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孔飞力教授选用“叫魂”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视角,通过“叫魂”这一历史事件来探究国家与社会关系之类的大问题,将政治放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历史分析,也就是用社会史的眼光来谈政治的意义。
一、整体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叫魂》一书可以说是整体史、自下而上的历史观的典范之作,此书属于政治史的范畴,所要揭示的是清朝中央政权与地方官僚的通讯运作机制,却选用了“叫魂”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进行历史分析,用社会史的眼光来看政治,这是一种社会史视野中的政治史。
作者从全方位的场景、多维的视野来叙述“叫魂”事件,从横向看,它涉及到十八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经济背景、政治体制、社会状况、法律制度以及民众的心理意识等各个方面;从纵向看,它既有对清初征服年代的回顾,也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比较。
这是一种以“叫魂”事件为中心和切入点的“大叙事”,一种整体史。
与其他政治史不同,它详细分析了在“叫魂”事件中恐慌的民众的所作所为,书中这样的叙述非常丰富,为我们了解18世纪中期中国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历史画卷。
二、三个角度看“叫魂”事件“叫魂”本是民间的一种巫术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想到的是竟然席卷全国。
面对“叫魂”事件的发生,乾隆帝、官僚们和民众立即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战略位置和相距甚远的知识背景,在各自心目中构建了不同的故事版本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孔飞力教授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为大家全面的呈现了社会各个阶层对“叫魂”事件的反应。
当叫魂妖术的谣言在地方上一蔓延,底层老百姓们脆弱的神经马上绷紧,唯恐自己变成妖术的受害者。
他们不能分辨真实与谣言,因为鬼神迷信本来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他们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变得更加神经过敏,唯一能够保护自身的法宝就是排斥外面未知的东西,这就让流民群体变成了打击的对象。
而这些遭受打击并进入国家司法机关送审的嫌疑人也因自己身体受刑情况而频频更改供词。
这关系到百姓们对于某种未知力量的恐慌及因此而发的骚动,以及骚动背后所隐含的底层民众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危机感和对社会权利的渴望。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叫魂读后感(一)亚伟从开始到结束,战线拉的很长,读完了《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
听说这本书,还是在手机上有知乎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叫魂》这本书的背景是清代乾隆盛世。
清高宗弘历(乾隆)在封建历史上可以算是空前绝后吧,然而在1768年,乾隆盛世鼎盛之际,”叫魂”的妖术把大清搅得天昏地暗,几个月里这个股妖风席卷了半个中国。
”叫魂”的行为,即懂得妖术的人,可以在得到受害者的发辫、衣襟后,控制受害者的灵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受害者灵魂丢失后会立即死亡。
《叫魂》一书,则是涵盖了几乎各个方面(法律、经济、制度、百姓、官员、皇帝等等等等等),来分析”叫魂”这一事件。
显而易见的,百姓这一阶层,是最低的一层。
百姓作为盛世的创造者,却享受不到盛世反馈而来的种种福利,只能默默保持着帝国的运转。
”叫魂”首先爆发在江浙地带,这里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然而极大的经济分布不均、米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不那么发达的城市的百姓们全家集体进行劳作(耕种、纺织)才能勉强保持生存,城市间贫富差异带来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安定。
这一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也没有任何权利。
妖术事件流传开后,最恐慌的便是百姓,一是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二是他们最容易成为妖术的目标,再一个就是没有人可以保护他们抵御妖术、不受妖术的侵害,而家庭中成员的死亡都是很大的损失。
”叫魂”爆发之后,受害者基本上都是乞丐、僧人。
当时的游方僧人,实际上和乞丐没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这层人比普通百姓的地位更低下。
借由”叫魂”事件,百姓获得了指控他人的权力。
于是,就爆发了。
出现了多起群众聚集,将疑似会妖术的乞丐、僧人抓住,进行殴打甚至打死的事件。
长期被挤压在边缘地带,突然获得了哪怕小小的权力,便将枪口一致指向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这种行为简直一点点都不奇怪。
百姓陷于恐慌,那么受过一定教育的官员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实际上官员是不相信妖术的真实存在。
《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作者通过叫魂事件,将清朝皇帝与官僚的通讯机制一点点描绘出来,起初,我认为文章的引子不一定要是“叫魂”,其他的事件也可以展现,看到后半部分发现,只有“叫魂”,这种极度不理性,看似荒诞的恐慌事件才能更好地展现皇帝与官僚的信息传递制度。
“叫魂恐慌”实际更多的是来自皇帝的恐慌,皇帝将之定性为政治罪,清剿叫魂是为了巩固皇权,同时通过这种由上而下的运动形式实现对官僚的控制,可以看出在这种非理性命令下,哪些臣子是效忠的,可以乘机惩戒一批“玩忽职守”(懈怠皇权)的官员。
因为地方有行妖术的奏折,因为证据不充分,牵涉面广,层层上报到弘历,弘历忌惮妖术盛行,也因为政治上的担忧,担心有人打着妖术的名号召集人行谋反之事,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打击妖术的专项活动,应该不单指叫魂。
臣子接到这种命令后,为了完成任务,在各个地方大肆抓捕有嫌疑的流浪僧人和乞丐,一般这种来历不明又对国家没什么贡献的人容易受到怀疑。
没有抓到犯人的地方则会被弘历认为是办事不力,因此就像完成政治任务一样,遍布半个国家的抓捕活动展开,很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
当军机处高层和弘历发现叫魂案许多证据混乱,大多是在严刑拷打下招认的口供,并无特定组织,谋反之意。
为了维护皇帝的个人权威,军机大臣指出叫魂案之所以遍布全国,是因为地方官玩忽职守。
为何官僚对政治罪不像皇帝那样忧心?是因为官僚君主制。
克罗齐耶关于官僚制度中权力关系的经典描述:“掌权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两套相互冲突的武器:一方面是理性化和制定规则;另一方面是制造例外和无视规则的权力。
他的最好策略是找到这两种武器的最佳配合。
……规则的扩展会限制他的权力,而太多的例外又会削弱他控制别人的权力。
”“叫魂”恐慌的产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有政治(皇帝对江南地区的忌惮)、经济(白银流入、农作物增加)、文化(汉文化对满族文化的浸透)、人口(人口增多)的原因,有皇帝(巩固皇权)、官僚(明哲保身)、普通民众(寻找权力)的原因。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历史学2班尹含在中文译本的序言里,孔飞力提出的叫魂案所揭示的一系列历史问题值得更为深入地讨论:1.专制集权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到法律的限制。
2.官僚机制如何试图操纵通讯体系来控制最高统治者。
3.最高统治者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
同时,也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中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清代,普通民众对于政治体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在官方的滥用权力面前,也几乎得不到任何保护。
然而,历史也表明,皇帝与官僚专制在实施权威时还是受到某种限制的。
在这些限制因素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经验对之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
故在第一章里,着重分析“萧山事件”与其所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1.乞僧化缘讨钱却遭小儿信口雌黄,被村民殴打并群押审理。
那么,村民的情绪为何如此激动汹涌,在未听解释前甚至沦为“乌合之众”,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对“叫魂”深信不疑,这样的恐惧又是如何蔓延到群众中来的?2.蔡捕役故意构陷以及衙门随意用刑逼供,俱是在证据尚未确凿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这是否应合了序言中提到的“普通民众在官方的滥用权力面前,也几乎得不到任何保护。
”对此,孔飞力如是解释道:“公众的歇斯底里与卑劣的腐败现象结合在一起,几乎酿成了司法解释上的一桩大错。
公堂上的用刑虽能逼人招供,却往往会因为受到指控的被告在上一级官府翻供而使供词难以作数。
当某件案子达到省一级时,官员们因为远离肮脏的县府大堂上的种种压力与诱惑,对于被告的偏见也小得多。
”3.故,综上(接上)“谁说这是一件涉及妖术的案件?更有可能的是,这是由容易轻信的民众,受到贪婪的地方捕役中的恶棍以及无能的县府官员们的挑动,而造成的又一桩早已司空见惯的丑事。
现在,省里的官员们很乐意于销掉这个案子。
”第二章开篇标题为“盛世”,意为“弘历治下的盛世”及“民众意识中的盛世”。
然而,叫魂案的发生,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后世史学家、现代文艺创作所镀金的繁荣昌盛的图景之中。
当然,就其社会背景而言,却也显示出江南地区人口、资源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劳动力的解放致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等现象。
读《叫魂》
读《叫魂》第一篇:读《叫魂》读《叫魂》关于作者孔飞力(Philip A kuhn),说实话,我并不了解,甚至之前不知道它是谁,也许是我知识面太窄了,也许因为我不是历史系的学生,以至于他如此的有名,我却不知道。
那种惭愧感,就像政治系的学生,不知道韦伯或者阿尔蒙德。
书的扉页对他有很详细的介绍,很多头衔,但是有一个就足够让人记住了“当费正清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孔飞力由已任教十年的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其空缺,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
”好吧,我浅窄的知识面里,还是认识费正清的。
关于此书——《叫魂》叫魂,不管是在今天抑或实在18世纪,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妖术,据说它是通过所谓的“术士”作法于受害人的名字、毛发或者是衣物,便可以至人发病或者死去,并取其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
貌似还珠格格中有类似的桥段:皇后党在景阳宫授出乾隆布偶,引得太后与皇帝大怒,小燕子与紫薇“被认定”为“白莲教”的刺客,两人被拖去慈宁宫“洗澡”——当然是大刑伺候。
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一本关于若干人参与叫魂案,官府抓人,审判,揪匪首的一系列案件的故事,不巧的是,故事的结果与还珠格格尽然雷同。
本书共10章,前8章叙述了“叫魂案”,后2章是作者“总结陈词”。
前8章又可以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各地叫魂案件发生”,主要表现在第一章“中国窃贼传奇”:“浙江德清县的石匠们”“萧山事件”“苏州的乞丐们”“胥口镇奇事”等几起叫魂案件以及地方衙门对这些事件的处理尤其是对“案犯”的审理。
第二部分主要就是“破案”,也是全书最像小说的地方,故事铁荡起伏,“案犯”招供、翻供、供词反复;官员与皇帝在“求稳”与“速决”中挣扎;皇权的淫威与官僚体系的默契相互较量;正在社会在恐慌与不安中沸腾!当然,在作者超强“小说式”的叙述中,猴急又品性不佳的我,不时会骂道:“尼玛,可不可以快点搞清楚呀!”也许是我egghead,非要找点东西,也许是这本”蜚声中外“的名著,必须有点涵涵,所以,我必须思考思考,而不是仅仅当小说读罢就丢。
《叫魂》孔飞力读后感
《叫魂》孔飞力读后感读完孔飞力的《叫魂》,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1768年的清朝盛世,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妖术大恐慌。
这本书,嘿,真不愧是一本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的历史大作!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叫魂”是啥子神秘玩意儿,看完才晓得,原来就是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妖术。
那些个石匠、和尚、乞丐,还有那些个心里有鬼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愣是把个小小的迷信事件闹成了全国性的大恐慌。
孔飞力这家伙,可真会挑事儿,他居然就从这个“叫魂”案入手,把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等,都翻了个底朝天。
乾隆爷那会儿,可是号称盛世啊,可你瞧瞧这“叫魂”一闹,整个国家都乱了套。
百姓们人心惶惶,生怕自己哪天就被哪个术士给“叫”了魂去;官员们呢,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既要安抚民心,又要查案抓人,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扣上个“不作为”的大帽子。
乾隆爷更是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生怕这妖术背后藏着什么颠覆朝廷的大阴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是又紧张又兴奋。
紧张的是,这妖术到底咋回事儿啊?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邪乎?兴奋的是,孔飞力这家伙文笔太好了,把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写得跟悬疑小说似的,让人欲罢不能。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乾隆爷,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你面前跟你说话似的。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讲人性、讲社会、讲政治。
你看那些个官员们,有的为了保乌纱帽,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为了升官发财,就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而那些普通百姓呢,有的因为恐惧而盲目跟风,有的则因为贪婪而造谣生事。
这些场景,在我们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实。
孔飞力还通过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清朝盛世背后的种种问题。
比如,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资源短缺、社会矛盾激化;比如,官僚体系的腐败无能、效率低下;再比如,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文化冲突。
这些问题,在“叫魂”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暴露。
读完这本书,我真是感慨万千。
孔飞力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笔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复杂的历史画卷。
《叫魂》读书笔记
从《叫魂》中看“盛世”下的危机1768年是乾隆三十三年,这时的清朝并没有露出衰败的迹象,按照孔飞力的说法,它正处于盛世的顶端。
从影视作品中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还珠格格,能言善辩的纪晓岚和大贪官和珅,看似是天下太平的景象,可偏偏在这时,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弘历治下的华夏大地盘桓。
一、《叫魂》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是浙江德清县于当年要重修坍塌的水门和桥梁,按照传统,需要在桥桩上贴以活人的姓名来增强打桩的力量,被贴名者,非病即死,这就是“叫魂”。
一个叫沈士良的农夫偶然地要将自己可恶的侄儿们的姓名交给工匠,结果被扭送到了官府,由此它在江浙一带引起了一系列类似的“叫魂”恐慌。
到了夏天,江浙一带这种“叫魂”的恐慌就演变成了“偷割发辫”的传言。
这个案件引起了乾隆的重视,乾隆认为,山东的割辫事件“不仅仅对长江下游各省,也对整个帝国构成了威胁”。
在随之而来的各省的清剿中倒是抓获了不少的所谓“割辫者”,经过层层的严刑逼供,其中包括军机大臣们的廷讯,结果多属子虚乌有,最后声势浩大的“叫魂”案在乾隆的:“整个叫魂案可能是由阴谋家编造出来的,其目的则在于挑动人们对官府的仇恨并煽动造反。
”下不了了之。
和历代不认错的统治者一样,这位圣主并不承认制造“叫魂”案本身是错的,而恰恰相反,他始终坚持首恶正犯的确实存在,而他们的逍遥法外是由于各省的失职。
二、“盛世”下百姓的恐惧就像如今的现代化社会尚且不能避免“非典”“禽流感”“核辐射”时期人们的恐慌。
乾隆时期的“盛世”局面和妖术的肆虐也是如此。
在孔飞力看来,十八世纪的中国人之所以害怕妖术,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周围种种看不见的趋势的威胁。
从《叫魂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整个社会的下层阶级在盛世的光环下,并不是安居乐业,而是惶恐不安。
一方面,清朝虽实行“除贱为良”,推行百姓平等,然而劳动力的解放、人口的增长、物价上涨,商业的发展导致竞争残酷,许多人难以维持生计,大量人口挤入一个不断扩大的下层阶级。
《叫魂》读书笔记の第一(1)
《叫魂》读书笔记の第一五一的时候,去天津跟魏超哥聚会。
他给我推荐了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叫魂》,说是讲清朝官僚制度的。
现在把读这本书的感想,初步整理如下。
何谓“叫魂”?“叫”是偷取的意思。
在人的辫梢所剪取的发辫,通过作法,能够偷取人的灵魂。
这是一种迷信,而且利用了人对死亡的恐惧。
“魂魄”这样迷信的说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而“法术”这种“超自然力量”,也是由来已久。
但是本故事中的“叫魂”以及“辫子”,却是有很多可以说道的地方。
1768年,正是乾隆年间——“康乾盛世”的末期,也是近代社会的前夜。
这个节点二十多年后,正是马尔嘎尼访华,打破了西方自《马可波罗行纪》而形成的、对中国的旧有印象——中国的落后景象,使马尔嘎尼大失所望,也刺激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征服欲望。
在这个时候,正是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或许存在着新兴的经济力量,但也可能仍在酝酿、尚未成长,更不论新的思想观念乃至意识形态;民智依旧愚昧。
而整个中国因为“辫子”而弄得人心惶惶,是因为其中的政治意义。
对于汉族人来说,发辫是异族统治的象征——落后民族以简约和高效赢得对“先进”民族的统治后,以他们“辫子头”习俗推广至全国。
这是满族贵族统治者标榜自己胜利的象征,并极力维护。
而维护“辫子”这种举动的政治意义就在于,是否被统治者愿意遵从他们的意志。
对于不肯“剃发易服”、具有“反抗意识”的人,当权者会以为反叛,“以小见大”地将之视之为对自身“政权合法性”的挑战。
更何况在统一中国时,游牧民族的威权消退,转向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只求局势和平安稳,是用汉人法来治理天下的。
所以,迷信造成恐慌,就有动摇统治根基的可能,所以上层统治者会精神过敏,就像惊弓之鸟。
对民众个人来说,弱小的人会因为迷信而心理恐慌,怕被人剪取辫子,也怕别人以之加害自己,更因为与外界距离遥远、信息传播不畅,会谣言纷纷。
出于“受害人心态”与自我保护,会盲目轻信负面的消息;也可能会出于其他目的而相互栽赃、诬告陷害。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叫魂>读书笔记》《叫魂》这本书读下来,真让我有种穿越回清朝乾隆年间,亲身经历了那场荒诞又令人深思的“叫魂”风波的感觉。
书里描述的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着各种不安和恐惧。
叫魂这事儿,最初就像是一颗小石子,丢进了平静的湖水,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想象一下,在一个小村庄里,人们过着简单的日子。
有一天,突然传出有人的魂被勾走了的消息。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整个村子。
一开始,大家将信将疑,可随着越来越多奇怪的事情被传出来,人们心里开始发毛了。
比如说,村里的老王头,本来身体还算硬朗,能下地干活。
可突然有一天,就病倒在床,整个人迷迷糊糊的,嘴里还念叨着一些听不懂的话。
家里人着急啊,找了村里的神婆来看。
那神婆装神弄鬼一番,说这是老王头的魂被路过的妖人给勾走了。
这下可好,整个村子都炸开了锅。
大家开始对身边的陌生人充满警惕,生怕他们就是那勾魂的妖人。
还有个事儿,村里的小孩二狗子,平时调皮捣蛋,满村跑着玩儿。
可有一阵子,这孩子突然变得特别安静,老是一个人发呆。
他爹娘以为孩子生病了,找了郎中来看,也没瞧出个啥毛病。
这时候,就有人在旁边嘀咕,说是不是孩子的魂丢了。
孩子他娘一听,吓得眼泪汪汪的,赶忙去求各种法子来给孩子叫魂。
在这场风波里,不只是普通百姓被搅得人心惶惶,就连官府也被卷了进来。
那些当官的,一开始可能觉得这就是些无稽之谈,没当回事儿。
可随着事情越闹越大,上面开始施压,要求他们必须查清真相,抓住那些所谓的“叫魂犯”。
这下,当官的可头疼了。
他们到处抓人,严刑拷打,就想赶紧交差。
可很多被抓的人其实都是无辜的,只是被冤枉的替罪羊。
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细节,有个小吏在审讯一个被抓的人的时候,那人被打得皮开肉绽,还是一口咬定自己是冤枉的。
那小吏心里其实也犯嘀咕,觉得这人可能真不是什么叫魂犯,但没办法啊,上头逼得紧,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审。
最后,那个人实在受不了折磨,胡乱招供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叫魂读书笔记(多篇)
叫魂读书笔记(多篇)叫魂读书笔记(一):谁帮我写作业读书笔记《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我读第一遍时,只觉得格列佛的经历异常奇特;而读第二遍时,我才感受到了作者对每一种情景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才知道了书中深刻的含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格列佛因为在大海上冒险,突遇大风,船被打翻了,他抓住一块木板漂到了一个住着许多古怪的人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遭遇.他遇到过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并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而文章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却是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比如,国王与民众和大臣之间有着不同意见,最终导致引发战争、自相残杀.古代著名哲人陈寿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本书就像一个向导,也像一盏明灯,它会带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把一本书多读几遍,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书中的意思,只有领悟到书中的意思,才能学到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格列佛游记》不但给了我知识,还使我懂得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当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剧情,也使我为之心惊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主人公在小人国的经历.曾经来往繁密,友好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这就如同书中所说“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时你拒绝满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从前立过大功也绝不能得到宽恕”.读到此刻,我颤抖了,不由得感到一丝心寒。
所谓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国君心喜;小人对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诋毁形象.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历史上的忠臣最终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几个呢?但至少主人公近乎是其中的一个.这篇游记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也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叫魂读书笔记(二):我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五年级的下学期,我学会了读书.有一天,老师走进来,看到我们在看书,便对我们说:看书要学会做读书笔记噢!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做读书笔记,都看着顾老师,顾老师笑了笑,说:读书笔记就是你在读书时,如果看到了一些好词好句的话,可以拿一支笔把他们画下来.这样以后就会有许多用途的.从现在开始,我每次看书就会拿一支笔了.叫魂读书笔记(三):藤野先生读书笔记恩师是让人怀念的,特别是当你身处异国时,经常会让你觉得孤独.而在那时,却有一位老师唤醒你的灵魂,给予你关爱和鼓励.鲁迅先生从他父亲的病中受到了影响,从而去东京留学.他从为父亲看病的中医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钱财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让他觉得失望,从而踏上了东京留学之旅!但是,到了东京以后,他看到了那些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醉生梦死,不顾国家民族危亡,而追逐风雅的丑陋行为!从而,鲁迅毅然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藤野先生,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热情诚恳,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他就是鲁迅在仙台学医的老师.在他的教导下,鲁迅受益匪浅.从他添改讲义中,看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从纠正解剖图中,看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从关心解剖实习中,看到了他的热情诚恳;从了解女人裹脚中,看到了他可贵的求实精神!虽然鲁迅在他的指导下懂得了许多.但从后来的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中,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这条道路!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可能有的选择会从此改变你的人生!而鲁迅在看电影事件中,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到了一群思想不觉悟,麻木无知的国民.从而他意识到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只有文艺救国、科学救国才是根本治国的方法!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而这也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立了一个新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同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历史!从这课当中,我们不难知道,鲁迅他所表达的是要想真正的救国,就必须先改变人民的思想!确实,一个人如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那根本达不到国家的人才标准.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勤奋好思,求知欲强,那必定会为祖国的建设增添光彩!想想自己和身边的恶人,是否也是这样.有强壮的身体,但思想却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学习呢?学习能充实自觉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学习的机会,而整天碌碌无为得生活呢?那只会让你的人生显得淡漠平庸;为什么我们把握现在,珍惜眼前呢?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就没有了,而失去后才知道珍惜还有什么意思呢?把握现在,努力学习,你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叫魂读书笔记(四):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发一下,我抄一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不敢说非常熟悉《朝花夕拾》,但我总归读过,也曾细细品过其中的一些文章,可从没仔细去想过,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年纪写它的?先生写这些文章时,真正的心情是什么?是我们认为的带着揭露与批...叫魂读书笔记(五):读书笔记的要求【叫魂读书笔记】拿上一个笔记本,在读完每一章(或者每一片段)将感悟深刻,或者好词好句在书上划下来,也可表上记号,然后记到本子上,要有排序规则,写上每一章(每一片段)的题目.就竣工啦!叫魂读书笔记(六):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古老的书,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古老的故事.相传,一个国王,他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就杀掉.有个姑娘要阻止他的这种做法,于是愿嫁给国王.她给国王讲故事,每次要杀掉她的时候刚好讲到精彩的部分,国王只好不杀她.她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回心转意.其实,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华凝聚成的,有些已经家喻户晓,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神灯》、《辛巴德航海历险记》等等.它们都是曲折生动、想象丰富,大多数令人感动.《辛巴德航海历险记》讲述了一位商人七次出海,每次出海都碰到种种磨难,而他把这些困难一一克服,最后成了一名富翁.《神灯》则述说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孩子在罪恶多端的巫师的帮助下得到了神灯.于是他运用神灯的法力和自己的智慧使家庭富裕,娶到了公主,杀死了偷走了神灯的巫师,和要为巫师报仇的巫师弟弟,最终当上了国王.而《神童智审盗金案》用一个神童竟然审出了一庄连聪明的法官也审不出的案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忽略细节.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三姐妹的故事》.它述说了穷苦三姐妹的故事.这三姐妹在谈到心愿时说自己分别想嫁给国王的面包师、厨师、还有国王本人.恰巧国王路过,立即实现了她们的愿望.两个姐姐很妒忌当上皇后的妹妹,便把她生下的两个王子和一个公主用竹篮装着随水漂去,并说皇后生下了一条狗、一只猫和一根木条.国王幽禁了皇后.三个孩子被园林总管拾到、养大,可园林总管却早早地死了.这三个孩子在他的房子里住下.一次,公主得知他们的院子中有“能言鸟”、“唱歌树”和“黄金水”这三样宝贝就谁家也比不上了.于是两位王子先后去找宝物,结果都在半路变成黑石头.于是,公主亲自出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宝贝,并救活了两个哥哥.回去后,“能言鸟”用它的聪明才智使国王明白自己错怪了皇后,并认出了孩子,一家人又团聚了.故事中两个姐姐的行为让我憎恨,皇后令我同情,而两个王子和公主的兄妹之情使我感动,公主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叫我敬佩.《一千零一夜》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有的发扬勇敢冒险精神,有的对机智善良、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下层社会人民给予赞扬.《一千零一夜》不愧为阿拉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鲜艳的珍品.叫魂读书笔记(七):读书笔记怎么写?举个例子一、什么是读书笔记?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二、读书笔记的种类1、符号式笔记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叫魂》读后感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笔下的《叫魂》讲述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全书共分十章,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至五章可归为第一部分,介绍妖术发生的背景;第六章至八章为第二部分,介绍清剿妖党的全过程;第九至十章为第三部分,是对全书分析的概括与升华性总结,揭示妖术案件背后的历史隐喻和内在意义。
“叫魂”可追溯至杭州的德清县,这也为作者后来对“江南忧患”进行分析起到了铺垫作用。
德清县于乾隆三十三年修桥,一名沈氏农夫请求修建石桥的匠人在桥桩上粘贴一张写有人名的符,并通过敲砸来泄愤。
匠人前往县里举报农夫,官府阮知县打了沈农夫二十五大板后才开释。
这是清政府官方史料正式记载的第一例“叫魂案”。
本来以为这不过是一个乡下农夫由于愚昧无知、迷信鬼神而引发的邻里治安的小事,谁知这样一件小的案子一经上报竟然成为此后系列惊天大案的起始点,也成为 1768 年席卷半个中国的“叫魂”事件的开端。
这场始发于江南地区的妖术大恐慌最终在官僚君主制的运作下席卷大半个中国。
在各类妖术案件的影响下,百姓们相信术士、和尚能够通过衣物、头发施展法术控制他人的生命,并积极寻找自我保护的方法;皇帝则为了防止妖术的谋反和汉化的阴谋,亲自下令清剿各地的妖术活动;而各地官员迫于皇帝的压力,也开始了大范围的妖术清剿活动……面对叫魂危机,普通百姓、官僚和皇帝都根据自身的社会阶层和知识文化背景,在各自的心目中构建了不同的故事版本以指导自身的行动。
1768年,一个被划入康乾盛世的年份,但在孔飞力看来这种盛世是一种“镀金时代”。
官方的盛世生机勃勃,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除贱为良”的政策解放大量的劳动力。
孔飞力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经济成长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根本找不到买主来购买他们的劳力?这些人又该干些什么?”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快等因素造成物价飞涨,剩余劳动力涌入江南地区,这些劳动力是“没有根基,来历不明与目的不明的人,没有社会关系的人,以及不受控制的人”,模糊的身份增添当地民众与官府的不安全感。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叫魂>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叫魂》。
这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荒诞的世界。
在书里,叫魂这个事儿啊,闹得那叫一个沸沸扬扬。
所谓叫魂,就是传说中通过人的名字、毛发或者衣物等东西,就能摄取人的魂魄,从而控制这个人,甚至能要了他的命。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但在当时,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社会恐慌。
作者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细致梳理和分析,把整个叫魂事件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亲眼看到了那些惊慌失措的民众,还有焦头烂额的官员。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个小细节。
有个村子里,一个叫李四的普通农民,一天干完农活回家,发现自己的孩子病恹恹的,没什么精神。
李四心里那个着急啊,就去找村里的神婆问问。
这神婆装模作样地摆弄了一番,然后神秘兮兮地说:“这孩子的魂被人叫走啦!”李四一听,顿时吓得脸都白了。
他开始到处打听,想知道是谁这么缺德,叫走了自己孩子的魂。
村里有人就跟他说,最近镇上来了个陌生的和尚,看着鬼鬼祟祟的,说不定就是他干的。
李四二话不说,拉上几个亲戚就跑到镇上去找那个和尚。
找到和尚的时候,李四他们一群人气势汹汹的。
和尚一脸茫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李四指着和尚的鼻子就骂:“你这混蛋,是不是你叫走了我孩子的魂?”和尚连连摇头,说自己冤枉。
可李四他们哪听得进去啊,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和尚被打得鼻青脸肿,哭着求饶。
这时候,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在旁边小声说:“说不定真不是这和尚,别打错人了。
”可李四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
他认定了就是这个和尚害了自己的孩子,非要把他送到官府去。
到了官府,县太爷开始审问。
和尚哭哭啼啼地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说自己只是路过此地,根本不会什么叫魂的法术。
县太爷也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就派人去村子里调查。
结果发现,孩子生病可能只是着凉了,跟叫魂根本没关系。
李四知道真相后,那个后悔呀!他后悔自己太冲动,冤枉了好人。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书笔记《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本书的作者是孔立飞他是一位美国及西方中国史研究中人们公认的大家。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本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本书以1768年首发在江浙一带继而波及全国其他省份的叫魂事件为中心展开论述。
涉及清王朝的法律,政治,宗教等一系列问题。
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俗风情还可以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当时清政府最高首脑清帝国皇帝及其官僚在处理该问题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
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一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
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便可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
在本书中提到的叫魂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在建水门前打木桩,而为是木桩更容易打入河底在木桩顶部贴上写着活人名字的纸片打入河底,这便会给打木桩的大锤某种精神力量,而那张纸片上的人不久久会生病或死亡。
这整个过程就叫叫魂。
另一种是比较常见的,也就是本书提到最多的:将一个人的发辫剪掉几寸,这样对这个发辫念咒施法就可以将其主人的精气灵魂受到,然后将这些精气灵魂附载纸人纸马上就可以指挥这些纸人纸马出去抢取财物。
这种无理性的谣言影响到了十二个大省份的社会生活,从农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宫邸均受波及。
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切又有着什么意义?从书上我们看到“叫魂”案确确实实是莫大的冤案,发生在德清县乾元镇。
清朝乾隆年间(1768年)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东面城墙的水门与城桥坍塌,亟待重修。
知县从毗邻的杭州府仁和县雇佣了一位名叫吴东明的石匠,后者和他的木匠班子随即开始了打木桩入河的繁重劳作。
其间,有位叫沈士良的农夫因睚眦小忿找他帮忙,前者深信:石匠们可以将活人的姓名写在纸片上,贴在木桩的顶部,据说这样会给大锤添加某种精神力量,人们称之为“叫魂”,而那些因此而被窃去精气的人,不是生病便是死亡。
【读书笔记大全】《叫魂》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叫魂》读书笔记最近看完了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在《叫魂》这一本书中,孔飞力从乾隆皇帝、官僚、百姓三个角度描述了叫魂这一事件,叫魂是一种妖术,人们相信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姓名来盗取人的灵魂。
在《叫魂》这本书中,从乾隆这一角度,乾隆将剪人发辫这件事看作是对满族人统治的反抗,在处理叫魂这一事件时反映了乾隆对“汉化”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乾隆希望捍卫满族的种族特性,相信正是由于满人的种族传统,满人能比汉人更好地统治中国,指责满族官员因汉化而腐化,另一方面,为了被世人接受,清朝也不得不接受汉族的文化规范。
从官员这一角度,孔飞力考察了帝国的官僚制度与专制权力的关系。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本对明清时期强调的是君权的加强,似乎这一时期的君权能够贯彻到帝国的每个角落的,但在叫魂这一事件中,孔飞力为我们展示了官僚对皇权的限制。
叫魂这一现象在各省发生,但还未被皇帝知晓的时候,各省官员选择在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处理叫魂这一现象,避免专制君权对自己的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失去了对官僚的全方位掌控。
在官僚制度中的常规规则难以实现控制官僚时,借处理叫魂这一事件,乾隆诉诸专制权力,希望能够整饬手下的官僚,与官僚机构的种种积习算总账。
但即使专制权力介入了这一事件,官僚机构颟顸的工作方式仍然在阻止皇帝专制权力的渗透。
孔飞力认为在叫魂这一事件、以及清帝国的权力运作中,高级官员“相信自己是文化传统当仁不让的继承者”,因而“可能运用某些为任何政府都必须遵守的最高准则来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
这本书的作者孔飞力先生和黄仁宇先生一样,同样关心中国的现代化,关于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黄仁宇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大陆整块土地上产生的中国文明和这西方的海洋文化汇合”,而孔飞力说他“热诚地相信中国本身便具有向现代性转变的一切必要的前提条件。
”,他把中国的官僚制度命名为“官僚君主制”,认为帝国的官僚制度及文化可以阻挡帝国中的狂热,他对这种阻挡报以了“谨慎的喝彩”。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
1.引言
●介绍《叫魂》这本书是什么,作者是谁,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
2.内容概述
●对书籍的整体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指出书籍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3.第一章:背景介绍
●讲述书中的故事背景和时间背景,以及主人公的基本情况。
●分析作者在这一章节中的写作手法和目的。
4.第二章:情节展开
●详细描述书中的情节发展,包括主要事件的发生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析故事情节的起伏和转折点,以及对人物性格和动机的揭示。
5.第三章:主题探讨
●分析作者通过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探讨的主题。
●引用书中的相关段落和对话,解释这些内容对主题的阐述和论证作用。
6.第四章:人物刻画
●逐一介绍书中的主要角色,包括他们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分析作者的人物刻画手法,比较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
7.第五章:语言运用
●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引用书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解释其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8.结论
●总结全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分享个人阅读体会和感受。
附件:阅读书籍相关材料(如书籍封面、书摘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法:保护著作权人对其创作作品的权益,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复制、传播作品。
2.知识产权:指人们在知识、技术和创造性表达方面的努力的产物,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
3.著作权:指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发布、复制、展示、表演等权利。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关于《叫魂》的读后感起初我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读起了孔立飞的《叫魂》,其实说实话刚开始一听到这书的名字并不是很感兴趣。
因为叫魂亦称“喊惊”、“喊魂”等。
旧时汉族信仰民俗。
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
古代认为,人有疾病将死,魂魄离散,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招魂”之俗。
所以,听到书名以为是无聊的书。
结果读着读着,就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的还挺好的。
有可以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地方,我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把它断断续续的读完了,顺便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的读书笔记和感想。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
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
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
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之天错地暗。
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
是时,大清帝国的统治正处巅峰,值丰功盛德的乾隆朝盛世,为二十五岁承大统的弘历御宇第三十三年。
其治下帝国,正是经济生气勃勃,人口快速增长之时期。
在江南,这个中国历来最繁华的地区更尤为如此。
孔飞力笔下描述的叫魂事件正在这片区域酝酿成一场曼延至全国性的案件。
当时的人们相信,人的灵魂与躯体是可相分离的,若对着从某个人身上的物体(如发辫梢等实物)念咒之类的妖术,便可掌握别人的魂。
通过施展这类的妖术,施行妖术的人便可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
无疑,民众对这种“叫魂”术有着极大的危险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即在接下来出现的几个“普通”案件后,慢慢的演变成了对妖术的大恐慌。
晦暗不明的威胁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妖术大恐慌的猖獗肆虐,引起了朝廷至少是皇帝的重视。
弘历的震动是随之而来对全国各省的清剿行动。
在弘历接触到叫魂案时,他判定是谋叛,是不能轻视的山雨之势欲来。
随着全国各地上报来的疑似案件愈来愈多,增加了弘历初始的判断。
叫魂读书感悟
孔飞力:“叫魂”读书笔记姓名:孙- 学号:1214100-- 班级:--1201我不知道当一个看惯了风花雪月文字的人看到这本书时的感受,但是我知道当我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自己那颗天真的心已经开始冻结,冰冷,随后便是一阵久久的深思和驻足凝望。
突然我想到了茅海建所说的那句话:“思想家可以超越其时代以指引后来者,政治家则必须坚持实在时代给他搭建的舞台上”。
孔老师在书中写道。
在1768年春天故事开始了,浙江省德清县的城墙水门事件,引出石匠门具有可以召唤人的灵魂灵异能力。
很快,这个很无聊的谣言就传便整个中国,引起了大量人们的焦炉,每个人都胆战心惊的。
在半年的时间里,中国都在为这件事忙碌着,人们为了找到主凶倒出去抓去打乞丐,和尚。
而那些经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大清“精英”竟然也跟着老百姓忙乎起来,不断地乱抓人,不断地打死人,许多冤案,错案,不断产生。
这种行为进而引起全国性质的恐慌。
百姓们天天忙着去抓所谓的“叫魂者”进而来保护自己,就在这种情况下,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样,在被付出经济发展邂逅,许多无辜的性命,许多白痴的管制被罢免之后,案情终于水落石出,一切的一切只是一个闹剧什么都没有,最后案件也只好草草的结束。
中观全文官员,但是我有个疑问到底谁在叫魂?本书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情景,其中特别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力量,在官员,皇帝,百姓三者之间,他们分别为不同的利益、动机所驱使,从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经历出发紧接着就是一堆无聊的官员,他们真的很可笑,作为学富五车的学识也是算得上是国家公务员了,作为一个地方的老大,这帮白眼狼拿着为百姓服务为借口,那个不是天天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买卖官职,欺男霸女,天天祈祷啊自己管的地方别出事,每一天“悄无声息”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就算出现事情了也是把事情搞得越小越好,没有总是比有好啊,所以我们看到了吴绍诗在江西的忙而不动,吴坛在苏州以迫害教派来转移视线,湖广官员统一步调联名上报来减轻可能的处罚。
叫魂读书笔记1000字
叫魂读书笔记1000字篇1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叫魂》这本书,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打开了这本书,但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才体会到这本书的魅力也惊叹于作者的智慧。
在有限的时间只阅读了部分章节,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叫魂》真正的内涵。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
首先作者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叫魂”的案例及其兴起的背景、渊源、及民众对其的态度。
让人不禁思考,在后代我们称之为“盛世”的时代也会发生看似荒唐实则必然的事。
“叫魂”看似在冲击着清朝的官僚体制,实则又在维护清朝的统治。
剪人发辫即被视为“叫魂”,而众所周知,发辫不仅是清代人的发型,更代表了满族人对汉族人的统治。
“叫魂”最先兴起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这是很多人诧异的地方。
经济发展快理应思想解放的较快,为何又是这封建迷信的源地呢?密集的商业网络、活跃的交易市场、生气勃勃的经济都是人们评价“盛世”的指标,但在这背后所带来的问题更加难以忽视,快速的人口增长、巨大的贫富差距、迅速上涨的物价都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正是这些流动人口的到来才使得“叫魂”如此风靡。
落后的政治文化跟随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叫魂”一定程度上又展现了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而“叫魂”又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使得政府官员听从普通民众的意见,使得普通民众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利。
当然这只是违背其目的的一个附属利益。
正如书尾所说:“没有什么什么能够伫立其间,以阻挡这种疯狂。
”。
“叫魂”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政治手段,是官员维护自身利益的真实写照。
“叫魂”不仅是在描述过去,更是对当今现时的警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及改进我们的社会及制度体系,避免历史的重演。
叫魂读书笔记1000字篇2《叫魂》这本书还是自己在上研究生的时候马锋老师推荐的,当时在图书馆借了也就看了一半,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看完,但是当时的一些感受还是历历在目。
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看到民众对剪发辫者的各种行径,完全是失去理智的暴民形象,官员欺上瞒下,或者好大喜功,或者碌碌无为,揭露清代的官场百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叫魂》读书笔记
1768年是乾隆三十三年,这时的清朝并没有露出衰败的迹象,按照孔飞力的说法,它正处于盛世的顶端。
从影视作品中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还珠格格,能言善辩的纪晓岚和大贪官和珅,看似是天下太平的景象,可偏偏在这时,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弘历治下的华夏大地盘桓。
事情的起因是浙江德清县于当年要重修坍塌的水门和桥梁,按照传统,需要在桥桩上贴以活人的姓名来增强打桩的力量,被贴名者,非病即死,这就是“叫魂”。
一个叫沈士良的农夫偶然地要将自己可恶的侄儿们的姓名交给工匠,结果被扭送到了官府,由此它在江浙一带引起了一系列类似的“叫魂”恐慌。
到了夏天,江浙一带这种“叫魂”的恐慌就演变成了“偷割发辫”的传言。
这个案件引起了乾隆的重视,乾隆认为,山东的割辫事件“不仅仅对长江下游各省,也对整个帝国构成了威胁”。
在随之而来的各省的清剿中倒是抓获了不少的所谓“割辫者”,经过层层的严刑逼供,其中包括军机大臣们的廷讯,结果多属子虚乌有,最后声势浩大的“叫魂”案在乾隆的:“整个叫魂案可能是由阴谋家编造出来的,其目的则在于挑动人们对官府的仇恨并煽动造反。
”下不了了之。
和历代不认错的统治者一样,这位圣主并不承认制造“叫魂”案本身是错的,而恰恰相反,他始终坚持首恶正犯的确实存在,而他们的逍遥法外是由于各省的失职。
“叫魂”妖术是否真实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知的,但就是这种对事物本身的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慌却是无限大的。
我们可以认知到的是,关于叫魂的许多说法大都是谣言,因为溯逆寻源,会发现很多都是没有当事人或改变了原事实的无稽之谈。
十八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乾隆朝的“盛世”之中,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人口流动加大,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耕地不足产生的大量流动人口。
土地对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稳定剂,也就是对于失去耕地的恐惧和处于对自身生机的忧虑使得人们对于流民产生了不自觉的警惕和敌意,这也是“叫魂”妖术谣言传播最好的温床。
社会有问题有矛盾才是谣言能够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就如同当今社会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可能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和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承认自身存在的渴望。
就像如今的现代化社会尚且不能避免“非典”“禽流感”“核辐射”时期人们的恐慌。
乾隆时期的“盛世”局面和妖术的肆虐也是如此。
在孔飞力看来,十八世纪的中国人之所以害怕妖术,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周围种种看不见的趋势的威胁。
从《叫魂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整个社会的下层阶级在盛世的光环下,并不是安居乐业,而是惶恐不安。
一方面,清朝虽实行“除贱为良”,推行百姓平等,然而劳动力的解放、人口的增长、物价上涨,商业的发展导致竞争残酷,许多人难以维持生计,大量人口挤
入一个不断扩大的下层阶级。
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发展并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
虽然当时中心地区的商业已经较为发达,但是许多土地贫瘠的山区却较为落后。
这种地理环境的劣势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紧张而不稳定的生活氛围导致人们缺乏安全感,使“叫魂”谣言的流传有了可趁之机。
另外,由于以上所述的生存环境问题导致了当时社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种人口流动表现为向外部和向下层两方面的流动。
这种人口流动,尤其是向下的人口流动,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乞丐、僧人、道士等社会边缘人。
这些居无定所的人对社会安全都构成了威胁。
这种恐惧和不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在“叫魂”危机中把怀疑的对象直指乞丐和僧道。
而叫魂案中的所谓“妖党”也大多数是这些愚昧无知的乞丐僧道,因家中贫穷,被迫来寻找生计,企图通过摄取他人的魂魄来获得别人的财物。
可见当时社会并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太平盛世。
所以孔飞力教授才称它为弘历治下的“镀金”时代吧!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术师的妖术威胁到的是灵魂与肉体的脆弱联结;而对皇朝的上层人士来说,这种行为危害到的则是皇朝同上天力量的脆弱联系。
在“叫魂”案中,事件本身虽然小,但它却是巫师、术士向社会公众展示神性的机会,如果巫师本人因此受到信徒的拥护或者任何人都能够宣布自己具有神性,就必然会造成对专制皇权的冲击,造成专制王权合法性的危机。
我们在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造反的领袖自称某仙下凡,以向民众证明自己具有掌握权力的合法性,这就是在挑战某一王朝统治的权威。
显然,乾隆下令清剿汉人当中的同样的“叫魂”行为就不是出于意识形态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而只可能是乾隆本人对专制权力的稳定有了某种恐慌。
清朝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要想巩固大清的根基,依靠一代帝王的努力是不够的,自清入关以来,历代皇帝都比明朝皇帝勤勉得多,到乾隆时期已经是盛世局面,所谓盛极必衰,皇帝本性都猜忌多疑,弘历此时心中更加害怕祖宗打下的江山毁在自己手中。
“剪辫偷魂”事件的出现,触动了皇帝心中的敏感地带——皇帝对于象征种族性质的削发问题是极其的敏感。
“辫子”象征着对大清皇朝的尊重与服从,剪辫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谋反。
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带给普通老百姓生存压力而使他们对于叫魂妖术感到焦虑的话,那么,对于统治者来说,忧虑的却是叫魂妖术包含的挑衅种族特征的潜在威胁。
此事件由莫须有的故事演化为全国性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叫魂”妖术及传闻,皆源于浙江。
浙江所属的江南地区,在明清时代,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高度商业化蕴含的经济力量与这里的士绅传统,很可能构成对皇权的威胁。
清军入关并横扫中原、南下江南时,性格温和的南方人曾经组织了惨烈的抵
抗,这让历任清朝皇帝既离不开江南,也对这个地区感到本能式的恐惧。
在这个“鱼米之乡”,繁荣兴旺的农业和蓬勃发展的商业造就了优雅的气质和学术成就。
北京大部分的粮食供应,来自江南。
因此,几百年来,帝国的统治者们便发现,他们需要不断地同江南上层人士争夺这里多余的粮食。
同样让北京统治者感到头痛的,是如何才能建立起对于江南倨傲不逊的上层学界的政治控制。
而最具汉人特征的江南文化除了精巧与优雅,也意味着满洲人的堕落和汉化。
当弘历发现,满人蒙古语的退化和军事技能的不断衰退以及大部分满人的土地已到了汉人土地经营者的控制之下,旗人失去了活力、勇敢和节俭的种族特性时,弘历感觉到,被汉化的满人与腐败的汉人官吏正在携手使大清帝国走上王朝没落的下坡路。
而更加可悲的是,这些满洲人的设想在辛亥革命中得到了验证。
这其中我感触最为深刻的即是一种矛盾,一种统治者(中央,满族)与被统治者(地方,汉族)的剧烈矛盾。
满洲统治者自北方而来,北京是王权,陆权的核心。
而江南天生的富庶对北京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无论是财政的倚仗,还是江南读书人对统治阶级的高速渗透,都在破坏满洲统治者的根基。
更何况剃发易服在江南遭受到的极大抵抗使统治者心生忌惮,江南人民也不会轻易忘记在清军入关时遭受到的屠杀。
江南的命运再遭受变革,明朝时的江南省变为江苏省,以淮制吴的把戏被统治者玩的炉火纯青。
但是清朝末期的上海开埠,辛亥革命,江浙财团的实力,西方先进思想在吴越土地的传播葬送了这个外来王朝的生命。
可悲的是,同样是以上两点,也算断送了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生命。
江南的存在一直是奇怪的,自北方精英南渡之后,创造了无数的经济文化奇迹。
可对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来说,却又是极其危险的。
这块土地的富庶,文化的凝聚力太让统治者忌惮。
江南依旧是繁华的,可是怕是再也回不到过去那个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