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红旗》--《求是》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传播背景】俄罗斯民族是富于革命精神的民族,具有悠久革命传统。
19世纪下半叶在俄国革命运动中最早有着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的革命思想是民粹主义。
在俄国农奴制废除后,一些平民知识分子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彻底消灭农奴制残余,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结农民,通过农村公社实现社会主义。
他们不承认俄国资本主义在农奴制废除后必然要发展,主张遏止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从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过渡。
他们认为只有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主张以农民暴动来推翻沙皇制度。
他们跑到农村宣传他们的主张,遇到多次失败后转而采取个人恐怖手段来推翻沙皇统治。
由于这些人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被成为民粹派。
第一批民粹派组织出现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拉甫罗夫、特卡乔夫等人。
民粹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揭露资本主义都起过积极作用,但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进来以后,民粹派坚持唯心史观和民粹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阻力。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炸死后,取而代之的是亚历山大三世更为残暴的统治。
民粹主义的失败和变质使一些民粹主义者醒悟过来,开始抛弃民粹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①。
普列汉诺夫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就同俄国作家有联系。
但马克思主义真正传入俄国,还是在六、七十年代。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与俄国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没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的是普列汉诺夫及其领导的劳动革命社。
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来,就开始在欧洲各国传播和发展,其中也包括俄国。
尽管它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略晚于西欧各国,但由于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由于俄国革命运站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获得的成就和所处的地位,它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在20世纪上半年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和思想运动的文流②。
【传播过程】①黄楠森,商英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四卷: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发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55-156。
瞿秋自主持编辑最后的《红色中华》
瞿秋自主持编辑最后的《红色中华》作者:朝东来源:《世纪风采》2020年第06期瞿秋白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创始人之一。
从在中共三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担任《新青年》季刊主编起,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先后编辑、主编过《向导》周报、《前锋》月刊及《热血日报》。
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成为党的地下报刊的首创者、领导者。
在他倡导下,党创办了《布尔什维克》《红旗日报》《实话》《斗争》等一批重要报刊,在党的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成为《红色中华》的最后一任主编,为《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的使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身在上海心系《红色中华》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瞿秋白离开了中央领导层,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最严重的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工作。
他在险恶的生活环境里,依然关注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党的执政之地——中央苏区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并且“想去那里很久了”。
其时两地山河阻隔、赤白对立,音讯难通,他便经由阅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后为中共苏区中央局、临时中央政府、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少共苏区中央局联合机关报)——《红色中华》,去了解与研判党在中央苏区的施政成就和经验。
当他仔细读过《红色中华》自创刊号到第72号(中间缺20多号)的全部内容后,感到这张报纸还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改了才能更好地实现党报的使命。
于是,他在该报百期纪念日(1933年8月10日)前夕,写下《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一文,发表在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地下刊物《斗争》第50期上。
在这篇文章中,瞿秋白首先肯定《红色中华》“的确能够反映中央苏区的各方面的生活,并且产生政治上的领导作用”,从中让人看见苏维埃政府和民众之问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虽然还是非常不够),看见工业群众(即工人)的热烈斗争的各种运动,看见土地分配问题、司法和肃反问题、经济政策问题,反富农和反投机商斗争的开展和种种进步。
“最主要的是:《红色中华》一般地说来,的确是一个斗争的机关报。
党史上著名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
历史上著名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所谓“28个半布尔什维克”指的是1927-1930年前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来往密切的一群中国学生,也被称为“米夫帮”。
他们是: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丰)、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绪)、王保(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子纯)、孙继民(际明)、杜作祥、宋潘(盘)民、陈原(源)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徐以(一)新。
从性别上看,“二十八个半”中有女性4人,即孟庆树、张琴秋、朱自舜、杜作祥。
在这些人中,有些人之间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如:沈泽民和张琴秋当时已是夫妻;孟庆树则是王明当时追求的对象,回国后不久也结成了夫妻;朱自舜则是孟庆树在中山大学里最好的朋友。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归国以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王稼祥到达中央苏区后不久,就支持毛泽东担任红军的领导工作,遵义会议上在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闻天也最终站在了正确的路线方面,以后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邦宪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在领导《解放日报》、新华社以及在同国民党谈判的斗争中,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杨尚昆、张琴秋等很早就认识和改正了错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党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
何克全(凯丰)在遵义会议时仍然坚持不改,但在后来也改正了错误。
夏曦后来在战斗中成为烈士,殷鉴则在唐山煤矿开展工作时被捕牺牲。
李竹声、王云程、孙继民、盛忠亮、汪盛荻、朱阿根等少数几个人回国后便脱离了革命队伍,成为中国革命的叛徒。
另外一些人,在归国后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表现,如朱自舜、宋潘民、李元杰等,既没有做什么好事,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平平淡淡,不知所踪,远不如他们在中山大学时那样“领风气之先”。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红旗谱》导读素材
《红旗谱》内容简介《红旗谱》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创作背景1930年冬天,梁斌虽然不在乡村师范的学生之列,却因为闲置在家而参加了“反割头税运动”。
在此之前的1928年夏天,梁斌从蠡县高小毕业,他于战乱中考上了保定的育德中学,但因其母亲重病需要“冲喜”,他不得不放弃学业仓促完婚。
“反割头税运动”中,梁斌不仅和同村农民梁老宠一起散发传单,还联合二哥在自家门口安上了杀猪锅,对“反割头税运动”的整个情况都有所亲眼目睹,并据此而写下了小说里的“反割头税运动”。
“反割头税运动”发生以后,梁斌在原高小老师宋勃舟等人的帮助之下,顺利地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并于1931年秋季开始进入保定第二师范求学。
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保定二师的广大师生热烈响应中共“抗日救国”的政治号召,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学生运动。
血气方刚的梁斌,自然受到了革命氛围的强烈熏陶,积极参加学潮并热衷于阅读进步书籍,主动去接近中共党组织,政治思想得到了很大提高。
可惜的是,由于他身体染病,不得不离开保定回家休养,所以也因此而错过了“二师学潮”中最为轰动、最为壮烈的“七六”惨案。
梁斌本人虽然并没有直接参加这次学潮,但当事人大多都是梁斌的在校同学,“七六”惨案发生后,梁斌又访问了幸存者蒋东禹,从他那里获知了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同学们的无辜遇难和反动当局的凶狠残暴,这一切都使梁斌心灵震撼,难以释怀。
因此,“七六”惨案便成为了刺痛梁斌内心的一棵“荆棘”。
显然,梁斌选取保定“二师学潮”作为小说《红旗谱》创作的主要情节,是出于他对同学和战友的深切怀念与永恒纪念。
作者简介梁斌(1914—1996年),原名梁维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陆定一说:“我们党是靠报刊起家的,又是藉报刊发展壮大的。
”中国共产党与报刊,具有共生性和并进性,中共创办和发行报刊的过程,是党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将近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论政治环境如何险恶,物质条件怎样艰苦,党都没有停止过办刊物,出报纸,通过报刊,发表政治主张,统一全党行动,宣传发动群众,揭露敌人罪恶,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党的报刊,经历了“先刊后报”、“先报刊后报委”的发展过程。
党报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党对报刊理性认识的飞跃。
它不隶属于中共中央宣传部,而是一个直属于中央,与“职工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等平行的机构,领导着党的报刊发展。
本文只谈直属党中央的报刊,一般不涉及军队、群众团体和地方党的报刊。
为建党办刊物早期共产党人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启蒙群众觉醒,创办了一批刊物。
《劳动界》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可以说是最早的党刊。
1920年8月15日,由李汉俊、陈独秀负责创办,并由他们担任主编。
撰稿人除李、陈外,还有沈玄庐、陈望道等早期共产党人。
该刊是向工人宣传劳工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于1921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
《新青年》原为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进步刊物,从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八卷1号起,成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这一期刊物设有“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十月革命和列宁学说。
12月1日,《新青年》出版由陈独秀编辑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专栏。
该刊1922年7月停刊,共出9卷54号(期)。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在广州复刊,改为季刊,主编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出至第4期停刊。
1925年4月再次复刊,改为不定期刊物。
1926年7月出至第5期终刊。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半公开的理论性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报纸_以_新华日报_为例
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公开发行的 扩 大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而 效 力 ”。
一 种 是 公 开 的 说 理 斗 争 。《新 华
第一张报纸。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共 “本 报 将 无 情 地 抨 击 一 切 有 害 抗 日 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 自
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 与企图分裂国内团结之敌探汉奸及 然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与方针政
问题给他们, 如斗智斗勇的: 诸葛亮 《三国演义》我自己就看了很多遍 , 课外读物, 把课外阅读与课文教学、
的空城计, 七擒孟获是斗智的典范; 不然怎么能去指导学生呢? 通过为 写 作 教 学 以 及 听 、说 、读 、写 等 方 面
关云长的单刀赴会, 过五关斩六将, 学生服务, 我也受益匪浅, 这种活 有机结合起来。
在它的发刊词中说 : “本报愿在争取 闻检查制度进行斗争这是 《新华日 至重庆, 并且与国民党进行了合法
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作一个 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华日 的 斗 争 , 在 曲 折 中 ( 下转第 54 页)
2008年第 7 期
61
阅读指导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从引导学生怎样读好《三国演义》开 结合, 学生看的课外书也让老师放 活动, 便于学生及早制定出一个学
赵云的截江夺阿斗是斗勇的楷模 动, 也让我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了进
总之,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
等。每个小组按照几个问题去看书, 一步的认识。我想, 要把图书馆工作 点, 有针对性的引导, 图书馆人员必
小组之间要相互讨论, 每人都要写 做好,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就要走进 须 创 造 性 地 “导 ”, 学 生 才 能 创 造 性
始, 我和语文老师一起来完成。
心, 更让家长放心了。
布尔什维克-维基百科
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俄语: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
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所谓民主集中制。
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
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
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
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
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派。
名字起源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孟什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少数派”。
实际上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列宁为首的派别都处于少数的地位,反对派马尔托夫的条文则以28票赞成、22票反对和1票弃权最终获胜通过。
而在大会闭幕不久后的第27次会议中,由于“崩得”与经济派代表的退出,列宁派以24:20居微弱多数,故从此以“多数派”自居。
两派分裂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列宁提出效仿民意党,建立一套围绕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党员对核心高度服从的集权化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
并认为党员应严密组织化,人数应受到限制,“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可以作为党员”。
认为普通的支持者必须排除于党外。
而列宁的老友兼同学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观点,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并认为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也同样受到罗莎·卢森堡和托洛茨基等人的质疑,后者严厉的批评列宁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雅各宾俱乐部分子”,是“新的罗伯斯庇尔”。
《红旗谱》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
红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亲 .身经历了从中国共产党建立 ‘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这28年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文艺工作者, 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中 国革命波澜壮阔历程的作品。
20世纪 五六十年代问世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 小说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被称为“三红” 的《红旗潜》《红日》和《红岩》。
而《红旗谱》作为反映在土地革命风暴中北方 农村变革的佳作,所塑造的以朱老忠 为代表的革命农民群像,在当时受到了全国的瞩目。
自1957年丨2月被中国 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这部吸收了中国 古典小说优点的佳作,迅速被改编为 话剧和电影,小说主人公朱老忠作为 农民革命者的典型形象,极大地影响 了随后文艺作品对农民革命者的刻画。
《红旗谱》出版后,一度风行一时。
《文艺报》将《红旗谱》称为“描写白色 恐怖时代阶级斗争、革命斗争非常深 刻而雄壮的一部好书”。
2019年,《红 旗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 说典藏”。
殄/电影《红旗谱》剧照,朱老巩的儿 子朱老忠(左,崔嵬饰)和严运涛(赵联 饰)看到党所领导的农民斗争声势越来 越壮大,心里十分激动。
小说〈〈红旗谱》自1957年12月出版后,风行一时,并 被迅速改编为话剧和电影,主人公朱老 忠作为农民革命者的典型形象,极大影 响了随后文艺作品对农民革命者的刻画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红旗谱》JUNE 2021 |29文学经典中的红色记忆历史群像作为一个怀着上一代深仇大恨而 闯关东的普通农民,在东北大地经历 了20年人生磨炼与苦难锻造后,当年 的“小虎子”—现在的“朱老忠”携 家带口,又回到了河北的家乡,并a 与本村恶霸地主冯兰池结下了新隙。
冯兰池虽然财大势大,是这村子中的 一霸,朱老忠却也不是二十多年前的 朱虎子了。
他不但有了两个膀粗腰壮、年轻气盛的儿子大贵、二贵,还有了 好友严志和的上过学、思想进步的儿子运涛与江涛相助。
站在他们后边的 更有师范学校的教员、中共地下县委 书记贾湘农。
空谈误民事例
空谈误民事例
共历史上,王明就是一个典型的空谈家,他曾被誉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谈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滔滔不绝。
1929年王明回国,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宣传干事,后调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红旗》报编辑。
王明先后在《红旗》《布尔塞维克》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宣传共产国际的思想、方针、政策。
其间,他还写了《两条路线》(后改称《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的“左”倾政治纲领。
但是王明只知道理论知识,完全不了解新中国和党的实际状况,他在武汉和延安与毛泽东对抗,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严重损失。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免去王明的书记职务。
王明空谈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差一点就葬送了党,葬送了红军。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的观点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的观点引言20世纪初的俄罗斯,在剧变的社会背景下,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崛起,最终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
这场革命拔除了沙皇制度,为世界带来了强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书中的观点,深入分析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成功原因。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情境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境的独特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经济的不平等、政治体制的僵化和国外战争的不断失败,深深刺激了人们的不满情绪,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二、列宁领导力的重要性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与列宁的领导力密不可分。
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灵魂人物,列宁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组织能力,驱动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和积极行动。
在水涨船高之际,列宁的战略思维和政治手腕进一步巩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位。
三、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纪律《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书中强调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纪律对其胜利的至关重要性。
布尔什维克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党内的统一和纪律性,这使得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地追求共同目标,打造出强大的组织力量。
四、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不仅依赖于组织实力,也深深扎根于其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分析与批判。
根据《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的观点,布尔什维克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揭示,使其成为向无产阶级传递真理与力量的思想武器。
五、与其他政治派别的对比本书还提到了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其他政治派别的对比。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之所以如此深远影响国内外,一方面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在党内外的影响力远超其他政治派别,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他政治派别没有有效应对社会危机带来的改革需求。
结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的观点指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境、列宁领导力的重要性、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纪律、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与其他政治派别的对比。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之路,并为后世的革命者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那一抹鲜红——红旗简史
那⼀抹鲜红——红旗简史红旗的红⾊,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有⼈认为红⾊代表鲜⾎、有⼈认为红⾊代表恐怖,⽽更多的时候,红⾊直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形象联系在⼀起。
的确,红⾊的红旗有着⼀个⾮常悠久的历史,它从最初的殉道的基督教圣⼈的鲜⾎,经过法国⼤⾰命的烈⽕般的淬炼,再到巴黎公社中正式成为公社共同体的旗帜,最后在1917年⼗⽉⾰命中,被布尔什维克宣布为苏维埃的标志,红旗在漫长的历史中,成为了最为复杂的象征之⼀。
1.牺牲与武勇——圣但尼旗之红对于法国国旗三⾊旗的红⽩蓝三⾊的⼀种通俗的解释是,三种颜⾊各⾃代表⼀种诞⽣于法国⼤⾰命的⾰命派的⼝号,“⾃由、平等、博爱”。
分别是,蓝⾊代表⾃由,⽩⾊代表平等,⽽红⾊代表博爱。
⼀般认为,这句⼝号是⼤⾰命时期的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提出的,并在后来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为法国的正式⼝号,并在⼆⼗世纪被写⼊法国的宪法。
相对这种⽐较流⾏的解释,实际上还有另外⼀种对法兰西的三⾊旗的解读。
或者这种解读⽐“⾃由、平等、博爱”更富有历史感⼀些。
因为⽆论是三⾊旗,还是“⾃由、平等、博爱”的⼝号,实际上都诞⽣于那场天翻地覆的⼤⾰命。
⼀个基本的事实是,作为法兰西国家的颜⾊,尤其作为波旁王朝的传统颜⾊,红⾊和蓝⾊早已⽤在了王朝的旗帜和盾徽之上,成为法兰西国族的象征。
相反,⽩⾊作为法兰西国家的颜⾊出现得相对较晚⼀些,具体说法是,⽀持⾰命的拉法耶侯爵,在巴黎⼈民攻占巴⼠地狱那⼀刻,将⽩⾊作为“⾰命”的颜⾊加⼊到红蓝两⾊之中,象征⾰命所追求的诸社会等级的平等。
不过这⼀事实也反映出在法兰西的红⽩蓝三⾊中,只有⽩⾊是从⼤⾰命中诞⽣的颜⾊,⽽红⾊和蓝⾊则拥有着更悠久的历史,⽽这个历史相对于在⼤⾰命中诞⽣的博爱和⾃由的观念,可能更为久远。
也就是说,蓝⾊-⾃由、⽩⾊-平等、红⾊-博爱的象征性配对,只是在⼤⾰命中产⽣的产物,也是此后在现代法兰西历史上⽐较公认的⼀种解释,但是,我们不可能认为,在⼤⾰命之前,蓝⾊和红⾊也同样代表的是⾃由和博爱,这种带有现代政治观念的释义,虽然更符合当代宪政和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的理念,但是,这种解释不完全是红⾊和蓝⾊的象征主义的起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作者: 何守义;刘敬聪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1页
主题词: 革命根据地;主要报刊;编辑发行;红旗日报;苏区工人;救国时报;无产青年;青年实话;
红色区域;国民党反动派
摘要:<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和各个革命根据地都编辑发行过一些革命报刊。
由于白色恐怖严重,斗争残酷尖锐,这些报刊常常不能按时、按期出版;保存至今的不多,完整的更少,有待进一进搜集补充。
现将已知的这一时期出版的十四种主要报刊简介如下: (一)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第一卷(1927年10月—1928年9月)为周刊,第二卷(1928年11月—1929年12月)为半月刊,第三、四、五卷(1930年1月—1932年7月)为月刊,出至。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背景布尔什维克党,全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成立于1903年。
在当时,俄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深受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开来,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列宁等人,成立了布尔什维克党,意为“多数派”。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展历程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后,积极开展地下斗争,组织罢工、示威游行等抗议活动,向沙皇专制政权发起挑战。
在党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觉醒,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被迫退位,俄国临时政府成立。
然而,临时政府无力解决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布尔什维克党抓住时机,发动了十月革命。
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俄国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对俄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和国际援助,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布尔什维克党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其领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欧洲,还在亚洲、非洲等地区传播,为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与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如列宁主义、斯大林思想等,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
布尔什维克党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原则,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布尔什维克党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领导下的俄国革命和世界影响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和演变
王明教条主义的产生和演变王明教条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教条主义,也是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错误的思想作风。
梳理王明教条主义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避免教条主义的再次产生。
标签:王明;教条主义;产生;演变王明的教条主义是在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和革命形势严峻多变的情形下,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和米夫的扶持而逐渐产生的。
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之下,王明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右倾错误思潮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革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教条主义。
梳理相关文献不难发现,王明在《两条路线》《革命、战争和武装干涉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等著作中多次提及有关教条主义思想作风的论述。
概括来说,王明教条主义的形成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和形成阶段王明教条主义的萌芽和形成的阶段是指1925年11月至1930年5月。
1925年,王明是由中国共产党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首批人员。
在中山大学系统学习马列理论的王明,理论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每当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米夫讲授列宁主义时,王明便会滔滔不绝地背诵列宁的相关论述。
但这种“唯书”“唯上”的思想和单纯背诵式的学习只是使王明具备了马列主义背诵、记忆的能力,而非具备了共产党员分析能力。
当然这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不完全无关系:一方面课程教育脱离中国革命现实情况,即单纯地讲授马列理论,而忽略实际应用;单纯地教授苏俄革命经验,而忽视中国革命的客观国情。
这种不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方法,难免使王明回国参加革命工作时大讲空话,大摆理论;另一方面撤销中共旅莫党支部,赴莫斯科学习的党员只能一切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办事。
长此以往,王明不了解中国革命现实,那么产生教条主义的思想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故而,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阶段就成为王明教条主义产生和演变的关键时期。
1927年,王明陪同米夫来华访问期间,以“绍禹”之名在《向导》杂志上发表了《英俄断绝国交问题》。
在文章中,王明将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准则视为亘古不变的神圣真理。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历史演变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历史演变作者:王健英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年第08期[摘要]中共中央最早建立的工作机关是宣传部。
随着全党组织发展壮大,中央工作机关也不断充实发展。
笔者在《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书内,曾对民主革命时期历届中共中央宣传部作过介绍,但很分散。
现经查阅历史文献史料进一步考证,将其沿革作一系统概述。
[关键词]中共中央宣传部;民主革命时期;演变[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13-04一、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一)中共一大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
1921年8月初,中共一大选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中李达负责宣传。
此前李达已经编辑《共产党》月刊。
9月陈独秀从广东回上海,成立中共中央局,首先成立了中央局宣传部,李达为宣传主任,办公地址即在李达住所。
据李达称“当时决定宣传工作,仍以《新青年》为公开宣传刊物,由陈自己主持。
我则继续编辑《共产党》月刊,作为秘密宣传刊物(从第三期起到第七期止)”。
“人民出版社由我主持,并兼编辑、校对和发行工作”,“雇了一个工人作包装书籍和递书籍的工作”。
[1]中共二大后并无中央宣传部组织。
中共二大后,蔡和森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分工负责“政治宣传”。
(二)中共三大后的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
1923年6月召开中共三大,蔡和森仍负责政治宣传党的教育工作。
同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局发出《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教育宣传委员会由党及青年团两中央协定派委员(十七人)组织之;其职任“在于研究并实行团体以内之政治上的主义上的教育工作以及团体以外之宣传鼓动”。
会内设编辑部、函授部、通讯部、印行部、图书馆。
出版八种出版物:《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刊、《党报》(不定期)、《青年工人》月刊、《中国青年》周刊、《团镌》(不定期)和小册子[2]。
经考证,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书记罗章龙,委员有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林育南、高君宇、萧楚文等。
布尔什维克的秘密机关报《无产者报》
全 国 各 地 老 百 姓捐 款
余 元 3 00 0
。
年 第 期 览 》 20 1 6
5
)
另 篇 一 诉 说 雇 工 疾 苦 的 短 文
《 续 伙 纪 生
活长 工 活 慢 慢 磨 》 就 直 接 取 自
陕 西 民 谚 长 “ 工 活
慢 慢
,
磨 大 麦 珍 子 柳 木 杓 ” , 以 道 长 工 生 活 的 艰 辛 。 , 《 老 百 姓 》最 富 特 色 的 活 动 是 开 办 读 报 会 , 先 后 成 立 了
n
> *
.-
-
r ?
f
/ W -
江 南 (
电
太 ?
?
勢 ?(
)
一
在 * 蔻
?
S K -
s ? f
1
“
-
l
,
<
I
:
l
?
-
Jr v
木_
r-
lr r
?
w
I
is
-.
w
.
?
> i:
kf l 屮
^ K
ft
a 3
'
.
』. . J K 的 H* t -
_
p f t 4 1
* i i :
'l '
?
.
s - r x e , 央
-.
? t r
<
lf
^ 8 ?
'
:
个 ? , ?1
£
|1
? 的 s
?
?
!
B屮? S
85
N ?
^
列宁起草的《关于党的报刊》的决议
N V S S A敬C¨
列宁起 草 的 《 关 于党 的报刊 》的决议
口 吴 单
【 摘 要 】列宁起草的 《 关于党的报刊 》的决议 ,体现 了列宁一贯的关于党报战斗作用的思想。
决议的 内容表 明,布 尔什维克党在以秘密斗争为依托的同时,充分重视和广泛利用合 法斗争手段。
【 作者简介 】 吴 单 ,暨南大学新 闻传播 学院研 究生。
期嘲 知 识匡 亟 互 至 夏
3 3
专题 马 克 思主 义 新 闻观 研 究
・
W
结社 自由,建立公开 、合法的党 ,不 却非常低。为了迎接新的民主革命 ,
理 论 刊 物 ,通 俗 小 册 子 更 加 简 明 易
人 报 纸 。 ” 当 时 莫 斯 科 的合 法 工 人 议中关于组织任务的具体落实。该会 最近时期越来越激烈的革命斗争的任
机关报 《 我们 的道路 报 》创刊不 久 议 指 出 ,当前 最 重要 的组织 任 务 “ 不 务 ,所 以布 尔什 维克 要 充分 利用 秘 密
( 1 9 1 3 年8 月2 5日 ),而 此 前 ,合 法 仅要巩固每个城市的党的领导组织 ,
一
形势 ,为可能到来 的第二次 ( 第一 容 表 明 ,布 尔 什 维克 党 在 以秘 密 斗争
说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 的党 ,而孟什 次 发 生在 1 9 0 5 年) 俄 国 民主革 命 制定 为依托的同时 ,充分重视和广泛利用
维 克 自然 成 为另 一 个 独立 的 社会 主 义 新 的任务 和策略 ,列 宁于1 9 1 3 年9 月 合 法斗 争 手段 。
联系,决议提出 : “ 各合法工人机关 发秘密传单 、小册子等 ,务必更经常
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红旗》--《求是》
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红旗》--《求是》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红旗》--《求是》《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布尔什维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
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原定为周刊,后因种种原因,逐步改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
1932年7月1日出最后一期止,共出版了五卷五十二期。
《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为主任。
1927年12月1日,党中央决定新增:蔡和森、张太雷、黄平、周以栗、任旭、毛泽东、王一飞、任卓宣、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陆定一、刘昌群、罗章龙、刘伯庄、任弼时、尹宽、李富春、罗绮园、夏曦、夏之栩二十一位编委。
1928年6-7月,党的“六大”后,瞿秋白被留在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布》刊编委主任由当时党中内宣传部长李立三担任。
1931年1月,李立三被撤去党内领导职务,编委会主任由当时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担任,直至1932年7月《布》刊正式停刊。
《红旗》--《求是》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
由陈伯达任总编辑。
《红旗》第一届编委有丁冬放、王力、王任重、王鹤寿、王稼祥、尹达、邓力群、邓小平、田家英、刘大年、孙冶方、艾思奇、李友九、李井泉、李达、肖华、吴冷西、陈伯达、陆定一、周扬、林铁、欧阳钦、范文澜、范若愚、胡乔木、胡绳、姜君辰、柯庆施、陶铸、张德生、张闻天、许立群、康生、冯定、舒同、杨献珍、廖鲁言、薛暮桥、谭政、彭真。
其中邓力群、田家英、李友九、陈伯达、胡绳为常任编辑。
1958年6月1日《红旗》杂志在北京创刊。
半月刊。
每月1日、16日出版,开本为16开4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号里刊登了毛泽东的一篇自己非常重要的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还有陈伯达《南斯拉夫修正主义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张闻天的《关于美国经济危机》、柯庆施的《劳动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周扬的《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王任重的《依靠群众,势如破竹》等,这些作者几乎全是当时中国的政界要人和文坛名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红旗》--《求是》《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
《布尔什维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
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原定为周刊,后因种种原因,逐步改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
1932年7月1日出最后一期止,共出版了五卷五十二期。
《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为主任。
1927年12月1日,党中央决定新增:蔡和森、张太雷、黄平、周以栗、任旭、毛泽东、王一飞、任卓宣、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陆定一、刘昌群、罗章龙、刘伯庄、任弼时、尹宽、李富春、罗绮园、夏曦、夏之栩二十一位编委。
1928年6-7月,党的“六大”后,瞿秋白被留在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布》刊编委主任由当时党中内宣传部长李立三担任。
1931年1月,李立三被撤去党内领导职务,编委会主任由当时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担任,直至1932年7月《布》刊正式停刊。
《红旗》--《求是》
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
由陈伯达任总编辑。
《红旗》第一届编委有丁冬放、王力、王任重、王鹤寿、王稼祥、尹达、邓力群、邓小平、田家英、刘大年、孙冶方、艾思奇、李友九、李井泉、李达、肖华、吴冷西、陈伯达、陆定一、周扬、林铁、欧阳钦、范文澜、范若愚、胡乔木、胡绳、姜君辰、柯庆施、陶铸、张德生、张闻天、许立群、康生、冯定、舒同、杨献珍、廖鲁言、薛暮桥、谭政
、彭真。
其中邓力群、田家英、李友九、陈伯达、胡绳为常任编辑。
1958年6月1日《红旗》杂志在北京创刊。
半月刊。
每月1日、16日出版,开本为16开4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号里刊登了毛泽东的一篇自己非常重要的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还有陈伯达《南斯拉夫修正主义是帝国主义政策的
产物》、张闻天的《关于美国经济危机》、柯庆施的《劳动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周扬的《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王任重的《依靠群众,势如破竹》等,这些作者几乎全是当时中国的政界要人和文坛名家。
当然,《红旗》创刊号上也有“农具改良和技术革命”等类文章的位置。
1966年3月,编委会解体。
1968年上半年,《红旗》杂志未出刊。
1968年7月恢复出刊。
1987年12月16日下发的《中央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方案》内有一项是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内的理论刊物。
1988年6月16日,《红旗》1988年第12期出版。
杂志正文没有一字提及停刊,但封底“欢迎订阅求是杂志”的大标题下是“中共中央决定,《红旗》杂志今年6月底停刊,求是杂志7月1日创刊”的字样。
《红旗》就这样悄然地退
出历史舞台
1988年7月1日﹐由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党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创刊。
《求是》杂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头篇文章为“中共中央关于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求是》杂志的决定”,其次是本刊编辑部编写的“致读者”,全刊分为“改革开放论坛”、“理论工作十年”等七个栏目。
1989年7月28日,将中央委托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改为党中央主办,委托中央宣传部代管
红旗杂志社【实行总编辑负责制】
总编辑
陈伯达1958.06~1970.9
姚文元1968.8—1976.10【1968年8月,姚文元、陈伯达共同负责《红旗》杂志社工作,姚文元主管实际编辑工作】
王殊1976.10~1978.05
熊复1978.05~1987.08.17
苏星1987.08.17—1988. 7(副总编辑主持工作)
副总编辑
胡绳1959.06—1966.5
邓力群1959.06—1966. 5
王力1963.07—1967.8
范若愚1963.07-1966.6.18
许立群1966.1—1966.6.18
关锋1966.5—1967.8
尹达1966.5—?第一
刘宗卓1977.5—1978.10 方克1978.7—1982.4
江云1979.6—1982.1
卢振川1979.6—1982.4
林肖硖1979.06-1982.04 马仲扬1981.6—1987.8.17 王忍之1982.4—1987.1
苏星1982.8—1988.7
黄苇町
文革小组【1966年6月20日,以关锋为组长的红旗杂志社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具体领导《红旗》杂志的编辑工作和文化大革命】
组长关锋1966.6.20—1967.8
成员:
张凛1966.6.20—1967.8
周英1966.6.20—1967.8
林杰1966.6.20—1967.8
肖祝兰1966.6.20—1967.8
李惠让1966.6.20—1967.8
临时领导小组【1967年8月,《红旗》杂志社文化革命小组改组为《红旗》杂志社临时领导小组】
组长张凛1967.9—1968.8
副组长杜青1967.9—1968.8
成员
有林1967.9—1968.8
徐传德1967.9—1968.8
高征绳1967.9—1968.7
勤务小组【1968年8月,《红旗》杂志社临时领导小组解散,成立《红旗》杂志社勤务组】
组长:姜品谊1968.8—1970.8
成员:
高瑞光1968.8—1969.6
杨纪元1968.8—1970.8
谷玉庆1968.8—1970.8
许春宏1968.8—1969.8
1968年10月,工宣队和军宣队先后进驻《红旗》杂志社。
军宣队队长:张学刚1968.12—1969.6
工宣队负责人:孟兵山1968.8—1976.10
工宣队队长:牛来福1968.10—1969.6
编辑领导小组召集人【1970年9月,陈伯达被撤职,姚文元负责《红旗》杂志社工作,组织了临时编辑小组(后改为编辑小组)负责编辑工作】
有林1970.9—1971.3
杨纪元1970.9—1971.3
陈展超1970.9—1971.3
邢雁1971.3—1971.4
许健生1971.3—1976.10
林兆木1971.3—1976.10
余征1971.4—1976.10
求是杂志社【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
戴舟1997.03-1998.08
高明光1998.08-2003.12
吴恒权2003.12-2008.06
李宝善2008.06-
总编辑
苏星1988.06-1989.10 有林1989.10-1994.03 邢贲思1994.03-1997.09 戴舟1998.08-2001.12 王天玺2001.12-2003.12 李宝善2003.12-2008.06 张晓林2008.06-
副社长
黄苇町
黄中平
周国全
殷云
赖惠能
副总编辑
张晓林--2008.06 苏双碧
刘润为
朱铁志
朱峻峰1997—
黄中平夏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