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这三个特性的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它们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区分。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变化现象。
2.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音发生器、尺子、气球、纸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特性和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变化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有哪些特性呢?”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说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它们的变化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三个特性,声音还有哪些变化呢?”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变化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变化规律,并写一篇关于声音变化的小论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 声音的变化|教科版
重点:
掌握声音高低变化的影响因素。
难点:
将声音的强弱与高低区分开来。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教师准备:试管四支,吸管若干,透明胶带,剪刀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教师:好,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了啊。再上课之前呢,老师有一个问题。
请问还有哪位小朋友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啊?
教师!对啦!老师还发现咱们班的孩子都有着严谨的一位大科学家呢!
教师:好!可是课堂的时间不够完成大家的猜想,怎么办呢?
教师:留下课后作业。
实验一
学生:好。
学生:准备好了。
学生:照着操作。
学生:照着操作。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道“声音强就是使劲拍手,就是声音大,声音重,声音响;而声音弱就是轻轻拍手,就是声音轻,声音小”
教师:对!看来咱们班的同学记性还不错哈,那老师再请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请看大屏幕!
教师:对了!看来咱们班的孩子是掌握了上节课的内容的哈!那么老师再请问画面里的小朋友重重的敲击鼓面,与轻轻的敲击鼓面,它们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
教师:你怎么就知道它们会有变化呢?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声音的变化》吧!
3:学生能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大胆合理地做出推理和猜测,并能在活动中反复验证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声音强即声音大、重、响;声音弱反之。
2、声音高即发声物体短、细;声音低反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强强弱,和弱弱强的口号拍桌子这个小游戏。从而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让学生掌握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掌握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毛巾等。
2.教学课件:声音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叉、尺子等器材,让学生听一听、摸一摸,感受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特性?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了解每个特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a.音叉实验:观察音叉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b.尺子实验:观察尺子振动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c.气球实验:观察气球振动对声音音色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声音特性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声音的这三个特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声音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音响设备、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3.教学资源:教材、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同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a.尺子实验: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桌面,观察音调的变化。
b.气球实验:让学生吹气球,观察响度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这三个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三个特性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用声音来描述一些物体。
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认识不够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让学生能够区分和应用这三个特性。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声音的三个特性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音叉、声音接收器(如耳塞等)、录音机、音调变化器等。
2.课件:声音特性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特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声音的特性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观地感受这三个特性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
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声音的三个特性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为什么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比较闷?为什么高声说话会使人感到耳朵痛?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声音的三个特性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声音产生、传播和变化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性和规范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变化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
4.讲授法:讲解声音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纸盆、尺子、细线、气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声音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a.扬声器实验: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产生。
b.尺子实验:让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发声,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响度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影响这三个特征的因素,以及如何去改变声音。
这一节内容既包含了物理知识,也包含了音乐知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由于声音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声音的变化难以具体感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这三个特征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改变声音。
3.培养学生对周围声音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影响声音三个特征的因素。
3.如何通过实验和探究,改变声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声音的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钢尺、音叉、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音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例如,用钢尺固定在桌子上,轻轻拨动钢尺,让学生听钢尺振动产生的声音。
然后,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变化。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视频,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同时,展示影响这三个特征的因素,如振动频率、振动幅度、介质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去改变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变化,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教材通过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声音的特性。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对于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
此外,结合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声音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3.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改变这些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水杯、尺子、气球等。
2.课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对这三个特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方式,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和理解声音的变化?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声音变化的实验报告,要求有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8.板书(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10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 教学情境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1.实验情境: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对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让学生能够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
2.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声音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声音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振动的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2)响度:让学生用气球吹气,观察吹气的力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3)音色:让学生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不同物体对声音音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巩固声音的三个特性。
4.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和问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总计课时:40分钟以上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提供的《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让学生知道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上,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的认知。
3.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发现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问题和实例分析中,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并发现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等。
3.实例材料:生活中声音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用PPT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声音的这三个特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尺子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3声音的变化》教案
新2024秋季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音高和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的。
2.学生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音高和音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筋等,来展示声音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音高和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的。
•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振动频率和幅度对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音叉(不同频率)、橡皮筋(不同长度)、吉他弦(可调节松紧)、水槽(装有不同量的水)、小鼓、鼓槌、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演示不同频率的音叉和橡皮筋的振动,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音高和音量变化的原因。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想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拓展。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播放不同高低和强弱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2.新课学习•(1)音高和音量的概念•讲解音高和音量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高音调的笛子和低音调的钢琴)。
•提问:你们知道音高和音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探究音高的变化•演示实验:使用不同频率的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比较声音的高低。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音叉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分组实验:让学生使用橡皮筋或吉他弦进行实验,探究音高变化的原因。
•小组内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并解答疑问。
•(3)探究音量的变化•演示实验:使用同一音叉,轻轻敲击和用力敲击,让学生比较声音的强弱。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在本课中,需要学生弄明白的是两个问题:①声音的强弱和发声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②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先要解决什么是声音的强弱,什么是声音的高低。
教材针对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设计了三个实验:一是分别轻轻拨和重重拨钢尺,来观察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二是敲击水位高低不同的水杯,听辨声音的高低;第三个是用皮筋弹拨时声音的高低来研究声音的高低和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但是实际实验中发现,这三个实验,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钢尺轻轻拨动振动时,几乎是听不到声音的,因为我们通常所说人耳对声音的识别能力是在20——20000赫兹之间,但是生活中,往往因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能够识别的声音大概是最小不低于50赫兹的,而钢尺在轻轻拨动时的振动,频率有可能会低于这个数值,有的学生可能会得出“轻轻拨动钢尺,虽然振动了,但是并不能产生声音”这个错误的观点;第二个,敲击水杯,虽然很有乐趣,也比较好分辨声音的高低,但是并不能很好的建立声音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而皮筋作为做声音高低实验研究的实验材料,本身的声音高低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在拨动过程中,皮筋的长短和粗细都在发生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合适,其次,教材选取皮筋作为实验材料,应该是从学生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以及振动快慢的现象比较明显来选材的,而作为学生来说,振动次数超过每秒60次,振动的快慢就很难用肉眼来区别了,所以,用皮筋的振动来观察振动的快慢本身是一个不太合理的实验设计。
基于以上考虑,将上述实验材料做了一定的调整,通过对不同实验材料的观察,得出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的粗细、长短有关系这一“表象”,然后通过运用音频测试软件,测得音频数据,从而将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相应的关系这一“实质”联系起来。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3.声音的变化【教材简析】本课选自《声音》单元第3课,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比如音叉,它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
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
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橡皮筋等活动,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
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在第一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
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
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设计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探究物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1把钢尺、4个相同并装有不同量的水的杯子、1支铅笔、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变化教科版.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材简析:声音有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称为音高和音量。
它们都是和物体的振动有关。
教材中按排了探究声音的音高和音量与物体振动之间关系的两个活动,一个是,学生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第二个是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
二、教学背景: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己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
在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己经让钢尺和橡皮筋发出了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新内容的学习,但是音高、音量的变化与物体振动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急于去了解、去探究。
三、教学设计:教学标(一)科学概念: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科学词汇:音量、振动、幅度、音高、频率(二)过程与方法:1、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
2、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
3、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科学方法:实验观察、准确描述(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体验探究声音变化与振动有关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声音的音高与音量的不同,发现物体的音量是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的,认识物体的音高是和物体振动的频率快慢有关。
难点: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快慢很难用眼睛观察出来。
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频率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教学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的同样的杯子、2份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音高课件。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中的变化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他们在生活中对声音有过一定的体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它们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规律。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布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变化吗?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特性的变化。
实验一:用尺子探究音调的变化;实验二:用气球和布料探究响度的变化;实验三:用音叉探究音色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
提问: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分别是什么?5.拓展(10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声音的变化发明新的产品?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特性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依照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看,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适应。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教学预备】为每组预备:1把钢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根小木棒、2张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观赏,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二、展开新课(一)观看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1、师生活动,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2、实验:研究钢尺振动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1)出示实验要求,抽生朗读实验要求;(2)讲解、演示;(3)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够得出如此一个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的强弱能够用音量来描述。
(二)观看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1、实验:观看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实验要求,抽生朗读实验要求;(2)示范杯子装水2/3、1/3;(3)分组完成声音高低推测,并填写在记录单上;(4)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
2、演示实验:观看橡皮筋音高的变化3、小结: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能够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声音的高低能够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三、拓展延伸游戏下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3)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
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
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达标
反馈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反馈交流:
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记录表第二栏。
总结
归纳
分组实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
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形式
体验式
课型
实验
时间班级Leabharlann 四年级姓名郭利
流程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的变化 公开课教学设计4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XXX小学 XXX【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1.按教科书上的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和记录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2.对物体在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快慢等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8支尺子、32个杯子、8份实验记录单。
一把吉他,一只口琴,8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口琴吹奏——《小星星》,学生欣赏。
2.启发思考:听了老师吹奏的音乐后有什么感受?3.交流体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4.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二、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1.导语:这么优美的音乐都是怎么演奏出来的,其中的声音都有什么变化吗?2.归纳:声音有强有弱。
3.追问:为什么声音会有强有弱呢?这和什么有关呢?(提示:声音是靠物体的震动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强弱和什么有关。
4.实验方法指导:先轻轻拨动尺子,观察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尺子,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理解“幅度”:学生试着有用手比划“幅度”,比划幅度的大小。
6.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7.汇报、交流。
8.归纳: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在本课中,需要学生弄明白的是两个问题:①声音的强弱和发声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②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先要解决什么是声音的强弱,什么是声音的高低。
教材针对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设计了三个实验:一是分别轻轻拨和重重拨钢尺,来观察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二是敲击水位高低不同的水杯,听辨声音的高低;第三个是用皮筋弹拨时声音的高低来研究声音的高低和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但是实际实验中发现,这三个实验,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钢尺轻轻拨动振动时,几乎是听不到声音的,因为我们通常所说人耳对声音的识别能力是在20——20000赫兹之间,但是生活中,往往因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能够识别的声音大概是最小不低于50赫兹的,而钢尺在轻轻拨动时的振动,频率有可能会低于这个数值,有的学生可能会得出“轻轻拨动钢尺,虽然振动了,但是并不能产生声音”这个错误的观点;第二个,敲击水杯,虽然很有乐趣,也比较好分辨声音的高低,但是并不能很好的建立声音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而皮筋作为做声音高低实验研究的实验材料,本身的声音高低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在拨动过程中,皮筋的长短和粗细都在发生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合适,其次,教材选取皮筋作为实验材料,应该是从学生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以及振动快慢的现象比较明显来选
材的,而作为学生来说,振动次数超过每秒60次,振动的快慢就很难用肉眼来区别了,所以,用皮筋的振动来观察振动的快慢本身是一个不太合理的实验设计。
基于以上考虑,将上述实验材料做了一定的调整,通过对不同实验材料的观察,得出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的粗细、长短有关系这一“表象”,然后通过运用音频测试软件,测得音频数据,从而将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相应的关系这一“实质”联系起来。
希望能够为学生增加体验、获得声音识别的判断标准,并了解声音变化的本质,从而解决困难,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能够区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2、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反之越弱。
3、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4、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关联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幅的大小决定的。
2、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四、器材准备
1、学生:每组一个自制皮筋弹拨装置,一个自制发音盒、一组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一个铝片琴,两张实验记录单。
2、教师:ppt,击鼓视频,音频传感器一套,音频软件一个,吸管一组。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研究问题
Ⅰ、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13分钟左右)
1、复习
①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呀?
②师:振动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描述一下么?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演示画图法,起始状态,轻轻振动的状态)同学们会画了么?
【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再次明确,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且会用图画来记录振动。
】
2、导入
①师:刚刚你们复习的真不错,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听力,听听看老师吹出的声音。
②通常我们说的声音的大小,在科学课上,用声音的强弱来描述。
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在科学课上,用声音的高低来描述。
所以,希望同学们学会用强弱高低来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变化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意图:通过简单的听声音游戏,初步练习辨别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并引出课题】
3、分辨声音的强弱
师:我们刚刚说声音有强弱的变化,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拍桌子,体验一下声音的强弱吧。
师:谁来告诉我,刚刚你是怎么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的?
【意图:强弱弱的节奏和词语,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有强弱的概念】
4、了解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①师谈话:之前我们复习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那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
个小实验来研究一下。
②学生观察、实验。
③师生交流、总结:
师:请同学带着你的记录单,上来说说看,拨动皮筋的时候,皮筋的振动是什么样子的,听到的声音又是什么样的?
交流,总结。
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能够发声的物体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通过视频演示敲击鼓,观察沙子的振动。
)
师总结:科学家们通过很多的实验发现不仅仅是皮筋和鼓,很多发声物体都符合这个规律: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意图:通过实验和视频,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例证,并且了解到声音的强弱和振幅之间的关系: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物体的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
Ⅱ、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25分钟)
1、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①师:(指示黑板)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那同学们能试试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意图:了解学生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区分强弱和高低】
②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
师:同学们上音乐课的时候,有没有学过音阶呀?我们来唱唱音阶好不好?
【意图: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
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指示板书)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响、大和声音轻、小;而声音的高低就是我们音乐课里所学的1234。
【意图:教给学生判断标准】
2、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①老师这里有一个发音盒,(出示发音盒)竖起发音盒,弹拨琴弦,发出两个声音,师:周老师弹拨了两个声音,这两个声音有什么区别啊?
老师呢刚刚是像这样(演示弹拨),弹拨的最粗和最细的两根琴弦,同学们猜猜看,周老师先弹拨的是粗弦还是细弦?
③学生猜测:
【意图:估计有学生会有琴弦越粗,声音越高的错误认识,因此接下来的研究和记录是对学生原有概念的纠正,亲自观察实践相当重
要】
④师:到底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时呢,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实验器材,(ppt出示)铝片琴和钢管,分别敲击它们(教师演示),也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待会就请每组材料员将刚刚的弹拨装置拿上来,换取这一组实验器材,研究看看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同时完成记录表(ppt出示记录表)要求:小组内轻声交流、轻轻弹拨和敲击,不要让小组的声音相互影响。
填写记录单。
⑤交流发现,上交器材,整理记录
⑥汇报交流:
(1)呈现记录表,汇报我们的发现,并演示。
每组派一人上台汇报。
(2)句式:我们发现
3、频率演示软件
师:我们刚刚发现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的粗细、长短都有关系,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个仪器,可以测量出的物体振动的快慢,而我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音,就是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总结: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
(二)课堂小结(2分钟)
1、看看老师手上的这一排吸管,为什么这些吸管可以发出不同
的声音呢?
2、回家做一个小小的吸管乐器吧!(下发吸管。
)
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大强
振幅声音
小弱
快(4200)高
振动声音
慢(2000)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