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除法的故事情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小礼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有一片水果树,每棵树上结了5个水果,现在有20个水果,我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水果呢?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把水果平均分给小动物。
3. 讲解除法:引导学生理解,把20个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就是用20除以4,得到的商就是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的水果数量。
4.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例题,讲解除法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除法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如:30除以6等于多少?6. 实践应用:让学生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24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板书例题和随堂练习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a. 40除以8等于多少?b. 25除以5等于多少?c. 36除以9等于多少?2. 答案:a. 40除以8等于5。
b. 25除以5等于5。
c. 36除以9等于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4猴子捞月——0的除法
5.4猴子捞月——0的除法⏹教学内容教材第71~72页,0的除法。
⏹教学提示本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猴子捞月”为素材设计的一幅情境图,树上挂着成一串的3只小猴和河边的两只小猴都准备从水里捞月亮。
一只小猴在喊:“快来捞月亮,分月亮啊!”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啊?”。
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先说一说是把几个月亮平均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后,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每一个数表达的意义,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此外,教师应补充一些生活实际中有关0的除法题目,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大量感知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除以0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解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熟练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并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
2、能区别两种平均分的分法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有关0的除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步认识有关0的除法性质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理解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讲故事师:同学们听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吗?生:听过师:你能讲给大家听吗生:从前有只猴子,来到井边看到月亮……(表扬说的好的同学)2、导入今天就去发现猴子捞月中的数学知识。
3、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有5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生:他们想了各种方法捞月亮4、给出问题:老师想知道5只猴子捞月亮,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设计意图:从讲故事开始,《猴子捞月》这个故事孩子们非常熟悉,所以课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讲自己熟悉的《猴子捞月》,然后说出《猴子捞月》中有数学知识,孩子们就充满了兴趣,抛出研究问题,孩子们更是兴趣大增。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除法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除法。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让学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除法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除法的理解程度。
3. 定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除法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新知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青岛五年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
3.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课(1)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讲解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表达方式。
(3)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和认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评价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包括计算准确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完成速度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除法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教案青岛版
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的组成。
2. 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 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难点: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除法的意义。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引入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 新课讲解:讲解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除法的运算方法。
4. 实际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进行解决。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除法的意义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除法的掌握。
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除法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应用领域,如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计算增长率等。
2. 引导学生探索除法与其他数学运算的关系,如乘法、平方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
2. 教具:除法计算器、实物模型、图片等。
3.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步骤:导入(10分钟)、新课讲解(20分钟)、课堂练习(15分钟)、实际应用(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说课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
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3、教材的编写特点1、内容安排依据《课程标准》,素材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
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呈现方式注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注意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外,还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教材除了文字呈3、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除了教师讲解示范、模仿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说建议1、教学建议1、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课程名称: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青岛版学年:2023-2024学年单元:第五单元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3. 简单的除法计算4.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3. 简单的除法计算教学难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教学准备:1. 教材2.PPT3. 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 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 讲解简单的除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技能。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除法的概念除法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在讲解除法的概念时,详细补充和说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一、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表示将一个数(被除数)平均分成若干份(除数),求每份是多少(商)的过程。
在除法中,被除数是被分成若干份的数,除数是分成的份数,商是每份的大小。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除法运算方法。
2.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单个除数的除法和两位数的除法。
二、教学重点1.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单个除数的除法运算方法。
3.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
2.能够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1. 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方法,用来求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后的商和余数。
2.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例子来说明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将一条长长的绳子分成若干段等长的断,那么每一段的长度就是绳子的长度除以段数所得到的商。
2. 单个除数的除法运算方法1.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回顾一年级已经学过的加减法,鼓励学生归纳分析出除法的最基本过程就是反复做减法,直到减数小于除数为止。
2.此处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练习,以使他们掌握使用减法来完成除法的基本思路。
3. 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1.教师首先需要介绍两个概念:商、余数,并且要求学生了解两数相除所得的商比被除数小,所得余数不可能大于除数。
2.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计算两位数的除法运算的例子,比如:–84 ÷ 2 = 42–96 ÷ 3 = 324. 能够解决简单数学问题1.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比如:–龟兔赛跑,若兔子比龟子先走100米,且兔子每秒钟比龟子多跑2米,那么兔子跑多久后,龟兔回到起点?五、教学方法1.问答法,让学生直接回答问题。
2.归纳法,让学生自然地探讨解题思路。
3.对比法,让学生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除法。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背景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意义和方法,为以后的除法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默算和口算1位除1位的简单除法;2.能灵活使用竖式算法进行除法计算;3.能了解除法的本质及其意义,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除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先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给每个学生发一支铅笔,如果每瓶有6支,你会如何计算需要多少瓶铅笔?”学生可以自己试着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并尝试口算和默算解决。
2、讲解在学生了解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入除法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场景,例如:糖果,珂罗饼干,房间等,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事物,我们需要将他们分成多少等份,才能更好的解决计算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竖式算法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何田字格、下除上乘等计算步骤。
3、练习在讲解完除法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练习并掌握除法的操作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用6瓶铅笔和24支铅笔为例,让学生自己计算需要多少瓶铅笔,以此巩固除法计算方法。
4、拓展在巩固基本的除法计算方法后,可以通过提供更复杂的算术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还可以与学生讨论“除不尽”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例如:我们需要3块糖果请3个同学吃,那么我们每个人能分到几块糖?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教师不仅要讲解除法的基本方法和意义,还需要启发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初步的除法计算比较熟悉,但是竖式计算还比较陌生,需要加强练习和操练。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个别学生因为缺少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出现理解不够深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5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单元课件
探究新知
例 有1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 到几个桃子?
求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 子,就是把12个桃子平均 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学具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
1个1个地分,每次每只小猴分1个桃子。
4次正好分完,结果每只小猴能分到4个桃子。
12只小熊平均分成6组,每组2只。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例 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可以平均分成2组,每组6只; 可以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 可以平均分成4组,每组3只; 可以平均分成6组,每组2只。
例 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相等,可以每几只 一组?能分成几组?
课堂练习
1.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 )
()
2.将6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在正确的分法 下面画“√”)。
(1)
(2)
(√)
()
3.填一填。
(1)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吃,每只猴 子吃( 4 )个。
(2)9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 朋友分( 3 )个。
(3)6支铅笔,平均分给小明和另外两个小朋 友,每人( 2 )个。
3.填一填。 (1)
12颗 (2)
,每4颗一份,可以分成( 3 )份。
9支 ,每3支放进一个文具盒,可以放 进( 3 )个这样的文具盒。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通 过用学具模拟实物摆一摆,分一分或者用画 示意图的方法来完成。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探究新知
例 怎样分竹笋呢?
(整理)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48—50)【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10个小方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搜集整理数学信息谈话: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一起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预设一:学生把食物都说出来,但没有数字的描述。
提示:每种食物分别有多少个?预设二: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出了所有信息。
鼓励:你说的真完整。
预设三:学生不能说出食物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提示: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分别是为哪些小动物准备的呀?2.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谈话: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它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呀?可是它们遇到了一个问题,猜一猜,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呈现:怎样分竹笋呢?【设计意图】以故事开头,吸引学生注意力,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引导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搜集数学信息、能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信息的能力以及问题意识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分竹笋——感受分东西的多种分法(1)过渡:该怎样分竹笋呢?引领学生梳理熊猫和竹笋信息后,提出要求:用小方块代替竹笋,在熊猫纸上给熊猫哥哥和弟弟分一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小圆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时内容安排(供参考)
第3课时:信息窗2。7的乘法口诀,红点和绿点;
第4课时:信息窗2。7的乘法口诀自主练习;
第5课时:信息窗3。8的乘法口诀,红点和绿点;
第6课时:信息窗3。8的乘法口诀自主练习;
第7课时:信息窗4。9的乘法口诀,红点和绿点;
第8课时:信息窗4。9的乘法口诀自主练习;
第3课时:信息窗2。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第4课时:信息窗3。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红点绿点;
第5课时:信息窗3。自主练习;
第6课时:信息窗4。倍的认识,红点1;
第7课时:信息窗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红点2和绿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8课时:信息窗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第9课时:信息窗5。用倍数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2课时:过年图与回顾整理的左下板块。主要复习乘除法的意义、乘法口诀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第3课时:过年图与回顾整理的左下板块。倍数问题与表内乘除法;
第4课时:过年图与回顾整理的左下板块。乘加(减)除加(减)实际问题和两步混合运算;
第5课时:过年图与回顾整理的右上板块。角的相关知识;
第6课时:过年图与回顾整理的右下板块。有关分类统计的内容;
第9课时:回顾整理与综合练习。1——9乘法口诀的复习与整理;
第10课时:单元复习及检测。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共计9课时)
第1课时:信息窗1。初步认识平均分,红点1、2;
第2课时:信息窗1。进一步认识平均分,红点3和绿点;
第3课时:信息窗2。除法的意义,包括写法、读法、名称,红点和绿点;
第4课时:信息窗2自主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展台、小棒等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男女分组,充分感知连环画的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每组各选一个代表,评出优胜者。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仔细观察图画,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②平均每组几只狮子?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3、重点解决第1个问题。
①动手操作: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展示交流。
④对学生的分法和结果表示肯定,引出除法算式,表示:15÷3=5(条)4、板书算式,介绍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并介绍除号是怎样产生的。
讲解除号的写法和意义:用一根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
线的上面和下面都是一个点,表示平均分,所以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5、想一想,这个除法算式是怎样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5表示15只小鹿,除号表示平均分,3表示每条船做3只小鹿,5表示需要5条船。
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6、解决第2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把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①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与第1个题有什么不同?②列出算式:10÷5= 想一想怎样写得数?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我设计了多个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在作业中运用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导入环节,我以“森林里的故事”为背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讲述小猴分桃子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入除法的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森林里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森林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除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对森林里故事的感悟,让学生懂得分享、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森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我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如果有8个桃子,想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桃子?”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方法。
3.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方法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符号及读写方法;2.能够用口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除法运算;3.了解除数为0的情况,以及除法和乘法的关系;4.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和符号,学会口算除法;2.教学难点:理解除数为0的情况,区分除法和乘法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符号概念: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法则,表示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的运算。
符号:除法运算的符号是“÷”,如:16÷4=4。
2. 口算除法步骤:1.先将除号“÷”前的数称为被除数,后面的数称为除数;2.如果除数是个位数,则从被除数的个位开始,根据口诀“被除数连、除数进、商可知”进行口算;3.如果除数不是个位数,则需要先分解后再进行口算。
例题:算式:36 ÷ 4 = ?解法:•将被除数36从个位开始,按口诀连续除以除数4。
36 ÷ 4 = 9所以,36 ÷ 4 = 9。
3. 除数为0的情况概念:除数为0是一种错误的情况。
解法:如果除数为0,则无法进行除法运算,结果为未定义,如:5 ÷ 0 = 未定义。
4. 除法和乘法的关系概念:除法和乘法是一对互为逆运算的数学运算。
公式:如果a÷b=c,则a=b×c。
5. 读写除法式在写除法式时,通常将被除数写在除号的上面,除数写在除号下面,商写在等号的上面。
例如:56 ÷ 7 = 8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除法的基本概念,配合实例进行示范讲解;2.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运用;3.互动法: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问,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思想。
五、教学评价1.通过教学练习,提高学生口算除法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2.对于除数为0的情况和除法和乘法的关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3.通过互动讨论,学生能够自由发表意见,提供不同观点,加强课堂交流。
青岛版(6年制)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2020-2021年青岛版(6年制)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例1】有15根小棒,怎样变化最少的根数,可以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两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均分的含义。
把15根小棒,4根4根的分一分,分成根数最接近的两份,如下图所示:8根 7根把多的一份拿走1根,或者把少的一份再加上1根,两份就一样多了。
解答:拿走8根中的一根,还剩下8-1=7(根),两份都是7根,一样多;7根中再加上1根,7+1=8(根),两份都是8根,一样多.【例2】西环路小学买了一些排球,如果每个班分2个,能分给9个班;如果每个班分3个,能分给几个班?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关键是先找出一共有多少个排球。
由“每个班分2个,能分给9个班”,可以求出该校一共买了2×9=18(个)排球,如果每个班分3个,即3个、3个的分,能分给6个班,如下图所示:6个3解答:能分给6个班.【例3】动动脑筋,填一填。
÷()和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解答:由1个5个1个2个1个5×2=10(个)10.答:10【例4】写出5个商是0的除法算式。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0的除法。
关键是熟悉0的性质。
根据“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可知,用0作被除数,只要除数不为0,它的商都是0。
所以这样的除法算式有无数个。
解答:(答案不唯一)0÷1=0,0÷2=0,0÷3=0,0÷4=0,0÷5=0。
20秋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 (2)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
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
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不平均分分东西平均分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说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5、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三、说学法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1、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2、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4、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5、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6、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思维方法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一)认识“平均分”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1、老师这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看老师分,通过老师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说明一个一个地分,每份数量同样多,叫平均分(二)揭示课题像上边那样,把梨平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迟发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三)认识除号同学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他们的运算符号,同学知不知道他们的原算符号呀,那么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这样一来通过老师讲示范教会学生读、写(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采用边讲边练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
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
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
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课时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