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合集下载

【3份】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3份】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3份】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目录一、考情回顾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8·课标Ⅰ政治基层社会治理(1)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2)简述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3)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2018·课标Ⅱ经济中美历史上大豆的种植利用(物种交流)(1)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2018·课标Ⅲ经济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比较(1)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分)(2)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分)(3)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分)2017·课标Ⅰ政治近代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1)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2)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2017·课标Ⅱ经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矿业政策(1)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2)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2017·课标Ⅲ政治郑成功收复台湾(1)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2)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分)2016·课标Ⅰ经济清中期人口问题(1)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2016·课标Ⅱ经济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1)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第19讲选考题15分题型突破教学案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第19讲选考题15分题型突破教学案

(1) 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 分) (2) 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 分 )
邦”设想
(1) 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9
选修四
颜回
分)
(2) 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6 分 )
选修一
隋代法律制 度改革
(1) 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 分 ) (2) 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 分)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7 分 )
三、做题步骤
第一步 ( 答什么 ) 审题,明确题目的答题要求。
有的题目要求比较,例如例题 1 中的第 (1) 问,例题 2 中的第 (1) 问;有的题目要求分析说明
背景,例如例题 2 中的第 (2) 问,例题 3 中的第 (2) 问;有的要求分析概括意义,例如例题 1
2.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看似“无用”的信息。 例如例题 1 中“诸多统一政策中”, 据此可概括
年号制改革的意义之一是“维护国家统一”。
3.注意依据设问的分值选定答题要点, 可适当多答 1~ 2 条。 例如例 3 第 (1) 题为 8 分, 要点
一般为 4 条,回答时至少要答 4 条,最好适当多答几条。
4.如果不会回答题目中有关意义影响等设问, 千万不要空白不答, 结合教材相关或类似改革
选修一
新中国 20 世 纪 80 年代的 工资改革
(1) 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 分 ) (2) 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 分 )
第二次世界 选修三 大战中的中
美首脑会晤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五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五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

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

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

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

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11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得知货币形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从材料一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流行”到秦朝“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得知货币形状由杂乱向统一演变;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得知货币铸造权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材料一“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以得知货币币文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大题高分瓶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大题高分瓶颈
引导学生借鉴优秀答案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提高自己的答题水平。
借鉴提高
对优秀答案进行评析和讲解,分析其优点和 不足之处。
反思总结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和总结,不 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04
分析论述题突破方法探讨
分析论述题特点概述
01
02
03
综合性强
融合多个知识点,考查综 合运用能力。
主观性强
典型例题分析与演练
通过分析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方法和 技巧。
注意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和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选择题,进行有针对 性的演练。
03
简答题答题规范与技巧
简答题基本答题步骤
01
02
03
04
审题
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回答方向 。
提取材料信息
阅读材料,找出与题目相关的 信息点。
列出要点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列 出回答要点。
06
跨学科综合题型备考建议
跨学科综合题型特点分析
融合多学科知识
跨学科综合题型往往融合历史、政治、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
强调知识运用
这类题型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迁 移能力。
考查综合能力
跨学科综合题型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新思维。
高分瓶颈问题剖析
材料分析能力不足
部分考生在分析历史材料时,难 以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题不准 确。
时间分配不合理
部分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时间分配 不合理,导致未能完成所有题目 或答题质量不高。
01
02
知识掌握不全面
部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存在 漏洞,导致失分。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学案【经典练习】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学案【经典练习】

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

选修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

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为主,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

(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

(3)选考题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题思路]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考试必备)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考试必备)

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近)贯通。

(4)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

说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5)2018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学案

专题十八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近)贯通。

(4)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

说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5)2018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学案(考试必备)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学案(考试必备)

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

选修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

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为主,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

(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

(3)选考题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第19讲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第19讲
中国古代 选修四
贤人季札
(1)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1)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 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 亚秩序构想。(8分) (1)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 (2)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例题2] (2018·课标全国Ⅰ,4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 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 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 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二、题型示例
[例题1] (2018·课标全国Ⅰ,4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 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 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 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 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 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威尔逊的“十 (8分)
选修三
2016·
四点”计划 (2)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模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练习-人教版高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模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练习-人教版高

专题跟踪检测(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

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

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

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

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11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得知货币形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从材料一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流行”到秦朝“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得知货币形状由杂乱向统一演变;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得知货币铸造权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材料一“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以得知货币币文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word格式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word格式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题思路]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

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技法点拨高分导练(答案在最后)技法①以情境化和材料化解答材料问答题(1)情境化:运用史料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是知识层面的考核内容,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新高考等级考试突出了这一命题趋向。

(2)材料化: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灵活迁移解答问题。

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新高考等级考试突出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3·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112149.3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 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

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

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第17讲 非选择题25分题型突破教学案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第17讲 非选择题25分题型突破教学案

第17讲非选择题25分题型突破一、考情回顾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近)贯通。

(4)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

说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5)2018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

二、题型示例[例题] (2018·课标全国Ⅲ,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高考历史突破教案

高考历史突破教案

高考历史突破教案
绪论
纵观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打破了时间顺序,按照阶段分专题进行编排,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统一连贯的历史思维,给高考复习带来重大阻碍,基于此,本教案将以时间(1840年——1949年及以后)为顺序(数轴穿线法),将每一个阶段分别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类归纳法)进行总结、讲解。

课程分成四个专题:
专题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专题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课程前奏一:熟悉并掌握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主要阶级和派别
1.农民阶级{
2.地主阶级{洪秀全: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
顽固派:守旧大臣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
3.资产阶级{
4.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
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015·课标Ⅰ经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12分)2015·课标Ⅱ政治经济我国节假日的变化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2分)2014·课标Ⅰ政治对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的修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12分)2014·课标Ⅱ政治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12分)2(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题思路]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第二步:揭示本质,表明观点。

如本题:“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即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或历史史实。

指出第一步所提取情节实际上是反映了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第三步: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如本题:“评价该历史现象”,即要求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评分标准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三、模拟练(2018·成都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提出“中心—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

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评分标准(观点,表态,阐述,小结)示例1观点: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立,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2观点: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阐述: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

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同等给分)1.(2018·太原模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时期有代表性的专利案例批准年份企业名称专利内容批准者1882 上海织布局十年专利光绪皇帝1884 华盛纺织厂十年专利李鸿章1891 天津自来火公司在直隶省境内享受制造火柴之专利权十五年北洋大臣1893 重庆聚昌火柴厂在重庆、川东地区专利经营二十五年川东道1895 张裕酿酒有限公司凡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十五年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掺夺。

直隶总督1897 汉口燮昌火柴公司先获准在湖北境内专利十年,后展限十年。

湖广总督1899 山东峰县中兴煤矿公司距矿百里内他人不得再用机器开采煤斤,十里内不许民——(1859~1949)》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晚清专利制度侧重于商业垄断权。

阐述: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西方专利制度的引入,官督商办的企业率先申请专利。

但由于受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以保护企业垄断经营权为主。

这一做法,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对于集中资本、防止国内过度竞争与外商排挤、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变相的专卖与垄断经营,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晚清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若从其他角度答亦可。

如获得专利的行业涉及纺织、火柴、矿业、机器工业、航运等重要领域;专利申请涉及地域广;专利审批地方色彩或人治色彩强烈等。

)解析小论文的写作,据材料拟定论题即观点,阐述的基本思路是这一时期专利制度的实施有利有弊,在论述中要以相关的史实来说明,注意条理清晰。

2.(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

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竟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12分)(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与文化现象,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观点:文明的再造与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

论证: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

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

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

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

阿拉伯文明则在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

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言之有理即可)(此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文明的衰落、复兴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西方文明衰落的隐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