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高考过关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作业18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八)综合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中国的环境标志。
某商品带有此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__等优点。
(2)在人们的生活中,提倡“绿色消费、环保选购”,请列举一些符合此要求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施环境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上述目的?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低毒少害,节约资源(2)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购买绿色食品。
(3)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益于人类及其他物种的共存和安全。
(4)环境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
所以,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
解析本题以中国环境标志为载体,考查了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等方面的知识。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高考过关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三章单元高考过关一、选择题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
据此回答1、2题。
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①用水量大②降水丰富③干旱少雨④污染严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节约用水②国内跨流域调水③人工降水④循环用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1.A 2.D解析根据“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可知,该国用水量大,降水丰富,淡水资源不足是因为该岛国面积小,降水后地表径流很快流入海洋,所以要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改变淡水不足的状况。
该岛国面积小,人工降水不能完全解决淡水不足的问题;该岛国河流少,流程短,跨流域调水也不行;合理的措施是节约用水与循环用水。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
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4.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答案 3.C 4.B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华北地区,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选项中除地下水开采外其他各项都不会导致地面沉降。
由于地面沉降是不均匀的,可能使地面变得不平,进而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行。
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C.灾毁耕地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D.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6.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酸雨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臭氧层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5.B 6.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结构调整到2004年之后已经过了高峰期,耕地减少亩数也已经较小;灾毁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在各种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中,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最大。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模块过关检测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模块过关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年初,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互联网上被关注,随之引发了公众对地下水现状的关注和忧虑,地下水污染问题正被高度聚焦。
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由地表环境污染加剧引发的地下水污染,已经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下图为地下水污染示意图。
(1)指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下水污染具有污染源多、途径多样、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
(2)政策:完善地下水保护法律、法规,完善地下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强地下水污染控制。
技术: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研究。
防御: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和舆论监督。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材料可以得出,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多、污染源多、过程缓慢,并且不容易发现,治理难度大,危害严重。
第(2)题,从政策、技术、防御等方面提出措施。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就全国而言,土壤污染正呈加剧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导致的污染耕地3 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作业1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四)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杨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汉”,能适应当地的恶劣条件,且生长迅速,因此,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老百姓清一色地选择杨树。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种叫天牛的树心虫在西北地区蔓延成灾,使许多杨树枝枯梢断,空心烂肠,宁夏90%以上市县受害。
在喷药救治无效之后宁夏砍了8 000万余株杨树,占1.4亿株林木总量的50%多,他们引以为豪的绿色长廊已不复存在。
材料三痛定思痛的西北人在他们对杨树过分偏爱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宁夏的二代林网,改变了单一树种结构,多树种、多层次、多林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的林带结构。
(1)根据材料分析杨树是怎样适应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当地杨树虫害成灾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抗风沙、耐干旱。
(2)树种单一(3)必须改变单一树种结构,注重生物的多样性,乔灌草、多树种、多层次结合,形成稳定的林带结构。
解析越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越强,天然林病虫害少的原因,就是各种树种、草木混合,由此形成了一个生物链,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2023年最新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练习题练习题参考答案

2023年最新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练习题练习题参考答案2023年最新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自由答题1. 简答题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 解答题答: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内部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快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以实现地区可持续繁荣和可持续利益的发展。
第二部分:选择题1. B2. C3. A4. D5. B6. D7. C8. A9. D10. C第三部分:解析题1. 解析:洋流是指海洋中大规模水体的流动。
洋流分为暖洋流和寒洋流两种类型。
暖洋流是指源自赤道地区的温暖洋流,如北大西洋暖流;寒洋流是指源自高纬度地区的冷洋流,如西风漂流等。
2. 解析:台风是一种由热带气旋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形成的强大风暴系统。
其特征包括:强烈的风力、大量降水、巨大的切向风等。
通常,台风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力,如风灾、洪灾和海啸等。
3. 解析: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往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
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人口迁移对目的地和原居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的交流、劳动力市场的调整等。
4. 解析: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由于地壳运动或热幅变化引起地壳下部分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喷发口,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
火山的特点包括喷发过程中的喷出物、岩浆的特性、火山锥的形成等。
第四部分:应用题1. 解析:地球上的雨水有很大一部分被洪水所淹没,这是因为当雨水超过地表的容量时,剩余雨水将无法被地表吸收,形成洪水。
洪水对人类的影响包括农田的浸泡、房屋被淹、道路被阻断等。
2. 解析:盆地是指地表形态上呈碗状或盘状的洼地,其底部通常由沉积物填充。
盆地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使地层下沉、河流沉积物的堆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等。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作业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二)综合题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面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解析第(1)题,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第(2)题,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第(3)题,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2.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①②③④⑤与所反映的环境问题连线。
①酸雨问题②荒漠化问题③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④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⑤海域污染问题(2)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图例②所示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其所反映出当代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作业6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六)综合题1.读污染物迁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避免火电厂的大气污染、废弃物污染,根据社会协作条件中的聚集效应、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原则,在火电厂附近建立________、________比较合适。
(2)图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可能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图污染物的迁移路线,填写下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答案(1)硫酸厂(或化肥厂)粉煤灰建筑材料厂(2)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酸雨污染(3)酸雨农作物牧草家畜河流水产品人体解析第(1)题,可利用火电厂的废气生产硫酸,废渣生产建筑材料。
第(2)题,大气中含有硫氧化物和尘埃,硫氧化物在空中遇降水可形成酸雨。
第(3)题,本题考查酸雨的危害,酸雨通过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最后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2.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5~9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雾霾天气预报,其中江苏属雾霾严重区,PM2.5指数连续5天在600以上。
PM2.5粒径小,活性强,多附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致呼吸道疾病;雾霾导致大气能见度极低,京沪等数条高速公路被迫间断性封闭。
材料二江苏的火力发电量全国第一,水泥产量全国第一,钢铁产量全国第二。
材料三2013年12月8日16时我国雾霾天气分布图。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作业10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综合题1.阅读材料,读图回答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年底全线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保证有充足优质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水源地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农业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浅,库容减少,输水量减少;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避免水质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
解析为了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丹江口水源地应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同时要确保丹江口水库有足够的库容量;为了保证有优质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要保障水源地及周边地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要避免农业和养殖业生产对水体的污染。
2.下图为2010年全国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针对A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分析B、C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地区属于极严重超载区。
提高技术,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增长。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学考过关5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五章单元学考过关一、选择题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山东省沿线工程的一些县区,环保部门依法强制关停了一些企业单位的自备井,保证地下水的储量。
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环保部门依法关停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A.区域环境管理B.资源环境管理C.部门环境管理D.环境技术管理2.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宣传教育手段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1.B 2.A解析自备井能够比较随意地抽取地下水资源,关停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环保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环境的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及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
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
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A.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C.经济手段D.环境技术手段4.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产生危害的均为公害。
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
这属于()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D.环境技术管理5.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于环境之中。
这些活动主要运用的管理手段、属于的类型分别是() A.行政、环境技术B.行政、环境质量C.法律、环境技术D.法律、环境计划答案 3.A 4.B 5.A解析题干所述的环境管理手段属于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环境保护部门经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研究制定环境政策、组织制定和检查环境计划;运用行政权力,将某些地域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等;对某些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以至勒令停产、转产或搬迁等。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高考过关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二章单元高考过关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国地表水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Ⅰ类水质B.Ⅱ类水质C.Ⅲ类水质D.Ⅴ类水质2.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的主要原因是()A.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B.会刺激皮肤C.会引起白色污染D.会腐蚀下水道答案 1.B 2.A解析直接读图可知Ⅱ类水质占30.7%,所占比例最大;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含有的氮、磷等会造成水体内营养元素过量,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废油排入海洋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据此回答3、4题。
3.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A.人类生活污染B.陆上工业生产排污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D.港口建设4.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不正确的叙述是()A.海洋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B.使沿岸地区气候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D.使水温降低答案 3.C 4.D解析海洋污染物来源众多,但由材料中可知,“海洋沙漠化效应”的形成主要与废油入海有关,所以,其来源主要是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油膜使海水温度日较差、年较差加大,冬季水温降低,夏季水温升高。
2013年10月15日报道:长沙拟建垃圾焚烧厂,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六条850吨/日的垃圾焚烧生产线,每条垃圾焚烧生产线配置一套烟气净化系统;建设一套余热锅炉产生蒸汽用来发电,采用三台30 MW中温中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配套建设附属生产、生活设施。
预计2016年底左右,长沙首个垃圾焚烧厂将投产,一天可焚烧垃圾5 000吨左右,届时长沙垃圾填埋将减量80%,每日能产生15万度电,解决4万至5万人一天的用电需求。
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建垃圾焚烧厂对长沙的影响,正确的是()A.解决了能源紧张状况B.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C.加剧了人地矛盾D.加大了空气污染6.有关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未来城市生产生活主要能源B.工业污染由城市转移到了乡村C.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D.给城市其他功能区带来严重污染答案 5.B 6.C解析建垃圾焚烧厂发电可缓解长沙能源紧张状况,而不是解决;“届时长沙垃圾填埋将减量80%”说明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每条垃圾焚烧生产线配置一套烟气净化系统”避免了加大空气污染,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作业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四)综合题1.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浒苔也叫绿藻,其生长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第二是光照;第三是营养。
对水质不仅没有负面影响,反而有正面影响。
绿藻发育以后,能够使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降低,它本身就利用海水里面的氮、磷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降低这些物质的浓度。
材料二近年来,青岛胶州湾海域夏季浒苔绿潮频频暴发。
材料三青岛与胶州湾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三,请简要分析青岛浒苔大规模暴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请谈一下如何防止浒苔的大规模暴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胶州湾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较多;夏季水温较高,光照充足;胶州湾地区海湾封闭,水流较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浒苔防治的有关知识;对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治理;推广无磷洗衣粉和餐洗净;组织人手集中打捞浒苔;建立浒苔预警机制,及时预报浒苔发生情况。
解析暴发的原因应从污染源、温度、光照、海域轮廓方面去分析,采取措施可从控制污染源、打捞、宣传等方面分析。
2.如图为2013年我国两大淡水湖环湖河流水质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湖与巢湖环湖河流水质较好的是________,并说明该湖环湖河流水质较好的自然原因。
(2)污染两湖河流水质的污染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理两湖水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太湖径流量大,自净能力强(2)工业废水农田废水生活污水(3)污水达标排放;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太湖水质比巢湖好,这与太湖水量大、自净能力强有关。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学考过关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二章单元学考过关一、选择题呵护环境生态,共享碧水蓝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D.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2.下列措施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是()①使用矿物能源,节约生产成本②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④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面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1.D 2.B解析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使得城市较难出现“碧水蓝天”;使用矿物能源会加剧环境污染。
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3、4题。
3.由图可以看出,过量施肥可能造成()①土壤污染②白色污染③臭氧层破坏④水体污染⑤农作物污染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4.若水中鱼类最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A.硝酸盐中毒死亡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答案 3.B 4.B解析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
污染系数是用来表示污染程度的大小。
它是风向频率与平均风速的比值。
其中风向频率指的就是风向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表示特定区域内,过去某特定时间内风向出现的概率,用以推测未来风向出现的可能性。
读广州市多年风向频率统计图和广州市多年大气污染系数统计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广州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郊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多B.西南偏西方位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少C.夏季城市东南部大气污染较轻微D.冬季城市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6.如果要进一步改善广州市的大气环境状况,应该()A.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北部的郊外B.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西南偏西方位的郊外C.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东南方位的郊外D.把居住区布局在城市西南偏西方位的郊外答案 5.D 6.B解析从右图中可以看出广州市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从左图可知广州最小风频为西南偏西方位,故广州大气污染工业应布局在西南偏西方向。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学考过关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三章单元学考过关一、选择题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
解决全球水危机需从人类自身找原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合下表回答1、2题。
世界部分城市用水价格表1.的是()A.促进节约用水B.与国际水价接轨C.增加国家税收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去采取措施。
下列措施中,属于“节流”措施的是()A.海水淡化B.跨流域调水C.人工降雨D.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答案 1.A 2.D解析面对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实施阶梯水价,用水量越大,水价越高,目的在于促使市民节约用水;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属于“开源”措施。
读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预测表(单位:亿吨),回答3、4题。
3.2010年后我国()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②石油供应充足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④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4.表中数据说明,我国应()①加强国内石油开采②到国外投资开发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3.D 4.C解析表中数据表明,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越高,说明经济发展越迅速;石油开采应当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
近几年来,我国耕地大幅度减少,如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现象的发生会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有()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水土流失③赤潮④沙尘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土地的利用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有()①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兴建工厂②为增加粮食产量在山区大规模开辟梯田③珠三角地区采用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④在西部干旱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5.D 6.D解析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直接将表土层冲走或吹走,直接降低了土壤肥力,使土地退化;山区大规模修梯田易引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三学考过关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四章单元学考过关一、选择题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8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预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
根据下图及相关信息,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c地建休闲度假区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A.环境承载量大,旅游配套设施好B.环境优美,旅游配套设施好C.环境承载量大,交通便捷,靠近市场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市场答案 1.D 2.D解析从图中看,甲、乙两方案中,乙弯曲,距离长。
由图可知甲方案经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会对其造成破坏;且甲方案经过城镇少,乙方案经过城镇多,高速公路能带动沿线城镇经济的发展。
c地靠近国家风景名胜区,环境优美;高速公路建成后,c地靠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捷;距大中城市较近,市场广阔。
3.黄果树瀑布下游7千米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量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茶室,与景区似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的特色很不协调。
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B.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C.对视觉效果的破坏D.环境污染答案 C解析茶室与当地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这种行为就是对视觉效果环境的破坏。
有的景点虽然不是修建茶室,但修建的索道、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同样会带来美的不协调,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读下面的漫画及材料,完成4、5题。
2016年2月9日,是春节假日的第三天,湖南省各地风和日丽,各旅行社国内外旅游团队成倍增长,多个景区达最佳日接待量。
4.与文中“最佳日接待量”相符的概念是()A.旅游环境容量B.旅游极限容量C.旅游合理容量D.旅游承载能力5.旅游地游客过多不会造成的问题是()A.使旅游资源承受超负荷的压力B.使游客不能享受到应有的旅游效果和经历C.使旅游地旅游经济效益下降D.容易引发不安全事故答案 4.C 5.C解析旅游环境容量包括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最佳日接待量显然符合旅游合理容量。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三高考过关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四章单元高考过关[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有关旅游规划的认识,正确的是()A.自然风景名胜区吸引力强,不用搞旅游规划B.只要搞好旅游规划,就能大力发展旅游业C.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D.旅游规划就是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2.以下属于旅游规划中的基础设施的是()A.旅游景区的仿古建筑B.旅游景区道路C.旅游纪念产品加工厂D.旅游娱乐设施答案 1.C 2.B解析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目的是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什么地方,发展旅游业都要进行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是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旅游规划需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旅游基础设施指为旅游者旅游提供服务的设施,主要是吃、住、行等方面。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天坛、定陵和长陵等6处景点的门票价格在京举行听证会,门票的价格调整如下。
据此完成3~5题。
注:门票价格,以每人每张计算。
3.下列对门票价格调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这次门票价格调整,实际上是价格上涨B.这次门票价格调整的幅度都不大C.这次门票价格调整幅度最小的是天坛D.这次门票价格调整幅度最小的是颐和园淡季的价格4.下列关于门票价格调整原因的叙述,可能是()①体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②缺乏修缮、保护世界遗产的资金③现行门票价格水平普遍低于国内同类景点门票的价格④对旅游景区的控制加强,利于保护文物古迹⑤为吸引游客A.①⑤B.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5.下列对门票价格调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这次门票价格调整分为淡季和旺季价格调整B.每处世界遗产的淡季价格均低于旺季价格C.门票调整前的价格均低于调整后的价格D.门票价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旅游资源价值的大小答案 3.A 4.D 5.C解析这次门票调整,其实是价格上涨,除长陵和定陵外,其余上调的幅度都很大,有的超过一倍多,其中长陵增幅最小。
新课标版地理选修六高考过关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一章单元高考过关一、选择题1.下列不需要人类介入就能维持的环境是()A.游乐场B.钢铁机械厂C.亚马孙热带雨林D.生态农场答案 C解析不需要人类介入就能维持的环境是自然环境,热带雨林为一种原始森林,不需要人类介入。
据多年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内流湖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外流湖水位缓慢而持续下降;在年降水量多的年份,内流湖水位略有上升,而外流湖水位下降更明显。
据此完成2、3题。
2.青藏高原外流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因周边牧民过度放牧,外流湖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B.外流湖区所在地质构造持续下沉C.受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外流湖出水口高程持续降低D.全球变暖导致外流湖区蒸发加剧3.结合河流补给结构分析,入海径流量受青藏高原外流湖水位变化影响最大的是()A.黄河B.长江C.湄公河D.萨尔温江答案 2.C 3.A解析由材料信息“在年降水量多的年份,内流湖水位略有上升,而外流湖水位下降更明显”可知,外流湖是因为排泄的水量大于入湖水量,而导致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只能是湖水外泄,流水侵蚀下切,出水口海拔持续降低,造成水位缓慢而持续下降。
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叫怒江,四条河均为外流河,主要补给类型均为雨水补给为主;但除黄河外,三条河流经地区降水量大,青藏高原的外流湖对其补给量占的比例较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是其重要补给水源,中下游降水量少,补给水源很少;因此,黄河入海径流量受青藏高原外流湖水位变化影响最大。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0×108 t尘土。
据此完成4、5题。
4.“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5.“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答案 4.A 5.D解析美国中西部大草原出现“黑风暴”的直接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人教地理选修六同步作业:学考过关4 含解析

第四章单元学考过关一、选择题针对东北森林资源破坏的情况,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保护林区的生态平衡势在必行。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防护林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干旱风沙区B.位于东北平原多林地区C.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成效显著2.关于东北林区开发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伐小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B.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上升C.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D.采伐手段趋于先进,轮伐代替皆伐答案 1.C 2.C解析东北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现该地因采伐过度,林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3、4题。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从表中各种覆被下的泥沙量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
第4题,混交林地和荒草地多属于自然植被,油松幼林地多为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从表中数据看出,①是正确的。
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大于其他覆被地,由此说明②是错误的。
从混交林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③是正确的。
从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④是错误的。
读黄河三角洲四种湿地分布图,回答5、6题。
5.属于水稻田湿地的图例是()A.①B.②C.③D.④6.有关黄河三角洲区域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两岸的湿地对黄河干流径流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B.黄河三角洲面积呈上升趋势,主要是黄海的造陆作用C.黄河三角洲沿海的风暴潮冬季北部多于南部,夏季反之D.黄河三角洲农业和石油的开发使湿地生物生产力不断增加答案 5.B 6.C解析水稻需水较多,应分布在河水较丰富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单元高考过关一、选择题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1、2题。
1.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1.B 2.C解析图示地区为我国南方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加上能源以薪柴为主,由此可知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在本地区可以通过开发小水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进而缓解水土流失。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回答3、4题。
()A.退耕还牧面积增大B.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C.毁林开荒现象严重D.人口增长过快4.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风沙危害严重B.水土流失加剧C.气候大陆性特征增强D.光照条件变差答案 3.C 4.B解析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是使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该区域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交界地带,植被的破坏主要是使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6.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A.开辟水资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答案 5.A 6.C解析甲位于大兴安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减少;乙位于内蒙古草原,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丙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
乙地区为内蒙古草原,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下图是甘肃某地的土地荒漠化变化状况,这里是畜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区,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地区1980~1998年,荒漠化土地不断增多,其原因主要是()A.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B.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沙化C.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D.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次生盐碱化8.1998~2016年,该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主要原因是() A.时值多雨时期,风沙活动得到抑制B.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固沙的结果C.大面积农垦使耕地面积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D.单位面积载畜量增加答案7.B8.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畜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区”,可知过度农垦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激增,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便导致在农牧过渡区大面积垦荒种粮,故过度农垦是农牧过渡区土地荒漠化的根本原因;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小,是说明人们治理荒漠化的成效显著。
湿地率是某区域湿地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回答9、10题。
9.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是()A.600~800 mm B.400~600 mmC.300~400 mm D.200~300 mm10.该流域()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答案9.A10.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湿地率应该是各区湿地面积比例除以各区域面积比例,两者比值最大的区域,就是湿地率最大的区域;黄河下游,人类活动频繁,是影响湿地稳定性的最关键因素。
二、综合题11.读山区护坡林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________的作用。
(2)护坡林为什么能使地面径流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山坡上没有森林,从坡上到坡下径流量会__________,其含沙量将会________,从而在山地地区产生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4)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入河里会产生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保持水土(2)护坡林能涵养水源,从坡上到坡下,会使下渗量和地下径流增大,地表径流减少。
(3)增大增大水土流失(4)会使河流径流量增大,含沙量增大,河道淤塞,洪涝灾害频发。
解析第(1)(2)题,由于护坡林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枯枝落叶能吸收一定量的降水,从坡上到坡下,会使下渗量和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第(3)题,如果没有森林,会使山坡上的地表径流增加,径流中的含沙量增加,从而产生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第(4)题,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入河流中,会使河流的径流量增加,含沙量增加,河道淤塞,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额济纳旗草原生态极度脆弱,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余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亩均生物量不足20 kg;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四灌溉“草库伦”的主要做法是牧民在自己承包的草场内,选择水土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和经营管理能力,围建1、2 hm2的围栏,在其中兴修水利,进行灌溉、精耕细作,以种植优质高产的饲料、草料为主,发展种菜、种草等多种经营。
(1)图示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库伦”是草原地区牧民为了合理利用、保护草场而采用的一种方式。
下列结果是利用“草库伦”获得的是()A.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B.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标C.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收入D.使草场退化加剧(3)除建设“草库伦”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草场退化土地沙化(2)ABC(3)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教育、科技兴农,增强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②科学协调黑河流域的用水,充分节约利用水资源;③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建立饲、草料基地;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变游牧方式为牧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解析第(1)题,从图文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草场载畜量下降,黑河流域用水不当,导致生态恶化,出现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现象。
第(2)题,建设“草库伦”将会逐步改善草场退化的情况。
第(3)题,要改善该地区草场的生态环境,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节约用水、加强牧场建设等方面分析。
13.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
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明显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灵活作答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是描述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用心分析表格中各项的数据即可得出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从湿地的生态效应的相反角度回答。
14.(2017·课标全国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
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
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它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
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解析外来种入侵是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要求(如“林区”“入侵”“危害”),提取题干有效信息,推理出结论。
“耐旱”“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种子多”说明柽柳生命力顽强,繁殖快(易扩散);“侧向枝条多”说明其占地面积广,妨碍其它乔木幼苗生长,引起乔木林退化,森林树种趋向单一,森林结构变化;森林树种单一,又直接引起植食动物的食物构成单一,植食动物种类及个体数量减少,两者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