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957db044b35eefdc8d333a2.png)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2477fccc22bcd127ff0c44.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是一处由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艺术殿堂。
5、蓝田人: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从发现化石的特征来看,蓝田人比北京人、爪哇人都要古老。
他们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形制都比较粗糙。
6、人殉:指商代为了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做仆役的奴隶。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6ae5d54ff00bed5b9f31dc6.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2、田野考古学20世纪初,欧美科学家开始注重田野调查和发掘以及发掘技术,田野考古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55480beb90d6c85ec3ac6d0.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5e521f3c1ec5da50e27098.png)
名词解释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在一定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说明:1.经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透物见人,研究历史。
3.时间范畴:上启人类开始,下限在明末。
遗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又称实物资料。
它包括直接由人类加工制造和利用过的物质,也包括间接与人类活动有某种关系的物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实物资料有两个特有的属性,客观性和无限性。
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他的原来形状和位置,而把它搬迁或移动,如古人踩的路,古人挖的井等等。
遗物: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他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且这些实体是可以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遗址: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的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通常称其为遗址。
那么这种遗址当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人工遗迹,人工遗物和非人工遗物。
非人工遗存:指的是并非人类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
树木年轮法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
先建立某一地区的标准轮距序列,再将同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就可以分析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代。
树木年轮断代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
地层学的根本问题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
堆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可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
生土:遗迹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7d4d6a1e518964bce847c27.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开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根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外表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兴旺,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2b5b10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d.png)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35e0f36a300a6c30c229f65.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歷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
居住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利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4d7ba1bf90f76c661371aef.png)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
(正确)2,晚期直立人的石器打制方法中,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属于直接打击法,击棒法、压制法属于间接打击法。
(正确)3,仰韶文化因首先于1921年发现于豫西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故也称彩陶文化。
(正确)4,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旧石器就消失了。
(错误)5,河南舞阳贾湖墓地出土了二十多支骨笛,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正确)6,大约距今1.2万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
(正确)7,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
(正确)8,新石器时代文化诸要素有:农业、家畜饲养业、磨制石器、陶器。
(正确)9,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正确)10,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典型器物是蛋壳陶高柄杯。
(正确)11,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song)泽文化——良渚文化。
(正确)12,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耜是一种农业生产中的翻土工具,说明在近7000年前的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正确)13,河姆渡遗址下文化层的房屋是一种靠榫(sun)卯结构组合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是为了适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形式。
(正确)14,夏代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探讨夏代文化的前提。
与夏人活动有关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晋南地区。
(正确)15,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两座宫殿建筑布局特点为:北部有殿堂,殿前有广阔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南面有大门,其平面设计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对于判定二里头遗址为一处都邑遗址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5c5e85a1c7aa00b52acb68.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3d8473085acfa1c7ab00cc44.png)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f140aab5a32d7375a41780e1.png)
一、什么是考古学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遗迹(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2.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三、考古学的研究范畴1.时间范畴2.考古学的公用(1.补史 2.证史)四、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考古学文化1.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明包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后,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外延大,文明外延小。
3.考古学文化的定义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性的一群文化遗存。
4.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①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命名②在以小地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③④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二)考古学类型(三)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考古地层学2.考古类型学(四)考古学的研究步骤1.考古调查(田野调查)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
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
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考古发掘(田野发掘)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所谓的“宝物”。
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
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考古学通论 汇总
![考古学通论 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77c9677e21af45b307a845.png)
考古学通论一.考古学:1.考古学的定义:①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和“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资料。
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
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要经过室内统计和分类,再编写成考古报告和综合研究才能成为用于研究的资料。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3.①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②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
③虽然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质文化遗存,但它研究的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也包括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精神,文化遗存。
3.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①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很重要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③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古学文化: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①“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同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②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划分。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160c5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6.png)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第一次整理1、兴隆洼文化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
陶器:均就是缠砂陶。
火候高质地结石,胎壁较薄,内壁磨光大多呈圆形黑色。
均手工制,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
器表大多存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居多。
器型直观,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
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琢制(磨盘、磨棒)、磨制(石斧、石锄)、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
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
骨器: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骨锥、匕、镞,镰形的鱼鳔。
房屋:台北盆地周围辨认出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
2、红山文化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区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
房屋:半地穴式房址。
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
在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
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白,均为手制。
夹砂陶火候高质地结石;器型直观,大口浅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颇具特色的时四海“之”字形纹饰。
泥质陶火候较低器型多样,存有小口双耳罐、资产规模浅腹平底碗、资产规模曲腹平底盆、钵等;外表常有黑色彩绘,常用的存有三角涡纹、横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
叶形。
细石器占到三分之一,包含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砌刮削器、细长状器和石镞。
大型磨制石器存有捅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
研磨石器存有梯形石斧、梭形石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
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
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3、东山嘴遗址:坐落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于河床50米的山梁正中,就是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石砌祭拜遗址。
就是一组南北长60米,东西阔40米得石砌建筑群。
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6207b59f6c85ec3a87c2c5cd.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围是5万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4cf2613192e45361166f51f.png)
料资习复研考论通学古考国中
因。变改之随常常也态形的物器�的化变展发断不是也素因化文种各�的进演级高向级低由地断不是会社类人。理原的学型类古考 。 ”学态形物器“或”学型标“叫也� ”学 型类古考“为称般一�见起别区为。点特的身自着有是而�用搬单简的学型类学物生是非并学型类的中学古考�然当。法方的究研 较比、析分类分、理整地学科行进。迹遗、物遗的土出掘发古考对�理原的类分物生和论化进物生用借 。念概本基的学型类古考 学型类古考、二 。的时同是为视可代年的们它�看来度角学层地从�物遗的系关存共有属凡。系关存共 了成构�物遗种各的含包中�等基房座一、穴窖座一、葬墓座一如�位单迹遗或层地一每�中系关层地述上在 。系关存共、 �3 � 。者破打被于晚应也般一代年迹遗的含包中之者破打�者破打被于晚 要代年的者破打为作�中系关层地一这在。系关层地的成形而设建或层地的期早破打迹遗动活类人期晚是的指 。系关破打、 �2� 。者压叠被于晚 要物含包及者压叠�中系关层地一这在�系关层地的成形而压叠次依下而上自积堆化文的上以层两或层两指是 。系关压叠、 �1 � 。系关层地 。层地分划象现迹遗和物含包、色土、质土据依要主 。分划的层化文 。下在的老�上再的新——律序层层地 。理原本基的成形层化文 。一之法方的础基最中究研古考是也�法方的料资究研得取地学科中掘发古考野田在�理原究研的层地对学质地用借 是学层地古考。称总的石岩层成切一的义涵间空和间时定一有指是�念概本基最个一的中学质地是层地 。念概本基的学层地古考 。学层地古考、一 。代时器铁期早——代时器铜青——�克里耶基.G。意�代时用并石铜——�克伯卢.翰约 。英�代时器石新——�朗布.伦艾。英�代时器石中——�克伯卢.翰约。英�代时器石旧�分细步一进的上础基法分三�法分六 。代时器铁——代时器铜青——代时器石� ”说期三“为称被 �段阶个三的展发化文前史洲欧出提�类分的物古藏馆据依�5681---8871,nesmohT�森姆汤长馆馆物博家皇麦丹�年 9181�法分三 。法期分的段阶展发大两”期时史历“和”期时前史“为分史化文类人将�志标为无有的载记字文以�法分二 。法方期分 。法方与术技年测的中术技学科代现于赖依要主则�期时前史的载记字文有没在�物遗的字文年纪有种 各和学历年、载记献文靠依要主�域领学古考的期时史历在�法方的代年对绝定断 。间时体具的成做物遗、迹遗指�代年对绝 。 ”期后代商“ 、 ”期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34bd0ebcfd0a79563c1e7283.png)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第二部分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被称为“万能手斧”。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包括许多组成部分,而旧石器、古人类和古生物是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或研究对象。
刀耕火种:新石器时代一种原始的种植方式,主要盛行于早期,后世落后民族地区仍有遗留。
砍倒烧光,不耕,不翻土播种,撒种或挖穴点种,靠天吃饭。
第四纪冰期:旧石器时代(或第四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几次大的周期性的冷热波动,寒冷期气温下降,地球上的大片地区为冰雪所覆盖,形成冰和冰盖;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是间冰期,间冰期冰雪(川)融化,形成河流和湖泊,统称为第四纪冰期(川)。
古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依次是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于1891年发现于爪洼,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两个阶段;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
山顶洞人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时代距今1.8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头骨、下颌骨等人类化石,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出现穿孔技术、骨针、装饰品,有了有意处理(埋葬)尸体的行为。
北京猿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
第三部分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是在农业产生以后,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得名,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距今6100-4400年;以红陶为主,手制或泥条盘筑,以彩陶鱼纹盆和尖底瓶为特色;成人二次葬、男女分区葬、儿童瓮棺葬;与文字起源有关的陶器刻符号,母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经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临潼姜寨等;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以磨制为主,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陶器皆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都有一个门道,墓葬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成为仰韶文化的代表;盆内壁彩绘图案有图案化的鱼纹、鱼纹和圆形人面组成的人面鱼纹图案,对研究原始艺术或宗教极有价值。
马家窑文化: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4000);以发达的彩陶为特色(随葬品中占80%以上);分布自东向西越来越晚;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彩绘符号。
彩陶和彩绘陶不同,后者战国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流行。
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早期陶器制法有泥片贴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分布于山东和苏北(皖北),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300~4200年);以红陶为主,有陶鬶等型器,出现蛋壳黑陶制作技术;刻划符号;有枕骨人工变形的拔牙习俗;进入父系社会。
墓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在中期之前,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
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
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晚期合葬墓极少。
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的丧葬习俗。
墓葬就出现分化现象,此种丧葬制度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和蛋壳黑陶制作技术为特色(蛋壳黑陶高柄杯),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许多因素(拔牙、枕骨人工变形等);出现挖槽起墙技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8000年;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已有了初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中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主要生产活动。
晚期:公元前5000-前4000年;各区域内基本上已经建立起考古学文化谱系;以磨制石器为主,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
我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居住的半地穴房屋使用的墙是木(竹)骨泥墙,至龙山文化时期出现挖基槽起墙的技术。
我国的丝制品技术出现甚早,新时代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多种纺织技术。
第四部分夏商周考古直到战国时期以后,铁器才真正成了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铜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开始由实物货币进入到金属铸币的阶段。
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仿照生产工具镈的样式铸造的,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
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春秋时期,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方势力而经常举行的具有制约作用的仪式称为盟誓。
带钩是古人腰带上的构件,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后来使用更为普遍,其形状有多种多样。
西周中期以来的传统礼制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僭越现象。
春秋时期秦国第一座有明确墓主的陵墓是秦公一号大墓,对建立考古标型学有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所知最早采用失蜡工艺铸造的青铜器出自淅川下寺楚墓群。
利簋: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器主为“利”,其铭文记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明确记载了牧野之战日期,是周初记述武王征商的唯一珍贵史料。
两周青铜器的断代主要依据铭文、纹饰风格、历史文献以及出土青铜器的考古地层关系。
铭文记载某王名或其活动,定为某王时的标准器;铭文记载的人名、事迹与文献记载纪年相符;器物出土地点、铭文内容与文献记载对照;用间接取证的方法断代等。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三期,即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和商代晚期,晚期从武丁到帝辛近200年间又分为前、后两段。
商代早期: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工具及武器等,食器有鼎、鬲、甗、簋,酒器有爵、觚、罍、瓿等,水器有多平雕,都不以雷纹为地;几何纹极简单,铭文极少。
商代中期:器类基本同前期。
纹饰分两类:一类较细而密集,另一类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
个别器物上铸有做器者本人的族徽。
鼎的三足与两耳对称,形成定式。
商代晚期前段:新出现方彝、觥、觯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动物纹比较具体,主题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铭文多一两个字;出现分裆鼎及带胡带穿的戈。
商代晚期后段:新出现典型器无肩尊和扁体卣,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出现了蹄形足鼎。
卜辞是商代晚期(武丁至纣)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安阳殷墟出土,约有15万片,计不相重复的单字4500个,对文字学的研究的重大意义,由于其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社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记录占卜的文字,一般认为它是1899年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收录甲骨拓片最多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夏商周断代工程: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李学勤等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为学科200多学者协作攻关,估定公元前841年前的比较准确的年代框架。
2000年形成“夏商周年代表”,为古史研究提供相对准确的年代依据。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四鸟绕日”金饰图案出土于金沙遗址。
吴城文化在铸铜业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石范铸造。
湖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江苏江宁湖熟镇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以宁镇山脉为中心的长江两岸;遗址多系突出周围地面的土墩,俗称“台形遗址”;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已有青铜器,陶器有夹砂和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原始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