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生,从阅读开始——迎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好人生,从阅读开始——迎接“ 4·23”阅读

大家谈

“世界读书日”是有助于唤起每一个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国际性纪念日,在我国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重视。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图书馆报》特别策划了本期“阅读大家谈”专题,邀请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阅读推广人、知名作家等畅谈自己对阅读的感受,以及对全民阅读的看法。相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能引起业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并借鉴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虽说全民阅读是不分阶层、不分老幼、不分职业的大事,但阅读毕竟是需要引导的。通过本期专题中这些常年浸淫于书海、浸淫于出版、浸淫于阅读推广的人(他们对普通读者而言堪称阅读领域的“大家”)的金玉之言,无疑可以或多或少地对如何有效正确地阅读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如果读者通过本期策划中的内容有一二收获,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陈力:数字时代的全民阅读陈力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全民读书”到2004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率先提出“全民阅读”的口号以来,在社会各界特别是

图书馆人的努力下,全民阅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在全民阅读的服务与推广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全民阅读增添了助力,当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挑战。

首先,数字时代的全民阅读面临着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和挑战。有人说,数字阅读不就是看电子书吗?对于读者来说当然是这样,但是,对于图书馆人来说则远非如此简单,它将带来图书馆业务的重新布局和全面提升。对于图书的作者、出版者和服务商来说,也不仅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写作、编纂图书,或者把纸本书扫描或转换成电子版,它将对图书的创作、出版到销售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引发一系列的变革。有人说,数字阅读是“浅阅读”,只有纸本书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和最佳的阅读形式。我以为,无论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无论是精读还是浏览,都是很好的阅读形式,都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至于文献的载体形态,从甲骨文到竹简帛书,从石刻到纸本,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直就在不断地变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电子书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形式,我们的祖先已经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阅读方式,数字时代也必将有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电子书与纸本书只是文献载体形式的差异,无论是纸本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是好的阅读方式,完全可以也应当根据每一个人的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阅读方

式。

有人说,数字阅读与手机阅读都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人类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阅读方式都有其功能与价值,“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我以为,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其次,数字时代的全民阅读面临着从图书馆基础业务到服务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挑战。如果说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纸本文献的采集、组织、加工、揭示和流通服务以及文献的保存,而对于数字化文献,有许多还处于探索之中,尤其是如何在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平衡,迄今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数字化、互联网的优势还远未得到利用。再次,数字时代应该有符合数字技术特点的文献存在与表现方式,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子书大多是纸本书简单的数字复制品,并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从而给读者提供符合时代特色的、能够充分展现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优势的良好的阅读体验。

吴建中:我是数字阅读的积极推动者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人的一生都要学习。美国工程教育协会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其科技知识只有12.5%来自大学课程,其余87.5%都是从工作后的再学习中获得的。其实人文知识也是如此,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我从小就爱读书,无论在家还是出门,都要与书结伴,特别是出远门,总要带足路上看的书,否则就会觉得心里不踏实。读书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以前精读多,泛读少;看专业书多,看休闲书少;功利阅读多,自由阅读少,现在正相反。但书是越读越多,越看越杂了,尤其是网上阅读的量越来越大。一般总是先看网上有没有需要的东西,然后再到图书馆寻找。我是数字阅读的积极推动者。虽然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自己阅读纸质书更多一些,但作为图书馆管理者,我们有责任不仅要让更多的读者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而且要为未来的数字世界谋篇布局,打好基础。数字图书馆推进十多年来,图书馆界已经积累了大量数字资源,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些数字资源社会能见度低且利用率不高。前几年我和同事们大力推动市民数字阅读,就是以市民数字素养为突破口,让更多的人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阅读总是有目的的,不是为实用就是为愉悦,我们不能把所有为了实用的阅读都叫功利性阅读,人要

生存就要学会适应甚至应付各种需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所谓学以致用,致是转化的意思,通过阅读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无论是为实用还是为愉悦,都是为了把学到的东西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总之,能静下心来阅读就好。阅读是我的生活必需,图书是我的最佳伴侣。我以前喜欢传记,现在更喜欢小说,因为小说更富于想象,更体现个性,每次看完我都喜欢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我的博客就起到日记的作用。最近看日本小说多一些,因为我用稿费买了不少日本小说。只要是小说,我都喜欢看,没有特殊的喜好,但有的时候也有被动阅读,比如《三体》之类的,我一般不看科幻,但这本书不看不行,否则你会有一种OUT了的感觉。看小说是一种愉悦型阅读,但我更喜欢学习型阅读,也就是说刨根问底式的阅读。比如我喜欢把某一主题的相关作品串联起来,无论是小说也好,电影也好,纸质书也好,电子读物也好,一段时间专注一类东西,直至学深学透,写书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关联性、知识聚合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把某一主题的相关知识集聚和关联起来,经过比较、筛选,然后再下结论,如果暂时下不了结论,就要让它呈开放式,留有余地,学术研究最忌讳武断下结论。我阅读的作品很多很散,说不上哪一位作家、哪一本作品对我有多大影响。如果说对人生影响大的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英雄主义作品确实对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