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意义》
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
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 除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除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分配物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除法的概念。
(2)教师讲解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总结除法的概念、运算方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除法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除法的概念、运算方法,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以下是对这一部分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分配物品的问题。
例如,森林里的动物们要举行一场宴会,他们需要将有限的果实平均分给所有的动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除法的意义 青岛版(五四学制)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除法的意义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意义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物品,引出除法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除法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除法,如何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操练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的意义及与乘法的关系。
5.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节课内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本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除法的意义和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对于学生理解除法概念和掌握除法运算至关重要。
一、除法的意义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对于数的合成和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3.1除法的意义
教案: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5.3.1 除法的意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使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正确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除法的定义、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教学难点:1.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除法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通过PPT课件展示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进行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除法的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6.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板书设计:1.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5.3.1 除法的意义2. 主要内容:除法的定义、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高题: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拓展题:研究除法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在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2013
认识除法算式教学目标:初步认识除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能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并了解求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个数的运算是除法。
通过学习,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所提高。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除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能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并了解求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个数的运算是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主题图。
2、提出问题,复习“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里放几个?(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情境图,讨论:来了多少只小猴?多少只小熊?怎样排队?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给小熊和松鼠分组。
二、指导探究,学习新知1、指导学生解决问题: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
)指名汇报:12只小熊,每4只一行,能排3行12只小熊,平均分成3行,每行排4只。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30只松鼠跳拉手舞,怎么分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用学具摆一摆,与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后汇报:30只松鼠如果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
如果平均分成5组,每组6只。
)……3、分组之后,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像刚才这样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
)4、讲解除法算式:要分的数是30,写在除号前面,叫做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6写在除号的后面,叫做除数,分得的结果是5,写在等号后面,叫做商。
5、教师将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出来。
30÷6=5 读作:30除以6等于530÷5=6 读作:30除以5等于6(及时的引导学生按教师的示范将小熊的分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12÷3=4 读作:12除以3等于4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三、课堂练习1、多媒体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除法的意义(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意义年级:二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除法的意义理解。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除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那么有没有一种运算与乘法相反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2. 讲解除法的意义:除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3. 通过实例讲解除法的运算步骤。
三、动手操作1.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除法运算练习,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讲解典型错误。
五、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除法的意义。
2. 提问: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发现除法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动手操作、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概念和意义,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对除法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掌握除法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意义。
一、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除法的意义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除法的意义。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如果我们有18个苹果,想要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妈妈买了24个鸡蛋,每6个鸡蛋装一盒,可以装几盒?3. 学校有3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进行活动,每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最新审定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 教学设计(名校精品)
动物联欢——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51-52页。
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理解其含义,并能列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的读写方法,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入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帮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分了他们爱吃的竹笋,桃子,萝卜和松果。
今天,森林里动物要举行一场联欢会。
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听,多动听的音乐,小动物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他们有的跳舞,有的唱歌,多么热闹的场面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以教材中的问题为线索,启发学生。
谈话: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你打算让小熊怎样排队?(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1)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1.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1. 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30只松鼠怎么分组呢?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3)分组之后,怎样用算式表示?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除法。
《除法的意义》(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意义》-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能够正确书写除法算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除法算式的读法:被除数÷除数=商。
3. 除法算式的写法: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及分数线、除号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除法算式,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苹果是如何被分成的?每份有几个苹果?(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个苹果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苹果?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2)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总结:这个苹果被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有一个苹果。
用除法算式表示为:2÷2=1。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这8个苹果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苹果?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4)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总结:这8个苹果被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有2个苹果。
用除法算式表示为:8÷4=2。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强调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家长辅助检查,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等奖创新教案 -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 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等奖创新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青岛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教学目标: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难点: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举行了森林联欢会,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森林,请看大屏幕,正当小动物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山洪暴发了,如果不及时转移,它们会有危险。
狮子救援队接到报警,马上集合参与救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找出小鹿的数学信息吗?预设:有15只小鹿,每条小船能救3只小鹿。
谈话:谁能像他一样再来找一找小熊的数学信息呢?预设:有8只小熊,每条小船能救2只小熊。
谈话:关于狮子救援队,你找到什么信息呢?预设:狮子救援队有10名队员,平均分成5组。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1)救小鹿需要几条船?(2)救小熊需要几条船?(3)平均每组有几只狮子?你说我讲,探究新知借助学具,自主探究解决“平均每组几只狮子?”谈话:刚刚我们已经帮助救援队计算出了救小鹿和小熊分别需要几条船,船已经准备好了,参加救援的狮子力量很大,但是计算可不在行,你能帮他们算一下每组有几只狮子吗?默读题目,思考一下,求每组几只狮子就是求什么呢?预设:求每组几只狮子就是求“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谈话:每组到底有几只狮子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吧,开始吧。
谈话:谁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摆的过程?预设:(学生上黑板演示,边摆边说)请同学们往前看,我是这样想的:用10根小棒代替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就是平均分成5份,我先每份分一根儿,然后再分一根儿,分完之后我发现每份有2根,所以每组2只狮子。
从“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认识除法的意义(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从“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认识除法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意义。
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3.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图片内容: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2)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
3×4=12,4×3=12,所以每个小朋友分到3个苹果。
(3)引出除法的概念: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个数就是12除以4,即12÷4=3。
(4)让学生举例说明除法的意义,并尝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除法的意义。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除法,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认识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新知在探究新知环节,学生将通过观察图片、运用乘法口诀、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而引出除法的概念。
这一过程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重要思维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信息窗3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情境对学生渗透团结互助的教育。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卡纸、大小形状相同的纸片教学过程:一、示标示导。
谈话导入:一次大雨过后,森林里的小动物被困在了一个小岛上,其他小动物都慌了,有一只小熊沉着冷静,在打电话报警,同学们请看:(出示信息窗3)师:根据信息窗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问题:①救小鹿需要几条船?②救小熊需要几条船?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的这个问题进一步学习——除法的意义。
2.出示目标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
】3.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74页“绿点”和75页“小电脑”前面内容。
思考:①仔细观察,跟我们学过的知识有联系吗?②想一想,根据平均分的方法,你打算怎么办?③列算式我们能解决吗? 4分钟后,比一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二、自主学习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三、汇报交流(说一说)1.小组交流。
把自己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
2.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预设:▲方法1:摆一摆生1:用15个小方块,表示15只小鹿;3个小方块一组,表示3只小鹿一条船;15个小方块可以分成5组,那么15只小鹿就需要5条小船。
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意义》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除法的意义》年级:二年级上册单元: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教材版本: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意义;2. 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除法的意义;2.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意义;2.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除法练习题;3. 小组讨论用的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展示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二、探究(15分钟)1.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2.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食物、分配玩具等;3. 教师示范除法的运算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三、练习(10分钟)1. 利用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除法运算;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10分钟)1.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除法运算的经验;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运算规则。
五、拓展(5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展示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水果、分糖果等;2. 引导学生思考除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除法的意义;2. 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入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除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环节中的小组讨论补充和说明:在探究环节中,小组讨论是学生理解除法意义的关键步骤。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教案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教学本节课时,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除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2.30只松鼠,怎样分组?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二、学习新课1.(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可能出现:(1)每4只一行,,排3行;(2)每3只一行,排4行;(3)每6只一行,排2行;(4)每2只一行,排6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经验。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中的《除法的意义》教案,采用的是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材。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十二页至第三十四页的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除法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部分学习,学生能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除法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除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分食物时遇到了问题,他们应该如何解决?2. 自主学习:学生们通过观察故事中的情景,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4. 讲解演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具,讲解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性计算。
5. 练习巩固: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运用除法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拓展: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主要包括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第32页至第34页的练习题。
2. 实际问题解决: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关于除法的实际问题,并解决。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5.3.1除法的意义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5.3.1除法的意义一、课前预习1. 回顾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能否举例说明?2. 观察观察下面的计算式,回答问题:18 ÷ 3 = 61.这个计算式中有几个数字?分别是什么?2.这个计算式中有哪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3.这个计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代表什么意义?4.如果把这个计算式反过来写,变成6 × 3 = 18,意思是什么?3. 思考思考下面的问题:如果有 18 个苹果需要分给 3 个人,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二、课堂学习1. 自主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下面的练习:1.用加法验证以下计算式是否正确:8 ÷ 4 = 322.用括号把下面的计算式补充完整:24 ÷ (4 ÷ 2)=3.如果有 40 颗糖果,需要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颗糖果?4.家庭作业:P35 习题 1、2、4、5。
2. 拓展应用1.观察计算式16 ÷ 4,能否用减法和加法来计算得到同样的结果?2.现在有 36 个馒头,需要分成 6 组,每组应该有几个馒头?3.如果有 48 元钱,需要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钱?4.你在一家杂货店买了 24 元钱的东西,只有 4 张 5 元的钞票,你还需要找给店主多少钱?三、课后练习1.用加法验证以下计算式是否正确:24 ÷ 3 = 82.完成16 ÷ 2 ÷ 4 =的计算。
3.如果有 54 颗苹果,需要平均分给 9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4.家庭作业:P35 习题 3、6、7。
四、学习反思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觉得这节课学习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2.这节课有哪些难点,你学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3.这节课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意义》
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呢?
3
摆一摆
通过上面的图片可以知道一共有15只小鹿,每条船可以救 3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15÷3=5(条)
4
15÷3=5 读作:15除以3等于5
除号
……
5
狮子要平均分成5组去营救,那么每组几 只狮子呢?
6
摆一摆
每组有2个狮子 10÷5=2(人)
被除数 除数 商
7
15÷3=5(条)
7摆一摆每组有2个狮子1052人被除数除数商81535条1052人表示有15只小鹿表示3只小鹿需要一条船表示有10只狮子表示5只狮子为一组表示求15里面有几个3表示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9三自主练习个8个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个
除法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 把6个 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2
二、你问我说
1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索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呢?
12
谢谢观看!
表示有15只小鹿 表示3只小鹿需要一条船
表示求15里面有几个3
10÷5=2(人)
表示有10只狮子 表示5只狮子为一组
8
表示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三、自主练习 1.
16个 ,每人分8个,
可以平均分给4人, 每人得到(2)个。
8 ÷ 4 = 2 (个)
9
2.
10枝百合花,每2枝插一个花瓶,可以插(5)瓶。
10 ÷ 2 = 5 (瓶) 10枝百合花,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 2)朵。
10 ÷ 5 = 2 (朵)
10
3.
每辆车运2箱,需要(4 )辆车。 8 ÷ 2 = 4 (辆)
平均分给4辆车来运,每辆车运(2)箱。 8 ÷ 4 = 2 (箱)
2021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5除法的意义课件
5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意义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返回
除法的意义
情境导入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是什么?
把一些物品按份数平均分和按 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返回
除法的意义
探究新知
例 有15只小鹿需要救援,每条船最多能救3只小鹿, 救小鹿需要几条小船?
返回
除法的意义
4.看图圈一圈。
(1)每盒有( 6 )个 ,有( 5 )盒,一共有(30)
个。
6 × 5 = 30(个)
(2)有(30)个 ,每盒( 6 )个,放了( 5 )盒。
30 ÷ 6 = 5 (盒)
返回
除法的意义
4.看图圈一圈。
(1)有( 30)个 ,平均放在( 5 )个盒子里,每个盒 子里放( 6 )个
返回
除法的意义
用 代替
分一分:
把10只 平均分成5组,每组2只 。
返回
除法的意义
用除法计算: 10÷5=2(只)
答:每组2只 。
返回
除法的意义
你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 称吗?
10 ÷ 5 = 2
… … …
被
除
商
除
数
数
返回
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Fra bibliotek总数÷每份的数量=分成的份数 总数÷平均分成的份数=每份的数量
返回
30 ÷ 5 = 6 (个)
返回
除法的意义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已知总数和每份的数 量,求分成的份数,可以用除法计算,即总 数÷每份的数量=分成的份数。 2.除法算式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 读作“除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数学思考:
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联系平均分的情境认识除法的活动中,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除法是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平均分,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含义。
教学难点
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方块、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把6个○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2.反馈板演。
3.小结分法:看来“分成几份”和“平均分成几份”是不同的,谁能说一说平均分有什么特点?
二、你问我说
1.认识除法
出示情境图:
师:大家请看图,你能看图,编个数学故事吗?
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复述故事:森林里遭遇了洪灾,8只小熊和15只小鹿被困在小岛上了,狮子们正准备去营救他们,但是由于船只有限,狮子们只能平均分成五组去营救,并且每条船上最多能救3只小鹿或2只小熊。
同学们,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呢?
师:救小鹿有几条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生:要知道每条船能救几只小鹿。
师:恩,说的很好,谁来回答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呢?
生:每条船能救3只小鹿。
师:求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个里面有几个3。
大家能借助学具来试试吗?摆一摆。
就是3个小方块一组,看看能分几组。
(1)学生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理解其含义。
(2)教师形象直观展示。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用课件呈现。
播放课件,显示15个方块平均分成5组。
师:那么根据大家刚才的动手操作,谁能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生:15只小鹿,每条船能救3只小鹿,一共需要5条船。
师:我们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5÷3=5,读作:15除以3等于5,其中“÷”叫作除号。
2.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情境图,数数一共有几只狮子要去参加营救任务?
生:10只。
师:对,有一只狮子是指挥官。
大家想想这些狮子要平均分成5组去营救,那么每组几只狮子呢?大家依然可以借助小棒或小方块来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课件演示小棒摆一摆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摆一摆的方法知道每组有2只狮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求每组几只狮子,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
算式来表吗?
生:可以。
10÷5=2。
师:说的非常好,在乘法算式中,我们有因数和积,那么在除法算式中都叫什么呢?还能叫因数或积么?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说不能,有的说能。
在除法算式中,有它自己的命名。
例如在10÷5=2这个式子中,10叫作被除数,5叫作除数,2叫作商。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一个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我们用除法计算;另一个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我们也用除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探索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
三、自主练习
1.
(1)
16个,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人)
(2)
8个,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个)
【答案】(1)2 16÷8=2(人)(2)2 8÷4=2(个)2.
(1)10枝百合花,每2枝插一个花瓶,可以插()瓶。
□○□=□(瓶)
(2)10枝百合花,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枝。
□○□=□(枝)
【答案】(1)5 10÷2=5(瓶)(2)2 10÷5=2(枝)。
3.
(1)每辆车运2箱,需要()辆车。
□○□=□(辆)
(2)平均分给4辆车来运,每辆车运()箱。
□○□=□(箱)
【答案】(1)4 8÷2=4 (2)2 8÷4=2(箱)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索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1.
10个猕猴桃,每份分2个,可以分()份。
10÷□=□
2.
9个排球,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个。
9÷□=□
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区别:分成几份”和“平均分成几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