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产品可靠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AS项目文档

目录

目录 (2)

产品可靠性分析 (5)

摘要 (5)

1、产品可靠性分析的背景及意义 (6)

1.1、可靠性分析的背景 (6)

1.2、可靠性分析的意义 (8)

1.2.1、满足现代技术和生产的需要 (8)

1.2.2、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8)

1.2.3、提高竞争能力 (9)

2、可靠性建模 (9)

2.1、可靠性建模的概述 (9)

2.2、典型的可靠性模型 (10)

2.2.1、串联模型 (10)

2.2.2、并联模型 (11)

2.2.3、r/n表决模型 (12)

2.2.4、旁联模型 (13)

2.2.5、小结 (14)

3、可靠性分配 (15)

3.1、可靠性分配概述 (15)

3.2、可靠性分配的定义 (15)

3.3、可靠性分配理论与现状 (16)

3.4、可靠性分配方法分类 (18)

3.4.1、快速分配法 (18)

3.4.2、等分法 (18)

3.4.3、基于故障率的分配方法 (18)

3.4.4、基于危险因子和复杂性因子的分配方法 (19)

3.4.5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19)

3.4.6 、基于故障树的分配方法 (19)

4、FMECA (20)

4.1、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20)

4.2、危害性分析 (22)

4.3、实施FMECA应注意的问题 (23)

4.3.1、明确分析对象 (23)

4.3.2、时间性 (23)

4.3.3、层次性 (23)

5、FTA (25)

5.1、FTA概述 (25)

5.2、故障树分析法的产生与特点 (27)

5.2.1、故障树分析法的产生 (27)

5.2.2、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 (28)

5.3、故障树的构成和顶端事件的选取 (29)

5.4、故障树分析的基本程序 (29)

6、总结 (30)

参考文献 (32)

产品可靠性分析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靠性分析已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为了设计、分析和评价一个系统的可靠性,就必须明确系统和它所有的子系统、组件和部件的关系,定量分配、估算和评价产品可靠性。而触发了可靠性建模和可靠性分配的产生。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运用归纳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产品设计可能存在的每一种故障模式及其产生的后果和危害的程度,按每一故障模式的严重程度及该故障模式发生的概率所发生的综合影响对系统中的产品划等分类,从而全面评价系统中各种可能出现的产品故障的影响。故障树分析法(FTA),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分析方法。可靠性建模、可靠性分配、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故障树分析法等共同构成了可靠性分析。

关键字:可靠性,建模,分配,分析。

1、产品可靠性分析的背景及意义

1.1、可靠性分析的背景

可靠性的提出至今已经60多年了,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30-40年代为初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中运输工具和武器装备的大比例因“意外事故”而失效,使得人们注意到并开始研究这些“意外事故”发生规律,这就是可靠性问题的提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火箭专家R.Lussen首次把V-II火箭诱导装置作为串联系统,利用概率乘法,求出其可靠度为75%,标志着对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开始。

第二阶段:50-60年代可靠性技术发展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都注意到产品可靠性问题,并对可靠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体上确定了可靠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向。

1952年,美国军事部门、工业部门和有关学术部门联合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GREE(Advisory Group on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Equipment)。并于1975年提出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该报告首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可靠性的理论及研究方向,从此可靠性研究的方向大体被确定下来。

1954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可靠性和管理学术会议。1962年,又召开了第一届可靠性与可维修性学术会议及第一届设备故障物理学术会议。将对可靠性的研究发展到对可维修性的研究,进而深入到研究产品故障的机理方面。60年代以后美国大约40%的大学开设了

可靠性工程课程。日本是在1956年从美国引进可靠性技术的。

1958年日本科技联盟(JUSE)成立了可靠性研究委员会,1971年日本召开了第一届可靠性学术会议。日本虽然开展可靠性工作较晚,但其注意将可靠性技术推广运用到民用工业部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可靠度,使其高可靠性产品,如汽车、彩电、冰箱、收录机、照相机等畅销全世界,也正是日本人率先预见到今后产品竞争在与可靠性。

英国1962年出版了《可靠性与微电子学》杂志。同时法国国立通讯研究所也成立了“可靠性中心:,进行可靠性数据的收据与分析,并于1963年出版了《可靠性杂志》。前苏联从1950年起开始注意到可靠性问题并开始对可靠性理论及运用进行研究。60年代初开始从技术上、组织上采取措施,提高产品可靠性,促进了可靠性技术的发展。

第三阶段为7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是可靠性进一步发展的国际化时代。可靠性引起国际的高度重视。1977年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设立了可靠性与可维修性技术委员会,负责协调各国的可靠性用语及定义、可靠性管理、数据的收集等。可靠性研究已经由电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机械、动力、土木等一般产业部门,扩展到工业产品的各个领域。当今,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已经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只是那些高可靠性的产品和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不仅如此,现在国外还把对可靠性的研究工作提高到节约资源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