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四、论证题: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③提升小结(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④提升小结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全国卷高考41题
• 【2011年新课程卷】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 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012年新课程卷】 •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 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 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 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 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 历史变迁(见图10)。
•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 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 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论证和探讨问题
• 10·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 ——2013汉唐比较 • 11·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 运用批判、借鉴、引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 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 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 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 题 点 法
•
论证和探讨问题
•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四: 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够放大生产管理、 劳动工具等要素。(2分) 论证: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的和蒸汽机的诞生对生产力的进步 产生了巨大作用,但如果没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作为支撑,没有工厂 手工业时期技术的积累,这一切都无法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 力的广泛应用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又 引发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交通领域的 革命,化学工业兴起,迅速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因技术改 造而大发展,这一切变化都是在电磁学理论、化学理论重大突破基础 上产生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营 者革命……,根本上还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科学 技术突破的结果。(8分)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乘数效应, 它放大了劳动工具等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极 大的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高考历史第41题专项练习_2023年学习资料
思维过程-1、读题:-1材料来源:文字,图片以及出处;-2答题关键:自开商埠信息;-3答案构成 信息(是什么)、分析(为什么、怎么-样;-2、延伸:-1切入点:开放数量、地区分布;-2联系点 时代背景、基本目的、客观效果;-3、作答:按照格式及要求;
答案示例-答:信息: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分析:(1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 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2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 侵。
三论文类-典型例题:2017年全国一卷-时间-中国-外国-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0余国-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14-15世-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 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纪-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伦萨200余家纺 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16世-马怜薯等高 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 缚,追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求爱情自由。-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英国入 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17世-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 早期-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 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二观点类-典型例题:2012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冲击一反应”曾是国内 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 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凡尔赛和约,中-1919年-评析“冲击一反应”模式。-国主权遭受 踏。-五四运动-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八国联军侵华,-1911年-知识分子若手文-清政府弱点彻 暴露,-化与思想革命。-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辛亥革命-甲午战争,中日双方-1898年-观点明 ;运用材料中的-维新与守旧区别明显。-否定两千年来的专制制度。-百日维新-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1861一1894年-主张君主立光,创制新法律,-洋务运动-编制预算,改 教育。-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卫传统体制,-国制地赔款。-南京条约在造船、制炮等方面学习西方。-虽战败而无意改革,-对不平等条钓的反应较少,-中国的反应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
(2016新课标三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2016新课标二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图6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2016新课标一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佛山市质检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7—1775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历史全国卷高考41题
变式练习题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为图10四幅图片确定一个历史主题并加 以评述。(12分)
41.(12分)参考答案: 主题:契合题意、能概括图片均可。示 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3分) 评述:主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 反正;领导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推行全面开放政策,使中国迅速融 入全球化进程;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 思,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总之,邓小平为新 时期我国社会转型、走向国际舞台,做出贡 献。(9分)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 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1新课标文综•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
【解题思维路径】
观点1:西方崛 起是欧洲自身文 明发展延续的结 果
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 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秀答案展示】
变式练习题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 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中国革命的相关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变式练习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目录对比(摘录)
对比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一处不同, 并对这种不同进行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修改建议后再 设立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
高考历史第41题汇编
高考历史第41题汇编篇一:20XX-20XX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汇编20XX-20XX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汇编(含参考答案)整理:王远鹏20XX年题组1.(20XX·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最新全国高考文综历史材料题41题模拟题汇编含答案
141.(12分)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
同文馆开始只招收十名学生,后扩大到一百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请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
(12分。
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2材料二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正是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的时期。
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
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
而在经济生活中,这是一个自由放任经营和粗俗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
上、中层阶级生活舒适、心满意足,强烈反对国家为促进更大的社会平等而作任何干预。
……在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19世纪后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
历史全国卷高考41题剖析
从新史观“全球史”“抗战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组成部分”路径思考
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出国抗 战”、“苏英美对华援助”、“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 增加国民政府外交方面的内容,包括“美英废除治外法权 ”、“参与联合国的创建” 增加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支持
【部分答案展示】
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
3、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
4、基本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
三、例题分析
一、例题(2014高考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 史事实。)
从史学动态“全民族 抗战”路径思考
2015年国庆大阅兵
三、(2012新课标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 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 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国民党积极抗战史实”包括增加国民党“淞沪会 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等 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包括增加“八一三事 变”、“国民党抗战自卫宣言” 合并“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 治”两个子目改意见可以是: 增加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内迁”、 “中国经济区域结构的改变”等 增加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 增加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侵略战争给人们 生活带来的灾难、流亡和人口迁徙”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含参考答案或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分)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2分)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新课标三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016新课标二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图6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2016新课标一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佛山市质检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7—1775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87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设计出汽轮船“克莱蒙特”号。
1860年,工业产量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三。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894年,工业生产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生产量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
1898年,美国领土面积达933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欧洲。
1910年,殖民地面积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四。
191 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
1914年,美国人亨利·福特首先采用流水线生产方法。
1937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2.5%,美国占41.4%。
1944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45年,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总部设在华盛顿。
1948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7%,美国占56.4%。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据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等整理历史解释就是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合理地说明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
以此标准对上述材料进行历史解释。
(2016广州市零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
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
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
(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
(2016佛山市质检二)41.(12分)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冷战结束后,相对简单的两关系已为多极、多文明的远为复杂的关系所取代。
下面示意图是其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中一组关系进行探讨。
(可以对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进行论证。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6惠州市模拟)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在讨论中国或亚洲历史时相信西方,更具体地说,西欧社会经济历史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缺乏西方式的近代化发展,不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发展轨迹与西方不同,而是因为其本身的文化、政治、经济缺陷导致其历史的反常和歧变。
而且,中国只能经由西方的冲击才能回到正确的历史轨道上来。
按照费正清的观点,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世纪中,落后封闭和自我中心的朝贡体制是中华帝国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它使中国孤立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之外。
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它才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鸣声中黯然消失。
贡德·弗兰克严厉批判时下流行的世界体系理论等其他强调西方经济在18世纪及其以前占主导地位的论点。
中国不仅是当时世界上主要制成品生产国,而且直到18世纪末仍然是全球贸易中心。
相形之下,欧洲制造业并没有任何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当地产品相竞争的产品,因此,西欧各国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并不具有欧洲中心论者所强调的中心地位,相反,他们是通过参与亚洲内部的贸易活动牟取欧洲急需的财富,借助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白银购买中国商品。
另一方面,美洲白银的输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扩大了原有全球性贸易网络。
——据赵刚《清代经济史:全球化与康乾盛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观点。
(论证要围绕主题展开;论点应有史实支持;论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