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是一处由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艺术殿堂。
5、蓝田人: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从发现化石的特征来看,蓝田人比北京人、爪哇人都要古老。
他们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形制都比较粗糙。
6、人殉:指商代为了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做仆役的奴隶。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在一定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说明:1.经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透物见人,研究历史。
3.时间范畴:上启人类开始,下限在明末。
遗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又称实物资料。
它包括直接由人类加工制造和利用过的物质,也包括间接与人类活动有某种关系的物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实物资料有两个特有的属性,客观性和无限性。
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他的原来形状和位置,而把它搬迁或移动,如古人踩的路,古人挖的井等等。
遗物: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他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且这些实体是可以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遗址: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的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通常称其为遗址。
那么这种遗址当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人工遗迹,人工遗物和非人工遗物。
非人工遗存:指的是并非人类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
树木年轮法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
先建立某一地区的标准轮距序列,再将同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就可以分析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代。
树木年轮断代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
地层学的根本问题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
堆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可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
生土:遗迹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考古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考古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题型:1、判断题(20分)2、名词解释(30分)3、简答题(20分)4、问答题(30分)金石学P24定义: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考古学对历史研究的作用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考古资料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考古学有助于对人类史的复原。
考古学文化P3定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命名原则: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小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分类依据: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
例如“龙山文化”可分为在鲁东山地与滨河平原的“两城类型”、路中丘陵和鲁西平原以东的“城子崖类型”、鲁西平原与豫东及苏北的黄淮地区的“青堌堆类型”。
一旦这种类型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绝对年代测量的主要依据P18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判断绝对年代的方法,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碑碣、墓志、简牍以及其他器物的纪年铭文是确定绝对年代的可靠依据。
自然科学测年P18、201、放射性碳素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中C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C14的半衰期为5730±40年。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学通论考试重点
裴李岗文化:年代约5500--4900B.C. ,属新石器时代豫中及其周围地区的文化。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最少;流行陶壶,以素面为主。
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打制及刮削器,石铲多为两端刃,石镰为弓背弧刃。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以圆形房屋为主,门朝南,有阶梯式门道。
墓葬有集中的墓区,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多单人仰身直肢葬,个别合葬,个别合葬,男性墓随葬石铲、石镰,女性墓随葬石磨盘、石磨棒,表明男女有明显分工。
红山文化:年代约4000--3000B.C.,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中国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文化,1935年在赤峰红山后第二驻地发掘,后被命名红山文化。
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红陶两种,基本属简形罐“之”字文化系统,器形以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
玉器文化发达。
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同存一个文化层,叶形石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由于翻土。
居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采集占相当地位。
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距今5000--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
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彩陶文化发达,出现铜器。
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形状以方形最为普遍,葬式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随葬品男女不同、数量和质量有差别,反映男女分工、贫富差别。
居民经济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采集狩猎仍重要。
文化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河姆渡文化:年代约5000--3300B.C.,属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杭州湾以南的文化。
因首先于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而得名。
分四个文化层,第一、二为晚期阶段,第三、四为早期阶段。
稻作农业发达,发现大量稻谷遗存,骨器中骨耜作为生产工具数量最多。
渔猎和采集仍占重要地位。
饲养的家畜有猪狗。
陶器有夹炭和夹砂的黑陶和灰陶,有丰富的骨、角、牙和木器。
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发现最早的水井。
墓葬无墓坑和葬具,全为单人屈肢葬,头向东,面向北。
许水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处,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复习资料考古学复习资料汇编第一章:考古学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2.中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是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遗址的发掘。
1926年,中国人开始自己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工地(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
3.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遗存,或简称遗存。
所谓“遗存”就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实物。
(遗存包括:遗迹、遗物、人本身遗存、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遗物、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得到的资料和信息)4.遗物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分离的、形体一般较小且可移动的各类物品。
5.遗迹是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连为一体、不可移动的各类固定设施或迹象。
6.自然遗存:是指非人工原因形成的、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实物遗存。
7.遗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我们通常称它为遗址。
遗址内包含遗迹、遗物和非人工遗存。
8.微遗存肉眼无法观察,包括人工遗存和自然遗存,如石器微痕、微量元素、遗传基因等。
9.金石学与考古学的关系:金石学的发展扩大为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金石学不等于近代考古学。
原因是:一、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为传世的青铜器、石刻等古物及其上面的文字,非发掘品。
近代考古学俗称锄头考古,主要依靠田野发掘获取研究资料。
二、金石学偏重于有文字的古物的著录和考据,而考古学则对一切发掘出土的遗物都要进行分析、研究。
比如植物遗存、动物骨骼等。
三、金石学不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研究的只是孤立的表面现象,研究目的为补经证史。
而考古学有严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目的除了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还要透过现象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10文献及其局限性:1、文献记载的时间范围有限,无法涉及史前历史。
2、文献记载的内容不够详细、完备。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围是5万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
()2,晚期直立人的石器打制方法中,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属于直接打击法,击棒法、压制法属于间接打击法。
()3,仰韶文化因首先于1921年发现于豫西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故也称彩陶文化。
()4,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旧石器就消失了。
()5,河南舞阳贾湖墓地出土了二十多支骨笛,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6,大约距今1.2万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
()7,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
()8,新石器时代文化诸要素有:农业、家畜饲养业、磨制石器、陶器。
9,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10,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典型器物是蛋壳陶高柄杯。
()11,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12,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耜是一种农业生产中的翻土工具,说明在近7000年前的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13,河姆渡遗址下文化层的房屋是一种靠榫卯结构组合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是为了适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形式。
()14,夏代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探讨夏代文化的前提。
与夏人活动有关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晋南地区。
15,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两座宫殿建筑布局特点为:北部有殿堂,殿前有广阔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南面有大门,其平面设计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对于判定二里头遗址为一处都邑遗址具有重要意义。
16,属于商代的城址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其中偃师商城时代最早。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
(正确)2,晚期直立人的石器打制方法中,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属于直接打击法,击棒法、压制法属于间接打击法。
(正确)3,仰韶文化因首先于1921年发现于豫西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故也称彩陶文化。
(正确)4,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旧石器就消失了。
(错误)5,河南舞阳贾湖墓地出土了二十多支骨笛,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正确)6,大约距今1.2万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
(正确)7,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
(正确)8,新石器时代文化诸要素有:农业、家畜饲养业、磨制石器、陶器。
(正确)9,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正确)10,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典型器物是蛋壳陶高柄杯。
(正确)11,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song)泽文化——良渚文化。
(正确)12,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耜是一种农业生产中的翻土工具,说明在近7000年前的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正确)13,河姆渡遗址下文化层的房屋是一种靠榫(sun)卯结构组合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是为了适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形式。
(正确)14,夏代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探讨夏代文化的前提。
与夏人活动有关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晋南地区。
(正确)15,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两座宫殿建筑布局特点为:北部有殿堂,殿前有广阔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南面有大门,其平面设计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对于判定二里头遗址为一处都邑遗址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通论重点整理
第一次整理1、兴隆洼文化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
陶器:均是夹砂陶。
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壁较厚,内壁磨光大多呈黑色。
均手制,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
器表大多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为主。
器型简单,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
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琢制(磨盘、磨棒)、磨制(石斧、石锄)、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
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
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锥、匕、镞,倒刺的鱼鳔。
房屋:聚落周围发现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
2、红山文化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区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
房屋:半地穴式房址。
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
在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
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红,均为手制。
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最富特色的时纵横“之”字形纹饰。
泥质陶火候较高器型多样,有小口双耳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钵等;外表常有黑色彩绘,常见的有三角涡纹、斜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
叶形。
细石器占三分之一,包括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盖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镞。
大型打制石器有砍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
磨制石器有梯形石斧、梭形石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
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
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3、东山嘴遗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出河床50米得山梁正中,是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石砌祭祀遗址。
是一组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得石砌建筑群。
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
建筑讲究方位、对称、主次,全部遗址按中轴线分布。
中部的圆形台址周围有小型孕妇陶塑像、大型人物坐像、以及形状奇异的彩陶器,文化时代属于红山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开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根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外表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兴旺,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开展。
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开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关系到国家的起源,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
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标着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文明开展阶段。
3、二里头文化答: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开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
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
以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遗址数百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夏县〕,一般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碳十四测年为BC1900-1600年,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总的特征:陶器有炊器〔鼎、罐〕;饮食器〔豆、三足盘〕;酒器〔爵、鬹、斝、觚〕;容器〔鬲、尊、瓮、罍等〕大局部有绳纹和篮纹,或云雷纹、兽面纹等,几乎均为手制;玉石器大体似龙山时代,并发现大型精美玉器〔玉琮、圭、璋、钺等〕;青铜器主要是生活工具和兵器,如戈、铃、镞、戚、刀、锥、鱼钩等,铸造了较大的青铜容器,如爵、鼎等,说明当时已掌握较复杂的铸造工艺,运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复杂;遗迹:居址与宫殿有大中小型之别,并发现成熟的宫殿,如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基址:反映了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先例〔“华夏第一都〞〕;墓葬多为小型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原始文字: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划的符号〔记号〕,其中有的可能是原始文字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占卜: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作卜骨4、殷墟答:1.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
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纪。
自盘庚迁都于此到帝辛〔纣王〕亡国,273年间一直以此为都。
2.殷墟是考古学在中国产生以来中国最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开始开掘,目前开掘仍在持续。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世界遗产。
3.殷墟遗址的范围约30平方千米,分布在洹水两岸。
整个都城有一定的布局。
〔1〕南岸以现在的小屯村为中心,小屯村北至洹水之滨是宫殿、宗庙区,宫殿基址成排或对称分布。
其东、北两面以洹水为屏障,西、南两面有防卫沟壕与洹水相通,将宫殿区与外界隔开。
〔2〕在洹水以北是侯家庄商王陵区,已开掘大墓13座及排列整齐的人祭坑等。
王陵13座大墓中,除一座因未竣工而未埋人外,其余12座都有墓道、墓室和椁室。
其中8座为墓室四边各出一条墓道的墓,整个墓呈亚字形。
3座为南北各出一条墓道的墓,墓呈中字形。
1座只有南墓道,墓平面作甲字形。
著名的司母戊鼎相传出自东区的一座甲字型大墓中(1937年出土)。
这些大墓都有人殉与人牲。
王陵区内的祭祀坑集中在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已开掘的1400多个祭祀坑,绝大多数埋人,少数埋动物。
〔3〕在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分布着大批墓葬。
已开掘的900余座墓,分为8个不同族的墓区,反映了商代的“族墓地〞埋葬制度。
5、汉代长安城答: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高祖、惠帝与武帝相继完成,汉长安城初具规模,主要建筑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
汉末毁于王莽战火。
城址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城中各功能区比拟集中。
考古调查开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根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历史:位于西安市西北郊的渭河南岸,汉高祖、惠帝、武帝时相继完成;汉末长安城毁于王莽战火布局:城墙周长63里〔汉〕,12城门,各3门道,每门道6米合4车轨;街道:驰道和旁道;武库、市、官手工业作坊;南郊礼制性建筑:辟雍、明堂、王莽九庙汉长安城的特点:城墙多曲折,布局不甚规整;大致符合?考工记?关于城市的理想状态;各功能分区较战国城市集中,宫殿区占全城绝大局部6、唐代长安城答: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兴起于隋朝为隋文帝君臣建立。
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新建大明宫、西内苑、东内苑。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
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
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末朱温摧毁长安。
长安城的历史:隋开皇二年〔582〕,宇文恺设计建设,初名大兴城;唐初更名长安,扩建旧宫和郭城,新建大明宫,阎立德主其事;唐末天佑元年〔904〕,朱温“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平面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城、里坊、市;中轴、对称、整齐、封闭主要宫殿:大明宫:贞观八年〔634〕始建,位于宫城东北龙首原高地上,南部长方形、北部梯形,已开掘含元殿、麟德殿、太液池等;兴庆宫:开元以后的遗址,与大明宫、太极宫合称“三大内〞7、山顶洞人答: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
1930,裴文中主持开掘,山顶洞遗址位于周口点北京猿人遗址的顶部发现了丰富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装饰品。
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墓葬。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多种动物化石,绝大多数为哺乳动物,且除去少数几种,其余均为现生种类。
这说明山顶洞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的较晚阶段。
山顶洞人的人骨材料非常丰富,其中有3个完整头盖骨,至少代表8个个体。
其共同特征是:前额隆起,颅穹隆的圆隆程度,脑量达1300-1500毫升,头骨最高处在顶结节附近,矢状脊小,头骨壁较薄,前颌部后缩,牙齿细小,齿冠较高。
这些特征都说明山顶洞人属于典型的晚期智人类型。
主要方面都与现代蒙古人种接近,反映的是正在形成中蒙古人种的特点。
山顶洞分为上、下层。
上层是山顶洞人的居住之地。
下层有大量集中安置的人骨,周围有赤铁矿粉〔在之后的墓葬中频繁出现〕第一次出现墓葬。
山顶洞人的原始技术开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骨针和装饰品的制作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
另一项技术成就是磨制技术的出现,尽管这种技术还是初步的,并且只用于加工装饰品类的非生产性制品,但无疑为这种技术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为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根底〕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山顶洞人已会缝纫;装饰品的出现,说明在温饱的需求外,已有了审美观念;将死者埋入下室,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原始宗教;工艺水平的大大提高,人的进步,原始经济有了很大的开展。
名词解释版: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
1930年发现,距今约1.8万年。
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体制形态已明显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山顶洞的下层有大量集中安置的人骨,周围有赤铁矿粉〔在之后的墓葬中频繁出现〕,标志墓葬第一次出现,出现原始宗教。
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也大大提高,磨制骨针的出现,不仅说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缝纫技术,更说明钻孔技术与初步磨制技术的掌握;装饰品的出现,说明在温饱的需求外,已有审美观念。
8、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答: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
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集中表现。
石窟分布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上。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 余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
龙门石窟共有窟龛2100余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余方,大小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 米,最小的仅2 厘米。
宾阳洞是北魏迁洛后的代表性洞窟,景明初年,宣武帝仿云冈石窟为父母营建的石窟,宣帝死后,又营一所,合称“宾阳三洞〞,仅中洞完工。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北朝石窟的特点是以五尊组合为主要造像,多大型世俗供养人行列,秀谷清像,褒衣博带,造像优雅端庄,装饰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