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大全5篇]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

3. 学会使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实物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除法的概念,例如:“如果有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2. 讲解除法的含义:我会通过示例,解释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的运算。

3. 演示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我会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例如:10 ÷ 3 = 3 14. 教授除法计算方法:我会讲解如何使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例如:3 × 3 = 9,10 9 = 1,所以10 ÷ 3 = 3 1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除法算式,让同学们进行计算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展示除法算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20 ÷ 4 =(2)15 ÷ 5 =(3)12 ÷ 6 =答案:(1)20 ÷ 4 = 5(2)15 ÷ 5 = 3(3)12 ÷ 6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同学们对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计算除法时是否存在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除法的故事情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小礼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有一片水果树,每棵树上结了5个水果,现在有20个水果,我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水果呢?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把水果平均分给小动物。

3. 讲解除法:引导学生理解,把20个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就是用20除以4,得到的商就是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的水果数量。

4.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例题,讲解除法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除法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如:30除以6等于多少?6. 实践应用:让学生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24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板书例题和随堂练习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a. 40除以8等于多少?b. 25除以5等于多少?c. 36除以9等于多少?2. 答案:a. 40除以8等于5。

b. 25除以5等于5。

c. 36除以9等于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中“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四、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小组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五、说学法: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0.009米=(9)毫米①0.09米=(90)毫米②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1、推导右移规律。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说课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

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3、教材的编写特点1、内容安排依据《课程标准》,素材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

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呈现方式注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注意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外,还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教材除了文字呈3、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除了教师讲解示范、模仿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说建议1、教学建议1、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题目简介本次导学案的题目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属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学习目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1.了解除法的定义;2.掌握除法的基本步骤;3.学会计算除法的结果。

学习内容除法的定义除法是指把一个被除数分成若干份相等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中有几个和除数相等,这样相等的部分的数目就是商。

除数和被除数在学习除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概念:除数和被除数。

除数是用来除的数,被除数是要被除的数。

例如:9 ÷ 3,9是被除数,3是除数。

计算除法的步骤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除法的定义和除数和被除数的概念,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除法。

步骤一:先用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商例如:9 ÷ 3 = 3,其中3就是商。

步骤二:将商乘除数,得到被除数例如:3 × 3 = 9,其中9就是被除数。

计算除法的结果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计算除法的步骤,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除法的结果。

完整的除法式一个完整的除法式中需要有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和余数五个部分。

例如:38 ÷ 5 = 7……3,其中38是被除数,5是除数,7是商,3是余数。

整除和余数如果一个除法式的余数为0,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整除的。

例如:10 ÷ 5 = 2(余0),这个式子是整除的。

如果一个除法式的余数不为0,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有余数。

例如:11 ÷ 5 = 2(余1),这个式子有余数。

反思此次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除法的定义、计算步骤和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除法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思考。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会多做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和运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背景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意义和方法,为以后的除法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默算和口算1位除1位的简单除法;2.能灵活使用竖式算法进行除法计算;3.能了解除法的本质及其意义,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除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先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给每个学生发一支铅笔,如果每瓶有6支,你会如何计算需要多少瓶铅笔?”学生可以自己试着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并尝试口算和默算解决。

2、讲解在学生了解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入除法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场景,例如:糖果,珂罗饼干,房间等,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事物,我们需要将他们分成多少等份,才能更好的解决计算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竖式算法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何田字格、下除上乘等计算步骤。

3、练习在讲解完除法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练习并掌握除法的操作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用6瓶铅笔和24支铅笔为例,让学生自己计算需要多少瓶铅笔,以此巩固除法计算方法。

4、拓展在巩固基本的除法计算方法后,可以通过提供更复杂的算术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还可以与学生讨论“除不尽”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例如:我们需要3块糖果请3个同学吃,那么我们每个人能分到几块糖?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教师不仅要讲解除法的基本方法和意义,还需要启发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初步的除法计算比较熟悉,但是竖式计算还比较陌生,需要加强练习和操练。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个别学生因为缺少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出现理解不够深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

青岛版二年上《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青岛版二年上《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青岛版二年上《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第1篇:青岛版二年上《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内容。

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支柱的。

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将数学问题像串*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

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青岛版二年级上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

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

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作区域。

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教案-教学反思-认识除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教案-教学反思-认识除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
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
重要。

浩瀚的知识海洋伴你成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吧!
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平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

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进步吧!
让我们一起努力进步吧!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数学思维可以让
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2.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3.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4.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5.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能够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除法。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分析算式的组成。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学具进行除法运算的实践操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除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除法算式的填空题。

2. 提高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拓展练习:让学生探讨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概念,掌握了除法算式的组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会写、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圆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大家想认识它吗?(课件1),一只可爱的熊宝宝,咱们瞧瞧,熊宝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带竹笋干什么呢,咱们听听熊宝宝怎么说。

(课件2)问:熊宝宝说什么了?师:原来熊宝宝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

表扬会倾听的)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二、自主学习,探究除法的含义出示例题(课件3)1、理解题意师:大家一起把题读一读(齐读),(1)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有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也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追问:这里的平均是什么意思?(课件4)(2)问题是什么?(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放几个)。

2、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师:你们愿意帮熊宝宝分一分吗?请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仔细听要求:用你们手中的12个圆片代替竹笋,把纸条上的4个圆圈代替盘子,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并思考:(1)你分的竹笋有几个?(2)你是怎么分竹笋的?3结果每盘分几个?(听明白了吗)学生动手操作。

3、反馈,直观展示,形成表象(可展示不同的分法)(学生台上展示)师课件出示(课件5)师:请孩子们回忆刚才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的含义。

可用动作、手势加以说明,谁愿意到台上来指着说一说(生2、同桌互说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生齐读)4、建立符号表征,理解除法的含义(1)认识除号,指导书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本课创设了活动情景,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中,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多媒体运用了动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才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践和探索中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总之,一节课下来,感觉层次很清晰,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去探索新知,学有所成。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

2、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有关0的除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 猴子捞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开展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课时安排:
信息窗1 2课时
信息窗2 2课时
信息窗3 2课时
信息窗4 2课时
我学会了吗? 2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除法的概念和符号;2.掌握除法的相关术语,如被除数、除数和商;3.认识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4.能够利用除法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2.能够找到除法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除法的概念和符号;2.除法的相关术语:被除数、除数、商;3.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4.利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概念导入1.引题:小杰家里有20个糖果,请问如果小杰想要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颗糖果?2.引出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3.引领学生思考:比较减法和除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相关术语1.讲解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2.引导学生找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3.例题:有20个糖果,小杰想要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颗糖果?(被除数为20,除数为5,商为4)。

(三)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小明有若干个小球,想要分成4堆。

每堆小球的数量相等,每堆有8个小球,请问小明一共有几个小球?(32个)2.练习:小丽有36个饼干,要分给6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最多能得到几个饼干?(6个)3.思考题:小明有若干个橙子,想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其中有3个橙子平均分不尽,请问小明最少有多少个橙子?(6个)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除法的相关概念和运算过程。

通过练习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除法运算的技巧,并体会到除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引领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概念和运算法则。

通过练习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出现个别问题,需要及时纠正。

在此次教学中,我还采用了思考题的形式,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思考题的难易度需要把握好,以便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课题】:“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信息窗1【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1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修改,学生经历自己的体验,体现学生为主体1.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学生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和互相帮助的习惯,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简析】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

【教学重点:】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平均分和包含分【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学生自主准备好学具圆形硬纸板20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今天呀森林里的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宴会上还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它们还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参加,你们想不想去参加?生:想师:一起看大屏幕(出示第1张课件)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有2只熊猫。

生:有5只小猴生:2只小兔生:2只小松鼠生:有10个竹笋、15个松果、20个桃子、12个萝卜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要干什么?生:分食物吃师:猜的对极了,瞧两只熊猫盯着竹笋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它解决?生:想师(出示第2张课件)10个竹笋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能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10个圆片代替竹笋分分看看,你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么分?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伙伴说一说,比比谁的方法最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大全5篇]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又强化了学生的技能。

突出表现以下几点:一、重视学生的操作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

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二、重视练习设计当学生通过操作思考理解了这种分法很公平之后,就及时地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公平的方法再帮小熊分一分,学生通过练习,再一次感受到公平的分法,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将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脱离了生活情境,学生再进行操作练习,由生活到数学,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空间,对平均分的理解也相应地上升了一个阶层。

三、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是严谨的,课堂中的数学语言更要注意准确性。

这节课中,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运用。

如:用10根小棒代替竹笋,分给2只小熊,你能试着分一分吗?象这样的语言有很多,孩子们在无形中就受到了老师的影响,他们在表述时就会不自觉得使用数学语言,并力求语言的准确与精炼。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比较熟悉的,但作为数学概念而言,学生要理解平均分应把握每份数与份数,这样在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然后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多少。

曲老师重视了每份数而忽略了份数,导致个别学生分的时候略有迟疑。

另外,:“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并不是数学课堂上的经典语句,有些时候需要学生提出,有些时候不需要学生提,老师直接将问题提出也不是一件坏事。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时间:第三周上午第三节地点:二年级教室活动人员:王娜、裴爱苏、陈江霞、李秀萍、郭树杰。

授课人:陈江霞评课过程:裴爱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王娜: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

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李秀平: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本课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

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郭树杰: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范文模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3篇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1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

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

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

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

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2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

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

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

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

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数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能够普及的方法。

既然是方法,就能够通用。

乘法的出现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将这个思想贯彻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就是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俞老师尽量多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写到乘法算式,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最后一个学生自己发掘并改写的环节由于时间问题草草收场实在可惜。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3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

以下我就陈xx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

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

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

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

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