线、电流计 有电流产生 E
Cu 、Zn C 2H 5OH 导线、电流计 无电流产生 F
Al 、Cu NaOH 导线、电流计 有电流产生 G
Al 、Mg NaOH 导线、电流计 有电流产生 …… …… …… …… ……
至此,学生为自己设计的独特的实验和探究到的与众不同的实验结论深感兴奋和自豪,进一步增强了探究的乐趣和自信。
教师主持各小组实验研究的汇报活动,在此基础上共同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板书】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要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体,且有电解质溶液
(2)负极金属能同电解质溶液能自发产生氧化还原反应
(3)由导线相连或两电极接触(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构成回路)
Fe-2e= Fe 2+
失e 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还原反应 2H ++2e = H 2↑
4.联系整合,意义建构
学生在上述探究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实验F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向Cu,实验G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向Mg,说明都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形成了原电池,而且都是铝为负极,与此前的结论“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相违背。
【学生疑问】看来负极不一定总是较活泼的金属。
还有没有其他例子呢?
【学生讨论】可以用浓硝酸作电解质溶液,以铁(或铝)和铜作电极,铁,铝虽然活动性较强,但它们会被浓硝酸钝化,因此应该作正极,而铜应作负极。
【学生实验】用铁、铜和浓硝酸组成原电池,电流计指针先偏向铜,偏转幅度不大,随后指针逐渐回转,偏向铁,偏转幅度逐渐增大。
铜丝周围有大量气体产生,呈棕黄色,铜附近的溶液呈现黄绿色。
反应刚开始时,由于铁较活泼作负极,铁逐渐被钝化,由于只有铜能与浓硝酸反应了,所以铜作负极。
【学生总结】原电池装置中的两个金属电极作负极的不一定比作正极的金属活动性强,所谓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是相对电解质而言的。
5.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探究—建构而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需要及时的练习和应用,才能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转化为能力。
(1)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把几个个西红柿用导线串连起来,然后接上一个0.5V的小电珠,看看小电珠是否会发光。
(2)练习:如何利用下列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实验装置?判断电流方向,写出电极反应式,并用实验证明。
2AgNO3+Cu=2Ag+Cu(NO3)2
(3)Zn与稀H2SO4和浸有CuSO4的Zn粒与稀H2SO4两个反应中,产生氢气的速度为何不同?
讨论结果:Zn与稀H2SO4反应中Zn板附近有大量
的Zn2+,由于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拆,使H+很难得到电子,而浸有CuSO4的Zn 粒与稀H2SO4反应中,由于Cu板得到电子,且异性电荷的相互吸引,使H+很易在Cu板上得到电子。
【板书】4、原电池的应用
(1)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反应速率;(2)制各种电池。
(4)播放课件《电池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倡导学生为环保多做一份贡献,多搞小研究、小发明,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的价值”。
三、结束语
“探究—建构”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流,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更新,包含了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同样是建构活动中必要的外部环境。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能真正体现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为重要这一指导思想,真正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1文庆城谢能伟陈建玲.化学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24~27
2 黄建波.《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探究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