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BSD 内核网络处理流程分析
开源软件FreeBSD内核进化研究
软件进化分析方法 软件进化分析工具
So e u t Ic o n C CC C eo Mer s C、 y l 、 t c i CC C C S f hne o C a g i Soeut lc o n
大, 系统 变得越来越复杂 , 化趋势 应该 为亚线性 趋势 。现在 进
自由和开 源软件进 化分析处理流程如图 1 所示。
y。 n
●
。
—  ̄
(l cut So on— c
.
cm li. ] o pxy . et- )
] ( C .T rc] T  ̄ W V F,y.l 孺 i S Ps . [ n n- )
匪匾亟 歪匠] _ _
图1 自由和 开源软件进化分析处理流程
郑
摘
巍
( 东技 术 师范 学 院 自 广 动化 学院 , 州 503 ) 广 165
要 :归纳 开源软件 项 目的数 据 源 及数 据 收 集 方 法 , 出 FeB D 内核 的软 件进 化 分 析 方 法 和相 关分 析 结 给 re S
果 。重点分 析 了 FeB D 系统和 主要 子 系统 的 复杂性 进化 趋 势及推 动进 化的主 要原 因, 出了快速 测 算 大型 开 r S e 提
自由和开源软件 以其独特 的高度 使用 网络工具 、 世界范围 的开 发志愿者 、 特的管理方法 和软件 数 目众 多等特 点 , 独 使得 近些 年国内外的一些软件工程研 究人 员逐渐 将 自由和开 源软件 作 为重要 的研究对 象 J 。研究 这些 公共 信 息可 以揭 示 软件 进
化过程 和项 目的开发及维护客观规律 , 进而优化软件工程 管理
四
用传统管理技术 开发的较大型软件 上。L h n通过研究 I M ema B
FreeBSD下dummynet控制网络
Dummynet安装配置DummyNet是FreeBSD的内部系统工具,需要在安装FreeBSD系统后重新安装编译内核。
该工具是内核级别的IP包处理工具。
该工具可以模拟包的丢失、包的延时……(仓促间仅试验了drop & delay,但相信功能远多于此)。
该工具是配合FreeBSD自带的防火墙ipfw 使用的。
第一部分:简单的介绍安装1、FreeBSD系统的安装:(1,2,3,……,系统的安装过程省略)2、dummynet安装:我在FreeBSD8.1下面的安装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以root 身份运行sysinstall,选择Configure,然后是Distributions、src,选中其中的base 和sys3、接下来配置内核(因为要编译内核,过程比较慢very very )内核文件默认路径/usr/src/sys/i386/confE、reboot重启系统,让新内核生效第二部分:简单举例(本处需要使用ipfw规则,偶也不熟,找手册吧)本例通过ping网关看到网络基本正常,丢包率0.0%,平均延迟3.257ms (进、出来回,单向就是1.6ms)2、设置延迟和丢包设置所有上行icmp协议的ip包延迟100ms丢包率40%通过ping网关看丢包率在46.5%,平均延迟106.581ms(单向out,如果双向则在210ms 所有)3、设置延迟让所有通过网卡的ip包都延迟500ms(包含进、出)通过ping网关看,丢包率在0.5%,平均延时1002.87ms(进、出双向,单向则为500ms左右)第三部分: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看,在有线网络环境下dummynet基本上可以模拟丢包、延时等,需要结合ipfw使用,但是是否能够作为第三方去控制别的IP地址间的带宽或者控制无线网络,结果未知。
基于复杂度对开源软件Linux和FreeBSD内核的分析
s f a e Se ou in c n h l S t mp r al si t h t bl y o o t r r ht cu e a d t oe a ts f r ’ v l t n t n n o t r ’ v lt a e p U o e ii l e t w o c y mae t e sa i t fs f i wae a c i tr , n o fr c s ot e S e o ui r d a d e wa o e e ou in o to s w t rf r l c u a y I h s at l e e tt e k r e s o u e fL n x a d F e B D v rin o c l c n v l t u c me i p e a e a c rc . n ti ri e we s l c h e n l f a n mb r o iu n r e S e so s t ol ta d o h o b c e p o e st er d t . y u i g lw— v l ti e r ea d u i sn n lsst osS OC NT a d CC C t n ls e e t ce e l aa we r c s h i aa B s n o l e r d g e n t iig a ay i o l L OU n C o a ay e t x r t d k me t , e me c l h a d d r e t e c n lso f h v l t n o p n s u c re s f r a d p o o e t ea p o c o s s r e ig t ee ou in t n e c n o e i h o cu in o e e o u i f e o r efe ot e, n rp s p r a h f r a t u v yn v l t d n ya d c n- v t o o wa h f h o e pe i f a g c l p n s u c ot r e lxt o re s ae o e o r e s f y l wa . Ke wo d y rs L n x F e BS Op n s u c ot r S f a e e ou in S f a e C mp e i iu re D e o resf wae ot r v lt ot r o lxt w o w y
FreeBSD内核网络处理流程分析Unix系统-电脑资料
FreeBSD内核网络处理流程分析Unix系统-电脑资料对于不了解内核的,特别是内核网络的人来说,内核的网路处理就像一个巧克力盒子,。
不打开就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打开了就会觉得里面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试图从一个原始数据包处理流程的角度,结合源代码(相应的函数)简单扼要地分析FreeBSD的内核网络处对于不了解内核的,特别是内核网络的人来说,内核的网路处理就像一个巧克力盒子。
不打开就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打开了就会觉得里面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试图从一个原始数据包处理流程的角度,结合源代码(相应的函数)简单扼要地分析FreeBSD的内核网络处理。
主机对主机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的,数据包从链路层上来,一路上行,达到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一个数据包的生命期就结束了。
对于像网关或防火墙之类包转发的方式,处理起来就相对复杂了一些,这也是许多人迷惑不解之处。
对于不了解内核的,特别是内核网络的人来说,内核的网路处理就像一个巧克力盒子。
不打开就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打开了就会觉得里面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试图从一个原始数据包处理流程的角度,结合源代码(相应的函数)简单扼要地分析FreeBSD的内核网络处理。
主机对主机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的,数据包从链路层上来,一路上行,达到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一个数据包的生命期就结束了。
对于像网关或防火墙之类包转发的方式,处理起来就相对复杂了一些,这也是许多人迷惑不解之处。
上面是开场白,接下来就转入正题。
老规矩,先建立场景,场景总是要假设并建立起来的。
设:hostA -- GW -- hostB主机A通过GW互访hostB谈到数据的通讯,总是双向的,如同2人谈话,如果仅仅是一个人说,那就成了演讲--广播。
GW就是扮演了一个传递员的角色,将2人的话传来传去,粗俗的话,优化的GW或防火墙十有八九是不传的,免得制造矛盾。
对于主机如何产生包,本文不作详细讨论。
关心此项内容的,可以参见tcp/udp处理以及内核中的socket等系统调用。
FreeBSDBIND平台智能DNS服务器架构
FreeBSDBIND平台智能DNS服务器架构本文档基于FreeBSD、BIND平台,Win用户请回避,没有FreeBSD基础的用户请回避。
Linux 或者其他Unix用户可以作为参考文档。
配置步骤:1. 前言2. 软件列表3. 安装BIND 94. 配置BIND 95. 测试BIND 96. 添加一个NS地址7. 添加一个域名8. 测试域名一、前言本文假设你有一定的FreeBSD操作经验,懂得日常的FreeBSD操作,有良好的耐心,可以把文档看完,可以处理突发的问题。
本文再假设你已经有了一个域名,并且已经指向所操作的服务器,服务器的/etc/rc.conf已经正确的设置此域名。
在本文里面,此域名为/doc/d417764321.html,,IP为219.132.1.1。
/etc/rc.conf如下所设置hostname="/doc/d417764321.html," #机器的域名,请酌情修改ifconfig_fxp0="inet 219.132.1.1 netmask 255.255.255.0" #此行可能有所不同,请别照抄。
fxp0为我机器上面的网卡。
二、软件列表本文所用到的软件可从以下地址获取。
连接地址最后更新为2005/12/12BIND 9.3.1ftp:///doc/d417764321.html,/isc/bind9/9.3. 1/bind-9.3.1.tar.gz三、安装BIND 9我们假设你已经把BIND 9使用fetch或者wget到/root/下,并且已经su为root。
# tar zxvf bind-9.3.1.tar.gz# cd bind-9.3.1#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make clean到此,BIND 9已经安装上了。
如果安装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一般不会是你的人品有问题,请分析错误信息,把缺少的包给安装上。
内核编译的步骤
内核编译的步骤以内核编译的步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一、概述内核编译是将操作系统内核的源代码转换为可以在特定硬件平台上运行的机器代码的过程。
通过编译内核,可以定制操作系统,优化性能,添加新的功能等。
二、准备工作1. 获取内核源代码:可以从官方网站或版本控制系统中获取内核源代码。
2. 安装编译工具链:需要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以便在主机上编译生成目标平台上的可执行文件。
3. 配置编译环境:设置编译选项,选择适合的配置文件,配置内核参数。
三、配置内核1. 进入内核源代码目录:在命令行中切换到内核源代码目录。
2. 启动配置界面:运行命令“make menuconfig”或“make config”启动配置界面。
3. 配置选项:在配置界面中,可以选择内核所支持的功能和驱动程序,根据需求进行配置。
例如,选择硬件平台、文件系统、网络协议等。
4. 保存配置:保存配置并退出配置界面。
四、编译内核1. 清理编译环境:运行命令“make clean”清理编译环境,删除之前的编译结果。
2. 开始编译:运行命令“make”开始编译内核。
编译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取决于硬件性能和代码规模。
3. 生成内核镜像:编译完成后,将生成内核镜像文件,通常为“vmlinuz”或“bzImage”。
4. 安装内核模块:运行命令“make modules_install”安装内核模块到指定目录。
五、安装内核1. 备份原始内核:在安装新内核之前,建议备份原始内核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2. 安装内核镜像:将生成的内核镜像文件复制到引导目录,通常为“/boot”。
3. 配置引导程序:根据使用的引导程序(如GRUB或LILO),更新引导配置文件,添加新内核的启动项。
4. 重启系统:重启计算机,并选择新内核启动。
六、验证内核1. 登录系统:使用新内核启动系统后,使用合法的用户凭证登录系统。
2. 检查内核版本:运行命令“uname -r”可查看当前正在运行的内核版本。
004 FreeBSD全能服务器安装手册之基础介绍篇--FreeBSD的历史
FreeBSD全能服务器安装手册之基础介绍篇--FreeBSD的历史简介FreeBSD 的历史Contributed by Jordan Hubbard FreeBSD 专案开始于1993 年早期,衍伸于由Nate Williams, Rod Grimes 跟Jordan K. Hubbard 三人所发表的"Unofficial 386BSD Patchkit". David Greenman 跟Julian Elischer 也在幕后参与了这些计画,但是他们一直到正式发表后的一两个月后才全力参与本专案。
我们原先的计画是产生386BSD 的测试版以修正一些patchkit 无法解决的bug。
386BSD 是Bill Jolitz 所主导的作业系统,但是长H来却已经被他疏忽,而没有继续维护,戌鸠M定帮忙Bill Jolitz 继续维护386BSD 但是Bill Jolitz 突然决定离开386BSD 的发展而没有继续的计画。
不中妨M定继续发展这套作业系统(就算没有Bill Jolitz 的支持) ,并且将其命名为"FreeBSD" (该名称由David Greenman 掷铜板所决定的)。
在跟该系统的使用者讨论过后,我们决定了最初的目标,并且联络了Walnut Creek CDROM 以提供FreeBSD 的支持,Walnut Creek CDROM 不但提供作CDROM 的服务,还提供机器以及高速网路连线以供FreeBSD 的发展,最后才有今日的FreeBSD。
第一个CDROM 跟透过网路发行的版本是1993 年12 月的FreeBSD 1.0,那是基于U.C. Berkeley 所发行的4.3 BSD Lite("Net/2") 加上其它386BSD 跟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所发行的软体。
由于此版发行的成功,很快的在1994 年5 月就有了FreeBSD 1.1 release。
FreeBSD安装教程
FreeBSD 8.2图文教程,常用命令以及VI 命令启动mvware虚拟机后,在虚拟光驱中加载FreeBSD系统,启动并按Esc将载入FreeBSD 引导画面,如下图:现在,按回车键或数字1键,选择第1项通过方式启动FreeBSD 安装程序。
如果您不进行选择,安装程序会在十秒后自动使用默认方式启动。
盘方向键选择45 China 中国,为我们的国家,回车键确定。
USA ISO,回车确认进入下一步。
正式进入了安装向导,FreeBSD 7.0 的安装程序名叫Sysinstall。
现在你看到的就是Sysinstall 的主菜单,其中有各种安装选项。
使用方向键选择Standard项目,回车确认,进入标准安装。
现在看到的是分区向导,这里会列出你的硬盘信息。
一般情况下,我们按键盘A键,使用自动分区功能,或者手工创建分区。
这里按A键,自动分区完毕。
按键盘Q键,完成分区。
这里是询问你安装何种硬盘引导程序。
第一项是使用FreeBSD 的启动引导程序,第二项是标准引导,第三项是不安装引导程序。
如果我们安装单操作系统,请选择第二项。
如果有多个操作系统,请选择第一项。
第三项是不安装,这指使用目前已经有的其他操作系统的引导程序。
由于我的虚拟机上安装了多个系统,故选择FreeBSD系统的加载方式(BootMgr),确认。
再确认,进入分区向导。
要注意的是FreeBSD 的磁盘分区与Windows 的分区概念不一样,除了硬盘分区之外,还有一个Label 分区。
我们依然按A键,使用自动分区,软件会为我们分配合适的磁盘分区与虚拟内存,按Q键完成。
现在看到的,是比较重要的部分,选择软件安装包。
我们只需要一个全新干净的FreeBSD,这里我们选择倒数第二项Minimal 最小安装模式,按空格键确认。
这里要注意的是,FreeBSD 有一个很方便的软件包管理和安装器,名叫ports,类似Ubunut 的Apt-get,一般我们都是必须安装的。
FreeBSD12.1网络优化配置
FreeBSD12.1⽹络优化配置[root@APT ~]# vim /etc/sysctl.confnet.inet.tcp.rfc1323=1net.inet.tcp.rfc1644=1net.inet.tcp.rfc3042=1net.inet.tcp.rfc3390=1net.inet.ip.forwarding=1net.inet.ip.sourceroute=0net.inet.ip.accept_sourceroute=0kern.ipc.maxsockbuf=8388608kern.ipc.somaxconn=8192kern.maxfiles=65536kern.maxfilesperproc=32768net.inet.tcp.delayed_ack=0net.inet.tcp.sendspace=65535net.inet.tcp.recvspace=65535net.inet.udp.recvspace=65535net.inet.udp.maxdgram=57344net.local.stream.recvspace=32768net.local.stream.sendspace=65535net.inet.icmp.drop_redirect=1net inet.icmp.log_redirect=1net.inet.ip.redirect=0net.inet.icmp.bmcastecho=0net.inet.icmp.maskrepl=0net.inet.icmp.icmplim_output=0net.inet.tcp.drop_synfin=1net.inet.tcp.msl=7500net.inet.ipf.fr_tcpidletimeout=7200net.inet.ipf.fr_tcpclosewait=60net.inet.ipf.fr_tcplastack=120net.inet.ipf.fr_tcptimeout=120net.inet.ipf.fr_tcpclosed=60net.inet.ipf.fr_udptimeout=90net.inet.ipf.fr_icmptimeout=35net.inet.ipf.fr_tcphalfclosed=300net.inet.ipf.fr_defnatage=60net.inet.tcp.inflight.enable=1#######################/etc/sysctl.conf############################################net.inet.tcp.rfc1323=1net.inet.tcp.rfc1644=1net.inet.tcp.rfc3042=1net.inet.tcp.rfc3390=1#### 某些加快⽹络性能的协议,请参考RFC⽂章。
FreeBSD的一些命令及FAMP配置安装
FreeBSD的一些命令及AMP配置安装关机命令#halt -p和shutdown -p now重启命令#shutdown -r now挂载和卸载光盘命令#mount /cdrom#unmount /cdrom#cd /cdrom查找文件命令#find /etc -name "*conf*"查看机器情况# uname –rna通过ports安装程序安装上传下载文件插件lrzsz#cd /usr/ports/comms/lrzsz#make clean install clean && rehash要下载就输入lsz ,上传就输入lrz,出现对话框挂载U盘#cd /mnt#mkdir usb#moun -t msdosfd /dev/da0s1 /mnt/usb用ports安装gmake有些程序在安装的时候需要用gmake来编译源码# cd /usr/ports/devel/gmake/# make all然后系统就开始自动下载从gnu官方站点上下载最新的gmake源码:然后系统就开始自动编译然后再重启系统:xinsoftbsd# reboot重启以后,FreeBSD就支持gmake了。
pkg安装gmake挂载第二张光盘,找到gmake-3.81_2.tbz#pkg_add gmake-3.81_2.tbz安装freetype2出错#./configure出现GNU make(> = 3.79.1) or makepp (> = 1.19) is required to build FreeType2.原因:make或gmake版本过低解决办法:#vi configure把GNUMAKE=make改成GNUMAKE=gmake再通过pkg安装gmake在php中编译#./configure --prefix=/usr/local/apache2/bin/apxs --with-mysql=/usr/local/mysql --with-xml --with-png --with-jpeg-dir=/usr/local/jpeg6 --with-zlib --with-freetype-dir --with-gd --with-curl --enable-track-vars --disable-debug --enable-url-includes --enable-sockets --enable-force-cgi-redirect--enable-magic-quotes --enable-ftp --enable-gd-native-ttf --with-ttf --with-gdbm --with-gettext--with-iconv --enable-mbstring=all --enable-memory-limit出现configure: error: DBA: Could not find necessary header file(s).是因为没安装gdbm,在第二张盘里有gdbm-1.8.3_3.tbz#pkg_add gdbm-1.8.3_3.tbz即可通过编译安装完php后启动apache出现httpd: Could not reliably determine the server's fully qualified domain name, using 127.0.0.1 for ServerName解决办法:# vi /usr/local/apache2/conf/httpd.conf添加这么一行:ServerName 127.0.0.1:80AMP配置安装1、下载首先从网上下载以下版本的压缩包 (1) mysql-5.0.41.tar.gz(2) httpd-2.2.8.tar.gz(3) php-5.1.4.tar.gz(4) libxml2-2.6.19.tar.gz(5) zlib-1.2.3.tar.gz(6) libpng-1.2.34.tar.gz(7) jpegsrc.v6b.tar.gz(8) gd-2.0.33.tar.gz(9) freetype-2.1.10.tar.gz(10) curl-7.15.0.tar.(11) gzlibxslt-1.1.15.tar.gz(12) mediawiki-1.9.3cn.zip2、开始安装Mysql-5.0.41.tar.gz#tar –xvf mysql-5.0.41.tar.gz#cd mysql-5.0.41#./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ysql# make#make install为mysql加入访问的组与用户#pw group add mysql#pw user add mysql –g mysql#cp support-files/f /etc/f #cd /usr/local/mysql# chown -R mysql .#chgrp -R mysql .# bin/mysql_install_db --user=mysql# chown -R root .#chown -R mysql var#bin/mysqld_safe --user=mysql &#/usr/local/bin/mysqladmin -u root password '123456'#mysql -u root –p设置开机自动运行#vi /usr/local/etc/rc.d/mysql_start.sh添加#! /bin/sh/usr/local/mysql/bin/mysql_safe &编辑完成后保存并将属性更改为可执行#chmod +x mysql_start.sh3. Apache2的安装(httpd-2.2.8.tar.gz)#./configure --prefix=/usr/local/apache2 --enable-shared=max --enable-module=rewrite --enable-so#make#make install建立自动运行执行文件#vi /usr/local/etc/rc.d/apache_start.sh添加#! /bin/sh/usr/local/apache2/bin/httpd –k start保存后修改为可执行#chmod +x /usr/local/etc/rc.d/apache_start.sh4. 为PHP的安装做好准备而安装的各种包安装xml2-2.6.19.tar.gz#tar –xvf xml2-2.6.19.tar.gz#cd xml2-2.6.19#./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安装zlib-1.2.3.tar.gz#tar –xvf zlib-1.2.3.tar.gz#cd zlib-1.2.3#./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安装libpng-1.2.34.tar.gz#tar –xvf libpng-1.2.34.tar.gz#cd png-1.2.8#./configure --prefix=/usr/local/libpng2#make#make install安装jpegsrc.v6b.tar.gz#mkdir –p /usr/local/jpeg6#mkdir –p /usr/local/jpeg6/bin#mkdir –p /usr/local/jpeg6/lib#mkdir –p /usr/local/jpeg6/include#mkdir –p /usr/local/jpeg6/man#mkdir –p /usr/local/jpeg6/man1#mkdir –p /usr/local/jpeg6/man/man1#./configure--prefix=/usr/local/jpeg6--enable-shared--enable-static#make#make install安装freetype-2.1.10.tar.gz这个软件采用gmake来安装,因此首先将configure文件中的make修改为gmake #./configure#gmake#gmake install安装curl-7.15.0.tar#./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安装gzlibxslt-1.1.15.tar.gz#./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5.开始安装PHP5源代码:php-5.1.4.tar.gz#tar-zxvf php-5.1.4.tar.gz#cd php-5.1.4#./configure –prefix=/usr/local/php –with-apxs2=/usr/local/apache2/bin/apxs –with-xml –with-mysql=/usr/local/mysql –with-zlib –with-jpeg-dir=/usr/local/jpeg6 --with-png-dir=/usr/local/libpng2 –with-config-file-path=/usr/local/lib –disable-debug –enable-safe-mode –enable-trans-sid –enable-memory-limit –enable-short-tags –disable-posix –enable-exif –enable-ftp --enable-sockets#make#make install#cp /usr/src/php-5.1.4/php.ini-dist /usr/local/lib/php.ini把php加到apache里去代码:#vi /usr/local/apache2/conf/httpd.conf添加LoadModule php5_module modules/libphp5.so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php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source .phps然后放个test.php文件上去测试看看成功vi /usr/local/apache2/htdocs/test.phpPHP代码:<?phpinfo();>启动一下apache服务#/usr/local/apache2/bin/apachectl start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127.0.0.1/phpinfo.php这应该会出现一些php的测试信息6.安装MediaWiki 1_9_3上传到/usr/local/apache2/htdocs/目录下#cd /usr/local/apache2/htdocs#chmod a+w config #这样保证Wiki的setup程序可以有执行权利点击set up the wiki然后开始安装前的一些检测信息填入你的一些相关信息后,执行,如果成功会出现类似画面。
freebsd 基本操作
freebsd 基本操作FreeBSD 基本操作FreeBSD 是一种自由开源的操作系统,它基于UNIX的设计原则,并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FreeBSD的基本操作,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个操作系统。
一、安装FreeBSD要使用FreeBSD,首先需要将其安装在计算机上。
安装过程相对简单,以下是一些基本步骤:1. 下载最新的FreeBSD安装镜像文件。
2. 创建一个可启动的安装介质,如USB闪存驱动器或光盘。
3. 将计算机设置为从安装介质启动。
4. 按照安装程序的指示进行安装,包括选择适当的分区方案和设置用户帐户。
二、基本命令一旦安装完成,就可以开始使用FreeBSD了。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基本命令:1. ls:列出当前目录中的文件和文件夹。
2. cd:切换到指定的目录。
3. pwd:显示当前工作目录的路径。
4. mkdir:创建一个新的目录。
5. rm:删除文件或目录。
6. cp:复制文件或目录。
7. mv:移动文件或目录。
8. cat:显示文件的内容。
9. vi:编辑文本文件。
三、用户和权限管理在FreeBSD中,可以创建多个用户帐户,并为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以下是一些与用户和权限管理相关的命令:1. adduser:创建一个新的用户帐户。
2. passwd:更改用户的密码。
3. chown: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
4. chgrp: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所属组。
5. chmod: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四、软件包管理FreeBSD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软件包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安装、更新和删除软件包。
以下是一些与软件包管理相关的命令:1. pkg install:安装一个软件包。
2. pkg update:更新已安装的软件包。
3. pkg delete:删除一个软件包。
4. pkg search:搜索可用的软件包。
五、系统更新和维护为了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定期更新和维护是必要的。
FreeBSD网卡配置解决上网问题
分类: BSD经过系统的最小安装后,在安装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网络IP的设定。
因此,需要我们手工设定IP。
设定IP的方法如下:1.登陆系统后使用ifconfig 命令,查看当前机器的网卡标识,我的是rl0,并且查看对应网卡是否处于活跃状体。
即是否可用状态。
如果可用则显示为关键词“status:active"2.在/etc/rc.conf文件中配置网络地址:(1)填写对应的IP地址以及子网掩码地址:ifconfig_rl0="inet 192.168.1.103 netmask:255.255.255.0"(2)填写默认的路由IP:defaultrouter="192.168.1.1"(3)设置机器的名称:hostname=""(4)保存退出。
这是rc.conf文件的更改并没有生效(5)使rc.conf文件更改生效。
方法有以下几种:(a)重启系统。
reboot(b)不重启系统,使用命令sh /etc/rc 即可生效(c)直接运行 /etc/netstart 即可(6)测试:ping 192.168.1.1 局域网通了。
3.使系统访问到外网要使系统能够访问到外网,则必须要给系统配置默认的DNS服务器,否则机器无法解析相应的域名地址。
设置DNS服务器的过程如下:(1)编辑 /etc/resolv.conf 文件,如果在/etc目录下找不到resolv.conf文件,则可以手工建立该文件。
(2)在resolv.conf文件中填写:nameserver 192.168.1.1 当然这里可以是其他dns服务器的IP地址。
(3)测试:ping 返回响应。
在此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运行命令 ifconfig ,看到网卡的状态是 status:no carrier出现这种问题可能的原因:(a)网卡坏掉了。
可以使用ping 127.0.0.1测试回路地址,如果能够ping通则说明网卡是好的。
freebsd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freebsd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FreeBSD操作系统是一款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由于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好评。
这篇文章将介绍FreeBSD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
1. 系统设计FreeBSD的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性能、可靠、安全的操作系统。
其架构主要由内核和用户空间组成。
其中,内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等。
用户空间则提供了一系列的命令行工具和GUI应用程序。
2. 内核实现FreeBSD内核实现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每个子系统都以模块的形式实现。
这些模块可以动态地添加和移除,从而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内核还实现了高度的可分离性,可以分离出单个独立的组件进行测试和优化。
FreeBSD内核还采用了多线程技术,支持对多个CPU进行调用,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处理能力。
同时,内核还实现了各种进程管理策略,如时间片轮转、抢占式调度等,以确保操作系统的高响应性和稳定性。
3. 用户空间实现FreeBSD的用户空间实现包括若干命令行工具和GUI应用程序。
其中,命令行工具主要用于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等任务。
而GUI应用程序则提供了更加友好的界面,包括文件管理器、文本编辑器、图形图像编辑器等。
FreeBSD的用户空间实现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项目,开发者可以通过Github等平台参与到开发中来。
这样就可以更加快速地建立自己的软件库和开发环境,从而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FreeBSD操作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
其内核和用户空间实现都是开放源代码的,并且得到了全球各地许多开发者的支持和贡献。
因此,FreeBSD操作系统在各种场景下都能够提供高效、稳定的解决方案。
TCP_IP协议栈在Linux与FreeBSD中的实现分析
请并将数据复制进一个skb缓冲中。netif_rx函数将数据从 1: The Protocol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这个队列中转移至网络核心层队列中,netif_receive_skb
[2]Gary R.Wright & W.Richard Steven.TCP/IP
从这里接收数据,并调用 i p _ r c v 来处理。i p _ r c v 和
图一 TCP 协议栈在 FreeBSD 上的实现 在图一的左边是 TCP/IP 的输出,不管应用程序调用哪个 输出函数,最终都要调用 sosend 来完成输出。sosend 将从 用户空间把数据复制进内核管理的 m_buf 数据结构(m_buf 是 FreeBSD 的 TCP 实现使用的数据缓冲结构)。在 sosend 完 成数据复制后,将调用 TCP 的输出函数 tcp_output,它要做 的事情是分配一个新的 m_buf 来保存 tcp 头,并计算相应的 数据校验码,在下一步的 ip_output 中,同样也要进行数据 校验工作,并进行数据路由选择。最后 ether_output将通过 if_start 来调用具体的硬件驱动程序来完成数据发送。在某 个网卡的驱动中,ex_start 负责将数据从内核的 m_buf 缓冲
[3]Alessandro Rubini,Jonathan Corbet.Linux De- vice Drivers[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据的同时完成TCP的效验,节省了一次数据的遍历操作,也提
ip_finish_output继续发送。在这里,将检查硬件头部描述
高了效率。
符(这里就是以太网包头)并填充入数据缓冲区,而后调用
(2)从效率上讲,Linux 略占优势,而如果从稳定性上
freebsd 编译openssh
FreeBSD操作系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开源UNIX-like操作系统。
它以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闻名,适用于各种用途,包括服务器、桌面和嵌入式系统。
OpenSSH是用于加密通信的工具套件,它通过安全的通信通道传输数据,为网络连接提供了加密。
编译OpenSSH是在FreeBSD系统上安装和配置OpenSSH的过程。
这篇文章将介绍该过程,并提供一些有用的技巧和建议,以便读者能够顺利地在FreeBSD系统上编译OpenSSH。
1. 确保系统更新在编译OpenSSH之前,首先需要确保系统已经更新至最新的版本。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更新FreeBSD系统:```freebsd-update fetchfreebsd-update install```这将下载最新的补丁,并将其安装到系统中,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下载OpenSSH源代码接下来,需要从OpenSSH冠方全球信息站上下载最新的OpenSSH源代码。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下载OpenSSH源代码:```fetch xxx```其中openssh-X.Xp1.tar.gz是最新的OpenSSH源代码的压缩包名称,X.Xp1是版本号。
请确保要下载的是最新版本的OpenSSH源代码。
3. 解压源代码下载完成后,需要将压缩包解压缩。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解压OpenSSH源代码:```tar xf openssh-X.Xp1.tar.gz```解压完成后,将会得到一个名为openssh-X.Xp1的文件夹,其中包含了OpenSSH的源代码和相关文件。
4. 配置和编译OpenSSH在解压源代码后,需要进入OpenSSH的源代码目录,并进行配置和编译。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完成这一步骤:```cd openssh-X.Xp1./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这些命令将会根据系统的配置和需求,对OpenSSH进行配置和编译。
make install命令将会安装OpenSSH到系统中,以便可以在系统中正常运行。
小包转发--LINUX的弱项(推荐用FreeBSD)
小包转发--LINUX的弱项小包转发效率低下,这既不是SYN问题,也与QUEUE无关,根源在于:1、操作系统对大量随机中断(interrpt)的性能低下:PC体系架构的系统中,网卡接收数据(RECV)基于中断机制(IRQ)。
以前窄带时代带宽小,每秒产生IRQ次数少,占用CPU处理资源也就少。
在宽带环境下,当每秒IRQ数量达到10K以上时,CPU就忙不赢了。
2、操作系统从kernel到user-space的内存复制(copy)效率低下。
为解决IRQ处理瓶颈,现代操作系统改变了网卡的IRQ处理机制,提高了网络处理效率:提高网络性能的几种技术1、FreeBSD下的device polling关闭网卡的中断方式,使用轮循方式收发报文,可以大大提高小包(如syn flood,udp flood)下的路由性能和路由器的稳定性,提升率可以超过100M线速。
2、Linux2.6下的NAPI(New API)关闭网卡的中断方式,使用轮循方式收发报文,可以大大提高小包(如syn flood,udp flood)下的路由性能和路由器的稳定性,提升率可以超过100M线速,但远低于FreeBSD下的decice_polling。
3、Linux下的Timer_based网卡驱动程序(Tuplit网卡)关闭网卡的中断方式,使用基于网卡上定时器进行定时查询方式收发报文,可以大大提高小包(如syn flood,udp flood)下的路由性能和路由器的稳定性,提升率可以超过100M线速,但远低于FreeBSD下的decice_polling。
4、Linux下的NAPI和Circular Buffer技术(DMA—user_space技术)关闭网卡的中断方式,使用轮循方式收发报文,可以大大提高小包(如syn flood,udp flood)下的路由性能和路由器的稳定性,提升率可以超过1000M线速,略高于FreeBSD下的decice_polling。
linux内核编译过程解释
linux内核编译过程解释
Linux内核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控制着系统的资源管理、任务调度、驱动程序等重要功能。
编译Linux内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它决定了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1. 下载内核源代码:首先,我们需要从官方网站上下载Linux
内核的源代码。
这里我们可以选择下载最新的稳定版本或者是开发版,具体取决于我们的需求。
2. 配置内核选项:下载完源代码后,我们需要对内核进行配置。
这一步通常需要使用make menuconfig命令来完成。
在配置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系统所需的各种驱动程序和功能选项,以及定制化内核参数等。
3. 编译内核:配置完成后,我们可以使用make命令开始编译内核。
编译过程中会生成一些中间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同时也会编译各种驱动程序和功能选项。
4. 安装内核:编译完成后,我们可以使用make install命令将内核安装到系统中。
这一步通常需要将内核文件复制到/boot目录下,并更新系统的引导程序以便正确加载新内核。
5. 重启系统:安装完成后,我们需要重启系统以使新内核生效。
如果新内核配置正确,系统应该能顺利地启动并正常工作。
总的来说,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操作经验。
但是,通过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编译技巧和命
令,我们可以轻松地完成内核编译工作,并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做出贡献。
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从零开始编写内核
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从零开始编写内核在计算机科学中,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
它是位于计算机硬件与用户之间的中间层,为用户提供与硬件交互的接口,同时负责管理和分配计算机资源,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尽管市面上已经有各种成熟的操作系统可供使用,但如果你想探索计算机系统的底层原理,从零开始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挑战。
在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时,最重要的一步是编写操作系统的内核。
内核是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它控制着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设备驱动等。
下面是一些步骤,帮助你从零开始编写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内核。
1.学习汇编语言:内核编写一般使用汇编语言,因为它可以直接与硬件进行交互。
x86汇编语言是一个常见的选择,因为它广泛用于PC平台。
首先,学习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指令集。
这将有助于你理解计算机的底层工作原理,并为编写内核提供基础知识。
2.编写引导扇区:计算机在启动时会加载引导扇区(boot sector),这一小段代码负责初始化计算机系统并加载操作系统的其余部分。
编写引导扇区需要了解硬件启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加载和执行汇编代码。
3.编写基本的内核:在启动引导扇区之后,需要编写一个基本的内核来管理系统。
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初始化,如设置中断处理程序、设置中断向量表和初始化内核堆栈等。
然后,可以实现一些基本功能,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设备驱动。
4.实现系统调用: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用于访问操作系统的功能和资源。
编写系统调用使得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特定的指令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
例如,可以实现一些基本的系统调用,如文件读写、进程创建和进程间通信等。
5.调试和测试:在编写内核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问题。
这时,需要进行调试和测试,找出并修复这些问题。
常用的调试和测试技术包括使用调试器、打印调试信息和编写测试代码。
需要注意的是,从零开始编写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原理。
freeBSD启动过程
FreeBSD的启动有三个依次调用的过程程序,其中两个是boot块,一个是loader。
然后内核就启动,它会探测设备并初始化它们以备被使用。
一旦内核处理完成,就把控制权交给用户进程init,它确保磁盘处于可用状态。
然后init(8)开始进行用户级资源配置,包括挂上文件系统,设置网卡以使网络能运行,并开始处理所有经常在启动时运行的一个FreeBSD系统的程序。
统初始启动(Bootstrapping)是计算机探测和初始化设备的一个程序,它使到预定要运行的程序能工作。
这包括特别的只读内存晶片的使用,决定下一步的操作,和那些经常控制其他晶片,做一致性和存储检测,并要配置设备,提供一种为程序作详细配置的机制。
在标准的个人计算机上,它包括BOIS(监视初始启动)和CMOS(存储配置信息)。
BIOS和CMOS 会了解磁盘,也了解装载操作系统的程序放在磁盘的地方。
下面我们集中了解磁盘上的程序在控制过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通常,boot块会可靠地发现loader并运行它,并需要明白怎样找到文件系统上的程序,怎样运行程序,以及允许它们作如何工作的下一步配置。
1、boot0事实上,有一个叫boot0的bootblock,它存在于Master Boot Record(MBR)里。
MBR是磁盘的特殊部分,寻找系统导入并运行,它会简单显示可能存在boot的slices列表。
由于MBR仅有512字节,所以boot0非常简单。
它大约会这样显示(Example 1 boot0 screenshot):F1 DOSF2 FreeBSDF3 LinuxF4 ??F5 Drive 1Default: F2[译者注:在个人机上,MBR就是磁盘的第一个物理扇区,它包括446个字节的code区和64个字节的data区(4行、每行16个字节的分区[FreeBSD 中叫slice]表信息),外加两个字节"0x55AA"的作该扇区的合法标志,总共512个字节。
freebsd linux兼容层原理
freebsd linux兼容层原理FreeBSD和Linux是两个常见的开源操作系统,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特性和功能。
为了实现在两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FreeBSD引入了一个名为Linux兼容层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FreeBSD Linux兼容层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一、Linux兼容层的概述Linux兼容层是FreeBSD操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旨在提供对Linux应用程序的兼容性支持。
它通过模拟Linux系统调用和库函数的行为,使得原本在Linux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可以在FreeBSD上运行,而无需进行大量的修改和适配工作。
二、系统调用的兼容性在Linux和FreeBSD之间,系统调用的接口是不同的。
系统调用是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方式,它涉及到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功能。
为了实现在FreeBSD上运行Linux应用程序,FreeBSD的Linux兼容层需要实现对Linux系统调用的支持。
具体而言,FreeBSD的Linux兼容层会拦截应用程序对Linux系统调用的调用,并将其转换为相应的FreeBSD系统调用。
这涉及到将Linux的系统调用号映射到FreeBSD的系统调用号,以及将Linux 的系统调用参数转换为FreeBSD可接受的形式。
三、库函数的兼容性除了系统调用外,Linux和FreeBSD还有一些库函数的行为也是不同的。
库函数是一组封装了操作系统功能的函数,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调用这些函数来实现特定的操作。
为了保证Linux应用程序在FreeBSD上的兼容性,FreeBSD的Linux兼容层还需要实现对Linux 库函数的支持。
在实现对库函数的兼容性支持时,FreeBSD的Linux兼容层会提供一组与Linux库函数相似的函数。
这些函数会模拟Linux库函数的行为,使得应用程序在调用这些函数时,能够得到与在Linux上相似的结果。
四、文件系统的兼容性除了系统调用和库函数的兼容性外,Linux和FreeBSD还有一些文件系统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的 MAC地址
系统命令 arp,就是通过 ioctl和这个文件打交道。
3. 三层--ip处理
ip_input.c <-- 流入网关的ip处理
对于不了解内核的,特别是内核网络的人来说,内核的网路处理就像一个巧克力盒子。
不打开就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打开了就会觉得里面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试图从一个原始数据包处理流程的角度,结合源代码(相应的函数)简单扼要地
分析FreeBSD的内核网络处理。
主机对主机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的,数据包从链路层上来,一路上行,达到用户空间的
hostA -- GW -- hostB
主机A通过GW互访hostB
谈到数据的通讯,总是双向的,如同2人谈话,如果仅仅是一个人说,那就成了演讲--
广播。GW就是扮演了一个传递员的角色,将2人的话传来传去,粗俗的话,优化的GW或防火
注意这时的包已经没有 ether_header了。如果是 arp
类型的包,并符合处理要求,转到 in_arpinput(m)。
当然如果不合规矩照丢不误。
ipintr,自然就是IP队列的中断处理了,它的任务很
简单,从队列中取出一个 mbuf,也就是一个数据包。
将其交给 ip_input 处理。
预处理作完了,该 ether_demux(ifp, eh, m) 出场了
<-- ether_demux:
层队列中
----------------------------------------------------------------------
上面就是在驱动一层的包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插接了 bpf, netgraph, ipfw,
用“回到”,因为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还是相同的
mbuf,只是内容不同了。arp 的请求应答包是对称的
<-- arplookup(addr, create, proxy)
b. bpf想要看看这个包,那就给他看看,反正他不会
更改这个包,tcpdump可以通过bpf看到这个包
c. netgraph也要处理吗,呜,处理就处理,不怕。
2. 三层--arp处理
if_ether.c <-- arp的处理
首先出场的是 arpintr,看名字知道是处理中断的。
从队列中取出一个包,不管三七二十一,看看包头,
弃这个包
c. 如果是多播,就置位多播,告诉上层是多播
预处理就要结束了,根据包类型,分拣到不同的上
a. 一定要获取 ether_header,拿不到就释放 mbuf
丢掉这个包。
后续的处理中,该数据包随时面临着被丢弃的危险
1. GW听到一个包
NIC <-- 硬中断发生了,
| 调用驱动的rxeof函数。包处理开始。对于polling
| 方式,是cpu主动去网卡读包,这样硬中断数会少,
ipfilter,vlan 等处理。bpf 是只读的,其他都可以更改原始包(包括包头,包内
容)。FreeBSD 之所以可以在桥模式过滤 IP包,是因为在 bridge.c 中有 ipfilter
等 filter的钩子,通过抽取包内的 IP等信息就可以完成各种规则作用。对于软 vlan,
正常的钩子入口在 ng_ether中。
d. 是网桥模式吗?如果是的话,数据包就从这里转
到另一网卡的发送队列中了。参见bridge.c
开始为 ip 预处理
a. 这个包需要流量控制吗? 先转到ipfw再处理它
b. 这个包是我的吗?上层准备接收了吗,否那就丢
应用程序,一个数据包的生命期就结束了。对于像网关或防火墙之类包转发的方式,处理起
来就相对复杂了一些,这也是许多人迷惑不解之处。
对于不了解内核的,特别是内核网络的人来说,内核的网路处理就像一个巧克力盒子。
不打开就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打开பைடு நூலகம்就会觉得里面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试图从一个原始数据包处理流程的角度,结合源代码(相应的函数)简单扼要地
调用 ether_output, 虽然调用的是 if_output,但大
多数网卡驱动都将此函数指针设为 ether_output。
这时,数据包就回到了2层,发送回去了。之所以,
ether_demux 通过调用相应的钩子,剥离标签后,重新调用 ether_input,相对
netgraph 中的 vlan, 个人觉得效率低,虽然实现起来相对简单。
netgraph 处理完的包后,不再预处理了,直接调用 ether_demux 继续 ip 的处理
| 会异常高,这是因为需要不停地响应处理。
|
if_xxx.c <-- rxeof
| m_devget 申请mbuf,从网卡的buf拷贝数据到mbuf,
墙十有八九是不传的,免得制造矛盾。
对于主机如何产生包,本文不作详细讨论。关心此项内容的,可以参见tcp/udp处理以
及内核中的socket等系统调用。本文的重点放在GW上,分析GW是如何处理转发数据包的。
hostA 想要访问hostB的ftp(21端口):
0. 先广播询问并获得网关的MAC地址。谁是网关,速速报来!!!
| 一个数据包出现。剥离 ether_header 后,调用
| ether_input(ifp, eh, m)
|
if_ethersubr.c <-- ether_input:
| 但是如果处理不及时,数据包就丢了。对于小包,而
| 且网卡芯片上的buf很大时,polling方式的好处就很
| 大了。反过来,在遭受小包攻击时,系统的中断数就
分析FreeBSD的内核网络处理。
主机对主机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的,数据包从链路层上来,一路上行,达到用户空间的
应用程序,一个数据包的生命期就结束了。对于像网关或防火墙之类包转发的方式,处理起
来就相对复杂了一些,这也是许多人迷惑不解之处。
上面是开场白,接下来就转入正题。
老规矩,先建立场景,场景总是要假设并建立起来的。设:
1. 连接hostB的ftp端口
2. 成功后,发送数据包
....
hostA找到网关的MAC地址后,发往非本网段的数据包的目标 MAC地址都是网关的 MAC地址
但目标 IP地址不是网关的。
下面就看看GW都作了哪些工作
<-- in_arpinput(m)
针对各种情况判断处理,其中会调用 arplookup
判断处理后,发送 reply. 将路由指针 rt 置NULL,
netgraph是FreeBSD独特的网络处理?椋笠?
植到了其他BSD,这里是一个钩子,挂接在驱动
层可以处理最原始的数据包。
完成arp的缓冲,将此 MAC地址放到 rt路由表中,以备
将来发送包时查询使用。
这个文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函数,arpresolve,用于通过 IP 地址获取 MAC地址,
或 ether_output_frame 将包发出网关。
在这一层上,包处理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要求必须高效率。
说完了2层的处理,下面就是3层的了。文件的目录也就从dev(pci)、net 转到 net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