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

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 学分

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 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

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

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

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

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⑵ 宗教学与宗教观

⑶ 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宗教

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

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

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

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

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

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授课学时:6 课时

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习可以把宗教与非宗教明确区分;使宗教四要素及其层次结构成为日后研究的理论根据;初步形成理解宗教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和内容构成

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

1、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2、宗教学与宗教观

3、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

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

1、宗教学产生的条件

2、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

3、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

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

宗教学与宗教观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者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宗教的一般特征与多种定义

对宗教理解的这种多元化趋势,既为我们对宗教做出本质的定义增加了难度,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宗教的本质提供了多种途径。

一、宗教的一般特征

(一)宗教的四个特征

(二)宗教特征的归纳

二、对宗教的多种定义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从结构的角度看宗教,其基本因素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就宗教的内在因素而言,可以再分为两部分: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内外四种要素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从逻辑上分有四个层次。处于基础层或核心层的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

四要素之间必然性的逻辑关系把宗教与非宗教作了明确的区分;四个基本要

素为研究宗教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提供了方向: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

二、宗教的基本要素

三、四个要素的逻辑结构

四、对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章宗教观念

授课学时:10 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宗教观念的基本结构和作为信仰的特点。宗教的灵魂观、宗教的神灵观、宗教的神性观是其他一切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一切宗教现象的逻辑内核。教学重

点:掌握宗教观念的相关术语;运用本章所提及的相关宗教学的理论。

教学难点: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对神灵观念的分析路径,对宗教的超自然现象有正确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灵魂观

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超自然的灵魂观念,就不可能有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宗教信仰本身。

一、灵魂观念的产生

灵魂观念产生在“远古时代” 。原始人是从两种生理现象的观察中构成了一种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灵魂观念的:

第一种是睡眠、出神、疾病和死亡等现象。第二种则是做梦和幻想的现象。

二、灵魂观念的最初涵义最初的灵魂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在一些宗教中虽然没有把灵

魂直接与某种

物质联系起来,但也认为灵魂与人体的某种物质属性有关。

三、灵魂观念之涵义的演变

灵魂可以附着于人或其他物体上——万物有灵论——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活着。

真正给予理论概括和解释的,是哲学时代的哲学家们第二节神灵观念

一、神灵观念的涵义

宗教学认为,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 。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本质上都是人性的,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神圣化而已。

二、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

神和神性物是人类的想象力幻想的结果。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人性的性质,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人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什么样的社会体制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神性的神灵。

三、神灵的种类

1、自然神:自然物或某种控制自然的力是人类早期的宗教崇拜对象。

2、氏族神: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图腾崇拜、祖先神崇拜,祖先崇拜又分为血缘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3、职能神:它们是自然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别的属性或功能;是某种社会职业的原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