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声律启蒙》二冬韵(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启蒙】《声律启蒙》二冬韵(六)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pǔ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此段是《声律启蒙》二冬韵的第三自然段,我们上节课分析了上半段的内容,将君子的仁、义、让、恭,以及上古的几位圣王禹、舜、伏羲氏、神农氏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对芍药与芙蓉两种花卉进行了分析;陈后主的荒诞失国,汉中宗的中兴之治;曹植的才华锦绣以及刘勰的斐然文章,所有的对仗都是那么工整严谨。

下半段的内容依然丰富:

柳塘风淡淡,花圃pǔ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诗意的人生,需要诗意的文字;而诗意的文字,需要一颗诗意的心。说白了,想要写好诗词,未必需要你读破万卷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一定需要你从内心深处,灵魂深处有唯美的情愫,对美的事物,美的生活,美的人性有深刻的体会和感知。这样,才能够奠定诗意的基础,才能写出唯美的诗词来。

《声律启蒙》不仅仅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字词的对仗参考,典故的积累,还在艺术的审美角度,为我们描摹了很多诗意的场景,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会从中汲取很多精良的养份,充实我们的笔触。

比如此段中“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溶溶”,在我们的笔下常见到“风拂池畔柳,月照院中花”这样的句子,不是说不可以,但这样平辅直叙的文字相较“淡淡微风,溶溶明月”来讲,始终少了对景物的深情,少了诗意的唯美。这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也是学习《声律启蒙》的意义。

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二冬”韵的最后一小节:

柳塘风淡淡,花圃pǔ月浓浓。

宋代晏殊的《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

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两句应该是从这里化用而来的。

柳塘,指环种杨柳的池塘;淡淡,指微弱,轻柔。柳塘风淡淡,是说环种着杨柳的池塘,微风拂过,杨柳轻柔的随风摆动,很是和煦宁静的温柔情景。好像在这样的情景中,总该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发生一样,为我们展开了美好的铺陈。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玉蝴蝶·目断江南千里》宋·晁冲之。

“和风澹澹行花坞,春水溶溶满柳塘。”——《余与筼房秋崖冬日会於水豀春复会於龟豀适逢》宋·释文珦。

花圃pǔ月浓浓。

花圃,指种植花草的园圃;浓浓,形容深重,厚重。花圃月浓浓,是指种植着花草的园圃前,厚重浓密的月光皎洁地照耀着,充满了神秘而浪漫的情怀。

上下句的关联十分密切,在前人的诗词中常常连用,这样的例句不可胜数:

“柳絮池塘书午,梨花院落昏黄。阑干曲曲是回肠,倚到西厢月上。”——《西江月·水霁芹香紫觜》宋·胡翼龙。

“梨花院落溶溶雨。弱柳低金缕。”——《虞美人·宜人生日》宋·李弥逊。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寄远》宋·晏殊。与《寓意》用了同样的句子,可见晏殊对这幅对联的衷爱。

上下联的相对,是一种很据古典情怀的场景,也可以扩展成为“杨柳池塘风淡淡,梨花院落月浓浓”。风花雪月,永远是文人诗中最常入句的场景,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只要应用得好,便会有引人入胜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表现内心情感的。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春日,指春天、春季;正宜,指正好适宜;蝶,指蝴蝶,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二·蛱蝶》中有载:“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

蝴蝶,俗谓须为胡也。”也就是说,“蝶”之所以叫做“蝴蝶”是因为古人以蛾眉蝶须为美,因为“须”就是“胡须”,所以俗称便是“胡蝶”。

“春日正宜朝看蝶”整句的意思是,春日融融,正好适宜早起的时候观看蝴蝶飞舞。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山人劝酒》唐·李白。

“金鸡一声叫东方,蝴蝶飞来春一场。”——《题夏氏槐梦杆》元·杨维桢。

“画舸春眠朝未足,梦为蝴蝶也寻花。”——《江行》唐·鱼玄机。

“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牡丹》唐·裴说。

春日正是百花繁盛之时,是四季中最为热闹和充满生机的时节,所以,春日的意象往往都是生机盎然的情绪。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只有繁花的热闹是不够的,一定要有蝴蝶蜜蜂这样的向往繁华的昆虫来点缀,才能体现真正的锦上添花。

秋风那更夜闻蛩。

秋风,就是秋季的风,意象就是冷清凄凉。“更”的意思为“经受,承受”之意,而“那更”可以解释成哪堪、不堪、哪能承受的意思。与前一句中的“正宜”都是助动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这一句的意思是,秋风起时本就会感觉凄清寒凉,哪里又经得起半夜听到鸣虫的叫声呢?那会更加增强悲秋的色彩。

“朝”对“夜”,“看蝶”对“闻蛩”,也是比较工谨的对句。上下句又是春对秋,欢与悲的季节性心境的对应。

“对月与君相送夜,闻蛩教我独惊秋。”——《赠识古法师》唐·李白。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草际鸣蛩》宋·李清照。

“风林落叶秋声动,露草鸣蛩夜气凉。”——《夜坐闻砧》明·吴宽。

从这些诗词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得到,只要提及春日的,全部是满目芳华,莺舞蝶翩的多情和温暖。可是,只要提及秋风鸣蛩这样的字句的,全部是凄凉的寂寞和愁绪。这就是意象的重要性,当我们写作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写春日融融之时,就尽可以避免伤怀愁思的笔触;写秋风飒飒之时,就一定要避免胜日寻芳的热情洋溢,否则都会觉得别扭,影响诗词意境的完整性。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战士”指征战于沙场之上的将士们,“邀功”指想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事。干戈,干与戈都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所以,后世便用“干戈”来作为所有兵器的通称,有时候也用来指代战争。

“必借干戈成勇武”的意思是,必须要借助武力和战争才能成就自己的勇敢和武功。男儿志在四方,这句的全部意思是:战士若想求取功名,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借助驰骋于战场上的勇气和武功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盛唐时期,人们把从军远征当作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唐·岑参。

“武皇重征伐,战士轻生死。朝争刃上功,暮作泉下鬼。”——《战城南》唐·邵谒。

“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此时无一盏,难遣壮图休。”——《何处难忘酒二首》宋·王安石。

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逸民”指喜欢过清闲日子的有隐逸情怀的高士。“适志”指安于现状,满足于当下的心情。疏慵,指慵懒散漫的态度,可以引申为“清闲”。“须凭诗酒养疏慵”的意思是,隐逸的山中高士若要遂心地过上宁静安稳的生活,就必须要依仗诗书学问来修心养性,用诗酒吟唱来培养超然和恬淡的性情,达到疏懒淡泊的清闲境界。

“但愿长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题扇》唐·许坚。

“已返山林遗世事,尚凭诗酒答年光。”——《冬日排闷》宋·陆游。

“田园活计浑闲在,诗酒风流属老成。”——《鹧鸪天·身外虚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